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偏见不能解决矛盾,如何看待问题儿童
如何去改变一个问题儿童呢?方法有很多!在细数之前,让我们先考虑一下每一种选择背后的观点。
当孩子难以达到我们的期望时,许多成年人都会有一个共同的偏见:认为所有的事情只要有足够的努力就可以成功。紧随其后的另外一个相关的偏见是:假如孩子没有达到特定的期望,肯定是因为他没有为这件事情付出足够的努力。还有一个偏见:如果孩子没有达到期望,他的失败会让别人对身为父母的我印象很差。尤其是面对无法达到期望的孩子时,这样的偏见会让成年人在劝诫或勒令方面投入更多的努力,但是这样做并不会使问题得到顺利解决。先来看看劝诫和勒令是什么样子的:
仅仅指出他没有达到某个期望。
家长:山姆,我很担心你这个学期的数学成绩。你真的应该考得更好。
提醒孩子注意父母的期望并确保他意识到自己的不足之处当然是没有问题的。对于这种策略,有的孩子会加倍努力,成绩会得到改善。但是还有许多孩子,单纯的提醒并不能让他完成任务。后果很明显:如果父母总是提醒孩子关注某些特定的期望,时间一长,提醒就没有效果了。唠叨或纠缠也不会解决问题。也许山姆就是没有领会数学成绩好的重要性。
解释他达到期望的重要性
这一策略包括将父母的学识和经验传达给孩子。
家长:山姆,学好数学是很重要的,你现在学的内容是为下学期打基础的。
山姆:我知道了。
他真的知道了吗?假如他已经知道了,反复解释也不会有更好的效果。也许需要对他施加一些压力。
施加压力(坚持要孩子达到父母的期望)
家长:下次的成绩要比这次好。
山姆:我知道了。我尽量吧。数学真的很难。
坚决要求是对不能达到期望的孩子使用的最常见的办法。它可以以各种形式展现,包括“从一数到三”的威胁。有的时候,家长的坚决要求很管用。但是更多的时候是没有什么效果的。事实上,有些时候事与愿违。因为家长毫不松懈的坚持(和倒数)会激起孩子身上的挑战性行为。我们也有可能会错过山姆给我们的提示:数学里有些东西是真的很难理解。我们只是太执着于要达成自己的期望了。也许他只是需要一些鼓励。
给他打气
家长:加油!我知道你肯定能行的!你很聪明!
父母也会喜欢这种热情和乐观的情绪的。有时候这很管用,但是不是总这么管用,因为这些情绪并没有找到导致山姆数学差的原因和解决问题的办法。
把他击倒
家长:天啊,这有点可笑了。我也不知道怎么才能让你的数学成绩变好!我知道你可以的,你之前就做得很好啊。赶紧行动起来吧!
山姆只是偶尔能把数学学好,但是家长把这个作为证据来证明山姆应该总是能把数学学好。可是很明显山姆在学习数学上有困难,我们怎么能够指望他在大多数时候能轻松地学好数学呢。但我们也不能因此放弃努力,也许是时候需要父母出手帮忙了。
为孩子解决问题
家长:好吧,放学之后你留在学校,这样迪·安格罗太太就能帮助你了。
山姆:我已经去找过她了!她帮不了我!
强制采取措施看起来是一个非常合理的办法。当然了,这是最常见的方法。可是由于我们依然没有弄清楚山姆数学不好的原因,这样的情况下,强制的措施就无异于隔靴搔痒了。如果你想彻底有效地解决问题,了解问题的根源是很有帮助的。
假定山姆按照他家长的办法去做了。让我们听听看几个月之后另外一张成绩报告单寄回家之后的对话。
家长:山姆,你的数学成绩还是没有提高。
山姆:我知道,可是我就是学不会。
看起来家长的措施没有效果。这也不是什么世界末日,你很快就会发现这是可以预见的。只有家长一方努力去解决问题,那失败的概率是很高的。那会导致什么结果呢?
第一种结果:奖赏
家长:如果这学期末你的数学成绩能达到B,我们就给你买你一直想要的视频游戏怎么样?那个游戏的名字叫什么来着?
山姆:你说的是《刺客信条》?
家长:你觉得怎么样?
山姆:我一直就想要《刺客信条》!
