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121700000014

第14章 症候源流详解(6)

吕真人曰:何谓波无日照?乃人之阴海中失其真阳也。波者,即指肾水而言,盖人之肾水原赖这点真火以暖之,得此火而水乃生活,可以上升。有一种真火灭息,不能暖化乎水者,谓之波无日照。即方书所谓真火衰肾寒等类是也。真火失则水为之冷,不过徒然停蓄于阴海而巳,故曰深谷泽冷空停。深谷,即阴海也。人之精冷而至于乏嗣者,亦是此,不拘男妇,皆有犯此症者。但男则谓之精冷,妇人则谓之血冷,究之是二是一也。更有真火失而精不凝固,不拘昼夜,常常为之渗漏,则又更甚于空停矣。亦有一种水冷,而腰脊为之软痛者,且有肾寒真火失,而谷道为之泻者,种种皆归泽冷空停一类。治则当因其真火之失而补之。真火溢于上,而不在本位者,则引以复其原。人只知水为生身之本,而不知水无火则水冷,亦不能生,观此亦颇可见水火既济之义之一端。若从此穷究其微,则达水火之妙用,即天地之奥极可通,而入身之奥,又何不可彻也耶?

疏:

此段言命门火衰的诸般见症。

水失金生,穷沟泉涸立待。

吕真人曰:水失金生者,即人之金不能生水之谓也。或金为火克,而失其本真,则气不疏达。固不能生乎水,或金入朽败之乡,而日益亏损,则气不充畅,亦不能生乎水,水不得金以作生生之源头,则水为无本之水,不见其来,只见其去,犹之乎穷沟之泉,其涸岂不立而可待?故曰泉涸立待。至于泉涸。则患不胜言矣。水涸土燋,龙膏亦觉不嗜。即使饮食无灭,体亦如豺,水干木萎,则藏魂之宫崩。其病已多缕述于篇内。至若水乏而金愈燥,其患亦曾分明说过矣。水竭火炎,亦已言于别宫。他如,水不治则不利于大小肠,则谷水道中可稽也。其余水亏,而或作假疟,或似大热,合周身皆能作患,不必赘述于此,固已剖明卦爻中也。人苟知无本之泉,涸可立待,则未涸必先开其泉源,以预杜其涸之渐。即涸则不待要开其泉源,且必用汲水救火之方。若听水源之生发,则不能待。此又不可不酌其缓,急而施行。所以医家治标与治本,有分用有合用,常辨其何者宜先,何者宜后,孰缓孰急。不可不详为究明,庶不致冒昧以措手也。

疏:

此段言肾水亏虚,“先开其泉源,以预杜其涸之渐”,此“泉源”即肺金,因金生水也。

昆冈火燃,欲救先须掘井;园林日灌,竞汲切勿罢梁。

吕真人曰:何谓昆冈火燃?昆冈,即藉以喻人之一身,自足至头,有高耸卓立之象。火燃者,烈火烧山之意也。人之身中,无不有火,火亦有时而作动。然火之动自觉有别,凡实火之动,则浑浑而发,断无如烈火烧山之象。纵或极盛,亦无烧燃之狂态。若虚火则不然,一发则如狂风之煽,烈火焰天,百物皆燋,或目紫而鼻赤,或喉痛而舌干。如此之类,不可胜纪,其猛烈,较之结实之火,殆加倍焉。此种狂火,不啻电光之发,发之速亦灭之易。其故皆因阴海泉干,不能制其火,所以一发便烈不可当。治此种症者,卤莽最易误人。盖阴海之水即亏,若第见火之燃,遂投以苦寒推倒之药,殊不知治火即耗其水,水愈耗而火益不归根,一至扑灭,则寒冱已甚,亦一冷尸耳,人与鬼其间不能以寸,躁妄者多因此而自语,然则救此狂火之燃,法应何如乎?首以掘井为先务。掘井者,开水源以水救火之义也。水源何以开?即滋益其肾宫之水,略兼清上热,则此火自然消除。非同坚实之火,必须用大力以扑之也。不可不辨。何谓园林日灌?园林者,即藉以喻人身中之肝木也, 灌者,有以水滋润、灌溉,使之长养乎木之义,故曰园林日灌。盖人之肝,非肾水不能长养,水旺则木相,此一定不易之理。所以人之肾宫为蓄水之处,犹之乎梁也。欲水常盈,得竞汲以灌溉,则梁宜使之常固,然后水可蓄。梁者,即指人之肾宫而言。何以谓之罢梁?即泻之意也。人之肾宫,纵有时夹些客火,稍稍清导之,自然水安其位。若不知根本,大用泻肾,次次不休,则肾破而水不能停蓄,无水而木有不黄落耶?他如暴邪中于肾宫者,虽不能不用劫肾之药,但当谨慎知止。倘过则肾伤,肾伤则命必危促。亦同一罢梁也。弊总在一个罢字,学者慎之,切勿蹈其弊。可耳。

