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196200000007

第7章 文学与现实,文学特异性(2)

兰色姆之前似乎没人把这名词用于文学理论,奥克斯汉得勒(Neal Oxhandler)认为受现象学影响的德国和法国文论家在三十年代开始使用此词于文学(“Ontological Criticism in America and France”,Modern Language Review,January,1960)。但是,看来兰色姆当时并不了解现象学的本体论研究。最近我们看到我国文论界有人开始使用此词,如《江西师院学报》1980年第一期纪川的《试论我国古典现实主义本体论的形成和发展》一文,开宗明义:“文艺的本源,文艺的社会功用以及文艺发展的动因等问题构成了阐明文艺与现实关系的本体论。”这样的“本体论”的面似乎太广了一些。

兰色姆长年坚持鼓吹“本体论文学理论”,但他使用此词到底是什么意思却不容易捉摸。我们仔细考察他使用此词的方式,可以发现他在两个意义之间游移。首先,他常将“本体的”与“实质的”(substantial)、“根本的”(fundamental)等词并用,在一段类似定义的文字中他说:“数学家的构造物……有可能存在,但不一定确实存在;有可能确实存在,但不一定有用处。这样,数学运算就变成一种思考推理的东西,变成了在用意方面非常一般化,非常基本化的东西,除了用‘本体’字样,就无法说明。”

瑞恰慈有一个提法或许接近兰色姆的意思:“重要的不是诗所云,而是诗本身。”这样,文学作品就是本体,它描写的那个世界却是“有可能存在,但不一定确实存在”,作品本身就是文学活动的本源。瑞恰慈认为作品的价值在于引起读着的感情反应,浪漫主义文论家认为艺术即作者的自我表现,那么作品就是文学活动的终端产品,至少是中间环节,而不是本体。维姆萨特反驳他们说感情本身无法表达,我们只看到诗歌语言如何表达感情,这话可作兰色姆这句话的注脚:“本体,即诗歌存在的现实。”

兰色姆“本体论”的这个意义是从艾略特的“非个性”(impersonality)论演变而来的。“非个性”论所反对的是创作论上的表现论,而“本体论”主要是针对瑞恰慈的读者感情反应论,但两者指向同一方向。

艾略特在著名论文《传统与个人才能》(Tradition and Individual Talent)中写了这句似乎故意夸张以惊世骇俗的名言:“诗不是放纵感情,而是逃避感情,不是表现个性,而是逃避个性。”他实际上有两层意思,一是反对浪漫主义的表现论和滥情主义。对诗人来说,整个文化史的沉重压力比诗人自以为凌驾一切的“个性”重要得多。二是说个性和感情只是作品的语言媒介的品质:“我的意思是诗人没有什么个性可以表现,只有一个特殊的工具,那只是工具,不是个性”,“感情的生命是在诗中,不是在诗人的历史中”。实际上,艾略特并不认为诗人无个性,而是认为个性对创作无大用,每个诗人必须像莎士比亚那样努力去“促使其个人的私自的痛苦转化为丰富的、奇异的、具有共通性的、泯灭个性的东西”。同上,p10。诗人在创作中并不像一个成分进入反应,而只是一个催化剂。艺术家的发展就是一个“不断泯灭自己的个性”的过程,而诗的文本就脱离了其“创作之源”,成为艺术本有的唯一的存在。

这第二层意思也就是兰色姆本体论的根由。这是新批评理论的一条主线,也是对延续一百多年的浪漫主义表现论的反冲。本世纪初克罗齐(Benedetto Croce,1866—1952)表现论美学和强调创作直觉的达达主义——超现实主义正在欧陆兴起,新批评派指责克罗齐美学是“浪漫主义的最高理论总结”,是“过了头的个人主义”。实际上新批评派的势力是克罗齐表现论和超现实主义始终未能在英美站住脚的原因之一。超现实主义的鼓吹者,英国批评家赫伯特·里德(Herbert Read)也承认超现实主义是在再现浪漫主义原则。只有当新批评势力消亡后,六十年代在美国才出现“新超现实主义”诗派。