山姆肯定是想要那个游戏。当然了,我们还是不知道为什么山姆的数学不好。也许物质的刺激能够让孩子的表现有暂时的改善,但是你可能也经历过,这种方法不可能长久地解决问题。
那怎么办呢?好吧,你还有另外一个选择。
第二种结果:惩罚
家长:山姆,我已经受够了!你不想让迪·安格罗太太帮你,于是我亲自帮你。我甚至提出如果你的成绩有提高就给你买视频游戏,可是毫无作用。所以如果这个学期你的数学成绩不能达到B的水平,我就没收你的所有视频游戏。
山姆:那不公平!
惩罚和奖赏一样,只能够暂时地改善孩子的表现,但是不能长久。而且它很有可能会增加父母和孩子之间的冲突。每当孩子没有达到预期目标的时候,许多父母会本能地、自发地使用惩罚措施,就好像他们没有其他的方法可以选择一样。
当然了,前面提到的这些策略都可以用更加强硬的方式表达,比如尖叫、威胁、指责,外加贬低。家长总是被误导,认为施加压力可以更好地传达信息。但是这样做你不仅会失去“风度”,还会加速失去你的孩子。
失去我的孩子,那怎么可能呢?我这么做都是为他好啊!
也许你认为这是为他好,但是真正为他好就应该多一些“倾听”少一些“训斥”。有一点必须要明确指出来,信息已经传达到位了:山姆现在知道了,而且他早就知道父母希望他的数学成绩好一些。那“严厉的爱”怎么样呢?
说自己是属于用“严厉的爱”来教育孩子的家长往往有一个倾向,他们过度强调了“严厉”的部分,而忽视了“爱”这个环节。尽管爱是一个美好的感情,但是它不能解决问题。许多父母一直坚持“爱之深责之切”的原则,他们坚持要求孩子要达到一个既定的目标。他们说自己已经无计可施,他们赋予或剥夺孩子许多特权。他们惩罚孩子甚至打屁股。他们说自己已经不知道还能做些什么了。
这些策略往往是没有效果的,甚至是有反作用的。如果我们错误地认为山姆糟糕的表现是因为他没有把足够的努力投入到数学学习中,那么我们的注意力就会集中在确保让山姆付出更多的努力。但是这样是不行的。事实上,这样的方法会让事情变得更加糟糕。毕竟,数学成绩不好,山姆已经很沮丧。除非是山姆已经彻底放弃数学了,如果真是那样的话他就不用闷闷不乐了,也早就可以不用再努力了。如果没有动力不是问题的关键,那么以上的方法只会火上浇油。而且山姆会一直处在焦虑的状态下,想着自己拿不到说好的奖励或者是将要接受的惩罚。除非山姆已经太习惯这样的过度奖励和过分惩罚,这些措施已经对他没有任何影响了。许多经常被惩罚的孩子就会决心向成年人证明,不管是多严重的惩罚,对他们都是没有效果的。
更重要的是,这些策略证明父母是在使用强权把期望硬压在孩子身上。不幸的是,武力和强权会给年轻人(比如你的孩子)和年长者(比如你自己)带来不良的后果。更糟糕的是,如果孩子有某种性格,如果他仅仅是听从了你的指示,如果他不能完成你强压给他的任务,他就会宣称自己也有某种权利,以示反抗,最终导致我们俗称的以暴制暴。这样的权力角逐的最基本目的就是要决出胜负。换句话说,这是个非赢即输的命题。事实是,在权力角逐中没有赢家;它只是让人感觉暂时占了上风而已。整个局面不管是对你还是对你的孩子(至少还有一些时候赢家是你的孩子)都是毫无意义的。
毫无意义吗?
是的,毫无意义。权力角逐中看似交换的是权力,事实上交换的是专制。权力并不能解决问题,至少不能长久地解决问题。在相互的合作中,交换的不是权力而是信息和协作。
信息吗?
信息是很重要的。假如我们不先入为主地认定山姆学不好数学是因为他缺乏努力和动力,而是把山姆数学成绩差这件事看成是他们班的数学要求与山姆特性之间出现矛盾的证明的话,那么我们就能很清楚地意识到为什么提醒、鼓励、确保、解释、坚持、纠缠、施压、贬低、奖赏、惩罚、责备和尖叫都没有作用了。不管我们使用多少强权,问题都不会得到解决,除非我们了解了山姆数学成绩差的原因。
那协作呢?
