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的磨砺总是让我们学会坚强,
但它也从未剥夺我们哭泣的权利。
笑容印在了脸上,却总是在心中留下悲苦的泪痕;
坚毅撑起了生活,却总是划伤我们脆弱的心。
生命当有一丝韧劲,但有时候,我们有必要承认和正视自己的内心,无须时时刻刻都坚如磐石。
1 不敢正视自己的脆弱,你永远无法真正成熟
向别人展示脆弱、缺点和无助,需要极大的勇气,但是若不具备这种敞开心扉的勇气,小则无法与他人建立亲密关系,大则无法探索自己与宇宙、自然的关系。如果我们无视自己的脆弱,我们也就无法真正成熟起来。
TED公开课上有一期布琳·布朗名为《脆弱的力量》的演讲,她是一名资深的社会学领域的研究者,她在演讲中告诉大家,我们生活在一个脆弱的世界,如果你仔细观察你就会发现:当你的上司给你做工作评估,并告诉了你你做得相当棒的地方,但还有很大的成长空间,然后你满脑子就会想着成长的空间;当人们和你谈论爱情,他们告诉你的一般都会是一件让他们心碎的事;当你跟人们谈论归属感,他们告诉你的一般会是让他们痛心的被排斥的经历;当你和人们谈论人际关系,他们跟你讲的大多是如何被别人嫌弃的故事。
也就是说,人们总是容易记那住那些让自己感觉“羞耻”的事情,更容易掉进一种“我不够好”的心理状态。当别人在鼓励和赞扬中说了一句“还有成长空间”的话时,很多人会更敏感地捕捉到“还不够好”的那一点,并把这一点当成了对话的重点,甚至全部。所以我们会发现,那些容易产生“羞耻感”的人,则表现得更脆弱。
为了与这些时时冒出来的“脆弱感”相处,我们学到了一个简单的办法——麻痹脆弱,而“坚强”就是那针麻醉剂。我们表现出坚强,来抵抗当时的打击对自己造成的“痛感”,然而这实际上不仅麻醉了“痛感”,也麻醉了“幸福感”。
因为事实上我们无法控制情感,也就是说我们无法选择麻痹哪些情感,于是,在我们麻痹了悲哀、耻辱、恐惧、失望等负面情感的同时,也麻痹了快乐和幸福。一直以来坚强都是一个褒义词,是一种优秀的品格。然而心理学家却看到了,这个美好词语的背后隐藏着隐忍、克制的情绪。
所以,布琳·布朗告诉我们,要丢掉坚强的伪装,去正视脆弱的力量。人们可以生气,可以伤心,但却不愿意面对这种“我不够好”的羞耻感,而这种羞耻感,有时候恰是脆弱的根源。当然,向别人展示脆弱、缺点和无助,需要极大的勇气,但是若不具备这种敞开心扉的勇气,小则无法与他人建立亲密关系,大则无法探索自己与宇宙、自然的关系。如果我们无视自己的脆弱,我们也就无法真正成熟起来。
念青是一个沉默的姑娘。无论是中学还是大学,女孩儿总是喜欢成群结伴的,可是念青却总是一个人:一个人打水吃饭,一个人占座上自习,一个人到郊区做家教、勤工俭学。在同学们的眼中,念青生活独立,有主见,自己能够打理好一切,是个坚强的女孩。
大三那年,和念青一起勤工俭学的宇终于鼓起勇气在两个人回学校的路上向念青告白,念青冷冷地回了他一句:“我没有想过要在大学谈恋爱。”说完,念青便匆匆走掉了。但面对拒绝,宇并未放弃,他坚持不懈地追求。终于,冰冷的念青被融化了,她答应了做宇的女朋友。
谁也没有想到,那个总是冰冰冷冷的念青,在成为别人的女朋友之后会变得非常温柔,两个人一起吃饭、上自习,打工赚钱,出双入对,形影不离。念青变了,室友们看到她和宇讲电话时脸上总是有着小女孩般羞涩的笑。念青也没变,挂掉电话,一层冰霜又挂在了她的脸上。她的柔软只属于宇一个人。
