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1457600000003

第3章 “刑法天下”能长久吗

——秦始皇之死与秦朝兴亡

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统一六国,建立大一统的王朝——秦朝。嬴政自称始皇帝。

公元前213年秦始皇采用丞相李斯的建议,下令焚书。以郡县制为核心的中央集权制度在整个王朝全面实施。

公元前212年坑杀四百六十余名方士、儒生,即历史上的坑儒事件。

公元前210年秦始皇第五次外出巡游,途中死于沙丘。秦始皇遗嘱中定长子扶苏为接班人。李斯、赵高、胡亥合谋篡改秦始皇遗嘱。

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起义。全国起义风潮汹涌而至,项羽、刘邦均加入起义军的行列。

公元前208年李斯死,赵高完全掌控了秦王朝的实权。

公元前207年秦二世胡亥自杀,赵高立子婴为秦王。

公元前206年赵高被子婴杀死,赵高三族被全部杀尽。刘邦军队攻到霸上,秦王子婴投降,秦朝灭亡。项羽自立为西楚霸王,封刘邦为汉王,楚汉战争爆发。

奇怪的事越来越多

公元前210年,秦始皇在第五次外出巡游途中突然病倒。这本来是一件非常重大的事情,但是,消息被严密地封锁起来。

随行的大臣见秦始皇很多天都不露面,心里不免猜想:“皇帝怎么了?”但他们也只能心里想想,绝对不敢乱问,更不敢乱说。秦朝纪律森严,尤其是皇家的事,谁若敢乱打听,那准是不想活了。

秦始皇晚年将皇帝专制发展到了极点,他可以知道任何人的行踪,但他的行踪不准任何人知道。如果有人胆敢违抗,轻则杖刑,重则处死,甚至株连九族。秦始皇外出的时候曾受到刺客攻击,所以更是忌讳别人打听他的事情。

正因为如此,此次外出,大臣们虽然多天见不着皇帝,但什么话也不敢说。

可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反常的事情越来越多。而且,秦始皇乘坐的车,竟发出阵阵难闻的恶臭。

车是古代一种可以躺卧的大车。1978年7月,新中国考古队员在秦始皇陵墓西侧约20米处发现的2号铜车,就是辒辌车。车马通长3.17米,通高1.06米,总重量1241千克。前驾为四匹马,整个车身分前后两部分,前半部分只有一个座位,供驾车人使用,除顶上有车盖可以挡风遮雨外,前、左、右没有任何遮挡。后半部分是秦始皇乘坐的地方,称得上是一个四面封闭、宽敞的小房子。后面为车门,前、左、右各有一窗,窗上有镂空的窗板,能随意开合,开则凉快,闭则暖和。外面还用绫罗绸缎围着,既可以美化车身,又可以在窗户打开时继续保持车内的隐蔽性。秦始皇的辒辌车当然是豪华、尊贵、宽敞的,车房里面可以放桌子,能办公,吃喝拉撒睡都可以解决。这是权贵的象征。(注:可参阅《秦兵马俑探秘》,袁仲一著。)平日里,大家对它既敬畏羡慕又想接近。而现在,当它发出难闻的臭味时,周围的人都想捂鼻子,但是谁也不敢做出“失态”的行为。

有经验的人做出判断:这不就是死人的味道吗?

然后进一步猜想:是不是皇帝已经死了?

但仔细揣摩,又觉得不对。每天早晨、中午、晚上正常的开饭时间,宦官们照常将美味佳肴送到车里;大臣们向皇帝奏事时,也由宦官将皇帝的批复折子递出。皇帝既能吃饭,又能办公,这怎么可能是死了?

两种截然不同的现象令大家十分费解。正当大家疑惑时,又一件奇怪的事发生了。

丞相李斯传达了秦始皇的一个命令,让随行官员都在自己的车上放一大堆臭咸鱼。对此,大家只能无条件执行。于是,整个队伍就成为历史上空前绝后的最臭的队伍,可以载入吉尼斯世界纪录。臭气熏天,臭不可闻。

在这样的状况下,随行的人不仅感到身体不适,更感受到一种莫名的恐惧。秦始皇晚年,做过许多偏离正常的怪事,性格又暴戾,动不动就杀人,有时候甚至成百上千地杀,使得人人都怕他。但以前的事再奇怪,也比不了这一次。大家不由得忐忑不安起来,生怕祸事降临在自己头上。

他们哪里知道,秦始皇是真的死了。

其实,早在第五次巡游之前,秦帝国就或隐或显地流传着秦始皇要死的种种传闻。《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了几件遥远而神秘的事情:

第一件事情,是由占星官观察天象引起的。

秦始皇非常相信天命,特别重视天象,认为天空中星辰的变化昭示着人间形势的转变,所以专门设置了不少占星官员。

始皇三十六年,也就是公元前211年,占星官看到了“荧惑守心”的天象,慌慌张张地报告了秦始皇。

为什么慌张呢?因为在他们看来,这个天象最不吉利。所谓“荧惑”,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火星;“守”,可理解为侵入与长时间地停留;“心”指古代星象说中东宫的“心宿”。根据《史记·天官书》《汉书·天文志》的记载,中国古代的星象学将星空划分为五宫,分别是中宫、东宫、南宫、西宫和北宫。其中,东宫为苍龙,而“心宿”正好处在苍龙的心脏部位,昭示着天子的宫殿。而“荧惑”的主要作用是惩罚。既然火星长时间侵扰心宿,那不正昭示着皇帝会有很大的危险吗?皇帝有失去皇位、甚至死亡的危险。占星官员的报告,使秦始皇心里充满了挥之不去的忧虑。

第二件事情与陨石有关。

“荧惑守心”出现不久,天空中一颗巨大的陨石,坠落在秦帝国的东郡。

陨石坠地,在古人看来,本来就不是什么吉利的事情。更让秦始皇堵心的是,陨石上还刻了几个像毒咒一样的大字:“始皇帝死而地分。”这明显就是跟秦始皇对着干。

秦始皇一生的功业,莫过于在周朝之后建立了一个更为统一强大的秦朝。周武王建立的周朝历时近八百年。从公元前1046年到公元前771年,这段时期被称为西周,历时275年的时间,称得上一个统一的王朝。自东周开始,中国进入春秋战国的乱世,周王室渐渐名存实亡,各诸侯国纷纷逐鹿中国,最终天下大乱。秦始皇灭掉六国,又一次统一天下,而且实行高度集权的政治制度,就是要使秦朝的统治长于周朝,要使自己的江山千秋万代。“始皇帝死而地分”,则预示着秦始皇一死,秦朝也将迅速分崩离析。这自然是秦始皇最担心的。他马上派官员调查此事,看到底是什么人胆敢刻这些字。但调查来调查去,根本没有任何结果。秦始皇暴怒,将陨石烧毁,并残忍地将陨石附近的居民全部杀死。即便这样处理,秦始皇心里仍留下了重重的阴影。他疑神疑鬼,怀疑陨石坠落时本身就带着这些字,那就意味着天意要他死,而且在他死后秦帝国也将分裂。这是多么可怕的事情!

第三件事情,发生在始皇三十六年的秋天。

使者从关东返回秦朝京城咸阳,夜晚时分路过华阴平舒道。有人手持璧玉挡住他的去路,说:“替我把这个交给滈池君。”使者很奇怪。辒辌滈池在咸阳附近,辒辌滈池君就是滈池之神。这个突然挡住他的人让他办这么一件奇怪的事情,他岂能不问个究竟。可是,无论使者怎么问,拦路人就是不回答。最后,拦路人只是阴森森地说了一句话:“今年祖龙死。”然后就不见了,留在使者眼前的只有那块璧玉。

拦路人是人是鬼是神,使者搞不清楚,他赶紧回去禀报秦始皇。秦始皇沉默了很久,才说:“山鬼固不过知一岁事也。”他认为那个拦路人是个山鬼。

退朝后,秦始皇仍在揣摩“今年祖龙死”那句话,自言自语地说:“祖龙者,人之先也。”他觉得“祖”表示人中的首领,“龙”是指君王。这么一来,祖龙不就是指自己吗?

秦始皇更加闷闷不乐。他让御史查验使者带回来的璧玉,发现竟然是他在八年前渡江时所沉之物。此时,秦始皇多半相信这就是所谓的天意了。即便这一切是有人精心谋划的,他也必定能感到要置他于死地的人是极其可怕的。

一年中接连不断地发生倒霉的事情,对秦始皇来说,仿佛世界末日即将来临。为了摆脱这种要命的感觉,他找人占卜(注:占卜活动在商朝时最为兴盛,当时王朝的任何措施在实施前都要先占卜,征询所谓鬼神的意见。周公制礼作乐后,世人虽然将重心放在人世的礼乐上,但占卜仍被视为神圣的,并一直存在。秦始皇也是如此。),结果是:“游徙吉。”意思就是:出游和迁徙,将会吉利。于是秦始皇下令,将三万户黔首,也就是让三万户百姓迁徙到北河、榆中地区定居,同时,他自己也开始了声势浩大的外出巡游。

不死的权柄

这是秦始皇统一天下后的第五次巡游,名义上是秦始皇“亲巡天下,周览远方”以稳定天下的壮举,实际上称得上秦始皇躲避灾难乃至死亡的一次外出。

这是一次非同寻常的巡游,也是一次改变中国历史命运的大事。

秦始皇一外出,王朝的最高领导班子也跟着外出,最主要的成员是左丞相李斯、廷尉蒙毅(注:《史记》中并没有记载蒙毅的具体职务。根据他掌管司法又位列上卿,推定他担任“廷尉”一职。)、中车府令赵高,他们在巡游中随时协助皇帝处理朝政大事。秦始皇还带了小儿子,名叫胡亥,他们就是出去游山玩水的。右丞相冯去疾则留守京城。

公元前210年,也就是秦始皇三十七年十月初四(注:此处年代为一关键。秦朝历法以夏历十月为岁首。也就是说,秦始皇第五次出巡与他的死亡都是在秦始皇三十七年。),巡游队伍由咸阳出发,向东南行进,十一月到达云梦,即现在的湖北、湖南交界处的长江两岸。在这里,秦始皇向着南方的九嶷山遥祭舜帝。传说,舜帝死于九嶷山,山上有舜帝陵墓。祭奠完毕,巡游队伍沿着长江向东,经过丹阳(即现在的安徽当涂县东北),然后到达了钱唐(即现在的浙江省杭州市)。再往前行走,到了钱塘江边,江水险恶,不易通过,于是他们向西绕行一百二十里,从江面狭窄的地方渡过。此后,秦始皇登上了会稽山。此山位于今绍兴市南面,传说大禹死后葬于此地,山上有大禹的陵墓。大禹乃是中华最重要的始祖之一,由于治水有功惠及万代,所以在世时被称为王,去世后被尊为神。秦始皇郑重地祭拜了大禹,并且遥祭南海神,还下令在会稽山上立下石碑。石碑上的文字是称颂秦始皇的,内容为:

皇帝休烈,平一宇内,德惠修长。三十有七年,亲巡天下,周览远方。遂登会稽,宣省习俗,黔首斋庄。群臣诵功,本原事迹,追首高明。秦圣临国,始定刑名,显陈旧章。初平法式,审别职任,以立恒常。六王专倍,贪戾慠猛,率众自强。暴虐恣行,负力而骄,数动甲兵。阴通间使,以事合从,行为辟方。内饰诈谋,外来侵边,遂起祸殃。义威诛之,殄熄暴悖,乱贼灭亡。圣德广密,六合之中,被泽无疆。皇帝并宇,兼听万事,远近毕清。运理群物,考验事实,各载其名。贵贱并通,善否陈前,靡有隐情。饰省宣义,有子而嫁,倍死不贞。防隔内外,禁止淫泆,男女洁诚。夫为寄豭,杀之无罪,男秉义程。妻为逃嫁,子不得母,咸化廉清。大治濯俗,天下承风,蒙被休经。皆遵度轨,和安敦勉,莫不顺令。黔首修洁,人乐同则,嘉保太平。后敬奉法,常治无极,舆舟不倾。从臣诵烈,请刻此石,光垂休铭。

此铭文由丞相李斯亲自撰写,从内容中可以看出,他和秦始皇对于秦法的重视,并认为这是秦朝的根本,只要后人敬奉此法,则“常治无极”。

当然,会稽山并不是秦始皇巡游的主要目的地,他此次最想见的是神秘的大海。

巡游队伍折而向北,走陆路,过水路,继续长途跋涉,一直到达琅邪。此时已到了五月,巡游队伍已经在外长达七个月了。在当时的情况下,并没有现代交通工具,只能靠步行或马匹拉车,不可谓不辛苦。秦始皇自然也免不了颠簸劳累、栉风沐雨之苦,但他继续前行,而且有亢奋之感。特别是到达琅邪后,秦始皇忍不住再一次浮想联翩。

为什么?因为以秦始皇的心气之高,他不仅要躲避死亡,更要追求长生不老!他一辈子进行过五次大规模的巡游,尽管都标榜是为了秦王朝的稳定,其实四次都与长生不死药有关。第五次巡游更是如此。琅邪这个地方,正是秦始皇追寻长生不老药的开始。

公元前219年的时候,秦始皇统一天下后第二次巡游,到达渤海岸边的琅邪,第一次看到了广阔无边的大海,甚至看到了海市蜃楼。神秘的大海引发了秦始皇的遐想,“大乐之,留三月”。他看到这里人口不多,当即下令,迁徙三万户黔首于琅邪台下,还令人刻石,歌颂自己“并一海内,以为郡县,天下和平”等功绩超过了古代的五帝三皇。他很是得意。可是,人在太得意自满的时候,倒霉的事情往往马上来临。

秦始皇那充满欲望的样子,被齐人徐福看在眼中,他觉得有机可乘,于是上书,说:“海中有三座神山,分别是蓬莱、方丈、瀛洲,神仙就在那里。为了皇上,我愿意赴汤蹈火,去找神仙,将长生不老药奉献给您——我伟大的皇帝。”秦始皇果然大喜,马上召见徐福,赏赐他大量的金银财宝,又物色了数千童男童女,让徐福带领,入海求仙。

秦始皇在琅邪停留三个月,其实是想等着徐福将仙丹带回,但左等右等都没有消息,只好怏怏不乐地离开。

徐福的事情迅速传开,天下方士、阴阳家之流纷纷以求仙献丹为名,骗取秦始皇的赏赐。这里面最有名的是燕国人卢生。他以求仙为名,忽悠了秦始皇很多赏赐。隔了一段时间,等秦始皇要他拿结果的时候,为了应付秦始皇,卢生讲了一套骗人的话,说:“神仙喜欢清静的地方。只有皇帝您的行踪、您居住的宫室不为外臣知道,神仙才会降临。”这是成心给秦始皇增加难度。当然,为了增强可信度,他又渲染了神仙的超凡本领,说神仙到了水里不会被浸湿,到了火里不会被烧着,能腾云驾雾,长生不老。这些鬼话,秦始皇竟然羡慕得不得了。他马上下令,将咸阳周围二百里内的二百七十座宫殿楼阁,全部用栈道、暗道连接起来,只要外界能看到的地方,都用高墙挡住。有一次,秦始皇在梁山宫,看见山下的丞相李斯车骑众多,心里不高兴,言谈中就显露出来。没多久,秦始皇再一次见到李斯的时候,李斯身边的车骑都撤去了。秦始皇马上意识到,一定是身边人泄露了自己说的话。他大发雷霆,立刻追查起来,但没有人承认。秦始皇干脆把那天跟随他的所有人都杀掉。此后,再没有臣子知道秦始皇的行踪。需要听秦始皇命令的时候,大家都到咸阳宫等候。

卢生听到这个消息,担心谎言被识破,免不了遭受酷刑而死。于是,他与另一位方士侯生一起携带财宝,逃到了深山老林。如此一来,秦始皇愤怒到了极点,找不着卢生,就将怒气发泄到周围的方士、儒生身上,一下子将四百六十多名书生活埋。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坑儒”。

即便如此,秦始皇还是想求长生不老药。

那么,世上有长生不老之药吗?

当然没有。古今中外,几千年、几万年、几百万年,谁见过这种药?谁又见过长生不老的人?这些东西可以出现在神话故事里,但现实中怎么可能会有呢?这不就是一个再简单不过的常识吗?秦始皇怎么连这个常识都不知道?难道他是个傻子?

当然不是,他不是傻子,而是绝顶聪明的千古一帝。他结束了长达五百多年的战争,统一了六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的统一王朝,统一了文字,统一了度量衡,统一了货币,修起了万里长城,抵御了北方强悍的匈奴,他的一生,干了很多惊天动地的事业。这样的人,怎么可以说他是傻瓜呢?

