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250300000004

第4章 观察中国文化(4)

如果说口述文学被拦在中国文化的城墙之外,那么俗文学可以说是挂在城墙上,不上不下。教化是俗文学悬挂的绳索,也是爬进城的希望。

在晚清,道德教化第一次被转变成政治说教。晚清白话文学的主要辩护士梁启超对此毫不讳言,而且硬说是“欧洲经验”:

在昔欧洲各国变革之始,其魁儒硕学,仁人志士,往往以其身所经历,及胸中所怀政治之议论,一寄之于小说。于是彼中辍学之子,黉垫之暇,手之口之,下而兵丁,而市侩,而农氓,而工匠,而车夫马卒,而妇女,而童孺,靡不口之手之。往往每一书出,而全国议论为之一变。

一本小说,竟然能让“全国议论为之一变”!表面上把俗文学抬得很高,实际上比历史上任何时候更把俗文学降为教化之附庸。政治宣传使俗文学地位进一步复杂化。消闲式俗文学虽摆脱不了教化,却是俗文学本色,武侠与言情,为其正宗。宣传功能把悬在城墙上的俗文学“拔高”了,其文化地位却更成问题。

五四之后,宣传性俗文学有了一个现代名称“大众文学”。据称此词从日文借来,郭沫若给了一个极干脆的定义:

你不是大众的文艺,你也不是为大众的文艺,你是教导大众的文艺!……大众文艺的标语应该是无产文艺的通俗化,通俗到不成文艺都可以。

到了这种地步,俗文学与主流文学的自由度几乎全翻了过来,大众文学只能做宣传工具,反是主流文学(五四新文学)有可能逃脱教化,对规范加以质疑或挑战。

20世纪中国文化史有个惯见现象,中国历史上从未出现过,即把宣传成为政治文化的中心课题。由此,文学成为宣传工具,而俗文学则为最顺手工具。现代中国最重要的民俗学者钟敬文教授,是1958年民间文学界批判的头号靶子,但祸却是他21岁的大学生时就闯下了。1925年他在《附会的歌谣》一文中,把彭湃改写海陆丰童谣《红心姊》宣传革命说是“颇滑稽”,“分明有意烘托”,认为这种做法“可怜可恨极了”。工具化与口头文学的原生状态明显冲突。

如果俗文学来自人民大众,它就无法教育人民大众,大众反过来等着被俗文学教育。既然严重的问题是教育农民,而工人阶级也不能自发产生马克思主义,他们实际上都不具备规范能力,要靠革命的知识分子来改写歌谣。于是我们看到,时代变了,革命更神圣了,文化格局依旧:主流文化在把口头文学书面化时,加以规范化。只是道德教化与政治宣传这双重功能,给俗文学压力更大,规范化更剧烈。

在政治宣传压力由于战争而更显迫切时,出现了延安文艺座谈会“讲话”。“讲话”的真义,不在于延伸从杨维桢到梁启超的俗文学教化论,而是反过来,要求以俗文学作为文学主流。在这之前,主流文人创作(五四新诗小说)常可豁免教化任务,《讲话》强调文艺家向工农兵大众学习,在创作大众文学的过程中改造自己。他建议的是一个全新的文化格局:一边是控制规范俗文学,一边是俗文学来改造主流文学。不仅是“在提高指导下普及”,更重要的是“在普及基础上提高”,因为“所谓提高,也就是从工农兵提高”:俗文学从来没有如此高的地位。

注意:处于新的文化格局中心地位的,是俗文学,而不是原生态的亚文化口头文学:文艺家应当爱民歌等工农兵“萌芽状态的文艺”,但不能“为追求其中落后的东西而爱”。于是文学大众化变成清理亚文化的过程。50年代对民间文学进行了大清扫,认为其中只有一部分是“真正劳动人民”的,其余部分已经“被统治阶级思想玷污”:口述文学中有“反人民的东西”,包括“小市民肉麻小调”,“地主富农歌谣”,“社会罪犯隐语”,“迷信色彩故事”等等。几十年无数“民间文学工作者”整理的结果,亚文化口头文学被彻底俗文学化,几乎整个儿消失,以至于现在抢救都晚了。

由此,杨维桢的“城-郛-郊”格局被取消,换成俗文学中心,进而俗文学一统天下。这个方针从50年代初开始全面施行。1958年的“新民歌运动”及其精选《红旗歌谣》可以说是这方针全面胜利,新的文化格局终于形成。

