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1296300000005

第5章 激情与寒冰

2004年,我应邀采访千里大沂河,有幸和一位水利专家结伴走进蒙山沂水面对一座座巨型水库和大大小小的水利设施,这位专家感慨地告诉我——中国的水利基础设施是毛泽东时代积下的巨大财富,我们现在依赖的水利设施无一不是人民群众无私奉献的产物。

记得当初我对他的话并不苟同,直到今天,我创作长篇报告文学《跪拜沂蒙》时,认真调研了库区资料,才为当初的孤陋寡闻而羞愧,才理解了一个水利专家心灵深处的感慨。

以沂蒙山区为例,在大大小小的山沟里,宽宽窄窄的河道上,分布有水库四百余座,山东省有名的八大水库,沂蒙山区占了五席。蒙阴的岸堤水库,沂水的跋山水库、费县的许家崖水库、莒南的陡山水库……这些库容动辄五六个亿,水面动辄十几万亩,控制流域一般在千平公里以上的超大型水库,其建设日期一般都集中在1959年前后,最晚者也是在1960年汛期前完工,最早者为1958年初冬开工,其间旬古城、唐村,夹山这样中型水库也差不多是在同一个时期内完工。也就是说,这么密集的工程在这样短的时间内完成,的确是一件了不起的事情。如果不是在那样一个激情燃烧的时代,饿着肚皮的民工们,在仅有镐头、铁锨、手推车等简陋的工具,靠肩挑人抬的原始劳作方式下,是很难完成如此浩繁水利工程的。

沂蒙山区如此密集的水利设施,是与一个伟大的决策紧紧相连的,这个决策就是毛泽东那一代领导作出的大胆决策:一定要把淮河的事情办好。

高山是大河的摇篮。

沂蒙山从北向南流向的大河有两条,一条是发源于鲁中高峰鲁山流域,流经沂蒙全境,入注江苏的千里大沂河;一条是沭河。它们一路吸纳百川,到达江苏境内已是浩浩汤汤,波澜壮阔了。两大河系构成了淮河流域主要的水系。毫无疑问,办好淮河的事情,必须从这两大水系的上游动手,于是治理淮河的战役就八百里从沂蒙山拉开了序幕。于是,刚从战争中走出来的老区人民又开始了第二轮奉献。

沂水的跋山水库因为截断沂河的上游,聚成一片浩淼的大水,如今有了一个亲切的称呼:沂河母亲湖。

2011年的隆冬,我站在跋山上俯视整个湖面,冬阳下,遥远的湖心未结冰的水面上浮着一群一群的水鸟,水鸟群如一幅水彩画将一个结冰的湖面打扮得十分好看。高出水面数米的大坝西接无儿崮东接跋山,拦腰截住了千里大沂河。形成了汪洋水面,这个镜面一样的大水库就是当年五万民工奋战了一冬一春的劳动成果。

向我介绍情况的是75岁的老人李培勤,他是大坝管理局的退休员工,一个对大坝了如指掌的历史老人。1959年的冬天,老人那时候血气方刚,有一个令人激情澎湃的职务:大坝突击队长兼黄庄民兵连长。他不仅是修建跋山水库的见证人,也是这个巨型水库的建设者。从1959年冬天大坝开工到1960年春天,他带着一连人马,一冬一春都没歇息,钉子一样楔在工地上。当他带着疲惫不堪民工大军撤出工地时,千里大沂河已经被腰斩了。

回忆起那个激情燃烧的日子,老人仍旧一脸兴奋,布满折皱的脸上因充血而涨红。我知道那个冬春对老人一生有着太深太深的影响。

老人说:当他们接到公社要他们村出动一个民兵连的通知时,全村当夜就匆匆召开动员大会,报名者一下子超过200人,村里就研究筛选,最后定下120人的民工连,由他带领向跋山进发。他们带着工具,推着小车,拉着搭建屋子的玉米秸和黄草,打着红旗,敲着锣鼓上了工地。他们是第一批上工的连队,那时候,跋山上还是冷冷清清的,没几天,这里已是人山人海了。