应当指出,“本体论”理论实际上也是唯美主义的艺术自足论的题中应有之义。文学作品既然无用不真,自在自足,它就只能就地踏步,自己解释自己。唯美主义者理论思辨之肤浅使他们无法清晰地阐明这个问题。他们经常舍不得浪漫主义表现论的“激情(passion)说”,例如华尔特·佩德(Walter Pater,1839—1894)与奥斯卡·王尔德(Oscar Wilde,1854—1900)就认为“激情”是创作的基础,但经常又提出类似“非个性”的看法。例如济慈的“消极能力”说(negative capacity):“谈到诗人的性格……它不是它自己——它没有个性,它是一切,它又什么都不是。”“承认这一点,叫我难为情,然而这是事实:我说过的东西,都不能假定为从我真正本性中产生出来的见解。”济慈的看法接近新批评。新批评派崇拜的柯尔律治倒是个表现派,柯尔律治断言:“什么是诗?这差不多等于问:什么是诗人?”

波德莱尔和福楼拜都意识到浪漫主义的自我表现论的短处,他们都表示了对拉马丁和缪塞等人的滥情主义(sentimentalisme)的反感。在写《包法利夫人》时,福楼拜在一封信中写道:“我不愿把艺术看作激情的容器,像把夜壶。”在致乔治·桑的信中他写道:“艺术家不在他的作品里露面,就像上帝不该在自然里露面一样。人不算什么,作品才重要。”

我们还可以举出很多例子,如巴那斯派的“不动情”论(i-mpassibilité);马拉美的“非个人化”(impersonnel)说;乔治·莫尔(Ceorge Moore)的“个性之外”说。一般说,唯美主义者强调他们是艺术家,而不是传统意义上的“诗人”,他们宁愿戴上斯芬克斯的面具,而不想露出“心灵的呼喊”(cri de coeur)。

因此“非个性”或“本体批评”都是有其长期发展经过的,并非艾略特或兰色姆的别出心裁的看法。二十世纪批评的非个性论,与十九世纪最大的不同是越来越把作品看作一种文化的存在,而不是把它当作作者一种精心设计的姿态。然而他们的源头都是从康德开始的艺术自足论。兰色姆正确地指出:“批评依靠本体分析正是康德的意思。”

形式主义理论充分展开后必然抛弃表现论。美学家克莱夫·倍尔(Clive Bell,1881-1964)论证说:“到画展找表现纯是徒劳,你只能找到有意味的形式(significant form)……只有当形式令人满意,产生这种形式的思想状态才可能是艺术上令人满意的。”这样,作品就完全遮蔽了作品产生的过程,包括创作者的灵感、冲动、感情等等。

但一般形式主义的这种论述显然没有达到兰色姆的“文学本体”深度。某些结构主义者也试图从哲学上阐述以作品为本体的思想。福柯(Michel Foulcault)说:“‘我’被消灭了,我们现在关心的是发现‘有’……在某种意义上,我们回到了十七世纪的观点,只有如下一个区别:我们不是用人,而是用无作者思想,无主体知识,无同一性理论来代替神。”无主体的作品“代替神”成为主体,成为文学活动中本质性的存在。我们在这里看到结构主义的形式主义论证路线与新批评派惊人的一致。

(第四节) 本体论作为一种平行理论

从兰色姆的本体论还可发现另一层意思,这与新批评所关心的“诗歌真理”论有关:“诗作为一种文体,其特异性是本体的”,因为,“它处理一种科学文体无法处理的存在状态,一种客观性的层次。诗歌意在复原那个我们通过知觉和回忆散乱地了解的(比科学所处理的世界)更紧凑更致密的本源世界(original world)。”因此“诗是一种根本地或本体地独特的知识”,正如一个兰色姆的评论者所指出的:“兰色姆是一个忠实于‘世界的肉体’之现实的批评家,他希望诗在艺术上展示这种现实。”