世界上并不存在长生不老药,这是现代人的基本常识,而在秦始皇时代,许多人是真心相信有长生不老药的。而且,不只秦始皇时代如此,后来的唐太宗等人不也追求长生不老吗?从另一个角度来说,这是否也算人类对未知世界的探索呢?这种提法似乎有一定道理。关键是,秦始皇追寻长生不老药达到走火入魔的程度,而且因此伤及许多人的性命,自己也一再受骗。这当然不是科学的探索。所以,秦始皇仍然是有问题的。

那么,问题的根子出在哪儿了?也许他的人性中有什么缺陷吧。我们继续来探讨。

一般认为,秦始皇嬴政是秦庄襄王子楚的儿子。可是,直到现在,仍有很多人认为,他是吕不韦和赵姬的私生子。

公元前259年,子楚作为秦孝文王的一个儿子,被典押在赵国邯郸当人质。以国君的儿子当人质,是战国时一国对另一国表示和平的方式。倘若两国失和,重要的人质可以起到制约作用。从这一角度看,子楚是个和平使者,似乎很重要。可另一方面,却能看出子楚根本不被秦孝文王重视。秦孝文王的儿子众多,他派子楚当人质,很有可能会在秦国需要的时候将子楚作为牺牲品。在赵国,子楚生活非常窘迫,很少有人看得起他。商界巨子吕不韦却觉得子楚奇货可居,经过周密的考虑后,他决定不惜代价地进行政治投资,通过重金买通了秦孝文公宠爱的华阳公主,使其劝说秦孝文公立子楚为太子。对于子楚本人,吕不韦更是百般笼络,认识不久,就把自己的爱妾赵姬送给子楚。之后,嬴政就出生了。所以,嬴政到底是子楚的儿子还是吕不韦的儿子,很不好说。

嬴政三岁的时候,秦国和赵国交战,赵国想把子楚杀掉。吕不韦用黄金买通守城官吏,使子楚逃走。赵国又想杀子楚的家属,赵姬和嬴政同样得到吕不韦的关照,隐姓埋名躲藏起来,一躲就是五年。也就是说,嬴政刚出生刚懂事的时候,就遭遇了残酷的政治斗争,这必然会在他的心里留下深重的痕迹,更不用说后来更加残酷和血腥的政治斗争、军事斗争、宫廷斗争……可以想象,嬴政是在种种异常复杂的斗争中,一步步成为秦王、秦始皇的。他虽然智商极高,但内心深处非常冷漠、自私,是一个极度薄情寡义的角色。

早在战国时期,大梁人尉缭便经过近距离观察,得出这样的结论:“秦王这个人,高鼻、长目,胸长得像猛禽,说话的声音像豺狼,无情无义却有虎狼之心。这样的人,在他不得志的时候好相处,一旦得志,什么事都干得出来。如果秦王以后得了天下,天下人都将成为他的奴隶。这样的人,不可以和他长相处啊。”所以,秦王嬴政虽然待尉缭不薄,但尉缭却想离开他。

果然,嬴政统一六国后,自称始皇帝,还要把皇位传至千代万代。他的权势达到了人世的极限。与此同时,他的冷漠、自私、残暴、贪婪的性格也暴露无遗,他以暴政治国,不惜以全国之力满足他一个人的私欲。他将原先六国妃嫔宫女都霸为己有;为了一个阿房宫,他又动用七十万人;他的陵墓更是牺牲了无数人的生命。而当人世间的欲望都得到满足之后,更大的与现实完全脱节的欲望产生了,那就是追求长生不老。

我们通常讲无欲则刚。就是说,没有欲望,就可以很理智。正常的欲望当然也是无可厚非的。很多时候,正常的欲望还会产生激情和积极的因素。然而,若欲望大得没有边际,这个人又完全痴迷于此,成了欲望的奴隶,再聪明、再伟大的人也会变成傻瓜,也会受到别人的欺骗。

秦始皇就是这样。

而且随着年龄的增长,他更加迫切地想要长生不老,达到走火入魔的地步。所以,他就注定要受骗。

当秦始皇又来到琅邪后,九年前骗秦始皇的徐福,竟然胆敢再次行骗,够胆大的。因为他摸透了秦始皇追寻长生不老药的急迫心理,牢牢地抓住了秦始皇的软肋。他信誓旦旦地告诉秦始皇:“蓬莱的仙药早就可以得到了。只是多年来一直被海上的大鲛鱼挡着,无法前往。大鲛鱼是恶神,只有像皇帝您这样伟大的人物才能将其射死。”

秦始皇又一次相信了徐福,带领大队人马,水路并进,风雨兼程,几天后终于在芝罘射杀了一条大大的怪鱼,他很高兴。徐福马上对秦始皇说:“恭喜皇帝!我这就带着皇帝的厚礼去见神仙,把长生不老药拿回来!”

于是,秦始皇又给了徐福大量的财宝,派专人保护徐福出海。

然后,他再一次陷入等待状态中。

可是,徐福能回来吗?这一次,徐福是永远都不会回来了,他携带着大量的财物,找到一个适合人居住的岛屿住了下来,谁也找不着。直到明代,朱元璋还写诗感慨:“当年徐福求仙药,直到今日更不归。”

徐福走后不久,秦始皇在平原津病倒。几天后,四十九岁的秦始皇在沙丘平台死去。这是一个意料之外的死亡事件。

仔细分析,秦始皇生病和死亡的原因可能来自三个方面:

其一,秦始皇晚年一直养尊处优,但为了射死徐福所说的大恶鱼,连续数天作战,又劳累,又容易受风寒,导致他病倒。

其二,行程太远,经陕西、河南、湖北、湖南、安徽、浙江、江苏、山东达数万里,严寒和酷暑,水土不服、气候变化,均可能成为秦始皇病倒的原因。

其三,秦始皇一直在吃方士们所谓的仙丹妙药。这里面虽然不一定有什么三聚氰胺,但有铅汞等多种成分,免不了会有慢性毒素,这些毒素在人体中积累多了,一旦发作,很容易导致猝死。

关于秦始皇的死因,还有其他一些说法,我们放在后面分析。

总而言之,这次趋吉避凶的长途巡游,秦始皇是想达到长生不老的目的,但由于种种原因,导致了他猝死。

可是,为什么秦始皇已经死了,还会出现他能吃饭、能办公的怪事?

这都是丞相李斯的安排。李斯命一位宦官坐在秦始皇的辒辌车里,让他按照秦始皇的习惯正常吃饭,只是不露面,不说话,对大臣们的折子也不马上答复,等李斯处理过后再由宦官递出去。他以这种方式,制造了秦始皇未死的假象。

李斯为什么要这样做?

因为当时的形势非常严峻。秦始皇统一天下后,实施了高度集权的中央专制制度。全国大小权力集中在秦始皇一个人身上。秦始皇突然死去,但他死的地方不对,是在远离京城的巡游途中,不容易处理善后事宜;他死的时候也不对,因为还没有一个名正言顺的新皇帝来继承秦始皇的事业。整个王朝出现了最高权力的真空地带,这是非常可怕的。

当时的皇位继承制度是父死子袭,秦始皇一共有二十多个儿子,每一个都有机会成为皇位的继承人。秦始皇生前若立好了太子,他一旦驾崩,太子会顺理成章地成为新皇帝。但现在没有。所以,皇子们以及他们背后形形色色的权力集团,都在虎视眈眈地盯着这个皇帝宝座。一旦处置不当,马上就会引起血腥争斗乃至全国大乱,达到不可收拾的地步。这样,秦始皇一死,便给整个秦王朝带来前所未有的严重危机。为了维持暂时的稳定,作为总揽朝政的最高官员,李斯制造秦始皇未死的假象,是很正常的。

那么,秦始皇本人就没有意识到他死后秦王朝可能面临的危机吗?他意识到了,所以在临终前做了一件最重要的事情。

那就是立遗嘱,确定皇帝接班人!

真实的遗嘱

弥留之际,秦始皇意识到了秦王朝可能面临的巨大危机,所以他要进行补救,做一件最重要的事。那就是立遗嘱、确定皇位接班人。

想到这些,他赶紧把随行队伍中最重要的三个人叫到身边。他们分别是李斯、胡亥、赵高。

李斯是秦王朝的左丞相,一人之下,万人之上,辅助皇帝总揽朝政大权,位置当然是最重要的。他帮助秦始皇打下天下,定下秦制,也赢得了秦始皇的最大信任。

胡亥是秦始皇的第十八个儿子,深受秦始皇宠爱。秦始皇第五次巡游前,胡亥请求跟父皇出去开阔眼界,秦始皇答应了。其他的皇子都没有这个福气。于是,胡亥成为秦始皇临终前身边唯一的皇子。

第三个人是赵高。赵高是宦官头子,职务为中车府令。秦朝中央统治阶层的最高官职有三公九卿。三公分别为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九卿比三公略低,分别是奉常、宗正、郎中令、卫尉、太仆、廷尉、典客、治粟内史、少府。这里面,丞相位列三公九卿之首。而中车府令连九卿都算不上,是太仆的属官,职位并不很高。

那么,为什么职位这么低的人,会成为秦始皇的托命之人?这显然与赵高所处的特殊位置有关。

第一,赵高负责掌管皇帝的车马和符印,处在一个十分关键的位置。皇帝的车马,当然是秦始皇的交通工具,对秦始皇的行踪与安全负有重大责任。符印中的“符”,即我们常说的兵符,秦朝时多为铜制的虎符,用来调度兵马。符印中的“印”,就是我们通常讲的皇帝的玉玺。皇帝的公文、圣旨要成为正式文书,一定要盖上印章。这道程序需要经过赵高之手。也就是说,别看赵高只是一个办事官员,但至关重要。

第二,由于深受秦始皇信任,赵高还经常代秦始皇书写公文,称得上秦始皇的机要秘书。

第三,由于受到秦始皇的重视,赵高还受命为秦始皇的儿子胡亥讲授法律文书,成为皇子的老师。

所有的这些,都使赵高成为一个特殊的人物,成为秦始皇临终前的一位托命之人。

那么,是不是赵高的权势就非常大呢?也不见得。我们应该客观地分析,无论处在多么关键的位置,赵高仍然只是一个履行职责的官员,充其量相当于一个局级干部。按照常理,不可能对皇帝的遗嘱产生什么重大影响。所以,当时谁也没料到赵高这个小人物会对始皇的遗嘱起到根本性的作用。

本来,还应该有蒙毅。他掌管国家法令,位列上卿,其职位在李斯之下,却在赵高之上。蒙毅同时称得上蒙氏家族在中央的代表。蒙氏家族,从蒙毅的爷爷蒙骜开始就为秦国立下汗马功劳。翻开《史记·秦本纪》和《史记·秦始皇本纪》,我们会发现,蒙骜在世时,秦国获得的大多数城池都是蒙骜攻下的。他的赫赫战功不仅为自己赢得了荣誉,被封为上卿,也使他的家族成为除皇族之外最显赫的家族。蒙毅的父亲蒙武同样是秦国不可多得的将才,曾作为副将,两次与王翦出征楚国,斩杀项燕,俘虏楚王,最终灭掉楚国。蒙毅的兄长蒙恬此时正受命统领秦王朝最精锐的部队,守卫边疆。蒙氏家族忠于秦王朝,深受秦始皇重用。蒙毅受到秦始皇非常特殊的待遇:“出则参乘,入则御前。”如此,蒙恬、蒙毅两兄弟,一个在外,一个在内,“虽诸将相莫敢与之争焉”。(注:见《史记·蒙恬列传》。)

还有一点则很少有人注意。那就是,蒙毅与赵高有过节。有一次,赵高犯了大罪,秦始皇把他交给蒙毅处理。蒙毅秉公执法,按照条令要将赵高处死。然而,秦始皇想留赵高,便不管什么刑律了,赦免了赵高,还让他官复原职。从此,赵高虽然表面上尊崇蒙毅,但内心里恨透了他。而蒙毅也不是傻瓜,处处防着赵高。这样的状况,秦始皇心知肚明,但他总是把蒙毅和赵高同时带在自己身边,这未尝不是秦始皇的一种对大臣的制衡之术。

第五次巡游,蒙毅本来也是一直跟随在秦始皇身边的。但秦始皇到平原津病倒后,他想到的第一件事就是派蒙毅返回去祭拜山川。

在秦朝,祭拜天地山川是皇帝的政治特权,以此表明自己至高无上的权力是上天赐予的,同时以此来祈求风调雨顺、政权平安。秦始皇本人很热衷于这些事情。

然而,在琅邪的时候,由于听信了徐福的话,秦始皇急着去射杀海上的鲛鱼,没有来得及祭拜当地的山川。他病倒以后,就疑神疑鬼,觉得自己生病是由于对山川之神不敬而受到了惩罚。所以,他特地派重臣蒙毅代自己去祭拜山川。

蒙毅领命前往,而秦始皇很快就奄奄一息了。秦始皇临终前,蒙毅仍未返回。

所以,秦始皇临终前见到的重要人物只有三个。他想到自己无上的权威,想到这几人对自己的无限忠诚,所以很是放心。等三个人都来了之后,由秦始皇口述,李斯和胡亥监督,赵高执笔,代秦始皇给扶苏写信。这封信的内容就是秦始皇最后的遗嘱。

关于这份遗嘱,《史记·秦始皇本纪》和《资治通鉴》上的记载是一致的,都只有短短七个字:“与丧,会咸阳而葬。”

《史记·李斯列传》中,在这七个字前面加了五个字,就是“以兵属蒙恬”。

意思就是,命令扶苏把兵权交给蒙恬,赶紧到首都咸阳,主持安葬秦始皇的事宜。

扶苏是什么人?

他是秦始皇的大儿子,懂儒学,讲仁义,曾多次直言劝谏秦始皇。方士卢生以求仙为名蒙骗了秦始皇大量的金钱后逃之夭夭,秦始皇愤怒得不得了。一时间抓不到卢生,就将愤怒发泄到其他的方士、儒生身上。一下子就要把四百六十多名方士、儒生活埋。这当然是荒唐的、残忍的。但是,鉴于秦始皇的淫威,没有人敢说半个不字。偏偏扶苏劝谏:“天下刚刚平定,远方的百姓还没有完全归附。儒生们都诵读诗书,效法孔子,现在皇上用重法制裁他们,儿臣我担心天下不安,影响国家社稷,恳请皇上明察。”秦始皇在气头上,一怒之下就把扶苏贬到北方上郡,去监督蒙恬的军队。还好,秦始皇在生命的最后时刻,原谅了扶苏。

秦始皇有二十多位皇子,却单单给长子扶苏写信,让他主持丧事,用意十分明显,就是要让扶苏当他的接班人。

有人可能会疑问,既然秦始皇立扶苏为接班人,为什么不直截了当地在遗嘱中体现呢?

关于这一点,史书上没有任何记载。也许,在快要死去的时候,即便秦始皇也身不由己,他或许只说了这句话,再想说些什么的时候,却已经说不出来了。也许,还有许多也许……但当时的现场,我们无论如何是无法完全复原的。那么,我们只能借助有限的史料,运用我们的思维,进行多方位的思考判断。

我们可以从正反两方面来探究历史真相。

设想做一道单项选择题,题目是:秦始皇要将皇位传给哪个皇子?选项是秦始皇所有的儿子。

做这道选择题,我们可以用排除法进行解答。因为没有任何人被立为太子,而除扶苏之外,其他皇子都与秦始皇的遗嘱没有任何的关联,所以很容易就把他们排除了。最后,剩下一个选项,那就是扶苏。

我们也可以正面分析秦始皇传位给扶苏的理由:

一、扶苏以皇长子身份继位,名正言顺,符合自商周以来一贯的宗法制度,符合世人的正常观念,可以极大地消除其他皇子对皇位的觊觎,有利于皇权平稳过渡。

二、扶苏是一个很有能力、文武双全的人。即便拥护其他皇子的大臣,例如胡亥的老师赵高,也不能不承认扶苏的能力。秦始皇喜欢的皇位继承人当然必须是有能力的。

三、扶苏有帝王气魄。秦始皇晚年的时候,听不得一点儿意见。所有的臣子,包括秦始皇的儿子们,都在他的淫威之下不敢直言。这种情况下,只有扶苏数次直谏,表达出相对独立的治国理念。秦始皇一怒之下,把他赶出京城。尽管如此,秦始皇在冷静时也许会想:这才是自己的儿子呢。倘若只是一个阿谀奉承的无能之辈,怎能放心把国家社稷的重任交付给他?

四、秦朝完全实行郡县制,皇子们不再分封土地和官爵。众多的皇子中,只有扶苏有重要职权。所以,秦始皇应该是把扶苏当作自己的接班人来培养的。

五、秦始皇将扶苏赶出京城,名义上是贬,但其实扶苏更有权了,而且到重要的基层岗位任职,未尝不是很好的锻炼机会。一个好的领导者,必定需要在基层工作的经验。有了更多的在基层工作的经验和能力,方能担任更重要的职务。

六、我们再来看看,秦始皇将扶苏赶出京城的时候,是派扶苏去监管边疆拥有三十万大军且在朝廷及军队中最有威信的蒙恬。蒙恬家族是对秦王朝最忠心的家族,除蒙恬在外带兵外,他的弟弟蒙毅在朝中也受到秦始皇特别优待。外有蒙恬,内有蒙毅,这是秦王朝最坚实的保障。蒙恬的功绩需要扶苏报到中央,这样,只要扶苏主动,很容易跟蒙恬相处好。如此,扶苏一旦继位,势必会得到蒙恬家族及其强大的政治、军事力量的支持,必能稳稳地把握住局面,从而避免出现秦始皇一死而朝野混乱的局面。

七、秦始皇与扶苏的政治主张有所不同。秦始皇重法轻儒,所以实施了焚书坑儒政策,而扶苏重视儒家,他认为治理国家光靠严刑峻法还不行,儒家伦理之学才可以使国家长治久安。也许,秦始皇在临终前对扶苏的主张有了一些认同。

总之,把扶苏定为接班人,是秦始皇遗嘱的真正意思,这个决定称得上秦始皇晚年最明智的决定。

让我们继续回到秦始皇临终前的历史现场。《史记·李斯列传》记载:“书已封,未授使者,始皇崩。”也就是说,这份最重要的遗嘱写好后,郑重地用玉玺盖上印章,密封起来,下一道程序就应该是交付使者,发送出去。如果是这样,遗嘱将到达扶苏手中,整个秦王朝的命运将会没有那么多悬念。

但是,偏偏就不是这样,这里面出现了问题。

由于写得太晚了,还没等书信发出去,秦始皇便一命呜呼了。而秦始皇恐怕做梦也不会想到,自己刚刚死去,最有权威的遗诏便有被篡改的可能,梦想传万世的王朝也面临土崩瓦解的危险。

那么,究竟是谁胆敢篡改秦始皇的遗嘱?让我们继续探讨。

秦始皇之死,如山陵崩塌,势必会影响整个秦王朝的稳定。他又死于远离都城的沙丘平台,知道他死亡情况的只有李斯、赵高、胡亥以及身边两三位宦官。他们该怎么办?

在这个关键时刻,丞相李斯理所当然地担当起主持大事的职责,为了稳定局面,他将皇帝的死迅严密地封锁起来,还制造了秦始皇未死的假象。这些做法,是特殊时期的特殊举措,是无可厚非的。

问题是,李斯万万没想到,他的非常合适的举措,却给了赵高一个很好的机会。赵高要在遗嘱上大做文章。

那么,赵高究竟是个什么样的人呢?