协作也非常重要。成年人总是通过改变孩子来解决问题;实际上,以伙伴的身份和孩子一起解决问题才更有效果。
前面提到的策略往往会促使孩子在外围寻找解决问题的关键。父母不希望看到孩子总是找外在的原因,他需要在自己身上找原因。如果父母把自己的价值观强加在孩子身上,结果往往适得其反,孩子也会很反感。如果父母想让自己更有影响力,那么父母需要帮助孩子把你的价值观内化,并最终树立他自己的价值观。帮助孩子找到他们自己的方向,他们的内心诉求,是帮助他们解决问题的好办法。使用惩罚的措施往往会让孩子听不到自己的内心诉求,久而久之,孩子就会把注意力集中在如何对抗惩罚者,或者如何“不让惩罚者逮到自己出问题”上面。
◆关键主题:面对问题儿童,你需要积极的立场和明确的思路
现在正是时候提出全书最首要的主题:
如果有能力孩子们会做得很好。
只要孩子有能力,他就会做得好。如果孩子没能达成一个既定的目标,父母的任务是找出问题的根源,这个时候要把缺乏动力放在备选原因列表的最底下一行。最好是从列表中把缺乏动力这一条彻底删除。缺乏动力永远都不是令人满意的解释。假如你自己没有办法找到原因,那么你的工作就是去找一个能够帮助你的人来寻找原因。
接着是一个相关的同样非常重要的主题:
你的孩子也希望自己做好。
社会对于成功的人总是会有奖励。通常情况下,人们都是希望做到最好。认为孩子做不好是因为他就没打算做好的想法是完全不正确的。技能是拉动成功这趟火车的火车头,动机只是火车最后面的那节车厢而已。
还有一个:
好的父母要对自己手里的牌负责任
在孩子成长的每一个阶段,父母都会关注孩子,关注他达成还是没达成预期的目标,关注他是不是有什么困难,关注让他的特性与自己的智慧、经验和价值观能够达到平衡的最佳方法。别人的孩子能够达到期望是一件很好的事情,但是那和自己的孩子达不到要求没有什么实际的关系。尽管我们都想知道别人手中的牌是什么样子的,但是说到为人父母我们最好还是把注意力集中在孩子和自己的身上。
需要提醒的是:“如果有能力孩子们会做得很好”这个主题也适用于你。如果父母有能力也能做得很好。
疑问&解惑
Q:作为孩子的家长,我对孩子将来的发展难道没有责任吗?
A:就像你在前面读到的,孩子来到这个世界的时候不是一张白纸,当他出现的时候他就已经是一个人了。那就意味着父母对孩子将来的控制力远比你想象的要小。父母对如何教养孩子有责任,父母对如何真正发挥自己的影响力有责任,父母对如何解决自己和孩子之间的矛盾有责任。
Q:那么“父母强加意愿到孩子身上”的问题解决方式是不是应该完全从家庭教育中剔除出去?
A:根本问题在于这种处理结果是不是你想要的。许诺奖励、收回特权、计时隔离、禁足都是常见的父母强加的处理结果,有时候我把它们称作是非自然的人为的结果。这些结果只能导致两种情况:让孩子知道他没有达到你的期望(你可以直接告诉他,没准他早就知道了),让孩子有达成期望的意愿(如果他有能力就能做好,那么他早就有动力了)。父母需要了解孩子不能达成期望的原因,而那些强加的处理方式并不利于搜集有用的信息。事实上,这些强加的惩罚会让信息收集变得更为困难;因为当他们要担心承受父母的怒火或惩罚时,开口倾诉的意愿就更小了。
需要指出的是,除了父母强加的处理结果之外,还有其他种类的后果。成绩糟糕、感觉尴尬、没有入选心仪的队伍,这些都是自然而然的后果,非常有影响力和说服力,而且无法避免。令人奇怪的是,为什么在明知道这些有影响、有说服力的后果都不能解决问题的情况下,还要强加那些人为的惩罚。孩子需要的并不是这些。
Q:如果不采取这种强压处理方式的话,我觉得信息传达不到孩子那里。
A:如果你想传递的信息是你担心孩子不能达成期望,强调这种担忧并希望把问题解决的话,还有其他的方法可以完成这个任务。你会在下一章的内容里学到其他的方法。
Q:难道不应该立即执行这些决定吗?
A:我们很多人都认为应该立即执行这些处理决定,这样才能明确体现出一个孩子的行为和这些行为带来的后果之间的紧密联系。这样的想法通常会导致两种错误的发生:(1)把注意力全部集中在孩子的行为上,从而忽视了引起这种行为的矛盾根源;(2)冲动的评价和盲目的行动。家长强加的处理方式并不能解决问题,再说了,解决矛盾最好是在冲突出现之前主动化解而不是在冲突出现之后紧急补救。不管是否应该令行禁止,父母强加的处理结果在许多情况下都不是必需的,而且往往会产生反作用。
Q:那就是说,我不应该因为孩子做了一些事情,比如说家务,就给他奖励吗?