所以兰色姆的本体论有两个意义:既说诗自身是本体存在,又说诗的本体性来自它能完美充实地“复原”世界的存在状态。他在同一篇文章中可以从一个意义滑进另一个意义。韦莱克对本体论的解释也把这二者并列:本体论即作品的“存在样式”(mode of existence),而这种样式即是“文学作品是自成一类的、有本体地位的、有认知力的客体”;布鲁克斯和沃伦也指出诗一方面自存自足,另一方面却又使我们“更意识到外界的生活”。布鲁克斯在另一文中更明确地说,虽然他只在作品的结构中寻找矛盾因素,但是“除非一首诗体现了我们通过经验所知的世界的矛盾,否则这首诗就不可能显得真实”。

如果我们把兰色姆的两层意义与瑞恰慈“拟陈述”的两层意思相比较,可以发现它们正是针锋相对的:诗是本体,因此其价值不在于读者的心理反应(或作者想表达的感情);诗表达真理,因此它不是无客体的“拟陈述”。

但是,“本体论”的这两层意义如何调和呢?当然我们可以说本无所谓“文学本体”,这只是兰色姆比喻性地搬用哲学术语,所以不必太认真。但实际上兰色姆的矛盾体现了新批评派理论的根本立足点之复杂性。他实际上是一只脚踩在形式主义船上,另一只脚羞羞答答地向亚里士多德“模仿论”伸过去,这是一种我们常称为“平行主义”(parallelism)的折中主义理论立场。韦莱克就指出这两者要调和是大难事,因为两者中间有个“本体鸿沟”(ontological gap)。艾略特意识到这中间有问题:“语言在其健康状态中呈现(present)客体,而且与客体如此接近以至于完全合一。”但是何谓“完美”?为什么完美才能与客体“合一”呢?

要弄清楚这问题,不得不略微触及哲学上的一个根本问题。

十九世纪唯美主义者在文学与现实的关系就采取这种立场。波德莱尔强调“再现任何存在的事物都是没有好处的”;英国宣扬“为诗而诗”的布拉德雷(A.C.Bradley,1851—1935)说:“形式主义完全正确,他们反对把艺术品当作仅仅是某一事物的摹本或追忆。”

同类推荐
  • 新华日报华北版:记敌后办报的光辉历程

    新华日报华北版:记敌后办报的光辉历程

    在我和原《新华日报·华北版》、《晋冀豫日报》(包括其前身《胜利报》)等新闻单位编写报史的老同志接触和阅读他们编写的史料中,有两点感受很深。一是他们认真负责、下笔严谨、亲自动手、善始善终的精神和工作态度。他们不顾年老和多病,亲自查访、回忆、翻阅、考证当时的报道、通讯、文章、社论的来龙去脉,实事求是地评论其影响和作用。二是认真研究和总结每个时期办报的指导思想和基本经验。他们编写出来的大量史料可资借鉴之处很多,真如“庾信文章,老年更好”。每读一文,既有置身于当年战争烽火的体验,又有置身于根据地建设的感觉。
  • 往事回味(读者精品)

    往事回味(读者精品)

    爱人的目的是爱情,为了目前的小波浪忽然舍得将几年来两人辛辛苦苦织好的爱情之网用剪子铰得粉碎,这未免是不知道怎样去多领略点人生之味的人们的态度了。 本书收集了许多具有代表性的有关往事回味的故事
  • 宋词三百首

    宋词三百首

    “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词至两宋,神韵兼备,名家辈出,于是各种选本层出不穷。《宋词三百首》为上彊村民选编,初版于民国甲子年(1924年),原是为子侄觅句诵习的蒙学读物,兼收各流派之名篇,共收录词人八十八家,词三百首,是流传最广、最具代表性的宋词选本。本版《宋词三百首》以上彊村民所编之作为底本,详加注释,并做细致赏析,同时辑录陈廷焯、唐圭璋等历代名家的点评,以提高读者阅读的审美兴味。
  • 惠新集:红学文稿选编

