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286100000003

第3章 宇宙的奥秘——无限未知的星空世界探奇(2)

1969年,在“阿波罗11号”探月过程中,当两名宇航员回到指令舱后3小时,“无畏”号登月舱突然失控,坠毁在月球表面。设置在七十二公里外的地震仪测得月球表面的震动,这个振动持续超过十五分钟,就像用锤子用力敲击大钟一样,振动持续很长时间才慢慢消失。如果月球是实心的,这种震波只能持续3分钟至5分钟。

欧美的报纸亦曾报道“月球钟声”,说登月舱在首次和以后几次起飞时,宇航员们听到钟声。那儿并无教堂,月球外壳(特别是背面)像是特种金属制品,整个月球犹如一口特大的铜钟!这一现象证明月球是空心的。

1969年11月20日4点15分,“阿波罗12号”进行了一次“人工月震”的实验:

美国宇航员以月面为基地设置了高灵敏度的地震仪,通过无线电波能将月震资料发送回地球。其中一台由“阿波罗12号”的宇航员设置在风暴洋。设在月面的地震仪十分精密,比在地球上使用的地震仪灵敏度高上百倍,它能测出人们在月面造成的震动的百万分之一的微弱震动,甚至能记录到宇航员在月面上行走的脚步声。当宇航员乘登月舱返回指令舱时,用登月舱的上升段撞击了月球表面,随即发生了月震。这使正在进行观测的美国航空航天局的科学家们惊得目瞪口呆:月球“摇晃”震动55分钟以上,而且由月面地震仪记录到的月面“晃动”曲线是从微小的振动开始逐渐变大的。从振动开始到消失,时间长得令人难以置信。振动从开始到强度最大用了七八分钟,然后振幅逐渐减弱直至消失。这个过程用了大约1个小时,而且“余音袅袅”,经久不绝。

在“阿波罗12号”造成“奇迹”后,“阿波罗13号”、“阿波罗14号”和“阿波罗15”号相继进行过月震实验,实验结果无一例外的证明:月球内部并不是冷却的坚硬熔岩,地球和月球的内部构造不同。

美国航空航天局的科学家莱波特?理查德?路易斯在1976年出版的《阿波罗的宇宙旅行》一书中写道,阿波罗11号、12号宇航员带回的月面岩石标本的密度比地球岩石的密度要高得多(月球岩石的密度为3.2-3.4克/立方厘米,地球岩石密度为2.7-2.8克/立方厘米),对于实心的地球来说,越往内部,密度越大,地球的平均密度是地球表面岩石密度的2倍,即地球密度是5.5克/立方厘米;如果月球也是实心的,其平均密度也应该约为表面岩石密度的2倍左右,即6.6克/立方厘米。可是通过月球的质量除以体积的计算,中学生们都已经知道月球的平均密度是3.33克/立方厘米,与地球密度是5.5克/立方厘米几乎相差一半,也比预想中的月球的平均密度是6.6克/立方厘米小了一半。这就证明月亮不是实心的。

另外,根据科学研究表明,宇宙天体都有磁场。科学家认为地球的磁场起源于地球内部的地核。地核分为内核和外核,内核是固态的,外核是液态的。它的黏滞系数很小,能够迅速流动,产生感应电流,从而产生磁场。换句话说,所有天然天体都有磁场,但大都是像地球一样,是实心的。而这种磁场在月球上几乎没有。根据“阿波罗”宇宙飞船采回的月岩样品及月球表面磁场的直接测量,月球周围的磁场强度不及地球磁场强度的1/1000,月球几乎不存在磁场。科学家推测,这是因为内部没有像地球那样的内核,它内部是空的。

有两位苏联的科学家提出大胆假说,认为月球是外表经过改装后中空的宇宙飞船。如此一来,才能圆满解答月球留给我们的各种奇异现象。

这个假设很大胆,也引起不少的争论,现在大部分科学家仍然不敢承认这个理论。然而不争的事实是,月球的的确确不是天然形成的。月球就像精密的机械一样,天天以同一面面对地球,也刚刚好与太阳一般大。外面是一层高硬度的合金壳,可以承受长时间高密度的陨石轰击,仍然完好如初。如果是一个天然的星体,是不该具有这么多人造特征的。

