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是公认的文学强省,文风兴盛,名人辈出,佳作不断,在全国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在取得上述成绩的同时需要看到,四川文学面临的最大问题,仍然是精品不够多、名家不够多。当前的社会环境和时代条件发生着巨大而深刻的变化,改革发展实践为文艺繁荣发展提供了取之不竭的源泉和永不停歇的动力。文学工作者需要将“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与当代文艺实践相结合,自觉肩负引领社会发展进步的时代责任,努力创作生产更多思想性、艺术性高度统一,影响力、吸引力显著增强的优秀作品。要继承传统,立足地域,面向全国,走近生活,记录历史,呼应民意,努力创作具有中国气派、巴蜀风格的精品力作。四川文学产生了精品也需要更多的精品,推出了大家也需要更多的大家。四川文学需要努力达到与西部经济发展高地相适应的强势文学态势,从而为文化强省建设提供强大的内容支撑、智力支撑和人才支撑,把四川建设成真正的“西部文学高地”。
一、主要作品
1.四川省“5·12”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委员会办公室、中共四川省委宣传部、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四川出版集团等单位联合主编大型纪实文学丛书《感恩》(四川人民出版社2011年出版)
《感恩》丛书由中共四川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刘奇葆作序。丛书共计18分册,图文并茂,全面记录了山东、广东、浙江、江苏、北京、上海、辽宁、河北、河南、福建、山西、湖南、吉林、安徽、江西、湖北、重庆、黑龙江等18个省市对口援建四川18个地震重灾区进行灾后恢复重建的光荣历程和不朽业绩,真实记录了援建者们的感人事迹,充分表达了四川人民对全国人民和对口援建省市的感恩之情,是对广大民众特别是青少年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爱国主义和民族团结教育的生动教材。
2.朱丹枫、阿来主编《国家行动——十八省市援蜀记》(四川文艺出版社2011年出版)
该书为大型报告文学集,收录了山东、广东、浙江、北京、上海、江苏、辽宁、河北、河南、福建、山西、江西、湖南、吉林、安徽、湖北、重庆、黑龙江等18个对口援建省市的作家作品18篇。2011年3月,中共四川省委宣传部、四川省作协主办“名家看四川·书写新家园”采访活动,18个对口援建省(市)委宣传部、作家协会选派优秀作家赴灾区重建一线采访,感受灾区新生活。记录重建新成就,书写四川人民和援建队伍一起创造的重建奇迹,铭记伟大的抗震救灾精神,见证灾区的崛起与重生。作家们以援建精神写援建,零距离贴近灾后重建的热土,与援建者同吃同住,记录建设者们可歌可泣的英雄奇迹。从一砖一瓦中,寻找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之源,用手中的笔为建设者立传,为灾后重建放歌。
3.朱丹枫、阿来主编《四川回答世界——来自灾后重建的报告》(四川文艺出版社2011年出版)
该书收录了23位四川作家的作品16篇,见证了灾后重建的巨大成就,以文学形式记录了四川地震灾区的沧桑巨变,书写了四川人民坚强奋起的抗震救灾精神。作为川人自我书写坚强奋起的文学记录,该书本身就是伟大抗震救灾精神的产物,是广大文艺工作者深入现场、深入生活、深入群众,发自灵魂深处的情感自然流露,这里有川人的记忆和诉说,从中我们可以读到达观、自强、感恩、奋进、希望……《四川回答世界——来自灾后重建的报告》中蕴涵的丰富的精神价值,必将随着时间的推移,日久弥新,历久弥醇。
4.伍松乔《羌之红·北川重生羊皮书》(四川人民出版社2011年出版)
该书入选中国作家协会年度重点作品,并在第21届全国图书博览会上面向全国重点推出。作家伍松乔历时两年的扎实采访,先后30多次前往3000平方公里间的北川乡村城镇奔走,目睹了新北川、新县城从播种、生根直至发芽、长叶、开花的全过程,用自己的感悟精心创作出了38.5万字的长篇报告文学《羌之红——北川重生羊皮书》,深刻地揭示了“北川奇迹”的谜底。作者浓墨重彩地书写了绵阳市委书记、市长,而且还书写了县委书记、县长,各级领导、人民子弟兵、山东援建、华西集团,更有无数活跃在灾区、重建第一线的普通共产党员的光辉形象。同时,作者也浓墨重彩地书写了无数志愿者,海外华侨与港澳同胞的赤子之心。正是有了他们为灾区恢复重建流血流汗,甚至献出宝贵的生命,才创造出了非凡的“北川速度”、“北川质量”。该书着眼于地震后至今发生在北川土地上波澜壮阔的当代奇迹,通过零距离、全方位的记录、见证、描绘、解读,成为迄今为止对于北川重生史诗的第一部零距离全景报告文学专著。