    惠新集:红学文稿选编

    本书收录了作者55篇研究《红楼梦》的文章,附录5篇,收录有媒体不同时期对作者的采访。作者在自序中说:“三十多年来,我一直在中国艺术研究院工作,曾担任过红楼梦研究所所长、《红楼梦学刊》杂志社主编,2004年当选为中国红楼梦学会会长,这些工作经历使得我与新时期红学发展的许多事情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我的一些文章、讲话以及接受的采访等,对了解新时期红学的发展,或许还是有一些价值的。”
  • 被改变的人生:南京大屠杀幸存者口述生活史

    被改变的人生:南京大屠杀幸存者口述生活史

    本书是南京大屠杀幸存者口述历史纪实作品。本书通过为数不多至今健在的幸存者的证言、大量详实、缜密的历史档案资料,详实地还原了南京大屠杀前后南京市民的生活场景与人生故事,用完整详实的细节揭露了日军侵略暴行给中国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与此前的种种大屠杀幸存者口述不同的是,此次口述资料的收集、整理、汇编由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与南京大学历史学院共同主持,每一位口述者的经历讲述均由专家审读,并核准相关史实细节。幸存者的口述从大屠杀前的平静生活开始讲起,直至大屠杀过后多年,更为完整、详实、准确地反映了南京大屠杀给亲历者一生造成的无法逆转的巨大心灵伤痛。习近平同志在《在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仪式上的讲话》中指出,我们铭记历史,是为了向世人宣告“昭昭前事,惕惕后人,永矢弗谖,祈愿和平”的心愿。我们今天记录历史,记录下大屠杀幸存者最后的证言,是为了记录生命,传递和平,坚守正义,守望明天!
热门推荐
  • 地产圈之逆生

    地产圈之逆生

    地产圈深不见底,她数年如一日在浅表层耕耘,某日,蒙尘地块就在眼前,无钱,无势,怎么拿下?她辟了条蹊径……他天赋异禀,不喜权谋,却被卷入重重纷争。她和他一眼千年,又能否携手天涯……
  • 简爱(青少版)

    简爱(青少版)

    《简·爱》主要通过简·爱与罗切斯特之间一波三折的爱情故事,塑造了一个出生低微、生活道路曲折,却始终坚持维护独立人格、追求个性自由、主张人人平等、不向命运低头的坚强女性形象。 女主人公简·爱,幼失父母,从小寄养在舅舅家,因备受虐待而萌发反抗意识,进了罗沃德学校。毕业后,应聘来到桑菲尔德庄园当家庭教师,与主人罗切斯特互相产生了爱慕之情,但因发现罗切斯特早有妻室——一直被囚禁在庄园一间阁楼里的疯女人,简爱便只身逃离庄园,四处流浪,最后,因心中一直恋念罗切期她重又反回到他身边。这时,庄园已被烧毁,罗切斯特双目失明,手也残疾。简爱毅然和他结了婚,使他再度获得幸福。
  • 罪源

    罪源

    女清洁工杜桂芳无缘无故被歹徒砍掉了左手,紧接着百利房地产开发公司财务总监夏梧青被杀害,百利房地产开发公司总经理何芃芃失踪。滨江警方经过缜密、细致的摸排、调查,层层深入,侦破了震惊滨江的“6.9”杀人抛尸大案。最终揪出了幕后元凶——滨江市长孟树志。在侦查中引出了权力与金钱,婚姻与背叛,美女与诱惑等一幕幕的丑剧。
  • 太古神帝在都市

