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1316800000002

第2章

从老舍在战乱时期所写的忧患之诗来看,他的旧体诗明显地继承了陆放翁和吴梅村的诗歌传统。这种艺术传承不仅体现在诗艺上,更体现在诗思诗情的传达中。在很大程度上,正是陆游和吴梅村的遗民心态和遗民意识深深地感染了同为“遗民”的老舍。陆游生活在北宋灭亡后的南宋,面对金人的入侵和北方土地的沦陷,在陆游的诗中经常发出遗民的悲吟,如“遗民忍死望恢复,几处今宵垂泪痕”(《关山月》),“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等等,这些都是传诵至今的名句。与陆游的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不同,明末清初的吴梅村的遗民诗中充满了自伤自遣的感伤情绪。他的《松山哀》、《圆圆曲》、《避乱六首》、《遣闷六首》、《临终诗四首》等等,借离合之情抒兴亡之感,抒发了“金川事去家还在,玉树歌残恨怎休”(《台城》)的遗民之痛。可以说,陆游的忧国忧民和吴梅村的自伤自遣,这两种遗民诗潜在地影响了老舍在战乱时期的旧体诗创作。这恐怕也是老舍在求学时期喜读陆放翁和吴梅村的深层缘由。

如同陆放翁和吴梅村一样,老舍其实也是一个遗民,是一个清末民初的遗民。老舍生于清光绪二十四年,公历一八九九年。他的父亲舒永寿为清朝皇城护军,属满清正红旗人。一九〇〇年,八国联军攻入北京城,老舍的父亲在巷战中阵亡。国难家仇,这是老舍一生中的心灵隐痛。直到一九六一年,晚年的老舍还对那段悲惨的家史不能释怀,他决心写一部自传体的长篇小说,这就是《正红旗下》。这部长篇是家史,也是族史和国史。身为满清旗人的后裔,老舍没有亲身经历满清王朝的辉煌,但对这个王朝的腐朽和没落却有着痛切肌肤的体会。进入民国,日寇的入侵使中国先后丧失了东北和华北的大片土地,直至整个神州大地陷入风雨飘摇的陆沉之中。老舍在战乱中别妇抛雏,长期过着流亡生活,为民族抗战东奔西走。可以想见,从八国联军到日寇的入侵,老舍心中的遗民情绪有增无减,他的悲哀以及在悲哀中奋起反抗的豪情,丝毫不亚于陆放翁和吴梅村。老舍有两句诗,正流露了他作为遗民的痛楚:“滚滚横流水,茫茫末世人。”(《昔年》)

在老舍的话剧《茶馆》中有一个正直的旗人形象——常四爷,他有一句经典台词:“我爱咱们的国呀,可是谁爱我呢?”正是这句话,使晚年的巴金在重新上演《茶馆》的剧场中感觉到了“一个熟悉的声音在追逐我。我听见了老舍同志的声音,是他在发问。这是他的遗言”。是的,常四爷的这句话正是老舍作为遗民的遗言。对于老舍而言,他不仅是一个常四爷那样的满清遗民,在那个国破家亡的抗战时期,面对异族的入侵和占领,他更像是一个中华民族的遗民。这个遗民不是封建守旧的遗老遗少,而是有着强烈的爱国主义和民族主义情感的新文学战士。常四爷的话有两层意思,老舍的遗民意识在他的旧体诗创作中也有两重表现。一方面,老舍在三四十年代创作了大量的忧国忧民的爱国主义诗篇,与此同时,他也写下了不少充满自伤自遣的感伤情绪的诗作,这些诗作正是一个常四爷那样的孤独而感伤的爱国者的自白。由此,老舍三四十年代旧体诗创作呈现出复杂的艺术风格,既激昂悲壮又低回忧伤,还有他特有的自嘲和幽默。

抗战爆发,老舍毅然宣言:“我不是国民党,也不是共产党,谁真正地抗战,我就跟着谁走,我就是一个抗战派!”作为一个坚定的抗战派,从一九三一年“九一八”事变以后,老舍的旧体诗创作主要就是围绕着抗战的主题而展开的,集中体现了他的爱国诗人本色。这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一、国难之痛与收复之志。面对异族的入侵,老舍的诗笔不仅描画了国难当头、民生凋敝的生存图景,而且抒发了他誓言抗战到底的民族信心。如七律《过乌纱岭》(一九四〇):

古浪重阳雪作花,千年积冻玉乌纱。白羊赭壁荒山艳,红叶青烟孤树斜。

村童无衣墙半掩,霜田覆石草微遮;周秦文物今何在?牧马悲鸣劫后沙!

