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194300000005

第5章 叙述主体(1)

(第一节) 主体层次

主体(subjectivity),即文本所表达的主观的感知、认识、判断、见解等的来源。

从上一章所分析的叙述信息传递过程,可以看到在叙述文本中,言语主体变得很复杂。传统文学理论把作者看作叙述行为的唯一主体的观点,不仅是陈旧的,而且阻碍对叙述的复杂性进行真正的批评操作。

叙述文本中的主体分化并不是一个纯理论问题,而是我们分析任何叙述文本时不得不明白的事:叙述主体的声音被分散在不同的层次上,不同的个体里,这些个体可以是同层次的,也可以是异层次的,用语言学家的术语来说是“分布性的”或“整合性的”。从叙述分析的具体操作来看,叙述的人物,不论是主要人物还是次要人物,都占有一部分主体意识,叙述者不一定是主体的最重要代言人,他的声音却不可忽视。而且叙述者很可能不止一个人,《十日谈》有同层次的十个叙述者,《狂人日记》有异层次的两个叙述者;最后,隐含作者应当说一部作品只有一个,但在他身上综合了整部文本的价值。

主体的这三层组成的各个部分:各人物,(各)叙述者,隐含作者有可能一致,有可能意见相左,也有可能完全冲突,这样就使叙述的意指过程戏剧化,叙述内部关系紧张而复杂。

主体离心化的过程,自20世纪初起就被文学理论家注意到了,虽然他们没有能给予精确的分析。

首先使文论家们注意到的是所谓“面具”(拉丁文personae),即人物作为作者的化身出现,似乎作者戴上化装面具进入情节。这个术语在美国诗人埃兹拉·庞德(Ezra Pound)的同名诗集发表后(1922)成为文论界通用的术语。在这之前,不少作家已经从创作实践中感到作家“应当”从叙述中退出。早在17世纪英国作家屈莱顿(John Dryden)分析古罗马作家奥维德时就指出,奥维德使其人物取得一种最高度的参与,他使人物戏剧化,而不是自己出面去叙述这些人物的故事。人物当然本来就是戏剧化的,屈莱顿想说的是人物把作者的思想意识变成他们自己的言语行动。

中国文学研究者也注意到用“面具”分割主体的现象:“李白诗中的鲁仲连、诸葛亮、谢安等人,只是他诗中一贯的‘我’的代称,其主观色彩并未减弱多少。”

需要说明的是,作品中的面具“我”,不同于非面具的“我”,所占有的主体意识成分比较大。但是他也决不可能占有全部主体意识,或与隐含作者完全合一。即使在上述李白诗中,“主观色彩”毕竟还是“减弱”了一些,不多而已。

阿英在《晚清小说史》中论到《老残游记》,看一段话很有意思,他说:

人物方面,老残是代表了作者自己,可是这自己,是指实体的刘铁云,他还有一个理想之身,也托附在书里的异人身上,那就是初集的琪姑,二集里的逸云,因此老残是作者“真实的自己”,而后二人是作者“理想的自己”。

阿英的确认识到了主体分化现象,但是他的表达不准确。小说的主角人物老残,担当了主体意识的很大分量,但这个主体意识是否就是作者“真实的”或“实体的”自己,却是大可怀疑的,因为,正如阿英自己说明的,“理想之身”还附在别的人物身上。把某一人物作为作品全部主体意识的占有者,是不妥当的,而把作品的主体意识等同于作者意识,更是危险的。可是我们偏偏经常读到像这样的论点:

《莺莺传》中的张生,就是作者自己,那是无疑的。所以故事的发展,心理的活动,都有实际的经验,决非出于虚构,因此写得格外真实动人。

只要有足够的文学史根据,当然某个人物可以“无疑”地是“作者自己”,这样“故事的发展”才可能“决非出于虚构”,因为这时此叙述作品就完全是自传。如果《莺莺传》不完全是自传,那这一段论述及推理就站不住脚了。在作出证明之前,就说“无疑”,至少是绝对化了。