他们按军事管理制,以团为区域扎下营盘,所谓的团就是公社。任务是在山坡上找一个向阳的斜坡挖出一个长方形的大坑,上面搭上架子,架子排上玉米秸或高粱秸,抹上泥巴后排上黄草,就建成简易的半地下的房子。然后在整平的地上铺一层干土,上面铺上红红的麦瓤草,这样的房子一般能住几十人,大者能住一个连队,最小也能住一个排。

有了住处就得安排食堂,食堂也很简易,一个营一个食堂,一个食堂支着几口大型铁锅,铁锅里煮着碾成小碎块的地瓜干和一些高粱米,好的时候还能放些豇豆或绿豆之类的东西,如果放上一些黄豆面,那就是难得的美食了。菜呢,是切碎的地瓜秧和豆面儿煮的地瓜菜,现在看来猪都不吃啊,可以1959年,我们连这样的饭也不能敞开供应,每顿每人不过三勺饭外加一小勺子菜。那时候,人穷啊,连个饭碗都没有,所有的民工人人一只瓢头子,对,就是一只葫芦锯成两半的那种。当年我们支援前线的民工大都是用这样的瓢头子,这东西简陋却实惠。筷子就更简单了,随地找段树枝,一断两截就成了。这样的瓢头子有两个用途,平时是吃饭,上工就用个绳子挂在腰上当水缸子用。

碰上改善生活,能吃上一顿小米掺上玉米地瓜干三合一的饭就算高级了,有时候也能吃上一顿大油炒的。大油,就是猪的内脏熬出来的,用现在的话说就是地沟油,不过1959年是个物资匮乏的时代,能吃上一顿大油炒的萝卜片就算享口福了。

吃的住的安排好了,就得干活了。当时的动员大会提出的口号是:腰斩沂河,根治淮河。

会后,6万大军在无儿崮和跋山之间一字排开,工程就这样上马了。

记得整个工程最让人难忘的是挑灯夜战老龙潭了。老龙潭就是大坝中央靠东的一段,那是主河道。1958年曾搞过一次清淤,就是在河上设一座挡水坝,让河水改道走,然后在坝下边清理淤了几千年的河泥。按技术要求,河泥一直要清到石基,并将石基上的泥巴用清水冲刷,才能用黄土夯实,这样一来工程就艰难了。清到老龙潭时,突然冒出几处脸盆大的泉眼,那水一个劲地往上冒,十几台抽水机不停地抽,水一退,人就得下去清,那可是三九寒天啊,外面飘着雪粒子,人得穿着短裤站在水里打捞泥沙。为了抢战老龙潭,指挥部组建冲锋队,我们黄山民兵连也参加了。

我问:李大爷,没有防水的皮衣吗?

李培勤老人笑了:那工夫人人都穷,国家也穷啊,每个人就一条棉裤,一件空心棉袄,连个衬衣都没有啊,上哪里去弄皮衣啊。人就两条腿泡在冰凉的河水里干。

风从结了冰的水面上吹来,我尽管穿着厚厚的衣裳,身上还是起了一层鸡皮疙瘩。

寒冷的冬天赤脚站在冷水里,那是什么滋味?我没有尝试过,我的采访对象李培勤大爷尝试过了。我问他站在水里的感觉时,他说:下水前,喝上几口白酒,趁着热乎劲就下去干,站在水里挖泥的人还好受,用笆背的人更受罪。一身泥水,不一会儿就冻僵了。没办法,就把支持不住的人换下来,擦干身上的水,围上棉被子,喝两口白酒暖着。等身子暖热了,再下去干。

我们三个连队轮流干,24小时不停工。晚上,指挥部准备了夜饭,夜饭就是加班饭,用猪内脏炼的大油炝炝锅,放一把切细的白菜叶子,煮的小米饭,每人半瓢子。那饭真香啊。现在想起来,猪肉块子都没有那时候的油饭香啊。

在老龙潭攻坚的日子里,有多少人冻倒了,李培勤老人没有说。老人一腔激情地向我讲述了1959年的冬天发生的故事,他丝毫没有讲述1959年的那个冬季带给民工的苦难,也许,在那个激情燃烧的岁月里,困难和苦难都不是问题。

我问老人:你站在冰冷的河水里,什么感觉?