赵高本是六国中赵国贵族的后代。他的父母迁移到秦国后,都犯了重罪,受到严惩,赵高兄弟受到牵连,小时候就被阉割成为宦官,地位卑贱。什么是宦官?大体而言,所谓宦官,就是指那些失去性功能并在古代宫廷中侍奉皇帝及其家族的男性奴仆。宦官最早出现在夏商时期,地位非常卑贱,在宫廷中干一些最下等的体力活。后来,由于皇帝将一些权力赋予其宠幸的宦官,使宦官内部出现了阶层分化,有的依然地位卑贱,有的则权势很大,甚至可以反过来支配皇帝。像唐朝的高力士、仇士良,明朝的魏忠贤,清朝的李莲英,都是臭名昭著的宦官头子。封建王朝中第一个最有名的宦官就是赵高。

赵高虽然出身低贱,但很有力气,也很有才华。他精通法律,擅长书法。许慎的《说文解字》序中说:战国时期,七国分立,言语异声,文字异形。秦始皇统一六国后,采纳李斯的建议,将六国的文字废除,命令使用秦国一直沿用的文字——史籀大篆书写,由李斯作《仓颉篇》,赵高作《爰历篇》,胡毋敬作《博学篇》,作为全国通用的文字教科书。书写过程中能简化的字就进行简化修改,定型为小篆。由此可见,赵高的书法水平一定很高,他也称得上中国文字史上的一个重要人物。这样的人才,在宦官圈子里肯定是凤毛麟角。秦始皇听说后,把赵高留用在身边,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发现赵高果然能干。同时,赵高很善于拍马屁,秦始皇很受用,便任命他为中车府令。赵高受命当了皇子胡亥的老师后,更是把这个小皇子哄骗得团团转,使胡亥对他言听计从。

同时,赵高暗地里不断培植自己的力量——主要就是内廷中宦官的力量。

秦始皇嬴政本来对宦官是有提防的,因为他吃过宦官的亏。

当年,嬴政的父亲秦庄襄王死去时,嬴政虽然成为秦王,但由于年轻,朝政大权掌握在太后和丞相的手中。太后就是原来的赵姬,她与丞相吕不韦有着暧昧关系。随着嬴政一天天长大,吕不韦觉得不能再和太后发生关系了。为了脱身,他推荐了一个非常健壮的男子嫪毐。为了让嫪毐进入宫中,吕不韦把嫪毐的胡子都拔光,然后做手脚,使嫪毐以宦官的名义进入秦宫,成为太后的情夫。这个嫪毐,很能够满足太后的情欲,两人关系非常密切,甚至有了两个私生子。嫪毐还很有野心,不断钻营,竟被封侯。这样地位就非常高了。要知道,作为大臣,即便立有很多的战功,就像蒙骜、王翦那样的将军,也不敢奢望被封侯。但嫪毐竟通过太后,成为长信侯,还被赏赐了大片封地,拥有家僮数千人。嫪毐明里暗里培植自己的势力,一批地位显赫的文臣武将聚集在他身边,成为一个权力集团。到最后,嫪毐野心勃勃,甚至与太后约定:如果秦王死去,将立自己的儿子为继承人。这才引发了一场叛乱。

公元前238年,当嬴政抵达雍这个地方的时候,住在蕲年宫里。

乘机作乱,冒用秦王以及太后大印调集人马,攻打蕲年宫。秦王嬴政虽然处境危险,但他沉着应对,令相国昌平君、昌文君调集军队参加战斗,很快取得胜利。嫪毐兵败后逃跑,嬴政对其恨之入骨,向全国发出悬赏令:“谁能活捉嫪毐,赏钱百万;谁能杀死嫪毐,赏钱五十万。”最后,及其同伙全部落网。嫪毐被处以酷刑——车裂而死,他的三族被诛灭,他与太后的两个私生子被杀死。太后也受到牵连,被自己的儿子迁居出去,就像被打入冷宫。很多人因此劝谏嬴政,从大政方针考虑,也不能对太后这样,但嬴政根本听不进去,先后处死劝谏者达二十七人之多。后来,茅焦冒死进谏,告诉嬴政:“如果你坚持这样以不孝行为对待你的母亲,天下人知道了,秦国恐怕要灭亡,陛下您就危险了。”嬴政这才幡然醒悟。这件事还牵连到吕不韦,因为嫪毐祸乱宫廷得力于吕不韦的举荐。嬴政因此首先撤销吕不韦的官职,后来又逼迫吕不韦自杀。由此可见,宫廷斗争有多惨烈。嫪毐虽然是假宦官,但这件事发生后,我们不难想到,秦始皇对宦官及身边的人会有怎样的戒备。然而,即便如此,赵高还是赢得了秦始皇的信任,可见赵高心机有多深。

作为深具政治手腕的秦始皇,虽然也以蒙毅来制约赵高,但仍然给了赵高太多的权力。

秦始皇死时,制约赵高的蒙毅并不在场。而赵高掌管着皇帝的符玺并代替始皇写信、监督信件的发送,这些权力,使他有机会在皇权更迭的特殊时期里兴风作浪。

那么,赵高为什么要篡改遗嘱呢?也就是说,赵高的作案动机是什么?据我分析,可能有以下两方面的直接原因:

第一,秦始皇之死,一下子就把他的机要秘书赵高推到了一个异常危险的处境。我们前面提到,赵高犯过不可饶恕的死罪,究竟是什么死罪,史书上没有记载,也许是杀人,也许是其他什么罪行,总之,这件事不小,而且当时是众人皆知的,按照法律,赵高其实早就应该死了。最后,是地位比法律还高的秦始皇赦免了赵高。秦始皇因此成为死刑犯赵高的保护伞。那么,当秦始皇死去后,赵高还能逍遥法外吗?很悬!

第二,秦始皇临终前的遗嘱更是让赵高处在一个生死的边缘。按照秦始皇的遗嘱,扶苏势必要成为新皇帝。以扶苏的思想和性格,赵高绝对不会受到重用。更重要的是,蒙恬、蒙毅兄弟势必掌权,而蒙毅对赵高的犯罪细节一清二楚。于公于私,蒙毅都很难放过赵高。如果算起老账,对赵高极为不利。起码,从赵高的心理角度分析,他不能不提防蒙毅。

从上述两方面的因素看,秦始皇死时,他身边的赵高同样感受到了死亡的威胁。为了保命,他岂能不拼死一搏?

那么反过来,如果秦始皇生前能给赵高安排一个合适的退路,或许他就不会这样恐怖不安。所以,归根结底,作为高度集权的王朝统治者秦始皇,他理应在生前安排好他的身后事,理应对他死后的王朝有一个妥善的安排,但他基本上什么也没做。可以说,他的死是不负责任的,给秦王朝留下了致命的威胁。说来也奇怪,这个威胁竟然首先落在了后来祸害秦朝最大的赵高身上。

赵高想要篡改遗嘱,除了直接原因外,还应该有间接原因:

第一,赵高的父母都因为犯秦法而受到重刑甚至被处死,他和他的兄弟从小就被阉割,处境肯定异常艰难,这些背景容易让他对秦王朝产生仇恨。秦朝宦官的来源主要有两个:一是战争中的俘虏及其亲属,二是犯罪人员及其家属。也许,大多数的宦官由于已成为特殊人群,注定只能做皇家的家奴,他们在外面是无法生存的,所以也就认命了。但赵高和大多数宦官不同,他是赵国贵族的后代,而且通晓法律和书法,有超强的能力,他有可能已经处心积虑多年,要寻找机会进行报复。

第二,赵高如何在非常卑贱的情况下学到法律和书法,而且达到了很高的水平,我们无从得知,但他一定是受过种种磨炼和屈辱的。他能在钩心斗角的宫廷中一步步脱颖而出,说明他有很强的发奋意识。在历史上,宦官的发奋意识往往出现两种截然不同的结果。第一种会出现像蔡伦、郑和之类令世人景仰的伟人,但这种情况非常稀少。第二种则是普遍现象。由于宦官身心惨遭伤害的原因,也由于他们身处宫廷的政治环境,他们的发奋意识更容易导致他们极端的权力欲。为了这个权力欲,他们可以无所不用其极,可以完全置伦理道德于不顾,可以极无耻、极变态、极隐秘地实施自己的行为。这种欲望,跟宦官本身的处境和地位有关。而赵高就属于这一种。他是一个有才能的小人,他能够以宦官身份得到秦始皇极大的信任,说明他非常不简单。他总是强烈地想往高处爬,总是窥伺着周围一切人,特别是一些重要人物,他对他们的事情了如指掌。在没有机会的时候,他可以对他们卑躬屈膝,而一旦机会出现,他就要毫不留情地施展自己的手段。这种人,我们可以称之为阴人,是极其可怕和可恶的。

有人因此更进一步地提出一种观点:秦始皇是赵高害死的。

首先,从秦始皇的角度分析,秦始皇嬴政没那么容易被害死。他在童年的时候,就在赵国境内受到通缉,跟着母亲东躲西藏;当了秦王以后,发生过弟弟长平君的反叛,发生过嫪毐的叛乱,他还遭遇过荆轲等人的刺杀;即便当了始皇帝,他仍然遭受过张良等人的行刺。在这些复杂的经历之后,秦始皇的自我保护意识非常强,防范手段也非常高明,不容易被害死。

其次,从赵高的利害角度分析,秦始皇一死,赵高的处境其实是最危险的,他当时并没有什么强有力的外援,他不会傻到害死自己的保护伞而把自己置于死地。至于后来的种种阴谋,每一步实施起来其实都是非常危险的。

第三,从史书记载的规律分析,如果秦始皇有被害死的可能,对于这样一件惊天事件,当时不可能没有一点儿传闻,像《史记》《资治通鉴》这样的史书不可能没有记载。所以,我认为,秦始皇的死跟赵高没有关系。然而,赵高篡改秦始皇的遗嘱却是千真万确的。

既有直接原因,又有间接原因,秦始皇一死,严重的危机和千载难逢的机会同时出现,赵高一定要千方百计、铤而走险地篡改遗嘱。

那么,赵高究竟要篡改成什么样的遗嘱?

他又怎样像走钢丝一样实施自己的阴谋?

他的面前会有哪些障碍?

在重重障碍面前,赵高将采取哪些手段?

他到底能否得逞?

黑色诱惑

秦始皇的遗嘱还未发出,这就为赵高提供了机会。赵高负责监督秦始皇书信的发送,所以他首先利用职权,将秦始皇的遗嘱扣留下来。然后开始实施他的阴谋。

当时的状况非常明了,因为知道秦始皇遗嘱的关键人物只有胡亥与李斯,其他两三位宦官则唯赵高马首是瞻。

这两个关键人物当中,胡亥是跟随秦始皇出来的唯一皇子。他虽然只是因为贪玩出来的,但外界并不知情,鉴于秦始皇已将扶苏贬出京城,有人猜测,胡亥有可能继承秦始皇的皇位。李斯则总理朝政,有执行遗嘱的权威和能力。那么,只要争取到胡亥与李斯,赵高的阴谋就可以得逞。

对于李斯和胡亥,赵高首先从哪个人开始着手呢?他首先想到的是胡亥。

关于胡亥的早年经历,《史记》和《资治通鉴》中都没有多少介绍。倒是汉初思想家贾谊在《新书》中记载了一则故事:胡亥小的时候,有一次受皇帝赏赐,与弟兄数人一起在大殿吃饭。与此同时,皇帝还置办酒席款待群臣。按照当时的礼节,臣子们入殿吃饭,要把鞋脱掉,放置在殿外特定的位置。也许皇子们吃得快吧,他们首先吃完,然后就离开了。这件事本来可以就这样结束。但胡亥却非常顽皮,他出了殿堂之后,看见大臣们放置的鞋子,马上就有了一个坏主意。他专门挑那些摆放整齐的鞋子,肆意踩踏,直到鞋子面目全非才离开。大臣们知道这件事后,都哭笑不得,叹息不已,觉得这样的皇子如果当了皇帝,天下一定会抛弃他。这当然是当时人的观点。如果我们现在客观地分析,这件事只能看作胡亥小时候的一次胡闹,并不能因此就断定胡亥以后就是昏庸的皇帝。他后来之所以昏庸,主要还与他所受的教育有关,而这又与赵高有很大的关系。

秦始皇临终前,外界对胡亥的了解并不多,但有三点非常明确:

第一,胡亥很年轻。根据《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公元前209年,胡亥是二十一岁。那么,秦始皇临终前,胡亥刚刚年满二十岁。

第二,他很受秦始皇的宠爱。

第三,他是赵高的学生。秦朝的制度是“以吏为师”,赵高教给胡亥的多是与严刑峻法有关的东西,使胡亥内心变得很冷酷;另一方面,赵高更多的是迎合胡亥自私、享受的需要,使其成为一个地地道道的极端自私的享乐主义者。

胡亥很相信赵高,而赵高则完全摸透了胡亥。所以,当赵高想要篡改秦始皇遗嘱时,他马上认定自己可以说服胡亥,于是便首先去找胡亥。

他首先试探性地对胡亥说:“皇上驾崩,没有留下遗诏分封各位皇子却唯独赐长子扶苏书信,用意是很明显的。如果扶苏到达咸阳,马上就会被立为新皇帝,而公子您就惨了,连一寸分封的土地都没有,您可怎么办呀?”

赵高为什么要这样说?

他将扶苏和胡亥放在一起对比,明显有挑拨的味道。但是,他的这些话也是有一定现实基础的。因为秦始皇废除了分封制,皇子们不再像周朝那样被分封土地,被封为王侯,他们甚至没有什么政治实权。在这样的情况下,扶苏一旦成为皇帝,他马上就会拥有天下,胡亥与扶苏将有天壤之别。所以,赵高用“公子您就惨了”这样的话,来刺激胡亥。

当然,赵高本来是要实现自己的阴谋,但他一点儿不说是为他自己,而是做出一副完全为胡亥着想的样子。这是他说话的技巧。

胡亥还是个毛头小子,他虽然得到秦始皇的宠爱,但前面毕竟有十七位兄长,皇位怎么轮也轮不到他身上,所以从来没动过这个心思。他也没有多想赵高暗含的意思,顺口就说:“扶苏继承皇位,这不是很正常吗?我听说,圣明的君主最了解臣子,开明的父亲最了解自己的儿子。既然父皇临终前没有分封诸子,我听命就是,还有什么可说的!”

赵高见胡亥对自己的暗示没有回应,不但没有泄气,心里反而更有底了。为什么?因为如果胡亥早有这么大的谋略,说明他不是个只会享受的平庸之辈,那样,以后反而不好控制。

时间在这个时候非常重要。

事不宜迟,赵高干脆挑明了。他大声说:“不然。现在天下的大权,天下人的存亡,操纵在公子与我赵高,还有丞相手中,公子你可要为自己的前程好好考虑呀。你是想做主人还是想做臣子,你是要做人上人,还是要做人下人,是驾驭人还是被人驾驭,这两种滋味可差得很远呀!”

赵高的这些话如此露骨,胡亥再傻,也能明白他的意思,他的内心不由得震了一下。最诱人的美味突然间摆在了自己面前,说不想吃那是假的,但他还有点儿胆怯,不敢随便下手。他害怕这美味会烫着自己,本能地退缩了一下,用冠冕堂皇的话回绝:“废兄而立弟,这是不义;不奉父皇遗诏而畏死,这是不孝;才能浅薄,勉强依靠别人的帮助而登位,这是无能;这三者都是大逆不道的,如果做了,天下人一定不服,我自己的性命可忧,国家社稷也会非常危险。”

看来,胡亥还是有自知之明的。他现在还有一些理智,能看到比较长远一些的结果,那就是:如果做了这件事,不仅我自己性命难保,整个国家也会非常危险。

这是他内心理智的判断。但是,眼前的饵实在太诱人了,胡亥显得很犹豫。

赵高看透了胡亥的心思,说:“历史上的商汤、周武,都把他们的主子杀死了,天下人还称颂他们,而不说他们不忠。公子呀,干大事就不要拘泥于小节,有些事是不能辞让的。”

赵高找到的理由真是莫名其妙。我们来看看他举的两个例子。商汤,是指商朝的开国皇帝汤。夏朝的末代皇帝桀非常残暴,整个国家民不聊生,怨声载道,人人都想推翻夏王朝。这个时候,汤顺应民意,率领军队,灭了夏朝,转而实行对民有利的国策,所以世人都称颂他,认为他杀死自己原来的主子是义举。周武,是指周朝的开国皇帝周武王。商朝末代皇帝纣王荼毒生灵,天下怨恨,周武王因此杀了纣王,改朝换代,同时采取了与民休息的国策。老百姓日子好了,对周武王铲除旧主子的做法当然也是非常支持的。这与篡改秦始皇的遗嘱完全是两码事。因为篡改秦始皇的遗嘱,就是要阴谋杀死仁义的扶苏,还有能够支撑秦王朝统一的大臣,赵高完全是为了自己的私利而不择手段,性质当然与商汤、周武的行为截然不同。人家是顺天而行,他这是阴谋诡计,但似乎所有的阴谋家都是这样,一定要为自己的卑鄙行为戴上冠冕堂皇的帽子。

胡亥没有意识到这一点,非常认真地听着。

赵高继续劝说:“公子呀,你如果有所顾忌,以后必然会遭受大的祸害。你如果犹犹豫豫,以后必定后悔。”

他的眼睛紧紧地盯着胡亥,瞳孔都放大了,慷慨激昂地怂恿道:“只要果断而勇敢地行动,即便鬼神也会畏惧而躲避!你就肯定能成功!公子你一定要按照我说的做,咱们共举大事!”

胡亥的心理防线终于被赵高突破,他放弃了最后的道德底线和理智底线,喟然长叹道:“现在父皇的丧礼还没有办呢,怎么适合用这样的事情干扰丞相呢?”

这句话表明胡亥已经同意了,但还担心丞相李斯的阻挠。

赵高大喜,说:“时乎时乎,间不及谋!赢粮跃马,唯恐后时!”

赵高的意思就是说,时机稍纵即逝,好东西就在前面,要赶紧抓住!

见胡亥点头,赵高马上去找丞相李斯。

李斯是什么人?他可是中国历史上一位了不起的人物。他具有非凡的政治手腕,地位和权力远远高于赵高,他能被赵高蛊惑吗?

说起李斯,他称得上封建王朝的第一位铁血宰相。

李斯是楚国上蔡人,出生于公元前280年左右,身份低微。年轻时,李斯在楚国基层部门当小公务员。有一次,他见到公共厕所的老鼠,吃的是肮脏的东西,看见人和狗,赶紧害怕地躲起来。而粮仓里的老鼠,吃的是好粮食,住的是大房子,整天优哉游哉,安闲自在,根本不受人与狗的干扰。同样是老鼠,但由于所处环境不同,生活状况也截然不同。李斯因此发出感慨:“一个人有没有出息,其实就像这老鼠一样,主要看自己能不能找到一个好的环境和高的平台。”他决心为自己找一个更高的平台,从此,开始了自己的奋斗史。

从一位名不见经传的小吏变成秦王朝的丞相,李斯经过了一次次华丽的转身,成就了一个非常具有传奇色彩的人生。在他的奋斗史或者说升职记中,体现出了一些成功经验:

第一,要想有大作为,首先必须自己有能力。这是基础。

李斯强烈地意识到光靠当小公务员时的小聪明,是远远不够的,所以他需要找名师求学。李斯找的是闻名天下的大学者荀子,学习帝王之术。

第二,积极进取,定位准确。

要想发挥自己的能力,必须找一个合适的大环境,否则能力再强也是白搭。打个比方,现在的大学生毕业后势必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做选择,是在北京、上海这样的一线城市还是回到小城镇,这个选择非常重要,将很大程度上决定一个人的生活方式和发展方向。李斯学成帝王术之后,没回自己的故乡楚国,因为他知道楚王没什么大能耐。他将目标明确地定位在最强大的秦国,他要游说秦王,建功立业!