5.黄亚洲《我扶着四川歌唱》(四川文艺出版社2011年出版)
这本诗集精选了120首诗和散文诗,分为六个“旋律”:蜀地遐思;广安九吟;红军的四川;重庆是四川的一角;关于九寨沟与黄龙的散文诗;“5·12”如此震动。前面五个部分回溯畅想了悠悠蜀地几千年历史留下的痕迹,比如金沙遗址,比如都江堰,比如剑门关,还比如广元皇泽寺,等等,最后一个部分是在“5·12汶川特大地震”之后,作者黄亚洲多次奔赴残垣断墙,在瓦砾之间,带着内心的震动,在大爱中流露真情,用他的阅历、思想以及视角综合起来,形成的这一首首诗歌。以简练朴实的方式迅速记录灾难,不仅反映了抗震救灾过程中生命与时间赛跑和众志成城共度时艰的壮丽画卷,还揭示了普通民众的血与泪、伤与痛,体现出深度的人性关怀。作者黄亚洲,诗人、剧作家。浙江杭州籍。曾任第八届全国人大代表、第六届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共十六大代表。现任中国电影文学学会副会长、中国作家协会影视委员会副主任、浙江省作家协会名誉主席。
6.梁平《汶川故事》(四川文艺出版社2011年出版)
作为亲历三年汶川大地震灾难、救援与重建的著名诗人梁平,三年置身现场的观察与思考,三年磨一剑,震撼完成长诗《汶川故事》。长诗将灾后重建的现实场景,切入历史的纵深,用“故事笔法”展示了一个又一个感人至深的镜头,具有一种客观面对灾难的品性与力量。它所呈现出的面对灾难的社会群体、精神涅槃与民族气度,是由来已久的自然和人类的抗争与挑战,是文明进程中命运和时代的涌动与思辨。《汶川故事》打破此类题材中概念化的局限,在宏大的叙事结构中浇铸着诗人血脉的跳动和奔涌。而诗人的抒情则是从心灵流淌而出的河流,涓涓汩汩,浸润人心,自然而不失浓郁,奔放又不失内敛,获得了难得的艺术层面上的“不动声色”。
7.马识途长篇小说《没有硝烟的战线》(四川文艺出版社2011年出版)
这是著名作家马识途老先生根据自己和战友黎强的真实地下斗争经历创作完成的一部长篇电视文学剧本。讲述了一个叫李亨的青年,虽出身于川东一个袍哥家庭,但在大学期间受到进步思想的影响,加入中国共产党,后经组织安排到了延安陕北公学高级研究班学习。毕业后被组织安排打入国民党特务机构,取得要职,送出了大量的重要情报,多次及时地挽救了地方党组织、挽救了同志们的生命,成为了名副其实的战斗在没有硝烟的战线上的英雄。但同时,他却不得不牺牲了自己宝贵的爱情,一直到晚年才和大学时期一起参加革命的贾云英走到了一起。作者认为,当下一些反应隐蔽战线的影视剧,在情节和表现方式上与历史的真实有一些出入,造成了观众对地下党工作、生活的很大误解。马老希望以此书纪念那些曾在没有硝烟的战线上奋斗牺牲的烈士们。本剧是作为文学作品可供读者阅读和欣赏。然而它并非是最后完成的艺术作品,也不仅仅是供读者阅读欣赏的,它是为拍摄电影而创作的,是影片摄制的基础。因此,它既属于文学范畴,又受到电影特性的制约,是文学特性与电影特性辩证统一的产物。电影剧本的文学价值主要表现在它的思想内容、人物形象和表现形式上,其核心是人物形象的塑造。本剧本中的人物形象具有真实性、独特性和典型性,人物形象反映了极为深刻的思想内容。
8.贺享雍的长篇小说《拯救》(四川文艺出版社2011年出版)
渠县籍著名乡土作家贺享雍的长篇小说《拯救》聚焦的是“精神重建”,在物质重建取得里程碑式胜利的同时,“心灵救赎”同样重要。这长达30余万字的长篇小说《拯救》以一个乡党委书记龚文军和他的同事在抗震救灾中的经历,歌颂了乡村基层干部在抗震救灾中鲜为人知的感人事迹,弘扬了基层党组织执政为民的朴实情怀,展现了在突如其来的巨大自然灾害前,受灾群众们的不同心态和行为,人性的伟大与卑下共存。本书既以慷慨悲歌颂扬了人性中神性的部分,也锋芒毕露地鞭挞了隐藏在人性深处的卑劣,从而提出了“精神救赎”重于“物质救赎”的社会性思考。同时,在社会学的层面上,小说也提供了一幅生动形象的乡村政治生态即基层权力运作的画面,使之具有较高的认识意义。它的人物和故事深深植根在乡村厚实的土壤之中,不矫揉、不造作,将生活的质朴与文学的纯真无缝对接,让浓郁的乡风、乡俗、乡情在书卷中荡漾起伏,使我们触手可及文学的魅力和基层干部的艰辛与暖人情怀。据作者介绍,该书从地震过后开始构思到完成创作,共花费两年多时间,“这里面叙述的故事,都是有创作原型的。”
