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125200000002

第2章 论洪秀全的早期思想及其发展(2)

1843年洪秀全最后一次应试落第以后,阅读了梁发的《劝世良言》,这是他接触基督教的开始。关于洪秀全同基督教的最初接触,曾有研究者强调郭士立(K.F.A.Gützlaff)的作用。郭士立是普鲁士传教士,1831年来华,曾参与英国侵华活动。《南京条约》签订后,1844年,他在香港建立了一个中国人的宗教团体,名叫"汉会",利用"汉会"成员深入内地传教,散发《圣经》和其他宗教宣传品。(参见E.P.Boardman,Christian Influenceupon the Ideology of the Taipin Re-bellion,43页,1952。)到1850年,郭士立的"汉会"所散发的《圣经》已遍及除甘肃以外的中国所有各省。(参K.S.LatouretteAHistoryofChristianMissionsinChina,253页,1929。)

由于郭士立在19世纪40年代这种广泛的活动,因而关于郭士立同洪秀全、冯云山等人的关系,早在太平天国革命初起时就有许多传闻。如罗孝全(I.J.Roberts)在1852年的一篇报道中提到:"有人谓郭士笠先生的一位信徒已投入军中,但吾未想到此即洪秀全氏,更不以为其人已为革命领袖。"(《洪秀全革命之真相》,见《太平天国》,第6册,824页。)英国公使文翰1853年春访问天京后的报告中说,太平天国"所习者确系故郭士笠博士之团体所印行之传道小册子"(《英国政府蓝皮书中之太平天国史料》,见《太平天国》,第6册,896页。)。近人有著作甚至说,洪秀全曾从郭士立学道,正式加入基督教(参见王治心:《中国基督教史纲》,165页,上海,青年协会书局,1940。);冯云山可能曾从郭士立受洗(参见P.Clarke The Coming of Godto Kwangsi,1973。)。应该说,关洪秀全以及冯云山本人同郭士立的这种关系,是缺乏可靠根据的。郭士立的"汉会"成员或他们的联系者后来有参加"拜上帝会"的,郭士立译的《圣经》和写的传道书后来也有传入太平天国的,这是需要另行研究的问题。关于洪秀全同基督教的关系,他接触最早、早期思想所受影响最大的,可以确定,并不是郭士立或郭士立的作品,而是梁发的《劝世良言》。梁发是广东高明县人,乾隆五十三年(1788)生,幼年读过村塾,青年时做雕版工人,印刷英国传教士马礼逊等译的《圣经》,后来受洗入教,被立为传教士。