其中的奥妙何在?尚待研究。

月球辉光之谜

关于月球辉光的记载,最早出现在800多年前。1178年,5个英国人在不同地点同时发现月亮上闪烁着奇特的光辉。1783年,天文学家赫歇尔发现,月球的阴影部分有一个地方在发光,光亮的大小相当于一颗4等红色的暗星。1963年,美国科学家观测到,月球上有巨大的移动发光体,共有31个,它们按照严格的几何轨道移动。

相关的类似观测有500多次,人类已经确定了月球辉光的存在。有人认为是太阳风作用在月球上,导致了月球辉光的出现;有人猜测是月球上少量的活火山喷发,出现了亮光;还有人认为是某种摩擦导致了月球辉光的出现。但是,根据宇宙飞船的探测显示,月球上一片死寂,根本没有物体的运动,怎么会有摩擦呢?

月球的辉光到底是因何而起,还有待于科学家们进一步探索研究。

月球起源之谜

月球,就是我们常说的“月亮”。当我们仰望晴朗的夜空时,轮廓最大的天体就是月亮,它有时圆如银盘,有时弯若镰刀。在望远镜发明之前,人们只能用眼睛观察月亮,看到月亮表面有明有暗,就编出了诸如“嫦娥奔月”、“玉兔捣药”等神话。实际上,月球上并没有生物存在。月球的年龄大约是46亿年,它与地球形影相随,关系密切。

多年来,人们对月球起源问题一直争论不休。科学家们提出了很多种可能性,被大家比较看好的有俘获说、同源说、分裂说、冲撞说等四种。

俘获说

这种学说认为,月球是太阳系里一颗普通的小行星,偶然运行到离地球很近时被俘获,于是成为地球的卫星。但这种说法难以进行圆满的理论解释。因为按照引力理论,当月球受地球吸引进入轨道的一瞬间,速度、角度要极其精确。而且对地球而言,月球这个卫星大了点,俘获它有些力不从心。一般行星的卫星直径,只有其行星的5%,而月球的直径是地球直径的27%。

同源说

主张这一假说的科学家认为,在原始太阳星云内,各行星温度和化学成分取决于它们与太阳的距离。太阳系的各个行星处在星云中不同的区域,是由不同化学成分的星云物质凝聚、吸积而形成的。月球与地球在太阳星云中相距较近,形成过程相似,属于同时形成的“兄弟”。对于地球与月球成分上的差异,他们解释说,形成行星时,开始是凝聚、吸积并形成以铁为主要成分的行星核,金属核进一步增长之后,星云中残留的非金属物质才逐渐凝聚,月球就是地球形成后剩下的残余物质所组成的。

分裂说

这种假说认为,在太阳系形成之初,地球处于高温熔融状态,在自转的过程中,赤道上的一大块物质被抛出。太阳的引力和离心力吸引了这块物质,使它在地球和太阳之间不断地围绕地球旋转,同时吸收宇宙里的其他物质,逐渐变大、冷却,最后形成了月球。但经过对人类登月后带回的大量月岩的检测,人们从中发现了很多地球上从未见过的元素,这说明月球和地球并非原属一体。

冲撞说

20世纪80年代中期,一位美国天文学家提出了一个崭新的关于月球成因的假说。该假说认为,大约是在46亿年前,一个大小与火星相似的星体强烈划过并碰撞地球,结果地球被撞出了轨道,火星大小的天体也碎裂了。那些飞离的气体、尘埃受地球的引力作用“落”在地球的周围,通过相互吸引,先形成几个小天体,之后像滚雪球似地形成了月球。

阿波罗登月计划的发现有力地支持了这种碰撞学说。宇航员们从月球上采集了大量的土壤标本,这些标本中所含的矿物质和地球上的非常接近,因此科学家们确信,地球和月亮有着共同的起源。冲撞说也还缺少观测证据,所以还没有被科学界最终确认。

总之,有关月球的起源还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够彻底解决的问题。因此有一位科学家说“要解释月球不存在,要比解释月球存在更容易些。

月亮渐渐远离之谜

以后人们的一天就不只是24小时,肯定超过24小时。这是美国航空航天局官方网站最新公布的消息。美国科学家发现,现在月球以每年1.6英寸(4厘米)的速度远离我们而去,月球绕地球运行的轨道也因此变长,绕地球运行一周需要的时间也会变得更长,我们的一天也就变长了。

