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这次谈话中,刘伯温知道朱元璋不但对丞相李善长不放心,而且对其他很多功臣都心存戒备,包括自己。刘伯温深知伴君如伴虎,与帝王共患难易,共富贵难。另外,刘伯温性格中刚直的一面也使他得罪了不少人,一旦有人恶意中伤,引起朱元璋的疑心,麻烦就出现了。尽管朱元璋现在对他很信任,但他的猜忌心越来越重,难保将来不猜忌自己。应该见好就收,激流勇退。
面对猜忌,敏锐的刘伯温看出了其中的利害,经过一番深思熟虑,刘伯温告老还乡。
他卸职之后,慕名前来拜访的人络绎不绝,刘伯温对来访的亲友乡邻,总是非常热情,以礼相待,但从不和他们谈论过去的功劳或者朝廷的政治与他的妙计奇谋。
有一次,一位朋友来看刘伯温,提到朱元璋专用淮人以及胡惟庸排除异己之事,刘伯温不等朋友说完,就大谈起垂钓的乐趣与技巧。这位朋友非常吃惊,逢人便讲刘伯温看破红尘了。刘伯温就要给人留下这样的印象,这也是他的高明精细之处。
刘伯温也极力避免与现职官员交往。家乡的青田县令几次提出要求看他,都被他婉拒了。后来,县令坚持要来,刘伯温就躲进山里。
这位县令非常崇拜刘伯温,不见一面总不甘心。有一天,县令乔装成一位乡民,身穿农民的服装,头戴竹笠,只身一人进山。他来到刘伯温的小屋前,看见刘伯温正在洗脚,刘伯温见有乡邻来访,忙穿起鞋子,把客人让进屋,听说客人还未吃饭,忙端出家常饭,殷勤招待。
吃饭时,刘伯温请教来人的姓名,县令连忙离座,如实相告:“本人是青田县小令,特来拜见先生,几次求见,未蒙应允,只好改装前来,望先生恕罪。”
刘伯温忙站起来,向县令作了一揖,说自己是县令治下的一个普通百姓,不敢劳父母官的大驾,多次表示了诚惶诚恐后,转身出门了,把县令一人留在饭桌旁。
刘伯温的名声与才智引起很多同僚的嫉妒,胡惟庸指使党羽诬告刘伯温在家乡与百姓争夺土地,说刘伯温算出这里是“王气”之地,准备将来做自己的墓地。于是朱元璋下令革去刘伯温的养老俸禄。
刘伯温知道此事后匆忙到京城请罪。他以身体不好为名,住在京城自己的府邸中,整天不出门,不结交官场,也不与昔日故旧交往,整天在家读书。
然而谨慎敏锐可以挡住身体上的伤害,却挡不住心灵的创伤,刘伯温最终病卧在床,洪武八年在南京家中逝世。
刘伯温一生充满了智慧,他精细敏锐,谨慎处世,在乱世中以自己过人的智谋发挥着作用。他以清醒的头脑看清了大局,尽管他已急流勇退,远离政治,过着与人无争,几乎与世隔绝的生活,但还是身不由己地被政治斗争牵连进去,归隐终老但仍不得安宁。明初“胡蓝之狱”被诛杀的文臣武将多达三万多人,元勋宿将损失殆尽。刘伯温得以幸免,也可以说是不幸中的万幸。
3.精于算计,为名誉而慷慨
洛克菲勒是美国著名的10大财阀之一,被美国商界称为“石油大王”。他精于盘算,细于筹划。冷静而机智,十分务实,不尚虚谈,能以小见大,以算计聚敛财富。
在美国纽约第5大道上耸立着洛克菲勒中心的53层摩天大楼,这里也是标准石油公司的所在地。标准石油公司创立之初(1870年)仅有5个人,今天该公司拥有股东30万,资金五六百亿美元,这个公司的一举一动牵动着国际石油市场的每一根神经。它的核心人物就是洛克菲勒。
洛克菲勒从小就有一个精敏的商业头脑。在他12岁时,他把父亲给他的零花钱全都积攒起来,并把这些钱贷给了农民。一次,他给农民贷了50元钱,他为父亲算账:“利息7.5%,到了明年就能拿到3.75元的利息。”
洛克菲勒在高中二年级时便中途辍学了。
