侍卫有上三旗侍卫的区别,日常护卫,镶黄旗在前,正黄旗在中,正白旗殿后。站班时有严格的制度,镶黄旗在左,正黄旗在右,正白旗分左右居两旗之次。以上各旗侍卫都由领侍卫内大臣负责管理。日常每旗侍卫分六班,由章京一人带领值勤。
清代侍卫名目繁多,有乾清门侍卫、銮仪卫侍卫、上驷院侍卫、司辔侍卫、司鞍侍卫、茶膳房侍卫、伞上侍卫、十五善射侍卫、善骑侍卫、善射鹄侍卫、善强弓、善扑侍卫、奏蒙古事侍卫、上虞备用处(黏竿处)侍卫、庵鹞房侍卫、鹘房侍卫、狗房侍卫等。这些职位一般由满洲、蒙古贵族子弟充任。汉人也有担任侍卫的,由科举武进士充任,一般一甲第一名可授一等侍卫、一甲二名、三名可授二等侍卫,二甲前十名可授三等侍卫、蓝翎侍卫。
侍卫的职位也有优劣之分,其中以御前侍卫、乾清门侍卫最为风光。御前侍卫一天到晚侍奉在皇帝身边,围绕皇帝转。先别说能力如何,至少混个脸熟。其次就是乾清门侍卫,乾清宫是皇帝处理朝政的地方,这两种侍卫都是皇帝的亲信侍卫,要对皇上绝对忠诚,出身要好,也就是说,只有通过严格“政审”的人才能充任。这两种侍卫不归领侍卫内大臣管辖,而是由御前大臣直接负责。御前大臣一职由满、蒙亲贵王公充任,统领乾清门侍卫、御前侍卫,直接服务于皇帝和内廷。
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23岁的和珅获得三等侍卫的职位,挑补黏竿处,又称上虞备用处。主要负责皇帝出行时一应仪仗事宜,又叫“打执事”,此处的工作人员就叫“执事人”。上虞备用处是有一定实权的部门。此处的侍卫负责每天早晨到内奏事处接收奏折,还有负责稽查官员二人,如发现奏事处有形迹可疑人员走动,有权命令上虞备用处的侍卫缉拿。
清朝统治阶级是崇尚武力的满族,受其传统思想的影响,侍卫的地位、权力都比较高,他们不仅宿卫殿廷,扈从警跸,而且号可以传旨、奏事、出使、授将和拘捕犯人、审理案件等,可谓权力极大,故而仕途一般都很顺利,升迁较快。正是由于崇尚武艺的社会风尚,使得侍卫疏于文化等方面的修养,及至清中期,因承平日久,就连武艺射箭等传统也都逐渐荒废,不思进取了。
当时就有人这样评价那些八旗子弟的侍卫们:很少读书,甚至还有满、蒙文字都不知晓的。见面相互问候,竟然有人难以以礼数相对答,讷讷不语。就算偶然间碰上一两个能读一两句诗词、读一小段小说的,必定被周围的人视为满腹经纶的人。更有甚者,有的办事员竟然不识字,令人叹为观止。
这样看来,和珅可谓鹤立鸡群。他具有极强的进取心,有着出人头地的强烈信念,坚信只要努力锤打磨练自己,总有崭露头角的一天。而且,他还充分利用侍卫职务比较清闲的机会,努力“充电”,提高自己,积累了不少知识。他这只大鹏,始终没有放弃一飞冲天的梦想。
展才华和珅近身
和珅就这样陪着小心默默伺候了皇上三年,到了乾隆四十年(1775年),26岁的和珅终于等到了在乾隆帝面前展现自己的机会。并且官运从此亨通,运气好得让其他人有点儿回不过神儿来。
一年间,他就从三等侍卫被提升为乾清门侍卫、御前侍卫,兼副都统。第二年正月,刚刚才27岁的他,就被乾隆帝任命为户部侍郎,协助户部尚书管理全国的户口、田亩、赋税以及财政收支等各种事宜。不到两个月,在众人惊讶的目光中,他又被升任为军机大臣,这是他得以进入中央核心集团,成为皇帝的心腹,开始管理中枢政务。该年四月,又兼任内务府总管。八月,兼任镶黄旗副都统。过了三个月,到该年十一月,又被任命为国史馆副总裁,赏戴一品朝冠。十二月,乾隆帝又让他管理内务府三旗官兵事务,并拥有在紫禁城内骑马的特权。
