登陆注册
11201600000003

第3章 绪论

马克思主义理论中有没有“人学空场”?一百多年来这一问题已经引起了许多中外学者的争论和探讨。其实,对“人学空场”的研究,既是一个理论问题,也是一个实践问题;既相关于马克思、恩格斯本人的著述和思想,也相关于马克思、恩格斯之后的马克思主义者对马克思、恩格斯思想的理解和发展;既需要马克思主义的传承者继承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历史中已有的精华和成功经验,也需要马克思主义的传承者在实践中不断探索从而提升马克思主义人学的生命力和创造力。对“个体”“个人”及其思想的研究就是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必不可少的主要内容和重要部分。

一 个体理论和实践领域中的主要问题

个体思想研究已成为当前中国人学理论研究领域中的一个热点问题、重点课题和关键课题。研究个体首先必须对个体的问题进行全面和深入的分析和讨论;其次要从现实的个体问题入手,运用科学而有效的研究方法和相关研究原则和原理进行分析、推理、演绎等,力求探究和发现有关个体的内涵、结构、功能并得出相关结论,增加对有关个体存在的理性认识和科学知识;力图最大限度地解决现实中存在的个体问题,努力促进和实现个体自主自由、充分全面、普遍必然、扬弃独创、联合科学、谐调健康的发展。

个体问题应该是人的问题中比较近期和重要的问题,个体问题在人的问题中所占的部分也越来越多,个体问题在人的问题中的作用也越来越重要。个体的问题可以从多个角度和方面来分析和总结。如果从历史和现实的角度来划分个体问题,既有历史存在的个体问题也有现实存在的个体问题。历史存在的个体问题乃是很多年来人们一直致力于解决的但至今仍未能或未能完全解决的问题;现实存在的个体问题一般就是从当下的社会现实中产生的要么已经解决、要么正在得到不同程度解决的问题。如果从个体问题的解决与否来划分,有解决的历史和现实的个体问题,也有正在解决的、未能完全解决的历史和现实的个体问题。如果从个体的内涵和内容的角度来划分个体问题,可以划分为个体的生理问题、个体的心理问题、个体的经济问题、个体的社会问题、个体的文化问题、个体的精神问题、个体的价值观问题、个体的人生观问题、个体的发展问题、个体的自由问题、个体的幸福问题等。如果从理论与实践的角度来划分个体问题,既存在理论领域的个体问题,也存在实践领域的个体问题。

本书侧重从理论与实践的角度来分析个体问题,理论领域的问题既包括历史上早已存在但至今仍未能解决或未完全解决的理论问题,也包括从当前的实践发展中产生、发现或提炼出来的新的理论问题;实践领域的问题主要侧重于实践领域和行为领域,侧重于理论和观念的执行、操作和推动过程中出现和存在的各种问题。

(一)个体理论领域中存在的几个主要问题

自从人类社会产生以来,不管是在不同的社会形态上,还是在不同的社会发展水平上或不同的时代和具体现状上,都存在多种多样、不同层次、不同性质的个体理论问题,而且会有不同的重点、不同的内容、不同的体现和不同的表现等。

1.个体思想的有关核心概念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还不够明确、清晰和统一

在当前我国的个体思想研究中,比较突出的一个问题就是,有关个体、个人、个性、自我、人权、人道和人格等个体思想中的核心概念及其关系的认识和理解还不够明确、清晰和统一。与个体概念相近、相似或相当的概念有好多个,如个人、个性、人格和自我等。当前,学术界对于这些相关概念的定义及其区别与联系的认识和理解是多种多样的,没有形成一种为大多数学者所普遍认同的结论。就是对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毛泽东等重要的马克思主义者的传统经典著作和理论中的有关个体概念及其理论的认识和研究,也是分歧比较多、比较大。当然,对同一概念、相关概念的认识我们也不能强求有一个定论;但是,如果对同一概念人们的认识差距太大,肯定是不利于一门统一学科或理论体系的建立,不利于理论逻辑的自洽和结构的完整,不利于一门学科的持续和深入的发展和完善。

2.个体思想的有关基本概念及其结构体系还有待完善和深化

当前我国个体思想研究对于个体思想中的一些基本概念及其理论体系、结构框架等方面的研究和认识还有待进一步完善和深化。与个体思想密切相关的人、人性、人的属性、人的本性、人的本质等基本概念及其关系的认识、界定和使用,在改革开放前是比较统一的,有相对统一的传统观点和结论供大家参考使用。但是,自改革开放以来,在学术界,有关这些概念及其关系的讨论越来越多,有关这些基本概念及其关系的传统认识和流行观点也越来越多地受到研究者的质疑和挑战,从而形成了很多不同于传统认识的新的、各种各样的研究成果,这也是实践和理论发展的必然。对于这些质疑和挑战,只有通过理论研究的不断深化和完善才能逐步解决。

3.个体的作用和价值未得到足够重视和深入研究

在我国,对个体作用和价值的认识还没有引起社会和广大民众的足够重视,个体的能力、作用、价值的极大发挥还没有形成有效的理论支撑,这与现实的需要形成反差和强烈的对比。也就是说,有关个体作用和价值及其有效发挥还没有得到社会的足够重视和深入研究。我国忽视个体作用和价值的社会现实,其形成既有传统历史、文化的原因也有现实经济、政治和思想等方面的原因,既有经济基础方面的原因也有上层建筑方面的原因,既有政治上层建筑方面的原因也有观念上层建筑方面的原因,等等。

以上三个方面只是从宏观的角度对当前我国个体思想研究过程中存在的部分主要问题做了一些分析和总结,其实有关个体思想的问题是非常多的,每个大问题里面我们又可以提出若干个重要的小问题;如果我们从另一种不同的角度来认识我国个体思想研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我们可能还会提出其他不同的问题。

(二)个体实践领域中存在的几个主要问题

当前我国社会正处于社会转型期。我国的社会转型是从传统社会转向现代社会、后现代社会,从农业社会转向工业社会、后工业社会,从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的社会转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社会,从封闭社会转向开放社会等。社会转型期,也是个体转型期。个体转型是从多病短命转向健康长寿,从生存单调转向生活多彩,从人身依附转向相对独立、自由平等,从单一技能转向一专多能、全面技能,从唯命是从转向独立自主,从被动守旧转向主动创新,从集体第一转向强调自我,从保持共性转到张扬个性等。随着社会转型而进行的个体转型,存在许多从前没有存在过和没有预测到的各种实践问题。

1.个体心理问题

作为一个个人或个体,其从出生到死亡的一生中都是灵与肉的统一体,都是生理和心理的统一体。个体出生后必然与他人、社会和自然界等外界事物不停地进行着各种形式和内容的交换,在个体与外界的各种互动过程中,个体的生理和心理不断地形成和完善;也是在这个过程中,个体的心理会产生不同形式、不同程度的矛盾和问题、挫折和失败等。

第一,个体心理动力的混乱,表现出需要低级、兴趣变味、理想缺失、价值错位等各种心理问题。个体心理动力乃是个体活动的基本动力,决定、促使着个体其他心理活动、认知过程、情感过程、意志过程、心理状态、心理特征等方面的产生、取向、选择、持续、变更等,从而可以称之为个体心理的“原动力”和“原点”。个体心理动力混乱的心理问题,其表现是多方面的,主要内容有:需要低级化和单一化、兴趣功利化和边缘化、理想信念缺失化和被动化、人生价值拜金化和盲目化。需要低级化主要是指个体的需要对低级的生理需要、安全需要、性与爱的需要相对来讲比较重视,而对相对高级的个体的社会需要、公共需要、责任需要、文化需要、个人自我实现的需要等重视不够。当然,这也与我国社会发展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现实有必然的关系,一般来讲,个体只有相对满足了低级需要之后,才会追求和重视更高一级的需要。相信随着我国社会的发展,随着社会生产力的逐步提高,个体对高级需要的追求和重视就会提上现实日程。需要的单一化主要是指个体的需要相对来说比较单一,难以同时顾及个体生存需要、发展需要和自由需要。当前我国社会的现实是少部分人主要追求个体的基本需要,大部分人侧重于自身的各种发展需要,极少部分人是追求着个体自身的自由需要。兴趣功利化主要是指个体的兴趣不是从个体自身的实际心理出发来选择、培养和加以发扬光大,而是受家庭和社会的影响为了获得各种实际利益、升学机会、前程出路等各种社会物质、财富或机会、资源而功利化地选择和确定自身兴趣的一种心理倾向。兴趣的边缘化主要是指由于各种各样的异化的兴趣的被选择和被认同,个体真正的、自然的、适合自身生理特点的兴趣却没有了、被清除了、被忽视了。理想信念缺失化和被动化主要是指与传统社会个体的宏伟理想、高尚信念相比,当今个体的理想信念处于一个低潮阶段,个体对理想信念的动力作用认识不足,个体对理想信念的具体内容难以选择,更多是被动的受教育和接受,很少是出于自身的批判、认识和分析而真正具备某种或某些理想信念内容。人生价值拜金化和盲目化主要是指在个体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中,金钱的作用和重要性被无限地扩大和突出,认为“没有金钱是万万不能的”“有钱可以使鬼推磨,还可以使磨推鬼”等等,也就是我们传统所批判的拜金主义思想比较严重;另外,迷信比较盛行,盲目崇拜,人生价值盲目无主,任人摆布、缺乏个体理性。

