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296000000003

第3章 从孤独中走来(1)

他开始朦胧地发觉自己——或者可以说,发觉他的团体——与大自然不是同一的。 他 渐渐也明白,他的命运是悲剧性的:既是自然的一部分,又要超越自然。他开始发觉,死亡是他的最后命运,虽然试图以各种幻想来否认这项事实。

——埃里希·弗洛姆

一、孤独、敏感、神经质和天才

弗洛姆(Formm)的字面意思就是虔诚的,他的父亲和母系的祖先十分久远,深深浸润着犹太文化,其中不乏离群索居的学者、受人尊敬的拉比或长老。

在世俗社会眼里,这些人的人格常常表现为一种复染的混合体。一方面,他们显得行为古怪、举止反常、不谙事理、心不在焉;另一方面,他们又显得性格突出、特立独行、富于宗教情怀、关心精神生活和内心价值远胜于关心世俗利益。

1.与这个世界格格不入的人

在弗洛姆家族中曾经流传着这样一个真实的故事。弗洛姆的曾祖父是犹太教法典学者,他虔诚地信奉着上帝耶和华,整日如痴如狂地沉迷于法典的研究。他在巴伐利亚开了一个小店铺,别的商人忙于拉拢顾客,他的店铺却冷冷清清,门可罗雀,因此他挣的钱少得可怜。

有一天,他有了一个很容易赚钱的机会,条件很简单,就是要他从痴迷于法典的研究中抽身,拿出更多的时间常常出门。弗洛姆的曾祖父有很多孩子,由于店铺经营不力,再加上在别的方面缺少经济来源,因此家庭生活很贫困,处境艰难。他的妻子希望境况能有所改观,对他说:

“也许你应该考虑不要放过这个机会,你最好一个月只出去三天,我们将会多赚一点钱。”

而他却回答说:“你认为我应该为了多赚点钱而每个月失去三天的研究时间吗?”

她乞求地说:“看在上帝的份上,当然不。”

这件事就这样无果而终了。日子一天一天地过去了,境况还是如此,他仍旧每日坐在他的小店里研究着他的犹太法典。每当有顾客走进来,他就习惯性地抬起头,并厉声地说:“你没有别的店好去了吗?”

弗洛姆的父亲和母亲也都是虔诚的犹太教徒,弗洛姆的父亲叫纳福特里·弗洛姆,为了养家糊口,他无可奈何地扮演了一个商人的角色,从事酿酒生意。弗洛姆的父母结婚多年后一直没有孩子,我们知道,大多数犹太家庭都有很多孩子,孩子是他们生活的希望,他们在孩子身上寄托着那没有实现的梦想。

因此,纳福特里·弗洛姆夫妇盼星星盼月亮,恳求上帝耶和华的仁慈,给他们送上一个希望。这时候,体贴父母心意的埃里希·弗洛姆诞生了,他成了这个家里唯一的孩子,但又不幸的是,他这个独生子并没有享受到宠爱、温暖和欢乐。自他出生起,他命中注定要与孤独、忧郁做伴,成为占弱势的少数派。

从弗洛姆记事开始,他就感觉自己像是被无边的黑暗包围着,孤独像看不见的幽灵,撕咬着他幼小的心灵。更糟糕的是,周围的气氛犹如中世纪的城堡般阴森而怪诞:阴湿的四壁,黑洞洞的过道,粗陋的管道,砖砌的煤炉。

在我们的内心世界里,总有着这样一些黑暗的角落、神秘的甬道、漆黑的窗户、肮脏的庭院、嘈杂的酒店,还有那些难以近身的旅店。我们的脚步不稳,眼睛也不知道往哪里看,我们好像是在一条悲惨的小巷里面,我们的心在不停地颤栗。不管这个城市多么干净,我们对此一点都不感兴趣,对我们来说,肮脏的旧犹太城,比它周围的新城区现实得多。