第三,高平台,低起点。

李斯到秦国时,秦王嬴政只有十二岁,朝政大权由太后和吕不韦把控。李斯赶紧投靠吕不韦,成为吕不韦的舍人。舍人不是什么官职,只相当于吕不韦的私人参谋。但李斯看重的是吕不韦的平台,起点低没关系,只要对未来的发展有好处就可以。果然,李斯的才华被吕不韦发现后,马上提拔他为郎。郎,是国王的侍从官。

第四,长期准备,适时出击。

李斯虽然只是个侍从官,但他密切关注国内国际形势,对秦国的历史、历代秦王的得失也是了如指掌。历代秦王一直致力于不断增强秦国的力量,向外扩张。自秦孝公让商鞅实施变法以后,秦国更是成为超级大国,有吞并天下之意。而其他六国则采取过合纵的方法,联合起来对付秦国,秦国对外战争有胜有败,但整体而言,其吞并天下的势头一天比一天强。吕不韦执政时期,仍然采取对外扩张政策。这一时期,对外作战的总统领一直是蒙骜。秦王政六年,楚、赵、魏、韩、卫五国组成最后一次联合军队攻打秦国,结果被秦国打败。按照常理,秦国应该乘势追击,但事实上,在此后的两三年时间里,秦国对外征战的步伐明显减慢。这是为什么呢?

一、秦国内部出现了严重的政治斗争。太后的情夫嫪毐已具备与吕不韦抗衡的强大势力,魏国为避免秦军的进一步攻击,便重金贿赂嫪毐,减缓了秦军步伐。

二、秦军一直以来的主将蒙骜于秦王政七年死去。第二年,秦国仍派部队攻打赵国,不料军队统领竟然在半路上造反。这势必也会影响秦国的对外政策。

三、早在几年前,韩国就派出水利工程师郑国,到秦国帮助其兴建大型水利工程,希望使秦国的力量集中在国内建设上。这一举措显然也起了一定的作用。

也许还有其他的原因。所有这一切,都使得包括嬴政、吕不韦在内的秦国决策者把目光转向国内。殊不知,这个时候正是其他各国最虚弱的时候,是秦国大规模出征六国的最佳时机,这个时机一旦失去,给已经经营了数百年的其他六国以喘息的机会,秦国可能再也无法统一六国了。在这样的情况下,李斯的机会到了。

在一个合适的时间,李斯慷慨激昂地向秦王阐述了自己的观点。他谈古论今,向秦王点明:“以秦国的强大,大王的贤明,足以在短时间内一统天下。现在正是万世难逢的机会。倘若懈怠了,等诸侯重新强大后再联合起来,即便黄帝再世,也无法吞并它们了。”这些话是在特定的政治环境下,有针对性地对秦王说的,体现出李斯相当高明的政治眼光,受到秦王嬴政的赏识。而秦国日后能够很快地统一六国,与李斯的这番建议应是有一定联系的。李斯因此被提拔为长史。

第五,有效的、多方位的手段。

李斯向秦王献策:“请秦王秘密派遣谋士,带重金到各国游说、收买各国大臣。如果能被金钱收买,就继续贿赂之。如果收买不了,就刺杀之。等这个离间六国君臣的办法奏效后,再派良将率兵出征,平定天下!”李斯的这个计谋,有层次、有步骤,秦王予以采纳。

秦军大举攻打赵国时,一而再、再而三地被赵国大将李牧击退。在这样的情况下,李斯等人的计谋起了决定性的作用。秦始皇派谋士重金贿赂赵国权臣郭开,不断诋毁李牧,说他企图造反,致使赵王撤换甚至杀死李牧。李牧一死,赵国军心涣散,秦军势如破竹,灭了赵国。

攻打魏国时,秦军也曾被魏国的上将军信陵君打得大败。秦始皇用离间计,一方面派谋士贿赂魏国的权臣,一方面到处为信陵君造谣,使魏王不再信任信陵君,信陵君苦恼而死。信陵君一死,秦军长驱直入,迅速灭掉魏国。

由此可见,李斯离间列国君臣的计谋是非常有效的。李斯也因为贡献这一计策,被提拔为客卿。

第六,抗危机能力,有预见性和思想深度,能拨开迷雾,变不利为有利。

公元前238年,秦王嬴政举行了表示已经成年的加冠礼,开始亲政,势必要收回吕不韦、嫪毐等人掌握的重要权力。王权与臣权间发生了激烈的冲突。秦王一举粉碎了嫪毐的叛乱,并罢免了吕不韦的丞相职位。

和吕不韦都不是秦国人,他们长期掌握权柄,受到秦国本国权贵的嫉恨。一年后,也就是公元前237年,秦国又发生了郑国事件。郑国是一个人名,他以帮助秦国修建超大型水利工程的名义,让秦国的人力物力耗在国内建设上,从而延缓其对东方诸侯国的侵犯。当郑国的企图被秦国的宗室大臣发现后,这些人就对秦王说:“外国人到秦国为官,大多是为他们自己国家的主子办事,请把所有的外国人逐出秦国。”秦王刚刚亲政,就接二连三地发生了这么多的事情,每一件对他不利的事似乎都与外国人有关。这显然影响着他的决策。再加上秦国本土势力的包围,嬴政很不明智地下了逐客令,驱赶一切在秦国的外国人。

在非常糟糕的处境下,李斯表现出顽强的斗志。他没有做那些求情之类的事情,而是埋头写了一篇文章,它就是著名的《谏逐客书》。这篇文章切中要害,从三个角度论述“逐客令”的不当和对秦国的危害:

一、历代秦王重用了像百里奚、商鞅、张仪等各国的精英,这些精英使秦国从一个边远的小国发展成为现在的世界强国,他们有什么对不起秦国的地方?

二、秦国现在所用的宝剑、良马乃至后宫的美女,都是从各国来的。用物如此,用人不也应该如此吗?

三、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王者只有不抛弃众多的百姓,才更能彰显他伟大的德行。如今的逐客之举,是抛弃了百姓来帮助敌对的国家,排斥宾客而使他们为其他诸侯国建功立业,这只会对其他国家有利。

在这里,李斯成了秦王的思想导师,帮助他在最关键的时候认清方向,这对嬴政乃至秦国都是至关重要的。秦王嬴政因此改变了国策。李斯则不仅留了下来,而且被提拔为九卿之一的廷尉。

第七,与时俱进,雄才伟略。

秦王朝建立后,究竟是实行传统的分封制还是新的郡县制,李斯在这个问题上的态度使他登上了丞相宝座。

那是公元前221年的事情。秦始皇统一六国,丞相王绾等人提议:“诸侯刚刚被打败,燕国、齐国、楚国地处偏远,不给它们设王,无法镇抚那里,请分封众皇子为王。”秦始皇一开始没有发表意见,将这个建议发下去让大臣们讨论,大臣们都认为这样做很对。唯有廷尉李斯,不怕得罪丞相王绾等大臣,不怕得罪众皇子,力排众议:“周文王和周武王分封了很多的子弟和同姓亲属,可是他们的后代渐渐疏远,互相攻击,如同仇人一般;诸侯间彼此征战,连周天子也无法禁止。如今天下依赖皇帝您的神威得以统一,将其划分为郡县,对于皇子功臣,用公家的赋税重重赏赐,这样就很容易控制了。只有这样,天下人才没有异议。这样才是安定社稷的好办法呀!设置诸侯国是没有什么好处的。”李斯的话最合秦始皇心意。秦始皇顺势说道:“天下人都苦于连年战争,就是因为有那些诸侯王。现在我仰仗宗庙神灵,天下初定,如果重新设立诸侯国,这不是又要挑起战争吗?如此而想求太平,岂不难哉!还是廷尉说的对。”于是秦始皇做出决定:不再分封土地给皇子和功臣,而代替以郡县制,将天下分为三十六郡,每郡都设守、尉、监。收天下兵器,统一法令、度量衡标准和文字。从分封制到郡县制,是中国历史制度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大改变,无论好与坏,郡县制都客观地成为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王朝的核心制度之一。单从这一点来说,李斯就称得上一个伟大的政治家。李斯也因此由廷尉升为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丞相,事业达到了巅峰!之后,李斯又进一步辅助秦始皇建立了一整套非常严密的中央集权制度,成为千古一相。

李斯身上闪耀着巨大的光环。而在这光环下面,长期观察李斯这个人,会发现他不为人知的另一面。

第一,非常功利。

他当年跟随大儒荀子学习时,荀子虽然也讲“性恶”“重法”,但更讲“隆礼尊贤”,认为礼重于法,试图将儒家道德与刑罚奖赏相结合,进而形成好的制度,但李斯学习时不重视儒家道德,而学习实用的帝王术。等学业有成后,他也没想着去报效自己的祖国——楚国,而是选择了秦国。告别荀子前,他对老师说:“今秦王欲吞天下,称帝而治,此布衣驰骛之时而游说者之秋也。”就是说,现在呢,秦国强盛,秦王想吞并天下,这正是有志向的平民大展宏图的好机会,我想要到西方去游说秦王。他还很赤裸裸地告诉老师:“人活一辈子,最糟糕的莫过于卑贱和穷困,我一定要成就一番功业!”李斯的志向显然很大,他要帮助秦王统一天下。他显然也是一个狂热地追求金钱和权力的功利主义者,很容易堕落为一个不择手段的投机者。

第二,内心冷酷。

有一年,秦王嬴政读到了两本奇书,一为《孤愤》,一为《五蠹》,都是一位韩国人所写。秦王感慨地说:“我要是能见到这个人,死也无憾了!”李斯赶紧告诉秦王:“这个人就是我的同学韩非!”秦王马上攻打韩国,就是为了得到韩非。等公元前233年韩非到了秦国以后,秦王高兴得不得了,待为上宾。李斯本应该也很高兴,毕竟都是荀子的高徒,但事实并非如此,李斯了解韩非的才能,他突然害怕韩非会妨害自己的仕途,于是马上诋毁韩非,对秦王说:“韩非是韩国的贵族公子。他终究要为韩国办事而不为秦国办事,这是人之常情。您若长期留他,势必会产生祸害。不如杀掉他,免除后患。”李斯已成为利益获得者,他此时的话多像前些年秦国宗室大臣要求驱逐外国人的言论,只不过他更毒辣。秦王竟听信了李斯的话,虽然没有立即杀掉韩非,但把韩非关了起来。李斯等不及了,他派人给韩非送去毒药,逼着韩非自杀。韩非想要见秦王,但李斯怎么允许呢。不久之后,秦王想起韩非,觉得不应该关押他,要赦免韩非,但韩非已死,秦王只能后悔。李斯这种行为,历来受到世人的鄙视。

秦始皇三十四年,也就是公元前213年,秦始皇在咸阳宫摆设酒宴,七十位博士为他祝寿。仆射周青臣进颂祝寿词,说:“以前秦国土地不过千里,仰仗陛下神灵明圣,平定海内,放逐蛮夷,日月所照,莫不宾服。以诸侯为郡县,人人自安乐,无战争之患,传之万世。自上古不及陛下威德。”秦始皇听得很高兴。

齐人淳于越听不下去了,觉得周青臣当面拍马屁拍得太肉麻,忍不住进谏道:“我听说殷朝、周朝统治天下达一千多年,分封子弟功臣,让他们辅佐自己。如今陛下拥有天下,而陛下的子弟却没有得到分封,一旦出现像齐国田常、晋国六卿之臣谋杀君主的事情,如何来救援呢?事不师法古人而能长久的,我还没有听说过。现在周青臣又当面阿谀奉承,这是在增添陛下的过失,不是忠臣!”

秦始皇听了,也没有马上下结论,而是把他的意见交给群臣讨论。丞相李斯说:“五帝的制度不是代代重复,夏、商、周的制度也不是一直沿袭,都是按照自己的制度治理,这并不是他们故意要不一样,而是时代变了,情况就跟着不同。如今陛下开创大业,建立起万世之功,这本来就不是愚陋的儒生所能理解的。而淳于越所说的是夏、商、周三代之事,如何足以取法?从前诸侯纷争,大量招揽游说之士。如今天下已定,法令出自陛下一人,百姓应该致力于农工,士子们则应该学习法令。如今儒生们不学习今天的法令,却要效法古代,以此诽谤当世,惑乱人心。这是非常严重的。”

说到这里,李斯更加激动了,提高嗓门儿,说:“臣李斯冒死进言,古时天下大乱,没有人能够统一,所以诸侯并起,都称道古人而指责当今,矫饰虚言而故意扰乱实际情况,人人都推崇自己所学的知识,反对当政者建立的制度。如今皇帝一统天下而为至尊。可是私学者一起非议法教,人们一听说有命令下达,就各自根据所学妄加议论,入朝时在心里不满,出朝后就去街巷乱说,他们在主子面前炫耀自己以成就其功名,提出异端邪说来抬高自己,率领下面的众人专行诽谤之事。如果还不禁止,那么君主的威势就会受到影响,而下面朋党的势力就会越来越大。所以,必须严厉惩处!”

李斯由此提出臭名昭著的“焚书”建议:一、命令史官,凡不是秦国的史书,全部焚毁。二、除博士官署所掌管的,天下人所收藏的《诗》《书》和诸子百家的著作,全部都要烧掉。三、谁若敢提《诗》《书》,处死刑并示众。谁如果借古代之事非议当今,满门抄斩。官吏如果知道却不予举报,以同罪惩处。四、命令下达三十天后仍然不烧书的,脸上刺字,发配边疆服劳役。五、那些医药、占卜、种植之类的书籍,可以不必取缔。六、如有人想学习法令,以官吏为师。(注:见《史记·秦始皇本纪》和《史记·李斯列传》。)秦始皇采纳了他的建议,实行了更为独裁的统治。这是对文化的独裁!

李斯此举,体现了他一贯的思想,从现实出发加强秦朝的统治,但这种饮鸩止渴的做法,是对文化的最大荼毒,可谓罪大恶极!同时,这也体现了李斯异常冷酷的一面!

第三,极有城府,明哲保身。

秦始皇非常欣赏李斯,皇帝丞相配合默契。为了奖赏李斯,秦始皇不仅让李斯权倾朝野,而且把李斯的大儿子李由安排到非常重要的职位上,让他当三川郡守。李斯的儿子都娶了秦国的公主,成为驸马;李斯的女儿嫁的都是秦国的皇族子弟,其荣耀可谓达到极点。对于这些,李斯自然很是得意,但他毕竟是一个了不起的政治家和思想家,其内心深处有着极大的担忧。

有一年,儿子李由请探亲假回到咸阳,李斯在家里大摆酒宴。举朝官员都到他家为他祝贺,门庭车骑以千数。别人都非常羡慕,而李斯却喟然叹道:“嗟乎!吾闻之荀卿曰‘物禁大盛’。夫斯乃上蔡布衣,闾巷之黔首,上不知其骛下,遂擢至此。当今人臣之位无居臣上者,可谓富贵极矣。物极则衰,吾未知所税驾也!”他对自己的未来深为忧虑。

在李斯意识到秦始皇的权威不可侵犯后,他总是小心翼翼地把自己置于秦始皇的阴影之中。他时时处处揣摩着秦始皇的心思,在秦始皇需要建立伟业的时候,他就竭力为其出主意,显示自己的卓越才华。而在秦始皇晚年有点老糊涂并做出很多荒唐事情的时候,李斯本应该直言劝谏,但他不管对错,多采取明哲保身、一味迎合的态度,为的是让自己的位置坐得更稳。

综上所述,李斯此人既有雄才,又有手腕,既有实权,又有城府……像这样的人,一定是非常难对付的。还有,秦始皇给了李斯最高的荣耀,他对李斯是放心的。而李斯也自认为对秦始皇忠贞不贰,能够坚决地执行好皇帝最后的遗嘱。所以,赵高想要说服李斯,势必会有很大的难度。

一场近身搏击马上就要开始了。赵高会采取哪些软硬兼施的手段,李斯又会怎样回应,他们之间的较量究竟会如何?

致命缺陷

据《史记》记载,赵高见了李斯,也不兜弯子,单刀直入:“皇上赐长子扶苏书信,让他到咸阳迎接灵柩,处理丧事,然后立他为接班人。现在书信还没发出,没有人知道这件事。所赐长子书信及符玺都在胡亥手中,究竟立谁为太子,全在你我一句话。你看该怎么办?”

李斯很吃惊,没想到秦始皇刚死,平日点头哈腰的赵高就敢说出这样大逆不道的话。

李斯端着领导架子,斥责道:“你怎敢说这样大逆不道的话!这不是人臣所应当议论的!”

赵高早料到李斯会这样说,所以毫不在意。他紧紧抓住李斯的要害,多管齐下,与李斯展开了激烈的较量。

概括起来,赵高主要用三种方法对付李斯:

第一种,点出和夸大李斯可能面临的政治风险。

赵高首先质问李斯:“君侯你自己想想,你的才能比得过蒙恬吗?你的功劳比得了蒙恬吗?你的智谋比得了蒙恬吗?你的人缘有蒙恬好吗?你与长子扶苏的交情比得过蒙恬吗?”

赵高一连质问了五个问题,拿李斯和扶苏身边的蒙恬相比。

蒙恬当然是秦王朝数一数二的人物。他因为大破齐国军队而崭露头角,后被任命为内史。秦朝统一后,面临的外部强敌主要是北方的匈奴,秦始皇派蒙恬率三十万大军对抗匈奴。经过十余年大大小小的战役,蒙恬硬是将强悍的匈奴驱逐到黄河以北,为此他赢得了极大的荣誉。后来,他又受命修建长城,受到秦始皇的特别宠信。蒙恬在军队上的威信也是没有人能比的。

虽然蒙恬这么能干,但他和李斯,一为武将一为文臣,在才能、功劳等方面是不好比较的,如果硬要比较,从李斯所处的百官之长的位置看,李斯当胜过蒙恬。当然,蒙恬的人缘可能比李斯好,他与扶苏的交情也要比李斯好。然而,赵高口里说出来的那些话,再加上他的口气,分明给李斯一种心理暗示,所有这些,特别是跟扶苏的交情,李斯是比不了蒙恬的。

李斯内心当然不觉得自己的才能、功劳逊于蒙恬,但认同“自己跟扶苏的交情比不了蒙恬”,他明知道赵高是故意把这一点放在最后来给自己施加压力的,但也不愿意辩解,而是厌烦地回应:“此五者皆不及蒙恬,不过,你又何必说这些呢?”