在19世纪前半叶,基督教的新旧教派都力图更深地进入中国。一些到中国来的外国传教士,主观动机可能各不相同,客观上却总是配合殖民主义势力的入侵。梁发同外国传教士关系密切。但他在英国侵略者大量输入鸦片的时期,曾写过一篇《鸦片速改文》,"劝人戒除吸食鸦片的恶习,语极痛切"(《中华最早的布道者--梁发》,97页。)。从宗教信仰上说,他夹杂有中国传统的佛、道信仰的残余,但是一个虔诚的基督教新教教徒,诚挚地迷信基督教的虚幻说教,也可以说他是受毒害的误入歧途者。(梁发有一段话表明了自己的心理状态:"神天上帝仁爱垂怜世人之极,而凡得知斯大道者,该凛然遵从之矣。而犹有积恶不肯猛然醒悟者……即被拘入地狱之中,永受苦祸矣。若遭着这苦祸者,甚难之至,哀痛之极也。盖世上算为最惨苦之刑罚,亦不能形容万分之一。因地狱的痛苦,没有了期之日。是以在生前不能回头改恶者,不如莫为人,宁可预早自受石磨慢慢磨死,免得死后更要多受几十倍地狱之苦刑也。……今照经书奥义,略述此地狱永罚之大意,余心甚惶恐,下笔竦然,毛骨震动,忽生无限之忧,诚恐亦被自己恶欲所害,恐一时迷惑,复犯罪恶,岂不是将来亦要受此永罚哉!孰能可救之也?"见《劝世良言》卷二。凡本书以下所引《劝世良言》,均据1832年原刻本的影印本。)《劝世良言》是梁发所写的宣传基督教教义的书,初刊于1832年。全书九卷,包括九种小册子,但也有分为四卷、三卷者。它并不是系统地宣讲《新约全书》、《旧约全书》,而只是在六十几个互不连贯的小节中,摘引《新旧约》的某些片段,加以中国化的敷衍,反复宣传拜上帝、敬耶稣、反对拜偶像邪神和天堂永乐、地狱永苦等教条 是一本浅薄的传道书就是这样一本书,对洪秀全却产生了巨大影响洪秀全是1836年在广州应考时得到这本书的(洪秀全在哪一年得到《劝世良言》,是长期有争论的问题。《中华最早的布道者--梁发》引用梁发本人的叙述,称梁发曾于1833年秋广州举行乡试时去贡院向士子散发传道书。有学者根据这一点和梁发于1836-1837年间不在广州而在新加坡,断定洪秀全在广州得到《劝世良言》不是1836年而是1833年。按洪秀全未中秀才,自不可能参加乡试,且洪秀全得到《劝世良言》也不必直接得自梁发。这个问题对本文并不重要,这里不详加讨论。),但当时只略加浏览,未予置意。1843年夏,洪秀全的表兄李敬芳借读后,认为此书内容奇极,大异于中国经书。于是洪秀全细心阅读,产生了更强烈的反应。从此,洪秀全开始拜上帝、敬耶稣、不拜偶像,洪秀全生涯中的一个新的阶段开始了。

有一种习惯的看法认为,1843年开始拜上帝,标志着洪秀全从事太平天国革命准备工作的开始。还有一种看法认为,洪秀全虽然读了《劝世良言》,但并没有接受梁发的宣传,而只是从《劝世良言》中借用了"上帝"这个权威,作为宣传革命、组织群众的工具。

对太平天国历史的这种认识是否正确?我们应该以洪秀全读《劝世良言》后的实际活动和言论来作验证。洪秀全和李敬芳读《劝世良言》后,有何作为呢?据洪仁玕的叙述,洪秀全"觉得已获得上天堂之真路和永生快乐之希望,甚为欢喜"。他们按书中所言,自行施洗;他们向上帝祈祷,答应不拜邪神,不行邪事,遵行天诫;他们以水灌顶,说:"洗尽罪恶,弃旧新生";洪秀全并写了一首诗:

吾侪罪恶实滔天,幸赖耶稣代赎全。

勿信邪魔遵圣诫,惟崇上帝力心田。

天堂荣显人宜慕,地狱幽沉我亦怜。

及早回头归正果,免将方寸俗情牵。(《太平天国起义记》第四节。)

这是一首道道地地的宗教忏悔诗,没有任何革命的意味。洪秀全、李敬芳都是普通的农村士子,他们有什么"滔天的罪恶"?这无非是《劝世良言》所宣传的那一套:人类始祖受了蛇魔诱惑,干犯天律,以至后世之人一脱娘胎就有恶根,迷了本性,不知崇敬上帝,而专去敬拜邪神,犯有大罪,上帝遣爱子耶稣为世人赎罪。这首诗是洪秀全接受了梁发宣传的一个证明。(梁发有一段他如何信拜上帝的"夫子自道"。他说,米怜牧师告诉他,世人迷惑于拜偶像,不知拜上帝,大获罪于天条。而敬拜上帝、敬信耶稣赎罪之恩而领受洗礼者,可得诸罪之赦,可获灵魂之救。"我遂问米先生领受洗礼之意何解?米先生曰:"洗礼者,以清水一些,洒于头上或身上,内意是洗去人所有罪恶之污,可领圣神风感化其心,令其自领洗礼之后,爱善恨恶,改旧样而为新人之意。"……我听了米先生讲完各道理毕,复再问曰:"我如今固知系有罪恶之人,而我之罪恶焉能求得赦呢?"米先生曰:"你若诚心敬信耶稣而领受洗礼者,则耶稣所受之苦难而死,如若代你受犯罪恶之刑罚一般,神天上帝看耶稣代赎罪之功劳,亦肯赦你的罪过,算你为神天上帝之良民。"……于是我……就与米先生揖别,回到小房里静坐,默想道,我是有罪过之人,若不倚赖耶稣代赎罪之功劳,而我的罪过怎能求得神天上帝白白赦免乎?且信耶稣之道理,莫说算为神天上帝之良民,得享死后天堂之福,就是死后不用落地狱受永苦,则侥幸之至矣。"(见《劝世良言》卷六)洪秀全的忏悔诗与梁发这段自白,没有多少区别。)洪秀全信拜上帝后,首先向他的亲友"宣讲拜偶像之罪恶及信拜真神上帝之要",说服了他的父母兄嫂侄辈和彭姓友人等,特别是他的至好冯云山、洪仁玕同拜上帝,为他们施洗。此时洪秀全又作一诗:

神天之外更无神,何故愚顽假作真。

只为本心浑失却,焉能超出在凡尘。

洪仁玕亦步原韵和诗一首:

全能天父是为神,木刻泥团枉认真。

幸赖耶稣来救世,吾侪及早脱凡尘。(《太平天国起义记》第五节。)

洪秀全对亲友的宣传和他们的诗句,完全没有超出《劝世良言》的内容范围。

冯云山、洪仁玕后来先后成为太平天国革命的重要领导人,洪秀全、冯云山、洪仁玕三人拜上帝,往往被作为"拜上帝会"这个"革命组织"的肇始。其实,拜上帝而形成为一个组织,是后来的事,是冯云山在广西紫荆山区做宣传组织工作而创建的。至于洪秀全当时宣传拜上帝,并没有形成组织,更不是发展革命同志。这从他的活动和诗句就看得很清楚。可以补充证明这一点的是,洪秀全最亲密的伙伴洪仁玕,这时还继续希望中秀才,还正在继续参加清朝的科举考试,一直到1849年或1850年。(《洪仁玕自述》:"现年四十三岁,广东花县人。自幼读书,至二十八九岁,经考五科不售。"洪仁玕二十八、二十九岁为1849、1850年。又据萧一山引台湾所藏洪仁玕另一份供词说:"八岁读书,二十二岁以后训蒙,考过四五届,未曾进学。")当然,洪秀全不是洪仁玕,他们两人思想的发展有所不同。但洪秀全在1843年宣传拜上帝时,主要的对象包括了当时正在追求清朝功名的人,这就说明,洪秀全所物色的是信拜上帝的人,而不是反清的革命者。当时洪秀全对《劝世良言》所宣传的教条,并不是出于假意的利用,而是出于真诚的迷信,这可从洪仁玕所记述的下列几件事得到印证:

洪秀全对《劝世良言》这本书十分珍重。"他很尊崇此书。如有人欲借读,必严戒其切勿窃自改窜或妄加符号,因为"里面写着神爷火华之言乃正"。"

洪秀全热烈地维护书中所宣传的教条。一次,他与一温姓秀才谈论《劝世良言》所载之"真道",温秀才不信,并表示要纠正书中的错误。洪秀全大怒,不顾温姓已杀鸡备饭招待,拂袖而去。

洪秀全深为相信书中所宣传的一些神话故事。"读至洪水泛滥,所多马城之毁灭和末日审判,他们充满了恐怖,不知道这些可怕的灾劫是否还要再来。"(《太平天国起义记》第五节。据英文原本校改了译文。)如此等等。

这些情况,同洪秀全并不接受《劝世良言》的宣传而仅仅从那里借用了一个"上帝"的论断,是格格不入,甚至完全矛盾的。这里需要提到"反孔"。太平天国革命具有"反孔"的特色,这件事,在中国近代史和思想史上应有分析地给予积极的评价。但太平天国的反孔斗争有它的发展过程。