一个学期过去了,宇的勤工俭学工作结束了,而念青的家教班还要继续,宇想让念青辞掉这份工作,可是念青却想着马上要毕业找工作,多赚点钱,将来两个人生活会宽松些,于是念青不仅没有辞掉原来的工作,还又申请了一份家教工作。宇劝不动,便也只好由她。
从此,念青每个周末都要一个人坐很远的车到郊区的矿上。宇送她到车站便会返回去。两个人没有时间约会,交流也越来越少。有一次,班车误点,念青到车站时已经晚上九点多了。从车站走回学校还有一站地的路程。宇没有来接她,念青心里很不舒服,便赌气干脆叫宇不用再接送他。宇本以为太晚了念青会住在矿上老师的家里,便没有去接,又听念青提出不用接送,他觉得念青平时也是常常一个人独来独往,便顺口答应了。
念青心中更加不舒服,认为宇不够关心自己,可越是这样,她越是赌气表现出完全不需要宇的样子。
直到有一天,寝室的姐妹小心地提醒念青说,再只顾着去打工,男朋友要被小学妹拐跑了。念青这才发现宇正和一个大二的学妹来往密切。在念青的追问下,宇承认那个学妹正在追求自己,而自己也觉得她温柔可爱。
念青不舍得放开宇,便硬着头皮说出了只要你现在回头,我就原谅你。谁知宇听后却不以为然:“我为什么需要你原谅,我又没做错什么。和你在一起,就像要与世界隔离一般,你只要我们两个人,你没有朋友,也不愿意接受我的朋友。即使是这样,我对你来说,也没有你的工作重要。而我觉得她更需要我,在她那里,我觉得自己被需要。而你不是,没有我你也可以过得很好。”
念青咬着发青的嘴唇,尽量控制着颤抖的声音,回答宇:“没错,正如你所说,没有你,我一样可以过得很好。我没那么需要你,你走吧。”
宇和学妹在一起了,念青还是之前的那个念青,没有痛苦,没有眼泪,也依然没有笑容,脸上的冰霜似乎更重了。
念青没有知心朋友,没有人知道她心里在想什么。寒假前的那次聚餐,同寝室的姐妹拉着她和大家去吃毕业实习前的那顿饭,大家历数着同窗几年的糗事趣事,憧憬着自己的未来。念青坐在角落里,插不上话,便一口一口不停地喝酒,终于,她把自己灌醉了。
喝醉的念青终于卸下了自己的盔甲,忍了很久的泪终于喷涌而出,憋在心里的话也终于打开了闸门。
原来,念青是单亲家庭长大的,爸爸妈妈在她很小的时候离了婚,爸爸又娶了别人,念青便跟着年迈的奶奶一起生活。小小的年纪她就要做家务,给奶奶做助手,后来便一边照顾自己一边照顾卧床的奶奶。她不习惯表露自己的情感,是因为她从来没有机会允许自己脆弱,而坚强却可以帮助她渡过难关。奶奶照顾不了她的时候,就劝她回到爸爸那里,但是她心中怨恨着爸爸妈妈抛弃了她,愣是站在奶奶床边,寸步不离。
宇大概是除了奶奶之外,唯一一个向她敞开爱的怀抱的人,可是这温情太短暂了。谁说她不需要疼爱,不需要是因为得不到而不得已的自我安慰。一个人走夜路,很怕,却不习惯向男朋友撒娇。从不交朋友,很孤单,却不愿意让别人看到自己都不愿面对的过去。失恋的痛苦像刀刺心头,她不哭,是因为害怕没有人给她擦泪,没有人安慰她。
坚强了这么久,念青便习惯了用坚强来掩饰自己的脆弱,可是脆弱被掩盖得越深,生活中的阴影便也越大。在外人看来,更多时候,坚强本身就已脆弱得让人心疼。
是的,坚强本身就是一种脆弱,脆弱得让人心疼。
念青的身上有很多我们身边人的影子,他们总是带着坚强的防备,却让我们心生爱怜,又不敢轻易刺激那脆弱的自尊。也许我们用坚强暂时麻醉了“脆弱”的痛感,但只有我们自己才能看到真实的自己。
也许念青不会知道,在男朋友眼中,肯示弱撒娇的念青更可爱;在室友的眼中,肯说出心里话,肯面对伤痛的念青会获得更多爱她的朋友。坚强只是麻醉了自己,让自己不敢正视自己内心的脆弱,其实我们完全不必把自己的内心藏到坚强的外壳下面,要学着去接纳真正的自己。
