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1206900000005

第5章 地理历史

山西省情是历史与现实的综合反映,历史是现实的累进,现实是历史的发展。研究和认识山西省情,首先要从研究和认识山西区域地理状况和历史发展变化开始,它是山西省情发展变化现状的来源与基础。

一 政区地理

1.区域方位

山西省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省级行政区之一。山西因居太行山之西而得名。隋代,隋炀帝以李渊为山西河东道慰抚大使,山西之名始于此。春秋时期,大部分地区为晋国所有,所以简称“晋”;战国初期,韩、赵、魏三家分晋,史称“三晋”,历久便成了山西的又一代称。山西处于北纬34°34.8′~40°43.4′之间、东经110°14.6′~114°33.4′之间,东西宽约380公里,南北长约680公里。全省总面积为15.6万平方公里,占全国总面积的1.6%,在34个省级行政区中居第19位。

山西省在我国政区版图上,属华北地区和中部地区,地处内陆腹地,东和东南与河北、河南两省接壤,西和西南与陕西、河南毗邻,北与内蒙古相连。在我国区域经济板块中,山西是中部地区唯一一个与东部以京津塘为核心的环渤海经济圈地区和西部大开发地区毗邻的省份,具有承东启西、联贯南北的独特区位优势。

以省会太原市为中心,山西直线距离北方东部沿海地区北京、天津、济南、青岛、大连等经济发达城市约在400~800公里之间,直线距离西部地区省会(首府)城市西安、呼和浩特、银川、兰州、西宁约在300~1000公里之间,直线距离中部地区省会城市郑州、合肥、武汉、长沙、南昌约在300~1100公里之间,直线距离长江三角洲地区南京、上海、杭州、宁波等经济发达城市约在800~1200公里之间,区位优势明显。

2.行政区划

截至2013年底,山西省共辖11个地级市。省会太原市居省境中部,其余10个市在省境从北到南分别是:大同、朔州、忻州、阳泉、吕梁、晋中、长治、晋城、临汾、运城。11个地级市共辖119个县、市、区(23个市辖区、11个县级市、85个县)。

太原市,位于省境中央腹地,辖区面积6959平方公里,辖6区3县1市,包括小店区、迎泽区、杏花岭区、尖草坪区、万柏林区、晋源区、清徐县、阳曲县、娄烦县、古交市。

大同市,位于省境最北端,辖区面积14176平方公里,辖4区7县,包括城区、矿区、南郊区、新荣区、阳高县、天镇县、广灵县、灵丘县、浑源县、左云县、大同县。

朔州市,位于省境西北部,辖区面积10662平方公里,辖2区4县,包括朔城区、平鲁区、山阴县、应县、右玉县、怀仁县。

忻州市,位于省境北中部,辖区面积25180平方公里,辖1区12县1市,包括忻府区、定襄县、五台县、代县、繁峙县、宁武县、静乐县、神池县、五寨县、岢岚县、河曲县、保德县、偏关县、原平市。

阳泉市,位于省境中部东侧,辖区面积4451平方公里,辖3区2县,包括城区、矿区、郊区、平定县、盂县。

吕梁市,位于省境中部西侧,辖区面积21143平方公里,辖1区10县2市,包括离石区、文水县、交城县、兴县、临县、柳林县、石楼县、岚县、方山县、中阳县、交口县、孝义市、汾阳市。

晋中市,位于省境中东部,辖区面积16408平方公里,辖1区9县1市,包括榆次区、榆社县、左权县、和顺县、昔阳县、寿阳县、太谷县、祁县、平遥县、灵石县、介休市。

长治市,位于省境东南部,辖区面积13864平方公里,辖2区10县1市,包括城区、郊区、长治县、襄垣县、屯留县、平顺县、黎城县、壶关县、长子县、武乡县、沁县、沁源县、潞城市。

晋城市,位于省境东南端,辖区面积9484平方公里,辖1区4县1市,包括城区、沁水县、阳城县、陵川县、泽州县、高平市。

临汾市,位于省境西南部,辖区面积20589平方公里,辖1区14县2市,包括尧都区、曲沃县、翼城县、襄汾县、洪洞县、古县、安泽县、浮山县、吉县、乡宁县、大宁县、隰县、永和县、蒲县、汾西县、侯马市、霍州市。

运城市,位于省境西南端,辖区面积14106平方公里,辖1区10县2市,包括盐湖区、临猗县、万荣县、闻喜县、稷山县、新绛县、绛县、垣曲县、夏县、平陆县、芮城县、永济市、河津市。

全省11个地级市,辖区最大的是忻州市,最小的是阳泉市;119个县(市、区),辖区面积最大县、市、区分别是兴县、原平市、朔州市平鲁区,最小的县、市、区是曲沃县、侯马市、阳泉市矿区。

全省119个县(市、区),共辖1398个镇、乡、街道(564个镇、632个乡、202个街道)。

3.人口民族

据2013年人口抽样调查,到年末山西省常住人口为3630万人,比2012年末增加19万人。全年全省出生人口39万人,人口出生率为10.81‰;死亡人口20万人,死亡率为5.57‰;自然增长率为5.24‰。出生人口性别比为114.03。

全省11个地级市,常住人口最多的是运城市,最少的是阳泉市。各市常住人口分布情况是:太原市4277690人、大同市3374890人、朔州市1744169人、忻州市3114394人、阳泉市1386030人、吕梁市3792863人、晋中市3304905人、长治市3387753人、晋城市2300569人、临汾市4390837人、运城市5223919人。

山西是多民族省份。2010年山西省人口普查结果显示,全省共有54个民族。除汉族是主体民族外,还有53个少数民族。山西少数民族人口很少,但分布很广,每个县(市、区)都有,属散杂居分布。少数民族人口在万人以上的有回族、满族。山西没有自治县、民族乡,只有42个少数民族聚居村,分布在大同、晋城、运城、长治、临汾、阳泉6市的22个县。

截止到2013年末,山西少数民族人口约9万人,约占全省总人口的0.27%。

二 自然环境

1.地形地貌

山西省地处华北西部的黄土高原东翼,地貌从总体来看是一个被黄土广泛覆盖的山地高原,整个轮廓略呈由东北斜向西南的平行四边形。地貌类型复杂多样,有山地、丘陵、高原、盆地、台地等,其中山地、丘陵占80%,高原、盆地、台地等平川河谷占20%。大部分地区海拔在1000米以上,与其东部华北大平原相对比,呈现为强烈的隆起形势。最高的五台山叶头峰海拔达3058米,为华北最高峰,最低在垣曲县东南的西阳河入黄河处,海拔仅180米,高低起伏异常显著。

