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1430900000082

第82章 楚材晋用

孔子三十五岁那年,鲁国大乱,被迫到齐国当了高昭子的家臣,期待着以此作为跳板来与齐景公交往,然后以齐国为试点国,完成自己“匡扶礼乐”的样板项目。

早在五年前,齐景公到鲁国拜访时便已见到过孔子,当时孔子借“国小处辟”的秦穆公也能够称霸的事例,阐述其“国虽小,其志大;处虽辟,行中正”的强国思想,狠狠地激励了齐景公一把。

崔抒和庆封家族先后被攻灭后,齐景公依靠国氏和晏氏的力量开始亲政,但始终绕不开田氏、鲍氏、栾氏、高氏等族的把持力,形成错综复杂的力量派系。

虽然此时齐景公有晏子为相,但晏子也从来没有偏离过朝堂政治规则,选择对自己有利的政治派系,这也是无可奈何之事。

所以,对于远道而来的、无依无靠、背景干净的孔子来说,无疑是一个可以让齐景公依靠的人。

于是,齐景公问政于孔子。

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春秋时期的社会变动,等级名分受到破坏,君不像君、臣不似臣,弑君杀父之事屡有发生,所以他告诉齐景公,只有重拾旧时的等级秩序,以礼治国,才能治理好国家。

齐景公听孔子如是说,结合自己这几年的为君阅历,犹如茅塞顿开,惊呼道:“太对了!如果君主不站在自己的本位,超出了自己的范围去做事,自己辖下的官员也就不能恪尽职守、尽他们的本分了。就如同在家庭中,父母不像个父母的样子,儿女自然也不会尽儿女的本分了。如果国家的政治、社会的风气是这个样子,国家的财富虽然充足,我看我也无福消受了。”

看得出齐景公很高兴。

就在齐景公喜气洋洋计划给孔子封赏时,一旁的晏子说话了。

晏子的谈锋公然不同一般,如同领导讲话一般,一口气指出了孔子的“二不行二不可”——

一是“崇丧遂哀,破产厚葬,不行以为俗”,孔子崇尚丧礼尽情致哀,破费财产厚葬死人,不能让社会形成这样的风俗;

二是“倨傲自顺,不行以为下”,高傲自大自以为是,凡事顺从自己的意愿,从不考虑他人的想法;

三是“夫儒者,滑稽而不可轨法”,这些儒者能言善辩、混淆是非,不能用法度来规范他们;

四是“游说乞贷,不可以为国”,儒者们奔走于诸侯之间,通过游说国君和有权势的大夫来乞求禄位,这样的人,绝不能加以任用,使其治理国家。

总结出这四点之后,滔滔不绝的晏子还直接对孔子进行了人身攻击:

“孔子在仪容服饰上大作文章(‘盛容饰’),繁琐地、复杂地、尽可能详细地规定尊卑上下的礼仪和举手投足的节度(‘繁登降之礼,趋详之节’)。

对一般人来说,这些繁文缛节恐怕一辈子也不能‘殚其学’;从年头到年尾,估计整整一年时间估计都在‘究其礼’。

如果国君打算用这一套来改造齐国的习俗,引导齐国的大众,估计不是一个明智的挑选。”

按照我们现在根深蒂固的儒家思想,可以肯定地认为晏子的部分言语是在大行诬蔑之词,但在当时那个人文环境和社会风气下,齐景公信了。

“后,景公敬见孔子,不问其礼”。——《孔子世家》

孔子听说此事,垂头丧气的离开了齐国。

再后来,孔子“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观念,被董仲舒等汉儒发扬光大,提出“三纲五常”,促使汉武帝独尊儒术,并成为沿续几千年的封建社会的道德伦理规范,影响深远。

与此同时,反对孔子言行的晏子却被儒家视为不吉之物,被雪藏也是意料之中的事。

但孔子对晏子的评价还是很高的:灵公污,晏子事之以整齐;庄公壮,晏子事之以宣武;景公奢,晏子事之以恭俭,君子也!相三君而善不通下,晏子细人也。

晏子本可出圣,可惜没遇明君。

再次回到齐庄公被弑的那年。

因“栾盈之乱”之故,晋平公咽不下这口气,亲自渡河而来,和鲁襄公、宋平公、卫殇公、郑简公、曹武公、莒子、邾于、滕子、薛伯、杞伯、小邾子在夷仪会合,准备报复齐国。

庆封也是狡猾,把和晋国为敌的责任都推给齐庄公,并以已经处决齐庄公、再次申明始终拥护一个盟主的立场,派隰(xí)鉏前去求和。

晋平公看了看浩浩荡荡的军队,很发愁军费问题,没同意求和。

因前有“邯郸大败”之鉴,于是庆封号召“六正、五吏、三十帅、三军之大夫、百官之正长、师旅及处守者,皆有赂”,并以无数男女、宗器、乐器,才让晋平公心情大悦的退兵,以举国之富庶换短暂之和平,代价不可谓不小。