和珅在这一年内他先后六次升迁,升迁速度之快令人咂舌,简直就是坐了火箭。同时其全家的旗籍也从正红旗抬入了正黄旗,由“下五旗”成员,变成了“上三旗”成员;其官职、身份地位都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四月,乾隆帝还把最心爱的第十女和孝固伦公主许配给和珅的长子丰绅殷德,当时和孝公主与丰绅殷德都只有六岁。这样,和珅便与乾隆成了儿女亲家,从此,和珅成了皇亲国戚。因此,“宠任冠朝列矣。”这一切就足令那些王公显贵以及列朝文武官员们侧目相看。当时,时人把既是大学士同时又是军机大臣的人称为“真宰相”,一般是很难做到的,即便勉强做到这一步,也大都垂垂老矣。而和珅在37岁时,就成了“真宰相”,正是年富力强,宏图大展之际,怎能不让人羡慕。谁能想到幼年时期潦倒不堪的和珅,会有如今的辉煌?当年那些瞧不起他的人恐怕肠子都悔青了。
在清朝历史上像和珅珅这样被破格重用,迅速晋升的官员,是空前绝后,绝无仅有的。和珅为何能够博得乾隆的偏爱,从而快速升迁?关于乾隆帝发现并重用和珅的传说有多种说法,流传最广的在薛福成的《庸盦笔记》中有记载。有一次,乾隆帝即将摆驾出宫,谁料想仓促中侍卫们怎么也找不到“黄盖”(皇帝出行时仪仗队使用的礼仪道具)。乾隆十分生气,怒声喝道:“这到底是谁的过错呀?”下人们见龙颜大怒,个个都瞠目结舌,不知所措地相互对望,一下子都傻了眼,谁也不敢搭腔,但是皇帝问话又不能不答,所以气氛十分紧张。这时只见和珅上前去沉着地应声答道:“典守者难辞其咎。”乾隆正在气头上,刚要发火,抬头一看,好一个俊朗儒雅的后生,当下心中就有三分喜欢,不由得怒气顿消。
乾隆对这个年轻人有了兴致,就问道:“你是何出身?” 和珅答道:“生员。”又问:“你参加过乡试吗?”和珅答:“戊子曾赴举。”又问:“是什么题目?”答曰:“孟公绰一节。”“哦?”乾隆帝越发感兴趣了,“你还记得你做的文章吗?”和珅本来就对科举十分上心,况且自己对科举也曾经心向往之,对未能中举耿耿于怀,怎会忘记?于是和珅便滔滔不绝的背诵起来,加之声音洪亮,字字清晰,毫无惧色。乾隆帝听后,龙颜大悦。说道:“文章很好啊!”和珅何等聪明的人物?赶紧谢恩,乾隆也觉得和珅是个可造就的人物,于是君臣知遇便从此开始,和珅从此就步入了官场的艳阳天,一路高歌猛进。很快和珅的官位就连连升迁,没有几年他就当上了户部尚书、大学士,以及军机大臣等高官,“凡朝廷大政俱得与闻,朝夕论思,悉得上意。”
此外,关于和珅发迹、得宠的原因,也有一种说法是,和珅的长相恰似乾隆帝故去的一个爱妃。而且其脖子上和乾隆的爱妃一样有一颗红痣。因此,乾隆以为和珅就是当年那个妃子转世。从此对其“倍加怜惜”,恩遇有加,屡屡提拔他,这就有些牵强附会的意思了。
总而言之,和珅的发迹是其自身不断积淀加上机遇而来的。和珅在乾隆身边当侍卫,和乾隆接触的机会是很多的,这是别人难以拥有的优势。乾隆发现了他的才华和能力出众,引起了乾隆的注意,再加上和珅五官端正,外表俊朗,讨人喜欢。又加上他口齿伶俐,生性乖巧,善于察言观色,随机应变,办事机灵,聪敏干练。因此,乾隆帝对他十分赏识,格外青睐,破格提拔,顷刻之间就成了皇上的左膀右臂,股肱之臣这,可谓是飞来的际遇啊,这也算是对和珅怀大才而甘于屈尊的丰厚回报吧。
和珅在乾隆四十年(1775年,时年26岁)被乾隆帝发现、赏识后,就成了乾隆的贴身随从,经常陪在乾隆身边。他除了悉心侍奉,笑脸相陪皇帝外,更是仔细观察乾隆帝的饮食起居,一言一行,小心翼翼地揣摩其心理与爱好。天长日久便知晓了皇上的脾气与秉性。乾隆帝想做什么,想说什么,他都能猜个八九不离十。不等皇上开口,他就操办停当了,并且干得干净利索,得心应手。把皇上服侍得舒舒服服,特别称心,于是乾隆帝愈发对他喜爱和信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