第二,个体心理活动过程的片面化,形成了个体在“知-情-意-行”方面不能协调和统一的心理问题。个体的心理活动过程是一个比较复杂的、多元的、相互作用的系统发展过程;既有心理认知活动过程,也有情绪活动过程,还有意志活动过程,这三者之间既是相对独立又是相对统一的,共同形成了个体的心理活动过程。另外,“知-情-意”的独立运动和相互作用又与个体的“行”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心理活动过程的虚假化和片面化的主要表现是个体心理活动的三个方面相互之间不协调、不全面、不均衡发展以及其与行为之间的不统一、不一致性。一般来讲,心理认知过程是追求感觉、知觉的真和实,表现为记忆、思维和语言;情绪过程是形成个体的各种态度感受、主观体验和情感情绪;意志过程是个体根据自身的认知和感受来确定意识和心理的持续与否、坚持与否。心理活动过程的虚假化和片面化,在个体的认知活动过程中表现为个体认知的非真实性,表现为个体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并没有真实地反映实际情况,个体的语言、思维、表达等与客观事物不是完全统一的,或者说个体的认识过程中存在一定的虚假性、伪装性,往小里讲就是说大话、说假话、说套话,往大里说就是做不到实事求是;在个体的情绪活动过程中表现为个体情感的非真实性和虚假性,个体的情感、情绪及其感受和体验并不是一种真情流露、真情实意;在个体的意志活动过程中表现为个体的意志作用并不一定是建立在真实的认识和情感基础之上的一种坚持和调节,这样有可能使个体坚持了错误和虚假的认识和价值,反而丢掉了对真知灼见的诚心坚持、对人间真情的诚意追求;在个体的整个心理活动过程中表现为个体的“知-情-意”系统不能良好运行和相互促进,从而使个体的心理活动过程与现实的自然和社会形成一定程度的隔阂,从而影响个体的认识能力、认识水平,进而也影响个体的行动能力和行动成果。

第三,个体心理状态的普遍紧张,主要表现为大多数个体的焦虑、烦躁、烦闷等心理问题。这种心理问题主要是一种个体心理情绪和情感活动方面的非正常表现,但它也会涉及个体的认知活动、意志活动,还有可能会影响个体的个性心理特征,极端的情况可能会促使个体成为精神病患者。由于当前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全面展开、逐步深化,各种公开、竞争、择优的体制机制在各个行业领域中不同程度地建立健全,个体之间的相互竞争不仅数量越来越多、领域越来越广、程度越来越高,每一个个体所要承受的竞争压力也越来越大、越来越多。个体不仅要多学习、多工作,要花更多的时间做更多的事,要提高自己在竞争中的知识含量、能力本领和制胜技巧等,在时间上还要比竞争中谁更快更早和更少,所有这些都使个体的心理活动长时间地处于高强度的压力之下,便很容易出现焦虑、烦躁、烦闷等各种心理体验和心理状态。另外,有个体间的竞争必然就会有竞争的失败者,由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竞争的多样性和常态化,每一个个体不可能没有竞争失败的经历和体验。当一个个体的失败次数达到一定程度,失败性质和打击力量达到一定程度,他的挫折感达到一定量或一定程度,就会自然而然地出现焦虑、烦躁、烦闷等心理问题。如果这种心理问题的严重程度达到一定界限,这种心理问题的持续时间达到一定限度,就很有可能影响到个体的个性特征,如会影响到个体的性格、气质等方面。如果形成了这种狂躁的个性特征,那么对个体的心理乃至行为都会产生更多的负面影响,从而形成恶性循环,最后很有可能形成更加严重的心理疾病,还有可能逐步发展为精神病患者。

第四,由于社会分工和发展的现实原因,个体在长时间的心理紧张和焦虑过程中表现出一定程度的心理特征偏激化、片面化和单一化。个体心理特征的形成必然是在比较长的时间的基础之上,形成一些比较稳固的、自觉的、习惯性的意识特征、固定习性、行为偏好、心理反应等。正常的个体心理特征既可以反映出一个个体的相对独特性,也可以使周围的其他个体能够接受和认同。然而如果说一个个体的心理特征与别人的相差太大甚至相反,那么必然会使别人认为这是一种不正常的心理问题。具体来讲,个体的气质虽然可以根据希波克拉底的体液理论、体型说、激素说、血型说、活动特性说等理论来进行不同的区分或划分,但是不管哪种划分都可能出现特殊的、不能被普遍归约的现实气质。而且每种气质类型都会有极端化的发展实例存在,如说多血质的气质类型的个体,就很有可能存在太容易情绪化、感情用事、不能专注的心理问题;黏液质类型的个体有可能存在执着狂、偏执者的心理问题;抑郁质类型的个体可能存在优柔寡断、自由散漫的心理问题;胆汁质类型的个体有可能存在神经过敏、容易冲动、易走极端等心理问题。从个体能力方面来讲,当前的社会分工现状促使个体极容易形成“单向度”的个体,除了从事自己工作所需要的相关知识和技能之外,其他方面的知识、能力和技术就比较缺乏,从而不可能实现个体的全面发展。形成这种能力不足的心理问题,既有社会分工和发展阶段制约性的原因,也有个体自身心理发展不够全面的原因。

2.个体人权问题

由于中国仍然是一个发展中的国家,国家、地区和人口分布、素质、能力等表现出不平衡、不协调的问题,这些问题受我国自然、经济、政治、文化、历史和社会发展水平等因素的影响和制约;所以说,在我国人权事业的发展过程中出现或多或少、或大或小的问题是正常的、是可以理解和接受的。重要的是,我们要清醒地认识到问题,大力发展我国的人权事业。具体来讲,今后需要党和国家以及全体人民继续努力解决的人权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努力消除大众在个体人权观念方面的先天性不足。人权的概念和思想产生于17~18世纪的西方,特别是人权概念在根本上是源自西方自由主义的观念,如约翰·洛克、密尔等的思想,后逐渐在西欧、日本和北美洲等地被普遍接受。有人认为人权就是一种文化的帝国主义。其实,这种观点是不全面的:一方面,人权概念本身也有部分是起源于其他的文化、文明和宗教,起源于不同的地区和环境;另一方面,人权在实践上也和帝国主义的一些罪恶行径产生激烈冲突,比如,人权也可以被用作民族自决的理论或反对种族隔离和种族歧视的反种族主义的工具或法律依据。在我国,由于有些西方国家把自己的人权当作全世界的普适人权,并且用不平等的标准来评价我国的人权状况,这些都是属于资产阶级思想的相关内容,也是我们必须加以批判和反对的。人权概念和理论与法制紧密相连,而与封建专制、独裁统治、等级特权等思想和制度是天生的对立物。我国的封建残余思想、习俗、观念和价值等传统性的因素还比较多,广大民众的启蒙教育欠缺、法制意识淡薄、契约意识不足、权力意识较强、权利意识不多、维权意识不强、社会责任不够等,广大公民的现代观念、优良品质和行为习惯都有待不断培养和增强。广大民众要接受人权观念、研究人权理论、推动人权事业发展的历史性不足因素比较多,困难比较大,这也使我们比较清醒地认识到在我国发展人权事业的艰巨性、长远性和重要性。

第二,有关个体人权知识的宣传、教育和培训等工作有待进一步加强和提高。进行有效的、有针对性的个体人权宣传、教育和培训,乃是我国人权事业全面发展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个体人权发展不可缺少的一种重要手段,还是个体人权得到进一步保障的一个重要内容,是加强人权保障、促进人权发展的必要形式之一。个体人权知识的宣传、教育和培训的对象要区别对待,不仅要有面向全体公民的人权教育内容,还要有面向不同群体的特定的人权教育内容;个体人权知识的宣传、教育和培训也要根据被教育对象的年龄不同而有所变化;个体人权知识的宣传、教育和培训的形式也应该多种多样。当前,在我国各种个体的社会生活过程中,有关个体人权的各种宣传、教育和培训等工作应该说还是做得不够。在大街上,我们一般能看到和听到最多的是各种各样的广告、宣传标语。广告一般都是厂家、商家宣传自己某种产品的良好性能、特点、服务和联系方式等;宣传标语一般都是时事和政治性的大事、重要事件、重要号召等。在我国的国民教育体系中,在小学、初中、高中一直到大学的教学内容中,有关个体人权的知识和内容并不多见,即使有,在其所有教育内容中所占的比重也是非常少的。一般来讲,个体人权教育应该包含在学校法制教育的内容里,但原本比较少的学校法制教育中有关个体人权的教育内容是少之又少。高等院校有关个体人权的教学和研究人员不多、研究成果也不多,有关个体人权的专业课程和公共选修课程也不多甚至没有,有关个体人权的相关学科和专业建设都没有引起大家的足够重视和支持。在成人教育和培训中,个体人权的教育和培训也是不尽如人意,如在党政干部和公务员的相关培训计划中,很少见到有关强化对公务人员的人权教育培训的目的、计划和要求等内容;在具体的党政干部和公务员的培训过程中,很少见到有关个体人权知识教育方面的讲座、报告和教材;各种社会办学和培训机构,更是很少涉及有关个体人权教育的形式、计划、内容、教材、讲授等内容。另外,现有的国家和省、市、县各级人权教育与培训基地极少,新增各级人权教育与培训基地是一件非常紧迫的工作,也是非常有必要和有意义的工作。在企事业单位里,个体人权教育根本就没有自己的一席之地;很少有企事业单位能主动提出或施行有关个体人权教育的思路和想法,也很少有企事业单位的负责人提出形成尊重和保障个体人权的企业文化、鼓励和推动本单位普及人权知识等思路来。