A:是的,如果你想让孩子明白做家务事是身为家庭成员很重要的一部分,就不要给他奖励;如果你希望他懂得做好事不一定都会有额外附加的奖励,就不要给他奖励;如果你想弄清楚为什么他做不好家务就不要给他其他的奖励。
Q:我有时候会打孩子,我开始意识到这样的行为比这章内容里面提到的其他干涉方式更为极端。你怎么看?
A:在管教孩子方面,家长们比较认同的一个原则是:在实施影响和提供指导的时候父母选择的方式应该尽量远离有副作用的。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认同,体罚是副作用最强的一种方式。
一个有名的研究机构对体罚孩子造成的重大伤害做了研究记录。还有其他以研究为基础的、更有效的养育策略比体罚的效果更好,而且没有那么大的伤害。1979年,瑞典成为世界上第一个立法禁止体罚孩子的国家,在那之后,有49个国家都颁布了相似的法律。许多专业团体,包括美国儿科学会和美国儿童与青少年精神病学会在内,都呼吁家长停止使用体罚的方式来教育孩子。
根据联合国儿童基金会(UNICEF)的估计,全世界范围内有十亿儿童仍然在接受体罚。在美国,1岁以前的儿童有三分之一遭到过体罚,蹒跚学步的孩子中有80%-90%被他们的父母打过。这些数据显示,家长并不是唯一经历“可怕的成长阶段”的群体(许多孩子也很痛苦)。打孩子的事情不仅仅发生在我们家里。在美国还有19个州的学校存在体罚的现象,每年还有成千上万用戒尺打手心的案例出现。
在西方社会,有些人会从《圣经》中找到体罚孩子的依据。其中最有名、被引用最多的是:(圣经旧约,箴言13:24)“不忍用杖打儿子的,是恨恶他。疼爱儿子的,随时管教。”(在1662年英国诗人塞缪尔·巴特勒把这部分转译成了“不打不成器”。)提到为人父母养育孩子的典故,《圣经》绝对是一个大杂烩,各种不同教育方法都能在其中找到有力的支持。
实际上,有很多的章节说明将心比心的、更具有针对性的教育方式也是不错的选择。让我们从被大家奉作金科玉律的几篇开始:
你们愿意人怎样待你们,你们也要怎样待人。(圣经新约,路加福音6:31)
要爱人如己。(圣经旧约,利未记19:18)
你们各人要快快地听,慢慢地说,慢慢地动怒。(圣经新约,雅各书1:19)
教养孩童,使他走当行的道,就是到老他也不偏离。(圣经旧约,箴言22:6)
最后一个的意思是,每个孩子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监护人应该找到一个最好、最有效的方式把自己的经验、智慧和价值观传递给孩子。北美的许多教育法规就是在此基础上制定的。这个准则不仅仅适用于教育,还适用于抚养子女。同样的,在学习数学的问题上也应该区别对待,有些孩子比其他人接受快,有些则需要特别的帮助。孩子的气质和性格决定了父母如何施加自身的影响力。
在18世纪,立陶宛犹太民族宗教和文化生活中的权威以利亚·本·所罗门曾经这样说过:当一个孩子还小的时候,他的家长能够不顾孩子的想法,把自己的意愿强加在孩子的身上,但是最终当孩子不再惧怕家长的时候(这是早晚的事),孩子会与家长的愿望背道而驰去追逐自己的梦想。
最后,圣经中还有3段内容暗示协作是个好办法:
各人不要单顾自己的事,也要顾别人的事。(圣经新约,腓立比书2:4)
二人若不同心,岂能同行呢?(圣经旧约,阿摩司书3:3)
若一家自相纷争,那家就站立不住。(圣经新约,马可福音3:25)
Q:我的父母也对我进行体罚,但是我现在很好啊。
A:你成长得好是一件很幸运的事情。但是体罚不是必需的,它仍然是最有副作用的抚养方式。
Q:你难道不认为让孩子对自己的行为有所担当是很重要的吗?
