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281400000013

第13章 自我篇——“我”就是未解之谜(4)

而守纪律、讲信用、爱劳动、爱清洁、勤奋好学等优良的品质,属于人特有的社会特性,是需要长期培养才能形成的。在培养优良品质的时候,个体需要对本能加以克制和约束。而松散、贪心、懒惰、自私自利等不好的行为,则是受人的生存驱动力的影响而来,它们源于本能的低级需求,是对欲望的放纵,一旦没有意志力的克制,就会自发地表现出来。

比如孩子玩完了玩具,一扔了事,既方便,又无约束,不用学也做得到。这是来自人的本性中的自私和散漫。而大人要求孩子玩好了玩具放回原处,这种行为与本能是相违背的,需要有意志力和自控力,而这种品质是需要长期而严格的相应训练,才能形成的。所以中国古话说:“成人不自在,自在不成人。”

当你在不懈努力向上攀登的时候,当你在艰难的环境中力求上进的时候,你正在“上坡”。但是,你费半天劲攀登上去的坡,一不小心,可能一下子就从那里滑下来。学好很难,就像爬上坡,意味着要不断地克服自己的惰性、不断地控制自己的欲望。而学坏却基本不用学就会。

比如以人类的本性,如果看到异性,可能会产生性冲动,但是在文明社会里,即使再冲动,如果不符合法律和道德的规范,也应该尽量克制自己。放纵当然容易,克制则是艰难的,这也许是人类文明的代价吧。但是克制会给我们带来更大的好处,那就是文明有序也更有效率的生活。

此外,人类社会还有一个规律,就是破坏比建设要容易得多。有名的巴米扬大佛,历经千年,是宝贵的世界文化遗产,可是一个晚上就被毁掉了。一片原始森林,也许长了许多年,可是一把火就能把它瞬间毁掉。辛辛苦苦挣来的钱,要想挥霍可以非常快,转眼就能没有了……

这样的例子太多了。这个定律提醒我们不要放松提高自己、完善自己的这根弦,因为向上攀登不容易,往下退步却是很快的。

■ 人的天性倾向于竞争而非合作——竞争优势定律

有这样一个笑话:上帝向一个人允诺说:“我可以满足你三个愿望,但有一个条件——你在得到你想要的东西的时候,你的敌人将得到你所得到的两倍。”于是这人开始提出自己的愿望,第一和第二个愿望都是得到一大笔财产,第三个愿望却是“将我打个半死”。

虽然这只是一个笑话,但却说明人们的竞争意识是多么强烈,即使自己挨点皮肉之苦,也要给敌人更大的苦头。现实生活中也不乏这样的例子。

在美国有这样一个真实的故事。一对夫妻感情破裂而离婚,双方内心都充满了对对方的仇恨。根据法官的判决,丈夫应该把自己财产的一半移至妻子名下。于是丈夫便开始出售自己的车和房。但想到死对头会平白无故得到一大笔财产,他觉得很不甘心。一气之下,他竟将自己价值几百万美元的车和房以十美元的价格出售,结果当然是两败俱伤。这种做法的产生是因为仇恨导致的竞争心理超越了共同的利益。

社会心理学家认为,人们与生俱来有一种竞争的天性,每个人都希望自己比别人强,每个人都不能容忍自己的对手比自己强,因此,人们在面对利益冲突的时候,往往会选择竞争,拼个两败俱伤也在所不惜;就是在双方有共同利益的时候,人们也往往会如那位丈夫一样,优先选择竞争,而不是选择对双方都有利的“合作”。这种现象被心理学家称为“竞争优势定律”。

我们在日常生活大概都看到过这样的事情:上公共汽车时,明明知道依次上车会更快,可是一看到车进站,大家便都会情不自禁地蜂拥而上。结果是许多人卡在车门口,半天谁也进不去。这样做的结果只是导致大家的上车速度全都变慢了。其实人们心里也不是不明白这个简单的道理,可是为什么还要那么做呢?

