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1208300000003

第3章 儒的名义和儒家起源

儒学编

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这是一般公认的历史事实。20世纪三四十年代曾经发生过一场辩论。胡适在1934年发表了一篇洋洋洒洒五万字的长文《说儒》。这篇文章首先对章太炎的《原儒》提出疑问,表示不满。然后论证儒是殷民族的教士,他们穿的是殷服,行的是殷礼,他们的人生观是亡国遗民柔顺的人生观。再次说明儒的生活以治丧相礼为职业,孔子的贡献就是把柔懦的儒改变为刚毅进取的儒。

胡适是针对章太炎提出问题的。太炎的《原儒》认为儒有达名、类名、私名三种不同的含义。首先要说明太炎的《原儒》并不是一篇专门探讨儒家起源的文章。他从文字训诂开始,征引故籍,说明在古书中“儒”有几种不同的含义。平心而论,他讲的还是比较全面的。

章太炎据《周礼·天官》“儒以道得民”郑玄注说:“儒,诸侯保氏有六艺以教民者。”胡适对此提出两点怀疑:一是认为“《周礼》本身就很可疑”,他不相信周代有专习六艺的儒。二是郑注乃“东汉晚年学者的说法”,不足为信。但奇怪的是胡适却对东汉许慎《说文》“儒,柔也,术士之称”的说法深信不疑。这里涉及史料的鉴别和应用问题。《周礼》固然不是周公旦之作,但《周礼》再晚,也晚不过许慎,即使说《周礼》经刘歆伪窜,但刘歆也比许慎早。何况《周礼》经许多学者研究认为,它的成书最迟也不晚于战国时代,其中反映了不少的周代社会政治情况。怎么对这种资料就不可以加以抉择征引呢?

关于“儒是殷民族的教士”,胡适还举出几项证明。他说儒服是殷服。胡适引《礼记·儒行》说:孔子“长居宋,冠章甫之冠”。《士冠礼》云:“章甫,殷道也。”周代的冠叫“委貌”,殷代的冠叫“章甫”,夏代的冠叫“毋追”。委貌比较矮小,章甫较大,毋追形制最大。穿衣戴帽有时代性,有地方性,有习惯性。只要是当时通行的衣帽服饰,穿戴什么都行。章甫虽为殷冠,但周朝的人还戴这种帽子,所以孔子弟子公西华说:“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论语·先进》)因之就不能从“冠章甫”得出“儒服只是殷服”的结论。春秋时列国并存,各国的冠服可能有所不同。《礼记·儒行》说:“丘少居鲁,衣逢掖之衣;长居宋,冠章甫之冠。丘闻之也,君子之学也博,其服也乡,丘不知儒服。”可见孔子的“冠章甫”是为了入乡随俗,正如我们到少数民族地区,也做几件民族服装来穿,这只能说明孔子是“圣之时”,入乡随俗的性格,他自己也否认有所谓“儒服”。孔子损益四代,主张“行夏之时,乘殷之辂,服周之冕,乐则韶舞”(《论语·卫灵公》)。他的中心思想则是推崇周文化,所以说:“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论语·八佾》)胡适为了证明儒出于殷的假说,把《周易》也说成殷民族的卜筮书。固然殷代的迷信很重,遇事都要占卜问神,从地下发掘出来的大量卜辞可证。但殷商占卜用龟甲牛骨钻孔灼之。古称《三易》,夏曰《连山》,殷曰《归藏》,周曰《周易》。孔子说:“我欲观殷道,是故之宋,而不足征也,吾得坤乾焉。”(《礼记·礼运》)《归藏》首坤与《周易》首乾,其体系截然不同,胡适臆断说《周易》是殷人卜筮之书,真可谓大胆的假设。他又以“儒”为商祝之一。但不论“商祝”“周祝”,从未见有称之为“儒”的,这种论证岂不就落空了吗?至于他根据《说文》儒训柔,从而引申出柔弱、柔顺的亡国遗民的人生观,这也纯属一种推想。亡国遗民,一般来说至少有几种类型。一种是亡国之后,甘愿做顺民、奴隶,服从于征服者,这种人生观可能如胡适所说是柔顺的。一种是亡国之后,不甘心失败,处心积虑,时刻企图复辟,这种人生观往往富于反抗性,死而无悔。还有一种人,亡国之后,弃旧迎新,适应新统治者的需要,当个奴才,也可升官发财,保其爵禄。大多数的人则是“抚我则后,役我则仇”,他们只要求生活改善,不被奴役,并没有必要为一家一姓效忠的义务。怎么能把亡国遗民的人生观一概归之于柔顺、柔懦呢?至于说孔子的贡献就在“(1)把殷商民族部落性的儒,扩大到‘仁以为己任’的儒;(2)把柔懦的儒改变到刚毅进取的儒”。所谓“殷商部落的儒”乃系胡适的虚构,并不存在。而以“刚毅进取”四字来概括儒家的特点既不周延,也很片面,这里就不再详细分析了。总的来看,胡适《说儒》的主旨是要想证明“儒”本是殷民族的奴性宗教,古已有之。他立论的基础建立在孔子与耶稣的对比上,认为孔子和耶稣两者有许多相似之处。胡文发表后,许多人不同意他的看法,郭沫若、冯友兰、钱穆、李源澄等都纷纷写文加以驳斥。胡适一向是标榜“考据”的,要是说“儒”在殷商时代早已有之,可惜的是从甲骨文里,找不出一个“儒”字,不仅殷墟甲骨文中没有,连周代的金文里也没有此字,这就很难证明胡适的结论是正确的。何况他的实用主义考据学的方法和举出的证据都经不起认真推敲,看来孔子建立儒家学派这个案还是翻不了。

