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1430900000082

第82章 楚材晋用

孔子三十五岁那年,鲁国大乱,被迫到齐国当了高昭子的家臣,期待着以此作为跳板来与齐景公交往,然后以齐国为试点国,完成自己“匡扶礼乐”的样板项目。

早在五年前,齐景公到鲁国拜访时便已见到过孔子,当时孔子借“国小处辟”的秦穆公也能够称霸的事例,阐述其“国虽小,其志大;处虽辟,行中正”的强国思想,狠狠地激励了齐景公一把。

崔抒和庆封家族先后被攻灭后,齐景公依靠国氏和晏氏的力量开始亲政,但始终绕不开田氏、鲍氏、栾氏、高氏等族的把持力,形成错综复杂的力量派系。

虽然此时齐景公有晏子为相,但晏子也从来没有偏离过朝堂政治规则,选择对自己有利的政治派系,这也是无可奈何之事。

所以,对于远道而来的、无依无靠、背景干净的孔子来说,无疑是一个可以让齐景公依靠的人。

于是,齐景公问政于孔子。

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春秋时期的社会变动,等级名分受到破坏,君不像君、臣不似臣,弑君杀父之事屡有发生,所以他告诉齐景公,只有重拾旧时的等级秩序,以礼治国,才能治理好国家。

齐景公听孔子如是说,结合自己这几年的为君阅历,犹如茅塞顿开,惊呼道:“太对了!如果君主不站在自己的本位,超出了自己的范围去做事,自己辖下的官员也就不能恪尽职守、尽他们的本分了。就如同在家庭中,父母不像个父母的样子,儿女自然也不会尽儿女的本分了。如果国家的政治、社会的风气是这个样子,国家的财富虽然充足,我看我也无福消受了。”

看得出齐景公很高兴。

就在齐景公喜气洋洋计划给孔子封赏时,一旁的晏子说话了。

晏子的谈锋公然不同一般,如同领导讲话一般,一口气指出了孔子的“二不行二不可”——

一是“崇丧遂哀,破产厚葬,不行以为俗”,孔子崇尚丧礼尽情致哀,破费财产厚葬死人,不能让社会形成这样的风俗;

二是“倨傲自顺,不行以为下”,高傲自大自以为是,凡事顺从自己的意愿,从不考虑他人的想法;

三是“夫儒者,滑稽而不可轨法”,这些儒者能言善辩、混淆是非,不能用法度来规范他们;

四是“游说乞贷,不可以为国”,儒者们奔走于诸侯之间,通过游说国君和有权势的大夫来乞求禄位,这样的人,绝不能加以任用,使其治理国家。

总结出这四点之后,滔滔不绝的晏子还直接对孔子进行了人身攻击:

“孔子在仪容服饰上大作文章(‘盛容饰’),繁琐地、复杂地、尽可能详细地规定尊卑上下的礼仪和举手投足的节度(‘繁登降之礼,趋详之节’)。

对一般人来说,这些繁文缛节恐怕一辈子也不能‘殚其学’;从年头到年尾,估计整整一年时间估计都在‘究其礼’。

如果国君打算用这一套来改造齐国的习俗,引导齐国的大众,估计不是一个明智的挑选。”

按照我们现在根深蒂固的儒家思想,可以肯定地认为晏子的部分言语是在大行诬蔑之词,但在当时那个人文环境和社会风气下,齐景公信了。

“后,景公敬见孔子,不问其礼”。——《孔子世家》

孔子听说此事,垂头丧气的离开了齐国。

再后来,孔子“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观念,被董仲舒等汉儒发扬光大,提出“三纲五常”,促使汉武帝独尊儒术,并成为沿续几千年的封建社会的道德伦理规范,影响深远。

