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160800000001

第1章 青年汉学家(1)

古城旧家

1869年1月12日,一个新的生命在浙江余杭东乡离城约十里的仓前镇诞生了。

这就是后来闻名中外的章太炎。

太炎是其别号,初名学乘,后改名炳麟,字梅叔、枚叔,其他别名、别号甚多。余杭,是一座古老的小城。重重峰峦,从浙江西北部的天目山迤逦东来,环伺和拱卫着余杭。这些峰峦,有的层峦叠嶂,有的绝壁千仞,有的为葱茏秀密的翠竹青松所掩映,有的为萦回百转的溪流所环绕,景色十分秀丽。然而,当章太炎在襁褓中睁开他的双眼时,城外的这些山水,却不复是一片锦绣,相反,竟是荒凉凋敝,满目疮痍。

这时,震撼中国大地的太平天国革命运动刚被血腥镇压下去。连年战乱,湘、淮军阀们骇人听闻的屠杀政策,使号称“富甲天下”的杭、嘉、湖地区遭受了一场空前的洗劫。就拿余杭来说,这个富庶的地方,据当时报纸报道:“人民离散,田野荒芜,克服之际,地方几无人焉。经多方招徕,而后城中稍有铺户。然四郊荒漠,田不能耕,即有孑遗,难复旧业。”仓前镇地临苕溪,舟运畅达,是漕米集中的地方,素称繁华,可是当时车破舟疏,人民流离失所,镇街百孔千疮,与往昔不可同日而语。

那些用太平军和许多平民百姓的鲜血染红了自己顶子的达官贵人,陶醉在“同治中兴”的歌宴之中。但是,陡然暴发起来的新贵毕竟寥寥可数,剧烈的社会大动荡给更多的世家旧族带来的结局,却是急剧瓦解、没落和衰败。章太炎的家庭便经历了这么一番由盛而衰的变动。

章太炎的家,先前确实很阔气过一阵。那是在他曾祖父手上。他的曾祖父叫章均,字安溥,号治斋,生于1769年,死于1832年。章均经历了乾隆、嘉庆、道光这一段大清王朝由极盛而中衰的转折时期。他呕心沥血,惨淡经营数十年,房产、田地、牲畜,累计起来,“赀产至百万”。为了表示自己乐善好施,1828年章均捐出三万缗巨款,在余杭东门桥北首白塔寺前建了一座苕南书院,“创建讲堂、考棚、官厅、卧室,以余资存典生息,作为按月朔望考试生童膏火,并置院前田六亩作院役工食”据《章氏家谱》记载,章均还捐田千亩,建立章氏义庄,“凡族中孤寡废疾老弱者,月赡粟米,贫者婚丧给费。开义塾以课合族子弟入学,补廪中式,皆给资”。这是章家最富足也是最神气的时候。

好景不长。到章太炎的祖父章鉴掌家的时候,章家已经走下坡路。章鉴,字晓湖,生于1802年,死于1863年,弟兄六人,数他最小。章鉴因妻子生病为庸医误诊丧命,发愤攻读医书,“自周、秦及唐、宋、明、清诸方悉谙诵上口。以家富,不受人饷糈,时时为贫者治疗。处方不过五六味,诸难病率旬日起,1860年,太平军占领余杭,他率领全家逃亡,“不得已,行医为活”。后来,他一度被指定担任太平天国的乡官。一次,给太平军的一位将领治好了病,他乘机“浼言辞职”,获准后,便在乡间专门为人治病,“拯贫而病者”,“凡医资足一日用,辄分润邻族”。

章太炎的父亲叫章濬,字轮香,一作楞香,生于1825年。当太平军进驻仓前镇时,他匆匆忙忙夹着一本家谱出门逃难。1863年,左宗棠率清军反攻入浙,他专程赶到余杭县东南十八里的闲林镇,“献地图,并陈善后策,颇见用”在结束了流亡生活返回家园时,他的家已经破落了:“家无余财,独田一顷在耳。”1867年,原翰林院编修谭锺麟接任杭州府知府,章濬被荐入幕。章太炎出生后不久,谭锺麟擢授河南按察使,章濬不愿长久离乡远出,谢绝了谭锺麟的邀请,辞职返归故里。在余杭,他担任县学训导,成为余杭缙绅中的一个头面人物。