老从笑了,他说:刚下去时就像刀子割肉一样,慢慢地就适应了,干上一会儿反觉得不冷了。

我说:是冻麻木了吗,大爷。

老人依旧笑:那工夫年轻啊,突击队的人都年轻,大家一旦激起干劲来,就不会轻易上来,最后都是被人架上来的。人一架上来,就有女民兵给搓腿揉脚,喝口酒暖着,不能用火烤,听工地医生说,冻僵了的腿最怕火烤,一烤就废了。

大家都争先恐后地争当英雄,英雄是要受奖的,不光披红戴花,做报告,凡是被架上老龙潭的英雄,当场就能喝上一碗温热的白酒。有时还能奖一盒香烟呢,对了,就是一毛钱一盒的香烟,那个时候,八分一盒的烟就是奢侈品了。

我问:大爷,听说修水库时候上来了不少女民兵,她们同男人一样也下水挖泥,你还记得吗?

李培勤:记得,记得,我记得是1960年正月十五刚过,天贼冷。大坝清淤还在进行,为早日回镇,地委从费县调了一个3000人的基建团,那个团真能打仗啊,尤其是那个花木兰女子小车队,那些姑娘们架起小车来比男人都厉害,上千斤土车,她们推起来一溜子跑,风一样快。

显然老人没有理解我的意思。

在上水库采访前,我已经在民间做了详细的采访,我听到不少这样的故事,在修水库的时候,确切地讲是1959年的冬天到1960年清明前,那漫长奇寒的日子里,我们的女民兵丝毫不差,她们裤腿一挽就跳到冰冷的河水里。那些正在月经期的姑娘遭遇到冰冷的河水,火热的肉体与冷水构筑起来的强烈的反差,让她们的生理机能一下子错乱了,很多人从此经期错乱,有些人从此没了月经,她们为了治理淮河,变成了终生不育的女人,冰水剥夺了她们做母亲的权利。

在一个叫黄石崖的小山村,我就采访了这样一位女民兵。当年修水库时,她是排长,就在那次冬季清淤中,她正在例假,可她丝毫没有犹豫,带头跳进冰冷的河水里。作为工地上的女英雄,她披红戴花,风光无限,但婚后的日子她就风光不再了,由于不能生育,她忍受了村人半辈子的白眼,好歹她遇上了一个知疼知热的男人,男人是当初工地上的模范人物,抢险队的副队长,因为超负荷的劳动透支了身体,落下腿疼病。当她把自己不能生育的原因告诉他时,他两眼发直地盯着她,良久只说了一句话:这是命,工地上五六万人哪,让咱摊上了这样的事,是咱命中注定。你别急,咱抱养一个吧。

她一时无语,唯有大泪如注。

她说,在60年代的农村,如此通情达理的男人可不多见啊,她痛惜自己的不育,又庆幸自己有福气,嫁给了这样一个男人,否则,她这辈子就是石匠他爹掉进磨眼里——惨死了。于是她们抱养了一个男孩,总算有后代了。如今,她已是白发苍苍的老人了,早当上老奶奶了,那个当年的突击队副队长已是人老弯腰把头低,树老焦梢叶儿稀了,他的身子弯成一轮半月。

我答应她,在书里永远不提她的名字。

得到我的承诺后,她告诉我:当年她领的那个排一共36个姑娘,跟她一样没有生育能力的有6人。她说,她估摸着,都是经期里让冰水给激的。

我问李培勤大爷,是否知道这件事?他沉思良久说:他是知道这件事,可究竟是谁,叫什么,他一时说不上来,因为在五六万人的大军里,姑娘们占了相当大的一个比例。她说,他只记得一个姑娘是卫生员,人家才十九岁,还没结婚,1960年春天,开始挨饿了,工地上的伙食开始以菜为主了,由于长期吃地瓜秧子菜,人大便不通,那个女卫生员就用手去抠,想想真不容易啊。

我问:你还记得那个女卫生员叫什么吗?