山西境内重峦叠嶂,丘陵起伏,沟壑纵横,总的地势是“两山夹一川”,东西两侧为山地和丘陵隆起,中部为一列串珠式盆地沉陷,平原分布其间。东部是以太行山为主脉形成的块状山地,由北往南主要有恒山、五台山、系舟山、太行山、太岳山和中条山等,其山势挺拔雄伟,海拔在1500米以上。西部是以吕梁山为主干的黄土高原,自北向南分布有七峰山、洪涛山和吕梁山脉所属的管涔山、芦芽山、云中山、黑茶山、关帝山、紫荆山、龙门山等主要山峰,海拔多在1500米以上,关帝山海拔最高达2831米。中部由北而南珠串着彼此相隔的大同、忻州、太原、临汾、运城等“多”字形断陷盆地,东南部还有较为独特的长治高原断陷盆地。全省主体轮廓很像一个“凹”字形。

境内中部及东南部的大同、忻州、太原、临汾、运城、长治盆地,以及分布在东西两山间的中小盆地及河流谷地,为省内人口密集和经济发达的地区。

2.河流水系

山西省境内河流众多,共有大小河流1000余条,分属黄河、海河两大水系。我国第二大河流黄河,沿山西西界流程965公里。黄河流域在山西境内的面积有97138平方公里,占全省总面积的62%,海河流域在山西境内的面积为59133平方公里,占全省总面积的38%。属于黄河水系的较大河流主要有汾河、沁河、涑水河、昕水河和三川河等;属于海河水系的较大河流主要有桑干河、滹沱河和漳河等。汾河是省内最大河流,全长695公里,由北向南纵贯省内中部。河流基本上属于自产外流型,且以季节性河流为主。

河流是重要的水资源,也是洪涝灾害易发地区。新中国成立以来,山西因地制宜,不断对河流进行治理和开发,修建了一大批水库工程和水利设施。截止到2013年,山西境内实有水库600座,其中大型水库12座,中型水库68座,小型水库520座,总库容达69.3亿立方米。大型水库主要有黄河万家寨水库、黄河龙口水库、汾河水库、汾河二库、桑干河册田水库、浊漳河南源漳泽水库、浊漳河北源关河水库、浊漳河西源后湾水库、文峪河水库、文峪河柏叶口水库、沁河张峰水库、松塔河松塔水库等。这些散布在全省各个河流流域内的数百处大大小小的水库,是治理流域内下游地区洪涝灾害和保护上游地区生态环境的重要基础设施,也是流域内地区工农业生产、城镇居民和周边农村人畜饮水的重要水源保障基地。

3.气候气象

山西省地处中纬度地带的内陆,东距海洋400~500公里,大气环流的季节性变化明显,属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由于地形南北狭长及境内山脉起伏连绵、沟壑纵横、高低悬殊,气候南北差异和垂直变化显著。境内气候,按冷暖程度分,北部属中温带气候,南部属暖温带气候,北南之间是中温带向暖温带过渡的准暖温带气候;按干湿度分,大部分地区属半干旱气候,仅中高山区和晋东南地区属半湿润气候。

年平均气温介于4℃~14℃之间。气温地区分布总趋向是自南向北、自平川向山地递减。北部和中部山地,年平均温度一般在5℃~7℃之间,五台山最低,仅-4℃。西部黄河谷地、太原盆地和晋东南的大部分地区年平均温度在8℃~10℃之间,临汾、运城盆地年平均温度达12℃~14℃之间。全省1月最冷,平均气温介于-16℃~-2℃间;7月最热,平均气温介于19.5℃~27.5℃间。

常年降水量在400~650毫米之间,各地区分布不均,由东南向西北递减,山区较多,盆地较少。多雨中心是:中条山东段、太行山中南段、太岳山、五台山及吕梁山较高山区,年降雨量为600~700毫米;少雨区是:大同盆地、忻州盆地及晋西北地区,年降雨量为350~450毫米。降水量主要分布在夏季,占全年降水量的60%以上。冬季降水量仅占2%~3%。

总的气候特点是:冬季较长,寒冷干燥;夏季高温而多雨;春季气候多变,风沙较大;秋季短暂,天气温和。

特殊的气候特征和地形条件,使得山西气象灾害频发。境内主要气象灾害有干旱、暴雨洪涝、冰雹、寒潮、霜冻、大风等。气象灾害造成的损失占所有自然灾害损失的70%以上。

2013年,全省年平均气温为10.8℃,较常年偏高1.0℃,较2012年偏高1.4℃,空间分布为由北向南逐渐升高。各季特点为春、夏、秋季气温偏高,冬季气温接近常年。年平均降水量为565.5毫米,较常年偏多97.2毫米,偏多21%,较2012年偏多91.4毫米。各地降水量介于370.2~791.9毫米之间。降水资源量约为882.1亿立方米,较累年平均值偏多152.1亿立方米,较2012年偏多142.5亿立方米,年降水资源总量属丰水年份。全省发生的气象灾害有暴雨、冰雹、干旱、寒潮、霜冻等,其中暴雨、冰雹等,给农业生产造成的影响较为严重。据统计,2013年,全省以气象灾害为主的各类自然灾害造成直接经济损失152.6亿元,比2012年增长139.6%。

4.资源物产

山西省自然资源丰富,尤以能源、矿产、生物、旅游资源得天独厚,最具特色。

山西能源资源富集,主要由煤炭、煤层气及风力、水力资源组成。山西探明煤炭资源储量长期居全国首位,40%的国土面积富含煤炭资源,全省119个县(市、区)中产煤县(市、区)有90多个。2007年和2012年山西探明煤炭资源储量先后被内蒙古、新疆两地超越,退居全国第三,但到2012年山西煤炭资源基础储量仍居全国首位。2013年,全国产煤百强县山西有33县上榜,为全国第一。截止到2013年,山西探明煤炭储量达2830多亿吨。与煤炭资源相伴,山西煤层气资源也十分富集,总量达10万亿立方米,约占全国的1/3,居全国首位。风能资源,山西在全国仅次于东南沿海、内蒙古、甘肃河西走廊、东北和西北地区,总储量达5800万千瓦,可开发的风能资源近1000万千瓦。水能资源,山西的理论蕴藏量为511.45万千瓦,占全国的0.8%;可开发的水能资源量263.98万千瓦,占全国的0.6%;理论蕴藏量和可开发量均排华北地区第一、中部地区第四、全国第十八。

山西矿产资源丰富,截止到2013年共发现120多种矿产,其中有查明资源储量的矿产60余种。除上述能源矿产煤和煤层气外,具有资源优势并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的矿产有铝土矿、铁矿、铜矿、金红石、冶金用白云岩、耐火黏土、水泥用灰岩、熔剂用灰岩、芒硝、石膏、硫铁矿等11种;具有开发利用前景的矿产有锰、银、金、石墨、膨润土、高岭岩、石英岩(优质硅石)、含钾岩石、花岗岩、沸石等10种。铝土矿、耐火黏土、铁矾土、含钾岩石4种矿产资源储量居全国第一,铁矿资源储量居第四位。