此诗意境悲凉,写出了劫后荒村黎民的悲苦生活,表现了老舍忧国忧民的政治情怀。再如五古《哭王礼锡先生》,这是一首现代《国殇》,老舍不仅为王礼锡长歌一哭,也为当时众多献身国难的英雄壮士而歌哭。起句“洛阳风雨夕”,笔调沉郁悲壮,然后痛哭亡友的英年早逝,天不假年。“月落终南晦,长风飘泪丝。”这样的诗句,情调悲苦,憾人肺腑。最后引出了国难之痛和对英魂的呼唤:“孤魂当此渡,热血已东流。顽儒凭谁起,死生无自由,文波滞死海,烽火尚中州!”结句沉雄有力,颇有放翁遗风。

虽然老舍常年伏案,身体不佳,但他多次在诗中抒发抗战杀敌的豪情,直接秉承了放翁的收复之志。他在《自励》(一九三八)中写道:“黄鹤楼头莫诉哀,酒酣风劲壮心来。”“奇师指日收河北,七步诗成战鼓催。”表达了决心化国难之哀为收复之志的坚定信念。在《贺全国文艺界抗战协会成立》(一九三八)中写道:“忍听杨柳大堤曲,誓雪江山半壁仇!”“凯歌明日春潮急,洗笔携来东海头!”末句想象雄奇,一扫颓风,把书生报国的万丈豪情抒发得力透纸背。在《沔县谒武侯祠》(一九三九)中写道:“大汉衣冠余百劫,中原烽火似当时;死而后已同肝胆,海内飞传荡寇旗!”登高怀古,借古喻今,用诸葛武侯恢复汉室的雄心大略,极写民族同仇敌忾的士气和军威。在《过天津桥》(一九三九)中写道:“桑麻未异丰年景,刀火偏多报国心;肯向鹃声卜末劫,金戈铁马动长吟!”表达了诗人在国难当头誓不言败的英武之气。在《贺冰心先生移寓歌乐山》(一九四一)中写道:“敢为流离厌战争,乾坤终古一浮萍;茅庐况足遮风雨,诗境何妨壮甲兵。”虽然战乱连年,饱尝颠沛流离之苦,但诗人未尝厌倦战争,脱离抗战,而是始终抱有“壮甲兵”的诗境和心境。当然,老舍毕竟是书生而不是战士,他虽有陆游上马击胡的雄心,但还没有放翁金戈铁马驰骋疆场的英雄经历。有时候,来到抗战前线劳军的老舍,难免也会发出书生空有报国心的浩叹,如《北行小诗》(一九四〇)之二:

劳军来万里,愧我未能兵!空作长沙哭,羞看细柳营;

感怀成酒病,误国是书生!莫任山河碎,男儿当请缨!

在前线劳军的途中,老舍不仅目睹了劫后的满目疮痍,而且感受到了民族抗战的声威。他对战争的描绘,用诗的形式,为抗日战争留下了艺术的剪影。如《潼关炮声》(二首),作于一九三九年。

瓦砾纵横十万家,潼关依旧障京华。荒丘雨后萌青草,恶浪风前翻血花;

堪笑晴雷惊鸟雀,誓凭古渡斗龙蛇;山河浩气争存灰,自有军容灿早霞!

一水惊蛇岸欲流,黄沙赤血撼天浮!奇兵无愧关河险,壮志同消今古愁;

峪口新营嘶战马,山腰古道隐耕牛;连宵炮火声声急,静待军情斩贼头!