以1843年的情况而论,洪秀全拜上帝以后,"将偶像扫除,并将塾中孔子牌位弃去"。随后,又将洪仁玕、冯云山二人"书塾中之偶像尽行除去"(《太平天国起义记》第五节。)。"弃去"(aba-ndon)而不是什么"捣毁"、"砸烂"。被弃去的同时有其他偶像,包括"馆中所立孔子、文昌,家中所立灶君、牛猪门户来龙之妖魔"(洪仁玕:《洪秀全来历》,见《太平天国》,第2册,690页。),这正说明洪秀全信从了《劝世良言》关于不得拜一切偶像的宣传。《劝世良言》对儒、释、道都有批判,但对儒家留有余地。这对洪秀全、洪仁玕的思想始终发生影响。洪秀全在1843年弃去孔子牌位,是基于宗教信仰的行动。这一行动同太平天国和洪秀全本人后来的反孔斗争是有联系的,可以说,它是洪秀全思想异端的开始,但不是反清革命的标志。

洪秀全并不是作为一般的宗教皈依者而接受了《劝世良言》的宣传。他认为,他通过这本奇书而受到了上帝的启示,担负着宣传拜上帝、斥偶像以救世的使命。洪秀全所以产生这种奇特的自我认识,从个人的根源来说,是同他1837年卧病时的异梦异象密切相关的。他在1836年得《劝世良言》时曾大略浏览其内容。他在异梦异象中所见的一些人物、事件,可能就是他在浏览此书时关于神天上帝、耶稣、天堂、地狱这些片断含糊的印象的再现。他把病中的这种幻象同幻象所由产生的本源--《劝世良言》对照比附,因而错误地"大觉大悟,如梦初醒",认为自己的灵魂曾经升天,见过上帝,"确信梦象与全书均为真理,而他自己确为上帝所派以拯救天下--即中国,以使回到敬拜真神上帝之路者"(《太平天国起义记》第五节。)。太平天国后来出版的《太平天日》说,洪秀全"将此书所说反复细勘,因想起天酉年(即丁酉年,1837)升天及下天所见所为之情,一一与此书所说互相印证,若合符节。……主此时如梦初觉"(《太平天国》,第2册,642页。)。异梦异象是一种虚幻的经验,但在生长于落后愚昧的社会而又对科场绝望的洪秀全身上,虚幻的经验产生了实际作用,他由此而确信自己是传布上帝真理的使者。

这里可以附带讨论洪秀全的"斩妖剑"和诗。据《太平天国起义记》,洪秀全于1843年开始信拜上帝并与洪仁玕等写忏悔诗的同时,又同李敬芳继续研究《劝世良言》,制"斩妖剑"两柄,各佩其一,并且同声朗诵"手持三尺定山河,四海为家共饮和"(《太平天国起义记》第五节。)这一首诗。"手持三尺定山河"云云,是不是一首"反诗",表示要实行反清武装起义?这需要联系当时洪秀全的救主意识来理解。洪秀全把自己梦幻中的经验同《劝世良言》对照联系起来,以为自己就是上帝的使者,担负着扫除魔鬼妖邪使中国重归上帝真道、实现天下太平的任务。这首诗可以理解为在表达这种宗教救世的旨向。对诗中"东南西北敦皇极,日月星辰奏凯歌"等句,解诗者如果不受洪秀全后来实行了政治革命这一事实的影响,那么,可以认为诗句只是说上帝的真道要普及全世界。至于手持三尺剑这一武装形象,与这种旨向也不矛盾。

同类推荐
  • 当代北京前门史话

    当代北京前门史话

    本书讲述了前门的兴衰历史、传奇故事,以及时代机遇。前门不仅仅是“商业帝国”的同义词,它还是一座世界级古都文化的杰出代表。新中国成立以来前门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重新焕发了青春。人们不仅欣喜地看到了老字号强大的生命底蕴,也看到了前门自我疗伤的惊人力量。前门的迅速复苏,得益于前门文化的空前活跃。拥有700多年历史的前门,在21世纪初正迎来新与旧、传统与现代的激烈碰撞。经过这次涅槃,前门的传奇必将续写。
  • 大宋好官人

