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194200000008

第8章 里仁第四(1)

本篇共二十六章,主要论述君子成就“仁”的途径。孔子认为,“仁”对君子的要求虽然很高,但只要把“仁”作为自己的人生追求,也可以达到“仁”的境地。首先,要选择风气好的环境居住,这是培养“仁”的社会环境(即“里仁为美”);其次,在人生的不同境地都能安于“仁”,这是培养“仁”的主观努力(即“仁者安仁”);第三,无论做什么事都要坚守正道,而不能违背“仁”的原则,这是成就“仁”的内在修养(即“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

本篇的大部分章节,都是围绕“仁”这个中心,通过谈论对“道”的态度、义与利的关系、孝亲的原则,以及“讷于言而敏于行”的作风,等等,揭示了“仁”在待人处世、道德修养等方面的具体表现。

在本篇第十五章,曾参以“忠恕”概括孔子“一以贯之”的学说。忠恕之道就是待人之道,其核心就是孔子说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因此,忠恕体现了“仁”的基本精神,忠恕之道就是仁道。

4.1子曰:“里仁为美①。择不处仁②,焉得知③?”

【译文】孔子说:“居处在民风淳朴的地方是理想的。选择住处不考虑民风是否淳朴,怎么能说是明智呢?”

【注释】①里:宅院,居处。仁:仁爱。这里指民风淳朴。美:完美,理想。②处:住处。

③知:通“智”,明智。

【解读】孔子认为,民风体现一个地方民众的品德和素质。民风淳朴,体现人的仁爱、遵礼;民风粗野,反映人的品德、素质低下。因此,孔子认为“里仁为美”,选择居处一定要选择民风淳朴的地方。后来出现的“孟母三迁”的事,也体现了孔子“择居而处”的思想。现实生活中,不但居住要考虑环境,而且交友要考虑其人品。否则,与好逸恶劳、不求上进、贪财好利的狐朋狗友交往,其后果不堪设想。

4.2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①,不可以长处乐②。仁者安仁③,知者利仁④。”

【译文】孔子说:“没有仁德的人,不能长久处于困窘,也不能长久处于安乐。仁爱的人安于仁,明智的人利用仁。”

【注释】①约:穷困,困窘。②乐:安乐。③安:安于,对环境或事物感到满足。④利:利用。

【解读】孔子通过对三种人生境界的叙述,说明对“仁”的不同态度,必然产生不同的结果。困窘和安乐的环境,最能检验一个人的品德,没有仁德的人自然不能久处;对实行仁德是否感到心安,是判断一个人是否仁德的标志,仁爱的人自然安于仁;明智的人认识到仁德对他长远而巨大的利益,所以能够实行仁(见杨伯峻《论语译注》)。三种人生境界中,孔子认为“仁者安仁”是最高境界,这体现了孔子思想中以“仁”为核心的价值取向。

4.3子曰:“唯仁者能好人①,能恶人②。”

【译文】孔子说:“只有仁德的人才能喜爱好人,憎恶坏人。”

【注释】①好:喜爱。人:这里指品德好的人,即好人。②恶:憎恶。人:这里指品德不好的人,即坏人。

【解读】孔子在这里提出了爱与憎的原则,足见他提倡的“仁者爱人”不是无原则的爱。由于他始终坚持爱憎分明的原则,他官至司寇而能弃官不做,周游列国而不被重用。这个原则,源自于他的“仁”的思想,体现了他的价值判断和情感态度。正如钱穆先生所说:“仁者……以真情示人,故能自有好恶。”

4.4子曰:“苟志于仁矣①,无恶也②。”

【译文】孔子说:“如果立志于行仁,就不会有恶行。”

【注释】①苟:连词。假若,如果。志:立志。②恶:指恶行。

【解读】人的行为包括待人和处世。待人应爱憎分明,处世应明辨是非,其根源都在“仁”。因此,孔子认为一个人立志行仁,才不会有恶行。注重品德、情操的修养,以仁德之心待人和处世,就能成为一个仁爱善良的人,这是孔子留给我们的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4.5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①,不处也②。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③,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④?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⑤,造次必于是⑥,颠沛必于是⑦。”