在现代人看来,独生子意味着家庭生活的中心,他们被溺爱,可以为所欲为。但这些对童年的弗洛姆来说,只是一个遥远的梦。弗洛姆会感到孤独,和他父母的性格有关,他说:

我是一个独生子,我的父亲性情急躁、喜怒无常,我的母亲则情绪低落、郁郁寡欢……

他描述他的父母是“高度神经质的”,而把自己也描述成“一个可能相当神经质的、无法忍受的孩子”。

由于父母的忽略,弗洛姆过早地被暴露在犹如“狼对狼”的世界面前,以本来柔弱而敏感的、十分幼小的身心,独自面对着世界的压力和生活的无尽苦难。

说来奇怪,弗洛姆的孤独,还与他的父亲是一个商人有关。他说:

我父亲是一位商人,我对此甚感惭愧。因为他总想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犹太教徒。当我年纪还小的时候,如果我听到有人说:我是商人,那么我就很替他害羞,因为我想他自己一定也很惭愧,因为他只知道为赚钱而活着。这是一种中世纪的观念,这种观念与现在的观念是极为不同的。于是,我就变成了一个很孤独的孩子。我一直期待着什么东西能把我从这种孤独中拯救出来。

2.不一样的经历

弗洛姆这些经历足以使他对奇特而又神秘的人类行为的原因发生强烈的兴趣。弗洛姆回忆说:

至今我仍然清楚地记得在我大约12岁的时候所发生的一件事情——这件事使我的思想远远超出了我先前所思考的范围:10年以后,它才使我对弗洛伊德发生了兴趣。

事情的经过是这样的:年少时的弗洛姆认识了一位年轻的女子,她是弗洛姆家的朋友。这个女子的大约25岁,她既漂亮,又富有魅力,除此之外,她还是一个画家。听别人说,她订婚不久很快就解除了婚约,总是陪伴在他那丧偶的父亲的左右。在弗洛姆的记忆中,她的父亲是一个其貌不扬、索然寡味的老人。然而,有一天弗洛姆听到了一个令人震惊的消息:

她的父亲去世了,不久她也自杀了,并且留下了遗嘱,遗嘱上说她希望同他的父亲合葬在一起。

后来,弗洛姆谈到这件事时说:

我从未听说过恋母情结,也未曾听说过女儿和父亲之间的乱伦的固恋。但是,这件事深深触动了我。我非常喜欢这位妙龄女郎:我讨厌那位其貌不扬的父亲。在这以前,我也根本不知道人会自杀。于是,一种想法便在心中油然而生:“这一切又是何以可能的呢?”一位年轻漂亮的姑娘怎么可能如此爱恋着她的父亲,以致她宁愿和父亲合葬在一起,也不愿意活着享受人生和绘画的乐趣呢?

显而易见,弗洛姆当时没有找到任何答案,但他被“何以可能”这个问题困扰着。大约10年后,当他在大学里渐渐地熟悉了弗洛伊德学说的时候,就产生一生割舍不开的情缘,他觉得似乎在弗洛伊德学说中找到了这令人困惑而又害怕的经历的答案。

这件事发生后的两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了,当时弗洛姆只有14岁,正在上中学。他后来回忆说:

如果第一次世界大战不发生的话,也许所有这些亲身经历都不会如此深刻地、持久地影响我。正是第一次世界大战,而不是别的任何事情决定了我成长的道路。

战争刚开始的时候,他像别的孩子一样,感受到的只是战争带来的骚动,前方打胜仗所带来的喜悦,以及自己所认识的一些士兵的不幸死亡。在他的心里,战争还只是像一个游戏。因而,年少的他就采取了漠不关心的态度,也没有为战争的残酷无情所震动。