他在一家公司做会计助理。在这段日子里,洛克菲勒学会了记账,并始终保持着这一传统。后来,他把这一传统传给了儿子,又传给了孙子。
不到20岁时,洛克菲勒和一个英国人合伙开了一家公司。因合伙资金不足,他向父亲借了1000元钱,利息为10%。他们苦心经营,年底赢利4000元。他们在经营中处处节俭,尽量节省费用。他的合伙人曾经感慨地说:“洛克菲勒有条不紊到了极点,留心细节分毫不差。”
他一直有着储蓄的习惯,这个习惯雷打不动,风雨无阻,所以,他自己积蓄了一定的资金,也能够从别人那里借到一部分钱,因为他有良好的信誉。
1864年,洛克菲勒和罗拉举行了婚礼。罗拉的父亲有地位有名望,这为他的事业的发展带来了极大的好处。
在洛克菲勒年满26岁时,创建了自己的公司:洛克菲勒·安德鲁斯公司。1870年,他正式创建了标准石油公司。经过竞争和兼并,他确立了自己在美国的地位。1882年,美国诞生了第一个托拉斯,这个托拉斯的鼻祖就是洛克菲勒。
“洛克菲勒帝国”已日益庞大,资产已日益雄厚,但洛克菲勒主持下的托拉斯对账目的监管仍然是严格的。洛克菲勒能够准确地查阅报给他的生产经营成本和各项开支,并了解销售和利润情况。洛克菲勒斯通过严密的查账制度,控制和监视着分公司、子公司的生产经营状况,托拉斯每3个月查账一次,有人提出改为每半年查账一次,结果遭到洛克菲勒的拒绝。他要求每天早上他上班时,资本净值的报表必须放在他的桌子上。
为了增加利润,洛克菲勒往往采用薄利多销的经营手段和“分割”别处的利润,在石油用木桶装运的时候,木桶有专门的生产商为他加工。后来,他发现木桶生产商利润较大,他买下了为他生产桶的工厂,木桶由自己生产。洛克菲勒在发展过程中,看准时机,通过垄断纷纷挤垮其他企业,一些人眼见自己苦心经营半生的产业毁于一旦,承受不了这样的现实,或上吊,或开枪自杀。洛克菲勒还借美国内战、普法战争,大发战争财。
19世纪末,洛克菲勒公司遭到舆论的鞭挞和谴责,标准石油公司几次被官方调查,洛克菲勒不得不出庭为他的托拉斯辩护。在民众反垄断的呼声中,美国通过了“反托拉斯法”。洛克菲勒的声誉受到很大的影响,年近六旬的洛克菲勒决定退出商界,转向慈善事业,挽回自己的名声。
虽然洛克菲勒一向厉行节约,但在兴办慈善事业时则是慷慨的,但也是有原则的。对捐款的用途,使用方法都提出了要求。比如,他在给学校捐款时,拒绝捐款校舍的建设及日常花费,要把钱放在学校的基金会;不希望任何学校或组织指望他负责所有的经费来源;如果他的资金没有很好地利用,他会把钱转向其他组织。这些看似简单的原则,则显示出洛克菲勒的经济头脑及经营理念,透视出他在金钱上细致入微的算计。
洛克菲勒的捐款,大部分用于教育,他的捐款直接导致了芝加哥大学的诞生。在10年的时间里,洛克菲勒的捐款累计达到3400多万美元。在1910年,芝加哥大学创建23周年时,洛克菲勒的捐款已高达4500万美元。
之后,洛克菲勒的捐款部门越来越多:教育、医疗、科学研究等等。为此,洛克菲勒专门成立了一个基金会,来妥善管理捐款及其使用。
后来,洛克菲勒还把他的捐款扩展到美国以外的其他国家,主要是向一些落后国家和地区捐款修建医院。中国北京的协和医院就是由洛克菲勒基金会捐款修建的。
洛克菲勒曾经捐资哥伦比亚大学,而洛克菲勒家族从哥伦比亚大学得到了纽约市中心的产业,建造了洛克菲勒中心摩天大楼。有人统计,在1913年时,洛克菲勒的私人财产为9亿美元,而到了1937年时,他的报税遗产仅为2500万美元。他把钱转到了基金会,也有其它目的,这样可以避免美国的高收入高税额的政策,可以保留财产,又可以控制这些钱,他的精细快达到狡猾的程度了。
