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严壮观的铁佛寺,背靠甲宝山,面临黄孝河,门前矗立着十余丈的悬岩峭壁,地势雄奇,左傍亚元居,右近童家湖,风景殊异,坐东朝西,青砖璃瓦,屋脊上腾龙飞凤、仙人驾鹤、银鲤跳跃、气势磅礴。王翰林虽说自幼就常来此地,但真正要动笔为此寺作赋,认真看了地势,才知古人的智慧和独到的眼光。
“老翰林,我们先去看看那块仙鹤石吧!这可是铁佛寺的镇寺之宝,《铁佛寺赋》中不能不吟咏几句。”
他们来到铁佛寺的西北角,智仁方丈讲起了“仙鹤石”的传奇。
明洪武十二年,农历正月十五之夜,黄花涝的乡亲们正沉醉在元宵佳节的喜庆气氛中,他们玩龙灯、狮子,鞭炮冲天,锣鼓震地,龙灯狮子围着黄花涝游了一圈后就坐了灯。这时,忽然天空流星飞逝,银光闪烁,将上空照得如同白昼,乡亲们惊异是哪里的灯火如此明亮,纷纷走出家门。原来不是玩灯,是天空星辰发出的亮光。在流星闪亮的北方,乡亲们看见一群仙鹤衔着不知什么重物徐徐降落下来,这群仙鹤将重物留在黄花涝北部的河岸上就在天光中飞走了。
仙鹤一走,流星不再飞逝,天光也没有刚才明亮,只有一轮明月挂在天中,月华洒在大地上,近处的景物还是能看清楚。有好奇的乡亲们奔向仙鹤留下重物的地方,人们看清楚了这个重物,原来是一块几百斤重的青黑色岩石,人们惊呆了,不相信几只仙鹤能衔得动这样重的石块,但有明白人一提醒这是仙鹤又不得不相信了,黄鹤楼的一只仙鹤能驼起一个人飞向天空,黄花涝的一群仙鹤衔起一块岩石有什么奇怪。千言万语,有岩石为证,这里以前从没有谁见过一块岩石立在这里,现在看见一群仙鹤衔了重物到这里就有了一块岩石,这总不会是假的吧。乡亲们都用手摸着石头,冰凉坚硬的青石块,这可是实在的,而且不是一人看见的,是仙鹤衔来的应当毫无疑问了。
乡亲们明白这青石是上天所赐,纷纷跑回家,奔走相告,拿来香蜡鞭炮,在青石前磕头朝拜,这热闹情景,跟刚才玩灯的兴致一样。当时仅为八岁的神童松岩,说这块石头应叫“仙鹤石”,乡亲们一致赞同。自此,“仙鹤石”的来历就越传越远,黄孝二县都有信士前来朝拜。
“听方丈这么一讲,还不得不信。”老翰林叹道。
“有石为证,怎能不信。正如你们写的书上所说的,有诗为证。对了,老翰林应单为这仙鹤石写一首诗。”
“看了再说吧!关于铁佛寺,传奇较多,请方丈讲一讲最主要的吧!”
“只讲一件算了,其他的传奇太多了,主要是灵验方面的。我今天只讲修建铁佛寺前的一段传奇。”
同是明洪武十二年的中秋之夜,乡亲们聚在仙鹤石旁拜仙赏月,说是赏月,其实大家都无心观看月光美景,大家担心的是洪水再上涨就会给人们带来灾难。其时长江的洪水上涨,上涨的江水顶住了府河的水流,河水上涨很快涛滔汹涌,渔船已有好几天不敢下河打鱼了,府河两岸的庄稼和村庄已淹没了一部分,乡亲们祈求洪水早日退去,以免流离失所之苦。
当时神童松岩也在仙鹤石旁观看洪水,突然,松岩指着长江、府河、童家湖三水顶托交汇的地方让乡亲们看,乡亲们顺着他的手指看去,真有一个黑色物体在水中时隐时现,似人又不像人,似树又不像树。人们想看个究竟,走到黑色物体附近,越看越像一个落水的人。几个会水性的乡亲下了水,游到黑色物旁边,胆大的用手一推,一尊佛像露出水面。几个人一惊,想将佛像搬上岸来,谁知他们不论怎么样使力,就是搬不动,原来佛像是铁铸的。
松岩见此情景,下水到了佛像旁,用手一推,佛像腾出水面,几个身强力壮的大汉扛着佛像,上了岸,将铁佛供奉在仙鹤石旁。
得到河水送来铁佛的消息,乡亲们欢欣不已,奔走相告。联想到正月十五上天降下的仙鹤石,人们感谢上苍赐福给黄花涝,一致提议筹资建寺。乡亲们推出首人,各户踊跃出资出力,在次年正月十五破土动工。感谢神佛的保佑,铁佛寺历时三年,在明洪武十五年中秋节竣工建成了。乡亲们认为神童松岩与佛有缘,一致推荐他为铁佛寺的首任方丈。
“铁佛水中不沉,还真是神力。我们再进门观看吧!”王翰林道。
“老翰林先看这古寺的大门,香客们到此都会顿足仰首,惊叹那三块丈二高透明发亮的立门青石,不知是何方能工巧匠所造。门檐上方“古铁佛寺”四个金字娟秀有力,更易引起人们遐想,让人猜疑是哪位仙人大师所书。其实这四个字大有来历。据传,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曾落荒于此,最喜黄花涝的虾子酢,登上皇位后念及黄花涝的乡情,又听说铁佛寺的传奇,命皇后娘娘代君御笔,写下了“古铁佛寺”的金字题匾,从而为此寺大增光彩。”
“洪武帝当年与陈友谅在此交战不假,喜吃黄花涝的虾子酢也不假,我在京师常叫家人带虾子酢给达官贵人品尝,他们都赞不绝口,乡亲们说虾子酢是每年的贡品都有点言过其实了。只是,皇后娘娘题写寺名,马皇后会不会写字谁也搞不清楚,这题匾是谁的真迹就留作以后考证吧!”