人往往就是这样不理性,明知道谦让一下,合作一下会对大家都有好处,可是每个人心里都想:凭什么要我谦让,他怎么不谦让呢?这样的结果是谦让和合作没有发生,人们还是陷入了竞争。

这也是“竞争优势定律”的作用,或者说,人们的天性更加倾向于竞争而不是合作。

竞争是人的本性,人在和别人争夺有限的生存资源的过程中,形成了竞争。

而合作大多是在什么情况下发生呢?在社会环境中,人们往往根据力量对比的大小来决定选择竞争行为还是合作行为。如果对方的力量实在太大,那么,人们多半会选择与之联合共同完成任务,不愿拿鸡蛋碰石头。但如果人们自己有更大的力量,便多半会采用竞争。这就说明,竞争还是占优势的,合作往往是不得已而为之。

要消除“竞争优势定律”的负面作用,就要推崇“双赢”理论。合作,应该成为集体的主旋律,合作为我们每一个人营造了一个发展的氛围。著名的心理学家荣格有这样一个公式:“我+我们=完整的我”。绝对的我是不存在的,完整的我应该是融入我们的“我”。这就是世界贸易合作组织中所推崇的“双赢”,“双赢”才是真正的赢。

林肯在任美国总统一职时,对政敌的态度引起了一位官员的不满。这位官员批评林肯不应该试图跟那些人做朋友,而应该消灭他们。林肯十分温和地回答说,“难道我不是在消灭我的敌人吗?”因为林肯是在化敌为友。

■ 与旧睡袍别离之后的烦恼——配套定律

18世纪法国有个哲学家叫丹尼斯·狄德罗。有一天,朋友送他一件质地精良、做工考究的睡袍,狄德罗非常喜欢。可他穿着华贵的睡袍在书房走来走去时,总觉得身边的一切都是那么不协调:家具不是破旧不堪,就是风格不对,地毯的针脚也粗得吓人。于是为了与睡袍配套,他把旧的东西先后更新,书房终于跟上了睡袍的档次。可他后来心里却不舒服了,因为他发现“自己居然被一件睡袍胁迫了”。他把这种感觉写到一篇文章里——《与旧睡袍别离之后的烦恼》。

两百多年后,美国哈佛大学经济学家朱丽叶·施罗尔在《过度消费的美国人》一书中,提出了一个新概念——“狄德罗效应”。就是说,人们在拥有了一件新的物品后,总倾向于不断配置与其相适应的物品,以达到心理上的平衡。我们把这种规律叫做“配套定律”。

生活中的“配套定律”是随处可见的。例如,别人送了一只高档的手表,如果要戴的话,就要配以相应的衬衫、西裤、外套、皮带、皮鞋、领带,皮夹子也要换成真皮的,然后眼镜也要换成更体面的。另外还要用香水,发型也要被打理一番,吃饭也必须出入更高级的餐馆,于是开销越来越大。还有如人们说“女人的衣橱里永远少那么一件衣服”,“那一件”就是配套定律中用来和不同的场合、不同的鞋子、不同的首饰、不同的手提包相搭配的衣服。

人们买到一套新的住宅,为了配套,总要大肆装修一番,铺上大理石或木地板,配上红木等硬木家具。而出入这样的住宅,自然不能破衣烂衫,要有“拿得出手”的衣服与鞋袜;……就此“狄德罗”下去,也许有一天会忽然发现男主人或女主人不够配套,于是可能就走上了离妻换夫的路子。

这种现象本质上倒是没有好坏对错之分,可以说是有利有弊。从大的方面来说,这可以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因为它可以刺激消费和“内需型经济增长”,是件好事。但是对于个人来说,我们也应该意识到,人的欲望没有穷尽,而我们在一定阶段的财力是有限的,虽说“人往高处走”,但也应把握“适度原则”,避免环环相扣的“配套”,让自己透支。比如购物的时候先给自己一个定额,钱花光了就停止刷卡;一个时段制定一个要求标准,暂时达到了,就停止进一步的需求。

如果统治阶级追求享受上的“配套”,可能不会对自己造成损害,但却可能给国家和民族带来损失。商朝的时候,箕子看到纣王开始用象牙筷子吃饭,非常不安,认为商朝将要衰落。箕子说,“大王现在用了象牙筷子,将来就一定要把杯子换成玉杯与之搭配;用了玉杯,将来一定会追求精美的食物与餐具相配,这样下去,大王的生活一定会越来越奢侈,国家将就此衰落。