现在再看叙述者身上体现的主体意识。在文学理论界有一种传统的看法:“第一人称小说主观性强,第三人称小说比较客观。”用我们的术语来说,就是第一人称叙述者所占有的主体意识量比后者大得多。这样的说法,看来是太笼统了,而且表达得很不准确。固然,正如我们在第一章中已谈到的,叙述者在第一人称小说中是现身式的,而在第三人称小说中是全隐身或半隐身的,这只是就叙述者的身份而言,无论哪种方式,全部叙述都是叙述者的声音,因为叙述信息不可能没有叙述者而自动发出。

这两种叙述者究竟哪一个更能表现主体意识?从表面上看来, 现身式叙述者兼人物最为合适,这就是为什么人们觉得“第一人称小说主观性强”。实际上,在具体作品中,情况不一定如此。《孔乙己》的叙述者酒店小伙计是现身式的,而且兼叙述中人物,但他对于叙述是超然的,旁观的,他很少参与主体意识的营造。而像姚雪垠《李自成》那样加入大量叙述评论的小说,叙述者虽然是隐式的,却几乎是作者主体意识的相当忠实而直接的体现者。因此,说“第三人称小说比较客观”,难以成立。

我们在这里讨论的主体分化问题,决不是一个纯理论问题,它是具体文学批评,甚至在一般阅读中也不能不考虑的。

苏联文论家B·H·伏罗辛诺夫(不少人认为这是巴赫金的笔名,存疑)曾对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一篇小说《淫猥的故事》提出过一个精彩的分析。这篇小说是这样开场的:

从前,在一个寒风凛冽、雾气迷漫的冬夜,将近午夜时分,三位十分尊贵的老爷坐在彼得堡岛上一幢漂亮的二层楼房的一间舒适的,可以说是装饰豪华的房间里,专心致志地对一个极为出色的问题进行举足轻重的极为高尚的探讨。

伏罗辛诺夫指出:乍一看这段文字相当“俗气”,如果出自屠格涅夫或托尔斯泰那样不经常把各种主体的声音糅合的作家的手,这段文字的确要不得。但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典型手法是让这些文字成为两种语气、两种观点、两种语言行为会合和交锋的场所。具体来说,这些形容词“并不是来自作者的思想(应当说并不是叙述者的声音),而是来自将军的头脑,他在玩味他的舒适,他的房子,他的地位,他的头衔。”

这是在叙述中,人物大规模地、持续地夺过叙述者的发言权。这样的情况是不多见的,在大部分小说中,抢夺发言权是不知不觉的,造成的变化更为细腻。

《三国演义》第十六回“曹孟德败师清水”,写到曹操在宛城被张绣打得惨败,其中说:“曹操刚走到清水河边,贼兵追至。”这个“贼”字,当然是贬语,《三国演义》的叙述者并不掩盖他的用词方式,例如写到黄巾军时,一律称贼。但这里怎么会出现贬语的呢?在曹操和张绣之间,恐怕这个叙述者的同情还在张绣一边。唯一的解释是在这个字上,曹操或曹军方面的声音暂时取代了叙述者自己的声音。

在上述例子中,弄不清谁的声音或许还不至于妨碍一般性阅读,有时候,弄清主体成分往往是理解作品的关键。

现代诗人卞之琳有一首带叙述情节的诗《春城》,作于1935年华北危机之时,据诗人自己说,是对兵临城下的故都(包括身在其中的自己)作的冷嘲热讽。诗中有这样的句子:

那才是胡调,对不住:且看

北京城;垃圾堆上放风筝。……

蓝天白鸽,渺无飞机,

飞机看景致,我告诉你,

决不忍向琉璃瓦上下蛋也……

某些读者不了解这里复杂的主体分化,竟指责诗人“太没出息”、“丧心病狂”。在这里,虽然“我告诉你”证明叙述者以第一人称拥有对全诗的发言权,但是叙述者同时作为诗中的人物把叙述戏剧化了。因此,“没出息”的是作为人物的我,麻木的是作为叙述者的我,而义愤地讽刺的是作为隐含作者的我。正如诗人自己承认的,他讽刺的对象包括自己。要理解此诗,必须弄明白多层主体问题:一句话,可以是几个人说的。