李大爷:当时工地上大会小会地让她报告,名字熟得很,可这回儿忘了。

忘了也好,不说也罢,我想起一句哲人的话:英雄离不开脆弱,荣光离不开痛苦。

老人告诉我:他是几万民工的幸运儿,因为他带队有方,贡献大,火线入党。因为他对工程有感情,大队撤离后他留在工地,后来,他从一个农民变成了大坝管理处的一名员工,终身享受政府的工资待遇。对六万民工来说,能如李培勤老人这样的少得可怜。大批民工汗流完了,力出尽了,就带着一身的疲倦和劳顿,回到故乡种地去了。如同上文中的抗日英雄宋美续,除奸英雄张西柱,一次杀了七个鬼子的民族英雄唐家诰等人一样,鬼子被打跑了革命胜利了,他们就回家种地了。

这就是奉献,奉献是无私的,是没有任何附加条件的。如同跋山水库工地上的那位女子排长,那位突击队副队长,如同千千万万个民工一样。

同类推荐
  • 百叶窗

    百叶窗

    母亲每到父亲周末即将回家时禁不住内心的渴望,于是家庭洋溢一种欢快、宽容的气氛。父亲后来与孤零的街坊四婶发生了婚外情,母亲很悲伤,他似乎很歉疚。但作者将这一切处理的怨而不怒。在那个禁锢的时期,这些即使错误,或许也是美的……
  • 魔环

    魔环

    闹钟铃声接连不断,急促而响亮,让处于睡梦之中的于神一下子醒了过来。“我白痴呀?明明在放暑假,我那么早把自己弄醒干嘛?”于神一边咒骂着自己,一边把闹钟按停。由于近来常到杀人吧玩杀人游戏,每每深夜两三点才回家,偶尔甚至会玩通宵,因此这段时间,于神的精神委实欠佳。虽然每天都睡到午后才起床,但身体仍然十分疲倦。还有十多天就要开学了,于神想要结束这种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在开学前把生物钟调回正常。
  • 沉醉

    沉醉

    茂叔戒酒了。而且,还是彻彻底底的戒了,滴酒不沾了。这是几天前,来县城参加教师履职晋级培训考试的小杨老师说的。这不是天方夜谭吗?茂叔怎么可能戒得了酒呢?他怎么可能做到滴酒不沾呢?酒,在茂叔眼里,那可是比命还要紧的啊!我以为自己听错了。我掏了掏耳朵,在自己的脸上捏了一把,证明不是在做梦之后,再次把耳朵凑到小杨老师嘴边,请他再大声的跟我重复两遍。小杨老师非常严肃地说,我骗你干嘛,茂叔确确实实把酒戒掉了,我也觉得不可思议,但这是千真万确的事实,现在你在他家里和他学校的宿舍里连一个酒瓶盖儿都见不着了。
  • 苔丝

    苔丝

    苔丝的故事告诉我们,爱是伟大的,是无私的。如果你深爱一个人,请接受她的过去,因为过去也是她的一部分,是她心灵的一部分。如果你不能接受她的过去,你就永远不能走进她的内心,她那颗深爱你的心。情到深处是理解,爱到深处是包容,为了爱,让我们的心像蓝天大海一样宽广,一样无私。因为爱的温度能溶化一切。因为,爱是我们生活在这个世界上唯一的理由。
  • 兰园疑云

    兰园疑云

    赵美娟走进兰园度假村时,是早上七点一刻。昨天下午交接班时,赵美娟跟贺小凤约好,今个儿来要带鸡蛋饼给她吃。两人在毓秀镇合住着租屋。平时意趣相投,逢上周日或调休,两人常结伴去阳城购物步行街买时装,尝小吃,看美国大片什么的,情同姐妹。赵美娟穿过曲径,走过回廊,快步到了服务员工作室门前,见那门关着,便转身走到值班室门边叩门,叩了数下,不闻内里有反应,就直嚷嚷:“小凤,小凤,开门,开门呀!”赵美娟见门里仍无动静,便将坤包里的钥匙摸出来,嘴里边嘀咕,边打开门,说:“喂,小凤,昨夜干啥啦,睡得这么沉?馋嘴猫,快起来,吃鸡蛋饼。
热门推荐
  • 锦绣堆