2 承认自己的脆弱,拥抱并转化负面情绪
生活的磨砺总是让我们学会坚强,但它也从未剥夺我们哭泣的权利。笑容印在了脸上,却总是在心中留下悲苦的泪痕;坚毅撑起了生活,却总是划伤我们脆弱的心。生命当有一丝韧劲,我们不要轻易向困难示弱,但有的时候,我们有必要承认和正视自己的内心,无须时时刻刻都坚如磐石。
坚强是一种难得的品质,它是上帝的美好赠予。人生活在这个世界上,最舒服的生活便是想哭的时候便哭,想笑的时候便笑,如孩子般的“任性”或许是人生中最幸福的阶段,保有这种率真的本性,便会让成年人身上具有一种不可多得的魅力。要知道,坚强不应是掩饰自己的脆弱,而应该是内在的修炼。
科学研究也曾证明过,当我们感到痛苦却试图掩饰的时候,我们的创造力和效率就会降低。
更糟糕的是,我们身边的人和环境也总是向我们发出这样的信号:你要坚强!在许多人看来,这或许是一种更好的安慰。殊不知,更多时候我们只是需要一个肩膀让我们哭泣。当我们遇到挫折跌倒时,有人告诉我们要学会坚强。当我们碰到坎坷悲伤失望时,有人告诉我们要学会坚强;当我们陷入困境失落无助时,耳边响起的声音仍旧是你要坚强。生活似乎总是一厢情愿地要求我们表现出坚毅的一面,却很少给我们展现脆弱的空间。很少有人来拍拍我们的头,搂一搂我们的肩。
没错,生活的磨砺总是让我们学会坚强,但它也从未剥夺过我们哭泣的权利。
曾经有一个小女孩,她是一个弃儿,生活在孤儿院里。从幼年开始,她就不得不适应自立自主的生活。不同寻常的童年经历让她变得十分独立且坚强,对于生活问题的处理能力以及抗压能力她都表现出了过早的成熟,优于同龄的孩子。周围的很多大人都对他的懂事表现出欣慰和赞赏。
有一次,女孩儿从楼梯上摔了下来,腿部骨折。在医院的病床上,她完全没有了往日坚强的模样,任性地哭闹起来。孤儿院的大人们开始皱起眉头,她怎么这么不懂事?这么坚强的孩子怎么能这样呢?她们无法理解,也不愿意去接受,甚至用严厉的语言喝止她。当医生过来给女孩儿打针的时候,女孩儿下意识地哭喊出——“妈妈”。这时,大人们才意识到,她还是个孩子,她才十二岁,她和别的孩子一样,需要妈妈的关心和疼爱,她有这个权利。她们应该接受她的脆弱。
哭泣是释放负面情绪最直接有效的方法。心理专家告诉我们,通常我们遇到负面情绪,比如难过、悲伤、痛苦等,我们的反应会有这样几种:
一种是转移注意力,假装这些负面情绪不存在。比如我们会去喝杯咖啡,听听音乐,看场电影,逛街购物,或者呼朋唤友喝酒谈天。所以我们常常听人说,当我不高兴时,我就要吃东西,就要购物,就要喝酒……这些都是我们经常用来逃避负面情绪的方式。但是当我们做完这些事情之后,我们的负面情绪真的消失了吗?并没有。事实上,我们只是暂时忘记了它们,人为地把它们压制到我们的意识深处去了。
另一种方法是强制性的“积极思考”。我们会强制性地转变我们的思维,在心中对自己进行说教:这没什么大不了的,多去想想好的一面,做人不要太计较……这种方法和“自我催眠”很相似,都是在“强迫”自己高兴起来,对自己说:“我很开心,我很高兴。”结果可能笑着笑着,会心酸地哭起来。
当然我们最常做的事情是向朋友倾诉,倾诉也是一种不错的释放负面情绪的办法,但是糟糕的是,我们身边的友人常常不能够帮助我们正视负面情绪,他们也许并不善于倾听,会不耐烦地打断你,告诉你这没什么大不了的,更有甚者可能还会批评指责你——“这么小的事你就承受不了,你也太小心眼了!”“你不应该这么做,为了这么点儿小事真是不值得!”,如果是这样,你会比之前更加郁闷!
