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来,有一次,他们全家出去玩,儿子玩累了,就睡着了。于是,爸爸就抱着儿子回家了。可是,刚一进门,儿子就醒了。儿子说的第一句话就是:“爸爸,我还没有坐电梯呢!”
爸爸只好跟他解释:“你坐过电梯了,刚才你睡着了,爸爸抱着你就是坐电梯上来的呀!”
但是儿子根本就不听他的解释,还大哭了起来。儿子一边哭,一边说:“我还没坐电梯呢!我还没坐电梯呢!我就要坐电梯!我就要坐电梯!”
看到儿子这么“固执”,爸爸真的生气了,冲着儿子大声喊了几句。但根本就不管用,儿子的哭声更大了……
最后,儿子哭累了,然后就睡着了。没想动,儿子半夜醒了,还是哭,而且还在重复那句话:“我还没坐电梯呢……”
这位爸爸感慨道:“唉,这日子可真是难熬呀!”
敏感期分析
接着上面这位父亲的话说,“难熬”,难道真的是这样吗?如果父母真这样认为的话,那只能说明父母没有真正了解自己的孩子,还不知道孩子的成长规律。所以,这无论是对父母来说,还是对孩子来说,都将是一段痛苦的历程了。
说到“熬”字,一位父亲这样表示,他从来没有“熬”的感觉。为什么会这么说呢?因为他怀着对孩子的爱,对生命的感恩去了解孩子成长的规律,探索孩子的敏感期。在他的眼里,时间过得非常快,他的孩子也在飞速成长。
可见,面对孩子的“重来”行为,父母不能武断地认为孩子是任性,是无理取闹,更不能因此去批评孩子,打骂孩子,那将是对孩子秩序敏感期的扼杀与摧残。
引导小妙招
1.了解孩子对世界的认知过程
对于年龄小的孩子来说,这个世界是以不变的秩序与程序存在的,这种秩序与程序已经进入了孩子的内心,并成为他最初的内在逻辑,也就是孩子的思维。后来,这种逻辑开始改变,不变的逻辑核心会被抽象出来,在这个基础上,事物的形式就可以变化了,甚至可以有无穷无尽的变化。这个过程,每一位父母都应该了解。
有的父母可能会感慨:我们还真不知道孩子的心里到底有多少秘密!是的,意大利著名教育家蒙台梭利也曾经指出,孩子的心灵就是一个神秘的深渊,照料他的成人并不了解它。其实,当父母不了解孩子内心的时候,就应该怀着一颗敬畏之心,给孩子爱,给孩子自由。
2.认识并尊重孩子内心的秩序
当孩子处在秩序敏感期时,就会对一些事情如此的“固执”。如果父母或其他成人无意地破坏了孩子的这种秩序,或是有意地用强硬的措施打乱了孩子的这种秩序,就会给孩子的内心带来极大的伤害。就像故事3中,可能父母是无法体会孩子是怎样熬过那个夜晚的,他是在一种怎样的不安全感中度过的呀!
在孩子的眼中,父母就好像是一个庞然大物。当他内心的秩序一次又一次地被这些庞然大物破坏而得不到恢复的时候,那种随之而来的不安全感很有可能伴随孩子的一生。所以,父母一定要读懂孩子的每一个行为,认识孩子内心的秩序,并尊重这种秩序。这样,孩子才能享受敏感期,才能健康快乐地成长。
3.与孩子一起玩这些“重复”的游戏
对于孩子来说,“重复”是他建立秩序感的最重要的方法之一,也是孩子感知周围环境的重要方法之一。作为父母,千万不要认为这些游戏很无聊,其实对孩子来说,这些游戏很有趣。如果有意识地与孩子一起玩他喜欢的这些“重复”游戏,其实就是在帮助孩子去体验秩序带给他的无比快乐,这样的话,孩子的秩序敏感期可能就会所缩短,孩子也会更快乐!