现代文学理论十分重视主体分化问题。著名苏联文学理论家米哈依尔·巴赫金认为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小说是一种“对话小说”,或称“复调小说”,这样的小说比传统的“独白小说”高明,因为它拒绝使用单一的叙述者意识来总括所有人物的意识。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小说能做到这一点,正是因为其中不存在孤立的,高于其他意识之上,并充当全体人物语言叙述者的意识,这样,作品中的人物就相对来说具有独立的人格。

我们可以看到这实际上是主体分化现象的另一种表述法。本书并不试图阐述巴赫金的“复调”理论,而是更具体地,具体到叙述形式之上,尤其是下面将说到的“跳角”、“跨层”、“抢话”以及“元小说”等具体技巧,来说明叙述文本中的主体之间的张力。

主体分化是任何虚构叙述行为都有的普遍现象,不同叙述作品主体分化只有程度上的不同。只有像卢梭《忏悔录》这样自传性非常强,叙述者、主人公与隐含作者身份合一,而他们的价值观又完全一致的叙述作品,主体的分化才几乎消失。

巴赫金把“复调”视作一种评价性理论,主体分化越严重,作品就越出色。笔者把主体分化看作一种描述性理论(实际上叙述学的任何命题都应当是描述性的),因为决定作品价值的因素太多。

(第二节) 指点干预

叙述者是很不自由的。他虽然控制着整个叙述,但他无法描述自己,因为他无法摆脱叙述这个任务。正如托多洛夫所说,“言语行为的主体,从本质上说是无法表现的。”

他要描写自己,只有两个方法,一是让自己作为一个人物出现在叙述中,这就是现身式叙述者兼人物,例如《祝福》中有不少地方写“我”的心理活动;二是借对叙述中的人和事的评论间接地显示自己的思想,例如《阿Q正传》中的大量叙述者评论。在同一层次上运动,是无法了解这一层次的。但是,叙述者有一个特权:他可以对叙述指指点点地发议论。叙述者对叙述的议论,称为干预。

干预可以有两种,对叙述形式的干预可以称为指点干预,对叙述内容进行的干预可以称为评论干预。恰特曼把干预分为两种:对述本的干预和对底本的干预,意思是内容属于底本而形式属于述本。笔者认为他再次忽视了叙述者对内容的控制能力:选择,是形式,也是内容。叙述者评论的内容,是已经经过叙述加工的内容。叙述者加工与叙述者评论,同样是道德行为。

照例说,叙述者对叙述进行方式有全部控制权(热奈特称为“指挥功能”,见本书第一章第一节),他不必把他的指挥方式公诸于文字。例如,当叙述在某个地方分章,叙述者完全不必说一句“且听下回分解”,读者完全能看得出这一章已结束。指点式干预的目的实际上是为了显示叙述方式的某些风格性特征,真正行文不清楚,需要加以指点的情况是比较少见的。

这就是为什么中国传统小说中指点干预特别多。中国古典小说的常规叙述方式是制造一个假性的口头叙述场面,仿佛是叙述文本在书场中把说书人的叙述照实记录下来写成的。为了制造这种效果,叙述者(他自称为“说书人”)一有机会就想显示他对叙述进行的口头控制方式,其目的则是诱使读者进入书场听众这叙述接收者地位,以便更容易“感染”读者。当然,到后来,这种手法变成了程式,变成了一种风格特征,这些指点就成为一种风格标志,原目的就淡漠了。

《红楼梦》第一百一十三回:

宝玉正在这里伤心,忽听得背后一个人接言道……这一句话把里外两个人都吓了一跳。你道是谁?原来是麝月。宝玉自觉脸上没趣。

这个,“你道是谁?”是叙述者与受述者直接对话的口吻,目的不仅是让受述者注意这个细节,而是把宝玉的心理活动戏剧化,它不是对读者的提问。《孽海花》中,有一段类似的指点干预。第十二回金雯青给北京友人写信:

直到信末另附一纸,说明这张摄影的来由,又是件旷世希逢的佳话。你道这摄影是谁呢?列位且休性急,让俺慢慢说来:话说……

这一段指点性干预很长,几乎长得没有必要,似乎很啰唆。实际原因是下面有几乎一回的篇幅倒述照片的来历,这种大规模的倒述方法在晚清是一个很新颖、很大胆的手法。叙述者强烈地自觉到这一点,所以要受述者配合,“且休性急”。在这个风格变化时期,叙述者似乎比作者更缺乏自信。

不能说中国古典小说中的指点全都是风格性的程式,在某些地方,可以看到指点是叙述环境的需要。《水浒传》第四十五回写到杨雄的妻子潘巧云与和尚海阇黎相约“血盆忏愿心”一计:

不想石秀却在板壁后假睡,正张着眼,都看在肚里了。……次日,杨雄回家,俱各不提。饭后杨雄又出去了。只见海阇黎又换了一套整整齐齐的僧衣,径到潘公家来。

这个“只见”没有主语,不是指石秀看见,好像是指叙述者看见。但叙述者本来就能看见全部情节,他不需要“只见”,这个“只见”是为了把叙述空间集中到某个场面上。

类似的“限定性”指点在现代小说中依然使用。茅盾的《子夜》第一章开场,写到上海市的景致:

向西望,叫人猛一惊的,是高高地装在一所洋房顶上而且异常庞大的霓虹电管广告,射出像火一样的赤光和青嶙似绿焰:Light,Heat,Power!

这“向西望”,是谁向西望?小说中的人物一个还没有出场。是不是隐身的叙述者邀请隐身的受述者向西望?也不是,因为《子夜》完全不用中国传统式的叙述者与受述者直接呼应手法。这个“向西望”与上面引的《水浒传》例中的“只见”一样,是叙述者控制叙述空间的方式。

指点干预在西方小说中,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从塞万提斯,到伏尔泰,到萨克雷,都是一种常用的手法,只是有的小说使用得很少,有的很多,呈现出一种风格上的多样性,而不像中国古典小说指点干预数量和方式的相仿,使指点变成了套语,使叙述方式程式化。

指点特别多的叙述,表现出一种强烈的“自觉性”,似乎是叙述者时时提醒受述者注意他在“讲故事”,而且这故事是他编出来的。最极端的例子恐怕是狄德罗的《宿命论者雅克和他的主人》:

读者诸君已经看到我如何开场:我让雅克离开主人,又使他经历了诸多惊险。我想给他多少惊险他就得挨上多少惊险;一切由我做主,让你们跟着雅克的艳遇走上一年、二年、三年。

这种“过分”的指点明显是拿受述者开玩笑,读者却被提醒与作品保持距离:

亲爱的伙计,你和我还得把脑子收回来干我们的正事,不然我们一辈子也听不到我想讲的故事;而你——由于你捡起这本书时就自愿签了合同——不得不同意我们把这个气势汹汹叫人烦恼的女人拉回来。

这里夸张的指点是叙述者强调他对叙述内容的充分控制权。霍夫曼的幻想小说《金罐》中的干预似乎是拿自己开玩笑:第十章“善良的读者,我有理由怀疑,你也曾领略过给关在玻璃瓶里的滋味”。而某些指点则强调叙述者对叙述方法的充分控制权。斯特恩的《项狄》:“走二段楼梯的事儿写上二章,这有啥了不起?我们至今还没有走到第一级的平台,下面还有十五级要走呢!”