这就是我们面对负面情绪常用的应对方法,通过这些方法,我们看似获得了短暂的轻松,但是事实上,我们只是在心里埋了一颗雷,以后再碰到这个雷区的时候,还是会发生爆炸。
也许在屡屡受挫的尝试中,因为没有找到正确接纳脆弱、转化负面情绪的途径,我们才学会了用坚强去伪装自己。我们每一天都在刻意地雕琢脸上的从容和笑容,每一天都要保持充分的自信和坚定,可坚强的人往往活得更加痛苦,因为他们把那些承受不了的东西全部背在身上。然而生活中的委屈和压力不是用来存储的,是需要及时释放出去的。真正让人痛苦的不是流血流泪,而是把血泪压制在心底。
张蔷与她的男朋友李辉都来自北方的一个小镇,两人在大一的时候就相恋了。毕业后,他们一起留在了一个南方城市工作,便顺理成章地租住在了一起。两人本打算再过两年,攒够首付的钱以后就买房结婚,没想到李辉却变了心,主动跟她提出分手,并从他们曾经恩爱的小窝里搬了出去,原因竟是他的女老板看上了他。
那个女人有车、有房、有公司,而且父母都是本市退休的干部,经济条件比张蔷好很多。他觉得自己跟她在一起肯定会成就一番事业,而且不用那么拼命就能过上自己想要的生活。
张蔷听后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她为这个男人付出了四年的感情,然而他竟然为了过上那所谓“想要的生活”,就这么轻易地抛弃了自己。老天仿佛在跟她开一个大大的玩笑。跟李辉分手后的几天里,她一句话也不说,不哭也不闹,就像一个没有灵魂的躯壳,每天穿梭在公司和住所之间。
周末,她不知道要去哪里好,也不知道自己要干些什么,因为从前她有李辉的陪伴。可现在呢?突然之间,她发现自己在这个城市里竟然无依无靠。她孤独地蜷缩在床上,昏昏沉沉地过了两天,脑海里像放电影一样,断断续续地闪现着以前的每一个片段。后来,她的脑海里出现了自己的父母,他们的脸上已经爬满皱纹。这时候的张蔷醒悟了。她觉得自己不能倒下去,为了深爱着自己的爸爸妈妈,她也得咬牙挺住。
很长一段时间,她都在拼命地假装坚强,直到有一天,她昏昏沉沉地来到洗漱间,忽然瞥见李辉未带走的装着牙刷的情侣杯。张蔷终于忍不住哭起来了,泪水像断了线的珠子,稀里哗啦地往下淌。她一屁股坐在地上,任凭自己将所有的委屈都宣泄出来,眼泪都流干了,心里的委屈也烟消云散了。
平静下来的她,感觉到最近几天以来从未有过的舒坦,原来哭一场就能解开心里的疙瘩。她从地上爬起来,把他的刷牙杯连同牙刷一起扔进了垃圾桶里。然后她目不斜视地刷牙洗脸,仿佛没有发生任何事情一样,把自己打扮得漂漂亮亮,出门上班去了。
哭吧,这不是罪,每个人都有悲伤的权利。在你情绪很糟糕的时候,不如放开自己,让自己大声地哭出来。从心理学上来讲,流泪是情绪的自然流露。想流泪的时候,不必用理智来压抑痛苦,要让自己的情绪顺其自然地发泄。不论是快乐的情绪,还是悲伤的情绪,积聚在心里都不好,将悲伤通过眼泪排遣出去,可以让人尽快恢复平和的心态,对我们的身心都有益处。尤其是在重压之下,流泪会减轻心理压力,人在哭泣后比哭前会感到轻松,能够尽快恢复心理和生理上的平衡。因此,当心中积压了不愉快的情绪时,不要强忍着故做“坚强”,想哭时就不妨尽情地哭。