9.安昌河的长篇小说《亡者书》(中国书店出版社2011年出版)
主人公“我”出生于一个短命的家庭,家族成员都活不过38岁。在得知自己的宿命,并眼见父母的离世后,他给自己的余生定下了三个目标:“一、帮助木耳完成一部有头有尾的长篇小说;二、和一个人相亲相爱并且跟她生养一个也会在三十八岁前死亡的孩子;三、让死神惊愕地看见一张幸福的面孔。”木耳的家族也颇为传奇,祖上是开妓院的,虽历经风雨,但到其父亲和木耳这一代都还半公开地经营着。木耳一直在写长篇小说,但笔下的人物总是“无一例外”地意外死亡,使他的小说总是处于未完成状态。“我”给他建议找一个年长者做小说的原型,以原型的长寿为基础完成小说创作。木耳找到了秦村的六福。六福现年已九十多岁,出生于大户人家。父亲多疑,对六福禁锢甚严。六福为了寻找梦中的没有“杀戮、欺骗、伤害”,明净、美丽的世界,早年离家出走,他的五个哥哥都因此而死于非命,祖上基业也毁于一旦。六福在外流浪多年,当过乞丐、土匪,被国民党拉过壮丁,在战场上杀过日本人。解放后又因是地富子女受到批斗、劳改。但他一直没有放弃梦想,后来那个梦想具象化为一个明亮的玻璃房,在他众多的养子的帮助下,通体透明的阳光房终于修建起来了。“我”帮助木耳完成了这部小说。在木耳的家中“我”与美丽的命运多舛的女子薜玉相遇,有了一个孩子。为打破命运的魔咒,薜玉生产后,“我”把孩子悄然地给了一对有着“爱悯安善之心”的中年夫妇,与“我”的父母一样,和薜玉同归于尽。
10.格绒追美的长篇小说《隐蔽的脸——藏地神子秘踪》(作家出版社2011年出版)
这是神力逐渐式微的时代。绕登一家逃难来到定曲河谷的定姆村,经过几代人的艰辛努力,扎下根来;绕登的女儿一代与雅格家换亲。雅格家曾是村里的旺族,出过活佛,但却日渐衰落。为了保住家产,后代普策与表妹梅朵近亲结婚,不断生出畸形婴儿,使家族陷入了“魔咒”。叙述人“我”,投生前是无形的精灵,虚无缥缈,能自由穿越时空;1969年投胎后成为实体的存在,是绕登和雅格家族联姻的后代,取名为晋美。通过“我”的亦真亦幻的视角,连接起了有神与无神两个时代。作品采用辞条式写作。一个个小辞条广罗地物风情、时代变迁。神迹显灵、神迹消失、天灾、人祸、麻风病、匪患、活佛认定、活佛还俗、活佛隐遁、活佛再生、一个活佛三个真身、喇嘛坐化等,在辞条中一一铺陈开来,直抵康巴文化的精髓处,展现了康巴地区在现代化冲击下的历史巨变过程。
11.达真的长篇小说《命定》(四川文艺出版社2011年出版)
康巴汉子贡布英俊而强健。在草原集市上见到了美少女雍金玛,他用草原上流行的抢婚方式把雍金玛抢来做了妻子。同时还抢来了俊马雪上飞。两年后他带着妻子和出生不久的儿子参加麦塘草原的赛马盛会。贡布是赛马高手,带着自己的爱马雪上飞参赛。比赛中,他和龙灯部落的少年选手尼麦同时冲到终点,但同为龙灯部落的裁判嘎多却宣布尼麦获得第一名,由此引发了部落间的械斗。贡布杀死了嘎多,骑着雪上飞,抛妻别子走上了逃亡之路。土尔吉九岁时被父母送进绒布寺当了喇嘛。他聪慧过人,15岁时便能“借助经文的语义同别人展开辩经”。但也就在此时,一本仓央嘉措情诗的手抄卷打开了他身体情欲的世界,他因此而站在了神界和俗界的十字路口:“一边是通向光芒感召的天堂;一边是充满男女欲望的‘幸福’。”17岁时,他和师傅到欧珠头人家念经,认识了头人15岁的女儿、美少女贡觉措,两人一见钟情,坠入情网。事发后,他被逐出寺庙,成为“永远被人嗤之以鼻”的扎洛。他和贡觉措私奔,半路上贡觉措被抓了回去,同在逃亡中的贡布骑着雪上飞救了他,二人一同亡命天涯。走出麦塘草原,外面抗日的烽火正如火如荼。他们先参加了然打西机场的修建,为了躲避仇家的追杀,他们又到康定参加了抗日远征军。1943年,他们和康定的七十多个藏汉回族青年一起踏上抗日征程。在滇西战场,“表面冷静内心炽烈”的贡布成为骁勇善战的“战神”,杀敌无数,战死沙场;土尔吉却面临了僧人与战士、救赎与杀生的身份与信仰的双重困境。他选择了当救护兵,在战场上救死扶伤来回避这一困境。他结识了战地医院护士陆晓慧,爱情的种子再次萌芽。战争结束后,土尔吉得知昔日恋人贡觉早已遁入空门,而陆晓慧也死于登革热。他留在了缅甸,为死于战场的战友们守灵,实现了对自己信仰的守望。
12.罗伟章的长篇小说《太阳底下》(《大家》2011年第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