同类推荐
  • 萤火时代的闪电:诗歌观察笔记或反省书

    萤火时代的闪电:诗歌观察笔记或反省书

    本书以新世纪以来诗歌的热点现象和焦点问题为切入口,具有说服力地辨析和反思了诗人与语言、技艺、现实以及时代的复杂共生关系。这是一个对诗人的精神难度和写作难度提出了更高要求的时代,这个时代需要精神闪电的照彻。作者通过对代表性诗人的精神征候分析和文本细读呈现了整体性意义上的诗歌场域的多层性构成。从碎片化、电子化、浮躁化、活动化的诗歌生态出发,作者对诗人心态以及诗歌的写作、阅读、传播和评价予以厘清和定位以及准确的评骘。与此同时诗人与空间尤其是精神远方的关系在本书中得到深入探讨,城市化时代的“乡愁”“记忆”和“地方性知识”已然成为诗人绕不开的写作路径。
  • 中国古代著名作品(世界文学百科)

    中国古代著名作品(世界文学百科)

    本套书系共计24册,包括三大部分。第一部分“文学大师篇”,主要包括中国古代著名作家、中国现代著名作家、世界古代著名作家、亚非现代著名作家、美洲现代著名作家、俄苏现代著名作家、中欧现代著名作家、西欧现代著名作家、南北欧现代著名作家等内容;第二部分“文学作品篇”,主要包括中国古代著名作品、中国现代著名作品、世界古代著名作品、亚非现代著名作品、美洲现代著名作品、俄苏现代著名作品、西欧现代著名作品、中北欧现代著名作品、东南欧现代著名作品等内容;第三部分“文学简史篇”,主要包括中国古代文学简史、中国近代文学简史、中国现代文学简史、世界古代文学简史、世界近代文学简史、世界现代文学简史等内容。
  • 穿越法兰西

    穿越法兰西

    飞机从北京起飞时,晚点了半个余小时,是日黄沙漫天,有些窒息之状。十个多小时后到了巴黎,天色颇好,东两方的气温相近,而天气如此有别。同行的故宫博物院常务副院长李季及上海博物馆汪庆正副馆长都是多次来法的,一路并未显得如何兴奋,惟我与春雨兄兴致很浓。一切都是新鲜的。一下飞机,到处是中国人,好像是在中国的南方某个小城,黄皮肤的人已在世界许多角落生根了。不过进入市区时,方觉出是真正的欧洲风情,印象比机场好多了。巴黎的这个机场很旧,不及东京、北京及新加坡那么气派。法国搞现代建筑,似逊于赶时髦的东方人,但到了巴黎市内,才知道法国人不屑于摩天大楼的原因。
  • 关于艺术家

    关于艺术家

    这是“冯骥才散文新编”书系五种之一,精选了冯骥才大量的散文作品中偏于文化的篇章,系作者自己精心遴选,书名待定。我将这“散文新编”的选题称之为一种“散文书架”,然后放上我为此精选的五本散文小书。——冯骥才。
  • 风沙漫笔

    风沙漫笔

    徐刚作品集,内容包括:黄土高原、大地史书、黄河兰州、夕照敦煌、西行路上左公柳、古浪褶皱、八步沙之梦、再访民勤、明月有约、消失的古城、新疆古道、大漠之水、寻找艾丁湖、废墟与坎儿井等。
热门推荐
  • 一往卿深

    一往卿深

    “于你而言,楚焱是什么样的存在?”秦顾君给自己倒了杯清茶,惬意地靠在窗边的软榻上,等待着眼前的女子给他答案。可是在看到那毫无血色的脸突然变得流光溢彩,原本暗淡无光的眸子也清亮起来时,他突然觉得有些心酸,原来只是想一下那个人,她也可以如此的满足。怔怔地望着高悬在东方的启明星,嘴角蓦地绽开一抹绝美的笑靥,渐渐地扩散,最后融进漆黑的眼睛里,刹那间光华流转,风华绝代,语气似无奈更似甜蜜,“楚焱啊,他是我放在心尖儿上的人啊。”
  • 天门街西观荣王聘妃