这时,余杭县的知县为刘锡彤,章濬与他经常往还,过从甚密。正因为如此,当刘锡彤挟嫌报复,一手制造了轰动朝野的杨乃武与“小白菜”案时,他也被深深地卷了进去。

杨乃武系余杭县的一名举人,因出面反对粮吏在百姓完粮时浮收舞弊,得罪了为官贪暴的刘锡彤。“小白菜”本名毕秀姑,是余杭一个豆腐作坊的伙计葛品连的妻子,夫妇两人曾一度租过杨家一间屋子居住,与杨家相识,一些好事的市井无赖乘机散布流言,说“羊(杨)吃白菜”。为了避免嫌疑,葛氏夫妇即搬出另居。1873年秋,葛品连突然染上急症,不到三天即亡故。时正值十月小阳春,连日气温较高,葛品连又体胖多脂,停尸一昼夜后口鼻内有淡血水流出,葛母等人怀疑,以为死因不明,赴衙喊告。刘锡彤接状后,即前来验尸,未仔细查验辨认,即断定葛品连系中毒身死,于是将毕秀姑收监,逼问她曾与何人通奸,毒药从何而来。刘锡彤的儿子刘子翰让其亲信入狱诱迫毕秀姑诬栽杨乃武,以免凌迟处死。在严刑胁逼之下,毕秀姑熬刑不住,按刘子翰所教的招供。刘锡彤立即将杨乃武收监刑讯,硬说他与毕秀姑通奸,用毒药害死葛品连。杭州府复审此案时,偏信刘锡彤一面之词,用跪钉板、跪火砖、上夹棍等办法逼使杨乃武服诬,并判处杨“斩立决”,毕“凌迟处死”。章濬因与杨乃武旧有嫌隙,这时非但没有为杨乃武辩白申冤,反而站在刘锡彤一边。在杭州府复审时,杨乃武乱供,说毒死葛品连的毒药系从仓前镇一家药铺店主钱宝生那里买来,刘锡彤受命传讯钱宝生。钱宝生的药铺很小,铺中根本没有备置毒药砒霜,更没有卖给过杨乃武。事实本不难查清,章濬见刘锡彤为难,便出面写信给钱宝生,要他大胆承认,说如不承认,有杨乃武亲口供词为凭,反而要加重治罪;若承认了,则可不受拖累。

杨乃武与“小白菜”案,立即哄传浙江全省。杨乃武家属为营救杨氏,分别向浙江省臬司、藩司、抚台衙门投状告冤。但是,浙江按察使署与巡抚衙门并未细审,即草草维持原判。杨乃武的姐姐带着他的妻子两次上北京,分别向都察院、步军统领、刑部等衙门投递冤状,并遍叩浙江在京的三十多名官员,请求主持公道。朝野舆论因之哗然,侍郎翁同龢力主平反,事情一直闹到慈禧太后那里。慈禧太后下令浙江巡抚杨昌濬会同有关衙门亲自审讯,后又专派钦差会审,最后将全部人犯提到北京,由刑部、都察院、大理寺三法司会审,真相得以辩白。1877年2月,由清廷发布谕旨,为杨乃武、“小白菜”平反,并处理此前承办此案的人员。刘锡彤被发往黑龙江充军,不准收赎;杨昌濬等即行革职。章濬因曾写信给钱宝生叫他承认卖砒霜,这时也受到处分,被革去训导一职。

这番遭际,对章濬本人,对章氏一家,都影响很大。章濬被革职后,便闲居在家。他有时给人看点病,有时为修复余杭东乡水利而开点荒,修些塘。为了规复章氏义庄,他千方百计收回了田地七百多亩,岁收租米,按照旧例供给族学等各项费用。这时,章家固然仍可以维持颇为安适的温饱生活,然而与往昔终究不可同日而语了。经济地位的下降,仕途中的坎坷,使章濬胸中也渐惭郁结了不平与怨愤。

章濬有《长夏偶成》诗一首,其中写道:

我有一间屋,不共热客逐,

松棚生阴凉,柴门少剥啄。

清风徐徐来,枕书还倦读,

把卷自科头,微吟便坦腹。

课儿居其中,犹之牛舐犊,

所忘在岩阿,余情乐轴。

不种曼倩桃,不植陶潜菊,

屋后四围桑,门前千亩竹。

汲鲜奉高堂,横经启家塾,

能却户外喧,时散炉中馥。

高卧侣羲皇,静坐休贪沐,

夜凉明月生,飞过几蝙蝠。

这里,章濬貌似闲适,实际上是一肚子牢骚。诗中画出的一幅耕读图,也正是章太炎从牙牙学语、蹒跚学步到开始识字、读书那段时期,章濬生活环境具体地写照。

汉学的启蒙教育

少年时代的章太炎一开始接受的启蒙教育就是汉学。汉学,又称朴学,中国封建社会学术中的一派。它所从事的,主要是对周、秦、两汉各种儒家经典、诸子著作、史学文学作品和其他古文献,进行深入细致的整理、诠释和考订。明清之际,顾炎武等著名学者,不满思想界、学术界居统治地位的理学家“束书不观,游谈无根”,力主治学应当“实事求是”、“无征不信”,要求学者们从宋明理学缘词生训、穿凿附会、空谈性理的学风中解脱出来,以训诂考据为立学之基。汉学最初是作为宋明理学的对立物而勃起的,并被统治者目为异端。清康熙、雍正以后,文字狱的恐怖,思想控制的严峻现实,使人们越来越不敢议论时政。希望有所作为而又厌恶道学说教的大批学者,便把他们的精力转到训诂考据上来。而清廷这时也逐渐发现,汉学的勃兴,可以使人们舍今而求古,舍本而逐末,埋首书斋,远离社会现实,因此转而大力提倡,鼓励学者们穷年累月到尘封垢积的故纸堆里去爬梳。乾隆、嘉庆年间,“人人许(慎)、郑(玄),户户贾(逵)、马(融)”,学者们以汉代这几位考据大家为楷模,使汉学盛极一时。在此期间,学术界在逸书缺文的辑集、伪书异文的辩证、文字音韵的训诂、天文历算的考订、地理沿革的探求、名物典章制度的研究方面,都取得了可观的成就。

由于汉学逐步蜕变为名显于宫廷、身跻于豪门的阶石,成了封建统治阶级统治思想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为考据而考据的现象便愈来愈泛滥。在清王朝钳制思想的政策日益强化的情况下,学者们治学也越来越趋于烦琐,越来越脱离实际。鸦片战争前后,社会危机日渐严重,一批最先警觉的知识分子开始痛感治学不能不讲究经世致用。连年战争,社会动乱,也使人们逐渐丧失了长期在经书古籍中爬梳排比的安谧环境。汉学终于一天天没落。

在“同治中兴”的日子里,大清王朝在外国资本主义侵略者的支持下,恢复了对全国的统治。在思想文化领域中,以曾国藩为代表的“中兴名将”们,把极力维护封建纲常名教的宋学,看做支撑“中兴”大局的主要精神支柱。道学家的说教一时又甚嚣尘上。这种说教和大力提倡“洋务”的“经世致用”结合在一起,统治了中国思想界几乎三十年。这时,一些“不共热客逐”的学者,于是又重操旧业,默默董理已经冷落的汉学。

就是在这种氛围中,章太炎接受了汉学的启蒙教育,并在成长过程中对汉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章太炎的家,算得上书香世家。曾祖父章均是县学增广生,做过海盐训导;祖父章鉴是县学附贡生,曾被选贡为国子监生;父亲章濬则是县学廪生,也做过训导。在汉学方面,他们都有一定的素养。章鉴年轻时,曾拜在苕南书院主讲的著名历算学家项名达为师,学习三角与几何。“自受学项先生,识诸耆旧,知百家学术。有奇羡辄以购书,蓄宋、元、明旧刊本至五千卷。”这些珍本后来都毁于兵燹,但留下的藏书目录,仍可使章太炎想见当年盛况。章濬与汉学渊源更深。他曾在当时培养青年汉学家的高等学府杭州诂经精舍担任监院多年,职掌精舍监察。在诂经精舍中,这一职务地位仅次于山长或院长,它们均由浙江巡抚委任。现存《诂经精舍课艺文》三集己巳年(1869年)上下二卷和《诂经精舍课艺文》四集十六卷,分别刊刻于1869年和1879年,校刊者就是章濬和相当有名的汉学家孟沅、高学治等人。晚年,在家中闲居时,章濬也未忘汉学,经常“检点《山经》读异书,闲披《尔雅》释虫鱼”。生活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中,章太炎理所当然地自幼就受到了汉学流风的熏染。而第一个严格按照汉学的治学方法对他进行汉学启蒙教育的,却要算他的外祖父朱有虔。

朱有虔,一名有泉,字秉如,一字左卿,浙江海盐人。朱有虔的祖父朱兰馨是乾隆辛丑年(1781年)进士,官至吏部稽勋司员外郎,著有《松乔诗钞》;父亲朱锦琮,先在国史馆为誊录,后来历任安徽、江西、山东等地知县、知府,潜心汉学,著有《治经堂诗文集》四十卷、《信疑随笔》十二卷和《治经堂外集》等。朱有虔的四个哥哥,也都做过官,大哥有源是教谕,二哥有常是广东盐大使,三哥辰煦是永嘉训导,四哥有穀是候选知州。朱有虔本人也是庠生,撰有《双桂轩集》二十卷和《读书随笔》若干卷。《双桂轩集》,或名《双桂轩诗文录》,又名《秋芳馆漫录》,手稿至今尚存。就家世、门第与汉学修养而言,朱家都胜过章家。