山西是北方地区生物资源较为丰富的省份之一。植物资源包括森林、草地、野生经济植物、珍稀植物等。山西森林资源较为贫乏,2013年森林覆盖率上升到18%,但还低于全国21.6%的平均水平。天然林地主要集中分布在管涔山、关帝山、太岳山、中条山、五台山、吕梁山、太行山、黑茶山八大山地林区,占全省天然林地面积80%以上。山西草地资源较为丰富,天然草地面积约占国土面积的23.7%,是北方农区草地面积较大的省份之一。草地主要分布在东西两侧的中高山、低山、丘陵及河流的两岸。在森林、草地等地,生长着的高等植物(除苔藓外)有160多科、3000多种,其中草本植物约占2/3、木本植物约占1/3。这其中,野生经济植物(除苔藓外)有2600多种,包括野生绿化观赏植物500多种,野生药用植物1000多种,野生油脂植物200多种,野生果树植物130多种,野生蜜源植物160多种,野生淀粉植物50多种,野生纤维植物140多种,野生鞣料植物80多种,野生芳香油植物70多种等。在全省众多的野生植物中,有中国特有属植物22种,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南方红豆杉、水曲柳、核桃楸、紫椴等5种。山西野生动物以陆栖类为主,有439种,属于国家重点保护的珍稀动物有71种,其中一级保护动物有褐马鸡、金钱豹等17种,二级保护动物有54种。褐马鸡为我国特有珍禽,是山西的省鸟。为了保护特殊生态系统和生物资源,山西先后开辟建设了45处自然保护区,其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有庞泉沟、历山、芦芽山、蟒河、五鹿山、黑茶山、灵空山7处。自然保护区面积达110.08万公顷(1651.2万亩),占国土面积的7.06%。同时,为了保护培育森林风景资源、自然文化资源和重点生物多样性区域,山西先后开辟和建设了55处省级以上森林公园,其中国家级森林公园19处、省级森林公园36处。此外县级森林公园56处,面积54.1万公顷(812万亩),占全省国土面积3.47%。18处国家森林公园从北到南分别为大同云岗、大同恒山、忻州赵杲观、忻州五台山、忻州管涔山、忻州禹王洞、太原天龙山、吕梁关帝山、吕梁交城山、晋中方山、晋中乌金山、晋中龙泉、晋中长治临汾太岳山、长治太行峡谷、长治老顶山、长治黄崖洞、运城中条山、运城五老峰。其中,太岳山国家森林公园为山西最大的国家级森林公园。

山西自然旅游资源丰富位居全国前列。山西边界山环水秀,境内高山峻岭、黄土丘陵纵横交错,复杂多变的地貌造就了许多名山大川、溶洞怪石、清泉湖泊、激流瀑布、珍贵生物等丰富多彩特征突出的自然景观。据专家考证,山西的山、水、林、洞四项综合指标居全国前列,山西的国家森林公园、全国重点风景名胜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数量也居全国前列。山西除了海洋、沙漠以外,几乎拥有所有的自然景观。山西是全国唯一一个拥有“五岳”之一北岳恒山、“五镇”之一中镇霍山(今太岳山)和“四大佛教名山”之首五台山的省份。此外,从北到南较有名的山,东部太行山脉有支脉藏山、翠枫山、天脊山、王莽岭、珏山等,中部太岳山脉有支脉绵山、石膏山、霍山等,西部吕梁山脉有支脉管涔山、芦芽山、关帝山、北武当山、天龙山、五鹿山、姑射山等,南部中条山脉有支脉历山、五老峰等。这些山脉山峰,境内峰峦叠嶂、山势雄秀,沟壑纵横、沟谷幽深,溶洞众多、奇形多姿,植被良好、种类丰富,泉涌溪流、河湖遍布,风光别具。晋陕黄河峡谷两岸秀峰林立,形态万千,其间黄河壶口瀑布是我国的第二大瀑布,堪称“黄河奇观”。晋西北黄土高原丘陵区和晋西黄土高原区千沟万壑、波澜起伏,造型奇特、气象万千、气势雄伟。大自然鬼斧神工般的造化,使山西山川大地犹如一幅幅美不胜收的画卷,形成多处风光宝地,成为取之不竭、用之不尽的旅游资源。截至2013年,山西有国家级风景名胜区6处,省级风景名胜区30余处;国家级地质公园8处,省级地质公园多处。其中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是:五台山风景名胜区、黄河壶口瀑布风景名胜区、恒山风景名胜区、北武当山风景名胜区、五老峰风景名胜区、碛口风景名胜区。国家级地质公园是:黄河壶口瀑布地质公园、五台山地质公园、壶关峡谷地质公园、宁武冰洞地质公园、陵川王莽岭地质公园、大同火山群地质公园、平顺天脊山公园、永和黄河蛇曲地质公园。

山西物产丰富,土特产品很多,知名的有干鲜果品、小杂粮、中药材、陈醋、汾酒等。山西是我国北方果品主要生产基地之一,水果种类多、品质优,其中鲜果主要有苹果、梨、葡萄等,干果主要有红枣、核桃、仁用杏、花椒等。山西有“小杂粮王国”之称,有豆、麦、粟、薯、黍等小杂粮20多种,其中谷子、荞麦、燕麦、马铃薯总产量分别居全国第二、三、四、五位。山西自古以来是我国多种中药材的主要产出地,黄芪、黄芩、党参、柴胡、远志、地黄、连翘等有较大产量和知名度。山西老陈醋是中国四大名醋之一。汾酒是我国清香型白酒的典型代表。此外,山西还是我国沙棘资源大省之一,产量居全国前列,产品有沙棘果油、沙棘饮品等。

三 历史文化

1.沿革变迁

山西是华夏文明发祥的最早起源地和中心区域之一。考古表明,最早约在180万年以前的旧石器时代早期,原始人群就在山西晋南地区繁衍生息;约在10万~2万年以前的旧石器时代中期,在山西汾河两岸和大同、朔州一带,已经出现了比较集中的原始人群和村落。进入新石器时代,约在7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中期,山西南部的农业、畜牧业和手工业已达到相当发达的水平;约在4500年前左右的新石器时代晚期,山西南部已经成为当时诸多邦国的中心。史传“尧都平阳(今临汾),舜都蒲坂(今永济),禹都安邑(今夏县)”,记载的是新石器时代晚期中华民族最早的英雄们在汾河下游创业建都的历史。史书中最早出现的“中国”一词,也是指上古虞舜时代的山西南部。今临汾市尧都区南部有尧庙、东部有尧陵,翼城、垣曲、沁水三县交界处历山有舜帝耕作的舜王坪。《禹贡》载夏禹治水“导河积石,至于龙门”,龙门又叫禹门口,在今山西河津市西北和陕西韩城市东北一带。