这两首七律格律谨严,一气呵成,沉郁中有豪放,激昂中有悲凉。既写了战后的瓦砾遍地和碧血黄沙,也写了战前的战马嘶鸣和炮火惊雷。写战后写得悲壮沉雄,慷慨系之,写战前写得壮怀激烈,静中有动。此时的老舍完全没有那种“劳军来万里,愧我未能兵”的遗憾,只有“莫任山河碎,男儿当请缨”(《北行小诗》)的豪情。一句“静待军情斩贼头”直写出了我们民族在愤懑中奋起反抗的气魄。

老舍的爱国之情和收复之志,有时也表现在对抗战英雄的直接歌颂之中。如《“七七”纪念》(一九四一):

抗战今开第五年,男儿志在复幽燕!几生能答人间福?一生应为天下先!

斜凝双星秋欲晓,西风万马血飞烟;多情最是卢沟月,犹照英雄肝胆鲜!

同年,老舍将此诗转赠冯玉祥将军的副官冯纪法先生,冯纪法手中的折扇为冯将军旧物,睹物思故人,老舍在折扇上题了这首诗。题诗和原作相比有重要改动,主要是格律更加谨严了,诗情则一以贯之。

抗战今开第五年,男儿志在复幽燕,金陵纵有降臣表,铁甲终辉国土天。

斜凝双星休乞巧,西风万马俱争先。多情最是卢沟月,犹照英雄血色鲜。

这既是对冯玉祥为代表的抗战英雄的礼赞,也是对汪精卫为代表的民族败类的鞭挞。此诗对仗工稳,意象繁密,诗境开阔浑茫,尾联情动于衷,慷慨沉郁,实乃不可多得的警句。

二、时政之弊与书生之愤。这类诗作,表达了老舍对国民党政府消极抗日的卖国投降政策的愤懑,以辛辣的讽刺和沉痛的戏谑见长。如《贺〈论语〉周岁》(一九三三),这是一首长篇五古,全诗以反语出之,指点时政之弊,嬉笑怒骂,寓沉痛于幽默。开篇写道:“论语已周岁,国犹未全亡,苍天实惠我,放胆作流氓!虽频水旱祸,川战且未央,主权仍我属,灾患何所伤?”然后悉数了国内达官贵人酒足饭饱,贪污腐败,搞封建迷信,歌舞升平的种种怪现状。最后写道:“热河虽云陷,将军尚姓汤。明岁梅熟际,伪王献表章,旗乃揭青白,称臣贡酒羊。从此太平矣,争唱梅兰芳。”又如《〈论语〉两岁》(一九三四)两首七律,老舍把内心极度的愁苦化作辛酸幽默的诗行。他对“衣冠到处尊禽兽,利禄无方输马牛”的黑暗现状强烈不满,也对“万物静观皆自得,苍天默默鬼啾啾”的沉闷现实忧心忡忡。其二云:

国事难言家事累,鸡年争似狗年何?相逢笑脸无余泪,细数伤心剩短歌!

拱手江山移汉帜,折腰酒米祝番魔;聪明尽在糊涂里,冷眼如君话勿多!

这首七律寄意悲凉,把三十年代初中国正直知识分子的忧国心写得既动人,又无奈。终于,日寇在一九三七年全面侵华,在“拱手江山移汉帜”的国难危局中,开始流亡生涯的老舍写了七律《和魏建功》。

北望家山归不得,忍看衣袖满征尘!将军诱敌频抛甲,仕贵称降俱爱民;

幸有新都何碍远,纵非与国亦相亲;此中自有真消息,莫说兴亡浪费神!

对于国军将领打着诱敌深入的幌子频频丢盔弃甲,而政府官员谎称投降是为了爱民的举动,老舍在诗中痛心疾首。而国民政府毫无抵抗力,节节败退,从南京迁都重庆,这种懦弱无能的卖国行径,让老舍的心中不能不涌起兴亡之感。遥想当年陆放翁和吴梅村的亡国之哀和悲凉之气,老舍的心愈加沉郁悲慨。一九三八年,老舍在香港《大风》创刊号上发表了一篇散文《到武汉后》,文中有首七律,颇能传达老舍当时的悲愤。

遍地干戈举目哀,天南有国亦难来。人情鬼蜮乾坤死,士气云龙肝脑炎。

贼党轻言拥半壁,流民掩泣避惊雷;更怜江汉风波急,艳舞妖歌尚浪催!