疏:

此言阴虚生内热的治疗,当“壮水之主,以制阳光”,而不可“以苦寒推倒之药”。

此言养肝阴,须重滋养肾阴,因肝肾同源之故。

鸡鸣破谷道,耗冱首在此关;鸦宿噪天庭,崩残亦由斯阙。

吕真人曰:鸡鸣破谷道者,乃人当每夜鸡初鸣时,必要如厕,甚则当此时而谷道泄泻,故谓之鸡鸣破谷道。所以然者,皆由人之肾已亏损,到此阴极时分,真气不能收摄而凝固。凡人阴亏则阳盛,到此阳气方生之时,则内之阳气亦发,鼓动直达于大肠,好比送物出门一般,致有此病症之累,故独曰耗冱首在此关。关即指肾而言者。肾宫亏而兼寒也。曰首在,则可知耗冱非独在肾,不过以此关为重耳。其寒,脾亦兼耗冱也。治则当温固其肾,兼培乎土,无别策,故不急用温固之法,久久破耗至于绝,难以救矣。人有犯此者,纵不见病,亦当医治,切勿以为无病而忽之也。此症须常常如是方算,若偶然则不可作此症论也,又不可不辨。何谓鸦宿噪天庭?夫天庭者,肾宫所达之区,在人眉心之上,毛脚之下,谓之天庭。燥者,作热之谓也。鸦宿者,日幕昏黑后,则鸦归宿于树,故曰鸦宿,即阴晦之时也。人当阴晦时而天庭作热,其内神明必有噪而不宁之气,初则发于天庭,久则头皆作热,甚则遍体皆然,交至子刻以后,则渐退,来日又复如是。此亦由人之阴海衰败干涸,致生出浮游之狂火,到日夕则上炎,并不关邪气之冒袭,亦非实热之所冲。若以邪治之,则燥者愈加燥;以火治之,而燥亦不止,盖坎中无水故。独曰崩残亦由斯阙,阙者,肾宫也,崩残者,肾亏之谓也,此治法无他,惟益其水,则自然可愈。切勿以其作燥,而误投苦寒、利导之药,则庶乎近焉。

疏:

此中医名之“五更泻”。

此言“五更泻”病机是脾肾虚寒,而首在肾阳虚寒,故“治则当温固其肾,兼培乎土”。

此言阴虚潮热之虚症,治疗“惟益其水,则自然可愈。”不可当作实症,而“误投苦寒、利导之药”。

未寒先栗谁作祟?真饥假饱此为殃。

吕真人曰,何谓未寒先栗?乃人当天时未寒之日,稍遇凉风吹扫,遂有一种凄然悚栗之气,故谓之未寒先栗,此亦无病之病也。此无病之病,因何而未寒先慄?盖由人之阴中不足,连阴内真阳亦衰,致体日亏,而流于孱弱。道经云:躁胜寒,此则与之相反也。盖阴不足,而血亦随灭,有不畏寒乎?曰谁作祟者,指阴之不足而言,犹云非此而谁之意。若因此一端而生出各种阴亏之症,则依前后所发明而参详之。会通在人,勿胶柱而鼓瑟也。何谓真饥假饱?乃人当朝夕之间,其腹明明是饥,饥则必思食,此一定之常情。若饥而仍不思食,即食亦闷闷而不能进,又似饱一般,故曰真饥假饱。所以然者,由人之阴海,亏损日久,气亦因之而弱,不能运化其中之恶气;又或阴亏水涸;狂火造成痰涎塞于中宫,则虽饥而不能进食。曰此为殃者,即指阴海之不足也。此种真饥假饱之症,首以益阴为本,若不救其本,第见其食之难进,遂妄投以去积消痰等药,则治之不特不效,且有以耗其本真。辨之可弗明乎?此皆不病之病。亦学者所当细究而详审者也。

疏:

此言“畏寒”症的病机。此认为是“阴不足,而血亦随灭,有不畏寒乎”,恐有误也。一般认为“畏寒”之病机,主要在于阳气亏虚,而不在于阴血亏虚。《薛氏医案》云:“若肢体畏寒,喜热饮食,用八味丸。”明·薛巳撰《薛氏医案》卷二,《钦定四库全书》子部,医家类。 六味滋阴,八味温阳,八味即桂附地黄丸,是温肾壮阳之品。又“憎寒、畏寒,阳气虚也,十全大补汤。”明·薛巳撰《薛氏医案》卷三,《钦定四库全书》子部,医家类。 可见“畏寒”,其主要病机是“阳虚”而非“阴虚”,读者可细辨之。