《周礼·天官·太宰》:“以九两系邦国之民……三曰师,以贤得民;四曰儒,以道得民。”案《地官·大司徒》师氏以三德三行教国子。三德:一曰至德,二曰敏德,三曰孝德,三行:一曰孝行,二曰友行,三曰顺行。保氏的职务是“养国子以道,乃教之六艺”。由此可见“师”和“儒”都是周代学校里的教官,他们是教师,职务就是教育贵族子弟。师即《天官·太宰》中的师氏,儒即《地官·大司徒》中的“保氏”。因此又称为“师保”,如《左传·成公九年》说:“师保奉之。”但是细分起来,师和保又有区别。一、师氏的任务是培养学生的德行。二、保氏的任务是培养学生的知识技能,授以道艺。三、师、保都是王室诸侯的官职,教授培养的对象是“国子”——王子及公卿大夫的子弟,都是贵族子弟。所以周代的学校是贵族的学校,教育是贵族的教育。因此《周礼·太宰》郑玄注云:“师,诸侯师氏,有德行以教民;儒,诸侯保氏,有六艺以教民者。”这里说的“师儒”都是学校的老师。所谓“六艺”即指礼、乐、射、御、书、数或《诗》《书》《礼》《乐》《易》《春秋》,两者都叫“六艺”,前者是小学教育的内容,后者是大学教育的内容。所谓“教民”都是指教贵族的子弟而言。“师以贤得民”,郑注以“德行”来解释“贤”字,就是指道德品行高的人。“儒以道得民”,“道”即指“道艺”。《周礼·天官·官正》职云“教之道艺”。《地官·乡大夫》职云“察其道艺”。“道艺”复词,艺即道也。《春官·大司乐》云:“凡有道有德者使教焉。”这是指师儒执教于成均(大学)。总的来说,就是在周代的贵族学校中以德行、知识、才艺教王子及公卿大夫元士子弟的称为“师儒”,换言之,周代的儒就是以六艺教国子者。而在殷商的历史里,并无此种迹象,所以胡适在《说儒》里费了很大气力,想论证“儒”起源于殷代,结果由于证据不足,这种大胆的假设,遭到许多人的反对。周室既衰,官失其守,学术下移。孔子“从周”,正是继承了周代学校的这一传统,以六艺教弟子,开私人讲学之先声,所以称这个学派为“儒”。六艺盛于齐鲁,故《左传·哀公二十一年》载齐人之歌曰:“唯其儒书,以为二国忧。”“儒书”即指《诗》《书》《礼》《乐》《易》《春秋》六艺而言。《论衡·超奇》篇言“能说一经者为儒生”。这是符合周代“儒”之原意的。

《论语·雍也》:“子谓子夏曰:女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君子儒即荀卿《儒效》篇所谓“大儒”。他们不仅精通六艺,而且能举而措之天下,具有治国平天下的大才。《荀子》所谓“通则一天下,穷则独立贵名”。能够“知通达类”,“以一持万”(《儒效》)。用现在的话说,就是能掌握原则,执简驭繁。荀卿以周公、仲尼、子弓为大儒,这是“君子儒”的典型。“小人儒”亦即小儒,即荀卿所谓“俗儒”“陋儒”。他们以治丧、相礼为业。《墨子·非儒》说这些儒“贪于饮食,富人有丧,乃大悦喜曰此衣食之端也”。《荀子》所谓“偷儒惮事,无廉耻而嗜饮食”(《非十二子》),“略法先王而足乱世术,缪学杂举……其衣冠行为已同于世俗矣”,“呼先王以欺愚者而求衣食焉,得委积足以揜其口,则扬扬如也;随其长子,事其便辟,举其上客,亿然若终身之虏而不敢有他志,是俗儒也”(《儒效》)。俗儒也就是贱儒、小人儒。胡适说:“君子小人的界限很难画分。”(《说儒》)其实春秋以前君子、小人是有严格的区别的,界限是很明确的,在《论语》中君子、小人之分也是很严格的。两者不仅身份不同,在道德、人格上也有严格的界限,胡适这一看法,显然是违背历史实际的。