    大宋好官人

    开封繁华,市列珠玑。张正书穿越到了北宋元符元年,开启了他的逍遥人生。没事就种种田,搞搞发明,赚赚钱,娶个娇妻过幸福日子。然而,无心插柳,他获得了一个好名声。佃户、工匠评价他:“张小官人雇我做工,薪资不曾短过,过年还有福利,真是好人!”合作商贾评价他:“张小官人有好买卖都告知我,合作共赢,诚信之人!”皇帝评价他:“为国着想,为君分忧,乃大宋好子民!”唯独邻国对他咬牙切齿:“这绝户毒计是谁想出来的?实乃天底下第一恶人!”(各位书友可以加群讨论:736020426)
  • 大明朝(1368—1644):从洪武到崇祯的权力变局

    大明朝(1368—1644):从洪武到崇祯的权力变局

    明朝立国之初,朱元璋废除了延续千年的丞相制度,用铁腕扫除开国功臣,严令后宫和宦官不可干政,将皇权推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后来的继任者没有先祖的雄才大略和治国热情,于是宦官开始出现在帝国的权力系统中。同时,内阁逐渐形成,票拟制度应运而生。帝国的权力逐渐从皇帝流向宦官和阁臣。在科举制度下,文官集团极易出现党派争权。宦官与皇帝的亲密关系使其拥有染指最高权力的便利。因此,强势的宦官或者强势的阁臣,就充当了弱势皇帝的权力代理人。而文官与宦官的矛盾虽然不可调和,但二者也有联合的时候。就这样,三者之间错综复杂、不断变化的关系,将大明王朝这部政权机器逐渐拖垮,最终走向不可避免的灭亡命运。
  • 不可不知的历史常识大全集

    不可不知的历史常识大全集

    《不可不知的历史常识》是一本关于历史的通俗读本。在《不可不知的历史常识(精华版)》中,涵括了博物、地理、地名、名胜、典故、风俗、政治、经济、军事、文学、生活等诸多方面,并以分门别类的方式加以编纂。从而方便广大读者的阅读和查阅。溯古可以明今,鉴往能够知来。了解了一个历史常识,就是阅读了一则精彩纷呈的故事、掌握了常识背后所蕴含的深厚底蕴、增进了对历史乃至现实的解读与把握。
  • 贞观之治

    贞观之治

    《贞观之治》中优美生动的文字、简明通俗的语言、图文并茂的形式,把中国文化中的物态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精神文化等知识要点全面展示给读者。
热门推荐
  • 神尊在上:大神,请自重!

    神尊在上:大神,请自重!

    莫名的穿越,迷离的身世,也就算了,听说,古代帅哥多,可是为何那个啥?某人开始火大:为毛她每次约会帅锅,准备自我推销的时候,总是在关键时刻中了迷药似的突然昏厥?
  • 帝君霸爱:毒宠废材痞妃

    帝君霸爱:毒宠废材痞妃

    这位看官,请问什么是绝配?你白痴啊,当然是郎才配女貌,天才配天才啊!不!不!不!天才配天才算什么!天才配废物那才叫惊世绝配。他,帝国一字并肩王殿下,冷若冰霜,心狠手辣!最重要的是:女人勿近!她,尚书府嫡女,面目丑陋,精神力全无!外加一花痴女,人人来欺,经脉全堵的废物。金麟岂是池中物?遇风一朝便化龙!从此锋芒毕露,震世惊华!当一场意外,强者入住,双眸咋现。废物?哼!真是可笑!谁见过双系在身,灵武双修的废物!唯有他,独具慧眼“女人,嫁给我呗。”“哦?敢问殿下,嫁给你有啥好处?”“江山为聘,天下为嫁。若要在整个大陆肆意妄为。你,非我不嫁!”“美男在手,天下我有!好,成交!”
  • 易数解码