“老翰林是见过大世面的,经过你老的考证就更有份量了,贫僧不懂书法艺术,刚才的评价只能是听了香客的话后的鹦鹉学舌。”
“方丈休要谦虚,就凭你对铁佛寺的掌故如此熟悉,对佛法当研修精妙。”
“不要说客气话了,进来吧!”方丈作出请的手势。
跨门而进,迎面是一尊一丈多高的铁佛,披金带彩,这就是三水交汇处托出水面的大佛。凡来朝拜进香的人,皆知铁佛的来历,相信铁佛的灵验,因此跪拜特别虔诚。主殿中有如来佛的坐像,有四大金钢,有众罗汉。殿内烟雾缭绕,香烛高燃,青灯长明。
主殿左首即北面为“百子堂”。佛龛正中一座高五尺,眉清目秀,朱唇皓齿的观音佛,仿佛腾云驾雾,府瞰下界。脚下一百个幼儿或立、或卧、或坐、或啼、或袒胸露腹、或衣冠整齐、或手不释卷、或相携嬉游,千姿百态,栩栩如生。
“如此真切的场面,非大师不能成也。”王翰林叹道。
“寺有记载,这是湖南常德一位年过花甲的杨姓雕刻家用三年时间,倾注毕生心血所完成的关门作,乃稀世瑰宝,价值连城,就是汉阳归元禅寺的五百罗汉,也只能与这百子齐名。”方丈解答。
“听方丈所言,寺院还保留着一些文献。等看完整过寺院后,我想看看寺中的文献。”
“文献称不上,一般的记事而已。”
“那也有价值呀!”
“等会贫僧请老翰林看些有点意义的。”
他们来到主殿的右前,这里依次排列着铁佛寺历届方丈的肖像简介,首任方丈、百岁圆寂的松岩大师最引人注目,过往香客无不屈膝叩首,以示敬意。
大殿内前后16根双人合围的圆木大柱顶梁跨椽,红漆鲜艳,正面的楹联是“水托佛佛托水水下铁佛显灵洒甘露,石建寺寺建石石上古寺镇邪保平安”北面的楹联是“天赐仙鹤石,地迎铁佛归”。其寓意明达,对仗工整,堪称一绝。让人回味无穷,留连忘返。
偏殿右首有一侧门,分别通向诵经堂和斋房,穿越过道绕行,满眼是松柏翠竹,让人如入仙景,物我两忘。
方丈请王翰林到斋房用茶,并请他看了寺院的记事。
“当年范仲淹一篇《岳阳楼记》,使岳阳楼成为天下名楼,今天老翰林一篇《铁佛寺赋》必使铁佛寺天下扬名,佛光远播,真是寺以文传,文以寺传,有亚元的光辉,不愁本寺沾不到光啊!”
“方丈过誉了,恐怕老朽会让方丈失望,老朽自归乡以来,读书观景,不曾再练文笔,勉强为文,当不会有什么文彩。”
“老翰林过谦,亚元的美名和功力不是常人可得的。”
“好了,不说客气话,半月之后,将拙文送来给方丈斧正。”
“好,好,恭候,恭候。用了斋再走吧!”方丈送王翰林老远才回。
谁知老翰林回家之后,先是自觉风寒,后又茶饭不进,一月后仙逝,享年八十四岁。
老翰林的《铁佛寺赋》未成而终,成为憾事。然黄花涝后辈文章名家较多,早有《铁佛寺赋》问世,并成专集,其文彩风流,此处不再赘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