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299900000004

第4章 处世的智慧(3)

鬼谷子又在《谋篇》中提出“因”的运用方法时说:“表面上亲善而内心疏远的人要从内心人手去游说他;对于那些内心亲善而表面上疏远的人要从表面上人手去游说他,可以根据对方所疑惑的问题,来改变自己游说的内容;根据对方的表现来判断游说活动是否见效;根据情势的变化来征服对方。根据对方所厌进行权衡,确定利弊;根据对方所虑对之申斥,加以防范。”

随着别人的个性、善恶、地位、背景、思想等情况的不同而事先准备各种不同的言辞,又因时、因地而巧妙地说话,这样就很少说错话了。

齐景公开始向孔子询问政事,孔子回答:“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最后一次询问,孔子说:“政事在于由近到远。”回答鲁哀公问政时孔子说:“政事在于选拔贤才。”回答仲弓问政时说:“出门如同接见外宾,使用百姓如同承受大礼,在国家中没有怨恨,在家族中没有怨恨,就差不多了。”

这些人都是向孔子问政,可孔子给出的答案却各不相同,就是因各人各自的环境,各人各自的需求而说。对象不同,言谈自然各有区别。

韩非子在《难说》中曾经对“看人说话,见人打发”这个原则下过注解,他说:“要了解游说对象的心理,以便用我的话去迎合他。如果所说的对象希望求高名,而我用厚利去打动他,就会被看成情操低下而得到卑贱的待遇,必定会被抛弃、疏远。如果所说的对象追逐厚利,而我用高名去打动他,就会被看成缺乏心计而不切实际,必定不被接受。如果所说的对象暗地里追逐厚利而公开却假装追求高名,这时我用高名游说,就会表面上被接受而实际上被疏远;这时我用厚利游说,君主就会暗地里采纳我的言论而公开地抛弃我自身。这些情况不可不认真加以研究。”这是从名与利两方面立论“因说”,我们从这里能推敲出其他的关系,而有选择性地使用言辞。

鬼谷子在《权篇》中将“看人说话”的技巧演绎得淋漓尽致,他说:“与智者谈话,要以渊博为原则:与拙者谈话,要以强辩为原则;与善辩的人谈话,要以简要为原则;与高贵的人谈话,要以鼓吹气势为原则;与富人谈话,要以高雅潇洒为原则;与穷人谈话,要以利害为原则;与卑贱者谈话,要以谦恭为原则;与勇敢者谈话,要以果敢为原则;与上进者谈话,要以锐意进取为原则。这些都是与人谈话的原则。

水至清无鱼

故旧无大故,则不弃也。无求备于一人

【原文】

周公谓鲁公曰:“君子不施其亲,不使大臣怨乎不以。故旧无大故,则不弃也。无求备于一人!”(《论语·微子第十八》)

【今译】

周公对鲁公说:“君子不松弛亲族关系,不让大臣抱怨不被重视。

老朋友老关系没有大过错,就不能抛弃。不要对人求全责备。”

【评注】

胡氏曰:此伯禽受封之国,周公训诫之辞。鲁人传诵,久而不忘也。其或夫子尝与门弟子言之欤?

“故旧无大故,则不弃也。无求备于一人”,这句话是处世的准则。

它出于周公之口,周公乃周朝的开国功臣,周入主中国后,受封于鲁,但周公因受命于先王,面承担辅助新王的责任。仍需仕卿职于朝廷,不得脱身。于是他便派儿子伯禽代己赴任。行前,周公叮咛他:“即位以后,要注意以下几点:一,不要疏远了众亲族;二,不要无视重臣的不满情绪;三,不可随便抛弃故旧相知;四,不可期望凭一人之力而拥有所有。”

周公的教诲,可谓洞察人情世故的明灯。孔子最崇拜的就是周公,并以行动响应周公的教诲。

孔子有位旧友叫原壤,品性不太好,被人视为不可救药的人。孔子对他也很恼怒。一日,原壤又没做好事而受人责,孔子得知后斥责道:“你自幼就不懂得尊敬师长、谦逊温雅,成大人后,还没有长进,活了这么一大把年纪不死,真是罪过,我真为你害臊啊!”说着竞用手杖打原壤的脚,赶他出去。(《论语·宪问第十四》)

然而,孔子并不抛弃朋友。原壤的母亲去世时,孔子出钱替原壤买了棺材。棺材抬进门后,原壤像猴子一样,一会儿跳到棺盖上舞蹈;一会儿又掀开棺盖朝里窥探,嘴里还哼着小曲。孔子身旁的弟子们忍不下去,便问道:“他能算上您的朋友吗?”孔子听了,苦笑道:“就算他有不是,但是亲还是亲,友还是友呀!”

人在社会中,谁都有三朋四友,血亲姻缘;同时人无完人,谁都有缺点,有不见容于别人的地方,但是,只要不是原则性冲突,对人应当宽容。

子张问孔子什么是仁?孔子说:“能够在天下实行五种德行,就可以说是仁了。”子张请孔子说得具体一点。孔子说:“恭、宽、信、敏、惠。恭敬就不会侮辱人,宽厚就得到大家的拥护,信实就会得到人们信任,勤敏就会使工作有效果,有恩惠就能够指挥人们。(《论语·阳货第十七》)

胸宽则能言,能言则众归,众归则才聚,才聚则业兴——这样的道理其实并不难懂,但要落实起来就不容易了。

《宋名臣言行录》记载着这一则故事:宋太祖时,有人上奏说在沭河从事水上工作的宦吏中,有人私运官货到其他地方卖,众人颇有微词,影响不好。太宗听后说:“要将这些吸血鬼完全根除,实在不是容易的事,就像以东西堵塞鼠洞一样无济手事。对此,不可过于认真,只需惩办影响极坏的首恶。”