约公元前2070年,禹去世后,其子启继位,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世袭氏族奴隶制的夏王朝。它的建立标志中国古代原始公社社会的解体和奴隶社会的开始,开启了中华文明发展的新纪元。夏朝早期的统治中心在今山西晋南夏县一带,后随着地域扩大,统治中心才转入河南豫西一带。今夏县东下冯遗址是重要的夏墟。

商朝时,山西南部在其“邦畿千里”之内,其余地方则散布着十几个方国部落。西周初期大规模分封诸侯,山西中南部为十余个诸侯的领地,其中主要诸侯国是晋国。春秋时期,晋国发展强大,逐步兼并了周边小国,成为春秋五霸之一。晋国极盛时期的疆域,大约包括今山西中南部、河北西南部、河南西北部和陕西东部,设置有50余县,其中山西境内有11县。晋国前期首都在翼(今翼城县东南),后期迁都于新田(今侯马)。晋国是郡县制的起源地,后来秦将这种制度推广至全国。

公元前453年,晋国卿族赵、魏、韩三家三分晋国,史称“三家分晋”,所以山西又别称“三晋”。赵、魏、韩三家三分晋国,成为实际上的三家诸侯国。起初,赵国的都城在晋阳(今太原),韩国的都城在平阳(今临汾),魏国的都城在安邑(今夏县北),后来随着疆域的扩大才移向河南、河北。公元前403年,东周天子正式承认赵、魏、韩三家为诸侯,中国历史由此开始进入封建社会的战国时期。齐、楚、燕、韩、赵、魏、秦为战国七雄,山西分属赵、魏、韩三家领地。赵国辖山西中部、东北部、东南部少部,魏国辖山西西南部、东南部少部,韩国辖山西东南大部和西南少部。

公元前221年,秦统一六国后,建立了中央集权制度,把全国划分为36郡,后又不断增设到40余郡。今山西境内及周边河北设有5郡,即太原郡(治晋阳,今太原)、雁门郡(治善无,今右玉西)、代郡(治代县,今河北蔚县东北)、上党郡(治长子,今长子西)、河东郡(治安邑,今夏县西北)。汉代时基本沿袭秦朝郡县制度,西汉版图极盛时在今山西及周边陕西、河北设太原郡、上党郡、西河郡(治西河,今陕西榆林东南)、雁门郡、代郡、河东郡。西汉末东汉时期,北方少数民族匈奴、羌、鲜卑逐步内迁进入山西,并发展强盛起来。到东汉中期,山西北部、中部、西部成为多民族聚居地区。

魏晋南北朝初期的三国时期,山西全境属魏国,境内匈奴人散居分布在并州兹氏(今汾阳)、祁(今祁县)、蒲子(今隰县)、新兴(今忻州)、大陵(今文水)等地。此外,在山西境内今武乡还居住着羯族,今代县和大同还居住着鲜卑族拓跋部。山西境内的三个少数民族与居住在陕、甘一带氐、羌族,史称“五胡”。西晋末年,公元304年匈奴酋长刘渊起兵左国城(今离石)建国“汉”,不久迁都平阳(今临汾),建立北方第一个少数民族政权。后其子刘聪打下长安灭西晋,由此开始中国历史上一百多年的“五胡十六国”各据一方的局面。在此期间,今山西境域为刘渊族侄刘曜创建的前赵、羯族首领石勒创建的后赵、鲜卑族首领慕容皝创建的前燕、氐族首领苻洪创建的前秦、鲜卑族首领慕容泓创建的西燕(先都今陕西西安,后迁都今山西长子西)、鲜卑族首领慕容垂创建的后燕、鲜卑族首领拓跋珪创建的北魏(先都今定襄,后迁都今大同)等国的领地。公元439年,北魏统一黄河流域,结束了北方四分五裂的局面。公元534年,北魏分裂为东魏、西魏,山西绝大部分为东魏领地,南部余部为西魏领地。后来,北齐取代了东魏,北周取代了西魏。公元577年北周灭北齐,山西统一为北周领地。从刘渊起兵一直到北周灭北齐的270多年间,山西境内平阳(今临汾)、平城(今大同)、晋阳(今太原)都是很重要的政治军事中心。

隋朝建立和统一全国后,起初在地方取消了郡一级建制,在要冲诸州设总管府,以州刺史兼总管,统领邻近数州。山西境内设有并州(治晋阳,今太原)、代州(治雁门,今代县)、隰州(隰川,今隰县)、朔州(治善阳,今朔州西北)4个州。后来又改州为郡,行郡县两级制,山西境内设14郡辖88县。

公元617年,在太原郡留守的李渊乘隋末各地反隋大乱起兵,于公元618年建立唐朝。与此同时,马邑郡(今朔州等地)将领刘武周也起兵反隋,在突厥兵的支持下,刘武周称帝并率部占据了山西大部。公元620年,秦王李世民率军征伐,刘武周兵败,双方在山西境内持续几年的争夺战才得以结束。唐朝时,晋阳(今太原)被定为北都,是黄河流域仅次于长安、洛阳的第三大政治中心。唐中后期“安史之乱”期间,山西是叛军进军都城长安和唐军抵抗的重要阵地。

“安史之乱”后,地方上形成了藩镇跋扈割据的局面,中央集权受到严重削弱,使唐王朝走向衰落。公元895年,唐河东节度使(镇太原)沙陀族首领李克用率部占领山西大部地区后,以太原为中心晋爵晋王,建立了唐末时代的割据政权晋国。公元907年,唐宣武节度使(镇今河南省开封市)朱温篡唐建立后梁,历史进入五代十国时期。后梁建立,晋国自立,成为北方最大的割据政权。公元923年,李克用之子李存勖改国号建后唐,同年底灭后梁。公元936年,曾任后唐河东节度使的沙陀族人石敬瑭勾结契丹灭后唐,建立后晋。公元946年,契丹军灭后晋后,后晋大将沙陀族人刘知远于次年在晋阳(今太原)建立后汉。公元951年,后汉将领郭威篡汉建立后周。同年,后汉高祖刘知远的弟弟、河东节度使刘崇在晋阳(今太原)建立北汉。五代时期五个朝代中,后唐、后晋、后汉三个都是由沙陀人以山西为根据地建立的。十国中唯一的北方之国北汉,也是由沙陀人据山西而建的。此间,契丹人在山西北部地区发展壮大,建立了辽国,今山西雁门关以北为辽国的领地。

