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节对照
鲁迅在《战士和苍蝇》一文中这样说过:“有缺点的战士终竟是战士,完美的苍蝇也终竟不过是苍蝇。”这里鲁迅把“战士”和“苍蝇”拿来对照比较,尖锐地讽刺了那些诬蔑革命者的可耻奴才,坚决地支持了坚持革命的勇敢战士。
把两种不同事物或同一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放在一起相互比较,通过比较可使事物的性质、状态和特征等更加鲜明突出,并且鲜明地表现出说话人的立场和观点。这就是对照。
战国时期,有一次齐宣王召见颜斶。齐王对颜斶说:“斶,你过来!”
颜硒以同样的语气对齐王说:“王,你过来!”齐王很不高兴。齐王左右的人指责颜斶说:“齐王是国君,你是国君的臣下,你这样跟齐王说话成何体统?”
颜斶不慌不忙地说:“我到国君面前是趋炎附势;国君到我面前是礼贤下士。与其让我趋炎附势,不如让齐王礼贤下士。”齐王怒容满面,气势汹汹地质问:“到底是国王高贵还是士高贵?”
颜斶说:“士高贵,国王不高贵。从前秦国出兵攻打齐国,他们的军队路过士人柳下惠的墓地时,发布一道命令说:‘有到柳下惠墓地五十步范围内打柴煮饭,割草喂马的,死无赦!’后来与齐国军队交战时,秦军又发布一道命令:‘有能割下齐王脑袋的,封地万户侯,同时赏黄金万两!’从这两道军事命令就可以看出,一个活着的国君的脑袋,还比不上死掉了的士人坟堆上的一根柴草!”齐王张口结舌,无言以对。
颜斶用同样的语气呼“王,你过来”,这是需要一定的胆量和气魄的。“趋炎附势”与“礼贤下士”的对照,说明他胸有成竹,同时把说话的基点放在国王身上,即为国王考虑,重视士人,兴国利民。可惜齐王仍不能体察其良苦用心,竞还要提出国王与士相比谁高贵的问题。士人墓的柴草与活着的国王的脑袋的对比,造成了一种强烈的反差,有力地论证了他的观点。
在生活中我们将两种不同事物进行对比,通常是为了使好的显得更好,坏的显得更坏,大的显得更大,小的显得更小;将同一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进行对比,往往是为了把事物说得更透彻、更全面、更鲜明。
7节引用
引用这种修辞方法用途十分广泛,是指在语言交际中引用名言警句、熟语、典故等,来证明事物、阐述道理。运用这种修辞手法可以增强说服力和感染力,使语言表达言之有据、生动形象。
引用的方式有多种多样,常用的有暗引、正引、反引和撷引。
1.暗引
暗引即暗示、引用。
2.正引
正引即用其原意原句。如教师节的晚会上,一名女学生在回答教育的作用时说:“一个受了不良教育的孩童,等于走失了方向。”(肯尼迪语)所以,“教育是廉价的国防。”(亚里士多德语)“教育的根是苦的,但它的果是甜的。”(约翰逊语)教育的根就是我的根。
这一段话引用了肯尼迪、亚里士多德等著名人物的名言、警句,揭示了教育为本的深刻内涵,生动深刻,效果突出。
3.反引
反引即反其意而用之。
4.撷引
撷引是撷取原句中部分词语而用之。
运用引用技巧时,要力求精当,多少适宜;所引用的内容必须对阐述问题确有价值,其内容既具有权威性、说服力,又不是老生常谈。
运用引用应注意两点:一是保持引文的完整性,切忌断章取义;二是将引文与所要表达的意思融为一体,成为论说的有机组成部分,不能硬凑生拼,甚至“贴标签”。
§§§第8节排比
运用排比可使语意表达层次清晰、语势强劲、节奏鲜明、语意畅达。这种修辞手法一般是由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同或相似、内容密切关联、语气一致的词组或语句排列而成,用以表达同一范围、同一性质的事物,以增强语势,增强节奏感和旋律美,加强语言的力度。
马丁·路德·金在1963年8月28日美国华盛顿黑人集会上发表了一场精彩的演说,其中有这样几段话。
一百年前,一位美国伟人签署了《解放宣言》。现在我们站在他纪念像投下的影子里。这重要的文献为千千万万在非正义烈焰中煎熬的黑奴点起了一座伟大的希望灯塔。这文献有如结束囚室中漫漫长夜的一束欢乐的曙光。
然而,一百年后的今天,我们却不得不面对黑人依然没有自由这一可悲的事实;一百年后的今天,黑人的生活依然悲惨地套着种族隔离和歧视的枷锁;一百年后的今天,在物质富裕的汪洋大海中,黑人依然生活在贫乏的孤岛之上;一百年后的今天,黑人依然在美国社会的阴暗角落里艰难挣扎,在自己的国土上受到放逐。所以,我们今天到这里来,揭露这骇人听闻的事实。