但是不久这一切都改变了,他的老师们的言行深深触动了他,促使他不得不去思考。两年前,战争还没有爆发的时候,他的一位拉丁文老师在课堂曾经说过,他最喜欢的格言就是:“如果你希望和平,你就应该准备战争。” 因此,当战争爆发的时候,他的这位老师十分兴奋,显得格外的高兴。弗洛姆心想,看来这位老师所鼓吹的和平是假的,他不是出于真心实意的,如果一个人一向真心热爱和平,希望各族人民和睦相处,那么他就不会一遇到战争就如此的欣喜若狂,忘乎所以。自从这次经历以后,弗洛姆开始有点怀疑了,他很难相信积极备战能够维护和平,尽管鼓吹和平的人有的比他的拉丁文老师更善良、更诚实。

就在那举国上下歇斯底里大发作的过程中,有一件事令弗洛姆终生难忘。一次上英语课的时候,英文老师给他们布置了一个特殊的暑期作业,要求他们在暑期的时候能熟练地背诵英国国歌。这一门作业是在暑假以前布置的,当时还处在和平时期,战争还是很遥远的事。

开学后,他们班的男同学对那位老师说:“我们拒绝学习现在成了我们头号敌人的国歌。”这一拒绝部分原因是出于他们调皮捣蛋的缘故,部分原因也是受到了“仇恨英国”的狂热的民族主义的影响。那位老师静静地站在教室前面,冷笑一声,然后用平静的口吻回答了男同学们的抗议:“别自欺欺人了,英国永远不会打败仗的!”这是在疯狂的仇恨中,一个理智健全的、现实的人发出的声音——这是一位令人尊敬和钦佩的老师的声音。

这一切的一切对弗洛姆来说,依然历历在目。老师所说的那句话以及他那种心平气和、合情合理的说话方式,深深地启发了他,同时也粉碎了他那仇恨和民族自豪感的疯狂模式;弗洛姆后来说:它使我感到惊异,使我陷入了沉思,“这一切又是何以可能的呢?”

随着年龄的增长,弗洛姆的疑团越来越多了。他的一些叔伯、表兄、老同学相继在战争中阵亡了;那些夸夸其谈的将军们关于战争胜利的预言,结果被证明都是错误的。不久云开雾散,他清楚地明白了,所谓的“战略撤退”和“胜利防御”都只不过是模棱两可的欺人之谈罢了。

战争一天一天地继续着,这一状况持续得越来越久了,而弗洛姆的变化也越来越大。很快地,他从一个孩子长成为一个大人了,这一切更促使他愈加迫切地寻求这个问题的答案:“这一切又是如何可能的呢? ” 千百万人怎么可能继续在战壕里,或被人杀害,或去杀害别国无辜的民众,从而造成父母、妻子、朋友们的极大痛苦呢?他们究竟为什么而战?当每一人都说他不希望战争的时候,战争又怎么会发生呢?如果人们都宣称,他们不需要征服别国,只是希望维护自己国家的财产和领土完整,那么,战争又怎么可能继续进行下去呢?如果双方都想征服别人,为自己的政治军事领导人赢得荣誉的话,那么,成千上万的人又怎么可能仅仅为了双方的某些领土,为了某些领导人的虚荣心而献出自己的生命呢?战争究竟是一场无情的意外事故还是社会和政治发展的一种结果呢?社会和政治是否有一种规律,人们是否可以认识和把握呢?

1918年,战争结束的时候,成长为一个青年的弗洛姆却深深地陷入了重重困惑之中。这一切都使他感到不可思议,“我不明白战争是怎样发生的,我希望理解大众行为中那些非理性的因素,我热烈地渴望和平和国际间的友好往来。此外,我越来越深深地怀疑一切官方的意识形态和声明,坚信‘我们必须怀疑一切’这个论断的正确性。 ” 慢慢地,弗洛姆开始模模糊糊感觉到,人的行为和心理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是密不可分的,这样他就开始放弃成为一个犹太学者的愿望,逐渐地对马克思和弗洛伊德的学说产生了强烈的兴趣,而这正是他一生最重要的转向。