    太古神帝在都市

    赵辰,一个混迹都市的小子,一次寻宝,得到神帝传承,从此一飞冲天!通天石碑,可以穿越位面做最牛逼的虚空商人。轮回之力,不死不灭!十万法则,信手拈来,我就是天才,我要当神帝,一统三千大世界,喝最烈的酒,打最牛的怪,泡最美的妞!好吧!其实小爷就喜欢装个逼。新书,萌萌修仙系统,起点首发!
  • 竹马来袭,青梅束手就擒吧

    竹马来袭,青梅束手就擒吧

    林文溪第一次遇到喻凤清的时候,他如同天使一般,让人不禁想要靠近。更没想到,两个人的父母竟然是好友!缘分!绝对缘分!当林文溪一点点靠近喻凤清后,她知道高冷外表下的喻凤清其实内心柔软。而喻凤清也深深栽在了林文溪手里。为了她,他开始有了明星梦……为了她,他整日听着那般幼稚的歌,来思恋对方……为了她,他不惜千里迢迢,来个美妙相遇……可两人再次相遇的时候,喻凤清已经不是原来的他了。身为醋王的喻凤清,一下子多了许许多多的情敌……他不禁大吼:“林文溪你搞什么鬼!”林文溪嘿嘿一笑:“溜了溜了!”于是,这一对青梅竹马开始上演了一场吃醋大作战……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蒋勋说红楼梦(第六辑)

    蒋勋说红楼梦(第六辑)

    这是蒋勋在长达半个世纪的时间里,数十次阅读《红楼梦》后的心血之作。无关红学,不涉及考证,作者从青春与美的角度出发,带领读者逐字逐句细读小说本身,梳理《红楼梦》中的人物与情感,探寻书中表达的繁华的幻灭、逝去的哀伤,讲述青春的孤独、寂寞与彷徨。这是一个生命对其余生命的叩问与聆听。跟蒋勋读《红楼梦》,仿佛是在阅读自己的一生。蒋勋说:我是把《红楼梦》当“佛经”来读的,因为处处都是慈悲,也处处都是觉悟。
  • 格斗传说

    格斗传说

    格斗,世界上练习的人很多。但是真正的强者却很少,只有悟性极高的人才能到达巅峰,才能领悟新的更强的力量。而且没有哪个人有能力不被战胜,除非他是神。而他有可能就是神,虽然他并不是全胜。
  • 横渡(中篇小说)

    横渡(中篇小说)

    老杨他们走时,怪我说了一句大话,这下倒好,我孤零零站在文化广场上,对面马路是有不少车,可我压根不知哪个车是去木马邑的。我刚拨通陶小绿的手机,有辆警车窜来,我惯性地往后一“溅”,手机像个水点飞甩了出去,陶小绿的声音在地上若隐若现:“我真的不能去,不好意思去……”车上下来一个警察,迅疾而有力地把我往车上扯,我也有力而强硬地与其对抗,我差一点就够到手机了。拿住手机,我声调悲哀地说,好,小绿,咱不去,咱在家平安无事……说完马上关掉手机。同时,心里现出另一个焦虑,这事怎么也该告诉老杨他们一声,可还有什么机会告诉。
  • 淮阳集

    淮阳集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夫妻吵架大全

    夫妻吵架大全

    这是—本热闹的书,可能会让你忍不住这也看看,那也瞧瞧;这也是一本体验性的书,可能书中的很多情景、很多感受,是你曾经经历过的。其实,在我们的印象中,吵架绝对是一件让人难以接受的事儿,但稍稍改变一下思考问题的角度,我们就会想起那些隔三差五就为了鸡毛蒜皮的事小吵小闹的夫妻,不但没有分道扬镳,反而达到了“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境界。所以,吵架逐渐成为了一个心理学话题,很多心理学家研究后发现,吵架其实是—种情绪宣泄。吵架是一门艺术,一门学问,只有“温故而知新”,才能应对“计划没有变化快”的吵架生活。这不仅仅是一本书,也是一种经历,一种记忆,同时也是一种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