此言“真饥假饱”之症,中医叫“痞证”。《脾胃论》云:“夫脾者,行胃津液,磨胃中之谷,主五味也。胃既伤,则饮食不化,口不知味,四肢倦困,心腹痞满,兀兀欲吐而恶食,或为餐泄,或为肠澼,此胃伤脾亦伤,明矣。”元·李杲撰《脾胃论》卷下,《钦定四库全书》子部,医家类。 《杂病源流犀烛》云:“痞满,脾病也,本由脾气虚,及气郁不能运行,心下痞塞填满。”《类证治裁》则认识到“痰热阻痹”、“痰挟瘀血”等原因均可形成痞证。《圣济总录纂要》云:“伤寒病发于阴,医误下之邪气入里,胃中虚,客气上逆,心下满,不痛,按之不坚,此为痞也,法宜泻心。”休宁程林纂《圣济总录纂要》卷四,《钦定四库全书》子部,医家类。 可见痞证有虚有实,是虚实夹杂之证,但总以脾胃亏虚为本,痰食瘀浊为标。读者可细辨。

必须说明的是:本段所说的“未寒先慄”、“真饥假饱”,都以阴虚立论,但这只能作“阴虚”可以引起“未寒先慄”、“真饥假饱”解,而不可作“阴虚”必见唯见“未寒先慄”、“真饥假饱”解。而究“未寒先慄”、“真饥假饱”的病因病机,则更复杂,不可囿于“阴虚”一家之言。读书贵在悟其精神,而不是袭其皮象。此之谓也。

神而明之,同条共贯,道则高矣。原始反终。

吕真人曰:神而明之者,举北坎生身之理,究其原原本本,如何有关于中宫,如何有系于金木,百脉之生,生何以悉,赖一一参透;再即其症候所发之根,及病端之流布,穷源竟委,无一不明;再参以活机,则识解如神矣。任其症之千变万化,莫不握其要领,得其宗旨也,故曰同条共贯。条者,条理也;贯者,贯通也。由是而言其医之一道蒸蒸日上,洞见周身血脉脏腑,谓之道高。谁曰不然?医之道既高,渐觉由浅入深,达于隐微,造乎先天之大道。夫大道,不外一始终之妙理,无始无终之秘奥,阴阳往复,即易所谓原始反终之理也。造到此则至矣,极矣。人可不求其阶梯耶?

疏:

此段言医道贵在融会贯通。

艮为山,坤为地,少男随老妪而制治,进来赖化去以成能。

吕真人曰:艮山,坤地。在易,坤有乘载含宏之义,艮有止蓄之义。二者皆属乎土,于五行则居乎中,在人则脾胃是也。握中宫之权衡,掌运化生育之柄。万物无土不生,所以中宫实为生化至要之地。何谓少男老妪?艮则为少男,在人则脾是也。坤为老妪,在人则胃是也。后天坤母不用事,惟下有艮土脾宫司止蓄,所以人之所食品物,进于腹里,而不致即出,非止蓄之义乎?脾又主运化,所以腹中物必变化尽而后出。谓之少男随老妪而制治者,即脾司止蓄运化,使胃土不泄泻,又不停留之义也。何谓进来?即人于朝餐夕食,所饮所食之物,进于胃中也。何谓化去?即所进于胃之物,一一变化而使之去也。所以物之进来必赖运化之力使之去。若无去则亦不能来。曰成能者,成其变化生育之功能也。可知中宫阳土,左阴土互相济养,而后各宫得遂其安吉,观河图中金木水火,皆自中黄生出,便恍然于人身中亦一天地之妙用也。学者可勿细究之乎?

疏:

此言脾胃之基本功能,脾主运化,胃主受纳;脾主升清,胃主降浊。

长棹偶停,如此来,如此去;中原不乐,孰是饱?孰是饥?