4.管住自己,千万别发火
先来读一个小故事吧:一个3岁小男孩最近一段时间,最爱说的话就是两个字——重来。小男孩特别喜欢看动画片,为此还让妈妈专门给他买了一套《中华德育动漫》,几乎每天都看上两集。小男孩在看动画片时,有一个要求,就是VCD一启动,在座的每一位都不能再做别的事,包括不能上卫生间,不能接电话,不能说话,只能乖乖地陪他看,否则,他就要“重来”,也就是从头开始放动画片。有一天,妈妈陪他看动画片,因为事情比较多,结果那天他们“重来”了11次。尽管如此,妈妈还是很高兴地与孩子一起“重来”,一点都没有要发火的意思。
故事看完了。遇到类似的情形,我们是否也能像这位妈妈一样呢?她根本就没有管自己,也没有忍,而是享受这一切。一旦我们做父母的能做到这样,孩子就真的在享受他的秩序敏感期了。而且,孩子也会有一个非常好的心态,他会变得安静、快乐,心灵充满爱的温暖。
4.重复:孩子喜欢做的事情也爱让她重复,比如垒高、开关灯、藏东西的游戏等(2—4岁)
——这是孩子的成长方式,多陪孩子玩这种在他眼中有意思的游戏
在生活中,很多父母经常会看到这样的场景:自己两到四岁的孩子非常喜欢重复做一些事情,比如,他会把垒得很高的玩具、积木等一下子推倒,然后再重新垒高;他会把灯关掉,再打开,再关掉,再打开,如此重复不已;还会一遍一遍地爬楼梯……也就是说,孩子对他喜欢做的事情就愿意重复做,而且会做得非常开心,感觉非常有趣。其实,孩子就是用这种重复的方式来感知秩序的存在,从而认识自己周围的环境。
身边小故事
故事1:
一个3岁多的小女孩,坐在房间的角落里很安静、专注地玩耍。她把自己全部的精力都集中在了游戏中——将很多五颜六色的小玻璃球一颗颗地塞到玻璃瓶中。这个游戏看似很单调,小女孩却玩得很投入。
当一个小玻璃球落到瓶子里的时候,就会发出悦耳清脆的撞击声。这个小女孩一直面无表情地重复着这一个动作,当她把所有的小玻璃球都放到瓶子里的时候,就再把它们都倒出来,然后再重复这个游戏。
快该吃午饭了,母亲喊了小女孩4次,可她根本就听不见。直到妈妈过来,把她的瓶子和小玻璃球都收起来后,她才恋恋不舍地离开她的游戏。
故事2:
3岁的儿子最近特别喜欢藏东西,藏了东西还一定要让妈妈去找。这不,他又把妈妈刚给他买的小皮球藏到大衣柜的角落里了。妈妈本来看到了,但她假装没看见。而且,妈妈还一本正经地一边到处看,一边自言自语:“藏到哪里了呢?”
妈妈假装到处找,都没有找到,还有点失望的样子。最后,妈妈像发现新大陆似的在角落里找到了小皮球。儿子看到妈妈找到了,乐开了花,高兴地直蹦。
然后,他还接着藏,结果还是藏到了原来的地方。这回,妈妈又假装到处找,还是没找到。最后,妈妈也没有到那个角落里找皮球。这下,儿子忍不住了,他一下跑到那个角落里,把皮球拿了出来,朝着妈妈晃了一下,然后又放到了角落里,他还对妈妈大声说:“妈妈,皮球在这里呢!你快来找呀!”
但是,妈妈还是假装什么也不知道,还是没去那个地方找。突然,儿子跑到妈妈面前,有点生气地对妈妈说:“妈妈,小皮球就在那里,你为什么不去找呢?”儿子一边说,还一边用小手指了指那个角落。妈妈低头看了一眼儿子,发现儿子脸上一副很失望的表情。
敏感期分析
孩子喜欢重复,因为他正处在秩序的敏感期,他需要靠这种重复来建立自己的秩序感。但是这种重复不是以成人的眼光,在成人的角度所能够理解的。就像故事1,在成人看来,这样反复地把玻璃球放进瓶子里的游戏是琐碎而毫无用处的,真不能理解孩子为什么对此那么痴迷、热衷。还有故事2,在成人的眼中,都不希望别人找到自己藏的东西。所以,这位妈妈也假装找不到孩子藏的东西,她认为孩子应该高兴,可事实上,孩子却非常失望。这是什么原因呢?原来,在这个游戏中,孩子的秩序被妈妈打乱了。他把东西藏起来,就是为了让人找到,从而产生秩序感。但是如果就像故事中的妈妈一样,假装找不到孩子藏的东西,孩子就会产生一种疑问:“我都告诉妈妈小皮球在那里了,可妈妈为什么不去找呢?”在这样的情形下,孩子的秩序感就被打乱了。
父母不要奇怪,也不要觉得不可思议,这一切都是孩子正常的自然的成长行为。父母只需要去配合孩子,引导孩子,满足孩子就可以了。
引导小妙招
1.让孩子体会秩序感带来的快乐
作为父母,一定要了解孩子的秩序敏感期,要让孩子真正体验到秩序感带给他的快乐。父母要知道,这种在成人看起来很无聊的游戏在孩子眼里却有着无穷的乐趣。这就是孩子的成长方式。所以,这就要求父母要懂得配合孩子,要与孩子玩这些重复的游戏,而且要让自己真正进入玩的角色,而不是在那里应付孩子,否则,自己就会很累,而且孩子也感受不到什么乐趣。