另外,我国的人权正式组织和非正式组织并不多。正式组织是于1991年11月发表了我国第一份人权白皮书,积极推动、牵头组织制定《国家人权行动计划》的国务院新闻办;非正式组织有中国人权研究会,另外还有与人权有一定关系的中国人学学会,除此之外并不多见。这种现状很不利于我国的人权理论研究和人权实践的推进、完善,也不利于我国人权研究和人权组织与国外正式组织或非正式组织之间有效地、较大范围地进行相互的对话、交流与合作。

第三,我国公民在个体人权的享受上,不管在数量、种类上还是在质量、实效上都有进一步提升的空间。我国人权有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我国人口基数大,受自然环境、社会历史、文化和经济等方面发展水平的影响,个体全方位、全领域、全层次地享受人权还有许多困难,“继续加大力度促进和保障人权,仍然是中国政府和人民的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2]当前,在我国现实生活中忽视个体的相关权利、漠视个体的相关权利,甚至践踏个体的相关权利的事件时有发生,努力使每一个社会成员生活得更有尊严、更加幸福还需要我们做大量的实际工作。比如说在现实中以言代法、以权代法的现象时有发生,这就会形成法律面前人人并不平等的现象和局面,从而破坏每一个个体之间的政治权利平等的原则。这种不平等是相关人员的特权观念和不够民主的相关制度的合力所共同产生的结果,而且这种事例会进一步影响后来人的思想,容易让他们也学会和践行这种特权观念。再如,这些年来,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和广泛应用,一方面促进了经济社会发展,另一方面也带来很多严重问题,如利用网络侵犯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合法权益的问题突出;个人信息被盗用、被转卖,个人隐私被披露、无节制的“人肉搜索”;损害群众的切身利益,影响社会的安定团结,严重的甚至危害国家的安全;等等。2012年12月28日,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次会议通过了《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加强网络信息保护的决定》,体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期盼和愿望,这是适应形势发展需要的重要举措,非常必要和及时。

2007年3月,温家宝在十届人大五次会议的记者招待会上说,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不是背离的,民主、法制、自由、人权、平等、博爱等,不是资本主义所特有的,这是全世界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共同形成的文明成果,也是人类共同追求的价值观。2013年5月14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表了《2012年中国人权事业的进展》白皮书,对我国近年来人权事业的发展取得的新成就做了全面介绍,主要包括经济建设中的人权保障,政治建设中的人权保障,文化建设中的人权保障,社会建设中的人权保障,生态文明建设中的人权保障和人权领域的对外交流与合作等六个方面。白皮书还指出,尊重和保障人权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各级国家机关的意志和行动。继“人权”分别庄严载入中国宪法、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及中国共产党党章之后,2012年11月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又将“人权得到切实尊重和保障”确立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之一。中国政府还发布了《国家人权行动计划(2009—2010年)》和《国家人权行动计划(2012—2015年)》,并对《国家人权行动计划(2009—2010年)》的实施情况进行了评估。中国人权事业的发展进入了有计划、持续稳健、全面推进的新阶段。[3]这些讲话、报告、计划、法律等,既反映了党和国家重视和推动个体人权的实际行动,又为我国个体人权的进一步发展指出了存在的问题,指明了发展的方向,提出了未来的目标。

3.个体诚信和责任问题

个体诚信和责任问题是涉及经济、政治、社会、文化、法律和道德等多个范畴和领域的问题。个体的诚信和责任缺失问题在当前我国社会转型和发展时期表现得比较突出,也对我国的科学发展、社会和谐、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产生了比较大的负面影响。

社会诚信最终的实现主体和表现主体是个体,群体、社会和人类的诚信最终都要贯彻、落实到具体的每一个个体身上才能得以实现和得到体现。没有个体的诚信必然就没有社会、群体和人类的诚信;没有听说过哪个社会、国家诚实守信而其成员或公民却尔虞我诈、没道德、低素质。个体要实现诚信首先必须认识到他对社会、对自己所在的群体、对别人、对自己所承担的各种责任,包括各种权利和义务。其次,个体还要认识到这种责任、权利和义务是双向的。你对别人的责任和权利也是别人对你的责任和权利;别人对你的责任和义务也是你对别人的责任和义务。你对别人好其实是你对自己好,别人对你好其实也是别人对自己好。可见,社会诚信的缺失其实也就是社会责任的缺失,社会诚信、社会责任以及个体道德、权利、义务其实都是同一个层面问题的不同表达,是一体多面的关系。

对于个体来讲,个体仍然是社会人,但除了个体所在的各种各样社会群体和组织的性质本身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之外,个体与各种社会组织和社会群体的相互关系也发生了质的变化。从现代的国际公约、国家宪法、法律法规等文件中都可以看到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公民的人身自由不受侵犯、公民的合法私有财产不受侵犯等原则,很多国家都接受了联合国大会于1948年12月10日第217A(Ⅲ)号决议通过并颁布的《世界人权宣言》以及其后颁布的《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经济、社会和文化权利国际公约》等人权契约。个体与群体之间、个体与个体之间传统的人身依附关系在现代法中是找不到法律依据的,但是由于传统农业经济的存在、个别地方生产力的落后、人们观念转变有一个时间过程、我国社会正处在转型期等各方面的原因,传统的个体关系和现代的个体关系在我国的现实社会中都是存在的,而且是相互交差地存在着,但是传统的个体人身依附关系将逐渐被现代的个体平等自由关系所取代。

在这种社会和个体的全面转型时期,旧社会的道德规范、法律制裁不能完全适应现实社会的新情况、新问题和新内容,从而其约束力、控制力、作用力等都减小了;适应新社会发展的新的社会道德规范、法律制裁还没有完全建立健全起来,人们既可能不习惯于某些新的事物而将其错误地抛弃和否定,也有可能习惯于某些旧事物而将其错误地保持和肯定;外界的新旧、变化、好坏、对错、不同个体的不同态度、经历、价值和追求都发生了不同程度的碰撞、较量,形成了一幅复杂多变、色彩斑斓的当代社会伦理图。

个体的诚信和责任问题出现的新变化,既与传统社会的人身依附关系的寻租有关,也与现代社会的独立自主、平等自由关系的形成和扩展有关。由于市场经济本质上是交换经济、信用经济、责任经济、法制经济和契约经济,各个银行都要依靠信用来吸收存款或放贷,大小工厂都要依靠信用来贷款以扩大生产,商品要依靠产品的信誉和质量来保持竞争中的优势,生产计划和交换活动都要按契约和合同来进行。显然,市场经济的正常和高效运转及其每一个环节都不能离开社会信用、社会责任和平等互利。当前我国社会诚信和社会责任缺失的表现是多方面的,有不同主体的诚信和责任缺失,也有不同领域的诚信和责任缺失。

在企业的经济活动中,企业诚信和责任缺失的现象非常突出,而且,企业诚信和责任的缺失也有个体诚信和责任缺失的微观基础。一些企业表现为不守信用,不执行合同,故意和恶意逃避银行债务;要么不讲信誉,多个企业之间相互拖欠货款;要么合同违约,或者利用合同进行欺诈勒索;要么财务信息严重失实,制作假账;要么假冒伪劣,制假贩假;要么市场交易短斤少两等等。在政府机关的行为活动中,诚信和责任缺失的主要表现为:一些地区和部门政策多变、不信守承诺、暗箱操作、随意性比较大,随便修改统计数据、制造“假大空”政绩、做表面文章、形式主义,报假账、贪污腐败、弄虚作假、欺上瞒下等。企业和政府等群体的这种诚信和责任缺失其实是由于群体的主要责任人和大多数个体都有这种想法和做法而形成的,群体的诚信和责任缺失应该归结为群体责任人和大多数成员的共同的个体诚信和责任缺失。

从个人的角度来讲,个人诚信和责任缺失大量地表现为:不讲真话而讲“假大空”话,不守信用而弄虚作假,不讲信誉而坑蒙拐骗偷,制作或买卖假文凭、假证件,制作假彩票、考试作弊、骗保、发布虚假广告、假球黑哨、偷逃税款、假医假药等。

其实,除了以上个体思想领域和实践领域中存在的几个主要问题之外,还有一个既是理论也是实践的问题,那就是个体的人生观的问题。从纵向的、历史的角度来讲,人生观是一定社会或阶级的意识形态,也是一定的社会条件和社会关系的产物。个体的人生观也是在个体的实际生活过程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人生观也受人的世界观、价值观和方法论的影响和制约;不同阶级或社会的人会有不同的人生观。从横向的、平面的角度来讲,人生观是指对人生的看法,也就是对人类生存的目的、价值和意义的看法,其主要内容包括幸福观、苦乐观、生死观、荣辱观、恋爱观等。人生观也是世界观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人生观主要通过人生目的、人生态度和人生价值三个方面体现出来。[4]