在今天的一些干部身上,仍可见到类似的现象。有的干部到了一定级别,不是先考虑如何尽职尽责,而是先讲究办公室要有多大,汽车排气量要达到多少,出差住的饭店是几星。如此“配套”下去,个人待遇和消费水平倒是配套了,只不过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和观念却不知跟谁配了套。

■ 不敢做坏事的人是个普通人——道德动机

天真无邪的幼童,一看见新奇的玩具就要,想吃东西就动手去抓,他才不在乎应该不应该呢。平时,你只要留心观察儿童间的游戏就会发现,两三岁的孩子虽然表面上在一起玩,但实质上却没有游戏规则和合作精神,而是随心所欲,各行其是。可是,到了一定的年龄,儿童就会变得文质彬彬,知道什么该要什么不该要,玩弹子,跳皮筋都有一定的“规章制度”了。

儿童从“无法无天”到“循规蹈矩”,从自我中心到成为有道德观念的社会人的过程,就叫道德社会化。

当代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儿童的道德判断和智力是并行发展的,属于认识发展的一个阶段和一个方面。他把儿童的道德发展分成他律性道德阶段和自律性道德阶段。

皮亚杰为了了解儿童的道德认知发展,设计了一系列有关小孩的笨拙行为和偷窃事件的两难故事,要求小孩判断故事主角的好坏程度,并说明理由。

其中有这样两个故事:有个叫杰思的孩子,他妈妈叫他去吃饭。他进饭厅时,不知道妈妈在饭厅门后的椅子上放了一个盘子,所以推门时把盘子里的15个杯子全部打碎了。另有一个叫思瑞的孩子,当妈妈不在时,他想吃放在碗柜里的果酱。由于果酱放得高,他没有办法拿到,于是就试了很多次,在这个过程中,他把一个杯子碰落在地打碎了。

讲完上述两个故事后,皮亚东就问接受测验的小孩:上述的两个男孩哪一个比较坏?

结果是,年龄小的孩子大多会认为,打碎15个杯子的男孩比较坏。这是因为他们对行为的道德判断,只看结果,不看动机,只看打碎杯子的多少,而不看为什么会打碎杯子。这说明他们的道德观念还处在他律阶段,属于客观取向。

而7~8岁的孩子就不一样了。这个年龄的孩子,有的认为打碎一个杯子的男孩比较坏。他认识到第二个小孩虽然只打碎了一只杯子,但他是因想偷果酱而打破的。这些孩子已经开始把行为的后果和行为动机、意图结合起来考虑了。这说明他们的道德观念已发展到自律阶段,也就是道德评价由客观取向转为主观取向。

而对错误行为的处罚,孩子们是怎样看待的呢?

处在他律性道德阶段的幼童,一般会认为:一个人犯了错误应该给予处罚,而任何可以使他痛苦的方式都可以,比如打骂、不给玩具、取消零用钱等等;并且这些处罚方式可以和所犯错误的类型和程度无关。

而进入自律性道德阶段的比较大点的孩子,则认为处罚方式应该结合错误的性质和程度,以便使受罚者能清楚地认识到他的错误所在。如打碎邻居的玻璃,他应该挪用自己的零用钱去赔偿,游戏时殴打他人,就该不被允许继续玩。

总之,无论是对道德的判断还是对处罚的看法,都证明道德的自律是比他律更高级的阶段。这在成人世界里也是如此。一个不敢去做坏事的人,和被动去做好事的人,只能算作普通人;而一个自觉不违犯道德、主动去做好事的人,才算是一个好人。

同类推荐
  • 弗洛伊德8:精神分析新论

    弗洛伊德8:精神分析新论

    此卷收录四部分内容。本书来源于弗洛伊德1932年所做的演讲,是《精神分析导论》发表15年以来研究实践和反思的成果。《精神分析五讲》由弗洛伊德1909年为美国克拉克大学20周年校庆所做的五次演讲稿组成,它从叙述弗洛伊德与布洛伊尔合作研究癔症开始,通过大量的临床实践和观察事例,比较系统地介绍了精神分析关于宣泄法、压抑、梦、失误、性欲和移情等重要思想和概念的形成与发展过程。《精神分析运动史》一文是对精神分析产生、发展和分裂过程的历史总结。《精神分析纲要》既是向读者介绍精神分析基本原理的指南,又是弗洛伊德对自己为之奋斗一生的精神分析理论的全面而精辟的总结。
  • 弗洛伊德7:精神分析导论