刻意地无视或淡化困难的存在,并不意味着我们已经胸有成竹,也不会让我们变得更加强大。笑容印在了脸上,却总是在心中留下悲苦的泪痕;坚毅撑起了生活,却总是划伤我们脆弱的心。生命当有一丝韧劲,我们不要轻易向困难示弱,但有的时候,我们有必要承认和正视自己的内心,无须时时刻刻都坚如磐石。
没有人会嘲笑我们的眼泪,眼泪也不会让我们的坚强贬值,也许我们是时候放下倔强和自尊,允许自己脆弱一回了。
3 去掉坚强的伪装,正视脆弱的力量
生活总会有止不住的眼泪,有负不起的悲伤,生命也总会有摆脱不了的脆弱,既然如此,又何必去逃避呢?把脆弱包裹起来,只能让我们自己在痛苦中挣扎。将脆弱表达出来,却能让我们获得情绪的能量。
一直以来我们都被教育成坚强的孩子,这让我们在潜意识里认为脆弱是不好的,负面情绪是不好的。当我们还是个孩子的时候,我们哭,大人不会耐心去理解我们的情绪,而是会大声呵斥我们。当我们示弱时,也一样会被嘲笑。我们知道这些脆弱的负面情绪是不讨人喜欢的,因此我们便想方设法去掩饰它们、压制它们。
其实,情绪本无好坏之分,它只是我们的身体和心灵对外界事物的感知,它真实存在,且各具价值。
如果我们感受到了喜悦,它是一种分享、交流、开放的能量,这种能量能够帮助我们透过喜悦与他人建立和谐的关系。
如果我们感受到了愤怒,它是一种保护自己的界限、尊严和权利不可侵犯的能量,它让我们守住底线,保护自我。不懂得善用愤怒的人,往往表现得比较懦弱,常常被人欺负,或者走向另一个极端,不断伤害身边的人,反而破坏了人际关系。
如果我们感受到了悲伤,它是一种让人情绪低落的能量,当你失去一个对你来说很重要的东西,也许是一段感情,也许是一个玩具,你都会觉得悲伤。这种悲伤的情绪实际上是自己与自己的一种深度联结,它能够提醒你什么是值得珍惜的。当悲伤得到接纳和释放,你就会感到轻松。
如果我们感到恐惧,它是一种自我保护的能量,它和愤怒一样会对我们提前响起警报,引导我们向安全努力,可以保护自己生存下来,保护自己的生命不受伤害。当我们的生命受到威胁时,恐惧往往能让我们激发出巨大的潜能力量。
所有的情绪都能激发我们身体里的内在能量,如果我们不去接纳这些情绪,我们自然也就失去了那些本来可以保护自我的能量。而我们自认为压抑了它们,它们便消失了,事实上,它们会不断地出现。
真正能够去除负面情绪的有效方法就是觉察它,并且接纳它。当你排斥自己的负面情绪时,那些负面情绪反而会更强,会牢牢抓住你不放。而当你愿意停下来,跟你的情绪和谐相处时,负面情绪反而会慢慢消失,就如同冰慢慢融化成水一样。这样一来,在我们接纳负面情绪的同时,我们也在激发自己的内在能量,也就是说,脆弱并没有让我们变得软弱无力,它让我们变得更坚韧。