公元960年,北周大将赵匡胤发动兵变,建立宋朝,史称北宋。北宋初年,山西境内的北汉与其长期对峙。宋太祖赵匡胤曾两次派大军攻打割据山西的北汉,两次兵临晋阳城下,但都未成功。直到公元979年其弟赵光义宋太宗亲征,才攻下晋阳,灭了北汉。千年晋阳古城,在宋军的火烧水灌之下,毁于一旦。北宋时期,地方管理行路、州(府、军)、县三级制。山西除北部归辽国外,大部归宋,南部除属永兴军路治(治京兆府,今陕西西安)外,余皆属河东路(治唐明监,今太原)。北宋中后期,山西是北宋抵御契丹辽国入侵的前沿阵地,也是金国入侵中原灭宋的重要通道和基地。

公元1125年金灭辽,1127年灭北宋,山西全境为金所统辖,设路、州(府、军)、县三级,其中北部置西京路(治大同),中北部置河东北路(治阳曲),南部置河东南路(治临汾)。金末,1212年蒙古国军队从北部进入山西,到1226年占据全境。

公元1271年,元世祖忽必烈改国号为大元,建立元朝。1279年灭南宋,统一中国。元代的地方行政区划为省、路、府(州)、县四级制,今山西境属于中书省之冀宁路、晋宁路及上都路、大同路部分州县。

公元1368年,朱元璋在应天(今南京)称帝,建立明朝。同年明军攻占元大都,元朝退出中原。当年,北伐的明军进入山西,从南到北消灭了元朝在山西的主要势力。此后,明洪武初起,明军在晋北、晋西与元朝残余势力进行了近20年的较量,才最终消灭之。明代的地方行政区划为布政使司、州(府)、县三级制。山西布政使司(治阳曲),领太原、汾州、潞安、平阳、大同5府、3直隶州、16属州、79县,大约为今山西全境和内蒙古一部及河北一隅。明代,明王朝先后18次从山西移民,人口约百万以上,分布于全国今河南、山东、河北、北京、天津、陕西、甘肃、宁夏、安徽、江苏、湖北、湖南、广西、内蒙古、山西、辽宁、吉林、黑龙江等18个省、区、市的600余县(市),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移民活动。明代,山西商人得天时地利,晋商的崛起,亦成为令人称道的重要历史现象。

明末清初,山西是明军与起义军对抗作战的主要战场,也是抗清斗争的重要战场。1644年(明崇祯十七年)1月,农民起义首领李自成在西安称帝,建国号“大顺”。同年2月中旬,李自成即率领大顺军渡过黄河,在山西境内由南向北一路攻城略地,向明王朝都城北京进军,4月初即抵大同。4月24日占领明都北京,灭明。清军入关后,李自成又率军经山西返回陕西。清军进占北京后,随即又向山西进军,于11月占据全境,但反清力量直到1671年(清康熙十年)才平息。

清朝时期,全国地方政区置18省,后增为23省。省下辖府和直隶州,府、州辖县、散州;在新开发地区或者具有特殊地位的地区设厅,分为直隶厅和散厅。

山西是清代最初置省之一。当时,山西省地域包括长城以外的内蒙古呼和浩特等地,共辖9府,10直隶州,6散州,85县,12直隶厅,其中12直隶厅尽在今内蒙古境内。清代,山西晋商进一步发展兴盛,其中晋商创造的经营汇兑业的“山西票号”影响甚广,在清代后期基本上控制了全国金融。山西的票商在清代是同盐商、行商(广东十三行)齐名的全国最富有的商人。清末,山西是太平天国北伐部队进军的重要区域,是义和团活动兴起和发展的中心区域。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辛亥革命爆发,揭开了推翻清王朝统治的序幕。山西是继武昌起义后全国最早起义的省份之一,也是北方地区最早起义的省份。1912年,中华民国建立。民国初年,地方政区废除府,改州为县,省下辖道,由道辖县,为三级建制。山西省设雁门(治大同)、冀宁(治阳曲)、河东(治运城)3道,辖105县;清代时归山西省的今内蒙古一带地区,脱离山西,归绥远特别区。1927年,撤道建制,县直辖于省。民国期间,阎锡山统治山西38年,曾一度是全国关注的“模范省”。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山西省内地方政区有所变化,但保持了基本总体格局。抗日战争时期,山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全民族抗战的战略要地,是华北敌后抗战的主阵地、前线指挥中心和主战场之一,为抗日战争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和巨大牺牲。

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新中国成立时,雁北地区划归察哈尔省,其余归山西省辖。后来,雁北地区又划归山西。新中国成立至今,山西省内政区曾多次调整,形成11个地级市、119个县(市、区)的现状。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山西是全国农业合作化运动的主要发兴之地,是国家工业化战略的重要实施基地,是全国农业学大寨运动的起源之地。改革开放以来,山西是国家实施现代化建设战略的重要能源基地和资源型经济转型发展的试验区。新中国成立60多年来,在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各个时期,山西为全国建设作出了重大贡献,也绘就了区域发展的新的历史画卷。

2.文化遗存

山西是中华民族的重要发祥地,历史悠久。在迄今几千年的历史发展长河中,山西积淀下大量历史信息和历史文化遗存,有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物质文化遗产有不可移动文物、可移动文物、历史文化名城(街区、村镇)。这些文化遗存是当代山西人民的宝贵财富,也是中华民族、中华文明的瑰宝。

2007~2011年,国家开展了历时5年的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这是新中国成立后国家最大规模的一次不可移动文物资源普查。通过普查,摸清了全国不可移动文物的家底,全国共登记不可移动文物近77万处,山西登记不可移动文物总数5.3万多处,有各级各类文物保护单位6780余处。山西登记不可移动文物总数量排浙江、河南、四川之后,居全国第四。

在山西众多的不可移动文物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数量不仅多年来居全国第一,而且旧石器文化遗址、古代建筑、古代戏剧舞台数量更是冠居全国。旧石器文化遗址(年代最早的是芮城县西侯度遗址)已发现460多处,不仅数量居全国第一,而且早中晚自成序列,为全国仅有,在中国考古文化编年序列中占有突出位置。各类古建筑现存2.8万余处,是中国现存古建筑最多的省份。古建筑上起魏晋,下至民国,时代连续、品类齐全,构成中国古建筑史上独一无二的标本体系,特别是宋辽金以前的木结构建筑占全国同期同类建筑的75%以上。古代戏剧舞台保存有1000多座,数量居全国之冠,其中1座金代戏台(高平市王报村二郎庙戏台)、8座元代戏台(规模最大的是翼城县南梁镇武池村乔泽庙戏台),为全国仅有。这些戏台和反映金、元时期的壁画、陶俑、砖雕等戏曲文物,是研究中国戏曲历史及当时的社会、经济、文化、艺术等的重要实物资料。

截止到2013年,在全国数量众多的不可移动文物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总数为4295处。各省(市、区)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数量排全国前五的,分别为山西、河南、河北、陕西、四川。山西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多达452处,占全国总数的10.5%,以绝对多数居全国第一。