楚国这边也不太平。

因操劳过度,仅仅做了四年令尹的薳子冯病逝。

凡遇楚国大丧,吴国是一定不会错过这个机会的,总想着投机一把捞点便宜。薳子冯去世不久,吴国便煽动楚国的附庸舒鸠国(今安徽舒城县)造反。

舒鸠国,位于合肥、六安、安庆三市交汇处,同舒庸、舒鸠、舒蓼、舒龙、舒鲍、舒龚一起,合称“群舒国”,是当时周武王克纣后,封功臣偃姓子爵于此,其中的舒蓼国和舒庸国已分别被楚庄王和楚共王所灭,纳入了楚国版图。

舒鸠国觉得自己总有一天也会被楚国所灭,于是在吴国的怂恿下,明确的同楚国划清了界限。

可惜,他们碰上楚康王新任命的令尹——子木。

令尹子木,屈氏,名建,字子木,是一位廉洁且原则性非常强的人,在楚国这几任令尹之中可谓是一股“清流”般的存在。

《国语·楚语》上记载,子木的父亲叫做屈到,曾任楚国莫敖,生前爱吃一种稀罕水品——菱角,曾在临终前交代“祭我必以芰(jì,菱角)”。

到了一周年祭,家臣正准备供奉菱角时,子木却命令家臣把它拿掉,家臣不解:“这可是您父亲生前遗愿啊。”

子木也感到很无力,却一板一眼的说道:“祭祀的法典上曰:祭国君要用牛,祭大夫用羊,祭士用猪和狗,祭百姓用烤鱼,不能进献珍贵稀罕的东西,也不能陈列品类繁多的食品。

我父亲曾经执掌楚国的政事,‘其法刑在民心而藏在王府,上之可以比先王,下之可以训后世’,诸侯们皆交头称赞。如今,我祭祀父亲也不能因为他生前的嗜好,而违犯国家的法典啊。”

“遂不用。”

这件事情现在看起来觉得很小,但在当时却是一件很有争议的事情,因为这不仅涉及到子木究竟是“违父命”还是“护国典”的问题,还深入到一个命题——合不合“礼”数。

如若违背“礼法”,会被视为大不孝;但遂其愿,将会违背“祭法”,也就是忠孝如何两全的问题。

两千多年来各执一词,无数文人纷纷站队,从战国吵到清末,这其中无数文学大家也卷入其中。

比如,柳宗元在《非国语》中,就引用《礼》的“斋之日,思其所乐,思其所嗜”,来谴责子木“以礼之末,忍绝其父将死之言,安得为道”,诉其不只不孝,而且不贤。

有反对当然也有支持,苏东坡就支持子木的做法,还专门针对柳宗元的批评,写了一篇《屈到嗜芰论》的散文,开篇就反驳柳宗元的观点——“岂可以饮食之故而成父莫大之陋乎。”

他认为,“今赫赫楚国,使子木行之,国人诵之,太史书之,天下后世不知夫子(子木)之贤,而唯陋是闻,子木其忍为此乎?故曰:是必有大不忍者而夺其情也”,并称“子木,楚卿之贤者也”。

苏东坡不仅将子木尊为贤者,还依据曾子所言“君子之所贵乎道者三”的标准,将其视为一个君子——“夫数君子之言,或主社稷,或勤于道德,或训其子孙,虽所趣不同,然皆笃于大义,不私其躬也如是。”

究竟是忠?是孝?

每个人的成长经历、环境、学识等的不同,造成了不同的选择,有的以家为大,有的以国为重,选择仅在于自己所愿,不能站在制高点来俯视他人,也不能仰视圣贤来违背自己的抉择。

就如金庸笔下的乔峰一样,无愧于心即可。

贤者惜才,子木也是一个非常爱惜人才之人,在他的推荐下,楚康王任用薳子冯之子蒍掩为大司马。

蒍掩也不负重托,任司马时,对山林的木材、水泽的出产、土地的肥沃程度、地形的高低等进行了仔细的勘察,然后规划蓄水池、在肥沃的土地上划分耕地,依次规定出产量标准,制定赋税制度。