正恩和云凡是表兄弟,两个男孩年龄相差无几,因此常常被家人放在一起比较。
小时候的正恩更像个小女孩儿,白白静静、柔柔弱弱的,喜欢哭鼻子,喜欢告状,喜欢向云凡提出各种要求,让他保护自己,请他向自己妥协。
而云凡则正好相反,事实上云凡比正恩要小几个月,可是他很少用哭来表达情绪,当正恩向他“撒娇”,请他做出让步和妥协时,大人们就会适时地鼓励他说,“你要大方一点。”“你这样才像个男子汉。”“这样你才更像个哥哥,更懂事,你是好孩子。”还没有等自己表达自己的意愿,云凡就被大人们贴上了各种标签,渐渐地,不用大人鼓励劝说,云凡也开始用这种标准来要求自己。
两个人就在这样的环境中长大,正恩的撒娇和小气总被大人接受和理解;云凡则需要掩饰掉小孩子本能的需要去扮演那个更懂事、更像男子汉的角色。
大学毕业的两人开始步入职场,可是在大人看来更懂事、更像男子汉会更有出息的云凡在工作中屡屡受挫,他总是闷闷不乐的,人际关系也搞得十分紧张。而爱撒娇像个女孩子的正恩,却成了一个阳光的大男孩,不管是领导、同事还是女孩子,都愿意围绕在他身边。
家人还是喜欢拿两个人比较,每一次对比都在不断提醒云凡,“你让我们失望了”“你不应该是这个样子的,你应该更优秀”“你没有做到一定是你有问题”,云凡变得焦虑而暴躁,甚至无法专心工作。越是无法工作,他越是觉得自己失败,陷入这种恶性循环的云凡最终患上了抑郁症。
两个男孩身上发生的故事,在我们每个人的身上都或多或少地发生过。我们小时候常常被大人要求做一个懂事的好孩子,所以,不要哭,不要争抢,不要自私。为了取悦和迎合,去做一个懂事的好孩子,我们只好忍住委屈,忍住欲望,装作“我愿意”的样子。可是当我们渐渐长大,我们才发现,很多事情我们“不愿意”,当我们不再需要取悦大人时,我们已经习惯了装作“我愿意”,我们不知道该如何去表达“不愿意”,因此我们在两者之前纠结。
而那个从小就被认为不懂事的孩子,他不开心了,便懂得表达,于是他获得了安慰,很快不开心的事情便烟消云散了。他想要某种东西,他便敢于争取,于是他努力了,他或多或少满足了自己的意愿,他开心而幸福。他总是被接纳,被理解,所以他可以完全真实地做自己,它释放出了所有内在的能量,他拥有了更多朋友、机会,他因此变得更成功。
有时候,总是委曲求全的我们会不能平衡,我们开始怀疑自己,不自信等诸多的负面情绪在身体里翻涌着,在我们的压制之下时时都可能迸发出来,大概这也正是我们身边抑郁症患者越来越多的原因。
我们习惯于保护别人,习惯于安慰别人受伤的心灵,却不知道其实自己一直都渴望得到别人的安慰和保护。我们都很在乎别人的赞许,所以一直保持坚强。但是我们却忘记了,自己也想得到一个温暖的拥抱,哪怕一秒也好。我们会有孤单寂寞、担心害怕和失落绝望,也会有难以愈合的伤口,甚至会遭遇人生不可承受之重,任你如何钢盔铠甲地武装外表,里面永远都是那颗柔弱的心。
生活总会有止不住的眼泪,有负不起的悲伤,生命也总会有摆脱不了的脆弱,既然如此,又何必去逃避呢?