人生观与个体的生存、生活、成长、发展、理想、观念、价值等密切相关。如何使个体的一生具备良好的人生观,比较顺利地成长和发展,为社会、家庭和个人自己做出积极的、正向的贡献等,既是一个理论问题,也是一个实践问题。综观我国社会,很多社会问题、很多现实问题,都与个体的人生观有着非常紧密的关联。比如说,个体的理想信念问题,个体的毅力和意志问题,个体的奉献和感恩问题,个体的恋爱婚姻问题,个体的生活和工作态度问题,个体的道德荣誉问题,个体的享受和享乐问题,个体对他人态度的问题,个体的恋爱、家庭和生育问题,个体如何对待生死的问题等,都与个体人生观紧密相连。

二 研究个体思想的意义

对个体思想的研究、构建相对完备的理论框架和学术观点,就是希望能在对现实个体的真实生活做出概括时提高理论的说服力和解释力,希望能为我国个体的生活实践提供一些有意义的价值理念和理论指导,旨在减少个体发展的盲目性,提高个体发展的自觉性,丰富个体发展的内涵,最终促进每一个个体的自主自由、充分全面、普遍必然、扬弃独创、联合科学、谐调健康发展。

(一)宏观层面

1.进一步丰富和完善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

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虽然在我国已取得了很大成就,但是随着个人、个体的新情况、新问题、新实践的出现和发展,我们还需要不断地深化研究课题、扩大研究视域、寻找新的研究角度。从个体概念和个体思想的角度研究人学是对我国马克思主义人学研究的继续、提高、完善、深化和创新,在马克思主义视域下对个体思想的研究应该说是研究马克思主义人学的一个新视角。我国人学的研究热潮充分反映了我们这个社会乃至整个人类发展的趋势:人越来越走向自觉的自我认识和自我把握。古往今来,不论是东方,还是西方,对人的问题的探索始终就没有停止过,这些探索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人的发展的历史性、阶段性和规律性。正如现代西方哲学家卡西尔所说:“人对自己的认识是哲学研讨的最高鹄的,这意见似乎为人民一般共同承认了。在所有不同的哲学学派之间的争论中,这个目的始终保留不变且不动摇:它被证明为一切思想的阿基米德点,是一个固定不可动摇的中心。甚至最怀疑的思想家也不曾否认人对自己的认识的可能性和必然性。”[5]人学热也反映了中国社会科学自身发展的逻辑:越来越凸显社会科学研究的人学实质和趋向。事实上,中国人学研究热的现象不是孤立的,它有着普遍的世界人学研究热的背景,这从以前几届世界哲学大会所确定的主题可以明显看出:第18届的主题是“对人的哲学理解”,第19届的主题是“世纪之交的哲学和人类”,第20届的主题则是“对人的教育”,始终紧扣人的理论与现实问题。这也就凸显研究个体思想的中国和世界意义。

2.推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发展

一方面,与实践的进程需要理论的指导一样,实践的成果同样需要理论的总结。我国30多年的改革开放,有关我国公民个体的全面发展、发展的主要内容,个体与社会的互动促进,个人与集体的辩证统一等都需要我们从唯物史观的高度进行分析和总结。另一方面,唯物史观中有关社会与个人的关系、社会的规律性与个人的能动性的关系等理论问题,都需要我们从我国社会实践的发展、从个体的整体性、全面性、综合性角度进行深入的分析和研究。实践的进行需要理论的指导,实践的成果需要理论的总结。“文革”结束后,在中国向何处去的重大历史关头,邓小平首先抓住思想路线的拨乱反正这一关键环节,以马克思主义者的非凡胆略和科学态度,批评了“两个凡是”的错误思想,领导和推动关于“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大讨论,特别强调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重要意义;破除了迷信、教条等“左”的和右的观念对人们思想的禁锢,解放了人的思想,开动了人的脑筋,从而使广大人民群体的主体性、创造性表现出来、发挥出来,我国的马克思主义人学研究也如雨后春笋般地发展起来。1978~1984年,以“人性、异化和人道主义”为主题的讨论;1984 ~1988年,“人的现代化”成为中心议题;1988~1991年,以“人的主体性”为焦点问题的讨论;1991~1995年,研究的重心开始转向人学学科体系的建设,对人学领域的许多重大理论问题进行系统而深入的研究和梳理;1995~2004年,一些学者从实践的层面开始致力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人”的现实性专题研究;2004年以来,我国宪法中增加了“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2005年中共中央又提出了要实现科学发展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并随后把“以人为本”定位为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从而在全国范围内再一次引起重视,并把人的研究推向了高峰。今天,习近平同志提出的“中国梦”是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富强梦、幸福梦。国家的繁荣、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社会的自由、平等、公正、法治,个体的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都是发展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重要内容。这也就凸显研究个体思想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3.对个体思想的研究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表现

科学发展观是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贯穿于我国现代化建设全过程、体现在党的建设的各方面。我们要把以人为本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核心立场,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尊重人民首创精神,保障人民各项权益,不断在实现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上取得新成效。本书力图从历史和现实的统一中分析和阐明个人、个体与人、集体、人民、最广大人民之间的相互关系,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人民利益之间的关系,个人权利和义务之间的统一关系等,以期发现和获得一些规律性的认识和观点。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和发展促使人们对人学的研究持续升温。新时期以来,我国进行了波澜壮阔的改革开放,先是农村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解决了农民的温饱问题;接着主要在城市中不断进行各种经济体制方面的改革,从价格体制改革到投资管理制度改革;从创造多种经营方式、所有制体制改革到市场经济体制改革;从创办经济特区进行改革实验到沿江、沿海、沿河各大城市开放改革;从珠江三角洲成片改革开放到长三角、环渤海湾经济区成体改革开放;从经济体制改革到政治体制改革、文化体制改革;从打破“铁饭碗”到自食其力;从竞争上岗到干部竞选;从工作、职业、身份的终身制到一定范围、一定程度的聘任制的逐步推行;从温饱社会到基本小康社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从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到先进性、纯洁性建设;等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我国在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文化建设、生态建设、人的建设(含人权建设、个体建设)和党的建设等“七大建设”方面初步走出了一条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成绩显著,中华民族正走向伟大复兴。所有这一切成绩,最终都要体现在广大人民群体的生活上、素质上、能力上、权利上、尊严上、能动性上、主体性上、创造性上等,体现在中国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程度和水平上;而人的发展最终体现在每一个人身上,也就是体现在每一个公民身上。这也就凸显研究个体思想的实践和历史意义。

4.对个体思想的研究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现实需要

随着我国经济基础的转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完善、经济全球化的进展、社会主义实践的发展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政治体制改革的深入,有关个人、个体或公民的能力、素质、作用、价值、成长以及其与群体、社会的各种关系都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变化,新的观念、机制、行为、需要、能力、知识、价值等需要我们研究、宣传并推广,使之最终转化为每一个个体的实际认识和行为。本书对个体发展的科学性和规律性的认识不仅有利于促进我国社会的全面、协调、持续、和谐的发展,也会促使我国公民个体的自主自由、充分全面、普遍必然、扬弃独创、联合科学、谐调健康发展。我国人学研究的兴起和发展既是我国改革开放事业发展的迫切需要,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和谐社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推进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迫切需要。纵观当前我国人学研究取得的巨大成果,还有许多需要我们继续完善、创新的地方;况且实践在不断发展,人学研究的新情况、新问题、新矛盾会不断出现和显露,人学研究特别是个体思想的研究是一个愈加紧迫的重要课题。对个体、个人的相关研究由于受我国传统思想和观念的影响,从事研究的人员不多,研究的成果极少,深入程度有限。这也就凸显研究个体思想的发展和创新意义。

5.对个体思想的研究对改革开放先行的广东省来讲更具有历史和现实意义,也是广东建设文化强省的一项重要内容

文化实质上也就是人化,人是文化的生产者、传播者、使用者,个体在其中发挥的作用不可忽视,个体的作用受到个体自身和个体所处的社会的发展条件、阶段等相关因素的深刻影响;文化的产生、形成、积累、传播、内化,都是与人相关的,文化的命脉永远是在人及其一个个个体身上得到体现和运用,离开人的文化就不成其为文化。文化可以有对有错、有强有弱、有善有恶、有美有丑,也可以无对无错、无强无弱、无善无恶、无美无丑,但这都必须根据实践、根据人和个体的利益、身心发展来具体判断。关于人、个体与文化、强文化的关系是一个有待深入研究的重要课题。这也就凸显研究个体思想的文化意义。

(二)微观层面

从微观层面来讲,也就是从本研究的具体内容方面来讲,本书的选题价值和研究意义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