一整套完成下来,蒍掩也不贪功,将所有成果交付给子木,子木便以此为基础,推行“量入修赋,赋车籍马”制度,比较全面地完成了对于田制和军制的整理,为楚国经济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子木之所以爱惜人才,是因为楚国人才匮乏。

人才匮乏的原因,是因为楚国不重视人才。

不重视人才的结果,导致人才流失。

人才流失的后果,很严重。

《春秋左传》中有一篇散文,叫做《蔡声子论晋用楚材》,折射出楚国人才流失的深刻教训。

楚国有一个大夫叫做伍举,也就是当时冒死劝诫楚庄王的那个人,是一名刚正不阿的大夫。

可就是这样一个谠论侃侃的忠臣,因为受到岳丈王子牟的牵连,被迫要逃亡晋国,正巧在路上被同去晋国的蔡声子遇见。

蔡声子当时是蔡国一名大夫,与楚国的伍举关系很好,知晓事情的经过后,对伍举说没啥大不了的事,他帮忙搞定,让伍举先找个地方避避难。

从晋国回来后,蔡声子专程跑去楚国拜访楚令尹子木。

子木见到蔡声子非常高兴,二人侃侃而谈,顺便谈起晋国的事,并且还问蔡声子:晋国的大夫和楚国大夫相比,谁更贤明些(“孰贤”)。

蔡声子就等子木说这句话了,马上将心中早有的想法毕恭毕敬的说了出来:“论个人水平能力,‘晋卿不如楚’。”

子木听到蔡声子对本国卿大夫高度好评,心中暗暗自得。

“但是”,蔡声子没让子木得意多久,又接着阐述自己的观念,“晋大夫整体实力很强,‘皆卿材也’;虽然楚大夫整体能力稍强于晋,但是,‘虽楚有材,晋实用之’啊。”

有着根深蒂固“非贵族出生不可入仕”思想的子木很纳闷:“晋国用楚人当大夫?难道晋国就没有同族和姻亲了吗?”

蔡声子回答说:“虽然有,但是晋国使用楚国的人才的确很多。”

看着子木惊讶的表情,蔡声子详细的分析了楚才晋用的深层原因:

“善于治理国家的人,赏赐不越级,刑罚不滥用。赏赐越级,就怕赏赐到坏人头上;滥用刑罚,则怕惩罚到了贤人。如果不能把握赏罚的尺度,宁愿赏赐越级,也不要滥用刑罚。

因为,贤人是安邦定国的基石,没有贤人,国家就会跟著遭殃(‘无善人,则国从之’)。

《诗》曰:‘人之云亡,邦国殄瘁(tiǎn cuì,困苦之意)’,这话说的就是贤能的人没有了,国家就将遭受危难。

《夏书》曰:‘与其杀不辜,宁失不经’,这是宁愿放过有过错的人,也不愿错杀贤人。

古代治理国家的人,‘劝赏而畏刑’,现在楚国经常滥用刑罚,楚国大夫害怕而逃亡到其他的国家,成了那些国家的主要谋士,从而‘以害楚国,不可救疗’,这就是楚国不能留住和任用贤人的原因。”

把蔡声子说的话总结成两点:

一是楚国一向赏罚不明。该赏的不赏,一赏一大片;该罚的不罚,一罚一大群,导致人心尽失,是造成楚国人才外流的一个重要因素。

楚国人才流失的第二个原因,楚国喜欢滥用刑罚,致使楚国人才逃亡到四周的国家,并且得到了重用,成了那些国家的主要谋士,反过来危害楚国,这种现象已经到了无可救药的程度。

接着,蔡声子又举了几个实例,来证明自己的观念:

第一个人叫做析公——“子丁之乱,析公奔晋。”

“子丁之乱”也既“二子之乱”。

楚庄王时期,公子燮和斗克发动“二子之乱”,析公为避祸逃到晋国。

公元前585年,楚国令尹子重攻打郑国,栾书带领晋国六军救郑,在绕角与楚军相遇。

在交战中,晋军扛不住了,准备退兵逃走,时任随军参谋的析公建议:楚国军队有轻浮急躁的弱点,作战意志不够坚定,如果多擂鼓壮威,晚上再以奇兵夜袭,楚国军队肯定会溃逃。

晋军采纳析公的建议,大败楚师。

随后,晋军趁势“侵蔡,袭沈,获其君,败申、息之师于桑隧,获申丽而还”。

绕角之战在晋楚争霸战中规模很小的一次遭遇战,但造成的次生灾害却是楚国难以承受的——“郑于是不敢南面(服楚),楚失华夏”。

晋楚绕角之战中晋国之所以能够胜出,就在于晋国重用楚才析公——“析公之为也”。

作为楚人的析公为晋国出谋划策对付楚国,使楚国第一次尝到了人才外流带来的极大的负面影响。

这也给想压制楚国的晋国指明了一个方向——人才是大国间争夺的重点,想称霸,争楚才。

第二个人叫做雍子——“雍子奔晋。”