吕真人曰:何谓长棹偶停?长棹者,指人之脾而言。舟无棹不能行,人无脾不能运。人之脾,昼夜运动,其数实合乎周天之度,无有止息者也。若一停则患生。然脾之运动,何以有停?或因饮食不知节制,致伤乎脾,则其运动不灵,而至于停;或因火衰,寒冱凝于中宫,则其寒冷甚而亦停;又或因气亏气滞,不能鼓荡疏达乎脾,而其运动之机息,亦至于停。曰偶停者,乃昼夜运动之数有灭,其中或少灭,或大灭,则不一,非其运动全息也。若运动全息,则谷水已不能进,死在旦夕矣,故但云偶停,不可认作木石之全不动也。然虽属偶停,其患已生,盖一能止蓄,必有将所食之物仍是原形,遂从谷道而出,岂不是如此来,如此去耶?治则当先究乎脾经损败之所因,各从其类而治之。并用培养提醒之药,其运动之数,自然可复,而变化之功,亦转也。何谓中原不乐?中原者即中土胃经是也。人之胃,主乘载,犹之乎地之载物也。中原何为不乐?即胃之受病,或胃中有郁积,常留恶气凝聚不散;或寒气停中,终日闷闷;或因食物至于积热;又或有一种失食胃空而至伤;更有膏梁之家,厚味充积,日久多生痰,皆谓之中原不乐。其气象有如宇宙间昏昏沉沉时候,有一种不光不明不疏不达之景,蕴积于中,而不能解。人之中宫,如此则朝夕间应于神,气亦如此。言其饱,则似饥;言其饥,则又似饱。不饱不饥,内之景象;愁愁郁郁,便是此症。治则当究其因由郁积则消之导之;火则泻之清之;失食至伤者,缓缓养之;膏梁厚味生痰者,破痰涎,薄滋味,洗除之。此等症虽不是大病,其累人之气体亦不浅。此一节可见脾胃为生化之枢机,不可不调理而使之平顺舒畅,诚治身之要道也。

疏:

此言各种原因导致脾失健运,治疗当根据不同原因,去其病因以为治。

此言各种原因导致胃失和降,治疗亦当根据不同原因,去其病因以为治。

此段脾胃症之总论也。

泥垣客水灌,湿流四方。

同类推荐
  • 糖尿病健康生活指南

    糖尿病健康生活指南

    《糖尿病健康生活指南》力求贴近生活,内容通俗易懂、简单实用,是广大群众防病治病的家庭保健必备读本。健康是生命的基石,没有健康,再灿烂的生命也只是流星一瞬,再辉煌的梦想也无从实现,再多的财富也无法享用。远离生活误区,选择健康的生活方式,是获得健康、减少疾病的最简便易行、最经济有效的途径。《家庭医生保健丛书》以家庭保健为主要任务,从预防、就医、用药、生活、饮食、运动等几方面分别进行阐述。
  • 针灸与养生

    针灸与养生

    “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这是苏轼《赤壁赋》里的名句。养生实际是人们长生梦想破灭后的一种现实补偿。看看时下大街小巷各式各样的美容院,令人眼花缭乱的保健品店铺,听听周围日渐平常的减肥健身话题,你就不难发现,追求健康、健美已成为都市人的生活时尚。
  • 本草纲目(中华实用方剂大典)

    本草纲目(中华实用方剂大典)

    《本草纲目》最早出自李时珍之手,撰写于1578年,初刊于1593年。全书共载药1800余种,其中1000余种为植物药,其他为矿物及其他药物,由李时珍增入的药物就有374种。书中附有药物图上百幅、方剂万余首,其中约有八千多首是李时珍自己收集和拟定的。每种药物分列释名、主治、发明和附方等项。书中不仅修订了我国古代本草学中的若干错误,而且还综合了大量的科学资料,对药物进行了相对科学的分类,特别是李时珍对动物药的科学分类,说明他已具备了生物学进化思想。
  • 精选妙用中草药治疗常见男科疾病

    精选妙用中草药治疗常见男科疾病

    本书介绍了男性更年期综合征、少精症、无精症、精子活力降低、畸精症、血精症、尿精症、脓精症、死精症、精寒精薄、精液量减少症、无精液症、多精液症等内容。
热门推荐
  • 孤臣无力可回天

    孤臣无力可回天

    李鸿章与伊藤博文,一个是中国的首辅大臣,一个是日本的首任首相,地位相当,时代相同。然而面对共同的“千年未有之变局”,洋务运动与明治维新结局却大相径庭,一悲一喜。李、伊二人一个身背骂名,抑郁而终,一个大功告成,奇勋盖世。这样悬殊的结果,难道真的是南桔北枳、水土不服?还是真如李鸿章所抱怨的,只怪“君臣朝野人心不齐”? 生前身后 命运迥异 甲午战败,1895年4月,天朝首辅李鸿章枉驾屈尊,赴“蕞尔”小国日本马关乞和。议和期间,日本首相伊藤博文来访。
  • 张伯苓谈教育(名家谈教育)

    张伯苓谈教育(名家谈教育)