清代汉学家的基本信条,是说经必须先考字义,再通文理,由声音、文字以求训诂,由训诂以求义理。18世纪汉学大师戴震抨击宋学时说过:“宋以来,儒者以己之见硬坐为古贤圣立言之意,而语言文字实未之知。其于天下之事也,以己所谓理强断行之,而事情原委隐曲实未能得。是以大道失而行事乖。”《戴东原集》卷九,《与某书》。因此,汉学家一反宋学家所作所为,把精通文字音韵看做治学通经的首要条件。1876年,六十多岁的朱有虔来到余杭,就按汉学家的这一信条,对自己的小外孙进行启蒙教育。

章太炎后来回忆说:“外王父海盐朱左卿先生讳有虔来课读经。时虽童稚,而授音必审,粗为讲解。课读四年,稍知经训。”《太炎先生自定年谱》,光绪二年。所谓“授音必审”,就是使章太炎自幼便在文字音韵方面接受严格的训练。章太炎后来在文字音韵学方面卓然成家,便是这时打下的基础。

章太炎十二岁的时候,外祖父回海盐去了,改由父亲亲自课读,而由大哥章炳森兼作辅导。

章濬起初曾希望章太炎进学中举,指定他读《四书》,学律诗,作八股文。这些东西,与外祖父所教授的大相径庭,引不起他的兴趣。他说:“年十四五,循俗为场屋之文,非所好也。喜为高论,谓《史》、《汉》易及。揣摩入八比,终不似。”1883年,他奉父命参加县试,癫痫症突然发作,没有考成。此后,章濬便不再强求他耗费精力去作八股制义,章太炎因此得以专心致志于学业。

章炳森又名章篯,比章太炎年长十六岁。章太炎出生时,他已是县学生员;章太炎由父亲亲自课读时,他已是县学训导;1888年,他又中试浙江乡试。对于这位求知欲极为旺盛的炳麟小弟,他十分热心地加以点拨引导。章太炎回忆说:“时闻说经门径于伯兄篯,乃求顾氏《音学五书》、王氏《经义述闻》、郝氏《尔雅义疏》读之,即有悟。自是一意治经,文必法古。”可以说,章炳森是对章太炎进行汉学启蒙教育的又一位严师。

同类推荐
  • 大道无所不在:老子的智慧

    大道无所不在:老子的智慧

    本书作为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哲学家、思想家老聃的经典著作,同时也是中国历史上首部完整的哲学著作,为其时诸子共仰,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它从多个角度和层面论证了“道”和“德”这两个核心概念,在为政、处世等方面也有深刻的见解。
  • 做人资本总集(精华本)

    做人资本总集(精华本)

    《做人资本总集(精华本)》不论你是圣哲贤人,还是凡夫俗子,都要从一点一滴开始积累做人的资本。一个人,如果有了成功的做人资本,就能在生活中扮演各种成功的角色。
  • 鬼谷子全书

    鬼谷子全书

    《鬼谷子》作为一部谋略学的巨著,一直为中国古代军事家、政治家和外交家所研读,在今天,它的思想精髓被广泛应用于内政,外交、军事、商务及公关等领域,为当代政界、商界等领域人士所必读之智慧法宝。
  • 道德经(修订版)

    道德经(修订版)

    《道德经》体现了唯物主义思想、辩证法思想和认识论的内容,是一本十分富有哲理的书。虽然有些思想受到时世的影响,有一定的局限性,但是它对于中国的文化发展、教育以及指导人民都具有积极且重要的意义。它在中国思想发展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对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内容丰富,思想深邃,说理透彻,文笔优美。老子的一些语言,如“天网恢恢,疏而不漏”、“天长地久”、“知足常乐”等已经成为人们耳熟能详的名言。
  • 马克思主义价值理论研究

    马克思主义价值理论研究

    本书力求把文本研究和理论探索结合起来,在系统阐述马克思主义价值理论的基础上,分别论述了马克思主义价值理论的出发点、基本方法,以及价值与事实的关系、价值意识的产生及其本质、价值观念的结构和历史变迁、价值评价及其基本形式、价值的创造与实现等重要问题,不仅梳理了价值论研究的发展历程,而且厘清了马克思主义价值理论的基本观点和基本概念,对于推进我国马克思主义价值理论研究和把握马克思主义价值理论的当代意义具有重要的作用。
热门推荐
  • 银河帝国14:星空暗流