赵高马上进一步点明李斯的危险:“既然如此,文武双全的扶苏当了新皇帝后,蒙恬必然成为新丞相,你李斯还不得靠边站吗?据我这么多年的观察,被罢免的丞相功臣最终都被诛杀,无法保全自己。”

赵高的这些话刺激着李斯。很明显,李斯虽然与扶苏、蒙恬没什么恩怨,但他与扶苏的政治主张截然不同,他是法家,对儒家采取的是完全打压的做法,扶苏则侧重于儒家。扶苏继位,必然不会重用李斯,而且确实有可能以蒙恬为相。再看看秦国的历史,像商鞅、吕不韦那些曾经的秦国丞相,一旦被撤去官职,商鞅很快遭受五马分尸的酷刑,而吕不韦则被迫自杀。这些例子李斯非常清楚,他不能不在心里考量。

不过,李斯毕竟是一代名相,岂能就此服输?当赵高提出篡改秦始皇遗嘱将胡亥作为皇帝接班人时,李斯从一国丞相的角度,从一个国家利害的角度,认为这样做绝对不可以,所以马上翻脸对赵高说:“你想造反吗?我李斯奉皇上遗诏,听天之命,照着执行就可以了,有什么可考虑的!”

这是第一回合的较量。

赵高对付李斯的第二种方法是:威胁和压制。

以赵高本人的权力和地位,是无法威胁和压制到李斯的。所以他搬出了皇子胡亥,威胁道:“如今,皇帝身边的皇子只有胡亥一人,天下的权力和命运都掌握在胡亥手中,我赵高能猜出他的心志。如果有人想从外部来制服内部,那就是逆乱;胆敢从下面制服上面,那就是贼!您是个聪明人,不会连这些也看不清楚吧?”

赵高为什么这么说?因为无论李斯是多么显赫的大臣,在家天下的封建王朝,李斯毕竟不是皇家的人,是外臣;同时,即便李斯在处理朝政上的作用仅次于秦始皇,但从等级上看,相对于皇子,他仍然是处在下面的位置。

这是李斯的软肋。由于蒙毅不在场,胡亥与赵高联盟后,李斯虽为丞相,但一个人显得有点势单力薄,不占优势。而胡亥毕竟是秦始皇临终前身边的唯一皇子,秦始皇的遗嘱又完全掌握在胡亥和赵高手中,这使李斯很被动。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李斯是一个可以舍生取义的人,他当然不必畏惧赵高和胡亥,到最后,鹿死谁手还很难说。考虑到秦始皇对他和他们一家的恩德,考虑到秦始皇把王朝的重任托付给他,他无论如何都应该执行秦始皇的命令。但李斯偏偏是一个最明利害的人,在赵高的诱导下,他马上考虑到扶苏即位后自己可能面临的尴尬处境。基于这些,他的内心已动摇,但毕竟不愿意做这种见不得人的勾当,勉强反驳:“始皇帝对我和我们家的恩德那么大,临终前又把王朝托付给我。我李斯怎能和你们一起作乱?”

说这些话的时候,李斯明显底气不足。说到底,他还是最顾及自己及子孙的安危。多年来,李斯总是毫无条件地把保全自己放在第一位。这种极端的利己主义固然在大多数情况下能为他牟利,但在关键时候也可能导致短视,让他无法看得更远更全面,最后反而害了自己。

在第二回合的较量中,赵高已经占了上风。

赵高采用的第三种办法是利诱和威逼。

他对李斯说:“善者因祸为福。”就是说,善于处世的人能把坏事转化为好事。他接着说:“您如果听从我的计策,我保您世代封侯。”这是利诱。在利诱之后的下一句话就是威逼了,赵高摆出一副咄咄逼人、鱼死网破的架势,阴森森地告诉李斯:“如果你放弃这次机会不跟我干,立刻就要祸及你的子孙,其结果会很令人寒心。”这句话令李斯毛骨悚然。最后,赵高总结道:“您是聪明人,一定会把祸事转化为好事。现在就看您怎么办了?”

李斯的防线终于被彻底突破,他垂泪叹息道:“唉,我怎么处在这么一个变乱的时候!既然不能以死尽忠,又怎么值得皇帝您把王朝托付给我呢!”带着对秦始皇的愧疚,李斯顺从了赵高。

赵高怀着亢奋的心情,返回去告诉胡亥:“我已奉太子的命令通知丞相,丞相哪敢不奉令!”

就这样,李斯和赵高、胡亥走到了同一条船上。他们为了达到目的,势必要铲除扶苏。当时的扶苏,是具有很高声誉的皇长子,他又拥有实权,正与蒙恬一起,掌控着秦王朝最精锐的部队。可以说,扶苏的力量是强大的,单靠赵高他们自己的力量,怎么可能想铲除就铲除呢?这会不会导致一场更激烈的拼杀乃至引起整个王朝的动荡?

秦始皇临终前托付遗嘱的三个人全部背叛了他,并形成一个阴谋集团,要获取秦王朝的最高权力。根据当时的情况,这件事应该是很不容易的。所以,他们需要精心策划。怎么策划呢?已经死去的秦始皇再一次发挥了无法替代的作用。秦始皇虽死,但外界并不知道,所以,秦始皇的命令仍然是至高无上的。赵高他们就假借秦始皇的名义,发布假圣旨,以此来除掉扶苏以及蒙恬。诏令中的内容,既要有命令扶苏、蒙恬自杀的文字,又要模仿秦始皇的口气编出合理的不让人生疑的理由,这需要一定的技巧。

《史记·李斯列传》中记载了这道写给扶苏的假圣旨。主要有以下三方面的内容。

第一,简述秦始皇自己的“情况”,称:“朕巡天下,祈祷祭祀名山诸神,以延长寿命。”

第二,以秦始皇的口气斥责扶苏和蒙恬所谓的“罪过”。说:“扶苏与将军蒙恬率领数十万军队驻扎边疆,有十几年时间了,不能开拓疆土而士卒多耗,没有尺寸之功。在没有任何功劳的情况下,扶苏你反而数次上书,直言诽谤我的作为,因为不能返回京城当太子,日夜怨恨不满。扶苏你作为人子,是不孝的。”基于这些原因,假圣旨命令扶苏“用剑自裁”。

第三,给蒙恬安上“莫须有”的罪名,称:“将军蒙恬与扶苏一起居外,即便不能匡正,也应该知道扶苏的阴谋。你作为人臣,这是不忠于朝廷,也赐你自尽,把你的兵权交给副将王离。”

这份假圣旨由胡亥的一个门客作为使者,带到上郡,交给扶苏。

那么,扶苏会相信这份假圣旨吗?

很多人一定会觉得扶苏不会轻易上当。因为按照前面的介绍,扶苏是一个很有头脑的人。他怎么可能轻易相信呢?

然而,事实正好相反,扶苏相信了。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结果?

我们也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从诏书的角度分析。秦始皇生前,赵高就常常代写公文,很容易模仿秦始皇的笔迹,并达到以假乱真的程度。他又掌握着皇帝印章。所以,伪造一份秦始皇的正式命令非常容易。就诏书本身而言,扶苏不可能看出任何破绽。

从秦始皇的角度分析。晚年的秦始皇与扶苏没有进行很好的沟通,就像我们前面所讲,秦始皇将扶苏贬出京城,看似贬,实则给了扶苏更大的实权,是把扶苏当接班人培养的。但所有的这些,秦始皇根本没与扶苏沟通,不仅外界,而且扶苏本人也认为秦始皇发怒后已经彻底地疏远了他。秦始皇晚年十分荒唐与无情,什么事情都可以干得出来,他要杀死扶苏似乎也能说通。晚年的秦始皇专权、霸道到了极点,他下达的命令必须马上执行,不容解释。否则,扶苏大可以直接询问他的父皇。

从扶苏的角度分析。作为倾向于儒家思想的扶苏,始终把“孝”放在首位,这是他做人的准则。但在情感上,屡被斥责的扶苏对秦始皇产生了很大的误解。假诏令中提到秦始皇认为扶苏不孝的两个方面:一是多次上书诽谤,二是因为当不了太子日夜怨恨。这两个方面,从扶苏的角度,完全可以认为是秦始皇内心所想的。因为扶苏多次上书是真实的,上书以后不被秦始皇认同甚至被斥责也是真实的。既然被斥责,那么上升一步,秦始皇完全有可能认为扶苏的那些逆耳忠言就是诽谤。同时,扶苏本来就应该是太子,却偏偏被贬出京城,产生埋怨心理不也是正常的吗?而诏书完全就是秦始皇平日的口吻。

所有这些,都成为扶苏轻易受骗的重要原因。

根据《史记》记载:扶苏看了假圣旨,顿时泪如泉涌,进入内舍,马上便要自杀。倒是老将蒙恬,阅历丰富,赶紧阻止扶苏,说:“陛下巡游在外,未曾立下太子。令我率三十万大军守卫边疆,又派公子前来监管,这是天下的重任。现在只是一个使者前来,您就自杀,这怎么能行?我们怎么知道他不是欺诈呢?请您再请示一下,问明白了再死,也不晚呀。”

这个提醒使扶苏暂时冷静了一点儿,于是再去询问使者。

使者是胡亥派来的,多次催促扶苏自裁。

扶苏失望到了极点,对蒙恬说:“父亲赐儿子死,还用得着再请示吗?”说完马上自尽了。明朝思想家李贽这样评论:“使扶苏嗣之,虽四三皇、六五帝,何所不可。”就是说,扶苏是有可能成为一个好皇帝的,如果他继承了秦始皇的皇位,秦王朝就可能长久地延续下去。但是,扶苏就这样死了,令人叹息。

蒙恬虽然不知道秦始皇已死,但怀疑其中有诈,坚持要亲自向皇帝请示。使者立即假借秦始皇的名义,将其关押在阳周(今陕西子长县西北)的监狱中。

这个时候,赵高他们正焦急地等待着使者的消息。他们一边严密封锁秦始皇死亡的消息,一边继续进行所谓的巡游。他们没有急着抄近道向西南方赶回咸阳,而是继续北上,一直到达上郡北部的九原郡,也就是现在的包头一带。这样做的目的就是为了以秦始皇的权威稳定北方局势,以免蒙恬等人反抗。结果,赵高自己都没有想到,扶苏竟然这么轻易就自杀了。当使者把这个消息告诉他们时,三个人高兴得不得了,马上返回咸阳。

等秦始皇的灵车回到京城后,胡亥、李斯、赵高这才公布了秦始皇已驾崩的消息。

按照事先的阴谋,由李斯出面,发布了秦始皇的假遗嘱,立胡亥为新皇帝。

《史记·李斯列传》明确记载:秦始皇刚死,赵高他们就实施阴谋,“诈为受始皇诏丞相,立子胡亥为太子”。

也就是说,早在秦始皇刚刚死去的时候,赵高他们就利用秦始皇的名义将胡亥立为太子了。

现在胡亥已经是太子,那么,他登基做皇帝便成了天经地义的事情。胡亥成为秦二世,获取了天下的最高权力。

这个时候,我们不免又要问:为什么会如此顺利?难道没有人怀疑吗?

肯定有人怀疑,但不敢明说。大致有三方面的原因:

首先,李斯是丞相,多年来一直发号秦始皇的命令,在朝臣中拥有高度的权威,也拥有长期形成的密集的权力网。秦始皇死后,在没有新皇帝产生以前,李斯即成为秦始皇的代言人。他说秦始皇立胡亥为新皇帝,谁敢贸然反对?

其次,赵高拿出假造的遗诏,字迹、皇帝印章都无可挑剔,进一步证明胡亥即位的合法性。

再次,扶苏已死,蒙恬被关,最大的障碍已排除。事发突然,其他的权力集团不可能在短时间拿出强有力的对策。秦始皇的其他儿子,虽然可能有潜在的支持力量,但由于秦始皇的强势统治和郡县制度,皇子们都没什么实际权力,他们本是最有发言权的,但在这种情况下,在没有强有力的证据和支持下,他们怎敢贸然出头?

如此,秦王朝的天下被阴谋集团完全掌控。

秦始皇遗嘱篡改事件,三名主谋,一为皇子,一为权臣,一为权宦。这种模式成为后代许多篡位事件的典范,在历史上一次次重演。

儒法之争

至此,秦始皇遗嘱的风波暂时告一段落,这一事件由赵高一力促成,李斯是个被动的角色。然而,如果再深一层思考,我们会知道,在秦始皇死后,李斯才是最核心的人物。与其说他是被赵高所逼,还不如说赵高只是一个引子,勾起了他与扶苏的尖锐的斗争。李斯与扶苏的斗争,称得上秦朝最后一次儒法之争。而秦国自商鞅变法以来一贯的国策成为李斯最大的支持,这也是扶苏死、李斯胜的深层原因。

在春秋战国时期,秦国本来是一个比较弱的诸侯国,生产力落后,极受东方诸侯国的歧视。秦穆公是一个明君,在他的统治下,秦国重用百里奚、骞叔等贤臣,第一次将疆域东扩至黄河以西,而且大败西戎,巩固了本国的统治。然而,秦穆公并没有给秦国一套先进的制度,所以,秦穆公一死便出现了人亡政息的局面,秦国重新陷入长期混乱,国力再次衰微,到公元前361年,年轻有为的秦孝公即位时,秦国正面临被东方强国瓜分的危险。秦孝公急需要富国强兵,于是向天下招募英才。商鞅因此来到秦国,并将一套制度带到秦国。

商鞅自幼喜欢刑法功名之学,他曾在最早实行变法的魏国学习《法经》,希望能大展宏图。但他没有得到魏王的青睐,所以得知秦孝公的求贤令后,便毅然携带《法经》来到秦国。

史载,商鞅见到孝公后,先阐述“帝道”“王道”,即实行仁政,以德化民。这样的治国措施需要很好的基础,需要数代人的努力,而在弱肉强食的战国,务实的秦孝公急需改变秦国的命运,实现强国理想,所以对“帝道”“王道”并不感兴趣。第三次见面,商鞅转而讲述以“霸道”为核心的“强国之术”,就是通过废除旧的礼制、强力实施改革变法,使秦国迅速走上强国之路。这一次,秦孝公被深深地吸引了,“语数日不厌”。商鞅变法由此在秦国全面实施。

商鞅强调以重法治国,极度排斥儒家,只重实际功效,不讲圣贤仁德。为了使秦国迅速强大,商鞅将举国之力集中到农耕和军事上,贯彻严格的奖惩机制。他说:“民众认为农耕是最劳苦的事情,作战是最危险的事情,都不会心甘情愿地去做。既然这样,驱使民众农耕和作战,就必须用重法,要使他们逃避农耕作战比前去农耕作战还要痛苦。”他又说:“欲使民众勇于出战,必以重法。奖赏必须多,刑法必须严,让那些能言善道的人无法显贵,让那些游走求官的人得不到任命,让儒家学说得不到显扬。奖赏多又刑罚重,民众见到作战后很多的奖赏,就容易忘记死亡的危险,见到不参加作战而受到的侮辱,就害怕那样活着。如此一来,奖赏使他们忘死,严刑使他们苦生,这样的民众一旦迎战敌人,哪有不胜利的道理?这样的国家,就可以称王天下了。”

儒家虽然讲等级制度,但同时讲“民为贵”,讲究以仁义治国,而商鞅的思想是,只要富国强国,一切手段都可以使用,可以“以刑去刑”“以战去战”,民众皆可为草芥,不许读书,不许娱乐,不许穿好衣服听靡靡之音,不许旅游,不许大吃大喝,不许有流动人口……总之,秦国民众只能集中精力于农耕和作战上。为了更强硬地管理民众,商鞅还率先实施连坐法,就是一人犯法,全家遭殃!为了达到富国强国的目的,贵族也可以成为牺牲品。商鞅规定:“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如果没有军功,宗室也将被剥夺爵位。

商鞅又进一步通过实行郡县制、统一度量衡的手段,使秦国成为一个高度中央集权的国家。依靠商鞅制定的制度法令,秦国从地方官员到普通百姓,如同一个个齿轮,严密而精准地运行在整个国家机器中。商鞅之法虽然严苛,但客观地讲,秦国的办事效率因此极大地提高,整个国家就像一个组织严密的军团,全民皆兵,形成最有战斗力的虎狼之师。秦国一跃而成为强国。商鞅虽然因得罪人太多,最后被秦孝公的儿子车裂,但商鞅制定的制度被一直沿用,成为秦朝制度的基础,被秦国执政者深深认同。像秦始皇、李斯所实施的统一度量衡、统一文字、实施郡县制等,其实都是对商鞅时期政策的一种扩展。而李斯的治国理念本质上与商鞅并没有什么差别,这也是他之所以能够在秦国成功并成为秦朝丞相的一个深层原因。

从秦始皇讲到李斯,再从商鞅讲到李斯,我们可以更清楚地看到李斯内心深处的东西,也可以更好地看清楚秦国这个国家的特质。可以说,就是依靠这个特质,秦国最终统一了天下,这似乎是它的根基所在。可是,当秦国由一个诸侯国变为统一天下的大国后,它的这个特质要不要有所变化?作为这个大国的丞相,李斯本人要不要有所变化?秦始皇遗嘱篡改事件的成功,证明无论秦朝还是李斯,都没有变。这无疑影响着秦朝的兴亡。

李斯的老师荀子是一位大儒,他曾到过秦国,对秦国的评价是:“城堡关口险要,地势有利,山林川谷秀美,天然资源丰富,客观条件非常优越。进入秦国境内,观其风俗,则百姓朴实,声乐不流污,服装不轻佻。百姓敬畏官吏,十分顺从,符合古风。到了都邑官府,官吏们无不严肃认真、恭俭敦敬,是符合古风的官吏。再到秦国的国都,观察那些士大夫,他们走出自家的大门,就进入公家的大门,出了公家门,很快就回到自己家,没有徇私之事。官员们不相互勾结,不结党营私,与他国的官员相比,他们更公正通达。朝廷处理各种政务从无遗留,官员们安闲得好像没有什么需要做一样。这是具有古风的朝廷。正因为如此,秦国保持优胜,绝非侥幸,而是符合理数的。所以说,安逸而能治理,不劳烦而能有功,这是治理国家最高的境界。秦国差不多就是这样了。不过,它还是令人有所担忧的。与称王天下的王者的功绩名声相比,秦王还远远不如。”有人因此问荀子:“为什么?”荀子一语中的:“大概是缺乏儒者的缘故吧!实施儒家礼义来治理国家而成功的,是称王于天下;没有实施儒家礼义来治理国家而成功的,是称霸于天下。秦国所短缺的,是儒家的礼义!”(注:参阅《荀子·强国》。)当年商鞅变法,秦国只是用法家的“霸道”成就了霸业,却没有运用儒家的“帝道”“王道”来成就帝王大业。因此,秦国虽然统一了天下,其制度也十分完备,但仍使用“霸道”治理天下,这是存在很大问题的,而李斯没能看到这一点,甚至一错再错。当他焚书坑儒的时候,他背弃了他的老师,也使自己完全成为儒家的仇人。也许,秦始皇遗嘱中让他立扶苏为接班人,就是他可以调整自己、调整国策的最后机会,但他没有这个意识。