这就是我们的希望。这就是我们带回南方的信念。怀着这个信念,我们能够把绝望的大山凿成希望的磐石;怀着这个信念,我们能够将我国种族不和的喧嚣变为一曲友爱的乐章;怀着这个信念,我们能够一同工作,一同祈祷,一同奋斗,一同入狱,一同为争取自由而斗争,因为我们知道我们终将得到自由。
在马丁·路德·金这几段演讲词中,第二段以“一百年后的今天”领起的排比句,从黑人没有自由,受着种族隔离和歧视,过着贫乏的生活乃至受虐待遭驱逐的政治、经济、人生、法律待遇等方面集中地揭露了黑人悲惨严酷的生活现状,给人以心灵的震颤;最后一段以“怀着这个信念”领起的排比句,表述了所要进行的不懈努力、斗争原则和奋斗目标。文中排比句式的运用,如江河奔腾,气势磅礴,既淋漓尽致地表达了演讲者的思想和感情,又产生了激动人心的修辞效果。
§§§第9节双关
双关就是有意识地使用同一个词或同一句话,在同一个言语环境中兼有两重意思:表面上是说这件事,实际上是指另一件事。一语双关,能使话语含蓄、幽默,饶有风趣,还能加深语意,引人思考,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有个人十分贪杯,常常喝得酩酊大醉。朋友们都很痛心,一再劝他不要滥饮,无奈他就是听不进去。大家商量来商量去,决定设一条妙计,吓唬他一下,也许能吓住他。一天,当他大醉大吐之后,朋友们弄来一块猪肝,沾些污物,给他看过,说:“人有五脏才能活命,现在你喝酒无度,吐出一脏,只有四脏了,生命已经十分危险,今后不要再喝了。”哪知这人醉了心不糊涂,他故意撒酒疯:“唐三藏都能上西天取经,何况我还有四脏呢?”
酒鬼运用谐音字,把“藏”与“脏”牵扯到一起,令朋友们无可奈何,充分显示了这酒鬼的机智。
纪晓岚与和珅同朝为官。纪晓岚任侍郎,和坤任尚书。有一次,两人同饮,和珅指着一条狗问:“是狼是狗?”纪晓岚非常机敏,立即意识到和砷是在转弯抹角地骂自己,就给予还击。他泰然自若地回答道:“垂尾是狼,上竖是狗。”
“是狼”与“侍郎”谐音,“上竖”与“尚书”谐音,和珅用谐音攻击纪晓岚,自以为稳操胜券,聪明卓绝,没想到纪晓岚用同样的技巧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使狡猾的和珅没有占到丝毫便宜。
三个朋友到一家小酒店喝酒,店里只剩下一个空位子。三个人各不相让,争吵不休,最后商定:“谁吹的牛大,谁就座这个位子。”三个人中有一个是盲人。他抢先说:“我目中无人,该我坐这个位置。”另一个是矮子。他说:“且慢,我不比常(长)人,应该由我来坐。”第三个人是驼背。他不慌不忙地说:“你们都别争了,其实,你们都是直(侄)背(辈)的,这个位子,理所当然应由我来坐。”
§§§第10节反问
美苏关于限制战略武器的四个协定刚签署,基辛格就在莫斯科一家旅馆里,向随行的美国记者团介绍这方面会谈的情况了。当时已是5月27日凌晨一点,他竞毫无倦意。“苏联生产导弹的速度每年大约250枚,”基辛格微笑地透露道,“先生们,如果在这里把我当间谍抓起来,我们知道该怪谁啊。”
敏捷的记者们于是接过话头,探问美国的秘密。“我们的情况呢?我们有多少潜艇导弹在配置分导弹头?有多少‘民兵’导弹在配置分导式多弹头?”一个记者问道。基辛格耸耸肩:“我不确切知道正在配置分导式多弹头的‘民兵,导弹有多少,至于潜艇,我的苦处是,数目我是知道的,但我不知道是不是保密的。”记者说:“不是保密的。”基辛格反问道:“不是保密的吗?那你说是多少呢?”记者傻了,只好“嘿嘿”一笑。
,反问是用疑问的形式表达确定的内容的修辞方式。反问寓答案于问句之中,思想内容恰与句子的表面意思相反:语句表面意思是肯定的,内容则是否定的,反之亦然。
运用反问能够加强语势,把原来确定的意思表达得更加鲜明且不容置辩,所以,容易集中听众的注意力,给人造成强烈的印象,容易唤起人们的想像和激情,比正面表达更能产生力量。
卡耐基说,如欲说服人,最好的方法就是举出例证反其问之,它远比正面辩驳要有更大的说服力。
有一次,拿破仑对他的秘书说:“布里昂,你知道吗?你也将永垂不朽了。”布里昂开始不解拿破仑的意思。拿破仑解释说:“你不是我的秘书吗?”
布里昂明白后,笑了笑说:“请问,亚历山大的秘书是谁?”拿破仑答不上来,赞扬道:“问得好!”
问得好,好在哪儿?
布里昂明白拿破仑的意思,虽并不寄希望于依靠名人扬名,但仍不忘作为秘书对主帅的尊重,所以采用表面请教、实则反问的方式:“请问,亚历山大的秘书是谁?”证明了大前提的不可靠性,使拿破仑的结论不攻自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