1.试图唤起中国广大公众和人学研究者对个体、个人的研究兴趣,促使越来越多的人重视对个体、个人的研究,促进人们认识到个体、个人在社会和人的发展过程中的重大作用

我国对人的研究自从改革开放以来一直比较热,但是在人学研究中对有关个体或个人的相关研究还比较欠缺。这除了与我国推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时间不长、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我国的发展、完善还有待时日有关之外,还受我国根深蒂固的传统思想观念的影响,再加上“文革”中极左思想的影响,谈“个人”“我”“个体”“个性”等都会使大多数人联想到自私、自利、个人主义、自由主义、唯心主义、资本主义等不好的东西,认为那些思想都是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想的表现,是对集体主义、唯物主义、社会主义的反动或否定,大有连根拔起、彻底消灭而后快的冲动。比如,“个性”一词本来是一个褒义词或中性词,马克思就提过“自由个性”,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很多人不习惯、不高兴别人用“有个性”来表扬他。所以,很多学者对于有关个体的认识和研究或敬而远之,或避而不谈,或轻描淡写、点到为止。久而久之,势必会对个体人的研究难有建树,对整个人学理论的深入和持续研究造成致命伤害,对我国社会的发展及现代化建设也会造成极大的负面影响,而且这种负面影响的程度是我们今天所难以想象或无法想象的。

2.试图厘清马克思主义人学研究的核心概念,夯实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发展的研究基点

当前,学术界基本上倾向于认为人学是研究完整的人及其本质、存在和历史发展规律的学问。但是,对于作为人学核心概念的“完整的人”的理解却很不一致。第一种观点认为“完整的人”是指个人或“整体的个人”;第二种观点认为“完整的人”是指一般的人;第三种观点认为“完整的人”是指一般的个人;第四种观点认为“完整的人”是指人类;第五种观点认为“完整的人”是指各种存在形态的统一,是作为个体的人、作为群体的人和作为类存在的人的统一。笔者认为“完整的人”是指个人、群体、类的具体和抽象的统一的人。首先,人的存在状态有三种:个体存在、群体存在和类存在。其次,人的这三种存在状态是现实的,是我们要研究的对象,但研究出的成果就涉及三种存在状态的一般人。也就是说人学的研究对象既包括具体而现实的个人、具体而现实的群体和具体而现实的类,也包括抽象一般的个人、抽象一般的群体和抽象一般的类,是个人、群体、类的具体和抽象的统一;从而人学就包括个体人学、群体人学和类人学三种。对个体人学来讲,“完整的人”乃是指现实和抽象相统一的个体;对群体人学来讲,“完整的人”乃是指现实和抽象相统一的群体;对于类人学来讲,“完整的人”乃是指现实和抽象相统一的人类。这三种人学是相互作用的,是从不同角度和状态对人的研究,既有区别也有联系,是辩证统一的,共同形成了人学。当然这里的人学本义是指哲学人学,是对相关人的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思维科学等知识的进一步抽象、升华和提炼。哲学之所以是“时代精神的精华”“文明的活的灵魂”“黄昏到来时起飞的猫头鹰”“高卢的雄鸡”等,就在于它吸收了人类所产生的所有科学、知识的精华,从中抽象出更高、更普遍性的规律和认识,来批判现实、指导实践、预见未来,从而使人类更好地前行。个体人学也是同样的道理。

3.试图研究和分析人与社会的关系问题

人与社会的关系是一个老问题,而且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好像已不成其为一个问题,好像我们现在对有关人与社会关系的认识已经很充分和完善,或者说很正确,或者说已经获得了有关人与社会关系的全部真理。其实不然,要弄清人与社会的关系,首先要弄清“人”和“社会”两个概念。“人”这个概念是很抽象的,前面我们已经说过,人的存在状态可以分为个体、群体和类。“社会”这个概念也有众多歧义,有人把它与群体、共同体、集体等概念相混用。对社会的内涵也有不同理解:有人把社会定义为社会关系;有人把社会看成群体加上社会关系;有人把社会认作群体加社会关系再加若干物质实体;有人认为,社会是人的生存方式、发展状态、是属人的东西;有人认为社会是中介,是联系现实个体的中介、关系、活动、产物、总和。还有社会与经济、政治、文化的关系是什么?人与经济、政治、文化等产生、运行、结果的关系又如何?还有我们常提有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那么有没有人的规律或人的发展规律?如果有那又是什么呢?社会发展要不要遵守人的发展规律?人的社会规律要不要遵守社会的发展规律?社会与人民群众是对应的概念吗?社会发展规律是人民群众历史活动的前提吗?人民群众是历史规律最终实现者吗?等等。在有关人与社会的关系方面的研究,当前也有多种不同的说法:一是人格文化说,二是动力条件说,三是内在外在说,四是个体关系说,五是主体客体说等。哪种认识更有理?更正确?它们相互之间的关系又该如何理解?能否说,它们都是把人与社会分离、抽象开来,把人与社会看成“两张皮”等,所有这些都需要我们进一步去分析和研究。

4.试图对社会发展与人的发展的相互关系进行研究和分析,提出一些新认识和新观点

笔者认为,社会发展应该是“以人为本”的发展,这是社会发展的价值取向,或叫以人为中心的价值观。人的自由和全面的发展,是以人的需要的全面满足、人的素质的普遍提高和人的能力的充分发挥来加速社会整体的发展,使个人与社会的发展互相协调、互相促进。社会发展是社会个体发展与社会整体发展相统一的发展,既包括单个的个体,也包括个体组成的群体,或叫作“类”“团体”“组织”“国家(街道、区、乡镇、县、市、省)”“国际组织”“民族”“阶级”“家庭”“学校”“社会”。社会个体发展是指个体物质生活方面(包括身体)和精神生活方面相统一的发展。社会个体的发展既包括个体心身(人际心理关系)的发展,也包括个体和整体对自然界认识和改造的发展,也包括个体对整体的社会关系的认识和改造的发展。社会整体的发展是以社会个体(人)的发展为前提和出发点;社会个体的发展或解放是人类社会整体的发展的最终目的;社会整体的发展对社会个体的发展可以创造有利或不利的条件,加速或延缓社会个体的发展。社会开放是实现社会协调、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社会不开放,不仅影响个体的发展,而且也影响社会整体的发展;社会不开放,不仅影响到某一地区、民族、国家的发展,而且也影响国际社会的发展。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社会发展、个体发展也就是社会实践的发展,既是主观性的意识的发展,也是客观世界的发展,是主客观相统一的发展,等等。另外,试图对人的本质与个体本质的相互关系进行分析和研究,弄清两者相互区别和联系;试图对个体本质的横向结构进行分析,提出个体自然本质、社会本质、精神本质的内涵及其相互关系;试图对个体本质纵向发展进行分析和研究,主要是分析在人的发展的三个有质的区别的但又相互联系的阶段上,个体本质有什么主要特征和表现内容,同时研究和分析在一个阶段到另一个阶段的发展过程中,个体本质的转换有什么规律和特点,尽量和我国现阶段社会转型实践结合起来,为当下我国社会人的发展提供一些理论参考,等等。

三 个体思想研究文献综述

2013年,笔者在中国知网( ~2012年的所有文献中只有6篇期刊论文被命中;如果以“个人本质”为“篇名”进行检索,在1979~2012年的所有文献中只有1篇期刊论文被命中;如果以“个体思想”为“篇名”进行检索,在1979~2012年的所有文献中只有17篇期刊、会议和硕士学位论文被命中;如果以“个体理论”为“篇名”进行检索,在1979~2012年的所有文献中只有2篇期刊论文被命中;如果以“个人思想”为“篇名”进行检索,在1979~2012年的所有文献中只有12篇期刊和报纸论文被命中;如果以“个人理论”为“篇名”进行检索,在1979 ~2012年的所有文献中约有40多篇期刊、报纸和硕士学位论文被命中;如果以“个人观”为“篇名”进行检索,在1979~2012年的所有文献中约有30多篇期刊、报纸和硕士学位论文被命中;如果以“个体观”为“篇名”进行检索,在1979~2012年的所有文献中只有10篇期刊和硕士学位论文被命中。从上面所检索的结果中,我们可以看出,我国从改革开放以来,有关个体、个体本质、个体思想等概念及其理论研究的国外文献翻译、国内研究专著、博士学位论文等方面的成果比较少或者几乎没有;硕士学位论文、期刊和报纸论文等方面的成果相对来说比较多,但绝对数还是比较少。这些实际情况也说明在我国从事个体相关问题研究的人员并不是很多,这既为本书的研究预留了较大的探索空间,同时也给本书的研究和写作增加了难度。

(一)参考文献的来源类别

对于与个体思想研究相关的参考文献,如果从历史和现实的角度来分析,其来源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马克思和恩格斯的相关著作参考文献,二是马克思、恩格斯之前的相关著作参考文献,三是马克思、恩格斯之后马克思主义继承者和研究者对马克思主义个人、个体思想的有关研究成果参考文献,四是马克思、恩格斯之后马克思主义继承者和研究者和非马克思主义研究者对非马克思主义个人、个体思想的有关研究成果参考文献。一、二方面的时间段是指恩格斯逝世之前的相关时间,三、四方面的时间段主要是指恩格斯逝世之后到当代的相关时间。如果从马克思主义个体思想的相关内容、结构或重点等方面来划分,可以根据研究者的不同研究重点、研究内容、研究偏好等进行区分,这样就会形成多种多样的表述结果。以下,我们主要是以时间和马克思主义作为划分标准对相关文献进行分类和概括。