《荀子》中记载了李斯和荀子的一段对话:

李斯问荀子:“秦国四世有胜,兵强海内,威行诸侯,不是行仁义造成的,而只是顺着便利的形势做事而已。”

荀子回答:“这不是你所能理解的。你所说的便利,其实是不便利。我所说的仁义,才是真正的大便利。仁义,是把政事治理好的关键。政事治理好了,百姓自然会亲近和喜欢他们的君王,可以毫不犹豫地为他们的君王而死。秦国虽然四代保持强盛,但总是害怕天下人合起来对付它,这是所谓的末世之兵,没有抓住根本。当年商汤能战败夏桀,武王能诛杀商纣,都是长期施行仁义的结果,他们是真正的仁义之兵。你现在羡慕秦国的便利,是不求之于根本,而索之以末端,本末倒置,这也是世道太乱的原因。”(注:参阅《荀子·议兵》。)

荀子也许没有料到秦军可以统一天下,然而,他说秦军非仁义之兵,是末世之兵,却是非常正确的判断。自秦始皇遗嘱被篡改后,秦军迅速面临瓦解的危机,而李斯也自此走上了他的不归之路。

篡改遗嘱的阴谋得逞后,李斯仍旧当他的丞相。

赵高平步青云,成为上卿之一的郎中令,并在宫廷中服侍皇帝,掌握大权。不过,此时的赵高很有危机感,特别是蒙恬、蒙毅兄弟的存在,令赵高非常担心。

前面已经提到,蒙恬已经被关押起来。那么,蒙毅的情况如何?他不是被秦始皇派去祭奠山川了吗?但他总有返回队伍的时候。当他返回时,他同样不知道秦始皇已死的消息,想见皇帝也不被允许。这时胡亥已被立为太子。

胡亥对蒙毅倒没有什么成见,说不定初见面时还很亲热。但赵高一定要置蒙毅于死地,他要想办法挑拨胡亥与蒙毅的关系。怎么挑拨呢?赵高装出一副向胡亥尽忠献策的模样,对胡亥说:“臣听说先帝早就打算按照贤德的标准,立您为太子,但蒙毅屡次阻挡,劝谏说‘不可以’。他明知道您贤德却故意拖延不让立太子,这是不忠而迷惑主子呀。以臣愚意,不如杀掉他。”赵高擅长无中生有。但胡亥这位皇二代,竟然完全相信了赵高的话,蹦了起来:“原来有这样的事!”赵高的话触到了胡亥的痛处。

为什么?胡亥再傻,也知道阴谋篡位是很危险的事情。赵高蛊惑胡亥篡改秦始皇遗嘱时,胡亥一开始是不答应的。他曾说:“扶苏当皇帝不是很正常的吗?我听父皇的命令就是了,没什么可说的。”又说:“废兄而立弟,这是不义;不奉父皇遗诏而畏死,这是不孝;才能浅薄,勉强依靠别人的帮助而登位,这是无能。这三者都是大逆不道的,如果做了,天下人一定不服,我自己的性命可忧,国家社稷也会非常危险。”只不过,他经受不住赵高以皇权诱惑他,很快就答应了。

但无论如何,胡亥篡位夺权,必然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如果是正常继位,怎会有这些烦恼?

所以,胡亥一听赵高说蒙毅曾经阻挠自己当太子,马上以假为真,恨上了蒙毅。他当即下令,将蒙毅扣压在代县(今河北蔚县东北)狱中。

不过,胡亥虽然将蒙氏兄弟关在狱中,并没有打算杀掉他们。《史记·蒙恬列传》记载,当扶苏自杀后,胡亥是打算释放蒙恬的,但受到了赵高的阻挠。赵高深知,蒙氏兄弟的势力强大,又与自己水火不容,一旦被释放并再次执掌权柄,自己可能死无葬身之地。所以,他仗着胡亥的宠信,到处搜罗蒙氏的罪过,日夜在胡亥面前进言诽谤,一定要致蒙氏兄弟于死地。胡亥最终同意杀掉蒙毅。李斯既然已经上了赵高的贼船,所以也有这个意思。

很快,特派御史来到关押蒙毅的地方,向蒙毅传达新皇帝的命令,说:“先主打算立太子,你却阻拦。现在丞相认为你不忠,罪过牵连到你的家族。朕不忍心,只是赐你死,应该是很幸运的了。你自己考虑吧!”

蒙毅觉得自己很冤,还想辩解,但都是白磨嘴皮子。按照胡亥的命令,御使将蒙毅就地处死。

蒙毅死后,秦二世胡亥又令蒙恬自尽。蒙恬临终前所说的一段话很值得回味。他说:“自吾先人,及至子孙,积功信于秦三世矣。今臣将兵三十余万,身虽囚系,其势足以倍畔,然自知必死而守义者,不敢辱先人之教,以不忘先主也。”大意就是,蒙恬虽然被关押,但以他的实力,足以登高一呼,率领他强大的军团与秦政权对抗。但他不这样选择,他宁愿死也要守住信义,不愿意失去对秦始皇的忠诚。由此可见,在秦始皇时代,他经营多年的强大军队还是有凝聚力和公信力的!然而,蒙毅和蒙恬被杀,这种凝聚力和公信力便遭到了巨大的打击。

蒙毅和蒙恬被杀,影响巨大而深远。蒙毅在中央朝政中一直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他无辜被杀,势必使其他朝臣心有不安。蒙恬一直是军队中的首领,又直接统领着最精锐的部队。他在秦军中的位置,就像战国时赵国名将李牧的位置。李牧也是一直对抗着匈奴,当年秦军大举攻打赵国,赵国有灭国的危险。在关键时刻,赵王将李牧调回来对抗秦军。结果,军心大振,强大的秦军竟被李牧打得一败再败。没办法在战争中打败李牧,秦王嬴政这才使用反间计,让赵王自己杀掉李牧。李牧一死,赵国军队根本抵御不住秦军,赵国被灭。同样,蒙恬一死,军心涣散,秦军的战斗力大打折扣。秦军一统天下,其战斗力之强本来是空前的。这强大的战斗力又主要来自于蒙恬所率领的军团。正如贾谊在《过秦论》中所讲:秦始皇统一天下后,“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现在蒙恬就这样死去,绝对相当于秦王朝自毁长城。蒙恬的职务由王离代替,王离也称得上有名的秦军将领,又统领着强大的北方军团,理应在后来的战争中发挥作用,但恰恰相反,他竟被项羽俘虏。所以,蒙毅、蒙恬之死,是秦王朝迈向灭亡的又一个里程碑。

此时,胡亥和赵高的手上已沾满血迹,但残酷的杀戮才刚刚开始。

自蒙毅和蒙恬被杀后,赵高的主要政敌其实就不存在了。

在这种情况下,他是不是就可以高枕无忧了?

不是的。篡位夺权的阴影一直笼罩在赵高的内心,他感到心虚,感到害怕。他害怕自己的阴谋泄露将不得好死,所以他虽然高升了,但更敏感了,似乎周围所有的人都在用怀疑的眼光审视着他,他战战兢兢。胡亥也是一样。

《史记·李斯列传》记载,有一天,胡亥把赵高叫到身边,说:“我现在虽然是皇帝了,但是大臣们不服,官吏的力量还很强大,我的那些兄弟们肯定还要跟我争夺皇位,我该怎么办?”

赵高深有同感,说:“是呀。沙丘之谋,诸公子及大臣都有怀疑,公子们都是皇帝您的兄长,大臣也都是先帝安排的。现在陛下您刚刚即位,这些人都很不服气,恐怕会发生变乱。”

胡亥感到六神无主:“这可怎么办呀?”

赵高马上出馊主意,说:“不必担心。只要用严刑峻法,让有罪的人互相牵连,直到灭他们全族。”

秦二世一听,立刻高兴地采纳了赵高的建议,他更改法律,把执行权交给了赵高。

杀戮的矛头首先对准秦始皇的儿女们。很短的时间内,秦始皇的十二个儿子被拉到咸阳街头斩首示众。

将闾兄弟三人似乎跟胡亥的关系还算好一点儿,但也被抓捕关押起来。秦二世派使者对将闾说:“你们不尽臣道,当处死刑。”将闾回答:“宫廷的礼节,我从来不敢不听,我也从来没有说过错话,怎么能说不尽臣道呢?希望能知道罪名后再死。”使者说:“我只是奉命行事。”将闾兄弟流着眼泪拔剑自杀了。

秦始皇另一个儿子公子高想逃跑,但又怕自己的家族被灭。迫不得已,他主动上书,可怜巴巴地说:“先帝健在的时候,我一进宫先帝就赏赐好吃的东西,出宫时还让我乘车。皇帝内府中的衣服,先帝赏赐我;宫廷中的宝马,先帝也赐予我。先帝对我这么好,我本该与先帝一起死去,可惜没做到,这是我做人子的不孝,做人臣的不忠。我这不忠之人,是没有理由再活在世上的,所以,我希望跟随先帝死去,埋葬在骊山脚下。只求皇上哀怜,一定要答应我!”胡亥见公子高主动请死,非常高兴,赵高则得意地说:“这就对了。当大臣们都来不及担心自己性命的时候,他们就没有工夫图谋造反了!”他们不仅批准了公子高的请求,还赏赐了十万钱厚葬公子高。

秦始皇的十个女儿更惨。秦始皇生前,她们是高贵的公主,而秦始皇刚死,她们就在杜县被分尸处死。与此同时,被牵连的人不可胜数。

秦始皇究竟有多少儿女?史书上没有明确记载。又有多少儿女惨遭毒手,也没有明确记载。要进一步解开这些谜团,我们需要借助考古界的不断发现。

秦始皇陵的正式考古工作是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的。通过长期的考古发现,以陵墓为核心,周围还环绕着内外两重城垣。秦始皇陵区内发现的陪葬及修陵人的墓葬有五百余座。陪葬墓已发现四处:一处位于秦始皇陵墓封土的西北角,是一甲字形大墓,据考古学者分析,估计就是秦始皇儿子公子高的墓。因为他是主动陪葬的,规格很高。在外城垣的东侧有十七座陪葬墓,考古队员试掘了其中的八座。除一座墓内没有见到人骨外,其余七座墓内埋着五男二女,年龄在十八到三十岁之间。其中一名女性是被绳子勒死的,另外六名均是被肢解而死,所以身首分离。据考古学者初步推断,这就是被胡亥及赵高杀死的秦始皇的诸公子、公主。埋葬时给予了一定的礼遇,都有棺椁,并有一定数量的陪葬品。(注:参阅《秦兵马俑探秘》。)

胡亥和赵高干的这些事,是我们现代人无法想象的。为什么会这样?在批准公子高自杀时,赵高有句话透露了他们的动机。赵高说:“人臣当忧死而不暇,何变之得谋!”意思就是,当那些臣子们来不及担心自己性命的时候,又哪有时间谋反呢?他们只相信强权,不相信伦理道德,他们相信强权可以征服一切,所以他们要利用手中的权力铲除一切对他们不利的人,包括胡亥的兄弟!

整个王朝变成了人间地狱。秦王朝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危机。

在这样的情况下,人们不禁要问,阴谋集团中不是还有一位重要成员李斯吗?他不是还在当丞相吗?他不是具备治理国家的雄才伟略吗?面对胡亥、赵高的肆无忌惮、自毁秦王朝的做法,李斯会是什么态度?他与赵高之间难道还能亲密合作吗?

小人权谋

整个秦王朝陷入白色恐怖当中,在不断的杀戮中,赵高的权力不断膨胀,甚至要超越丞相李斯。

那么,赵高究竟是怎样有步骤地做到这些的呢?

根据史书记载,我们会发现,在秦王朝新的领导班子刚成立时,赵高并没有马上冲锋陷阵,发号施令。杀死蒙毅、蒙恬兄弟,他虽然是主谋,但下达命令的却是胡亥。赵高其实还是小心翼翼地把自己藏在胡亥和李斯的背后的。

赵高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举措?

首先,以赵高的官职,还没有那么大的权力去直接下令杀戮重臣。

其次,赵高比不得李斯,他没有李斯长期主持朝政所拥有的权威和权力网。

还有,新政权的职能部门主要还是掌握在秦始皇时期的旧臣手中,而这些人对赵高是有巨大威胁的。

基于这些原因,赵高不得不暂时把尾巴夹起来,他必然还是把李斯当作亲密的合作者加以笼络。他把更多的精力和时间,放在迎合和观察新皇帝胡亥上。为什么?因为胡亥成为新皇帝后,他就拥有了至高无上的权力,对任何人都有生杀予夺的大权。赵高要想达到自己不可告人的目的,就必须借助于胡亥。他又非常擅长揣摩人的心理,他深知,胡亥毕竟是成年人,有他自己的想法,自己要想完全掌控胡亥,势必需要一番周折。第一步,除了让胡亥进一步信任自己以外,更重要的是让胡亥觉得离不开自己。怎样才能让胡亥觉得离不开自己呢?那就是,每当遇到胡亥解决不了的事情时,赵高都能以符合胡亥心意的做法摆平。这是需要时间和机会的。

《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胡亥当上皇帝后,主要办了以下四件事情:

一、将秦始皇葬于骊山陵墓中。这个陵墓就是闻名世界的始皇陵。陵墓从秦始皇初即位时便开始兴建,动用了七十多万劳力,将陵墓修成一个令人无法想象的地下世界。里面有无数的奇珍异宝,而且机关重重,是人类史上的奇迹。

二、把秦始皇安葬以后,胡亥一声令下,让后宫中那些没有子女的秦始皇妃嫔都为秦始皇殉葬。胡亥又担心修筑始皇陵的工匠会泄露机密,在丧礼完毕后,下令把墓地最外面的一道门放下来,工匠们全部被关在里边,没有一个能活着出来。

三、胡亥下诏,增加始皇寝庙中用来祭祀的牲畜,完备祭拜山川等各种祭祀的礼仪,并命令大臣们讨论如何进一步尊崇始皇庙。大臣都跪着说:“如今始皇庙的规格已到了极限了,天下人都要供奉,礼仪也到了最完备的程度,没法再加了。”大臣们的这些话令胡亥很不满意。

四、胡亥说:“朕年少,初即位,百姓还不顺从。先帝巡行郡县,威服海内,我现在如果不去巡游,显得我无能,不能治理天下。”所以,胡亥也学着秦始皇进行了长途巡游。

五、胡亥继续不惜工本,举全国之力,劳民伤财地兴建秦始皇还没有建成的阿房宫。

这些事情反映出胡亥的一些特点:

第一,这个人自私没人性,心里面只有自己,不把别人当人,所以杀了那么多的人。当然,这似乎也符合法家一贯的严酷做法。

第二,这个人心虚,爱搞形象工程,他刻意表现出自己对死去的秦始皇的无限尊崇。这其实是他篡位后极端心虚的表现,他无所不用其极地标榜与秦始皇的亲情,试图以此掩盖自己的罪行。

第三,这个人没头脑,他不像扶苏,以前从未想过治理国家的事。他并不了解秦王朝所面临的真正问题,所以也不去考虑怎样安抚百姓,而是想着作威作福。他没有秦始皇的权威,却硬要仿效他老子的做法,巡游天下,要靠摆出来的权威治理国家。

第四,疑心太重。秦始皇时代的多数大臣已经有了不同的意见。胡亥的许多主张明显不利于秦朝统治,负责任的大臣免不了委婉地劝谏,但胡亥认为大臣们不服自己。

在这样的状况下,胡亥虽然当了皇帝,却与他原来想象中的完全不同。首先,他担心自己篡位的阴谋被泄露,所以很自然地感到心虚甚至有些恐惧。尤其是那么多的兄长都靠边站,他感到他们是不服气的,对他有很大的威胁;其次,他是个不折不扣的享乐主义者,当皇帝也是为了得到最大的享受,没想到当了皇帝后却有许多事情需要处理,他反而比以前劳累了。

当胡亥出现这些心理的时候,正是赵高机会成熟的时候。

有一天,胡亥把赵高叫到身边,说:“人生在世,就如同驾着六匹快马从缝隙穿过一样短暂。我如今既然已君临天下了,就该满足自己的全部欲望,享受自己所想要的一切,这样就能使社稷安定,百姓幸福,江山永固,以享天年。你说,我的这种想法能行得通吗?”按照胡亥的奇怪逻辑,只要他享尽一切荣华富贵,天下百姓就会跟着他一样幸福安康,他的穷奢极欲就是国家安定的基础。

对于这样无耻无知的想法,赵高马上奉承道:“这是必须的。这是贤明君主所能做到的,却是昏乱君主所应禁忌的。”

赵高为什么要这样做?他是要迎合、取悦胡亥,让胡亥更加相信自己,从而让自己变得更有权势。这些话果然让胡亥很受用,所以他进一步敞开心扉,问赵高,该如何对付那些大臣。

赵高马上回答:“只要把这些大臣全部杀掉,换上陛下您的亲信,让贫困的人富起来,让卑贱的人尊贵起来。这样他们得到陛下您的恩泽,就会全力拥护您。您就可以高枕无忧了。”(注:见《史记·李斯列传》。)

秦二世高兴地同意了,把执行权交给了赵高。赵高于是利用胡亥的名义,肆意妄为起来。赵高报私仇杀人太多,害怕大臣们在胡亥面前揭发他,就哄骗胡亥说:“天子之所以尊贵,就在于他只能让人听见他的声音,而见不到他的面孔,这样,人们就会对他有敬畏之心。您的岁数不大,许多事务未必精通,如果您在朝廷上处置问题不当,就会被臣子们看不起,就无法显示您的神圣英明。所以,陛下应该深居宫中,与我和几位通晓法令的侍中在一起,等待臣子们奏事上来。一旦有奏折,我们一起商量后再做批示。如此,大臣们就不敢报不真实的情况了,天下人都会称您为圣主。”