美国两位地理学家通过对鹦鹉螺化石的研究,发现月球确实正在远离地球。这两个科学家观察了现存的几种鹦鹉螺化石的研究,发现其贝壳上的波状螺纹具有树木年轮一样性能,螺纹分许多隔,虽宽窄不同,但每隔上细小波状生长线在30条左右,与现代农历一个月的天数完全相同。观察发现,鹦鹉螺的波状生长线每天长一条,每月长一隔。这种特殊生长现象使两位科学家得到极大启发,他们又观察了古鹦鹉螺化石,惊奇地发现,古鹦鹉的每隔生长线数随着化石年代的上溯而逐渐减少,而相同地质年代的螺壳生长线却是固定不变的。研究显示,现代鹦鹉螺的贝壳上,生长线是30条,新生代渐新世的螺壳上,生长线是26条,中生代白垩纪是22条,侏罗纪是18条,古生代石炭纪是15条,奥陶纪是9条,由此推断,在距今4.2亿年前的古生代奥陶纪时,月亮绕地球一周只有9天。两位地理学家又根据万有引力定律等物理学原理,计算了那时月亮和地球之间的距离,得到结果是,在4亿多年前,月球与地球之间的距离仅为现在的43%。7000万年来,月亮在以平均每年94.5厘米的速度离地球而去。

自从地球上产生人类,月亮就一直伴随着地球。从它开始围绕地球转第一圈的时候起,就已经存在着离开地球的可能,只是因为它被地球强大的吸引力给“挽留”住了,所以没有能走脱。

科学家得出的月亮脱离地球的速度虽然不同,可是一致的是,月亮正在缓慢地离地球而去。天长日久,总会有一天,月亮会飞离地球,逃之夭夭。这倒不用杞人忧天,因为那将是千百万年、几亿年甚至几十亿年以后的事。到那时候,随着科学的进步,人类也许有可能用自己的智慧和劳动来挽留月亮,让这颗美丽的星球永远陪伴着地球。

火星南北半球地貌差异之谜

自1976年“海盗号”探测器和20年后“全球勘探者”查明火星地形的全貌以来,我们知道火星南北半球表面的地貌有很大差异。北半球几乎是光滑的平地,环形山为数不多,而南半球由许多环形山覆盖。这个事实表明,南半球是比北半球更古老的地形。赤道一带有因大规模火山活动造成的塔尔西斯山区。火星南北半球地貌差异巨大,成因一直是未解之谜。美国科学家最近在《自然》杂志发表文章认为,小行星或彗星等外力猛烈撞击是造成火星南北差异的原因。他们认为,数十亿年前,小行星或彗星猛烈撞击年轻的火星,造成地表巨大差异。不过,也有一些科学家认为,最新研究成果虽然为撞击说提供了更多论据,但仍无法完全排除其他可能,如火星自身的地质运动。

火星沙尘暴之谜

人类通过“水手9号”和“海盗号”探测器观测到火星上巨大的沙尘暴,而且“全球勘探者”也于2001年观测到几乎覆盖火星的大规模沙尘暴。大规模沙尘暴大多是在南半球的冬春两季频繁发生。例如2001年6月发生的一场沙尘暴。一开始只是南半球赫拉斯盆地上空的一团尘云,接着它的体积稍微有所增大,但是到了6月27日那天,风暴开始肆虐,尘云也急速膨胀起来。到7月初,尘云已扩散到盆地之外,并蔓延到整个火星上空。沙尘暴直到9月底才结束,但是卷起在高层的沙尘还照样浮游在大气中,所以到11月火星看上去还是朦胧不清。

火星的大气很稀薄,只有地球的十几分之一。从理论上来说,大气大循环模型所表现的大规模的风,按火星上那样的条件不能轻易地刮起来,所以欲从表面扬起沙尘是困难的。尽管如此,实际上大规模沙尘暴还是发生了。这是为什么呢?