3.一览众山小

就这样,弗洛姆带着重重困惑进入了大学。1918年战争结束时,他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法兰克福大学,这是他新生活的开始。就是在这个时期,他碰上了两个影响他一生的伟大人物:马克思和弗洛伊德。从他们那里,弗洛姆找到了解决人生重重困惑的金钥匙,而且他一生的思想轨迹都和这两个人的思想息息相关。

刚入法兰克福大学的时候,弗洛姆选的是法学专业。其实,他对法律不太感兴趣,主要的精力都投在了宗教方面的学习。在法兰克福大学呆了两个学期后,他放弃了原来的专业去了海德堡大学。

在海德堡大学学习的时期,他主攻的是心理学、哲学和社会学,指导他的老师都是赫赫有名的人物,他们是:卡尔·雅斯贝尔斯和阿尔弗雷德·韦伯等等。雅斯贝尔斯是存在主义的一个主要代表人物,与海德格尔齐名;阿尔弗雷德·韦伯这个名字对于我们来说可能有一点陌生,如果提起马克斯·韦伯,大家就可能很熟悉了,而阿尔弗雷德·韦伯正是马克斯·韦伯的兄弟。

这一时期,弗洛姆广泛地阅读了经济学、哲学、心理学、社会学和政治理论家的著作,马克斯·韦伯和斯宾塞的著作是他的首选。在他20岁的时候,他一接触到马克思和弗洛伊德的学说,就如同找到了知己,便如饥似渴地研究起来,他早年的经历和困惑在这里碰出了火花,在马克思和弗洛伊德的体系中找到了答案。

他深为马克思和弗洛伊德所描绘的世界图景所痴迷,并为之感动。他说:

马克思和弗洛伊德都是我们时代的设计师。他们对现实的基本秩序充满了信心,并一致认为,在自然界的产物——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中,不仅是发现秘密,而且探索自然界的模式与设计也是我们的基本态度。因此,他们各以自己独特的方式进行了研究,他们的著作不仅具有科学性,而且具有最高的艺术性,最高地体现了人类渴求理解、渴求知识的需要。

通过在海德堡的学习,弗洛姆的知识面越来越宽广了,在不断吸收马克思和弗洛伊德的学说的养料的同时,他仍没有放弃犹太法典的学习,这时的他还是一个虔诚的犹太教徒。

在阿尔弗雷德·韦伯的悉心指导下,弗洛姆完成了他的博士论文,这篇论文是关于三个散居在国外的犹太人团体:圣经派教徒、哈西德派教徒和革新派教徒的社会心理结构,在当时这种研究是很新颖的。很快地,1922年他获得了海德堡大学的哲学博士学位。

由于对弗洛伊德思想的痴迷,1923年,弗洛姆去了慕尼黑。在慕尼黑大学,他跟随威廉·维特恩伯格专门学了一年的精神分析学和心理学。经过一年的学习,他逐渐感觉到成为一个犹太教的拉比的想法,已经束缚了他对人的理解,于是他放弃了这个职业,转而成了一个精神分析师,但对宗教的热情一直保留在他后来的作品中。他又师从卡尔·兰道尔继续接受精神分析训练。后来,弗洛姆和他的老师卡尔·兰道尔以及乔治·格罗德克、海因里希·门和欧内斯特·施奈德成立了南部德国心理分析研究所,随着成员的增加,他们这个学会不断壮大,后来成为了法兰克福学派的一部分。

通过这几年的学习,弗洛姆已经是一个知识渊博的精神分析师了,但孜孜不倦的他并不满足,随后他去了著名的柏林精神分析研究所。在这里,弗洛姆又成为了汉斯·萨克斯和特奥多尔·莱克的学生,继续接受精神分析的正规训练,从理论到临床无所不包。弗洛姆一直是一个勤奋好学、纪律严格的学生,这个时候的他已经是一个正统的弗洛伊德主义者了,他还发表了一些有关精神分析的文章,这些都没有超出弗洛伊德的思想范围。柏林精神分析研究所秉承了弗洛伊德的思想,在各方面都很正统,弗洛姆能从这儿毕业实属不易。