胡亥不学无术,本来就害怕在朝堂上出丑,听赵高这么一说,正合心意,从此深居宫禁,成了权位最高的“宅男”。遇到事情时,也只是把赵高叫到宫中商量。

这样一来,赵高成了皇帝的代言人,渐渐把持了朝政,继续实行恐怖政策。

举朝恐慌。大臣们只要进谏,就被判刑。

对有地位的人这样冷酷,对老百姓当然更加残酷了。当百姓们活不下去的时候,起义就必然爆发。秦二世元年,也就是公元前209年9月,爆发了著名的陈胜、吴广起义。此后,反秦潮流汹涌而起,秦王朝岌岌可危。

值得注意的是,撼动秦王朝大厦的陈胜、吴广起义,在发动时也利用了秦始皇的遗嘱事件。陈胜对吴广说:“我听说秦二世是秦始皇的小儿子,不应当成为新皇帝。当新皇帝的应该是公子扶苏。扶苏因为数次劝谏的缘故,秦始皇命他到外面统领军队。扶苏本来无罪,却被秦二世杀害。百姓们多听说扶苏贤明,却不知道扶苏已经死去。还有楚将项燕,有人以为他死了,有人则说他逃亡在外。如果我们对外自称是公子扶苏和项燕,天下响应的人一定很多。”陈胜、吴广便以扶苏等人的名义号召天下,起义军队伍迅速壮大。

“合伙人”之死

这种情况下,作为篡改秦始皇遗嘱的另一位重要人物,李斯的日子也很快不好过了。李斯仍是百官之长,他虽然明哲保身,不去阻拦胡亥和赵高的暴行,但明显地感受到了这些暴行可能给秦王朝带来的致命打击。如果秦王朝垮了,李斯势必也会完蛋。出于这层考虑,李斯对胡亥有过一些劝谏。但秦二世不听,反过来责备李斯:“我如果连自己的欲望都满足不了,又如何能治理天下!”对于这些歪理,李斯竟没有去理会。因为他很快就受到了外界的攻击。这是由他的儿子三川郡守李由引起的。

吴广率领的军队强大起来以后,攻到李由镇守的地方,李由无法阻挡。后来,秦将章邯率领军队将吴广军队击败以后,李由的处境就更难了。被派去调查李由的使者一个接着一个,大家还纷纷责备他的父亲李斯。李斯非常害怕。为了保身,他写了一篇臭名昭著的文章,以取悦秦二世。他无耻地说:“贤明的君主,必定能够全面地严厉督责臣子。监督惩罚得越严厉,臣子们就越不敢不全力为君主效命。这样,君主才能专制天下而不受任何制约,才能够享尽荣华富贵。”李斯这篇文章的祸害比那些只会高呼“万岁万万岁”的人大多了,硬是从理论上将黑的说成白的,为秦二世的暴政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支持。

李斯做这样违心的事,无非是希望以此来躲避灾难,但是,他能做到吗?赵高在权力越来越大的时候,还能把李斯作为合作伙伴吗?

表面上看,阴谋集团的三位主谋仍然是团结的,实际上,随着利益的重新分配,他们正面临着巨大的分裂!其中赵高仍然起着最重要的作用!

赵高把持朝政后,欲望更加膨胀,郎中令的官职已满足不了他。这个时候,李斯不仅没有了利用价值,而且转变为赵高往上爬的一个主要障碍。由于李斯总理朝政多年,关系盘根错节,同时又是拥立秦二世的所谓功臣,所以,赵高没有轻率地硬碰硬,而是老奸巨猾地设置了一个个阴险的圈套对付李斯。

怎么对付呢?《史记·李斯列传》中有详细的介绍。

赵高采取三种手段,将李斯从丞相变为阶下囚。

他采取的第一种手段是引诱。

赵高知道李斯曾劝谏胡亥,了解李斯的想法。为了实施自己的阴谋,他主动去找李斯,态度非常谦和,说:“函谷关以东的强盗团伙越来越多,长此下去,国家危险。可是,如今皇上却加紧征调劳役修建阿房宫,四处搜集狗马这些无用的玩物。这怎么能行呀?我想要劝谏,但我的地位卑贱,这实在是君侯您的正事,您为何不劝谏呢?”

赵高这些话正说到了李斯的心坎里。为什么?因为胡亥被赵高哄骗至深宫不再理政后,秦王朝已变得更加危险了。

胡亥当了皇帝后,虽然干了无数的坏事,但面临起义队伍的威胁,他还是能做一些靠谱的事情的。秦二世二年(前208)冬季,陈胜手下的周章率领数十万起义军攻打到戏这个地方,离首都咸阳已经不远了。消息传来,胡亥大惊,和朝臣们商议:“怎么办?”在关键时候,少府章邯建议:“对方强大,现在靠征集附近的军队已无法抵抗了。骊山有很多罪犯,请皇上赦免他们,让他们参加军队,对抗贼兵。”胡亥听从了这个建议,大赦天下,并派章邯出征,一举打败起义军,杀死了周章。此后,胡亥继续派出司马欣等人出征,重挫起义军。可以说,秦军此时的力量还是比较强大的,在胡亥的命令下是可以及时对抗起义军的,某种程度上可以缓解秦王朝的危机。然而,赵高公报私仇,完全从自己的利益考虑,将胡亥骗入深宫以后,秦王朝的危机迅速凸显出来。为什么?因为秦王朝是皇帝高度集权的王朝,王朝的大小权力集中在皇帝一个人手中。在这种制度下,朝臣们见不到皇帝,便无法得到皇帝的指令,而没有皇帝的命令,很多事情是不可以去做的。比方说,如果没有皇帝发话,章邯是不敢征用罪犯去镇压起义军的。所以,胡亥不出朝理政的影响是非常严重的。秦王朝处在群龙无首的边缘。这种情况使各地起义军得以迅速壮大,尤其是胡亥劳民伤财地大举修建阿房宫,使得敌对力量突飞猛进地发展,秦王朝已非常危险了。在这样危险的情况下,李斯当然急切地希望劝谏胡亥,所以马上对赵高说:“确实如此,我早就想劝谏了。但皇上不上朝听政,总是在深宫之中,我虽然想和他说话,但没有机会见到他。”

赵高立即接过话题,说:“这有什么难的。我每天都能见到皇上。丞相果然能劝谏皇上,我愿意替您打听,一有机会,就通知您!”赵高显得非常诚恳,李斯完全相信了赵高。

李斯怎么就这么容易相信赵高呢?

原因很简单。在赵高设下陷阱的时候,李斯仍然把赵高当作合作伙伴。为什么会这样?那只能说明赵高进行种种残酷杀戮的时候,仍打着胡亥的旗帜,仍然把自己隐藏起来。而对李斯,在他还有利用价值的时候,赵高一定会表现出对李斯的无限尊敬,使李斯对他放下戒备或者说不大戒备。这样赵高就有可乘之机。

那么,赵高究竟是一副什么样的面孔?

我觉得,赵高此时的面孔就像鲁迅先生所提到的包围猛人的亲信。

鲁迅先生在《猛人的命运》中写道:

在中国,凡是猛人,都有这种命运。

无论是何等样人,一成为猛人,则不问其猛之大小,我觉得他的身边便总有几个包围他的人,围得水泄不通。那结果,在内,是使该猛人逐渐变成昏庸,有近乎傀儡的趋势。在外,是使别人所看见的并非该猛人的真相而是经过了包围者的曲折而显现的幻形……

我们在外面看见的一个猛人的亲信,谬妄骄恣,很容易以为该猛人所爱的是这样的人物。殊不知其实是大谬不然的。猛人所看见的他是娇嫩老实,非常可爱,简直说话会口吃,谈天要脸红。

从这些话里,我们很容易意识到,胡亥其实就是鲁迅先生所说的猛人。赵高借着胡亥的命令在外面肆意妄为,外界都以为赵高的所作所为是奉胡亥的命令。赵高本人在胡亥乃至在可以利用的李斯面前,也一定表现得“娇嫩老实,非常可爱”。这种伪装的假象,在阴谋铲除李斯时派上了大用场。

两人谈妥以后,赵高果然很快就多次通知李斯去见秦二世,李斯每次得到消息,都赶紧去劝谏。他怎么也想不到,这为他引来了杀身大祸。

因为赵高马上实施了第二种手段——极尽挑拨之能事。

李斯毕竟是秦朝几十年的丞相,又是胡亥成为皇帝的功臣,所以,即便胡亥不听李斯的劝谏,但仍然重用着李斯。

赵高要做的就是挑拨胡亥、李斯间的君臣关系。李斯不是想要见胡亥吗?赵高就专门在秦二世和宫女们纵欲娱乐的时候,让手下的宦官告诉李斯:“现在皇上有空,可以奏事。”李斯于是总在最不合适的时候找胡亥。几次下来,胡亥大怒,对赵高说:“我平常有很多空闲的时间,丞相不来。为什么总是我享乐、休息的时候,他就来干扰?他是不是觉得我年轻,就瞧不起我?”

赵高趁机诬害李斯,说:“皇上您这样说话就很危险了!”

这句话让胡亥很意外,他吃惊地看着赵高。

赵高马上栽赃李斯,说:“在沙丘篡改先皇遗嘱,丞相是参与者。现在陛下您已立为皇帝,而丞相的地位却没有提高,他当然不乐意,想要割地封王呀!这样的事情,如果不是皇帝您问我,我根本不敢说。”按照赵高的这种说法,李斯犯的可是很大的罪。他一出手就要置李斯于死地。

为了证实他所说的是事实,赵高又摆出了证据,说:“丞相的大儿子李由担任三川郡守,楚地强盗陈胜等人都是丞相家乡邻县的人,仗着丞相的庇护,陈胜他们才敢公开横行。他们路过三川时,李由故意不去攻打。我听说他们之间有书信往来,但因为没有调查清楚,所以没敢向您汇报。更何况,丞相在外面的权力比陛下您的还要大呢。”

秦二世一听,这还了得,马上就要抓捕李斯,但转念一想,担心情况不属实,于是派人调查三川郡守是否与盗贼勾结。

在这样的情况下,李斯处境已很危险了,势必会拼了老命反击。赵高也开始实施他的第三种手段。

什么手段呢?我归纳其为:“处心积虑,上纲上线。”

李斯意识到赵高在对付他,非常恐慌。他赶紧上书揭发赵高,说:“田常当齐简公的臣子时,爵位高到举国无敌,私家财富能与公家相比,到处施舍恩惠,在下面得到了老百姓的拥护,在上面得到了群臣的支持,最后阴谋窃取了齐国的权柄,并杀掉宰予,在朝廷弑杀简公,于是得到齐国。这件事是天下人都知道的。如今,赵高有邪恶逆上的志向,有危险叛乱的行为,就像当年的田常对付齐简公一样,他已窃取了您的信任,陛下如果不早对付他,臣恐他将来要叛变。”此时,李斯和赵高已经狗咬狗了。我们客观地分析,赵高当时确实有危险叛乱的可能,而他日后也确实背叛了胡亥。

但是,在当时的情况下,赵高预谋在先,已取得秦二世的绝对信任,李斯输就输在自己在打一场没准备的仗,是自己出事后才临时反击的,非常仓促,只能说些大道理,却抓不到赵高实际的罪证,很容易让人感到他是为了保全自己而对举报者实施打击报复。

秦二世非常反感,主动为赵高辩护,说:“你这是什么话?我年纪不大就失去先人,没有多少知识;你呢,也已经老了。那么,我不倚靠赵高倚靠谁?赵先生精明能干,为国家社稷尽心尽力,下知民情,上顺我心。请你不要怀疑。”

李斯不甘心,因为他意识到自己现在不扳倒赵高,恐怕就晚了,所以脸红耳赤地反驳胡亥:“绝不是这样的。赵高从前是卑贱的人,不懂道理,贪得无厌,地位权势仅次于陛下,欲望无穷无尽,这样的人是非常危险的。”

李斯的举动必定是很夸张的。这使得秦二世都感到了异常,他生怕李斯将赵高杀死,便暗中把李斯的话转告给赵高。

如此,对李斯就更不利了。

赵高乘机诋毁李斯:“丞相所忌惮的只有我赵高,我一死,丞相马上就可以像田常那样弑杀君主了。”

胡亥完全相信赵高的话,觉得李斯已威胁到自己,他终于发话,说:“朕把李斯交给你这个郎中令去查办吧!”

赵高一听,大喜,马上将李斯抓捕起来,关进牢房。

李斯这个时候才真正后悔了,他仰天长叹:“多么可悲,这样无道的昏君,我竟然为他出谋划策!天下百姓早已不愿意服从朝廷,造反的人已占天下人的一半了,秦二世还没有醒悟,居然还让赵高辅佐,我一定能见到首都被攻陷、朝廷被摧毁的情形。”

后悔已经晚了。他的家族成员也全部被关押起来。

李斯被赵高整得很惨,显赫无比的丞相转眼间成为了阶下囚。那么,赵高会就此收手吗?他不是还承诺过要保李斯世代封侯吗?

当然不会收手。相反,他会以更加毒辣的手段对付李斯。

关于李斯被胡亥下令逮捕的起因和过程,《史记·秦始皇本纪》与《史记·李斯列传》的记载有所同,有所不同。相同之处是,都是李斯上了赵高的当,劝谏胡亥重视民生,不要再做劳民伤财建阿房宫之类的事。不同之处是,《史记·秦始皇本纪》中没有记载赵高诬陷李斯的过程,只是说,李斯的劝谏惹恼了胡亥,胡亥说:“我当皇帝两年了。出现了那么多的强盗,你不能够禁止,反而想着废除先帝的英明举措。你既不能报效先帝,又不能为我尽忠效力,你还当什么丞相?”然后,就把李斯逮捕下狱。

当时与李斯一起被逮捕的还有右丞相冯去疾、将军冯劫。这两个人不愿意受辱,没等审讯,就自杀身亡。李斯还存在侥幸心理,他还希望仗着自己这么多年的功劳以及对胡亥的恩德而得到赦免,所以,他没有自杀,打算继续与赵高进行斗争。

他能斗得过赵高吗?

在这个时候,赵高也没有放松任何警惕,继续采取多种手段对付李斯。他是一定要置李斯于死地的,所以采取了三种非常规手段:

第一种是无休止地侮辱和毒打李斯。

李斯被抓捕后,赵高派人日夜不停地审讯,查问李斯和儿子李由想要谋反的事情。李斯当然不会承认。但赵高有的是整人的办法,不仅想方设法地羞辱李斯,还百般拷打李斯,李斯忍受不了这种折磨,屈打成招。

屈打成招后,赵高针对李斯又实施了第二种手段,就是控制并切断李斯与胡亥的联系。

李斯虽然被屈打成招,但还抱着一线希望,认为只要自己能保住性命见到胡亥,靠自己的口才,肯定能说服胡亥,保住自己和家族。所以,他在狱中给胡亥写信,叙述自己对秦王朝的巨大功勋,表明自己绝没有背叛谋反之心。但这样的信,赵高随手就扔到一边,说:“囚犯怎么能上书?”

赵高见李斯还不甘心,于是实施更狡诈更毒辣的第三种手段,就是诈骗与摧残。

赵高命令自己手底下的人,诈称是皇帝派来的御史审讯李斯。李斯像抓住救命稻草一样,赶紧讲述自己的实情,好让皇帝知道。这些人见李斯这么说,就狠命地拷打他。连续这么十几次后,李斯被打怕了,再也不敢说实话了。等秦二世派出的真御史去审讯李斯时,李斯根本辨不清真假,只能承认自己和家族确实是想谋反。

既然犯的是谋反大罪,即便是当朝丞相,那也是死罪。秦二世因此感慨地说:“要不是有赵高,我几乎被李斯出卖。”

秦二世二年,赵高先让李斯饱尝刺字、断腿、去势之类的酷刑,然后以腰斩处死于咸阳的街市。

《史记·李斯列传》记载,李斯是与他的儿子一起被押解出狱的,看到儿子受牵连,李斯哭丧着脸说道:

我想和你再次牵着黄狗,一起去上蔡东门捕猎兔子,还能办得到吗?

这一刻,李斯再没有对权势的向往,他只想远离权力与阴谋,回老家上蔡当一个无忧无虑的老百姓,但这已经是痴心妄想了。李斯的三族全部被赵高杀光。

李斯一死,赵高完全掌控了秦王朝的实权,他成了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中丞相,这恐怕是他以前从没有想到的,也是任何一个宦官无法想象的。那么,赵高是不是会就此满足?胡亥会不会还一如既往地相信赵高?秦王朝又会出现怎样的危机?

三“鹿”事件

李斯一死,胡亥的皇位是不是就安全了?当然不是,相反,更危险了。因为李斯活着的时候,不管怎样,还可以整体把握和调动秦政权的力量。李斯一死,秦王朝其实是真正地散架了。李斯一死,赵高被提拔为中丞相,更加为所欲为。赵高这个人,在阴谋诡计上可称得上举世无双,但在治理国家上完全是个外行。他只会提拔那些趋炎附势之人,并不知道国家机器要想正常运转,是需要一些有能力的人来操作的。他不仅不知道这个道理,还继续肆意妄为,只要是看不顺眼的人,他就要将其铲除,才不管对整个局势有什么影响。在这种情况下,秦王朝就危在旦夕了。

很有意思的是,这时候发生的三件影响秦王朝命运的历史事件,都与“鹿”有关。

哪三件事呢?

第一件事,就是我们耳熟能详的成语“逐鹿中原”所指之事。

这个成语出自《史记·淮阴侯列传》。秦末汉初的历史人物蒯通曾描述当时情形:“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这里的“鹿”,本义是被围捕的猎物,引申义为秦政权。就是说,在秦王朝法度败坏、政权瓦解的时候,天下豪杰并起,争夺天下。虽然陈胜、吴广起义已经失败,但他们之后的项梁更加强大,项梁死后,马上又冒出了刘邦、项羽,这两个人才是真正要秦王朝命的人。

第二件事是一场战争,也就是“巨鹿之战”。“巨鹿”位于现在的河北平乡县西南。前面讲到,章邯临危受命,率领秦军打败了拥有数十万大军的周章,局面因此有了转变,特别是把项梁率领的最强大的楚军打败后,秦军声势大增。章邯率大军折而向北,与王离等人率领的北方军团一道,围攻起义军占领的军事重镇巨鹿。巨鹿危急!各路起义军倾力来救,秦军与起义军展开了秦末历史上最关键的大决战。项羽破釜沉舟,打败并俘虏了王离。紧接着,起义军要对付的就是更为强大的章邯。双方呈相持态势。

鉴于起义军势头正猛,章邯没有主动出战,而是采取稳步撤退的措施。当时项羽的军队虽然打了胜仗,但正面临长期作战缺乏军粮的困境,所以,章邯的举措是很明智的,只要按计划进行,极有可能出现两种情况:第一,项羽军队被迫撤退,秦军转败为胜;第二,双方停战,各自保持力量,以后再战。这样,对秦军还是比较有利的。但战争的胜败往往并不取决于战场,而是取决于战场之外。为什么?因为不懂军事的秦二世胡亥屡次派人责备章邯,问他为什么退却。这使得章邯很恐慌。他生怕皇帝误解,所以赶紧派司马欣到京城请示。没想到,事情更糟糕了。不通过赵高,司马欣根本无法见到皇帝。不仅如此,司马欣甚至连赵高的面都见不到。他在宫外司马门滞留了三天,而赵高根本不接见他,显然有不信任之意。如此一来,司马欣害怕了,他深知赵高歹毒,所以返回军队时不敢走来时的路。果然,赵高得知司马欣离开京城后,马上派人追赶,但没能赶上。等司马欣见到章邯后,如实报告,说:“赵高专权。”然后分析了两种结果:一,如果打败楚军,将军您会因赵高嫉妒而被杀;二,如果失败了,同样会遭受厄运。章邯进退两难。最终,章邯率大军投降了项羽。如此,秦王朝已是不可救药了。

那么,在这样危急的关头,赵高和胡亥正在做什么事情呢?