【译文】孔子说:“富有和显贵,是人们所向往的;不用正当的方法得到它,不能得到。贫穷和微贱,是人们所嫌恶的,不依正当的途径摆脱它,不能摆脱。君子抛弃了仁德,怎么成就名节呢?君子任何时候都不能违背仁,仓促紧迫时一定这样,颠沛流离时也必须这样。”

【注释】①以:用。道:方法。这里指正当的方法。②处:处理。这里指接受、得到。③得之:应为“不得之”,即“去之”,意思是抛弃、摆脱。焦循《论语补疏》:“古人文法有急缓。不显,显也,此缓读也。《公羊传》:‘如勿与而已矣。’何休注云:‘如即不如,齐人语也。’此急读也。以得为不得,犹以如为不如。”(见徐刚《孔子之道与〈论语〉其书》)④恶(wū):疑问代词。怎么,如何。⑤无:没有。这里意思是不会。终食之间:一顿饭的工夫,指一刻、任何时候。⑥造次:仓促,紧迫。于:介词。为,是,这样。⑦颠沛:倾覆,仆倒。这里形容人事困顿、社会动乱。

【解读】向往富有和显贵,嫌恶贫穷和微贱,是人之常情,孔子也不能例外。但孔子认为,获得富有和显贵,要用正当的方法;摆脱贫穷和微贱,要有正当的途径。否则,就是抛弃仁。针对这种情况,孔子强调,作为君子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能违背仁。这说明孔子所倡导的仁是贯穿于人的一生、主导着人的一切行为的观念和品德。当今社会,为了追求富有和显贵而不择手段,为了摆脱贫穷和微贱而丧失人格,这样的事比比皆是。可见,在充满竞争、物欲横流的社会,加强品德修养对一个人是多么重要。

4.6子曰:“我未见好仁者、恶不仁者。好仁者,无以尚之①;恶不仁者,其为仁矣,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②。有能一日用其力于仁矣乎③?我未见力不足者。盖有之矣④,我未之见也。”

【译文】孔子说:“我没有看见喜欢仁的人、憎恶不仁的人。喜欢仁的人,认为没有什么能超过仁;憎恶不仁的人,他要是去行仁,是不让不仁的东西出现在自己身上。有谁能整天致力于仁吗?我没有见到精力不够的。也许真有这样的人,但我没有见到。”

【注释】①尚:超过。②加乎其身:加在自己身上。意思是出现在自己身上。③力:力量。这里指精力。④盖:句首语气词。也许,大概。

【解读】孔子所处的时代,是新旧制度交替、社会动荡、礼崩乐坏的时代。处在这样的时代,由于生活的困顿,人们很难把心思和精力用在人格、品德的修养上,崇尚仁的人自然很少,因此孔子说自己没有看到“好仁”和“恶不仁”的人。可是孔子并不放弃,他坚信只要有志于行仁,就会有精力去进德修仁,并成为品德高尚的仁德之人。为了重建安定、和谐的社会秩序,他与弟子们周游列国,奔走呼号,宣传他的“德治”和“礼治”思想,即使不被当政者采纳和重用也不懊悔。这种为了理想和信念永不言弃的精神,给后人以深刻的启示。

4.7子曰:“人之过也①,各于其党②。观过,斯知仁矣③。”

【译文】孔子说:“人们的错误,各属于一定的类别。观察一个人的错误,就知道这一类人是否仁德了。”

【注释】①过:过失,错误。②党:等类,类别。③斯:连词。则,就。

【解读】物以类聚,人以群分。社会上的人,或因志趣相投而成为朋友,或因利害相关而结为同伙。总之,从古至今,人是分为不同类型的。因此,孔子认为对人的错误也不能一概而论,仁德的人犯错误和邪恶的人犯错误,有着根本的不同。孔子通过观察一个人的错误,来判断一类人是否仁德,是从本质上考察人,是通过“一个人”了解“一类人”。这种由点到面的观察人和事物的方法,值得借鉴。