尽管国难当头,生灵涂炭,日寇叫嚣已经灭亡了大半个中国,但在当时的抗日重镇武汉,“更怜江汉风波急,艳舞妖歌尚浪催!”真正是“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了。

抗战胜利后,时值旅居美国纽约的老舍,与随同冯玉祥赴美的老友吴组缃在异国相逢,有感于国内连绵战事,和平难期,悲慨万分,诗以系之。《赠吴组缃》(一九四七)云:

自南自北自西东,大地山河火域中。各祷神明屠手足,齐抛肝脑决雌雄。

晴雷一瞬青天死,弹雨经宵碧草空。若许桃源今尚在,也应铁马踏秋风。

三、流离之苦与故国之思。抗战爆发后,老舍别妇抛雏,四处流亡,从山东到武汉再到重庆,饱尝流离之苦,对北平故国的思念时刻萦绕于心,绵绵不绝。这类诗作,有黍离之悲,伤感哀婉,情真意切。一九三八年,老舍从济南孤身一人流亡至武汉,甫到江城,惊魂未定,念家心切,写出一首七律来:

弱女痴儿不解哀,牵衣问父去何来。语因伤别潸成泪,血若停留定是灰!

已见乡关沦水火,更堪江海逐风雷?徘徊未忍道珍重,幕雁声低切切催!

首联以白描写告别年幼儿女的实景,逼真如在眼前。颔联属对工稳,字字血,声声泪,震撼人心。腹联传达了国难时艰的忧愤。尾联以景语作结,倍增哀痛。此诗确为抗战诗中不可多得的杰作。

一九三九年,老舍随全国慰劳总会北路慰劳团来到北方战场,期间写了大量旧体诗,其中也有表达诗人的流离之苦和故国之思的优秀诗作。如:

二载流离苦,飘飘梦落花!停车频买酒,问路倍思家;

尘重知城大,天长盼日斜;何日平寇乱,茅屋味清茶。(《北行小诗》之一)

塞上秋云开晓日,天梯玉色雪如霞。乱山无树飞寒鸟,野水随烟入远沙。

忍见村荒枯翠柳,敢怜人瘦比黄花!乡思空忆篱边菊,举目凉州雁影斜。(《别凉州》)

前一首五律以白描写实见长,后一首七律以意境营造取胜。五律古朴苍劲,虽言语直白,但诗情浓郁,如饮清茶。七律色调炫然,意象密集,意境荒凉,读之如饮醇酒,思乡念家的情愫凄清动人!

一九四一年,抗战进入相持阶段,国内政治形势扑朔迷离,老舍作《北碚辞岁》一首:

雾里梅花江上烟,小三峡外又新年;病中逢酒仍须醉,家在卢沟桥北边!

此诗可见老舍当时心中的哀苦,年关来临,念及故国旧家,不能不动客子之愁。

一九四五年,抗战终于取得胜利,老舍百感交集,写下了一首七律《乡思》:

茫茫何处话桑麻?破碎山河破碎家;一代文章千古事,余年心愿半庭花!

西风碧海珊瑚冷,北岳霜天羚角斜;无限乡思秋日晚,夕阳白发待归鸦!

战火虽熄,但兵燹过后,山河破碎,有家难归,老舍的心绪是复杂的。他想念家乡,一句“夕阳白发待归鸦”,道出了他乡思的惨痛与愁苦。腹联有义山体遗风,深情绵邈,摹写乡思之苦,悱恻之至。