    天门街西观荣王聘妃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杨小西的吃货人生

    杨小西的吃货人生

    “吃货系统,正式开启~”苦逼穿越仔杨小西在听到脑子里面这电子合成音的时候,激动得是热泪盈眶。“苍天啊,大帝啊,我终于也有系统了啊。”“穿越了整整二十一年,我杨小西终于咸鱼翻身了啊。”(这是一个苦逼穿越仔咸鱼翻身的故事,以吃修炼,以吃正道)
  • 悍妇娶夫好种田

    悍妇娶夫好种田

    小三上门挑衅,渣夫要休她另娶,公婆却别着心思逼她为妾。不说话你们就当姐是软柿子,想怎么捏就怎么捏啊?姐那是不想和畜生计较!想休妻,没门!下堂为妾,那是连窗户都没有。带娃和离,历颜决心开启另一条人生道路。誓要完美逆袭,坐佣良田万顷,仆婢成群,成为人上人。可是……那个土匪?官爷?将军?王爷?你干什么,快放我下来!某人邪魅一笑,“乖!”推荐新文,《农女医女:病娇国师撩不起》
  • 白痴(超值金版)

    白痴(超值金版)

    《白痴》问世之后在引起轰动和赞誉的同时,也引起了广泛的批评。许多左翼的“进步”文学家、评论家纷纷指责陀思妥耶夫斯基对社会主义的反对,指责他以宗教的精神鸦片毒害人民,宣扬放弃反抗、放弃革命,宣扬忍耐和顺从。他们尤其不能容忍的是陀思妥耶夫斯基虚无主义、自我矛盾的世界观,和他对于人的毫无信心的悲观立场。他们需要和欣赏的是拉赫美托夫那样的“坚贞不屈和充满毅力的职业革命家”。革命领袖列宁的激烈批评:“对最拙劣的陀思妥耶夫斯基最拙劣的模仿”,更是从社会主义革命的意识形态立场上清算了作家。
  • 灵域A千年之战

    灵域A千年之战

    意外的来到了这个以灵力为尊的大陆上,性格懦弱的他本不会存活下去,但是……他遇见了那只黑猫……这位猫大爷一直在教他如何活下去,它真正的目的,究竟是什么……“少年,想获得力量吗?来跟我来赌一把,赢了,就给你力量,输了……就成为我的粮食吧!”
  • 为她画地为牢

    为她画地为牢

    “因你成疾,药石无医”__不是所有的喜欢都有始有终,不是所有的对你好都是有所需求。_可他偏要胜天半子,偏要有始有终。_但愿你会懂,该何去何从。_似水流年,我们回得了过去,回不了当初。[这是属于苏嚯林姝的故事][首先说明这是虐文,不喜勿喷]
  • 原来爱情,并非姹紫嫣红

    原来爱情,并非姹紫嫣红

    本书为超级畅销书作者编剧人海中的最新一部爱情小说,以一个高富帅和白骨精的小资女性爱情故事展开。留白,一个26岁离婚一年的单身妈妈,一次相助朋友的过程中,留白邂逅了年轻的楚承,两人开始了一段姐弟恋。其间,留白又认识了肖,留白放弃了自己最爱的男人,选择了最爱自己的男人,开始了全新的生活。
  • 六扇门之剑指江湖

    六扇门之剑指江湖

    江湖踏浪,随风起,路逍遥!仗剑行,该杀伐,人生苦短,何人知天下正邪?恶人谷,烂骨头,千年不腐邪魔,岂能当道?六扇门,青阳王,借我三年寒暑,我可踏星逐月!......PS:小墨书友群185622350。
  • 伯爵殿下的小甜心

    伯爵殿下的小甜心

    他是尊贵优雅的伯爵殿下,她是富甲天下的宫家继承人。两个本不该有交集的人却在如诗如画般的年纪相遇相知相恋,却要被迫分离。多年后,缘分再次降临在他(她)们身边,两人彼此结缘。全文青春洋溢,甜蜜如糖。男主:盛恪(中英混血帅哥)女主:诗晓珠(美丽巨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