与此同时,反对孔子言行的晏子却被儒家视为不吉之物,被雪藏也是意料之中的事。

但孔子对晏子的评价还是很高的:灵公污,晏子事之以整齐;庄公壮,晏子事之以宣武;景公奢,晏子事之以恭俭,君子也!相三君而善不通下,晏子细人也。

晏子本可出圣,可惜没遇明君。

再次回到齐庄公被弑的那年。

因“栾盈之乱”之故,晋平公咽不下这口气,亲自渡河而来,和鲁襄公、宋平公、卫殇公、郑简公、曹武公、莒子、邾于、滕子、薛伯、杞伯、小邾子在夷仪会合,准备报复齐国。

庆封也是狡猾,把和晋国为敌的责任都推给齐庄公,并以已经处决齐庄公、再次申明始终拥护一个盟主的立场,派隰(xí)鉏前去求和。

晋平公看了看浩浩荡荡的军队,很发愁军费问题,没同意求和。

因前有“邯郸大败”之鉴,于是庆封号召“六正、五吏、三十帅、三军之大夫、百官之正长、师旅及处守者,皆有赂”,并以无数男女、宗器、乐器,才让晋平公心情大悦的退兵,以举国之富庶换短暂之和平,代价不可谓不小。

楚国这边也不太平。

因操劳过度,仅仅做了四年令尹的薳子冯病逝。

凡遇楚国大丧,吴国是一定不会错过这个机会的,总想着投机一把捞点便宜。薳子冯去世不久,吴国便煽动楚国的附庸舒鸠国(今安徽舒城县)造反。

舒鸠国,位于合肥、六安、安庆三市交汇处,同舒庸、舒鸠、舒蓼、舒龙、舒鲍、舒龚一起,合称“群舒国”,是当时周武王克纣后,封功臣偃姓子爵于此,其中的舒蓼国和舒庸国已分别被楚庄王和楚共王所灭,纳入了楚国版图。

舒鸠国觉得自己总有一天也会被楚国所灭,于是在吴国的怂恿下,明确的同楚国划清了界限。

可惜,他们碰上楚康王新任命的令尹——子木。

令尹子木,屈氏,名建,字子木,是一位廉洁且原则性非常强的人,在楚国这几任令尹之中可谓是一股“清流”般的存在。

《国语·楚语》上记载,子木的父亲叫做屈到,曾任楚国莫敖,生前爱吃一种稀罕水品——菱角,曾在临终前交代“祭我必以芰(jì,菱角)”。

到了一周年祭,家臣正准备供奉菱角时,子木却命令家臣把它拿掉,家臣不解:“这可是您父亲生前遗愿啊。”

子木也感到很无力,却一板一眼的说道:“祭祀的法典上曰:祭国君要用牛,祭大夫用羊,祭士用猪和狗,祭百姓用烤鱼,不能进献珍贵稀罕的东西,也不能陈列品类繁多的食品。

我父亲曾经执掌楚国的政事,‘其法刑在民心而藏在王府,上之可以比先王,下之可以训后世’,诸侯们皆交头称赞。如今,我祭祀父亲也不能因为他生前的嗜好,而违犯国家的法典啊。”

“遂不用。”

这件事情现在看起来觉得很小,但在当时却是一件很有争议的事情,因为这不仅涉及到子木究竟是“违父命”还是“护国典”的问题,还深入到一个命题——合不合“礼”数。

如若违背“礼法”,会被视为大不孝;但遂其愿,将会违背“祭法”,也就是忠孝如何两全的问题。

两千多年来各执一词,无数文人纷纷站队,从战国吵到清末,这其中无数文学大家也卷入其中。

比如,柳宗元在《非国语》中,就引用《礼》的“斋之日,思其所乐,思其所嗜”,来谴责子木“以礼之末,忍绝其父将死之言,安得为道”,诉其不只不孝,而且不贤。

有反对当然也有支持,苏东坡就支持子木的做法,还专门针对柳宗元的批评,写了一篇《屈到嗜芰论》的散文,开篇就反驳柳宗元的观点——“岂可以饮食之故而成父莫大之陋乎。”