四、乡居之愁与遗民之伤。在抗战最艰难的那两年(一九四一——一九四二),老舍经常犯病,贫血头晕,苦不堪言。无奈到重庆乡间避乱,流连于山水竹树和草舍茅亭之间,感觉“极闲在”。闲来无事便做起了旧诗。比如《村居》四首,就是老舍闲居乡村的余墨。这组七律,有的意象繁茂清新,写出了村居的自然风光,如“茅屋风来夏似秋,日长竹影引清幽。山前林木层层隐,雨后溪沟处处流”。但诗人并未沉浸于乡居的怡然自乐,而是笔端流泻出无法抑制的闲愁,“偶得新诗书细字,每赊村酒润闲愁。”这种闲愁,既是“半老无官诚快事,文章为命酒为魂”的牢骚,也是“庄生蝴蝶原游戏,茅屋孤灯照梦痕”的孤寂;既是“中年无望返青春,且做江湖流浪人”的感伤,又是“贫未亏心眉不锁,钱多买酒友相亲”的坦然,还是“若许太平鱼米贱,乾坤为宅置闲身”的苦闷。显然,老舍不是一个隐逸诗人,虽处乡间,依然牵挂寇乱时艰,心中难掩遗民的隐痛。有时候,他的这种遗民的伤痛,是以自嘲的形式表现出来的,“历世于今五九年,愿尝死味懒修仙。一张苦脸唾犹笑,半老白痴醉且眠。”诗中有谐趣,虽直白而有深意藏焉。当年的老舍肯定想起了陆放翁,想起了老杜,他们在战乱中都曾到过西蜀,“每到艰危诗入蜀,略知离乱命由天”,抚今追昔,老舍心中的无奈和感伤是不难想见的。“若应啼泪须加罪,敢盼来生代杜鹃。”蜀君杜宇啼血的悲哀,那种遗民的亡国之痛,是缠绕在老舍心灵深处的情结,即使乡居清闲,他也无法萌生传统的隐逸思想和情绪。

作于一九四一年的七律《述怀》,同样流露了老舍的遗民伤痛。

辛醉步步向西来,不到河清眉不开!身后声名留气节,眼前风物愧诗才;

论人莫逊春秋笔,入世方知圣哲哀;四海飘零余一死,青山尚在敢心灰!

身处神州陆沉的乱世,如果说“四海飘零余一死”道出了老舍作为遗民的悲哀,那么“青山尚在敢心灰”则体现了老舍抗战到底的勇气和坚毅。正如七律《沫若先生邀饮赖家桥》(一九四一)所云:“家山北望隔中原,相对能无酒一樽?薄醉欲倾前日泪,红颜未是少年痕!”这前四句写尽了老舍流亡异乡、物是人非的颓丧和悲哀。而后四句“平桥翠竹清如水,晓日白莲香到根;篱外桑麻诗境里,柴扉不掩傲朱门”,则道出了老舍置身乱世而品节不污,如白莲、如翠竹的人格,以及笑傲朱门的气节。

自然,老舍的乡居之诗也并非一味的愁苦,有时候也会有古典田园诗的风情,既有孟浩然的亲切,也有杨诚斋的谐趣。如书信《乡居杂记》中记有三律,便颇有田园情趣。第一首是写给冰心和吴文藻夫妇的:

中年喜到故人家,挥汗频频索好茶,且共儿童争饼饵,暂忘兵火贵桑麻;

酒多即醉临窗卧,诗短偏邀逐句夸;欲去还留伤小别,门前指点月钩斜!

诗中写到了向故人索茶,与儿童争饼饵,喝酒,谈诗,月夜留别等充满乡野情趣的场景,其乐融融。但“暂忘兵火贵桑麻”这一句终究还是透露了时代消息,这意味着诗人的欢乐是短暂的,尾联中的惆怅与悲哀也是难以掩饰的。第二、三首都是写给挚友吴组缃的,据《乡居杂记》云:“茅舍距组缃兄宅约七里,循田径行,小溪曲折,翠竹护岸,时呈幽趣,白鹤满林,即近友家矣。星期日,往往相访,日暮始别,以尽谈兴。”这两首七律,乃纪二事:“端午大雨,组缃兄邀饮,携伞远征。幺娃小江,著新鞋来往,即跌泥中。”

端午偏逢风雨狂,村童仍著旧衣裳。相邀情重携蓑笠,敢为泥深恋草堂?

有客同心当骨肉,无钱买酒卖文章!前年此会鱼三尺,不似今朝豆味香!

小江脚短泥三尺,初试新鞋来去忙;迎客门前斥小犬,学农室内种高粱;

偷尝糖果佯观壁,偶发文思乱画墙!可惜阶苔著雨滑,仰天掼倒满身浆!