    锦绣堆

    女主石慧馨是二十一世纪重生而来的国公府嫡长孙女,因着特殊的原因她自小就饱受了各种冷淡。本来她一直以为或许长大了离开卫国公府就会有新的生活了,虽然她不能保证日后是不是就真的好,可她是真受够了这漫长的冷暴力,所以在某一日某一件事的刺激下她突然就清醒了,不争不抢简直就是坐以待毙,她得有所行动,以期能带着哥哥对抗视她们如污秽的祖母和一直如毒蛇般窥视她们左右的继母,一起创造属于自己的生活。
  • 花儿与手枪

    花儿与手枪

    著名诗人、小说家成都凸凹中短篇小说集《花儿与手枪》,系作者近三四年发表在全国专业文学期刊上的中短篇小说作品的精选合集,由三个中篇小说和五个短篇小说构成。
  • 千金食治

    千金食治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豪门替身妻

    豪门替身妻

    他们在一起四年,曾是一对让外人羡慕不已的夫妻。她一直以为,他们会一直这样携手走下去。谁知,一夕之间,往事的美好,全数破坏殆尽。一场大火,她从世人眼里消失,本该死了却没有死的她,这其中到底有何故事?三年后。重生的她,带着满腔的恨意归来。可笑,昔日夫妻重逢,夫竟不识对面的妻。这场代孕开始的游戏,究竟会有什么结果?本文大虐小虐若干,但不是为虐而虐。(提示一句:本书女主不是什么完美的女主,是人都有缺点,每个人都不意外。)《代理孕母》同属系列文推荐:晚风微尘《代孕前妻》幽夜罗《禁爱妈咪》北雪泠《危情狂恋》曼漫《代孕高中生》
  • 人才

    人才

    怎样为官?怎样才能做好官? 本书从《资治通鉴》《史记》《左传》《论语》《孟子》等中华传统典籍中精选了420余则历史故事,旨在为官员提供向历史学习的资料,向历史要观念、要经验、要成果。 唐太宗李世民曾把历史比作一面镜子,说它照出了兴衰更迭。其实兴衰不仅是朝代,也包括个人命运。读历史,联系自己,可以达到正衣冠的效果。 本书从价值、德才、君子小人、态度、条件、知人、识别、举用、掌控等9个方面介绍了古代人才理念及实践。人是一切因素中最可宝贵的,治政之术的实施,关键在人才,所谓“治本在得人”。
  • 情深不负你我

    情深不负你我

    人生能有几个八年。最初,大学相识的他们,甜蜜相恋,成为众人眼中模范情侣,一场天灾人祸却令有情人被一道墙分隔两地。三年后,他躲,她追,他自知早已不是大学里风光无限的天才小生,配不上美好迷人的她,极力掩盖自己的心意。再次相见,她依旧美好如初,身边不乏优秀的追求者;可是他却早已褪去了大学时期属于他的那些自信与傲骨。命运轮回,兜兜转转,恩怨繁华之间,二人能否再次重温旧梦?
  • 鉴诫录

    鉴诫录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吐沫横飞

    吐沫横飞

    HOLD不住的想作文猛料,让郁闷得人惊鸿爆笑,不禁慨叹道,还是做个精神病更快乐。
  • 最强破系统

    最强破系统

    一枚神秘的阴阳玉佩,一个诡异的残破系统。一个已经死了的人!一条不一样的破路!一种不一样的生死看淡,不服就破的态度。一种不一样的兄弟情义!看小小人物怎样在这极蓝星之上闯出属于自己的一番天地!一切都在最强破系统种为各位大大揭晓。PS:觉得本书不错的各位大神,望各位分享给你的兄弟朋友。
  • 三国杀之运筹帷幄

    三国杀之运筹帷幄

    这是我第一次写小说,以自己8年三国杀的经历为线索,稍加脑补出来的。一句话,不喜勿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