    弗洛伊德7:精神分析导论

    本卷收录《精神分析导论》一部作品,内容由弗洛伊德1915~1917年两个冬季在维也纳大学讲授精神分析的讲稿组成。全书包括失误动作、梦和神经症等三篇,共分28讲。前两篇内容假定听众没有精神分析的基础知识,通过对日常生活中失误动作的分析和对正常人的梦的探索,为听众奠定学习有关神经症问题的基础。第三篇神经症通论是弗洛伊德讲解精神分析的核心,他通过对各种神经症的全面分析,深入地阐述了这个十分困难的新课题的有关理论和方法。该书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引导听众领会精神分析的基本理论和方法。《精神分析导论》可以公正地被认为是弗洛伊德的观点大全和精神分析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时的状况。
  • 心理健康36计

    心理健康36计

    体味心理36计,让你拥有一颗轻松愉快的健康心灵。让你踏上重获心灵健康与生活幸福的途径;让你超越自我,从平凡之中领悟着人生的真味。过开心的日子,首先要有一份好心境。心境的好坏,在人不在天,在己而不在人。好的心境来自于人性的平和与淡泊。平和就是对人对事都要想开点,看点,不必斤斤计较生活中的一得一失,淡泊就是要超脱世俗的困扰、红尘的诱惑,有登高临飞宠辱皆忘的情怀。其实,保持一份好的心境并不是与世无争,也不是冷眼旁观,随波逐流,更不是封建士大夫式的悠游潇洒。拥有一份好心境,实在是一种大气魄。
  • 逆袭心理学

    逆袭心理学

    职场、爱情、私生活心理自测自控指南,独家自测到底谁有病,私藏秘技致胜心理战!作者在自身非常权威扎实的心理学家基本功的基础上,引用一些耳熟能详的热门关注或社会热点现象,来针对职场、情感、家庭等和大众息息相关的不可回避领域。做浅显易懂、轻松愉悦的心理学点拨和指导。令读者在欢笑中阅读,及早发现自身“心理病”,及时“治疗”。教会大家如何不被伪心理学催眠,轻松应对各种自身心理病恐慌。
  • 心理暗示的力量

    心理暗示的力量

    心理暗示分为自我暗示和他人暗示,能对人产生积极和消极两个方面的影响。《心理暗示的力量》详细介绍了心理暗示产生的原因、其蕴涵的潜在能量,以及运用这种能力的技巧,能让读者真真切切地感悟到暗示的力量,从而掌握并运用这种力量,获得人生的成功。《心理暗示的力量》由牧之编著。
热门推荐
  • 将军滚开公主驾到

    将军滚开公主驾到

    穿越成了一个不受丈夫婆婆待见仍是处女一枚的将军夫人!坐我的位子,用我的男人还欺负我,是可忍孰不可忍!作为本朝的公主,还是被皇帝疼到心坎儿里的公主,怎么可以任人欺凌?!洛水依一朝重生,凤凰涅磐。女儿当自强,去他的将军,死他的小三儿,这个身体的主人是眼瞎了才爱你,老娘我不吃这一套,再敢欺负我一下,老娘我休了你,给你顶颜色亮丽的绿帽子。至于那些男人,哼哼,管他什么邪魅猖獗、清冷傲人,还是妖孽单纯,只要本公主入了眼,老娘我全收了!
  • 绝世媚妃

    绝世媚妃

    “恭喜尊主,神功得成……”一夜缠绵,暧昧的气息还没褪去,她的心就坠入万丈深渊,原来,她的身体只不过是他练功的引子。只因一个“凤掌得天下”的传说,她成了众皇子争夺的对象。然而,谁是真心?谁又是假意?破茧成蝶,红颜一笑,惹得狼烟四起。狼烟四起,却也只为红颜一笑!情节虚构,切勿模仿
  • 做事先做人(工作励志版)