火星上的河道之谜

1877年,意大利天文学家斯加帕雷里利用火星近日点与地球会合的机会,用口径24厘米的望远镜观察火星后发现,火星表面有些模糊不清的暗线和暗斑,这些暗线把一个个暗斑连接起来,有的暗线宽达120千米,长4800千米,纵横交错,形成覆盖火星大陆的网络。斯加帕雷里将自己的发现绘制成图表,公之于世,引起天文学界的广泛关注,对这些暗线和暗斑也进行各种猜测。

1964年至1977年间,美国先后向火星上发射了“水手号”和“海盗号”两个系列共8个探测器。1971年11月,“水手”9号对火星全部表面进行了高分辨率的照相,发现了火星上有宽阔而弯曲的河床。不过,这些河床与轰动一时的运河完全是两回事。这些干涸的河床,最长的约1500千米,宽达60千米或更多。主要的大河床分布在赤道地区,大河床和它的支流系统结合,形成脉络分明的水道系统。还可以观测到呈泪滴状的岛、沙洲和辫形花纹,支流几乎全部朝着下坡方向流去。科学家们分析,只有像水那样的少黏滞性流体才能造成这种河床,这是天然河床,绝不是“火星人”的运河。

那么,火星上为何只有河道而没有水?这是科学家们长期不解的一个问题。

如今经过探测器探测,火星表面温度很低,大部分水作为地下冰存在于极冠之中。极稀薄的大气,使得冰在温度足够高时只能直接升华为水蒸气,自由流动的河水是无法存在的。而这些火星河床说明,过去的火星肯定与今日的火星大不相同。

关于火星河床的成因,一种假说认为,在火星的历史早期,自转轴的倾斜度比现在更大,因而两极的极冠融化,大量二氧化碳进入大气,大量的水蒸发并凝成雨滴在赤道地区落下,形成河流;另一种假说认为,在火星历史的早期,频繁的火山活动喷出了大量气体,这些浓厚的原始大气曾经使火星表面温暖如春,造成了冰雪融化、河水滔滔的景色。后来火山活动减少,火山气体逐渐分解,火星大气变得稀薄、干燥、寒冷,从此,河水干涸,成为一个荒凉的世界。

当然,对于火星河流的形成还可以提出更多的猜想与假说。然而,科学家们最关心的问题是:滔滔的河水跑到哪里去了?有人提出,从巨大的江河到今日滴水皆无,这说明火星的气候发生了根本的变化。

火星文明之谜

同类推荐
  • 农庄男孩

    农庄男孩

    青少年读者们,成年读者们,让我们翻开《小木屋》系列小说。走进开拓时代那充满艰辛、奋斗、有坚定信念与创造力的历史画卷中去。走进拓荒者们那淳朴、乐观、率真而纯净的心灵中去吧!
  • 外国民间故事

    外国民间故事

    本书系“百年儿童文学名家译作精选”丛书之一种。20世纪的百年之间,世界优秀的民间故事被广泛介绍,成为中国儿童和成人共享的精神食粮。本书从原刊中挖掘并参照诸家汇编的集子,就趣味性、知识性、史料性及收藏价值等方面作了精心的筛选,尤钟情于前半个世纪的名家译作,如郑振铎译日本民间故事《竹公主》、茅盾译北欧民间故事《十二个月》、许地山译孟加拉民间故事《红宝石》等,都是脍炙人口的篇章。这些作品情节曲折,语言生动,可以帮助孩子们认识生活,了解世界,激发他们的兴趣和想象力,增添他们的智慧和力量。
  • 见证建筑魅力

    见证建筑魅力

    本书以优美的文字、广博的信息和精美的插图,用娓娓道来的方式讲述着一个又一个精选了一些古今中外非常著名的建筑。
  • 不可不知的万事由来

    不可不知的万事由来

    在人生的道路上,不知要经历多少的坎坷。每一次的成功,也许都要经历唐僧取经般的九九八十一难。如果我们的生命真有无限长的话,即使把所有的路都走一遍都无所谓,但事实是生命有限,人生苦短,人生真正能够做事的时间不过是短短的几十年。鉴于此,我们编著了这套《不可不知丛书》,作为读者朋友面对现实生活的一面旗帜,来感召和激励人生,共同朝着美好的未来前进。
  • 智商潜能激发(婴幼儿1-2岁)

    智商潜能激发(婴幼儿1-2岁)

    本书介绍了1-2岁幼儿智商和潜能开发的方法,包括智慧特征、动作能力训练、语言能力训练、记忆能力训练、创造性能力训练等。
热门推荐
  • 别惹吸血鬼妈咪

    别惹吸血鬼妈咪

    他邪气又霸道,音色如魔,“消魂蚀骨的血,只有我能品噬!我才是你的王!”暧昧纠缠,疯狂迎合,她的眼神却越来越冷,越来越淡。七年后,他的追逐,让她选择不再逃亡,带着温润却充斥着邪肆感的儿子回国,化身成恶魔,狠心绝意做坏女人!“妈咪,我保证永远站在你这边!我发誓!”小布丁伸出小手,精致粉嫩的脸蛋分外认真,呵呵!顺带保护一下爹地的生命安全吧!“乖啦!有宝贝的精神支持,妈咪就会成冲力马达,Comeon!Comeon!”亲亲宝贝脸蛋,她眼底一掠而过的阴霾和戾气,你的噩梦就要开始了……小布丁全身一颤,只觉阴气缠身,冷森森地,咒怨是怎样炼成的,他总算见识到了。哎!宝贝很无奈……
  • 东岩集