前一首写乡居中的友情——“有客同心当骨肉”,但无意中还是透露了“无钱买酒卖文章”的拮据与愁苦。后一首可谓乡居即景,纯用白描,写来谐趣横生,但这又何尝不是诗人的苦中作乐呢?看来,老舍的乡居生活少不了闲愁,避不开忧患,他的遗民隐痛是深入骨髓的了。

同类推荐
  • 执法总监张培梅

    执法总监张培梅

    崞县属雁门,从清灭亡到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的半世纪间,军阀混战,日寇侵入,战事频繁,烽火连天,时势造就英雄,战时培养将军。张培梅便是其中之一。
  • 嘿!我最喜欢的名人故事

    嘿!我最喜欢的名人故事

    本书选取了一百多个名人故事,并将其划分为品德篇、求知篇、智慧篇、励志篇,名节篇、交往篇、成功篇、天才篇,让小学生在读的过程中,陶冶情操、激励斗志、了解历史、感悟人生。
  • 张勋(北洋风云人物)

    张勋(北洋风云人物)

    本书以真实、丰富的史料为基础,用较为生动的语言描述了张勋波澜壮阔的一生。既写他的困厄与成功,也写他的待人处世与生活态度;既写他的愚忠,也写他的心狠手辣,既写他的政治权术,也写他的人格品位……同时本书也真实再现了近代中国的政治风云。
  • 告诉你一个毕加索的故事

    告诉你一个毕加索的故事

    《告诉你一个毕加索的故事》精选了毕加索人生中富有代表性的事件和故事,以点带面,从而折射出他充满传奇的人生经历和各具特点的鲜明个性。通过阅读《告诉你一个毕加索的故事》。我们不仅要了解他的生活经历,更要了解他的奋斗历程,以及学习他在面对困难、失败和挫折时所表现出来的杰出品质。
  • 狂人末日

    狂人末日

    1945年4月30日下午3点30分,希特勒在苏军坦克轰隆隆的履带声中走进了地下室的避弹房间,在绝望中扣动了手枪的扳机,那颗子弹就像纳粹分子射出的那些穿过无数无辜犹太人头颅的子弹一样,并没有因为他是元首而改变轨迹抑或降低威力,在枪口冒出淡淡青烟的同时,这位曾经不可一世的战争狂人也成为了一具冰冷的尸体……
热门推荐
  • 薄情王爷的仙妃

    薄情王爷的仙妃

    近年来,江湖之中一直有个传言,上古时期留下来的神器即将现世,传言,神器在手,便可发挥无穷无尽之力量,并召唤出上古四大神兽。“得上古神器者,便可统一天下,成为乱世的霸主”更有传言称,其中两件上古神器将会被一名女子所掌控,并召出上古四神兽之朱雀,传言同样是:“得此女子者,便可得天下。”江湖中的各大门派和隐世高手,无不疯狂寻找,上古神器威力无边,加上能召出上古四神兽,是所有人都想占为已有的宝物。【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凤御凰,霸道帝君一宠到底

    凤御凰,霸道帝君一宠到底

    她是藏雪楼的主人,前朝流落民间的小公主,她不思报复,不想复|国,只想挣多多的黄金珍宝、富贵一生。藏雪楼里只卖一种酒,名“焰火”。藏雪楼还做一桩生意,行骗。相传,有一江湖高手抛妻弃子,她让那人在大雪天luo奔,成为京中一大笑谈。相传,有一名扬天下的贵公子得罪了对手,她让那人亲手在城墙上写下某某是蠢货几个大字。相传,她胆大妄为整上了那个人,那个人亲手摘下她的绚羽面具,带着她一同沦陷进了那场飘得漫天都是莹白的焰火雨里……*****他爱她,倾尽天下去宠她。她爱他,天涯海角追随他。她是火,敢去点燃那人的心,哪怕世人不容。他是海,敢去容纳她的一切,哪怕树敌天下。其实他从看她呱呱坠地,从她第一次撞入他的怀中,就一直一直地在等她长大,等她嫁他。******【狗血小剧场】*****某日骄阳胜火,二人狭路相逢。某小美人:此路是我开,此树是我栽,要想过此路,留下买路钱。某男:哪有树?你这里所有的树都被我砍回去做成了榻,随便你东边滚到西边,怎么也滚不出我的掌心。某小美人:你敢要点脸吗?某男:脸有什么用?除了让你亲亲,别的用处没有。你若不亲了,这脸不要也罢了。某小美人:来来,我赏你一个亲亲。某男厚脸皮凑上来,一个粉团团玉软软的小妞妞被她举到他的眼前,响亮亮地喊了声:伯伯……
  • 无量大慈教经