    银河帝国14:星空暗流

    人类历史上超好看的系列小说——《银河帝国》系列完美收官!三个时代,三个故事,浓缩银河帝国一万两千年波澜壮阔的变迁与兴衰!《银河帝国》系列小说,一直被认为是人类想象力的极限,人类历史上极其有趣迷人的故事,讲述人类未来两万年的历史。经典电影《星球大战》《阿凡达》,都借鉴了《银河帝国》的构思。2008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克鲁格曼亲口承认,他的经济学理论来自《银河帝国》的启示。出版60年来,本书对人类的太空探索、世界局势、前沿经济学理论、好莱坞电影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更随着它的读者成长为各行各业的领袖,而将这种影响渗透到人类文化的方方面面。
  • 小白菜爱萝卜头

    小白菜爱萝卜头

    傻冒而又执着的白领楚云飞在公司里是出了名的钻石王老五,却在偶然中邂逅了温柔而又刁蛮的美女舒月眉。一向与美女绝缘的楚云飞原本以为有美女垂青已是三生有幸,岂料她竟霸道地把行李搬进他家,美女要和我同居?匪异所思的同居生活开始了,接二连三的生活小磨擦惹出不少笑话,也让人感动得泪流满面……“萝卜头”楚云飞爱着“小白菜”舒月眉,为了心中的天使他毅然从别人胯下钻过……淡淡的温馨与甜蜜,构成了一曲荡气回肠的爱情佳话。作品中流露出来的清晰、健康气息,搅动了每个人心底尘封已久的爱情向往……
  • 增修教苑清规

    增修教苑清规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红

    这是一部以1934年红军长征前后为时代背景,以赣南苏区各个层面发生的故事为题材的记录那难忘的红色岁月的长篇小说。它真实展现并讴歌了我党领导下的工农红军,为了中国人民的解放和幸福,不畏艰难困苦,不怕牺牲的献身精神……
  • 士翼

    士翼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阿拉伯童话16篇(世界传世童话宝库)

    阿拉伯童话16篇(世界传世童话宝库)

    大喊一声“芝麻,开门!”,强盗藏宝的洞门便自动打开了“擦一擦阿拉丁神灯,它就能满足你的任何愿望,”阿拉伯童话以其引人入胜的情节、奇特诡异的想象撑起了一幅幅色彩斑斓的阿拉伯风情画卷,吸引着一代又一代读者走进神秘的世界,体验其中隽永不朽的人生经验和人生智慧!
  • 写作素材大全(超值金版)

    写作素材大全(超值金版)

    平时勤于积累,是打开写作思路、丰富写作内容、提高写作能力的根本途径。那么,我们要如何积累素材呢?一是通过广泛阅读,积累写作的语言、技巧等前人已经成功运用过的“间接材料”,为此,平时我们可摘抄一些优美的句子、片段,对于比较好的材料事例,可摘剪下来;二是通过观察生活,积累生活中的直接素材,无论是阅读积累还是生活积累,都围绕一个核心观察世界与社会,思考自我与人生,积累生活感悟。有感悟,你的文章才具有思想性。作家秦牧说:“一个作家应该有三个仓库:一个直接材料的仓库,装从生活中得来的材料;一个间接仓库,装从书籍和资料中得来的材料;另一个就是日常收集的人民语言的仓库。有了这三个仓库,写作起来就比较容易。”
  • 奔往结婚的路上

    奔往结婚的路上

    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因你因他汇聚,盘旋,比较出悲喜,结合,分离。
  • 吐槽大神

    吐槽大神

    白小飞:“科学研究表明,一个人如果长时间不眨眼睛,那他多半在睡觉。”这是一个除了学习和嘴一无是处的学生到处犯贱的故事。
  • 穿越千年:凤鬟雾鬓

    穿越千年:凤鬟雾鬓

    她出生在碧桃花开之际,夕阳如血,映耀在滴血般娇红的花海中,碧桃花语:红颜命薄!注定了她一生坎坷,一世纠缠。当她换回女装,披上一身艳红之时,红颜命薄的诅咒也已降临。当红颜啼血,白发毕现之时,是谁拥她在怀?是谁令她肝肠寸断?一个白衣翩翩的浊世佳公子、一个黑衣绰然的绝世英雄,一个冷酷绝情的乱世枭雄,一个柔情似水的痴情剑客,究竟谁才是她最后的归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