    易数解码

    《易数解码》一书,单间阐大易之宏旨,创神奇之易数,成一家之新论,其书也洞察天地法象之数理精蕴,妙悟象数理占之内在关联,提示数字信息之神奇,指点人事浮沉之天机,晓畅明白,直截了当、法理兼备,雅俗共赏。诚乾坤胞胸中藏,风雷正激扬,日月高辉耀,山泽焕文章。观共书则神驰于未知之官。
  • 三千方

    三千方

    从禁忌中降临,在黑暗中崛起。亘古匆匆,万古皆空。当轮回再一次遮天蔽日覆盖古史,尘封的古路被掀开了。谁能踏歌而行,登天而上,渡过万古红尘?一个少年从禁忌古路中走出,从一角慢慢揭开了这个世界的神秘面纱……
  • 浩瀚无垠的宇宙

    浩瀚无垠的宇宙

    人类对宇宙的解读和探秘跨越了千年,宇宙的面貌也越来越清晰地展现在人类面前。人类已不满足于地球上不同人种间的交流,人类对地外的文明充满了渴望,甚至已然接收到了来自外星的神秘信号。人类甚至不满足于现有的宇宙,我们还猜想宇宙之外还有宇宙。让我们通过本书详细为你解开宇宙之谜,让你尽览宇宙的神奇。
  • 法兰西散文精选

    法兰西散文精选

    《法兰西散文精选》精选了蒙田、卢梭、夏多勃里昂等25位名家约200篇散文。本书始终贯穿法国散文的人文主义精神。作者关心的是人的感情和人的命运。其中的米什莱即使在那些把鸟类、昆虫、山岳、海洋当作描写对象的精美散文中,他也表现了对人类的脉脉温情。圣埃克絮佩里在他的作品中对普通人的关心和他对美好理想的追究是令人感动的。法兰西散文一方面对现实生活采取审视和批评的态度,一方面志存高远,视追求自由和美好理想为己任。拉布吕耶尔对社会的批判是直接的。
  • 父母新知:理解孩子的坏脾气

    父母新知:理解孩子的坏脾气

    家庭教育畅销书《我家小孩不拖拉》作者闻少聪最新力作。本书从儿童心理发展的特点着手,帮助家长分析孩子的问题,用一些实用的心理学小技巧、小训练,教孩子学会如何表达自己,如何控制自己的情绪。也让家长学会理解孩子,引导孩子形成良好的性格。
  • 圣武大帝

    圣武大帝

    一个注定与众不同的人。宫廷争斗,他可以那么的冷血无情。魔法武功,他却是单纯而痴迷。征战沙场,他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红颜美人,他柔情无限,风流而不下流。皇权利益,他那是心系天下,心存百姓。对待敌人,他可以阴毒狠辣,铁血冷酷。对待朋友百姓,他却义盖云天,仁慈博爱。对待恋人,他百般恩宠,千般呵护。他就是铭枫,一个传奇般存在的人物。关于他的传奇将传唱整个大陆。
  • 太上说西斗记名护身妙经

    太上说西斗记名护身妙经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驱鬼

    驱鬼

    夹着报纸、拎着早餐的杜仲,一阵左闪右躲,在忙忙碌碌开市的小贩和狭窄的弄堂中穿行而过,驾轻就熟地挤进一间低矮的小楼。当初他决定将侦探社开在这里就是图热闹。人多的地方才有事情发生,敏锐的好奇心是一个侦探必不可少的首要条件。转眼间,侦探社开了半年有余。每天数次穿行于窗外的那条小巷,加上一天到晚受到市声的耳濡目染,使得杜仲对街上哪个小贩缺斤短两、哪个童叟无欺、哪个有什么小习惯、哪个有不为人知的秘密等等,清楚得像一面镜子。这是很平常的一天,和往日并没有什么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