    做事先做人(工作励志版)

    人一生做的最多的就是工作,工作给人的也应是最多……工作对你意味着什么?你认为自己属于哪种人?你在为谁工作?为什么不从小事做起?你将优秀藏在了哪里?是什么阻碍了你的发展?你是否只做了上司吩咐你做的事?有人可以限制你吗? 这些关于完美职业理念的经典问题,有些人刚开始工作就明白了,于是,他们从中体会到了成功,使自己变得富有;而有些人工作一辈子也没弄明白,于是,他们始终与平庸为伍,精神和物质也永远贫乏。著名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尼尔·卡尼曼说:“社会赞许工作。”我们应该让工作赞许我们的人生!
  • 一周教会宝宝上厕所

    一周教会宝宝上厕所

    吉娜·福特是英国最受欢迎的育儿专家,30多年来亲手照看过300多名新生宝宝,有丰富的育儿经验,是英国上流社会及许多知名人士抢着预约的育儿顾问。多年以来,吉娜被认为是最受全球欢迎的“超级保姆”,她的工作地点遍及世界各地。她曾被英国时尚杂志《Hapers&Queen》评为全英十大著名产科护理员之一。
  • 光与静默(纪伯伦全集)

    光与静默(纪伯伦全集)

    《纪伯伦全集:光与静默 散文·杂篇》收入了纪伯伦不为人知的大量散文、杂文、演讲、译文、箴言录等等,纪伯伦的诗歌才华掩盖了他作为冠绝一世的散文家的身份。这是目前全球收录纪伯伦散文、杂篇最全的一本书。从这本书中你可以看到一个慷慨激昂、横眉冷对的纪伯伦,或许这才是他作为20世纪最富盛名的思想家该有的一面。文中饱含纪伯伦对时代、民族、家国的忧思,因为这本书,他足以和鲁迅一起留名青史。
  • 黑暗神曲自杀迷雾事件

    黑暗神曲自杀迷雾事件

    顾褐不是没有想过自杀,他知道这个家除了他还有妹妹顾白、妈妈孙思言都想过死,这个家不想死的只有他爸爸顾卓。他看看钟,快12点了,顾白该吃药了。他拿起一杯白水与药丸走去顾白的房间。他知道妹妹懂事听话,但长期在病痛折磨下,她学会了“故意”忘记吃药,他也会面带笑容轻声责备。与此同时,他不知道这样强留下妹妹活在人间是不是正确的事。路过琴房时,他听到里面传来一阵幽怨的钢琴声,像死神的劝道在耳边不停低喃。
  • 潜虹勿用

    潜虹勿用

    一场谋杀案让现代的打工女唐翊穿越到了另外的一个世界,做了一条蟒蛇。唐翊本来觉得不论做人做蛇都已经活够了,却又撞上了一份天降大礼,莫名其妙地化作了妖,为了自己的命踏上了漫漫东征路。路上妖魔鬼怪接踵而至,身边还有个脾气古怪的龙族皇子对她虎视眈眈。唐翊表示心累。“喂!快些过来!”“好了好了!又干嘛呀?”“把这纸婚书签了。”“哦.....嗯?!”潜渊三月,勿用虹龙。简而言之,这是个不怎么正常的好人一路从蛇妖到龙君的故事。
  • 我真的活够了

    我真的活够了

    “我是群星之主!我是万王之王!我是那不可名状的黑之阴影!我是潜匿于人心之下的最终之恶!汇聚大千世界所有恶!终有一日,违逆我者终将死去,而我将加冕为王……”。“是是是!我知道了,你最厉害!你最棒!来,先把药吃了吧……”!
  • 古楼观紫云衍庆集

    古楼观紫云衍庆集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天龙剑尊

    天龙剑尊

    偶获华夏龙魂神血,剑尊霸体觉醒,一剑出而天下惊!曾经,他是叶族弃少,受尽冷眼与嘲笑,被家族侮辱驱逐。如今,他是一代邪龙剑尊、恶魔大帝,他魔杀天下,镇压万古八荒!仙子圣女对他又爱又恨,天骄俊才对他又敬又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