把脆弱包裹起来,只能让我们自己在痛苦中挣扎。将脆弱表达出来,却能让我们获得情绪的能量。勇于面对自己的脆弱的人,往往要比那些“无动于衷”的坚强者更加强大。
4 接纳自己的弱小,就是在变得强大
当我们承认了自身的弱小,这本身就是一种成长,这也会让我们变得更坦然,从某种意义上说,我们反而越来越强,接纳了失败,才能从失败中吸取经验和教训并一步步走向成功。
在我们接受的成长教育中,显露自己脆弱的一面,是自甘弱小的表现,而弱小则是一个略带贬义的词语。一旦承认自己的弱小,就会被视为“没出息”的表现。
然而,每个孩子都曾被家人寄予厚望——出人头地,功成名就。太多家长不能接受孩子的弱小,担心孩子不够坚强有力量。家长在孩子考试或比赛前一般都会叮嘱“别紧张!”“不用怕!”积极点儿的可能会说“你是最棒的,你可以做到的!加油!”在这看似积极的话语里,隐藏的潜台词则是“如果你做不到的话,你就不是最棒的,而只有最棒的才是被接纳的!”什么样的人才需要加油啊?不够好的人才需要加油,当告诉孩子“加油”的时候,潜台词可能是:“你现在还不够好,我不能接受你现在的成绩,你取得更好的成绩才可能得到更多的接纳。”
我们大都是在这些看似积极的鼓励和要求下长大的,有时候这些鼓励不但没有给予我们力量,反而削弱了我们的自信心和积极性。有一位母亲去找一位高僧请教,说自己总是睡不好,担心孩子工作不顺利,开车不小心等等,高僧听后对她说:“如果一个父母常常担心他的孩子,他的孩子会没有福气;因为福气都被父母给担心掉了。如果父母希望他的孩子有福气,就要多多祝福他的孩子,而不是担心他的孩子。”
脆弱的一面不能被接纳,强大的一面便只能是掩耳盗铃的自我伪装。我们要意识到,不战胜自己的弱小,便永远不可能强大起来。
如果我们的家人,我们自己,能够接受弱小的一面,允许自己失败,失败了也一样会有人爱,那么结果就会大不同。
全美职业篮球联赛(NBA)中有一个令人津津乐道的传奇。黄蜂队有一位名叫博格斯的运动员,它是NBA最矮的球星,身高只有1.6米,即便是对普通的男人来说,身高1.6米,也是比较低的。然而在平均身高接近2米的NBA球员队伍中,博格斯无疑是一个传奇。博格斯之所以如此强大,是从他真正接受自己的“弱小”开始的。
博格斯从小就喜爱篮球运动,可是因为天生身材矮小,在一起玩球的伙伴们都瞧不起他。有一天,博格斯很伤心地问妈妈:“妈妈,难道我就这样不长个儿了吗?”妈妈鼓励他说:“孩子,你会长得很高很高,只要你努力你一定会成为大球星。”从此,长高就成为了博格斯最大的梦想,如同小宇宙中的太阳,时刻向他闪烁着希望的光芒。
博格斯一直苦练球技,虽然身高不如其他队员,但是他所在的队伍总是赢球,博格斯也逐渐成为了球队的明星。然而“业余球星”根本不是博格斯的篮球理想,他有着更大的野心,他想进入NBA,但是他面临着更严峻的考验——1.6米的身高能打好职业联赛吗?博格斯对自己充满信心:“个子矮,我可以让自己具有矮个子的技能和优势。”
博格斯在威克·福莱斯特大学和华盛顿子弹队的赛场上,控制了90%的较低的球。博格斯简直就是个“地滚虎”,他飞速地运球过人……后来,博格斯进入了夏洛特黄蜂队(当时名列NBA第三),在他的一份技术分析表上写着:投篮命中率50%,罚球命中率90%。
如果博格斯没有接受自己的“弱小”,他也许很早就放弃了对篮球的喜爱,更不会因发明“地滚虎”的特技而扬名NBA赛场。当年身高1.6米的博格斯与2.29米的“竹竿”肖恩·布莱德利并肩而立,高度的反差形成鲜明对比,这成为NBA的宣传海报,就是告诉所有热爱篮球的年轻人:来NBA,只要你有真本事,不管身高多少都能站住脚。当然,随后岁月证明这张海报的预言仅仅对了一半:博格斯成功地撰写了NBA的历史,布莱德利却没有混出什么名堂。
如果不是正视了自己的“弱小”,博格斯不会找到属于自己的优势,也不会成为NBA历史上最具传奇色彩的运动员。