二、寻找失落的精神家园

同类推荐
  • 历史理性批判文集

    历史理性批判文集

    《历史理性批判文集》收录康德于1784~1797年间(60岁至73岁)所写的论文8篇,包括康德有关历史哲学和政治哲学的全部主要著作在内。《历史理性批判文集》的中心思想是为人类朝向普遍法治的公民社会而进步的信念进行论证。在他看来,这个信念的依据在于它不是不可能的,而不在于它无论如何是会实现的。
  • 人生的智慧

    人生的智慧

    《人生的智慧》取自德国思想家叔本华的《附录和补遗》,而实际上是独立成书的,阐述了生活的本质及如何在生活中获得幸福,所讨论的事情与我们的世俗生活极为接近,如健康、财富、荣誉、名声、待人接物所应遵循的原则等。书中含有几分孤芳自赏的自我辩白和自我激励,甚至还流露着顾影自怜的几丝悲凉、几许惆怅,但更多的还是他因为自尊而隐匿在文中的深刻的自我剖析和感悟,以及由此而来的坚定与自信、清醒与睿智。
  • 思想录(译林人文精选)

    思想录(译林人文精选)

    《思想录》是十七世纪法国数理科学家、思想家帕斯卡尔的重要理论著作。全书集中反映了帕斯卡尔的神学和哲学思想。作家继承和发展了理性主义传统,对人的本性、世界、人生、社会、历史、哲学、宗教等多方面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在西方思想史上产生了极为重要的影响。《思想录》由著名学者钱培鑫翻译,尚杰导读。
  • 儒教与道教

    儒教与道教

    当前世界上存在着四大文化区,即基督教文化区、伊斯兰教文化区、佛教文化区、儒家伦理文化区,前三大文化区都是以宗教为中心形成的,而以中国为中心的儒家伦理文化区,虽然其内部也存在宗教,但整个文化区的凝结核心却是儒家的伦理文化,一种以家庭文化为基础的文化。
  • 儒学与人生

    儒学与人生

    本书分为《儒学》与《人生》两编。《儒学编》主要从儒家哲学史的方面,分别论述了先秦的孔子、孟子、荀子的思想,汉代大儒董仲舒及宋代道学的集大成者朱熹的思想。《人生编》讲对儒学要全面地理解,儒学以修身为本,修己安人,德行为先,贵在提高人的思想境界,给人一个安身立命之地。儒学的核心是“仁体礼用”“礼之用,和为贵”。和而不同,各得其所,各尽其能,各安其位,各司其事,各尽其职。自强不息,和谐共进,日新又新,达于尽善尽美,臻于世界大同。
热门推荐
  • 老君传人

    老君传人

    一次关乎性命的意外,无意间开启了小兜率宫,成为了太上老君的挂名小弟子,原本以为只需要抓抓鬼,虐虐僵尸的就可以了,但是一切去不如他的预料,千年鬼魂,法老,百鬼夜行,阴兵借道各种的事情接踵而至,甚至随着事情的发生,整个世界都发生了变化,这一切全都因为他,这个地球上唯一的一个老君的弟子。于是陈清新只能抓千年鬼魂,斗法老,杀百鬼,修兵道……但是这只是开始,妖魔鬼怪,才出了鬼怪而已,妖魔还没有出现呢,一切全都只是一个开始而已……
  • 红影黛姿潇湘月