首先,《红旗歌谣》中没有一首是真正的“劳动人民创作”。既是一百万首选一,“精选”本身已使作品失真。况且,层层的秀才还层层改写,最高编者郭沫若也承认他作了“字句上的改动和润色”。据何其芳介绍,其中最有名的那首是这样产生的:一个农民说“天上没有玉皇,地上没有龙王”。有人补上二句“我就是玉皇,我就是龙王”,寄给报社。编辑又加二句:“喝令三山五岳开道,我来了。”

诚然,口头文学的记录本总是或多或少经过改写的,语言学的困难加上文化规范的困难使原词照录成为不可及的理想。但像这样完全越俎代庖,还坚称是在“采风”,却是史所未见。

《红旗歌谣》是作为创作范本编选的,是给任何想做诗的人读的,尤其是上层文人,作家诗人,因为他们的创作最需要改造。编辑者的着眼点就是让诗人“从这里得到启示……产生无愧于时代的作品,把我们的文艺引向新的高峰”。

至此,俗化主流文学的压力到达极点。毛泽东本人在五六十年代坚持认为“用白话写诗,几十年来,迄无成功。民歌中倒是有一些好的”,认为从中可发展出“新体诗歌”。

检查一下1958年之后20年的内地诗歌,可以说新诗“民歌化”取得了惊人的成功。重要诗歌刊物上发表的诗与《红旗歌谣》无分轩轾。让我们只引用这几十年中最杰出诗人的作品:

田间《赶车传》

爬上一岭又一山,

山峰连绵望不断。

火山血海悬崖陡,

前进一步满身汗。

李季《访苏诗抄》

初访巴库整十年,

巴库十年大改变。

这样的“诗句”其实不用诗人来写。

此种五七字句一统形式终于引出了谨慎的反感。何其芳与卞之琳起而反对这种句式,提出“新格律诗”(提倡自由诗已太犯忌),引起批评界的围剿,只是因为何其芳也是文艺官,才免了大祸。

由此,整个中国文学被搓捏成一种假口头文学,一种伪造的“大众化”表述方式。最早的“重写文学史”篇章之一,木弓先生《“文革”的文学精神》一文认为“整个‘文革’的主题是真正意义上的民众文学,是民众对知识分子理想的全面占有”。对“真正”两字表示怀疑。

“民歌体”还远远越出文学领域,成为政治表述方式。1958年以后的政治文件,包括报纸社论,都充满此类“诗句”:

高山人造海,

渠道赛江淮。

流水空中过,

船舶岭上来。

据说这是1960年人代会的议政发言。用这样的表述来“讨论”大饥馑中的政治,除了“集体催眠”无以名之。一直到近20年后,《天安门诗抄》还在用“民歌”搞政治,可见遗泽之深长。

1958年《文艺报》欢呼新民歌的许多社论有句套话,“村村都有郭沫若”。这话倒不夸张,真正的民歌手不会读《红旗歌谣》,有点儿文学或政治小野心的乡村小“知识分子”,却很快学会用《红旗歌谣》的方式写诗,因为上层文人郭沫若们也在用《红旗歌谣》方式写诗。全国写诗人均是郭沫若,上上下下只剩“个别字句”的差别:

郭沫若《金田新貌》

工农联盟基础固,

领导正确政权专。

殖民锁链已摧毁,

封建死灰不复燃。

这位二十多岁时以华美狂放的《女神》开启中国新诗史的大诗人,到六七十岁写的诗与村头墙报上的诗毫无区别。中国诗歌成为如此一场闹剧,这真是历史的悲哀。

或云此类诗毛病出在其内容,即所谓“假大空”,形式七字句与否,文字工雅与否,是其次的事。我的看法不同。固然,用自由诗形式也写出了成千上万本的标语口号诗,但新民歌体的问题还不仅在于宣传,它是一种貌似天真无邪的强借大众名义的作伪手段。试举新民歌体最后的表演之一,臧克家赞颂五七干校干部下放的诗组《忆向阳》为例:

大树撑绿伞,

朝曦红耀眼。

环坐草坪上,

凝神学毛选。

臧克家对五七干校的赞美能否写成自由诗?当然可以。但那样就没有文体的“流白单纯”,作为遮掩,而且由于自由诗节奏复杂,读来更少“诗意”。新民歌体实际上是伪颂歌的最佳形式,其形式之“民间性”给其实用政治目的打了掩护。

《红旗歌谣》所代表的新民歌是一种写特定政治、文化目的而制造的俗文学,它是一柄双刃剑,一方面扫除了口头文学,另一方面整肃了上层文学。它用一种破坏性的方式排除了中国传统文化中一直存在的上层、下层——书面、口头之对立,而这种对立一直是中国文化立足之基础。

话又说回来,难道在中国历史上,上层文化不是屡次成功地从口头文学或俗文学寻找新形式?为什么这次不行?

