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1201800000002

第2章 前言

历史转型不是历史表面现象的变化,而是社会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心理等方面的变化与发展。所谓转型(Transition),是指“从农业的、乡村的、封闭的半封闭的传统型社会,向工业的、城镇的、开放的现代型社会的转型”。转型期人们的价值观念和文化诉求呈现出丰富性与复杂性特点,“是社会进步与社会代价共存、社会优化与社会弊病并生、社会协调与社会失衡同在、充满希望与饱含痛苦相伴”[1]。中国当代三个主要的历史阶段主要指1949年新中国成立至1978年、1978年改革开放至1992年、1992年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转型至今。历史转型期文学在社会结构调整与文化变迁中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文学的变化从来不单单是受文学内部的因素制约,有时候在更大的程度上是由社会历史变化的外部因素所致。历史转型期的文学尤为如此。

我们把学术目光对准历史转型与文学思想,在对文学思想主旋律、文学现象、文学思潮、文本呈现以及作家生存哲学、创作理念、创作体式等理性观照中探求当代文学思想理论发展与历史转型的内在关联。一方面聚焦影响表现,另一方面注重追根溯源,即开掘中国当代文学思想理论的发生、发展与演变、动态与流向和历史转型的密切联系,在追踪求解中揭示其历史根据与时代根据。这不仅会拓展历史转型与当代文学思想理论研究的话语空间,而且可彰显历史转型与当代文学思想理论研究的互为意义。

历史转型期,文学思想主旋律——人民主体性具有不同的时代话语表征。人民主体性是党的文艺思想的核心,1942年毛泽东发表《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1979年邓小平发表《在中国文学艺术工作者第四次代表大会上的祝词》,2011年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2014年习近平发表《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从1942年至今,人民主体性思想贯穿始终。文艺源于人民、为了人民,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人民主体性呈现的样态虽有不同,但都显示出以人为本的精神向度,将人民主体性进行到底。从创造之维、表现之维、接受之维与精神向度四个方面更可以看出人民主体性思想的不断发展。人民主体性思想经过历史的检验,被证明是党领导文艺的正确思想;而且这70年间,人民主体性思想与时俱进,在历史的演进中不断丰富和发展,逐渐成为具有时代性的话语表征。

作家生存哲学、创作理念、创作体式、人物形象塑造等随历史转型而转型。“转型引起的一系列变化,最终引发社会价值观震荡。……人们感受到一种从未有过的精神失落、价值迷乱和道德心理的困惑,从而导致一种社会意识的迷惘。”[2]历史转型期,作家在生命认知、生存体验、生活情致等方面发生变化,形成不同的生存哲学,影响他们对作品人物形象的塑造。当然,作品中形象载体的生存哲学并不是作家生存哲学的同构体,但至少可以反映作家对形象体生存哲学的看法,而且形象体的生存哲学往往具有历史转型期的普遍性特点。作家的生存哲学融入文本创作,彰显新文化的生命指证、新启蒙的内涵诉求、后新时期的目的能指以及后现代的意义解构,凸显历史转型、生存哲学与创作思想之关联。五四时期,“人必生活着,爱才有所附丽”。鲁迅在《伤逝》中以涓生之口道出生活与爱之间的关系,成为新文化的生命确证。新中国成立之后,作家的写作成为政治生活的一部分,他们的生存或曰写作之目的是为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做出贡献。1978年之后,中国知识分子不仅感受到从政治束缚中解放出来的自由之重,同时也意识到承担新启蒙任务的生命之重,“人要有点东西,才叫活着”(阿城《棋王》)成为1980年代知识分子自觉的生命追求。

1990年代,邓小平南方讲话之后,中国社会从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1990年代的转型彰显出与1980年代完全不同的时代表征。“如果说80年代前期是一个充满了旧与新、中与西、善与恶、公与私、义与利、灵与肉、个体与集体、理想与现实、文明与野蛮等等从政治到文化、从道德到经济、从情感到观念的多层交织着的冲突,那么,到90年代,一切都有了分晓,私有化与现代化以其无法抗拒的‘唯物’主义力量决定了历史的走向,赋予了社会以新的存在形态。文学的可能性与不可能性、现实主义的可能性与不可能性都受到了这种新的社会存在的制约,都只能是这一现实土壤上的生长。”[3]作者的生存哲学与创作心态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如果说,1990年代历史转型前的中国作家大多站在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的大我立场或1980年代的启蒙立场上,那么历史转型之后的中国作家更多的是关注自我的生存。活在当下,“为活着而活着”(余华《活着》),“冷也好热也好活着就好”(池莉《冷也好热也好活着就好》)成为很多人的选择。对于作家来说,写作是精神生活的一部分,但同时也是物质生活的重要保证。