    红影黛姿潇湘月

    那样一个女子,不下眉头,也上心头!那样一个女子,她在寂寞的夜里开放如清雅的兰花,泪水在叶尖滚动,晶莹剔透,折射有微亮的星光,闪烁不停。那样一个女子,她不知道为了什么而来,有人说她背负了前世的债,于是她从七彩的天上下来,而又终于飘然而去。这样一个女子,她在月下绕篱而行,口唇微启,轻轻地诵着词句。这样一个女子,她在寒夜里,呵着手里的笔,在一方手帕上静静地写着诗。这样一个女子,她白衣胜雪,已经悄悄地远去了。一直想写林妹妹,但是却不知该如何下笔,唯恐世俗的语言,玷污了妹妹!现在鼓起勇气,写一篇若是不好,大家不要拍瑜啊!不想写穿越的黛玉,因为一直认为那会与原本的妹妹差太远,之前写迎春也是这个原因!本文的妹妹,是一个外柔内刚,自有一番主见的人,虽不似原著那般我见尤怜,却有另一番别样的风情!看她怎样为自己创造一个不一样的人生!推荐自己的新文《倾歌天下》,是瑜的转型力作,亲们千万表错过哦,瑜保证精彩滴啦,鞠躬谢过!地址:推荐自己的完结红楼文:《穿越红楼之我是迎春》推荐好友的文文:沧海明珠的清穿美文:《怡诺千年》红楼新文《红楼惊梦之黛灵》:好友梅灵的红楼新文:《禛心俜玉》各位亲爱的筒子们,瑜的书友会QQ群:66858739,喜欢瑜的朋友可以加入哦,敲门砖是瑜的任何一篇文文哈!瑜的圈子:http://m.wkkk.net欢迎大家参观访问,畅所欲言,呵呵……
  • 我用银河来爱你

    我用银河来爱你

    张宝儿因为一场谋杀而走到了楚门的世界,对这种贪婪、自私、霸道、帅气、多金、有才华的男人恨之入骨!世界上怎么会有如此可恶的男人!“宝贝,你逃不出我的手掌心!不要再做挣扎了,叫破喉咙也没有用的!”“滚!老娘可是正儿八经的伏魔天师!”某男生无可恋的说道:“本恶魔一生作恶多端,请天师收了我吧!”
  • 霁后贻马十二巽

    霁后贻马十二巽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第一年(中国好小说)

    第一年(中国好小说)

    主人公小嫦,新晋级的妈妈。一位普通不过的女人,在生孩子后的第一年中,遭遇了许多平淡与重大。平淡到每日的奶瓶尿布,重大到一场无果的出轨……女性命途的分水岭往往从有了孩子开始。在孩子带来的新鲜与欣慰之下,许多家庭潜藏着说得出来,与说不出来的矛盾暗流。
  • 摆渡人

    摆渡人

    畅销欧美33个国家,荣获多项图书大奖。如果命运是一条孤独的河流,谁会是你灵魂的摆渡人?如果我真的存在,也是因为你需要我。单亲女孩迪伦,15岁的世界一片狼藉:与母亲总是无话可说,在学校里经常受到同学的捉弄,唯一谈得来的好友也因为转学离开了。这一切都让迪伦感到无比痛苦。她决定去看望久未谋面的父亲,然而,路上突发交通事故。等她拼命爬出火车残骸之后,却惊恐地发现,自己是唯一的幸存者,而眼前,竟是一片荒原。此时,迪伦看到不远处的山坡上一个男孩的身影。男孩将她带离了事故现场。但是,迪伦很快意识到,男孩并不是偶然出现的路人,他似乎是特意在此等候。命运,从他们相遇的那刻开始,发生了无法预料的转变……
  • 噬血盟:撒娇没有用哦

    噬血盟:撒娇没有用哦

    阶级孕出魔鬼魔鬼打破平衡如果你是我会如何报复这个世界?——将离
  • 死神来了

    死神来了

    《死神来了》是早安夏天校园轻悬疑恐怖大作——《推理笔记》姐妹篇,《死神来了》讲述了:普通高中女生柳如意,在连中七次大奖后被吊灯砸死在领奖台上,而她仿佛有预感一样地死死盯着头顶。而更让人惊奇的是,她的死亡情形竟与昨日报纸上连载的如出一辙。而被称为“文学天才”的同班同学星晨更是觉得万分悲痛,因为他惊诧地发现那小说竟是自己不久前删掉的作品。星晨惊惧地回想着文章内容并与好友沈丛溪一同探寻真相,然而冤死的亡灵队伍仍然在有条不紊地壮大着,迷雾一层叠着一层。阴魂不散的黑影、破碎的家庭、深爱着的人的烦恼、好友的远离…沈丛溪最终梦归何处? 是幽灵?是异形?是天变?是阴谋?
  • 有情有义的感恩故事(感悟青少年心灵的故事)