第一,有关马克思和恩格斯的相关著作参考文献。马克思主义视域下的个体思想研究的参考文献首先应该是马克思和恩格斯的相关原著,当然马克思和恩格斯有很多著作,并不是说马克思、恩格斯的所有著作都涉及个体思想方面的内容和论述。马克思和恩格斯涉及个体思想的主要文献包括他们个人独著或二人合著的专著、读书摘要、书评、草稿、提纲,还有他们二人之间的信和他们二人给其他人的信等各种形式的文献。在马克思和恩格斯的主要文献中,我们既可以发现马克思和恩格斯他们对个体的研究和认识的逐步深化,发现他们对个体的研究和认识的发展阶段和研究历程;同时,我们还可以发现他们二人在对个体研究中不断提出的具体观点和相关结论,这些观点和结论也是在不断地完善和成熟之中,并对他们的唯物史观的正式形成产生了推动作用。至于马克思、恩格斯的“现实的个人”与唯物史观的相互关系、相互作用如何,马克思、恩格斯本人并没有明确指出并说清楚,这也正成为马克思主义继承者和研究者的重要任务之一。

第二,马克思、恩格斯之前的相关著作参考文献。在马克思和恩格斯生前,有关个体方面的理论研究肯定存在,有些研究者的研究成果已经得到了马克思、恩格斯的注意、批判和不同程度的吸收和接纳;但是,有些研究者的研究成果可能并没有引起或者能够让马克思、恩格斯注意、阅读、批判和吸收。这也是很正常的情况,一个时代的一两个人不可能会把以前时代的所有相关研究成果都完全审视、批判和吸收,何况在马克思、恩格斯所处的时代并不像我们现在所处的时代这样高度全球化,更没有我们当今的电脑和全球网络等先进工具。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我们可以明确地查清哪些前人的有关个体研究成果被马克思、恩格斯所注意、批判和有选择性地吸收或超越。但是,还有许多相关研究者和重要作家的有关个体的研究成果需要我们重视并继续挖掘和研究。比如丹麦作家、神学家、哲学家、诗人、现代存在主义哲学的创始人、后现代主义的先驱、现代人本心理学的先驱索伦·克尔凯郭尔(又译为基尔凯郭尔、基尔凯戈尔、祁克果等),英年早逝,著作甚多,但是,在他死后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他的著作才真正地流行起来,被世人所重视。

第三,马克思、恩格斯之后马克思主义继承者和研究者对马克思主义个人、个体思想的有关研究成果参考文献。马克思、恩格斯逝世后,世界上有很多无产阶级革命家、理论家和研究者实践、继承、研究、完善和发展着马克思、恩格斯业已发现和总结出来的基本理论和价值观念,从而在实践中和理论上共同形成、完善和推动着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发展。在这些马克思主义继承者和研究者中,既有举世闻名的领袖人物、专家和大家,也有一般和普通的共产党员、学者和研究者等,他们从不同层面、不同层次、不同角度、不同程度上对马克思主义个体思想提出了许多理论观点和思想见解,这些都成为我们进一步发展个体思想研究的重要资源和重要文献。

第四,马克思、恩格斯之后马克思主义继承者和研究者与非马克思主义研究者对非马克思主义个体思想的有关研究成果参考文献。有关个体思想的研究,既有马克思主义的继承者和研究者对其进行研究,也有非马克思主义的研究者对其进行研究;不仅有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研究成果,也有坚持其他不同主义基本价值的研究成果;这些不同的研究者所做出来的不同的精神研究成果都需要我们进行分析和借鉴、批判和吸收。我们可以将其划分为国内研究者的相关研究成果和国外研究者的相关研究成果两类。

(二)国内主要参考文献综述

通过对国内主要参考文献的阅读和分析研究,我们基本上可以得出如下认识:在国内的马克思主义人学研究中,从不同的学科进行单学科研究(如从经济学、生理学、心理学、道德学、文学、人类学等)的比较多,但对个体进行综合性、交叉性、整体性的研究比较少;从某个角度或方面进行单向度研究的比较多,但从多学科、多角度,从部分到整体,从抽象到具体对个体思想进行研究的比较少;特别是把“个体”作为一个研究对象、通过研究个体的相关概念、个体生存和发展的一般规律、个体与社会相互关系及其互动规律等方面的研究则更少。在国内的马克思主义人学研究中,对个体思想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和著作范围内进行研究和解读的比较多;但是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为指导,批判地吸收和借鉴近代和当代西方人学发展成果、总结和构建我国改革开放以来人学实践和理论体系的研究比较少,还不能建立起一门相对独立、完善的个体思想体系。

比如,以“人的本质”的研究现状为例。改革开放前,对人的本质的比较统一的传统认识就是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所说的一句话:“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6]但是,改革开放以来,这种传统定义已经很难作为对“人的本质”的最全面、最深刻、最具体和唯一性的定义了,学术界有关“人的本质”的认识已经有了很大的变化,产生了多种有关“人的本质”的定义和认识,对人的本质的认识更加全面、深刻和具体了。有人认为,人的本质的具体内容在现实性上即客观上表现在他所创造的社会关系的总和中;在主体上则表现为活动的自由自觉的创造性;在自然方面表现为在人和自然的物质变换中所满足的人的需要。人就是这三方面表现的统一……。[7]也有人认为,人的本质是人之所以为人而区别于其他一切动物的最终根据,主要是指在一定社会关系总和中从事以制造和使用劳动工具为标志的劳动实践,可以简称为“社会实践”。[8]笔者也曾认为,人的本质是人的类本质、社会(群体)本质和个体本质的辩证统一。[9]可以说,在当前学术界,对人的本质的研究和认识还没有形成统一或比较统一的观点和认识。同样,对于人、人性、人的属性、人的本性、人的本质等人学理论的基本概念及其关系,对个体需要、个体劳动、个体活动、个体自由、个体发展、自我实现、个体价值、个体尊严、个体幸福等基本概念及其关系,在当前的学术界也都是众说纷纭。

有关人学理论的研究框架和理论体系,虽然至今还没有形成比较统一的并被大多数研究者所基本认同的研究结果,但毕竟已经有了几种有代表性的学术观点和理论成果。早在1988年,袁贵仁在《人的哲学》一书中指出:狭义上的马克思主义的人的哲学,就是关于人的问题的哲学探讨,是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概括各门具体科学提供的关于人的问题的经验、知识、材料,揭示人的存在及其发展的一般特性和规律,从而为人类在创造性地改造世界过程中自由、和谐而全面的发展提供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他把这种狭义的人的哲学分为上中下三篇:上篇为“本质”篇,包括人性、人的本质、人的需要、人的个性等;中篇为“活动”篇,包括人的主体性、人的主体因素、人的能力,人的活动、人与科学、人与管理、人与教育等;下篇为“发展”篇,包括人的使命、人的价值、人的自由、人的幸福、人的发展等。[10]进入21世纪以来,黄楠森认为,人学的基本内容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人的现代图景,包括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的历史、人的个人生活、人的社会生活;二是人的本质,包括人的本质、人的地位、人的发展;三是人的存在和发展的规律,包括人和环境相互作用的规律,人的实践活动和其他活动之间相互作用的规律,人的社会存在和意识相互作用的规律,人的个体发展的有限性和类的发展的无限性相互蕴含的规律,人的实践的自发性递减与自觉性递增的规律,特殊个人的作用递减与人民群体的作用递增的规律,人的发展的不自由性、片面性递减和自由性、全面性递增的规律等。[11]陈志尚认为,比较系统的人学科学理论体系应该按历史与逻辑统一的原则分为“三编”:一是人的存在论,二是人的本质论,三是人的发展论。人的存在论包括人与自然,人和社会;人的本质论包括人性,人的本质,人的活动,人的主体性,人的个性,人的需要和利益,人的交往、竞争与合作,人的理性与非理性,人的审美,人的自由;人的发展论包括人的信仰和理想,人的素质,人的价值,人的权利,做人之道,人的发展及其规律等。“如此多方面地系统地论述人学基本理论,无论在国内还是国际可以说都是首次。尽管这是初步的,还不成熟,但为今后全面建设人学科学体系提供了基础。”[12]

韩庆祥认为,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的逻辑架构既指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的思维模式,又指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的内在逻辑结构。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的思维模式是:人的本质—人的需要—人的实践活动—人的社会关系—人的个性;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的内在逻辑结构是:关于人的本体论→关于人的社会观→关于人的历史观→关于人的价值观。[13]从以上已经形成的几种有关人学理论的理论体系和逻辑框架中我们可以看出:个体思想中有关个体、个性、人格、自我、个体活动、个体自身、个体发展、抽象的个人与具体的个人的关系、个体与社会的关系、个体价值观对象研究和个体科学观对象研究的关系、个体内在性与外在性的关系等核心概念、基本概念、相互关系、逻辑架构、理论体系等都只是人学理论中一些非常微小的方面和内容,只充当着一种“配料”的作用和角色。