A:在很多时候,让孩子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任就是惩罚的潜台词。当孩子没有达到父母的要求的时候,许多家长会下意识地选择惩罚的方式。如果最初的惩罚没有解决问题,家长就会自觉地认为是惩罚的力度还不够。于是,他们会采取更加极端的惩罚措施。时间一长,孩子的努力带来的将不是进步而是更多的痛苦。当一个孩子是以这样的方式“为自己的行为负责任”,那么他就不会进步了。但是,如果一个孩子参与到了解决矛盾的过程中,并且和父母一起把事情做得更好了,那么他会学会为自己的行为负责任,这就有意义得多了。
布兰顿家
打孩子一顿就能解决问题?我和他的想法不一样!
我们再来看一个家庭。
凯拉结束了一整晚在医院做护工助手的工作,在天刚亮的时候打开了她男友托尼的家门。晚上工作白天睡觉不是她最乐意的选择,但是这样能挣更多的钱。和男友托尼同居也不是她的第一选择,背后的原因同样是钱。她和托尼分开住的时候很好,主要是因为一提到教养孩子,托尼就是那种老派的思想。而凯拉13岁的儿子布兰顿就给了托尼大把的机会指出凯拉教养孩子方面的不足。尽管是老派的思想,但是凯拉认为布兰顿能有个男性角色榜样还是很好的,而且托尼和布兰顿一起做了很多事:带他去看棒球赛,和他一起看电视体育转播,教他的小联赛球队打球。但是凯拉还是尽量及时赶回家叫布兰顿起床去上学。因为如果让托尼来叫布兰顿起床,事情很快就会变得很难看。
她在打开布兰顿的房门叫他起床之前深吸了一口气。“布兰顿”,她一边在他耳边低语,一边温柔地拍着他的后背。
“嗯嗯,”闷闷的声音从床上传来。
“布兰顿,亲爱的,赶紧起床吧,还要上学呢。”
“再睡5分钟。”他含糊不清地回应。他经常这么保证。
5分钟之后,凯拉尝试着再次叫醒他。
“布兰顿,5分钟到了。该起床了。我可不希望你迟到。”
“我今天不去学校了。”他一边闷闷地说,一边翻了个身。
“布兰顿,赶紧的,我已经工作一晚上了,别让我操心啊。”
“好吧,你先走吧。”
“布兰顿,我还想去睡觉呢。”
“那你去睡吧,我一会儿就起来。”
“你不起床我就不去睡觉。”凯拉看着卧室的门,希望托尼千万不要出现。
“我迟到也没事的。”布兰顿说,“第一讲是自习课。”
“如果学校也同意你迟到的话,那你就不会每次都因为迟到被留校了。快起床。”
“我需要休息一天。就一天。”
“布兰顿,求你了。我也不愿意上夜班,但是我没有办法。你也没有什么选择。起床。”
布兰顿没有让步。然后,凯拉将学校和托尼分别对布兰顿迟到行为的惩罚和责备做了一番比较,发现两个都不能令人愉快,于是她把布兰顿的被子掀了起来。
意料之中的是,布兰顿的尖叫让托尼很快出现在了他的门口。
“别让他过来。”布兰顿说着晃着脚从床上蹦下来。
“你又让你妈妈操心你起床的问题呢,是吗?”托尼说。
“我起来了。”布兰顿说。
“我们没有问题了。”凯拉说。
“看起来还是有问题。”托尼一边说,一边瞪着布兰顿。
“他这就去洗澡了。”看到布兰顿拖拉着脚走向房门,凯拉放心地说。
当布兰顿经过托尼的时候,托尼扬起手假装要打他的头。
“让他去洗漱!”在意识到她的话完全没有必要说之前,嗔怪的话已经说出口了。
“你从他很小的时候就放纵他,”托尼说,“这就是为什么他根本不听你的。那个孩子只有打他一顿才能听话。”
凯拉开始给布兰顿换床单:“他就是早晨起床比较费劲。”
凯拉后悔自己又开始一场没有终点的老生常谈了:“打他解决不了问题。”
“你要是让我修理他一个星期,我保证他再也不会早晨起不来床了。”
凯拉决定不再火上浇油了。如果她什么也不说,托尼的怒火会熄灭得快一点。
“看看你,还帮他整理床单,”托尼责备道,“好像他在住旅馆一样。”
凯拉等着托尼的下一句台词,并没有让她失望。
“他在我们家连5分钟都活不下来。”
整理完床铺,凯拉去浴室门外问布兰顿:“你早饭想吃什么?”
“真像个该死的旅馆。”托尼摇着头厌恶地说。
面对需要解决的问题,如果有能力孩子会做得很好,孩子也希望做好。所以,父母在与孩子一起解决问题时,要有积极的立场和明确的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