    无量大慈教经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重生之妃华正茂

    重生之妃华正茂

    前世,她因为轻信口蜜腹剑的妹妹,疏远了爹爹,背叛了外公,嫁了心狠手辣的容峥,变成了他手中的傀儡。最后落得一个家破人亡,尸骨无存的下场。重活一世,她耳聪目明,利眼看穿一切假象,用计刺破一切阴谋,走自己的幸福康庄大道,让渣男贱女见鬼去吧!渣男想污她清白?很好,看她喂他三天量的药,找个身患花柳病的妓子让他尽情发泄。二娘屡屡设计?很好,看她设计端了她夫人之位,找个顺眼的姨娘坐上主母之位,将她狠狠踩在脚下。贱妹温婉善良内心蛇蝎?很好,看她如何让她温良外表挂不住,打脸啪啪啪。虐渣斗贱的道路上,危险重重,却有人始终不离不弃。
  • 佛说大轮金刚总持陀罗尼经

    佛说大轮金刚总持陀罗尼经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行走在历史的田野

    行走在历史的田野

    历史的田野广袤无垠,我所涉足,不过其中一二。仰望人物星空,灿烂无比;偶尔史林折枝,余香满手;记录编辑思绪,回味无穷。每天都在迎接新的太阳,感动与感奋,交织在跋涉的征途。
  • 大谋小计五十年:诸葛亮传3

    大谋小计五十年:诸葛亮传3

    刘备虽然进入益州,夺取益州的过程却艰险异常,雒城之战围攻一年未克,乃至庞统中箭殒命,数万将士埋骨西川。关键时刻,诸葛亮果断率军入川增援,终于坐拥天府之国。然而,荆州集团刚入成都,便遭遇益州豪强集体施压,一时间士绅抗议、民怨沸腾。当此之时,诸葛亮以雷霆手段震慑豪强,挽救民心,将复杂的乱局一一理顺,益州遂成为蜀汉政权的坚实基础。坐稳益州后,刘备集团在定军山打出一场千古名役,将曹操的十几万大军成功逼出汉中。至此,益州汉中连成一片,外则有荆州做辅,诸葛亮隆中对两路出击中原的构想正在变成现实,而刘备、诸葛亮也迎来了事业的巅峰期。
  • 医品宠妃

    医品宠妃

    你有没有这样爱过一个人?求不得,弃不舍。撕心裂肺不可理喻不知……羞耻?念念不忘,必有回响?念念不忘,终有回响!“朕可算理解那句从此君王不早朝了。”苏轻尘贼兮兮的说!
  • 天国盛夏

    天国盛夏

    夏雨国,有两大特点,一是无冬,二是其美丽二公主。二公主盛世美颜,在外人面前,极其神秘,出门带面纱,一举一动,极其端庄,经常被朝廷大臣作为自己儿女的榜样。等等,不对劲,二公主跟着男人走了?!还去了南北两地?!消息瞬间传遍整个皇城……
  • 受益一生的心计学

    受益一生的心计学

    从古至今,人们所进行的一切活动,包括政治、经济、军事、教育、婚姻、交际等等,从一定意义上说都是某一层面的心计活动。《受益一生的心计学》分别从职场、处世、办事、生活、恋爱、家庭、销售、谈判、管理、说话、社交等方面详细讲解了不同领域中不同心计学的使用方法,立足于现实,取材于生活,用实例佐证“心计学”,内容丰富,语言轻松,相信你可以在随意的阅读中,学到严肃的生活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