改革开放以来,对个体思想的理论体系和逻辑框架的研究还不是很多,学术界达成的共识也不多,其主要的研究思路表现为以下三种。

第一种思路是侧重于围绕个体或个人,把个体或个人理论所包含的主要内容并列、集合到一起,形成包括个体思想或个人理论的主要内容和环节的一种集合和体系。这方面的主要成果是张维久和韩庆祥合著的《马克思主义个人观引论》一书。他们认为:所谓个人哲学,即研究个人问题的一定的哲学的理论体系;个人哲学的研究对象不是个人的现象和个人的部分,而是个人的本质和个人的整体系统,它是从个人的本质和个人的整体性角度来研究个人问题的;个人哲学的内容应该是以个人需要、个人的实践劳动和社会关系为根据来确定;个人哲学包括如下主要内容:个人本质、个人与社会(包括群体、人类)的关系、个人自我实现、个人全面发展、个人自由、个人价值、个人活动的积极性、个人在历史中的作用和地位、个人尊严、人格、人权、个人生活的意义(包括个人幸福)等。[14]

第二种思路是侧重于围绕个体或个性,同与个体或个性密切联系的其他社会内容相结合,形成一种中心明确、联系广泛的理论体系。这方面的理论成果主要有李为民的《个性论纲》专著。李为民认为,个性是个人差别,是人类自由的现实形式;他把个性的研究分为三编:第一编是个性与社会存在,包括个性、生命体和社会,个性、需要和生产,个性与感性需要和感性意识,个性与实践及其理性;第二编是个性与分工,包括语言生产和偶然的个性,特殊个性和工具制作,交换和普遍的个性;第三编是自由个性与分工消亡,包括自由个性与精神生产,自由个性和分工、阶级消亡等。[15]

第三种思路是前面两种思路的综合,既包括个体或个性的主要内容,也包括个体或个性与其他社会内容的相互关系。这方面的理论成果主要有沈建国著的《人的个性论》专著。沈建国认为,个性是现实的个人在认识和处理个人与世界的对象性关系时表现出来的对个人和社会发展有积极意义的独特的心理-行为的总和,是个人的特殊性与主体性的统一。[16]他在《人的个性论》一书中把个性的研究分为8章:第一章是人的个性的哲学内涵,第二章是影响个性发展的因素,第三章是个性发展的社会历史形态,第四章是个性发展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作用,第五章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人的个性,第六章是民主政治与人的个性,第七章是精神文明建设与人的个性,第八章是调动人的积极性与发展人的个性。[17]这种研究思路虽然内容比较全面,但是给人的感觉是中心不够突出,个体思想的独立性不够明确。可以说,有关个体思想的研究、有关个体思想的理论体系和逻辑框架的建立和完善,在我国还处于起步阶段,远没有形成一些比较统一的认识成果,还需要走更长的道路、还需要更长的时间。

(三)国外主要参考文献综述

通过对国外主要参考文献的阅读和分析研究,我们基本上可以得出如下认识:国外有关个体、个人、主体、个性、个体性、主体性、个人主义等方面的研究专著翻译成中文的也不少,但是,存在的问题也较多。这主要表现在:国内学者现在占有的国外有关马克思主义人学的个体思想的资料不够完善,翻译到国内的与此研究关系比较紧密的专著和论文,由于受多方面条件的限制,人们对它们的理解并不一定反映了原作者的想法和观点。国内学者占有的有关马克思主义人学的个体思想资料的时效性不够强;在国内能够比较畅通地即时查看、翻阅和获得国外有关研究的成果和信息的研究机构并不多,能具备这种条件的研究者也很少;语言的影响也使其较难很快、很准确地被翻译和传播到国内来。对国外有关个体概念和个体思想的研究成果需要我们批判地借鉴和吸收。在国外有关个体思想的相关研究成果中,有些成果本身就是反马克思主义的,有些与我们所理解的马克思主义有一定的距离,有些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者的理论观点在国内分歧较大。国外对个体思想的研究成果往往是受一定学派的限制,缺少实践性和辩证性。国外有关个体思想的相关研究成果分散地内含在他们的相关流派体系之中,如分散在存在主义、实用主义、实证主义、生命哲学、弗洛伊德主义、哲学人类学等流派体系之中。他们有关个体的研究倾向于从本体论、认识论和生命论的角度进行,从而缺少实践性;他们的研究成果一般是“片面而深刻的”,缺乏辩证性,缺少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的科学性。

比如,克尔凯郭尔认为,存在就是人的存在,人的存在就是“孤独个体”“主观思想者”的存在,存在具有个体性、时间性、有限性的特征,它不断超越自己,力图与上帝交往;人的存在就是“孤独个体”直接体验和感受着的神秘的精神状态;只有通过个人的主观经验,一个人才能真正接近真理;真理就是主观性;每个人的存在都带有自己的特殊性和唯一性,存在的个人都只存在于具体的人生阶段中,人的生活道路大体可分作三个阶段,即审美阶段、伦理阶段和宗教阶段;处于宗教阶段的个人以强烈的热情笃信上帝,超载了伦理规则,使自己成为任何普遍的东西所永远不可能完全包摄的一个具体的存在,从而体验到自己的真实存在。当然,还有很多国外学者有关个人、个体思想的研究成果是非常多的,我们在此不一一罗列,在后面的相关章节中我们将会阐释、引用和批判地吸收。

四 个体思想主要研究方法

对与个人、个体、个性、自我、人格等主要概念相联系的个体思想的研究,必须有一套自身的研究方法论。陈志尚认为:“人学不局限于研究人的生物特征和文化特征,也不是各种应用人类学的简单汇总,而是要求把包括人类学在内的各种有关人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所提供的关于人的各方面特征分门别类的研究成果,综合起来加以全面、系统地分析和概括,即通过哲学的反思达到从整体上对人性和人的本质的把握。”[18]本书认为,对个体思想的研究也应该如此。从理论上来讲,个体思想的研究可以和应该包括宏观抽象法、中观综合法和微观具体法三类。宏观抽象法主要包括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辩证法的分析和理解方法;微观具体法主要包括各门学科的具体研究方法,如社会系统动力学的方法、文献分析方法(历史研究法)、行为科学研究法、实证调查方法、比较分析和统计分析方法、定性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现代化技术手段的应用等;中观综合法主要包括系统论方法、多学科统一法、研究对象统一法等。采取上面三类研究方法的目的是使对个体思想的研究实现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统一,唯物主义的自然观、社会观和历史观的统一,人类本体论、认识论和价值论的统一,客观规律性与人的主观能动性的统一,个体内部感性、情感和理性的统一,要素部分论与结构功能论的统一,点、线与面的统一,单学科与多学科的统一,等等。本书在实际的研究过程中,由于篇幅、时间和能力等多方面的限制,采取的主要的研究方法有以下几种。

(一)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

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一个基本理论和方法,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乃是我们个体思想研究必需和首要的要求,是其与其他各种主义的个人理论相互区别的首要条件,也是首要的方法论区别,是其之所以成为科学的方法论的首要原则。第一,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是唯物主义的方法,它与客观唯心主义和主观唯心主义等唯心主义有本质不同和区别。第二,历史唯物主义是科学的、辩证的、人本的唯物主义,它与朴素的、经验的和直观的唯物主义有本质的不同和区别。第三,历史唯物主义是无神论,它与神秘主义、有神论、人治论(英雄主义)、神权主义、君权主义、专制主义等学说有本质的不同和区别。第四,历史唯物主义是批判的、革命的、可知论的唯物主义,它与二元论、怀疑论、不可知论等有本质的不同和区别。第五,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可以分解为现实性原则、实践性原则、人本性(主体性)原则等。

当然,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是针对和使用于所有学科和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在个体思想研究的视域中,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及其包括的三个原则都可以具体地、有机地体现在其内容和结构之中。比如,现实性原则就要求个体思想的研究要从现实的个人出发。马克思强调,一切从实际出发,从处在现实的、可以通过经验观察到的、在一定条件下进行的发展过程中的人出发,对现实进行感性的、历史的理解和研究,要把现实当作感性的人的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一切从实际出发、从“处在现实的、可以通过经验观察到的、在一定条件下进行的发展过程中的人”[19]出发,对现实进行感性的、历史的理解和研究,要“把它们当作感性的人的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20]。实践出真知,实践是一切认识和理论产生的基础。对个体的本质及其生成和发展的理论的认识,只有建立在现实社会实践的基础之上、建立在现实中的个人的基础之上,才有可能得出正确的认识或结论,才有可能发现真理、完善真理。

(二)辩证法的分析和理解方法

客观世界、人类社会、万事万物都是一个矛盾统一体,每个个人和个体也都是一个复杂的辩证矛盾体。个人、个体的本性和内涵,个人、个体的各种活动,以及个人、个体与外界的各种关系等,本身也都是充满各种矛盾的复杂领域。对个人、个体的本体论、历史观、社会观、价值观、认识论等各方面也是需要用矛盾的方法来分析和理解的。首先,辩证法的分析和理解方法包括辩证法的三大基本规律: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和否定之否定规律。其次,辩证法的分析和理解方法包括批判性原则、发展性原则和革命性原则、历史性原则等。马克思曾经指出过辩证法的革命性,他说:“辩证法在对现存事物的肯定的理解中同时包含对现存事物的否定的理解,即对现存事物的必然灭亡的理解;辩证法对每一种既成的形式都是从不断的运动中,因而也是从它的暂时性方面去理解;辩证法不崇拜任何东西,按其本质来说,它是批判的和革命的。”[21]最后,辩证法的分析和理解方法主要是辩证思维方法,即逻辑与历史的辩证统一、归纳与演绎的辩证统一、分析与综合的辩证统一、具体与抽象的辩证统一、宏观与微观的辩证统一。只有在科学的辩证思维方法的指导下,我们才能对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和个体本质的生成和发展进行深入的认识,才能得出正确的认识和结论,才能发现个人、个体有关存在、本质、发展的真理并不断完善之。