    有情有义的感恩故事(感悟青少年心灵的故事)

    成长,是大自然最寻常的奇迹,比如一粒种子可以长成参天大树。成长,也是人生最朴素的过程,我们都要从孩童长成大人。每一个好故事,都会给孩子们种下完美人生的种子。本丛书精选了众多极具代表性的故事,阅读这些温暖而充满智慧的故事,能够使青少年受到启发和教益,提高素质,培养趣味。本丛书内容丰富,可读性强,是青少年最佳的课外知识读物。
  • 狂追妖孽夫

    狂追妖孽夫

    穿越千年,一双灼灼其华的眸子,迷了多少人的眼,勾了多少人的魂,可是……当她第一眼看见那双犹如千年寒冰一般的黑眸,十多年来一直古井不波的心,动了!一种名为心疼的东西在心口蔓延开来。当n年后,她回忆当时的情形,只仰天长叹一句:我没事瞎心疼什么啊!把自己一辈子都给陪了。一见倾心,她的一生只因一眼,便全部陪在了这个如仙似魔,犹如狐狸一般的男人身上了。好吧!心动就心动,俗话说,女追男隔层纱,她不相信,她一个二十一世界优秀的特种兵搞不定一个古人!不是有首歌唱到:我地热情,好像一把火,燃烧了整个沙漠!沙漠咱燃烧不了,冰山还是融化的了的。于是乎……女追男之热情篇第一回合:“蓝笑歌,尝尝我为你做的鸡汤”一个美丽的蓝衣女子将一碗热腾腾的鸡汤放在一个紫衣男子面前,一张笑脸灿若骄阳,眼中闪着点点星光,期待的看着男子。紫衣男子微微皱眉,拿起汤匙喝了一口,眉头皱的更紧了,然后起身,头也不回的离开了凉亭。蓝衣女子微微一愣,拿起汤匙喝了一口。“呸!好咸啊!丫的!天域楼的厨子,居然敢骗我!看我不灭了你们!”居然敢集体糊弄她,真不知道死字怎么写!天域楼的厨子集体打了个冷颤,尚不知大祸临头!第二回合:听说他最喜欢听古筝曲,某年某月某日,某女很热情的邀某男游湖赏乐。天高气爽,风轻云淡,一曲《逍遥》,被她弹奏的淋漓尽致,连天上的鸟儿都忍不住驻足凝听。一曲终了,女子喜盈盈的抬头……只见无数乌鸦从女子头上飞过,因为……搞了半天,只有她一人在唱独角戏,“蓝笑歌你个混蛋!”第n回合后,女子仰天长叹:是她热情不够,还是这男的太难融化了?!战略转变,既然热情不成,咱换成哀情,不都说男人保护欲强,对那些凄婉哀怨的女人容易动心么?女追男之哀情篇第一回合:远处,一紫衣男子看着坐在湖边发呆,身上流露出淡淡悲伤气息的女子,皱了下眉,心中被一股莫名的情绪充斥着,很不舒服。女子突然回头朝他这边望来,眼中,是还来不及收拾的悲伤,看着他,女子马上将自己眼中的悲伤收了起来,对他甜甜一笑。男子眉头皱的更紧了,烦躁的转身离开。女子在男子转身离开后,露出一个胜利的微笑。第二回合:夜光如水,一轮圆月高悬于天!凉亭中,一紫衣女子斜倚在护栏上,神情悲凉的望着天边的圆月。树影斑驳处,一男子看着凉亭中身影单薄的女子,再次微微皱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