与此同时,新时期文学经历了从“文学的解放”到“文学的自觉”的过程。“前者是把文学从政治等束缚、限制禁区中解放出来,但艺术上还走了旧的路子,不够自觉,后者开始从艺术创造上拓宽了思路。”[4](朱寨语)1978年之后,在经历以揭示伤痕、反思政治、描写改革等现实主义为主的创作之后,在现代主义思潮涌动的文化语境中,作家逐渐获得文学的自觉,创作理念与真实观发生变化。一方面,追求朦胧美与形式美,用人性回归对抗异化现实,以语言实验对抗言语失真,在真实与虚构之间徘徊。另一方面,他们从民族文化中汲取营养,开始寻根之旅。从政治之维到文化之维、从群体问题意识到个体审美意识、从国家民族一隅到现代世界之维,中国作家树立民族文学的自信,由主体自觉到自我超越,并试图与世界文学对话。1990年代市场经济转型,除了国家干预与市场调节之外,社会结构的转型被看作第三只“看不见的手”[5]。转型促进各个方面的发展与变化,但同时也带来利益再分配的压力、社会结构分化的压力、竞争的压力,转型的代价是失业、两极分化、社会贫富差距加大,底层问题凸显。转型期的底层写作成为非常重要的文化景观,进入21世纪更是如此。在有的作家幽闭在自我的狭小空间中孤芳自赏、充满“小资”情调的同时,也有作家经由“为老百姓写作”到“作为老百姓写作”的变化,彰显民间立场与人文情怀。与创作理念相适应,作家的真实观历经本质真实的追求、文化真实的突转、精神真实的穿透与生活真实的还原,真实观的“蜕变”透露出主体焦虑的深化与变异、现实传统的延续与反叛、话语权力的争夺与交替。

历史转型、理念转型影响文学创作体式与人物形象主体性的不断演变。新中国成立给中国作家带来了从未有过的热情。在激情燃烧的岁月,歌颂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颂歌体与“向困难进军”的战歌体成为主要的创作体式。进入新时期之后尤其是1990年代以来的历史转型期,创作体式呈现多元化样态,私密空间自赏的私语化、日常生活还原的闲聊体与主体间性互动的对话体等创作体式各具特色。每种创作体式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揭示文学的主体性问题。主体性问题是历史转型期中国当代文学思想中凸显的重要理论问题。主流意识形态影响作家主体性的历史性变化,由此导致人物形象主体性的历史性演进,主体性的压抑、丧失与回归,使人物形象从严格规范化、极致样板化过渡到审美多元化,从扁平过渡到圆形。

历史转型全方位地影响了中国当代文学思想的生成与发展。历史转型对文学发生作用,同样的,文学也参与历史的建构。文学思想是历史的一部分,它参与当代中国民族国家形象的建构。本尼迪克特·安德森说:“事实上,民族属性(nation-ness)是我们这个时代的政治生活中最具普遍合法性的价值。”[6]所以研究历史转型与中国当代文学思想理论具有特别的意义与价值,促使我们不断思考历史转型与文学建构的互为性。一方面,历史转型影响文学建构,但遵循文学自身规律、尊重文学的主体性是文学发展之必要前提;另一方面,有效地利用历史转型的特殊契机繁荣文学、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建设文化强国,是文学建构的最终指向。

同类推荐
  • 史上最懒小书生

    史上最懒小书生

    帝国纷争、王权争霸,宏图伟业,定鼎天下。是谁领一支孤军长驱直入一战成名?是谁据守一道天险十年不奉召?阴谋、阳谋,谋定而动,一动天下惊。这些,都和本书没什么关系。穿越到一个上下五千年都找不到的时代,江可道只想别被饿死。然后,顺便装装逼打打脸帮助未来的皇帝指点一下江山。
  • 愣班超远定西域

    愣班超远定西域

    少怀凌云志,大器偏晚成。醒掌虎狼兵,醉卧美人膝。三十年征西域风雨如磐,七十岁通丝路老迈归家。血性男儿班超,一个真实的历史故事。
  • 从废墟到罗马帝国

    从废墟到罗马帝国

    经过黑死病洗礼的欧洲大陆并没有像历史中的那样开始逐渐成为世界的中心,反而在活尸的威胁下苟延残喘。血脉凋零,王冠落地,帝国倒塌。而在这遍地废墟当中,一个来自后世的灵魂悄无声息的降临在这个崩溃之后的世界。
  • 战国七雄的纷争