楚共王时期,有一个叫做雍子的大夫,估计这个人情商不高,他的父亲和哥哥总喜欢中伤他,国君和其他大夫也不喜欢他,他感到很郁闷,于是到了晋国。

估计晋人很喜欢雍子的低情商和高才华,不仅接纳了他,还把畜邑封给他,并让他当“谋主”。

公元前572年,晋国率八国联军之师攻打彭城,与楚军在“靡角之谷”相遇。晋军慑于楚军的声势浩大,举棋不定,甚至要退兵。

这时已担任晋国主要谋士的雍子却站了出来,大张旗鼓的精选徒兵,检阅车兵,喂好马匹,烧掉帐篷,军队摆开背水一战的阵势,扬言明天就要同楚军进行决战。

楚国军队在联军前本来就胆怯,又误以为晋军要同他们决一死战,吓得连夜溃逃而去,宋国的彭城也被晋军占领了。

于是,“晋降彭城而归诸宋”。

接着,晋国又率联军,讨伐楚国的盟国郑国,又挥师南下,攻占了楚国的焦、夷,并攻入楚国的另一盟国陈国境内。

彭城之战后,楚国雄风不再,完全失去了对中原的控制能力——“楚失东夷,则雍子之为也”。

如果上面两个故事的主角记忆不太深刻,那么,蔡声子接下来说的两个人,可是让楚国吃尽了苦头。

同类推荐
  • 温故(之六)

    温故(之六)

    《温故》是一种陆续出版的历史文化读物。《温故》以今天的视角来追忆与审视过去,并为当下的生存与未来的发展提供一种参照。所谓“温故而知新”。《温故》的内容大体包括以下三方面:1.对人类以往生存状态的追怀;2.以历史的审视与反思;3.对历史文化遗迹与遗留文本的重温。
  • 三国之星命

    三国之星命

    乱入三国自成星命辅粥耀世挽大厦于将倾帝王?谋臣?猜不透的扑朔迷离数不尽的风流人物
  • 战国秦汉治国思想新考

    战国秦汉治国思想新考

    杨生民所著的《战国秦汉治国思想新考》是系统研究战国秦汉治国思想的专著,对战国、秦、两汉用学派的思想文化治国的成败得失进行了考察。从历史上看,西周用礼制治国。春秋末年,学派思想、学派文化产生,见于记载的有道家、儒家、兵家三家。战国时,有的国家开始用学派思想指导治国,如魏国、秦国的“以法治国”。西汉初年,统治阶级以道家黄老无为思想治国,但其中是包括了法家思想的。其后,汉朝杂用法、道、儒思想指导治国。除法、道、儒三家外,阴阳家思想、董仲舒天人感应说和谶纬思想也对战国秦汉的社会历史起过这样或那样的作用,《战国秦汉治国思想新考》对这方面的影响也进行了探讨,并对董仲舒的评价提出新的见解。
  • 史记精华:楚汉风云录

    史记精华:楚汉风云录

    《史记》不但是一部历史巨著,而且是一部文学巨著,是史传文学的承前启后的丰碑,也是国民必须了解的经典之一。本书用选本的方式将《史记》精华部分呈献给大众,对于普及国学,宏扬中华文化有着深远的意义。本书对原著文选的导读阐释,实用而便览,包含有三种内容:提示,即在篇首介绍全文的主要内容及文学特色;段意,即对原文加以分段,逐段概述段意;注解,紧接段意,对该段的疑难字词进行注解,并对疑难句子进行疏通。读者循此体例,即可窥《史记》之壶奥。
  • 重生改写太子结局

    重生改写太子结局

    请支持(开局签到成为亿万总裁)穿越成大唐太子李承乾,什么阴谋诡计全部斩破!魏征:“太子大贤,有明君之象!”李泰:“这世上我谁都不服,只服我大哥一人!”杜荷:“为了太子,我愿两肋插刀,万死不辞!”…欢迎进QQ群讨论:735958110(从群演开始到全球影帝)请支持,谢谢
热门推荐
  • 国际传播概论