在山西众多的不可移动文物中,先后有平遥古城(1997年)、云冈石窟(2001年)、五台山(2009年)3处集群性的重要文化遗产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成为世界性的文化遗产。平遥古城迄今已有2700多年的历史,仍完好地保留着明清时期县城的基本风貌,是中国境内民族地区保存最为完整的一座古代县城,承载非同寻常的文化、社会、经济及宗教发展的历史信息。云冈石窟,开凿于公元5世纪至6世纪,有窟龛252个、造像51000余尊,其雕刻艺术具有中国传统又吸取和融合印度犍陀罗艺术及波斯艺术的精华,代表了当时中国杰出的佛教石窟艺术。其中的昙曜五窟,布局设计严谨统一,是中国佛教艺术第一个巅峰时期的经典杰作。五台山是中国四大佛教名山(山西五台山、四川峨眉山、安徽九华山、浙江普陀山)之一,且居首位。山上保存有从公元4世纪到19世纪(北魏、唐、宋、元、明、清)的佛教建筑及独特的圣山环境景观,荟萃了各个时期建筑、彩塑、壁画等艺术的杰出成就和特点,展现了悠久的佛教文化传统以及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其中,南禅寺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木结构建筑,被誉为中华瑰宝;佛光寺被世人誉为东方古建明珠、亚洲佛光。

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是重要的物质文化遗产。历史文化名城是保存文物特别丰富,具有重大历史文化价值和革命意义的城市。历史文化名镇名村是保存文物特别丰富,且具有重大历史价值或纪念意义的,能较完整地反映一些历史时期传统风貌和地方民族特色的镇和村。截止到2013年,山西境内有太原市、大同市、平遥县、新绛县、代县、祁县6座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有灵石县静升镇、临县碛口镇、襄汾县汾城镇、平定县娘子关镇、泽州县大阳镇、天镇县新平堡镇、阳城县润城镇7个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有临县碛口镇西湾村、阳城县北留镇皇城村、介休市龙凤镇张壁村、沁水县土沃乡西文兴村等23个国家级历史文化名村;有太原市晋源区晋源街道店头村、大同市天镇县新平堡镇新平堡村、临汾市襄汾县陶寺乡陶寺村等70个国家级传统村落。山西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名村的总数位居全国第一。此外,山西还有省级历史文化名镇、名村241个,有省级传统村落101个。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山西历史文化遗存的重要组成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种以非物质形态存在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世代相承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包括口头传统、传统表演艺术、民俗活动和礼仪与节庆、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民间传统知识和实践、传统手工艺技能等以及与上述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文化空间。截止到2013年,山西有民间文学、传统音乐、传统舞蹈、传统戏剧、曲艺、传统体育游艺杂技、传统美术、传统手工技艺、传统医药、民俗等类别的105个项目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403个项目入选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山西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项目总数占全国1219个项目总数的8.6%,数量居全国前列。山西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中,民间文学有董永传说、民间传唱史诗《杨家将》、赵氏孤儿传说等7项,传统音乐有左权开花调、五台山佛乐、晋南威风锣鼓等12项,传统舞蹈有襄汾狮舞、稷山走兽高跷、原平凤秧歌等14项,传统戏剧有晋剧、蒲州梆子、皮影戏等20项,曲艺有潞安大鼓、阳泉评说、沁州三弦书等7项,传统体育杂技有忻州挠羊赛、晋中(形)意拳2项,传统美术有广灵染色剪纸、平阳木版画、山西面塑艺术等6项,传统手工技艺有阳城生铁冶铸技艺、平遥推光漆器髹饰技艺、杏花村汾酒酿制技艺、山西老陈醋传统酿制技艺等17项,传统医药有傅山养生健身术、龟龄集酒药传统制作工艺2项,民俗有潞城民间社火、关公文化、寒食节、洪洞大槐树根祖文化等18项。2009年,山西省广灵剪纸与河北、陕西等各省(市、区)列入国家级名录的剪纸项目联合打包,作为中国剪纸,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可移动文物同不可移动文物一样,也是山西历史文化的重要遗产。山西作为文物大省,可移动文物为各级各类文物、博物、图书、档案等机关、部门保存,种类丰富、数量庞大。初步统计,全省国有单位保存可移动文物有30多万件。

丰富而厚重的历史文化遗产,是山西发展文化旅游产业的重要资源宝藏。经过多年发掘和开发建设,许多重要文化遗产地已成为闻名中外的文化旅游景区,如平遥古城、五台山、云冈石窟、绵山、晋中晋商大院、皇城相府等。此外,还有很多历史文化资源有待进一步发掘其价值,展现其魅力。

3.历史人物

山西表里山河,地灵人杰。从远古人类徙居生息到有文字记载的沧桑历史进程中,山西这块热土孕育出无数杰出的历史人物,他们对三晋文化的塑造、对整个中华文化的发展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留存在三晋大地上的诸多历史名人遗迹和传说,是山西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传说中的华夏人文始祖女娲、伏羲,民族先祖炎帝、黄帝,在山西境内都留下了丰富的踪迹和大量美丽的传说。新石器时代晚期黄河流域部落联盟的杰出首领尧、舜、禹,曾在山西晋南地区建都,史载“尧都平阳(今临汾),舜都蒲坂(今永济),禹都安邑(今夏县)”。夏商周三代,有辅佐商王武丁开创了商代后期极盛时期的名臣傅说,也有西周时期以“桐叶封侯”而开拓晋国基业的国君唐叔虞。

春秋战国时期,诸侯纷争。著名君主有开创晋国霸业的晋文公,推行“胡服骑射”的赵武灵王。名臣有辅佐晋文公“割股奉君”的介子推,“不失德义”的赵衰,辅佐秦穆公称霸的“五羖大夫”百里奚,有“完璧归赵”美誉的赵国上卿蔺相如。名将有被尊称为“中国第一位战神、兵法祖师爷”的晋国卿大夫先轸,有“尚能饭否”的赵国名将廉颇,力抗匈奴的杰出军事家李牧。思想文化艺术领域,有被尊称为“后圣”的儒家先贤荀子,有创造五音六律、被尊称为“乐圣”的晋国乐师师旷,还有保护赵氏孤儿的晋国义士程婴。此外,猗顿是战国时期著名的富商巨贾。

秦汉以降,国家大一统。西汉时期,名臣有被称为“三辅第一贤能”的尹翁归,切谏废黜昌邑王刘贺的张敞,执法无私的“酷吏”郅都,辅佐君王营造西汉“昭宣中兴”的政治家霍光;名将有抗击匈奴的大将军卫青,远征匈奴而“封狼居胥”的青年将领霍去病,威慑西域的宿将冯奉世。东汉时期,名士有被尊为“有道先生”“东国人伦”的郭泰,名将有被后世神化、尊称“武圣”的关羽。还有西汉著名女辞赋家班婕妤。此外,名著《三国演义》中的美女貂蝉、大将吕布传说也是山西人。