4.8子曰:“朝闻道①,夕死可矣②。”

【译文】孔子说:“早晨领悟了真理,晚上死去也没有遗憾。”

【注释】①朝(zhāo):早晨。道:规律,事理。闻道:领会某一道理。这里指领悟真理。②夕:晚上。可:可以。意思是没有遗憾。

【解读】孔子所追求的“道”,不是一般的规律或事理,而是事关品德人性修养和社会秩序的大道、真理,是处理个人与社会、自己与他人关系的准则、规范。对于这样的“道”,孔子要以毕生精力去追求、领悟,这体现了他“重道”的决心和追求真理的精神。

4.9子曰:“士志于道①,而耻恶衣恶食者②,未足与议也③。”

【译文】孔子说:“知识分子有志于追求真理,但又以粗茶淡饭为耻辱,就不值得与他探讨真理。”

【注释】①士:泛指读书人,即知识分子。②恶:劣。恶衣恶食:不好的衣物和食品。比喻粗茶淡饭。③未足:不值得。议:谈论,探讨。

【解读】孔子认为,有志于追求真理的人应该有对社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要有为真理而舍弃一切的精神。中国历代的知识分子中,不乏为了求知而舍弃物质享受,为了做学问而焚膏继晷、潜心钻研的人,也正是这些人的研究成果丰富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宝库,并使他们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脊梁。李泽厚先生说:“‘士’译知识分子,似正合适。‘士’不只是有知识有文化而已,而是所谓‘有使命感’的人,正‘知识分子’本义。”(《论语今读》)

4.10子曰:“君子之于天下也①,无适也②,无莫也③,义之与比④。”

【译文】孔子说:“君子对于天下的事情,没有应当做的,也没有不能做的,怎样做合乎道义就怎样去做。”

【注释】①天下:指天下的事。②适:适合,恰好。《中华大字典》:“师古曰:适,当也。谓事理当然。”引申为应当。③莫:毋,不肯。引申为不能。④义:道义。比:靠近,依从。与比:与它靠近。意思是就怎样去做。

【解读】孔子认为,君子做任何事情都要有一个标准,那就是“义”。就是说,要从所遇到的每件事的实际出发,看怎样做才合理,才合乎道义,就怎样去做。这种不以陈见、不按陈规办事的态度,与今人所说的实事求是何等相似!

4.11子曰:“君子怀德①,小人怀土②;君子怀刑③,小人怀惠④。”

【译文】孔子说:“君子爱惜德行,小人关心处境;君子关心遵守法纪,小人关心个人利益。”

【注释】①怀:想念。引申为留恋、爱惜、关心。②怀土:留恋乡土。意思是关心处境。③刑:刑罚。指遵守法纪。④惠:恩惠。指个人利益。

【解读】此章孔子所说的君子、小人分别指君主、官员和普通百姓。由于他们所处的地位不同,关心的问题自然不一样。但孔子要求君主和官员不能像普通百姓一样,只关心自己的处境,只关心个人的利益,而应该爱惜德行、关心国家大事。可见,孔子对国君、官员这类君子,提出的希望和要求是把“德”放在首要位置。如果君主、官员不爱惜德行,不施行仁政,遭殃的就会是普通百姓。

4.12子曰:“放于利而行①,多怨②。”

【译文】孔子说:“依据利益来做事,会招致很多怨恨。”

【注释】①放:通“仿”,依据,遵循。行:行事,做事。②怨:怨恨。

【解读】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利益,这关系到一个人的生存和发展。但孔子认为,一个人做事不能只考虑“利”,而应该首先考虑“义”,即考虑做的事是否合理、适宜。如果只顾自身利益,甚至利欲熏心,其后果恐怕不仅要招致怨恨,而且要违法乱纪,害人害己。在各种竞争日趋激烈的当今社会,孔子的这句话仍然具有警示意义。

4.13子曰:“能以礼让为国乎①?何有②?不能以礼让为国,如礼何③?”