他的儿子小洛克菲勒也是如此。他去世时私人财产估计40亿美元,除了半数交给妻子外,其余大部分放在别的基金会,这样可以避免高额的遗产税,洛克菲勒这种一举多得的方法,为自己挽回了面子,又保留了巨额资金,可谓算计到家了。
洛克菲勒尽管富有,却始终过着节俭的生活,他很少为自己买新衣服。饮食方面也不讲究,爱吃面包、喝牛奶,餐桌上的食品一向简单。他的庄园也以简单舒适为主,不愿意过度奢华。
洛克菲勒对子女的教育很严格。特别是对金钱的管理使用上更是谨慎小心。小洛克菲勒上小学时,父亲一周给他1美元的零花钱,他要求把花费的情况记录清楚,他从小要让自己的孩子学会最合理地使用金钱。小洛克菲勒和他的姐姐曾学过小提琴,但他们必须靠自己打工挣得学费。
人们曾把洛克菲勒的成功归结于“节俭致富”,性格中克己的一面有助于他的成功。但不是最主要的。洛克菲勒由一个小小的会计助理,成为亿万富翁,是多种因素促成的,节俭只是一个方面。他不仅精于计算,而且精细到了斤斤计较的地步。他的这种精细敏锐的性格,使他能够首先积累资本,然后才能够成为石油大王。
4.精细敏锐,热情而又自信
环顾全球,纵观天下,这世界还与比尔·盖茨在财产排行榜上争夺第一把交椅的就只有沃伦·巴菲特了。人们常说如果他感冒了,华尔街就要打喷嚏。
巴菲特被人称为金融界的福里斯特·冈普,被人称为奥马哈的神谕者,被人称为吃玉米花的资本家,被人称为圣·沃伦,被人称为商界的威尔·罗格斯,被人称为华尔街的上帝,被人称为美国的当代英雄,被人称为股市之魔,被人称为可疑的圣者,被比尔·盖茨称为心中的偶像……
如此集荣耀于一身的人,无疑是一个极具特色的人物,一个性格鲜明独一无二的大富翁,一个拥有敏锐性格特征的显赫的成功者。
巴菲特出身名门,按照自己的愿望,在商场中寻找自己的位置。中学毕业之后,他进入了宾夕法尼亚大学学习,不久退学,旋即进入内布拉斯加大学就读,获科学学士学位,1951年他在哥伦比亚大学获得了经济学学士学位。
1985年他以10.7亿美元的净资产名列《福布斯》排行榜的第12位,到1995年的120亿美元排行第二位,可以看出巴菲特在事业上的直线上飙,稳步前进的领袖群伦,执商界之牛耳的风范。
能够成为世界上金字塔顶的顶峰人物,巴菲特身上具备一种极为独特的性格,这种性格跟他的成功密切相关。
这位商界天才能有如此大的作为,并不是依赖祖传的基业。虽然他父亲曾当过美国国会议员,也算是个成功人士,但对于巴菲特而言,这一切与他的关系似乎并不大。为什么·巴菲特所选择的人生道路与他的父亲是完全不一样的。这一点决定了他只能凭借自身的力量白手起家。
巴菲特从小就具有直觉敏锐,精于计划的能力。大多数关于他的传记中,无一例外地提到大多数他童年时就表现出天才经营者的独特个性。小时候,他的父母经常会带他到海滨去度假,他父亲给他一些零花钱,让他去买饮料喝,七岁的巴菲特不仅能买回饮料,还可以赚得一笔不算很少的零花钱,他从海滩到售饮料的店铺的路上,发现这段路上游玩的人很多,并且天气又热,他灵光一闪,觉得是赚一点零花钱的好机会,他跑到饮料铺,全部买了可乐,并把这些可乐从海滩的一端拿到另一端,来回兜售,他的第一笔生意顺利地成功了。这个利用零售的差价赚钱的故事虽有许多种版本,但每一个版本都体现巴菲特是一个具有敏锐感受力的经营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