魏晋南北朝时期,民族政权风起云涌。著名的帝王有匈奴汉国开国君主刘渊,推行鲜卑族汉化改革的北魏孝文帝拓跋宏,前赵国的开国君主刘曜,从奴隶到皇帝的后赵国的建立者石勒。名臣有西晋开国权臣贾充,魏晋“名公”、地图学家裴秀,被誉为“栋梁之材”的东晋政治家温峤。佛学高僧有净土宗之始祖、东晋著名佛学家慧远,中国第一位到海外取经求法的大师、东晋高僧法显。此外,郭璞是东晋著名的文学家、训诂学家,东晋卫夫人被誉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位有成就有影响的女书法家”。

隋唐五代十国时期,盛世离乱相继。唐代基业肇始晋地,李渊太原起兵成就帝业,唐太宗李世民开创“贞观盛世”,武则天成为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李克用割据晋地,其子李存勖改国号建后唐;石敬瑭建后晋,刘知远建后汉,刘崇建北汉。名臣数不胜数,隋朝有政治家裴蕴、裴矩,唐代有名相温彦博、政治家裴行检、狄仁杰、裴度,后唐有重臣郭崇韬。唐代名将有被尊为“中华门神”的尉迟敬德、远征高丽的薛仁贵、戍边大将张守圭、“汾阳王”郭子仪。文学艺术领域,有“初唐四杰”之冠的王勃,“诗佛”王维,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柳宗元,善写花间词的温庭筠,边塞诗人王之涣、王昌龄、王翰,有“诗魔”和“诗王”之称的大诗人和文学家白居易,有“文中子”美誉的儒学大才王通。此外,美女杨贵妃,也是山西人。

宋辽金元时期,区域抗衡激荡。名臣有北宋政治家、书法家文彦博,廉臣毕世(士)安,政治家、著名史学家司马光;有南宋政治家、词人赵鼎。名将有北宋大将杨业、呼延赞、狄青;有南宋大将杨沂中、王彦。文化艺术领域,有北宋著名书画家米芾、郭若虚、高克明、王诜等名流,古代韵律宫调的发明者北宋艺人孔三传,金代的大诗人元好问,元曲大家关汉卿、白朴、郑光祖。此外,孙复是北宋初年理学的奠基人之一,王溥是北宋初年五代典章史《五代会要》编著者,许国侦是元代著名宫廷医士。

明清时期,民族大一统。明代名臣有享有“三孤三辅”美誉的权臣王琼,辅助张居正改革的重臣王国光。清代名臣有编修《康熙字典》的帝师陈廷敬,“天下第一廉吏”于成龙,“三代帝师”祁隽藻,著有《瀛寰志略》的徐继畲。名将有明代守边将领王崇古、“第一良将”曹文诏。思想文化领域,有明初程朱理学的代表人物、河东学派创始人薛瑄,明清易代之际的思想家、文学家、医学家、书画家傅山,被誉为“理学宗盟”的清初大儒白胤谦,清初考据学家阎若璩,编著《弟子规》的教育家李毓秀。文学艺术领域,有明代小说家、戏曲家罗贯中,著名的书法家杨笃。此外,雷履泰是晋商票号的创始人,渠本翘是晋商中的著名实业家,杨深秀是著名的“戊戌六君子”之一。

民国时期,社会动荡,民族觉醒。重要政治人物,阎锡山统治山西长达38年,孔祥熙曾长期任民国政府要职。知名的军事将领,姚以价、张培梅领导太原辛亥首义,续范亭中山陵剖腹明志,傅作义指挥绥远抗战、率部北平起义。此外,郭象升是著名学者和教育家。

从古代到近代民国时期,在中国历史曾发挥过重大作用的历史人物,诸如中国封建帝王中有特殊影响力的秦皇、汉武、唐宗、宋祖,近代中国民主革命的先驱孙中山,都在山西留下了他们的文治武功。

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历史进程中,山西是重要的革命老区。新中国的开国领袖、开国元勋、开国将帅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曾长期在山西这片热土上从事革命斗争事业,留下了光辉的足迹。1936年,毛泽东、彭德怀率中央红军东征山西,转战山西50余县。其间,中共中央曾随军行动,中央政治局还在山西晋西地区召开了著名的晋西会议,毛泽东、张闻天、周恩来、彭德怀、叶剑英、杨尚昆等参加会议。抗日战争期间,周恩来、刘少奇、朱德、彭德怀、任弼时、杨尚昆、左权、刘伯承、邓小平、贺龙、关向应、聂荣臻、徐向前、罗荣桓、彭真、薄一波等在山西指挥华北抗战。解放战争时期,周恩来飞抵太原调停国共双方军事冲突,彭德怀、刘伯承、邓小平、贺龙、聂荣臻、徐向前、陈赓、罗瑞卿等在山西指挥解放区军民抗击国民党军的进犯和解放山西。1947年3月,刘少奇、朱德、董必武等率中央工委由陕北路经山西转赴西柏坡;同时以叶剑英为书记,杨尚昆、李维汉、李克农、邓颖超为常委的中共中央后方工作委员会开始进驻临县,之后驻扎长达一年之久。1948年3月至4月间,毛泽东、周恩来、任弼时也由陕北路经山西转赴西柏坡。毛泽东在晋绥干部会议上的讲话中首次完整地提出了党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和总政策,即: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新中国成立后,1955~1965年授衔的将帅中,10大元帅全部、10位大将中的9位、57位上将中的42位、177位中将中的103位、1360位少将中的838位都曾长期在山西战斗、工作和生活过。开国领袖、开国元勋、开国将帅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为中国革命的胜利和建立新中国而在山西进行革命的历史,是近现代山西历史特别厚重和闪耀的一部分。它所承载、所积累的深厚历史信息和丰富历史经验,是山西人民十分宝贵的精神财富。

同类推荐
  • 报纸是“谁”:美国报纸社会史

    报纸是“谁”:美国报纸社会史

    自1690年诞生至今,美国报纸历经沧桑变故,其报道模式亦处于不断的流变之中。报道模式是指报纸在其日常新闻生产实践中所依循的准则和样式,它是报纸新闻生产的常规形式,是报纸长时间都在使用的报道方式。本文试图在“事实选择”和“事实呈现”两个维度上透视美国报纸报道模式在不同时期的内涵与特点,探究报道模式的流变轨迹及流变动因。“事实选择”是指报道模式中选择了什么样的事实,“事实呈现”是指报道事实时采用什么样的手法。“事实选择”和“事实呈现”是新闻生产紧密联系的两个维度,选择了某种事实也就随之选择了与之对应的某种呈现方式,两者骨肉依存。
  • 一个社会的悲伤与勇气