【译文】孔子说:“能够用礼制、谦让来治理国家吗?这有什么困难呢?不能用礼制、谦让来治理国家,礼用来干什么呢?”

【注释】①让:谦让。朱熹《论语集注》:“让者,礼之实也。”是礼的具体内容之一。为:治理。②何有:“何难之有”的省略。意思是有什么困难。③如何:怎样。如礼何:怎样对待礼。意思是礼用来干什么。

同类推荐
  • 生当常怀四海心:顾炎武励志文选

    生当常怀四海心:顾炎武励志文选

    本书选取了顾炎武的励志佳作,系统阐述了他在政治、经济、政事等方面的观点,始终贯穿着“经世致用”的思想。这些作品质朴方正,在总结历史教训的同时也构建了对未来的美好蓝图,表现了顾炎武高洁的品行和心系天下的爱国主义精神。
  • 李国文评点三国演义

    李国文评点三国演义

    本书左栏《三国演义》底本为中华书局版《三国演义》。该书点评者李国文先生以自己丰富的人生阅历、深刻的人生感悟对《三国演义》进行评点,每章章前有引语、章后有总结,对全章进行提纲挈领地评述。随文点评,既有对字句文的解析,也有作者精彩的议论,更有对思想、社会、人生、现实诸多方面的品评。
  • 宋词三百首大师导读

    宋词三百首大师导读

    唐诗,宋词、元曲是中国古代文学这个大花园中的三朵奇葩,其中“词”之上冠以“宋”字,实是因为词到两宋如赤日中天,娇花吐蕊。唐五代流传下来的词不足两千首,但两宋词却超过两万首之多。词在两宋之所以能大放异彩,繁盛至极点,一方面是因为词体已臻成熟,另一方面则是因为宋代结束了五代纷乱,政治复归一统,进入承平享乐时期,上至帝王、官宦、名士,下至市侩、走卒、妓女,都热衷歌乐,上流社会与中下层社会对声乐的需求共同推动了词在北宋初期的普及和繁荣,及至北采动荡离乱以及南宋偏安时期,填词制曲已成为社会上的主流风气。
  • 历代赋评注(南北朝卷)

    历代赋评注(南北朝卷)

    本书是目前篇幅最大的一部历代赋注评本。书中对入选作家的生平和作品的背景均作了介绍。第一卷开篇除以“总序”对赋的特质及其同汉语与中华文化的血肉关系、赋在中国和世界文学史上的地位作了概括论述之外,还在评注前撰文《赋体溯源与先秦赋概述》,以下各卷在评注前也都有“概述”,对该时期赋的主要作家、重要作品、创作成就和主要特色等有简略而精当的论述,以与书中的作者简介、各篇题解及品评形成点、线、面结合的关系,从而便于读者在阅读作品及评注过程中形成对该时期赋吏的整体认识。
  • 鬼谷子:六韬(中华国学经典)

    鬼谷子:六韬(中华国学经典)

    本书是学经典,荟萃中华文化精髓,弘扬中华精神文明。轻松阅读国学经典读本,开启智慧,增长知识,陶冶情操,学会做人。
热门推荐
  • 民间信仰口袋书系列:精

    民间信仰口袋书系列:精

    《精》系《民间信仰口袋书系列》之一,全套为《鬼》、《神》、《仙》、《妖》、《怪》、《精》。本书从“精”之概念缘起、如何成“精”引入,分篇细谈蛇精、狐精、虎精、鼠精、鱼精、树精、花精,将中国文化中典型的“精”以动物精、植物精分类集结。传说中的“精”幻化成人形,或为祸害,或造福一方,归根到底都是源于人类自身的想象,充分投射了人类在精观念中的文化主导性。精彩纷呈的“精”故事背后,又爱又恨的情感纠结之间,流淌的是民间信仰、自然崇拜。
  • 德宝其人