2.理解孩子为什么会把东西藏在同一个地方
稍微大一点的孩子,如果把一个东西藏在某个地方被人找到了,下一次他就不会再把东西藏在那里了。但是处在秩序敏感期的孩子却不是这样,他喜欢把东西藏在同一个地方,而且喜欢被别人找到。这样,当别人找到他藏的东西时,他就会获得一种秩序感。而且,他还会乐此不疲地重复这样的游戏。这样下来,孩子就会通过重复的方式体验到秩序带给他的快乐,并且通过这种重复的方式与周围的环境建立起某种联系来。
当然,这个时期的孩子还特别喜欢“捉迷藏”,捉迷藏的游戏与藏东西的游戏一样。第一,孩子喜欢把自己藏在同一个地方;第二,孩子喜欢被人找到,如果别人找不到他,他就会给找他的人提供线索,要么自己呼喊,告诉人家,要么自己跑出来让别人知道后再藏起来。如此反复,他也不会感到疲惫,也不会感觉到无趣。所以,这一点,父母也要理解。
3.满足孩子的重复要求
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很多父母会发现孩子特别喜欢“重复”,比如,反复要求父母重复讲同一个故事,重复做一个再熟悉不过的游戏,重复猜一个早已知道答案的谜语,等等。每当这时候,很多父母就会忍不住抱怨:“总是重复,多没意思!”特别是当自己的情绪不好或者是很累的时候,有的父母就想给孩子少讲几个故事情节,企图跳过去蒙混过关。可是,孩子很快就发现,并大声说:“妈妈讲错了!”看,想糊弄孩子都很难。
对孩子来说,这并不是简单的重复,而是每次都有新鲜感。所以,如果想让自己的孩子快乐成长,就要满足孩子的这些重复要求。当然,孩子的这种“重复”还有很多,比如把玩具拆开再装上,把瓶子盖拧下来再拧上去,打开房门再关上,动画片看完一集再重新看,等等,父母都应该尽量让孩子的重复需求得到满足。
5.“作对”:不让孩子玩孩子偏玩,不让孩子吃孩子偏吃,让孩子读8他偏读9,等等(3—4岁)
——孩子正处于执拗敏感期,似乎有些“不可理喻”,不要气愤,不要失去理智,否则就会“两败俱伤”,理解孩子
孩子在三四岁左右,就会出现一些“反常”的行为,好像处处都要与父母作对,不与父母合作,根本就不听父母的一点意见,非常固执。比如,父母不让他做某件事,孩子偏偏就去做;不让他玩某种游戏,他偏去玩;教孩子读数字时,明明教他读8,可他偏读9……不要气愤,也不要无奈,其实这时候,孩子就已经进入了执拗敏感期。但是,很多父母却并不了解这个敏感期,结果就会被孩子气得够呛,甚至会失去理智。
身边小故事
故事1:
3岁的媛媛已经养成了一个习惯,每天晚上睡觉之前一定要与她的芭比娃娃说一会儿话。媛媛有很多玩具娃娃,可她在晚上睡觉前就喜欢跟芭比娃娃说话。
这天,因为媛媛的表妹来家里玩,看到了芭比娃娃,就把它拿回家先玩一天,答应第二天就送回来。这件事媛媛也知道,还是媛媛自己亲手把芭比娃娃交给小表妹的呢!
晚上睡觉前,媛媛就跟妈妈要芭比娃娃,妈妈就给她拿了另外一个洋娃娃。可是,媛媛非常不高兴地说:“不是这个!”于是,妈妈又给她换了另外一个。可媛媛还是撅着小嘴,一脸的不高兴:“不是这个!我要芭比娃娃!”
妈妈给她解释说:“你不是把芭比娃娃借给小表妹玩了吗?”媛媛根本就不听妈妈的解释,她一下子把手里的那个洋娃娃摔到了地上,哭着说:“我要芭比娃娃,芭比娃娃……”
尽管妈妈努力控制自己不发火,但她还是觉得女儿太无理取闹了。
故事2:
一位爸爸最近很苦恼,他不知道为什么自己3岁零两个月大的儿子突然变得不听话了。比如,他让儿子干什么,儿子都会说:“那不行!”“我不!”“我偏不!”
而且,有时候儿子竟然还对父亲下命令:“爸爸,给我拿玩具狗来!”爸爸说:“等一等,我忙完这点事。”可儿子语气非常坚定地命令爸爸:“不行!现在就去拿!”就因为这个,这位爸爸被弄得不知道该怎么应对儿子了。
有一天,他送儿子去幼儿园,在幼儿园门口见到了老师。这位爸爸就让儿子跟老师问好,可儿子像没听见一样,低头就进了大门。晚上上床睡觉,他故意把裤子脱下来扔到地上。爸爸给他捡到了床上,一转身儿子又把裤子扔了下来,而且还得意地冲着爸爸笑。结果,爸爸捡了,儿子又扔。直到最后,爸爸把儿子的裤子放在他够不到的地方为止。
半夜,爸爸担心儿子冷,就给他盖被子。儿子醒了,竟然不让爸爸给他盖,而且还故意把腿伸到被子的外面。于是,爸爸再次给他盖上,可儿子仍旧把被子都蹬开。爸爸很无奈,就转身离开他的屋子,见到爸爸离开了,儿子自己却用被子把自己盖得严严实实。
故事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