实际上,《红旗歌谣》的编者似乎对重建盛世神话很有信心:“历史将证明,新民歌对新诗发展会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理由?“中国文艺发展史告诉我们:历次文学创作的高潮都和民间文学有深刻的渊源关系。楚辞同国风(原文如此),建安文学同两汉乐府,唐代诗歌同六朝歌谣,元代杂剧同五代以来的词曲,明清小说同两宋以来的说唱,相互之间都存在这种关系。”

但是实际情况,与编者的乐观预见恰恰相反。

《红旗歌谣》式的新民歌完全违反破坏了建安文学、唐代诗歌、元代杂剧、明清小说等借以成功地从亚文化汲取新形式的文化基础。只有分层明确,上层文学样式具有确定的文化优势,这种汲取才可能。五四文学家的歌谣收集运动为这种汲取作了准备。若不是此后几十年的滥用俗文学,歌谣形式进入新诗并非完全不可能。

20世纪中期50年代,中国文学走上全面俗化之路。历史已经证明,如果新民歌对中国新诗有什么影响的话,那就是阻滞了其发展近半个世纪。然后,当中国文化又有机会从上下混沌的格局回到分层时,坚决地把当代诗歌朝先锋主义和“西化”形式方向反弹过去,中国诗立即走向另一个极端。这恐怕是始作俑者所料想不及的。

同类推荐
  • 万物有灵皆可师

    万物有灵皆可师

    百篇经典自然美文,尽写生命和爱的光芒。万物的真实样貌,比起诗人所能描摹的境界,不知要美多少倍。所以,就算你什么都不爱,也要爱自然,爱万物。作者华姿作为“当代散文十家”,最受读者欢迎的女作家之一,她的散文,被称为“经过大自然的朝露夕岚漂洗过”,“有一股浓烈的植物和大地的气息”。读起来,是一种与自然与外物身心结合的享受。
  • 时光的把戏

    时光的把戏

    看似西方才有的堕落少女成长经历——情窦初开时的初尝禁果,药物依赖,叛逆出逃——其实是谁都有过的年少轻狂,谁都有过的思乡之情,和年少时无法明白的,对父亲深深的爱。新西兰美女作家用清新淡雅的笔触回忆自己在新西兰和香港的特殊经历,同时探寻父亲在自己成长过程中的痕迹,表达对父亲深深的思念和爱。
  • 风声在耳

    风声在耳

    《风声在耳》是“新文人随笔丛书”中的一册。收录了作家凸凹大量的随笔作品。这些作品内容丰富,涉及面广,文笔生动流畅,看似散乱无章却内含精巧绝伦,充分显示了作者对文字的驾驭能力。具有较高的文学性、艺术性及可读性。一篇篇精美的随笔会使您回味无穷。
  • 山有木兮木有枝

    山有木兮木有枝

    《山有木兮木有枝》是丛桦近年来创作的以家乡为背景的作品集,收录散文作品数十篇。文章或说乡里邻人、街角店铺,或讲山川河流、时节风物,以女性特有的视角描绘大时代里小世界中的人情冷暖、喜怒爱恨,读来或妙趣横生,或缠绵柔婉,格外动人。
  • 宋代晚唐体诗歌研究

    宋代晚唐体诗歌研究

    《宋代晚唐体诗歌研究》共分六章: 第一章重在考证“晚唐”、“晚唐体”两个术语在宋代的出现时间及其文化背景,第二章的研究对象是宋初晚唐体。第三章谈及的是北宋真宗以后至南宋光宗以前的这段时间,第四章是对永嘉四灵的研究。第五章谈的是南宋后期的晚唐体创作及相关问题。第六章是对宋代晚唐体诗歌特色的总结。宋代晚唐体诗人作诗态度近乎狂热,他们重五律、轻古体,偏好于描写秋季暮夜的山水竹石,喜好白描为诗,重中间二联,诗歌呈现出清新平淡的美学特点。
热门推荐
  • 深爱你的方式

    深爱你的方式

    贴近生活的都市言情,无穿越无空间无超能力。英语老师深念想在遇见赵总监之前,她觉得自己的人生平凡,但仍需继续努力。部门总监赵晨初在遇见沈老师之前,他的事业就是生活,工作和业绩将伴他一生。行动派沈老师的一个帖子,拯救的不仅仅是赵总监饱受摧残的胃。更多的,是他那颗冷漠的心被开启了悸动模式。“念念。”两个叠字唇齿相依。“晨初。”你的名字将伴我终身。深爱有你,此生不悔一句话总结:这是一个发现爱、接受爱、为爱共同努力的现实故事。小甜饼说来就来,成长考验缺一不可。贴近现实生活的设定,让你在茫茫人海里一定能遇见相似的爱情。来自新人作者饭不羁的诚意之作。存稿十足,坑品有保证。
  • 途中:谢阁兰中国书简