他认为,“今赫赫楚国,使子木行之,国人诵之,太史书之,天下后世不知夫子(子木)之贤,而唯陋是闻,子木其忍为此乎?故曰:是必有大不忍者而夺其情也”,并称“子木,楚卿之贤者也”。

苏东坡不仅将子木尊为贤者,还依据曾子所言“君子之所贵乎道者三”的标准,将其视为一个君子——“夫数君子之言,或主社稷,或勤于道德,或训其子孙,虽所趣不同,然皆笃于大义,不私其躬也如是。”

究竟是忠?是孝?

每个人的成长经历、环境、学识等的不同,造成了不同的选择,有的以家为大,有的以国为重,选择仅在于自己所愿,不能站在制高点来俯视他人,也不能仰视圣贤来违背自己的抉择。

就如金庸笔下的乔峰一样,无愧于心即可。

贤者惜才,子木也是一个非常爱惜人才之人,在他的推荐下,楚康王任用薳子冯之子蒍掩为大司马。

蒍掩也不负重托,任司马时,对山林的木材、水泽的出产、土地的肥沃程度、地形的高低等进行了仔细的勘察,然后规划蓄水池、在肥沃的土地上划分耕地,依次规定出产量标准,制定赋税制度。

一整套完成下来,蒍掩也不贪功,将所有成果交付给子木,子木便以此为基础,推行“量入修赋,赋车籍马”制度,比较全面地完成了对于田制和军制的整理,为楚国经济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子木之所以爱惜人才,是因为楚国人才匮乏。

人才匮乏的原因,是因为楚国不重视人才。

不重视人才的结果,导致人才流失。

人才流失的后果,很严重。

《春秋左传》中有一篇散文,叫做《蔡声子论晋用楚材》,折射出楚国人才流失的深刻教训。

楚国有一个大夫叫做伍举,也就是当时冒死劝诫楚庄王的那个人,是一名刚正不阿的大夫。

可就是这样一个谠论侃侃的忠臣,因为受到岳丈王子牟的牵连,被迫要逃亡晋国,正巧在路上被同去晋国的蔡声子遇见。

蔡声子当时是蔡国一名大夫,与楚国的伍举关系很好,知晓事情的经过后,对伍举说没啥大不了的事,他帮忙搞定,让伍举先找个地方避避难。

从晋国回来后,蔡声子专程跑去楚国拜访楚令尹子木。

子木见到蔡声子非常高兴,二人侃侃而谈,顺便谈起晋国的事,并且还问蔡声子:晋国的大夫和楚国大夫相比,谁更贤明些(“孰贤”)。

蔡声子就等子木说这句话了,马上将心中早有的想法毕恭毕敬的说了出来:“论个人水平能力,‘晋卿不如楚’。”

子木听到蔡声子对本国卿大夫高度好评,心中暗暗自得。

“但是”,蔡声子没让子木得意多久,又接着阐述自己的观念,“晋大夫整体实力很强,‘皆卿材也’;虽然楚大夫整体能力稍强于晋,但是,‘虽楚有材,晋实用之’啊。”

有着根深蒂固“非贵族出生不可入仕”思想的子木很纳闷:“晋国用楚人当大夫?难道晋国就没有同族和姻亲了吗?”

蔡声子回答说:“虽然有,但是晋国使用楚国的人才的确很多。”

看着子木惊讶的表情,蔡声子详细的分析了楚才晋用的深层原因:

“善于治理国家的人,赏赐不越级,刑罚不滥用。赏赐越级,就怕赏赐到坏人头上;滥用刑罚,则怕惩罚到了贤人。如果不能把握赏罚的尺度,宁愿赏赐越级,也不要滥用刑罚。

因为,贤人是安邦定国的基石,没有贤人,国家就会跟著遭殃(‘无善人,则国从之’)。

《诗》曰:‘人之云亡,邦国殄瘁(tiǎn cuì,困苦之意)’,这话说的就是贤能的人没有了,国家就将遭受危难。

《夏书》曰:‘与其杀不辜,宁失不经’,这是宁愿放过有过错的人,也不愿错杀贤人。

古代治理国家的人,‘劝赏而畏刑’,现在楚国经常滥用刑罚,楚国大夫害怕而逃亡到其他的国家,成了那些国家的主要谋士,从而‘以害楚国,不可救疗’,这就是楚国不能留住和任用贤人的原因。”

把蔡声子说的话总结成两点:

一是楚国一向赏罚不明。该赏的不赏,一赏一大片;该罚的不罚,一罚一大群,导致人心尽失,是造成楚国人才外流的一个重要因素。

楚国人才流失的第二个原因,楚国喜欢滥用刑罚,致使楚国人才逃亡到四周的国家,并且得到了重用,成了那些国家的主要谋士,反过来危害楚国,这种现象已经到了无可救药的程度。

接着,蔡声子又举了几个实例,来证明自己的观念:

第一个人叫做析公——“子丁之乱,析公奔晋。”

“子丁之乱”也既“二子之乱”。

楚庄王时期,公子燮和斗克发动“二子之乱”,析公为避祸逃到晋国。

公元前585年,楚国令尹子重攻打郑国,栾书带领晋国六军救郑,在绕角与楚军相遇。

在交战中,晋军扛不住了,准备退兵逃走,时任随军参谋的析公建议:楚国军队有轻浮急躁的弱点,作战意志不够坚定,如果多擂鼓壮威,晚上再以奇兵夜袭,楚国军队肯定会溃逃。

晋军采纳析公的建议,大败楚师。

随后,晋军趁势“侵蔡,袭沈,获其君,败申、息之师于桑隧,获申丽而还”。

绕角之战在晋楚争霸战中规模很小的一次遭遇战,但造成的次生灾害却是楚国难以承受的——“郑于是不敢南面(服楚),楚失华夏”。

晋楚绕角之战中晋国之所以能够胜出,就在于晋国重用楚才析公——“析公之为也”。

作为楚人的析公为晋国出谋划策对付楚国,使楚国第一次尝到了人才外流带来的极大的负面影响。

这也给想压制楚国的晋国指明了一个方向——人才是大国间争夺的重点,想称霸,争楚才。

第二个人叫做雍子——“雍子奔晋。”

楚共王时期,有一个叫做雍子的大夫,估计这个人情商不高,他的父亲和哥哥总喜欢中伤他,国君和其他大夫也不喜欢他,他感到很郁闷,于是到了晋国。

估计晋人很喜欢雍子的低情商和高才华,不仅接纳了他,还把畜邑封给他,并让他当“谋主”。

公元前572年,晋国率八国联军之师攻打彭城,与楚军在“靡角之谷”相遇。晋军慑于楚军的声势浩大,举棋不定,甚至要退兵。

这时已担任晋国主要谋士的雍子却站了出来,大张旗鼓的精选徒兵,检阅车兵,喂好马匹,烧掉帐篷,军队摆开背水一战的阵势,扬言明天就要同楚军进行决战。

楚国军队在联军前本来就胆怯,又误以为晋军要同他们决一死战,吓得连夜溃逃而去,宋国的彭城也被晋军占领了。

于是,“晋降彭城而归诸宋”。

接着,晋国又率联军,讨伐楚国的盟国郑国,又挥师南下,攻占了楚国的焦、夷,并攻入楚国的另一盟国陈国境内。

彭城之战后,楚国雄风不再,完全失去了对中原的控制能力——“楚失东夷,则雍子之为也”。

如果上面两个故事的主角记忆不太深刻,那么,蔡声子接下来说的两个人,可是让楚国吃尽了苦头。

同类推荐
  • 清君则

    清君则

    天下纷争,鬼王出世。林中有鸟,自言凤凰,非醴泉而不饮,非梧桐而不栖……
  • 三国之凉人崛起

    三国之凉人崛起

    汉失其鹿,谁人逐之。凉州大马,横行天下。霸西州虎视中原,凉人少年志问鼎。幽幽羌管,奏一曲豪杰勇士共谋江山。道一句:凉人悍勇,天下英雄谁人敌?
  • 锦衣卫创始人