孔子自称“少也贱,故多能鄙事”。他是多才多技,精通六艺的。《汉书·儒林传》说:“古之儒者,博学乎六艺之文。六艺者,王教之典籍,先圣所以明天道,正人伦,致至治之成法也。”孔子正是继承了这个传统。他终生从事教育,并且把周代贵族教育的内容——《诗》《书》《礼》《乐》《易》《春秋》全部继承下来,整理编辑为教材,以六艺教弟子,为私人讲学之滥觞。孔子之后,其弟子皆以六艺设教。司马迁说:“自孔子卒后,七十子之徒散游诸侯,大者为师傅卿相,小者友教士大夫,或隐而不见。故子路居卫,子张居陈,澹台子羽居楚,子夏居西河,子贡终于齐。如田子方、段干木、吴起、禽滑厘之属,皆受业于子夏之伦,为王者师。”(《史记·儒林列传》)孔子弟子以千百数皆奉其教,传其学,故儒家学派兴起。

“墨子学儒者之业,受孔子之术,以为其礼烦扰而不说,厚葬靡财而贫民,久服伤生而害事,故背周道而用夏政。”(《淮南子·要略》)墨子书中有《非儒》篇,他另外创立“墨家”学派。《墨子·公孟篇》记墨子谓程子(即程繁)曰:“儒之道,足以丧天下者四政焉。儒以天为不明,以鬼为不神,天鬼不悦,此足以丧天下。又厚葬久丧,重为棺椁,多为衣衾,送死若徙。三年哭泣,扶后起,杖后行,耳无闻,目无见,此足以丧天下。又弦歌鼓舞,习为声乐,此足以丧天下。又以命为有贫富寿夭、治乱安危有极矣,不可损益也。为上者行之,必不听治矣;为下者行之,必不从事矣;此足以丧天下。程子曰:甚矣,先生之毁儒也。”可见墨子已经把孔子学派正式称为“儒之道”“儒者”。庄周说:“故有儒墨之是非。”(《庄子·齐物论》)孟轲称“逃墨必归于杨,逃杨必归于儒”(《孟子·尽心下》)。在战国时儒、墨并称“显学”。

根据以上论证可见,儒本是周朝学校中的教师(教以六艺),称为“师儒”。周室衰微,官失其守,学术下移,儒者流散各地,有的以治丧相礼为业,以求衣食,这就是所谓“小人儒”。孔子以私人办学,讲授六艺,继承了周代“师儒”的统绪,加以发扬光大,创建了儒家学派。因此“儒”之名在孔子以前虽已有之,并不始于孔子,但儒家学派则创于孔子,这就是结论。

同类推荐
  • 跟儒家学拿得起 跟佛家学放得下 跟道家学想得开

    跟儒家学拿得起 跟佛家学放得下 跟道家学想得开

    人生的事看起来好像很复杂,其实很简单,就三件:拿得起、放得下、想得开。拿得起是儒家的最高境界,放得下是道家的最高境界,想得开是佛家的最高境界。本书从这三个方面剖析了中国文化三大支柱的儒释道,引领我们在中国哲学中解决方方面面的精神需求。
  • 菜根谭(中华国学经典)

    菜根谭(中华国学经典)

    从《菜根谭》中体现出的有时孤高无为、有时又乐观进取的思想中,可以看出作者激烈的内心冲突。古人云:性定菜根香。静心沉玩,乃得其旨。读《菜根谭》,思人间事,常常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这样一本囊括了中国几千年处世智慧的经典文献,自它一问世,便经久不衰,流传至今。其旺盛的生命力就在于人人都可以在其中汲取有用的智慧,成功者读它,失意者读它,孤傲者读它,平凡者读它,生意人读它,居官者读它,就连僧舍道观、骚人墨客也莫不悉心研习。
  • 马克思主义人权哲学探究

    马克思主义人权哲学探究

    本书从政治哲学的视角出发,试图重构马克思主义人权哲学的基本体系。从一般层面上,依据人权的层次划分和范畴归属所具有的不同意义和表现形式,将人权分为应有人权、社会人权、法定人权和实有人权,通过四维视角的透视,大致把握人权的内在规定和整体结构;从具体层面上,重点论述人权的外在关系和发展依据,即人权与自由、民主、法治、政治的基本张力及其协调;最后,揭示人权对人的全面发展的意义及其实践途径。
  • 百业孝为先:《孝经》中的员工准则