这就涉及第三件与“鹿”有关的大事了。那就是非常荒唐的“指鹿为马”事件。

秦二世三年(前207)八月,赵高的权力欲已经膨胀到想要自己当皇帝的地步。这就意味着他要取代胡亥的位置。一个宦官要靠阴谋和权术当皇帝,这已经不只是置伦理道德制度于不顾的事情,而是明目张胆地要将天下人玩弄于股掌之间了。这件事的危险程度无以复加,但赵高就敢这么干。

《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赵高想要作乱,但害怕朝臣们不同意,于是先进行试探。他把一头鹿牵到大殿,当着群臣的面献给秦二世,说:“这匹马献给皇帝。”秦二世笑了,说:“丞相你怎么把鹿说成马呢?”赵高仍然坚持说这当然是马。胡亥很疑惑,就问朝臣。朝臣们有的不说话;有的实事求是地说这就是鹿;有的则奉承赵高,说这是马。事后,赵高迅速收拾了那些敢实事求是的大臣。从此,朝臣们更加害怕赵高,整个朝廷被恐怖氛围笼罩。而起义大军节节胜利,尤其是刘邦率领的军队已逼近咸阳。

这个时候,赵高依然以“关东盗贼不会有什么危险”的鬼话欺骗胡亥。这件事会令我们很奇怪,难道赵高就不怕起义军灭了秦王朝后他也会跟着被消灭吗?

其实,赵高已经为自己找了退路——他已经和刘邦搭上线,试图与刘邦做交易,以杀掉胡亥、灭掉秦室为条件,使刘邦答应他割地封王。对于赵高这个交易,已经攻占武关要塞并逼近咸阳的刘邦并没有马上答复。

关于赵高与起义军的交易,《史记·秦始皇本纪》中只有两句话提到此事。

一句是:“沛公将数万人已屠武关,使人私于高。”就是说刘邦曾主动派人联系过赵高。

另一句是借子婴之口说出来的,他说:“我闻赵高乃与楚约,灭秦宗室而王关中。”也就是说,有人已经听说赵高与起义军联系,打算灭掉秦室在关中称王了。

有了这些信息,我们就不难理解赵高为什么敢自毁秦王朝的长城了。

有人甚至因此推测,作为赵国贵族的后代,赵高的一切行为就是为了颠覆秦王朝,恢复赵国。

这样的推测合理吗?

以下是我的看法:

首先,赵高的一切行为都是自私自利的,都是投机和阴谋,谈不上有什么颠覆秦王朝的雄心壮志。

其次,赵高何曾有什么恢复赵国的行为?他所实施的那些措施,那些比秦始皇时代更加残酷的苛政,受害人当中又怎会没有众多以前属于赵国的民众呢?

从客观上讲,赵高无意中成为毁灭秦王朝的所谓功臣,但他本人是以魔鬼的手段谋取邪恶的力量的。当起义军越来越逼近咸阳的时候,赵高和胡亥这对最亲密的师生、最亲密的合作伙伴也要进行你死我活的斗争了。

赵高与刘邦联系后,害怕胡亥知道此事会杀掉他,所以请病假不去朝见。胡亥有所察觉,派使者就盗贼之事责备赵高。赵高恐惧了,决定先下手为强。

前面提到,赵高已经完全操纵了秦王朝的大权,胡亥成了一个傀儡。在这样的情况下,赵高是不是就能明目张胆地杀掉胡亥呢?

也不见得。为什么?因为制度的制约。只要秦王朝还没有垮,胡亥作为皇帝,就有最终的决定权,国家机器还是要听从他的意志。胡亥仍然可以一句话要了赵高的命。所以,赵高想要杀死胡亥,仍然需要阴谋策划。

他采取了三个步骤:

第一个步骤是策动。他与已经当了咸阳令的女婿阎乐和弟弟赵成密谋,说:“现在情况非常紧急,皇上要归罪于我们。我打算把皇帝换成子婴。”

怎么赵高还有个当咸阳令的女婿,难道他不是宦官?事实上,宦官养女的丈夫也可以是他的女婿,宦官干女儿的丈夫也可以是他的女婿。历史上,宦官有养女有干女儿不是什么稀奇的事情。

赵高采取的第二个步骤就是行动前进行准备了。皇宫里有他的内应,是郎中令,皇宫外则是阎乐率领的部队。但赵高这个时候并不完全信任阎乐,所以在发兵前首先扣下了阎乐的母亲。意思很明白:阎乐你只要不听我的话,我首先要你母亲的命。赵高对自己最亲近的人尚且如此,何况别人?

第三个步骤,就是阎乐的行动了。他诈称胡亥当时所在的望夷宫出现了大贼,以捉贼为名,率领一千多人杀了进去,逼迫胡亥自杀。

杀人无数的秦二世胡亥很容易就被消灭了。

为什么会这样呢?

胡亥临死前的两个举动能够启发我们。

第一个举动是大怒,召唤左右。阎乐的军队已打到望夷宫的殿门口了,胡亥还完全不知情。直到有弓箭射到身边时,胡亥才知道有人造反。他大怒,召唤左右,但身边只剩下一个宦官了,胡亥就问:“你怎么不早告诉我?乃至于此!”宦官回答:“我不敢说话,才能活到现在。我要是早说话,早就被杀了!”这句话肯定令胡亥震惊!自作孽,不可活!当胡亥暴戾到任何人都不敢对他说真话的时候,无论他有多大的权势,也离死期不远了!

胡亥的第二个举动是央求。面对逼自己自杀的阎乐,胡亥还寄希望于赵高,说:“我可以见丞相吗?”阎乐答:“不可。”秦二世又说:“我愿意到一个郡为王。”阎乐不允许。秦二世又说:“当个万户侯也可以。”阎乐仍然不答应。最后,秦二世哀求:“我愿意和我的妻子儿女当个普通百姓。”阎乐不耐烦地说:“我受丞相之命,为天下人诛杀你,你说得再多,我也不敢替你回报。”秦二世被迫自杀。胡亥的这个举动说明什么呢?说明他临死前还是个糊涂虫,竟然还看不透赵高。这么愚蠢的一个人当了最高统治者,只能是既害别人也害自己。

秦二世自杀后,赵高铲除了最后一个障碍,要自称皇帝。然而,当他就要登上皇帝宝座的时候,竟意外地发现,几乎所有的人都以沉默来对抗。这种沉默比任何行动都要可怕,令赵高不敢轻举妄动。

这种情况似乎是反常的。因为在“指鹿为马”事件之后,赵高似乎已完全铲除了政敌,并在朝廷遍植了自己的亲信。可现在,大家都沉默了,当然也包括众多跟随赵高的人!

这些人怎么了?

这件事是不是不可思议?

其实,也好理解。

第一,以当时人的观念,无论如何,他们都无法接受一个宦官当皇帝!

第二,也是最重要的,赵高的极端行为,使他的亲信也害怕他了。这使我想到一个警匪片。当一个黑社会的老大受到枪击时,他随手就把身边一个兄弟拉到身前,替他挡子弹。这个兄弟刚死,他马上又把另一个拉过来。当他拉第三个人的时候,周围那些兄弟们纷纷躲避。最后,黑社会老大一下子完全孤立了。赵高就是这样,当他再走最后一小步就要实现最大欲望的时候,他也同时跨到了悬崖和地狱的边缘。

赵高见到这种情形,心虚了,觉得整个大殿都在摇晃、破碎。他不敢再坚持了,转而立秦二世兄长的儿子公子婴为秦王。他说:“秦过去就是一个王国。始皇帝能够君临天下,所以才称帝。现在六国又重新立起了自己的国王,秦控制的地方也更小了。鉴于此,应该像以前那样称王,而不是称帝。这样更便利。”所以子婴是被立为秦王,而非皇帝。

即便如此,赵高很快就不甘心了,他还要借助起义军的力量使自己称王。这当然是痴心妄想。刘邦早拒绝了赵高的交易,项羽更不可能与赵高有什么合作。令赵高更没想到的是,还没等起义军攻到咸阳,自己竟被子婴很轻易地刺杀了。

关于赵高被刺杀的情形,《史记·李斯列传》记载:“高上谒,请病,因召入,令韩谈刺杀之。”也就是说,子婴虽然被立为秦王,但他不愿受赵高摆布,称病不去就位,赵高等得着急,便自己去子婴处探病,子婴利用这个机会,派一位名叫韩谈的宦官埋伏好,等赵高一出现,一举将赵高刺杀!

这件事也是令人意外的。为什么?因为子婴根本没有什么实权,他又刚刚被赵高像傀儡一样立为秦王,赵高又是一个杀人如麻、老奸巨猾的阴谋家,子婴怎么可能这么容易就得手呢?

这个结果,除了赵高欲望膨胀太小瞧子婴外,《史记·秦始皇本纪》中子婴的一席话道出了其他的原因。

第一,赵高在朝臣中已经变得孤立起来。正如子婴所说:“丞相赵高杀死了二世皇帝,怕群臣诛杀他,所以把我立为秦王。”

第二,赵高要谋反的事情已经被子婴得知,所以子婴说:“我听说赵高与楚军有约定,要一起灭掉秦宗室,然后自己在关中称王。”子婴为什么知道这件事?起码有两种可能。第一种,这件事已经传播开来;第二种,赵高这件机密的事情,他原来的亲信已经告诉了子婴。这两种情形,第二种的可能性更大。也就是说,赵高的亲信已开始疏远他甚至想把他干掉了。子婴说:“现在赵高让我斋戒后到庙堂中接受玉玺,就是想要在庙堂中杀我。我称病不去,他必然会亲自来看我,来了以后,我们就杀掉他!”子婴这句话表明他非常了解赵高,很有预见性。但更加可能的是,子婴有内应,也就是赵高的身边人会把赵高的情况随时告诉子婴。

如此,赵高已经众叛亲离,只有死路一条!紧接着,赵高三族被全部杀尽!

这样,篡改秦始皇遗嘱的三名主谋,无一能够善终。

秦二世三年十月,刘邦率大军攻入咸阳,子婴投降。秦朝灭亡。

号称最强大的秦王朝从建立到灭亡,仅仅十五年而已!从秦始皇的遗嘱被篡改到秦王朝灭亡,时间更是短得出奇,只有三年!

同类推荐
  • 大宋龙骑

    大宋龙骑

    相传上古时期,龙行于大陆,作而腾天布雨成江,息则盘踞砺石成川。故,山川河流皆为龙脉。叶风一不小心穿越到了平行位面的大宋朝,这里生活着上古的生物:神龙。见过晕车、晕船的,你见过晕龙的吗?叶风骑在龙身上,只觉得心里有种想要吐的感觉,看来,装x往往是要付出代价的呀!
  • 蜀汉刘禅传

    蜀汉刘禅传

    一觉醒来发现自己变身刘禅,身处乱军之中,四周围全是喊杀之声,正在害怕的时候突然一个声音自耳边响起:“少主放心,只要我赵云活着一定带你杀出长坂坡去!”刘禅:………好吧,这是一个天才少年的故事,这是一个热血激情的年代。且看重生刘禅如何发展蜀汉,带领一帮蜀二代一统天下。《三国之小军师》即将完本,喜欢的人可以去看看。
  • 三国之建筑塔防系统

    三国之建筑塔防系统

    吕布之勇无人可敌?我有塔防!诸葛亮智如妖?我有塔防!雄兵百万来袭?我还是有塔防!
  • 临高启明

    临高启明

    穿越到乱世不是被雷劈,是他们自己的选择。有人想称王制霸,有人想解民于倒悬,有人想以己之力,阻止最后一次野蛮对文明的征服,从而改写中华民族的历史。当然也有人想得只是三妻四妾,过现世过不上的极度腐败的生活。这群三心二意,各怀抱负的普通人,没有虎躯、没有王八之气更没有弱智光环道具。乱哄哄的挤在一艘旧船上,有的只是现代机器、科技还有各式各样的理论。穿越者们怀着现世无法达成的野心、梦想和理想,向着明末的乱世进发。目标:海南。
  • 唐朝第一明星经纪

    唐朝第一明星经纪

    男主李凤年是生于21世纪的一个普通的演艺圈经纪人,一个偶然的机会,穿越到了唐朝,最后误打误撞成了当时最著名的李龟年三兄弟的经纪人,把自己变成了唐朝第一明星经纪。
热门推荐
  • 婚姻危机:寂寞杏花红

    婚姻危机:寂寞杏花红

    结婚四年的严佳感叹婚姻生活如此平淡,跟丈夫方振乾开玩笑说想红杏出墙一番,却不料一场婚姻危机却在向她悄悄逼近,方振乾的初恋女友华梅在海外飘了一圈后又回到国内,千帆过尽,还是觉得方振乾最好,在偶然与蓄意的双重机遇下,她跟方振乾越走越近,终于,一场情感纠葛在三人之间引爆了……
  • 狗生最高境界是养龙

    狗生最高境界是养龙

    异世界转生成狗,从此秦史皇过上了每天都是“有狗,怕怕”的生活。遇见龙巨巨之前没有什么比见狗怂一睁开眼发现自己变成了狗更可怕的事了,照镜子——是狗,好可怕!洗澡——是狗,好恐怖!遇见龙巨巨之后——喂,妖妖灵吗?我想回家。开局一条狗,升级全靠吃!金手指是吞噬比自己小的魔兽能够随机进化,我的狗已经进化成远古吞噬巨兽了,你的呢?
  • 别让春天说寂寞(别让地球抛弃我们)

    别让春天说寂寞(别让地球抛弃我们)

    地球的春天应该是满眼绿色、鸟语花香,人类对自然的改造和设计,看起来似乎十分完美,但与大自然的精密“安排”相比,总是显得那么简单和粗糙。绿色日渐消失,荒漠日渐扩大,鸟儿渐远的歌唱,花香也只存在于*记忆中..发展不应该以牺牲环境为代价,人类不应该因为我们自己的某种欲望而破坏我们生存家园的模样!不要让因环境因素的变化而导致生态系统的严重灾难。让*地球远离“没有鸟语花香的寂静的春天”,我们一定不要让春天说寂寞!
  • 楚辞(中华国学经典)

    楚辞(中华国学经典)

    《楚辞》是战国时代的伟大诗人屈原创造的一种诗体。作品运用楚地(今两湖一带)的文学样式、方言声韵,叙写楚地的山川人物、历史风情,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是继《诗经》以后,对我国文学具有深远影响的一部诗歌总集。并且是中国汉族文学史上第一部浪漫主义诗歌总集。
  • 三部曲活在当下

    三部曲活在当下

    活了33年,有十多年始终处于迷茫状态,人到中年开始思考起生死,爱情,这些的意义
  • 狄小杰侦探社(合集)

    狄小杰侦探社(合集)

    一桩桩邪恶的交易,一幕幕战栗的黑暗,一次次恐怖的经历,一层层骇人的阴谋……在这个城市的角落里发生,在他们身边、在他们的手上化为乌有。他是狄仁杰的第36代孙,她是阿加莎·克里斯蒂的忠实拥趸。他是长相平平、身材一般,穷困潦倒的毛头小伙,她是才色双全、身材火辣,家庭富足的千金小姐。他沉着冷静、思维缜密,善于透过离奇恐怖的事件表象,寻找蛛丝马迹,她直觉敏锐、大胆直率,擅长抛弃繁冗复杂的感情因素,揪出幕后黑手。他们无数次患难与共,却从未享受美好,他们无数次出生入死,却从未停下脚步……"
  • 活在地狱之2012战火洗礼

    活在地狱之2012战火洗礼

    李三狼带领部队,全歼敌人,围剿土匪,血染沙场!经过战火洗礼,带领战友兄弟,又接受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时空交错,末日生化病毒,神秘基地的背后会有怎样的危机?可爱小护士的倾心,两人又会有怎样的结果?全军戒备,整装待发,即将迎接一场未知的挑战……
  • 优秀小学生应该知道的礼仪小常识

    优秀小学生应该知道的礼仪小常识

    一本书无法改变整个世界,但可能会塑造孩子的一生。《优秀小学生:应该知道的礼仪小常识》以礼仪小故事、你来评对错、礼仪小常识的形式,讲述小学生应该知道的个人形象,家庭、生活,校园、学习,社会交往,外出、公共,媒介使用,涉外等方面的礼仪小常识,紧密结合新时代、新风尚以及现代礼仪,同时容纳传统礼仪的精粹。《优秀小学生:应该知道的礼仪小常识》是市场上第一本培养礼仪小公民的经典读本,能在轻松的课外阅读中帮助小学生知书识礼、全面发展,为将来成为高素质、有教养的新世纪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
  • 刑侦调查二班

    刑侦调查二班

    跟着岚沁斋主人一起走近刑侦调查二班,共同感受离奇的刑侦故事。
  • 四月上旬

    四月上旬

    公务员家庭出生的黄仁杰面对爱情和诱惑的选择,他想努力地保护自己的爱情却又在诱惑里面越陷越深。而温在蓝因流浪而选择婚姻又因婚姻选择流浪。在这些80后的影子身上,有亲情,友情,爱情,还有那些说不出道不明的情谊,他们将演绎怎么样的现实人生,可能到老了也不能明白这一切为什么发生那么快,那么真实。四月上旬不仅仅是一个季节的开始也是一个轮回,当过完这个轮回,故事依然继续,这个世界上没有终结的故事,只有终结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