    锦衣卫创始人

    (武侠新书,《盛世男儿歌》现已连载,请各位多多支持!仍旧是在明初的历史背景下勾画出的故事,喜欢的朋友可以去看一看。)一个二十一世纪的大好青年,却意外来到了这个遍地狼烟的元末乱世。这一年,蒙元朝廷与各路起义军火拼正猛,朱元璋在郭子兴的手下刚刚展露头角。后世让人闻风丧胆的锦衣卫系统,还没有建成。而他凭借着自己一个后来人对历史的点滴了解,将要在这个时代下,亲手创立一个锦衣卫,成就万世功业……
  • 大唐盛世我来了

    大唐盛世我来了

    一个普通大四毕业生,和别人一样追寻梦想的时候,总会面临各种各样的困难,就在忙着赶面试的时候,因为发生了一些事情,意外来到了大唐...
  • 诸葛后传

    诸葛后传

    十几年前的阴谋,一个难以逃脱的命运,让一个本迷失在乱世的年轻人明白了生存的意义,为了伟大的梦想,三国之后真正的乱世才刚刚开始!君主们心中的小算盘,征服与背叛,奇攻妙计,强横的军队并不一定可以战胜少数人的智慧,和平的愿望是否可以实现呢?……
热门推荐
  • 我真的不想太强大

    我真的不想太强大

    为了活的更久,张岳只能变得越来越厉害,可他也没办法,他真的没有选择!
  • 古今医统大全

    古今医统大全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一缕烟波

    一缕烟波

    从前说天下。禅宗的高僧一人镇守江山,直到空手的老道士进了长安,不知名的老人一人战一城,逃进荒地成了遁去的一,天下最厉害的剑客隐居在漠北,抢了地方换了块牌子就叫做剑帝城。现在说江湖。东边有个潦倒客面朝东海枯坐了三年,长剑再未出鞘。茅山的年轻道士一人守一座山。一丝不苟的贵公子以及不谙世事的小丫头。江南道有个采花大盗,被人逮住揭开蒙头的破布一看,怎么,怎么是个和尚?......三里一门,七里一派,可谓盛世。大唐初平,连姓都没有的怠惰少年行于江湖,身后却是一片云谲波诡!
  • 逆武丹尊

    逆武丹尊

    新书《无敌从执掌天庭开始》已经发布。绝代丹王,重生一世,修别人没有的功法,炼别人不会炼的丹药。偶尔指点一下那些所谓的丹道大师,顺便,在收几个天才做弟子跟班。“想要功法?不是问题!”“想要丹药?不是问题!”“问题是,你跟我混了么?”这一世,莫忘尘注定要再踏巅峰,以丹凌云,以武逆天!已有200万字完本老书《太白剑尊》,欢迎品鉴!书友交流群:672605277
  • 《本草纲目》中的女人养颜经2

    《本草纲目》中的女人养颜经2

    由内而外,千年汉方浸没浮华尘嚣,皈依自然,百草圣经渲染不老容颜。“‘本草纲目’中的女人养颜经”热潮未退,“养颜经Ⅱ”已踏浪而来。更全面的美容良方,更贴心的养颜指导,让女人在浮华都市里觅得一处静心之地,尽享传统中医美容养颜的奇效。清水半勺,本草三分,容颜便如自然天成。
  • 报告太子殿下,太子妃又跑了