    一个社会的悲伤与勇气

    本书主要围绕当下中国社会面临的各种问题进行论述,从国家政策、价值观、贫富差距、教育问题、文化现象、热门话题等方面揭示当下中国之现状。本书语言犀利而不激进,思想深刻而不哗众取宠,有高度的现实意义,是一本能真正反映当下中国社会真实现状的良心之作。
  • 主持人形象塑造艺术(修订版)

    主持人形象塑造艺术(修订版)

    本丛书精炼了一些基础性的内容;在理论的阐述方面,力求言筒意赅、通俗易懂,便于理解和实践应用;关于例证,力求在贴近现实、切合实际的同时与时俱进,充分反映当下的形势与特点。此外,系统地增补了原来没有详尽阐述到的主持人相关内容,以保证丛书在应用主持领域知识的覆盖面更系统、更全面。
  • 媒体制造

    媒体制造

    本书作者运用媒介责任理论的分析框架,对新闻实务界近年来大量经典案例和热点问题进行讨论和分析,指出当代中国新闻媒体存在的问题和面临的挑战。全书既涉足理论前沿话题,又有实务界鲜活案例,引证详实规范,为新闻学子必读。
  • 媒介舆论学:通向和谐社会的舆论传播研究

    媒介舆论学:通向和谐社会的舆论传播研究

    以宏大构架、多维视野和立体思维,全面勾勒中国和谐社会视野下舆论传播的特点、模式、影响、作用,对舆论传播学发生、发展的演进过程、特点进行全方位、多层面的系统描述、客观介绍和深刻分析,探讨当下舆论传播所面临的新机遇与新挑战,以及舆论传播成功引导的方法、手段、机制等,提出了一系列新颖、精的见解和观点。全书结构完整,论证严密,语言简洁,涉及广阔的国际国内背景,具有很强的学术价值和现意义。适读对象:宣传教育工作者、媒体从业人员、新闻传播专业师生、学术研究者。
热门推荐
  • 延安记忆

    延安记忆

    作为散文集,《延安记忆》可以说是容量巨大。洋洋洒洒百多篇文章,基本上概括了人世间的全景:从官员到诗人,从普通百姓到亲人邻居,从中国内陆到世界各地,善与恶,爱与憎,理想与现实,梦幻与人生,生与死的感慨,灵与肉的较量,生活的厚重与追求的执著,都浓缩在他时而深刻朴素时而空灵清妙的文字中,让人在惊心、嗟叹、颔首、解颐之余,感到大气恢宏,气象万千。但一个不能忽略的情况是:由于忽培元从政的阅历和“为官”的视角,使得他的文字时常显现着一种深刻的认识水准和思想高度,我以为这是他散文的极为重要的特色。
  • 食妃不媚:腹黑王爷滚远点

    食妃不媚:腹黑王爷滚远点

    姚媚儿:“利用我是你自己的选择,怪不得旁人。”宗政憬:“可是这万里江山,我只想与你共赏啊。”慕慎安:“呵呵。”姚瑾策:“滚犊子!”江湖救急遇到蛇精病王爷,姚媚儿因此落难,再见面却因他获救,未料到从此时起那人步步为营,皆为利来。娘早死爹不爱的宗政憬,表面无害内里腹黑,如履薄冰走到今日,利用一个无辜少女实在算不得什么。唯一算不到的,是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
  • 早安,豪门首席

    早安,豪门首席

    一场意外,她肚子内多了一个种子!三年后:种子成长,孩子被夺,她该如何应对?!简苏苏目标有三:爬上司爵的床,努力爬上司爵的床,很努力爬上司爵的床。司爵目标有三:把简苏苏踢下床,努力把简苏苏踢下床,很努力把简苏苏踢下床!他跟女人话不过三,但是对于简苏苏而言,却意外的话多!
  • 天才嫡女妃

    天才嫡女妃

    她是重生的强悍气术师,冷酷神秘的南王指定她为王妃,温柔地宠溺着她;残忍强大的师父天辟视她如掌心宝贝,倾尽所学教导她;温柔阳光的药圣纪枫将她当作甜心呵护,咦咦,连那个前任未婚夫,也开始红着脸讨好她了哦……一个个美男缠绕在她的身边,当然也引来了无数的红眼狼,她们一个个叫嚣着废材滚开,然而却被她一一折尽风头。
  • 难二

    难二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风月连城

    风月连城

    为与卓王孙“天下”一诺,风流骏赏的武林盟主杨逸之来到漠上,用一袭白衣,万朵桃花,弹奏出一曲千古风流的《郁轮袍》。可惜世事变幻,天涯隔知音。为救他生命中的公主,杨逸之于千军万马中浴血杀进杀出,更身陷地底之城,被作为非天向梵天所供奉的祭品。谶语迭出,江湖风波恶,漠上风尘,万里独人归。而当尘埃化成的一切蓦然在历史中沉碎时,那白色的妖魔发出了凄楚的怒啸。那是流传千年万年的悲哀,更如一件件隐秘出现的天人五衰一般,降临在杨逸之和相思身上。天人将命尽,重入六道轮回。谁是这个谶语的起咒人?谁又是谶语的应验者?谁是宿命的操盘手?谁又是宿命的演绎道具?
  • 帝道独尊

    帝道独尊

    天地初始,宇宙洪荒;奇门九遁,布道星空。当地球尘封万古的雪山龙棺移位时刻,诛天大道临世,神魔文明到来,宇宙如同撕裂枷锁的神魔,演化着一个精彩绝伦的修行世界。
  • 奸劫弑臣

    奸劫弑臣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未了的传奇:波音747的故事

    未了的传奇:波音747的故事

    乔·萨特——波音747总设计师,当之无愧的“747之父”,以自己的亲身经历,讲述了波音747从立项、研制、试飞直至交付客户的整个过程中许多鲜为人知的故事,其中许多情节是第一次披露。747飞机的诞生经历了许多坎坷,乔凭借他的洞察力、正直、勇气,带领他的项目组以坚韧不拔的精神克服了重重困难,最终研制出了堪称工业界奇迹的747飞机。本书故事跌宕起伏,语言生动风趣,既可给航空业内管理者和科研人员以启迪与借鉴,也能为航空业外读者带来阅读的享受。
  • 我不得不把你遗忘

    我不得不把你遗忘

    我爱你,用尽了青春的年华。我爱你,用完了拼搏的力量。孤独地走在异国他乡,我的心中充满了忧伤。把自己弄得遍体鳞伤,我不得不把你遗忘。满地黄叶纷飞,我带着伤在风中彷徨。决绝地斩断梦想,我是否成了浴火的凤凰。其实我爱你,在生命的每一刻。我多么的希望你能陪我,走过人生的风花雪月。可你却不能,于是我不得不把你遗忘,那过程就像刮骨疗伤。亲们,求收藏,求花花,求评论,各种求啊!各位快快到碗里来O(∩_∩)O哈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