    百业孝为先:《孝经》中的员工准则

    《百业孝为先:<孝经>中的员工准则》通过充分的说理、实际的案例、科学的方法,以传统孝道为切入点,结合职场员工工作态度、同事关系、工作能力等方面,深刻剖析“小孝治家,中孝治企,大孝治国”的内涵。《职场》(孝道)通俗易懂,条理清晰,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和启发性,是现代职场人走向成功、实现自我价值的必读之书。
  • 伦理与文明(第4辑)

    伦理与文明(第4辑)

    《伦理与文明》是全面介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公民道德建设问题的连续出版物(集刊),由山东省委党校山东省伦理学与精神文明建设基地主办。本辑内容主要涉及道德治理专题研究、中国传统伦理文化研究、西方伦理文化研究、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研究等方面。
热门推荐
  • 校花的绝世道尊

    校花的绝世道尊

    诸天万界,无所不有。我季云,唯有一念,可移山倒海,镇魔敕神,摘星换月,破城断江,灭世开天,化羽飞仙!
  • 大同博物馆藏品选萃

    大同博物馆藏品选萃

    本书通过介绍大同市博物馆藏得北魏文物、辽金元文物、明清民国文物,为世人展示了一个历史悠久、文化灿烂的大同市。
  • 逆世盛宠:帝君,请赐教

    逆世盛宠:帝君,请赐教

    她,华夏古医世家传人,在冥界十年混的风生水起,人人都要尊她一声九爷,一朝重生,成了灵根被废,孤苦无依的将军府大小姐。传闻她性格软弱,懦弱无能?传闻她废柴之身,人见人欺?废物?她从冥界归来,逆天改命!一朝风云突变,练神丹,驭万兽,手撕白莲花,想欺她?先把自己脖子抹干净了!他,无忧大陆七境之主,权势滔天,却甘愿追随在她身后,次次救她于水火。“你想做什么就放心去做,天塌下来也有本君给你顶着。”“欠你这么多人情,不好还啊!”千年梦境,前世今生,原来良人从来都是你。
  • 重生我不是影后

    重生我不是影后

    她演技精湛,却坚定道:我不做影后!重来一次,凌蔚坚决不要再做风光无限好的影后,世人只看到她台上的风光,看不到为了这风光她付出的努力。这一次她要低调演戏,安心过自己的小日子!
  • 最懒萧家少夫人

    最懒萧家少夫人

    知薇和萧梓辰可谓是青梅竹马,两小无猜情没培养出来,倒是孽缘路修了很长。萧梓辰这个小霸王在她手里被摧残多年。她该死的竟然还嫁到他家!他要娶温柔贤淑的大小姐啦!可是后来她要走,身边冒出一大堆的竞争者。可怜的小霸王只能将她偷着藏着,将她那惊世的才华喊着求着收起来!
  • 体育资源管理

    体育资源管理

    《体育资源管理》讲述了体育资源是体育事业发展的物质基础。体育发达国家的经验已经进一步证明,对体育资源进行科学地、合理地开发、供应及利用是实现体育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障。发展体育,资源先行,为满足我国体育事业持续发展的需要,体育资源的生产和供应量,亟待大幅提高。然而,我国的基本国情决定了我国在体育资源的供给方面将长期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即体育事业发展对体育资源需求的不断扩大与国家体育资源相对不足之间的矛盾,且这一矛盾将长期地存在下去。
  • 成长的分界线

    成长的分界线

    本作品讲述了一个在懵懂与成长过渡期间的女孩,对孩提时美好生活的怀念以及对成长之后面对现实的苦与泪,茫然与恐惧,跌倒之后再爬起来的勇气的故事。
  • 唐·吉诃德(语文新课标课外必读第九辑)

    唐·吉诃德(语文新课标课外必读第九辑)

    国家教育部颁布了最新《语文课程标准》,统称新课标,对中、小学语文教学指定了阅读书目,对阅读的数量、内容、质量以及速度都提出了明确的要求,这对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培养语文素养,陶冶情操,促进学生终身学习和终身可持续发展,对于提高广大人民的文学素养具有极大的意义。
  • 思考致富

    思考致富

    拿破仑·希尔的经典著作,个人成功领域畅销的《思考致富》一书揭示了财富制造的秘密,能彻底改变你的人生。这位著名的成功学大师花费了人生最美好的时光才发现了“成功法则”,而这一思想是其所有著作的基础,并且在《思考致富》中得到了集中总结。年,千百万人通过学习《思考致富》的实用方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和经济上的独立。在你手中的是一本能使你跻身于世界上最成功人士行列的行动指南!
  • 三观义

    三观义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