    途中:谢阁兰中国书简

    一百年前,法国外交官、诗人维克多·谢阁兰三度来华。写作具有世界范围影响的名著《碑》、《勒内·莱斯》等;其在华期间写给夫人的书信亦成为文学史上珍贵的资料。当代诗人庞培以此契机重回民国之初的华夏时空,虚构并模仿书信作者当时的情感、口吻和初识东方的奇妙目光,为读者寻回失落的往事,宛若时光的墓碑。这是一部内容丰富,构思奇特,形成当代新诗鲜明风格的有趣文本。
  • 美女老板的贴身狂兵

    美女老板的贴身狂兵

    【火爆新书】黑暗是本君的地盘!你想挡,你挡得住嘛?老子可是王牌阻击手,堂堂清道夫,岂会怕你们这些爬虫鬼魅?来把,用你们的亡魂点燃我战斗的喜悦吧!
  • 狐狸和月光

    狐狸和月光

    狐族的公主千年前重伤之际被妖妃利用,睡一觉后就成了建国以后的狐狸精。作为一名根正苗红好(傻)姑娘慢慢长大,被她这辈子的亲妈坑进娱乐圈,万万没想到,遇见了另外一个坑果真是一个萝卜一个坑,he,甜宠,长得御姐内里甜蠢,反差萌。我是流浪的狐狸,守着雪地里坚韧的玫瑰,只爱那一束月光。
  • THE IDLE THOUGHTS OF AN IDLE FELLOW

    THE IDLE THOUGHTS OF AN IDLE FELLOW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一只绣花鞋II

    一只绣花鞋II

    这部手抄本写的是在新中国成立前夕,蒋介石秘密成立了梅花党,使命是打入中共内部,伺机配合反攻大陆。梅花党人的党规是单线联系,每个梅花党人身上都有梅花标志,用药水才能显现,一只绣花鞋是梅花党人接头的信物。“五朵梅花”是5个如花似玉手段高强的冷血佳人。我党地下工作者龙飞与梅花党主席白敬斋的二女儿白薇同窗相恋,以后知道她的身份,于是潜入南京紫金山梅花党总部,企图偷取记载梅花党人名单的梅花图,失败以后逃遁;从此,梅花图音信杳无。上世纪六十年代初期,蒋介石叫嚷反攻大陆,潜伏在大陆的梅花党蠢蠢欲动。虹市潜艇设计图纸外泄,老虎滩出现一个伪装的女奸尸;火葬场“闹鬼”,看门老头的假腿里发现发报机。
  • 死亡锯幻影(上)

    死亡锯幻影(上)

    青峰一直在镜头下盯住那个巨大的电锯,电锯触碰鸟山的一刹那,他的手忽然一抖,似乎有什么不妙的地方。电锯确确实实是从鸟山的身体上切过了,但那不是魔术吗?可鸟山的身体明显是正在经受巨大的痛苦,她张开嘴仿佛努力在克制叫喊,四肢奋力地想要挣脱铁锁。接着,青峰看到血迹渐渐在红色衣服上晕开。
  • 青瞳之大争天下

    青瞳之大争天下

    龙塌空荡,他一直在等她柔情归来,将她揉进胸怀,男人和女人的战争,是征服,还是掠夺?两个王者的爱情,在战火纷飞里,何去何从?四个华衣锦翎的迥异男子,谁又能暖她于一己之怀?
  • 无限透明的思念

    无限透明的思念

    林涵因不服气男友独断分手,而追往对方志愿上的大学,但在找寻男友的过程中,却发现与男友相似的学生会主席并不是男友段青阳。林涵进入了学生会,机缘巧合之下,林涵发现原来与自己前男友同名的另有其人。纠结错乱的感情之下,林涵在迷局之中渐渐发现蛛丝马迹,那些与前男友相似的点点滴滴,正在一步步与眼前的男生吻合,而当谜底即将揭晓的时候,林涵已经失去了那个最重要的人。自己的前男友原来就是一直与自己保持距离的卢时寒。
  • 爱的教育

    爱的教育

    《爱的教育》是意大利人必读的十本小说之一,也是世界文学史上经久不衰的文学名著。全书以一个小学四年级学生的眼光,从10月开学第一天写起,一直写到第二年7月学年结束,共写了100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