    国际传播概论

    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领域,国际传播尚是一个相对稚嫩的分支。稚嫩的优势在于生命力的旺盛和生长点的繁多。《国际传播概论》对国际传播进行了综合的梳理,书中章节延承传播学学科研究的基本问题,侧重介绍国际传播本体及其各构成要素,同时关注国际传播的一些专项问题以及中国国际传播的历史、发展与现状。《国际传播概论》力图在国际视野、全球眼光、人类胸怀的总体观照中,有所发现,有所创新。全书由刘利群、张毓强统稿。
  • 天庭八卦手札

    天庭八卦手札

    曾经的小二傻乎乎的,一朝不慎丢了心,就此飞升,却不料彻底颠覆人生观!什么?你说哮天和杨戬天生一对?嗐,坊间又不是没有过这样的传言,等等,那个冰冷禁欲的小哥哥是哪吒?那他旁边那个小姐姐是谁?阎王怕鬼太子救驾?朱雀祝融分桃断袖?魔族狐族联姻下藏着不可告人的情意?我在震惊中抬头,看到传说中那个冷漠地不可一世的帝君缓缓朝我走来,还带着若有若无的笑意,连忙捂脸,他他他……不会要灭口吧!“尊,尊上……”我讪笑,却被什么柔软的东西堵住了嘴巴。唔。
  • 西方体育人文价值的演变及其对中国体育的影响

    西方体育人文价值的演变及其对中国体育的影响

    本书分为六章,内容包括西方古代体育的人文价值观念、西方现代体育的人文价值观、西方20世纪体育人文价值观的流变、中国近现代体育人文价值的缺失等。
  • 重生在一九九八年

    重生在一九九八年

    虽然是穿越小说,但是除了穿越元素,其他百分之九十的内容都是来源于生活,取材于现实之中。而我也只是负责把这些故事串在一起而已。也许有的读者会认为有些段子充满槽点,可是生活有时候就是如此荒诞不经,会常常让人觉得不可思议。
  • 盘山了宗禅师语录

    盘山了宗禅师语录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你似清风,触及我心

    你似清风,触及我心

    你似清风,触及我心你掠过耳畔的指尖,透着些许凉意。被你撩动的发丝,留着你身上淡淡的薄荷味。﹉你似四月的风,无意之间闯入了我的心。——顾凉年有生之年,能与你幸识,成为你的妻子,足矣。——许安安你笑的样子,你哭的样子,你喜欢我的样子,都是我我喜欢的样子。——许之深你总是会给我带来许多惊喜,而你是上天赐予我最大的惊喜。——宋缃琴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情深。
  • 小儿诸疳门

    小儿诸疳门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中华句典3

    中华句典3

    本书共收录名言警句、歇后语、谜语、对联、俗语、谚语等上万条。这些鲜活的语言文字语简意赅,大多经过千锤百炼,代代相传,才流传至今。这些语句,或寓意深长,或幽默风趣,有着过目难忘的艺术效果。本书以句句的实用性、典型性和广泛性为着眼点进行编排,所选的句句时间跨度相当大,从先秦时期的重要著作,到当代名人的智慧言语均有涉及;所选的名句范围非常广,从诗词曲赋、小说杂记等文学体裁,到俗谚、歇后语、谜语等民间文学都有涉猎。除此之外,书中还提及了一些趣味故事。通过这些或引人发笑、或让人心酸的故事,可以使读者更为深刻地理解和掌握名句。
  • 关于我们喜欢的男孩

    关于我们喜欢的男孩

    日子被我过得太无趣了想去见你想成为你喜欢的女孩想借着夏天的风说我喜欢你,我知道你一定会来,所以我等。不知道未来会是怎样,但现在,我最最喜欢你。
  • 腹黑相公很傲娇

    腹黑相公很傲娇

    苏珞璃最后悔的就是自己的自信。她以为自己作为穿越女主角,自带光环和各种优势,高富帅一定手到擒来。没错,高富帅果然出现了。可是摇身一变,却成了渣男。十里红妆,凤冠霞帔。这是苏珞璃期待的场面。可是,现在除了讽刺只是讽刺。贱人总是成双成对的。这是苏珞璃被毒死前最后的觉悟。手握着休书的她,决定如果有来世的话,她一定不会这么傻,让自己如此短命。浴火重生。她斗志盎然。气死后妈、贬死妹妹、揍死渣男。自己经历过的一切,她要他们加倍奉还!可是,她一定是在做梦!为什么她会怀了这个莫名其妙出现的丑寡夫的种?这不科学啊!“我会负责的。”某寡夫沉声道。“谁要你负责啊!”苏珞璃黑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