每个人的人生都是一张单程车票,所有走过的、经历过的都成为不可更改的事实和历史。如果你经历的那些事对你来说是幸运的,带着祝福,带着快乐,我们自然愿意欢欢喜喜地接受。如果是不幸的,带着伤害,带着眼泪,我们的内心就会排斥,不愿接受,就会掉进各种假设的陷阱,悔恨、懊恼、失望、自责,直至身心俱疲。无论你愿意接受还是不愿意接受,这都将是你的人生,你不能删除一分一秒。
在生活中,我们常常要面对“木已成舟”的结果,这或许令人感到有些无奈,比如,我们没有生在经济发达的大城市,高考遭遇了变革,专业不是自己喜欢的,毕业找工作又碰上金融危机……人生中充满了各种各样我们不得不接受的无奈,然而比这更让人难以接受的是,在这个残酷的世界里,我们原来如此脆弱。但我们若能接受自己的脆弱,我们的内心便能强大起来。
要注意的是,接受并不意味着容忍错误的行为,而是让你在感情上对此时此刻发生的事情完全接受。如果你的婚姻正处于艰难时期,接受并不是要你对痛苦的婚姻无动于衷。恰恰相反,它是要你正视自己正在经历痛苦,并在痛苦中反思自己。不管是在婚姻中,还是在工作中,有许多这样的人,当他们意识到自己眼下的境况比较糟糕时,便毅然做出了改变,所以,接受并不是逆来顺受,停滞不前,而是积极地做出改变,让自己变得更加适应。
当我们承认了自身的弱小,这本身就是一种成长,这也会让我们变得更坦然,从某种意义上说,我们反而越来越强,接纳了失败,才能从失败中吸取经验和教训并一步步走向成功。
5 不要过分放大你的痛苦
很多时候,人们陷入痛苦不能自拔不是因为痛苦本身有多大,而是因为我们盛放它的心胸太小了,无意中放大了自己的痛苦。当我们换个立场,换个角度,换一种心态再回头去看时,那些痛苦就会显得渺小和不值得。一时的痛苦不过是一阵警钟,它告诉我们要做出改变,让自己变得强大起来。
疼痛是人体特有的防御机制,当你的身体受到伤害时,疼痛会为你迅速响起警报,提醒你保护自己。如果人类失去痛觉,那是一件很可怕的事,一根钉子插入脚掌,你却还在赶路,伤口在感染,血液在流淌,我们却不自知,这样我们就无法保护自己的安全,因为我们失去了危险预警的信号。
生活中的痛感也是保护我们的预警,当我们经历一番痛苦后,我们看清了事实。当我们经历一番痛苦后,我们会获得免疫力。当我们经历一番痛苦后,我们会意识到要改变自己。
一个痛苦的人对老和尚说:“我放不下一些事,放不下一些人。”和尚说:“没有什么东西是放不下的。”他说:“有些事和人我就偏偏放不下。”和尚让他拿着一个茶杯,然后就往里面倒热水,一直倒到水溢出来。这个人被烫到,马上松开了手。和尚说:“这个世界上没有什么事是放不下的,痛了,你自然就会放下的。”
放下,就是做出改变,从痛苦的泥潭中拔出双脚,换一条路走。
从前有一个老和尚,他有一个徒弟每天都愁眉苦脸、喋喋不休地抱怨。
后来,他对师父说:“师父啊,我总是烦恼,爱生气,请您开示开示我吧!”
老和尚说:“你先去集市买一袋盐。”
小和尚把盐买回来后,老和尚吩咐道:“你抓一把盐放入一杯水中,待盐溶化后,喝上一口。”
小和尚喝完后,老和尚问:“味道如何?”
小和尚皱着眉头答道:“又咸又苦。”
然后,老和尚又带着小和尚来到湖边,吩咐道:“你把剩下的盐撒进湖里,再尝尝湖水。”
小和尚撒完盐,弯腰捧起湖水尝了尝,老和尚问道:“什么味道?”
“纯净甜美。”小和尚答道。
“尝到咸味了吗?”老和尚又问。
“没有。”小和尚答道。
老和尚点了点头,微笑着对小和尚说道:“生命中的烦恼和痛苦就像盐的咸味,我们所能感受和体验的程度,取决于我们将它放在多大的容器里。”小和尚点点头,若有所悟。
的确,很多时候,人们陷入痛苦不能自拔不是因为痛苦本身有多大,而是因为我们盛放它的心胸太小了,无意中放大了自己的痛苦。
当我们换个立场,换个角度,换一种心态再回头去看时,那些痛苦就会显得渺小和不值得。一时的痛苦不过是一阵警钟,它告诉我们要做出改变,让自己变得强大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