    东岩集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同根

    同根

    两岸文学pk大赛一对兄弟,在那个非常时代,因为外界的原因,各自参加了不同的部队,最后结果也就有了变化,李连东随着国民党的军队去了台湾,而李胜生却跟着共产党的部队赶走了他们,之后,他们都复员回家,过着平凡的生活,可是李连东的那种思乡之情却总是改变不了,为了实现这个目标,他花费了多年的心血去努力着,尽管在这么多年里,他们在各自的人生道路上跋涉着,经过艰难的人生之路,和不停的感情交流,终于落叶归根,并且在年迈的时候,终于实现了这个愿望,回到了一别多年的家乡,并在晚之时,在李胜生儿女的赡养下,过着幸福的晚年生活,……
  • The Trail of the White Mule

    The Trail of the White Mule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终极神功

    终极神功

    【火爆新书,玄幻来袭】统御洪元大陆的魔天龙帝,在突破永生之际,被叛徒出卖,群攻陨落。轮回、觉醒,携武道、丹道、符道,重回巅峰,杀叛徒,斩仇人。修练《造天神功》,君临天下……。
  • 蜜爱成婚,男神带回家

    蜜爱成婚,男神带回家

    一夜荒唐,十亿合同,何言希就这样将自己嫁给了那个初次见面的洛一寒。他曾是传闻中那个不择手段不近女色的冷面总裁,而她却不过是顾家收养的一个下人,当灰姑娘真的嫁给了王子,所有人都在等着她被扫地出门的那一天却不想,这个不苟言笑的男人却将她宠上了天。她开心的时候,他陪她一起笑;她不开心的时候,他逗她笑。她胡闹的时候,他随她闹;她犯傻的时候,他陪她一起傻。当众求婚,公开秀恩爱,帮她斗渣男,洛一寒就这样让何言希以为自己要幸福了,却又在她再也离不开自己的时候,亲手逼着她说出了离婚两个字。
  • 上清金匮玉镜修真指玄妙经

    上清金匮玉镜修真指玄妙经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舒云残风卷

    舒云残风卷

    她是青门门主,她是朝廷大员之女。她有三个跟随者,她还有一个不知是敌是友的情人。他是朝廷命官,他身系几股势力。当他做决定的时候要考虑很多的问题。她为了他难以抉择。而他,终究要在爱与不爱,道义与礼法中选择。
  • 魔兽战神1:鲲鹏战场

    魔兽战神1:鲲鹏战场

    "“掌我命运,燃我神魂……不入轮回……我的道,天!你也不懂!”暴吼声中,战无命不再掩饰自己的气机,漫天神雷若雨瀑般泻下,将每一寸虚空尽数填满。战无命的身体也在刹那间化成无尽雷光,他悍然引爆体内的本命雷力,让压抑了七日的雷劫更加狂暴,整个虚空都仿佛被雷火击穿,形成无数雷域空间。战无命在雷声中狂笑,这是他的雷劫,这是他的命运,但是这一次,他不再孤单。他用生命化雷,将自己的魂与雷相融,瞬间与怀中女人同化雷域。天劫灭世之雷可灭一切逆天生命,却毁灭不了他,这是战无命最后的筹码。哪怕只有万分之一的可能,战无命也愿意用一切赌这一世的逆转。他赌天道轮回之中那一线生机! "
  • 重生之笑对人生

    重生之笑对人生

    对着流星许个愿——老天爷,让我快点嫁出去吧!却差点被流星砸到脸。林笑笑觉得自己这辈子过得很悲催,也很失败。可尽管如此,她也没想着重活一遍,把那些已经经历过的惨痛人生再走一次啊?怎么一睁眼,就又把自己砸回了那个肩不能扛、手不能提、张开嘴巴不是哭叫就是吃的婴儿时代?老天爷,你一定跟我有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