    《张伯苓谈教育(名家谈教育)》选取张伯苓谈教育文章48篇,集中体现了张伯苓的教育思想,一些在公众场合的演讲则体现了张伯苓对于教育价值和教育方向的认识。张伯苓(1876—1951),现代教育家。早年入北洋水师学堂,执教于家馆。1904年,赴日考察教育,回国后将家馆改建为私立中学,定名敬业学堂。1907年,在天津城区南部的开洼地,即民间所称“南开”,建成新校舍,遂改称南开中学堂。1917年赴美国,入哥伦比亚大学研究教育,次年回国,着手筹办南开大学。1919年秋正式开学。先后担任校长四十余年。
  • 衡山禅师语录

    衡山禅师语录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薄小爷他又傲娇了

    薄小爷他又傲娇了

    薄小爷第一次见到沈清酒时以为她是个虽然貌美但却有着龌龊心思的大妈。薄小爷第二次见到沈清酒时认为她是个不仅智商爆表而且令人心动的女神。薄小爷第三次见到沈清酒时觉得她就是他命中注定的那个人。最终,薄小爷通过自己的发(死)奋(缠)努(烂)力(打),终于抱得美人归。
  • 会说话的女人最优雅

    会说话的女人最优雅

    哈佛大学前任校长伊立特曾经说过:“在造就一个有教养的人的教育中,有一种训练是必不可少的,那就是,优美文雅的谈吐。女人要随时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开口温润有礼,保持应有的涵养和温文尔雅的气质,把锐利的谩骂、叫嚣、狠话统统过滤掉,让说出的每一句话都含蓄温婉。这样的女人,走到哪儿都会受人尊重。"
  • 百位世界杰出的艺术家(下)(世界名人成功启示录)

    百位世界杰出的艺术家(下)(世界名人成功启示录)

    斗转星移,物是人非。漫长的世界历史画卷上写满了兴盛与衰亡、辉煌与悲怆。多少风流人物,多少英雄豪杰,在历史的长河中悄然隐去。然而,仍有许许多多曾创造了不朽业绩的杰出人物名彪史册,业传千秋。拭去历史的风尘,人们依稀看见那些改写人类历史的政治家、军事家;人们仍旧忆起那些拯救人类危机的谋略家、外交家;人们还会记得那些推动人类文明进程的思想家、科学家、发明家;人们至今难忘那些为人类生产精神盛宴的文学家、艺术家;人们深深感谢那些创造人类物质财富的企业家、经济学家。
  • 我在三国当龙神

    我在三国当龙神

    三国时代,是华夏最波澜壮阔的时代,谋士如云,猛将如雨。曹孟德,刘玄德,孙仲谋三雄争霸。刘大路表示:这跟我一点关系都没有,我只是一条蛇而已,拥有龙神系统的我,苟也能把你们苟死。你们打打杀杀,我来改变世界...
  • 唐朝的风花雪月

    唐朝的风花雪月

    繁华三千虚空,幻如风。云卷云舒。叹这尘世的风花雪月,这红尘的万丈温暖,又何以除却你心头的冷?一场桃花劫,终让你倾尽悲凉一生。
  • 被侮辱与被损害的人

    被侮辱与被损害的人

    陀思妥耶夫斯基是一位超越时空的作家,又是一位充满矛盾的作家。正如世界有多复杂,人有多复杂,陀思妥耶夫斯基本人也有多复杂一样。现在,俄罗斯和全世界已悄然兴起一门新的学问——陀思妥耶夫斯基学。陀思妥耶夫斯基本人是个谜,他的作品也是个谜。破译这个谜,是全世界陀思妥耶夫斯基学家研究的基本课题。专家们把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生平与创作,一般分为两个时期:西伯利亚之前和西伯利亚之后。本书《被侮辱与被损害的人》(一八六一)则处于这两个时期之间,带有明显的过渡性质:既保留了四十年代作品的思想、内容和风格,又承上启下,开创了作家后期以探索社会秘密、人心秘密为主的社会-心理-哲理小说的先河。
  • 鹰掠九天

    鹰掠九天

    距离高考还剩四个月,渡过除夕和生日这一天后,怀揣翱翔蓝天梦想的周海,突然发现梦想,第一次触手可及。这是一位天之骄子的故事,更是一个苍穹之巅的传奇。睥睨天下的战鹰,凝聚于身的白色音爆云,还有属于那一份人类自古以来的飞行之梦。一切的一切,都从除夕和生日这一天开始。鹰九一群:174543716,已满。鹰九二群:807585024,新建。鹰九三群:805685966,新建2000人大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