    德宝其人

    德宝一直怀疑自己跑特区来是不是生命中的一个错误。“我生命中的一个错误”是他在深圳黄田机场买的一本畅销杂志上的一个栏目。专栏下面的文章一般般,可是这个专栏名吸引了他。他觉得很矫情,很做作,同时很滋润,也很熨贴,使他不由得想起种种难忘的往事。德宝读大二的时候,暑假去黄山,从九华山去黄山的途中,邻座是一个模样俏皮的姑娘,爱说话,但始终没跟德宝说,而是不时反转身去与同伴搭话,只在转过头来的一瞬,快速地扫了德宝一眼。德宝登时就脸红心跳。他几次想开口跟她说话,到底是没打起勇气来。车到黄山,终于连姑娘的姓名地址都没有搞到手。
  • 现代女性应该注意的100个礼仪细节

    现代女性应该注意的100个礼仪细节

    这个世界仿佛永远是对男人责任要求多一些,对女人美丽要求多一些。其实女人温婉与优雅并不是全都要给男人看的,也是对自己的珍惜与关爱。就是有那么一种女子,让女人看到也会心动。她永远懂得在某种场合穿上一件合适的衣服,什么时候应该告辞,她可能把这一切做得很自然,仿佛事情就该是这个样子的。这样的女人是天赐的,是智慧的。
  • 我在泰国玩尸

    我在泰国玩尸

    泰国多诡事。佛牌、降头、古曼童,当然他们还对女尸情有独钟……
  • 智慧卓著的思想家(4)(世界名人成长历程)

    智慧卓著的思想家(4)(世界名人成长历程)

    《世界名人成长历程——智慧卓著的思想家(4)》本书分为福泽谕吉、威廉·詹姆士、弗里德里希·尼采等部分。
  • 回收商的万界之旅

    回收商的万界之旅

    作为一个拥有逆天外挂的时空旅行者,流云总感觉,自己所倚仗的外挂,似乎跟自己所预想的不太一样……为什么我有一种不详的预感,难道未来我的画风,可能有些不太正常?现已加入宇宙大能的豪华养成计划……我在万界打酱油系列……民国—金书—漫威—现代—魔禁—诛仙—?
  • 大山:地球的坚实骨骼

    大山:地球的坚实骨骼

    珠穆朗玛峰是喜马拉雅山脉的主峰,海拔8844.43米,是地球上第一高峰,有地球“第三极”、“世界之巅”之誉。位于中国西藏自治区与尼泊尔王国交界处的喜马拉雅山脉中段,北坡在中华人民共和国西藏自治区的定日县境内,南坡在尼泊尔王国境内。在喜马拉雅山脉之中,海拔在7000米以上的高峰有50多座,8000米以上的有16座,著名的有南峰、希夏邦马峰、干城章嘉峰。“喜马拉雅”在藏语中就是“冰雪之乡”的意思。这里终年冰雪覆盖,一座座冰峰如倚天的宝剑,一条条冰川像蜿蜒的银蛇。其中最为高耸的当然就是高达8844.43米的珠穆朗玛峰,它是世界最高峰。因为接近天空的高度,山峰顶端空气稀薄,污染少,所以被很多文学家称为最洁净的土地。
  • 把孩子培养成才

    把孩子培养成才

    我们编写这本书的目的,是为了告诉所有的父母如何面对和教育孩子,帮助所有的父母了解孩子成才应该具有哪些素质和能力,帮助父母全面有意识地培养孩子的社会交往能力和其他综合能力,使孩子在成年后能够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
  • 脉象口诀歌

    脉象口诀歌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深宫缘之残王悍妃

    深宫缘之残王悍妃

    坊间传闻将军嫡女汪云锦胸无点墨,残暴粗鲁,哪家好男儿敢娶?世人皆知大齐二皇子天生体虚,半生瘫痪,哪家贵女肯嫁?一纸圣旨如惊雷劈下,残王配悍女,从此搅乱江湖朝堂,终将问鼎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