    战国七雄的纷争

    战国七雄是中国古代战国时期七个较强的诸侯国的统称。春秋时期和战国时期无数次战争使诸侯国的数量大大减少。到战国后期,仅剩下七个实力较强的诸侯国,分别为齐、楚、韩、赵、魏、燕、秦,合称为“战国七雄”。
  • 小凤皇慕容冲

    小凤皇慕容冲

    深夜,因为多日延时加班,极度疲劳的动漫实习生郑杰好不容易乘上一辆从未守时的公交车,刚睡着不久,就被颠醒了。诡异的是,原本繁星点点的夏夜变成了白雪皑皑的寒冬,而那辆只载着他一个人的宽敞的大巴车也变成了古朴的马车。郑杰无奈地撩开窗帘朝外看去,但见窗外的古城内,尸横遍野、哀嚎震天、火光四射,整个世界都变了。郑杰几乎崩溃了,忽听得有人轻唤道:“凤皇,别怕!”。郑杰转身一看,这才发现,身旁多出来一个美女……
热门推荐
  • 一起游异界

    一起游异界

    谁都希望成为强者,但是一个贪婪的人,希望有个老大能罩着他,而且这个老大最好是个无敌的存在,可当这个老大出现了······
  • 红楼之掌心里的宝

    红楼之掌心里的宝

    当穿越的宝钗遇到了重生的八阿哥,二人之间会碰撞出怎样的火花?黑贾母,黑王夫人,黑贾宝玉,绝对不黑林妹妹!
  • 腹黑嫡女,乱世毒后

    腹黑嫡女,乱世毒后

    出生高贵,背景强大,才貌无双,又如何到头来都是为他人作嫁衣裳!错信继母和庶妹,被夫君厌弃,堂堂太子妃,沦落为浣衣奴,受尽折磨而死。重生为人,当一切悲剧还来不及上演,她总算学会了曾经厌恶的勾心斗角,却为自己创造了锦绣人生!
  • 科技失控:用科技思维重新看懂未来

    科技失控:用科技思维重新看懂未来

    所谓科技思维不是能读懂多少新兴科技名词,而是能够对科技进行立体的思考与辨识。我们生活在技术潜力超乎寻常的年代。从纳米技术到合成有机物,新技术带给人类翻天覆地的变化。技术的潜力令人惊叹也令人畏惧。无人机和新的智能手机一样可能轻而易举引爆炸弹,3D打印既可以制作工具也可以制作枪支。超级计算机能轻松管理个人档案也能易如反掌导致华尔街崩溃。但是新技术无法回答如何解决这些技术所引发的道德问题和投资风险。作为未来科技领域权威的道德和伦理研究者,瓦拉赫在《科技失控》一书中,探讨了作为技术的发明生产者和消费者如何应对飞速的技术发展所带来的道德模糊问题。
  • 我的第一本英语口语书

    我的第一本英语口语书

    本书从大家在学习英语口语中遇到的根本问题着手,着重引导大家如何使用正确的方法来学习英语口语,告诉大家口语到底应该学什么,帮大家把基础打好,以便于后续的自学。不要怯:日常生活中老外说话也没有那么复杂,绝大多数情况下都是使用简单的词汇、基础的表达句型,并非像“谢耳朵”那样使用一些复杂的句型和生僻的词汇。不要懒:英语口语是综合性最强的,是要经过大量的积累配合大量的练习才能提高,做一百套英语练习题,不如开口来一段实地交流。英语口语,会说才是硬道理!
  • 白衣少年不孤独

    白衣少年不孤独

    你就像晚霞留不住,你就像棒棒糖很甜很甜。我想要的答案,你什么时候能给我。
  • 追随本心:回荡世纪的剑桥哲思

    追随本心:回荡世纪的剑桥哲思

    本书是剑桥大学莫德林学院院长亚瑟·克里斯托弗·本森的代表作之一,都是经典的对人生进行思考的作品,在西方被誉为剑桥大学留给人间的精神瑰宝。本森教授本来就是个冷人生观的作家和学者,治学严谨,学术建树颇多,这本书是继其作品《仰望星空》和《丰富人生》后的又一部全新思考人生和内心自省类的深刻反思作品。
  • 爱无助

    爱无助

    是—本从男人的视角来透视生活中女性的书,故而所写的人物皆为“男人的另一半”!
  • 少年茶仙

    少年茶仙

    一花一世界,一叶一乾坤,这是一个由茶人掌控的世界,在这水与火交融的茶道中,茶人掌控着天下大势。为茶痴,为茶狂,金戈铁马可杀人,斗茶亦可杀人于无形!
  • 练中丞集

    练中丞集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