(三)系统论方法

系统论方法是比较常用的一种方法。一般来讲,系统总是由若干个不同的要素所组成的,也就是由多种多样的组成要素连接和组织起来并且具有特定功能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对立统一的整体。系统论方法主要是指用系统的观点来研究和改造客观事物的一种方法。系统论方法要求人们从整体的观点出发,全面地分析和研究系统中各个要素及其要素之间、要素与系统之间、系统与环境之间、一个系统与其他系统之间的相互关系,并从中把握其内部的各种联系和相关规律,从而最终达到有效地控制与改造系统的目的。系统论方法主要包括整体性原则、联系性原则、动态性原则、综合化原则和最优化原则等。可见,所谓系统的研究方法,就是根据系统论的有关原理、原则和规律性认识,把研究认识的对象置于系统的形式当中,从整体上、互动上、联系上、结构上和功能上,努力精确地认识、考察和研究总体与部分之间、部分与部分之间、整体与要素之间、要素与要素之间以及整体与环境之间的关系,以求达到最优化处理问题的一种研究方法。

(四)多学科综合统一法

多学科综合统一法,也叫多学科交叉渗透法,就是把各门具体学科的研究方法综合、协调和统一起来,使其形成一种新的合力,从而形成一种新的角度、新的思想或者新的方法。各门具体学科的研究对象不同、研究重点不同,而研究方法既有相同的地方也有不同的地方,这就需要我们在借鉴和使用各门具体学科的方法的时候,必须根据个体思想本身的研究对象、研究重点、研究角度而进行有取有舍的方法运用,从本学科的基本立足点出发,有选择性、有取舍性、综合性地运用各门具体学科的相关研究方法,从而形成为我所用的新的研究方法。只有采取多学科综合研究的方法,既借鉴和运用各门具体学科的研究方法,又使各门具体学科的研究方法综合统一起来,形成一种新的合力,才能使对个体发展、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的分析与研究进一步深入和细致,才能吸收和借鉴各门具体科学的科学成果,使个体思想研究获得新的力量、新的发展前景和新的发展成果。

(五)研究对象综合统一法

研究对象综合统一法,就是指个体思想研究在借鉴和吸收各门具体学科所取得的最新成果时,必须围绕现实的个人这个核心概念对概念对象进行有选择性、取舍性的吸收和借鉴。各门具体学科随着当代社会生产力的飞速发展,也随着当代新的科技革命、新的生产工具的更新换代,其所取得的研究成果越来越多、越来越大,也越来越广。虽然个体思想中所研究的个人、个体是一个综合性的概念,它必然会成为各学科交叉研究的对象;但是,各门具体学科所取得的各种研究成果并不一定全部都是个体思想或是其核心概念研究所必须吸收借鉴的研究成果。所以,必须根据个体思想本身的需要、根据其核心概念个体、现实的个人的实际需要进行相关研究成果的吸收和借鉴,有选择性地、有取舍性地吸收和借鉴。而且要对各门具体学科的相关研究成果进行综合性分析和研究,使其真正成为个体思想研究本身所需要的养分和材料,真正地为现实的个人核心概念研究所需要、所统摄。

同类推荐
  • 阴阳家与阴阳五行学说

    阴阳家与阴阳五行学说

    《阴阳家与阴阳五行学说》中优美生动的文字、简明通俗的语言、图文并茂的形式,把中国文化中的物态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精神文化等知识要点全面展示给读者。
  • 人生之路如何走过

    人生之路如何走过

    本书是从叔本华的诸多著作集中选取了数十篇具有代表性的文章,内容涉及人生、哲学、美学、道德等诸多方面,基本反映了叔本华人生哲学的主要思想和理论。
  • 近思录:理学入门书(国学网原版点注,姜锡东审定)

    近思录:理学入门书(国学网原版点注,姜锡东审定)

    《近思录》是依朱、吕二人的理学思想体系编排的,从宇宙生成的世界本体到孔颜乐处的圣人气象,循着格物穷理,存养而意诚,正心而迁善,修身而复礼,齐家而正伦理,以至治国平天下及古圣王的礼法制度,然后批异端而明圣贤道统。全面阐述了理学思想的主要内容,故此书实可谓囊括了北宋五子及朱吕一派学术的主体。
  • 卢梭谈生活品质(世界大师思想盛宴)

    卢梭谈生活品质(世界大师思想盛宴)

    本书包括:正确判断人的自然状态、奴隶制和权力、政治社会的建立和流弊、财产权的问题、主权是不可分割的、公益与众意之间、人民与政府等内容。
  • 马克思主义文化研究(2018年第1期/总第1期)

    马克思主义文化研究(2018年第1期/总第1期)

    本书由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与山东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威海)合作主办,属于马克思主义文化研究专业集刊,主要研究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文化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理论与政策、中外文化发展现状、中国传统文化、多领域文化问题(比如经济、政治、社会、生态、外交、军事等领域的文化问题)、国外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世界文化思潮等。
热门推荐
  • The Cruise of the Snark

    The Cruise of the Snark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婚姻家庭与财产分割

    婚姻家庭与财产分割

    本书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宣讲丛书》的组成部分,密切结合新出台的法律、法规和司法解释,将《婚姻法》的最新精神与《民法通则》《合同法》《物权法》《继承法》《民事诉讼法》等部门法的基本理论和实践发展结合起来,多角度、全方位地分析和解决问题,力求在有限的篇幅中尽可能展示最丰富的司法运作规律和机理,满足人们清晰理解最新法律知识,加强自身法律素养的需要,并为今后的理论探讨和审判实践提供参考。
  • 听说过我很爱你

    听说过我很爱你

    听说你也喜欢过我,听说你曾也想放弃过我,听说……原来我生命之中的很多都是我在听你说。
  • 愿世界安宁

    愿世界安宁

    一个大陆,一个学院,一群中二少年,我的心愿是世界和平
  • 捕鱼者说

    捕鱼者说

    《捕鱼者说》收录了《终于能管你一回》、《心境》、《失眠》、《张山的相好》、《后妈》、《女人》、《捕鱼者说》、《福婶的心情》等近百篇微型 小说作品。
  • 吸血鬼之吻(吸血鬼系列)

    吸血鬼之吻(吸血鬼系列)

    血鬼之父的扛鼎之作,吸血鬼文化的开山鼻祖!《吸血鬼之吻》是一本令整个欧洲为之癫狂惊悚的惊世骇俗的魔幻小说!年轻的英国律师乔纳森·哈克乘车从伦敦出发,来到偏僻神秘的德古拉城堡,受德古拉伯爵所托,哈克办理房产交易事宜。但接下来发生的一连串怪异事件让他毛骨悚然、不寒而栗。空气中飘散着茫茫的白雾,城堡又黑又高的窗户透不出一丝光亮,丛林里传来凄厉的狼嚎,蝙蝠发出怪异的声音拍打窗户,墓地闪烁着飘忽游移的鬼影……城堡被阴郁、诡异和死亡编织的巨网笼罩。
  • 我,是一个过路人

    我,是一个过路人

    一个故事,一段经历,一次永恒,我相信,生命中的每一段驿站里,总有一些身影,注定要成为你的过去。不为来过,是偶然的经过,是必然的结果。因为年轻,所以,忧伤和快乐才显得那么的深刻与不堪一击。因为成熟,所以,才不能让过去的年轻亵渎生命存在的意义。都说无怨无悔的爱恋,都说相许终生的誓言,都说亲爱的永远,都说不变的含笑的带泪的眼,都说永远年轻的脸,只是真的永远不变的恐怕只有永远在改变。莞尔一笑,路过,爱过……
  • 秦中富人

    秦中富人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不灭剑魂

    不灭剑魂

    路子野在诛仙剑中呆了万年之久,万万年来,他随着诛仙剑一代又一代的主人,纵横九天十地,杀人饮血!万年后他穿越成人,凭空多了个美艳的未婚妻,这一下,牛逼了……
  • 星际音杀

    星际音杀

    本是修真界一宫之主,因贱人所害,不得不元婴自爆却一朝穿越到了星际时代飞船、机甲、能量枪,什么鬼?异能、体能、精神力,又是什么?以音杀人,以冰控制,我就不信这些铁疙瘩还能捍不动!至于修真界的仇人,先放她自由,等我重铸辉煌就是她的死期。看女主怎么操控机甲弹古筝打败这些自以为是的天才看女主如何骑着冰龙上战场打败那些嚣张的虫族看女主报完新旧仇恨,携爱人称霸星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