    报告太子殿下,太子妃又跑了

    前世,她是安平侯府嫡出大小姐,被渣男辜负,庶妹不但取代了她正妻的位置,还夺走了她一双儿女,让她含恨而终。浴火重生,时间竟是已经过去了二十年。她重回落败后的苏家,成为了嫡亲弟弟的长女。此时安平侯府已经被庶妹的亲弟霸占,庶妹摇身一变成为了一品诰命夫人,子女风光无限,而她的一双儿女日子凄凉。她势要夺回这一切,将那个恶毒的女人狠狠踩在脚底下,将她所受痛苦百倍偿还,让一双儿女拿回属于自己的东西。一次意外,她不小心招惹上了庶妹的养子,自此某个妖孽公子缠上了她。她杀人,他递刀,她下毒,他递药,她有危险,他挡刀。“滚,我绝对不会再嫁姓顾的。”“我其实姓傅。”
  • 神仙也有江湖

    神仙也有江湖

    从现代都市中跑过去淌混水的小白丁又如何?照样可以和神仙勾肩搭背,混得风生水起!师父不喜欢我?不鸟他!他老人家没了我不行,因为只有本小姐才拔得出那把要命的剑!那个什么神兽啊,法宝啊,本小姐就不客气的笑纳了!仙在江湖,身不由己啊!
  • 康奈尔的精神

    康奈尔的精神

    《康奈尔的精神》是“纸上常春藤”系列之一,本书通过解读康奈尔大学的历史,发掘其古老建筑和街巷,庭院和绿地,感受其师生在学习生活中的疯狂与浪漫,欣赏这里丰富的文化艺术及其独特的个性,追踪那些曾经生活在这里的著名的以及平凡的人物,同时也为有志于入读该校的学生提供一些有用的技术支持,为大家构建一个了解、熟悉该校的崭新视角。
  • 太虚魔尊

    太虚魔尊

    战遍世界高手的龙神国神秘少年,为解开力量之迷,在机缘巧合下唤醒了洪荒时代的妖尊。而随着血月的出现与七大神器的现世,少年的身世亦渐渐明朗。究竟洪荒太虚五尊孰弱孰强?一场从远古延续至未来的阴谋,必将导致灭世圣战一触即发。
  • 谋夫有道之邪医萌妻

    谋夫有道之邪医萌妻

    六岁时她把他推进了湖里九岁时她顺走了他的令牌十六岁时她听到了他夺取江山的阴谋诡计于是唐淼诙谐潇洒的人生到此为止,但谁能告诉她为什么她伸个懒腰人就掉进了湖里令牌是在下山的路上捡的至于偷听,她真的只是碰巧在附近的树上睡了一觉而已!※※※※※※※※※※※※※※※※作为21世纪新兴的五好人才,唐淼只想顶着自己唐家伪七少的名头,过着自己安逸的米虫生活,直到那个她打又打不过,说又说不过的男人出现,她的好日子到头了,但她究竟是怎么惹上他的,在排除了种种巧合后,唐苗表示很郁闷片段一某日,众人纷纷围着某爷,兢兢业业的替他物色正妃人选“爷,李大人的女儿够漂亮。”“不够俊。”“那陈将军的女儿吧,漂亮中不失英气。”“身手不够。”“爷,赵家姑娘身手好。”“不够白。”“爷,您好歹选一个!”“其实,爷惧内。”貌美、肤白、身手俊、惧内,众人齐齐看向某爷身后站着的翩翩美少男某女被人看的头皮发麻,咬牙切齿的看着某男,“殿下,臣惶恐!”片段二男子在她惊愕的目光中,袖长的食指挑起她的下颚,眼中暖意无限,“唐小七,你想嫁给谁,恩?”唐淼唇角一勾缓缓道,“殿下,臣惶恐!”男子眼中笑意更甚,“你哪里是惶恐,分明是有恃无恐。”某女挑衅,“你宠的。”男子无奈,“夫人,随我回家可好?”※※※※※※※※※※※※※※※※本文一对一,男强女强,甜爽宠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