—旁的宰相吕蒙也表示赞同,他说:“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真。一般而言,君子都看不惯小人的作为,如过追究之,恐生乱。不若宽容之,使之知禁。从前汉朝的曹参对司法与市场的管理非常慎重,他认为在处理善恶的执法量刑上应该有弹性,要宽严适度。

谨慎从事必然能使恶人无所遁形。这正如圣上所言,就是在小事上不要太苛刻。”

一条清澈无底的河流,往往不会有任何鱼虾的繁殖,同样,一个人如果太自命清高孤芳自赏,不但交不到朋友,就连任何事业也很难有所成就,因为任何人都不愿与他来往,使他陷入了孤立无援的状态。

世间任何事情都没有绝对,而且正邪善恶交错,因此,我们应该有容忍庸俗的气度和宽宏他人的雅量。只有能容天下的人才能为天下人所容,所以凡是一个能做大事,能创大业的人一定有容忍人的度量。

“容得几个小人,耐得几桩逆事,过后颇觉心胃开阔,眉目清扬;正如人吃橄榄,当下不无酸涩,然回味时满口清凉”。学罕宽容,它将使你的心胸渐渐开阔,它是你走向成功的最好帮手。

不念旧恶

伯夷、叔齐不念旧恶,怨是用希

【原文】

子曰:“伯夷、叔齐不念旧恶,怨是用希。”(《论语,公冶长第五》)

【今译】

孔子说:“伯夷、叔齐不计较过去的仇敌,怨恨他们的人很少。”

【评注】

程子曰:不念旧恶,此清者之量。又曰:二子之心,非夫子孰能知之?

伯夷、叔齐的故事在《史记》中有详细记载:伯夷、叔齐是孤竹君的两个儿子。父亲想要立叔齐为国君,等到父亲死了,叔齐要把君位让给伯夷。伯夷说:“这是父亲的遗命啊!”于是逃走了。叔齐也不肯继承君位,也逃走了。国人只好拥立孤竹君的次子。这时,伯夷、叔齐听说西伯昌能够很好地赡养老人,就想何不去投奔他呢!可是到了那里,西伯昌已经死了,他的儿子武王追尊西伯昌为文王,并把他的木制灵牌载在兵车上,向东方进兵去讨伐殷纣。

伯夷、叔齐勒住武王的马缰,谏诤说:“父亲死了不葬,就发动战争,能说是孝顺吗?作为臣子去杀害君主,能说是仁义吗?”武王身边的随从人员要杀掉他们。太公吕尚说:“这是有节义的人啊。”于是搀扶着他们离去。等到武王平定了商纣的暴乱,天下都归顺了周朝,可是伯夷、叔齐却认为这是耻辱的事情,他们坚持仁义,不吃周朝的粮食,隐居在首阳山上,靠采摘野菜充饥。到了快要饿死的时候,作了一首歌,那歌词是:“登上那西山啊,采摘那里的薇菜。以暴臣换暴君啊,竟认识不到那是错误。神农、虞、夏的太平盛世转眼消失了,哪里才是我们的归宿?唉呀,只有死啊,命运是这样的不济!”于是饿死在首阳山。

在历史上,伯夷、叔齐是一对历来被赞被颂的千古贤人。在《论语》里,孔子对兄弟二人“不念旧恶”的行为大加赞赏。

社会由人组成,而人与人之间通过各种形式的交往而发生各种关系,于是就产生了是非恩怨。当时受人恩惠,开始都心存感激,并且所受恩惠越大,感激越深!然而,时过境迁,别人对自己的恩惠会逐渐淡忘,以致最后忘得一干二净。但是当别人辜负了自己,对其产生怨恨之心,就会念念不忘,并记在心头伺机报复,如此一来,恩怨何时能了呢?

一个人不能放下旧恶,就像随身携带着一块土豆,随着日子的推移,土豆会腐烂、变质,难闻的气味会伴随你左右,让你终日无法安宁,嫉恨的毒气会侵蚀你的心灵,最终使你变成一个小人,而忘记“旧恶”则会让心灵轻松、自在,可以看到朝阳的蓬勃,听到鸟儿的歌唱。

隋炀帝时,郡丞李靖最早发现李渊有图谋天下之意,并亲自检举揭发。李渊灭隋后要杀李靖,李世民极力反对报复,再三请求保他一命。后来,李靖驰骋疆场,征战不疲,安邦定国,为唐王朝立下赫赫战功;魏微曾鼓动太子建成杀掉李世民。李世民同样不计旧怨,量才重用,使徵征深觉“喜逢知己之主,竭其力用”,也为唐王朝立下了丰功伟绩。

宋代王安石当宰相时,因苏东坡与他政见不同,借故将苏东坡降职减薪,贬官到了黄州,搞得他十分凄惨。然而,苏东坡胸怀大度,根本不把此事挂在心上,更不念旧恶。王安石垮台后,两人的关系反倒好起来,他不断给隐居金陵的王安石写信,或共叙友情,互相勉励,或讨论学问,非常投机。

古人古事,真是脍炙人口。以古为镜,会使人净心灵,辨是非,明前途。

人是要有点“不念旧恶”的精神,在许多情况下,人们误认为“恶”的,又未必就真的是什么“恶”。退一步说,即使是“恶”吧,对方心存歉疚,诚惶诚恐,你不念旧恶,以礼相待,也能改“恶”从善。

有首禅诗说:“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我们生活在现在,面向着未来,过去的一切,都被时间之水冲得一去不复返。我们没有必要念念不忘那些不愉快和怨恨,不妨把心胸放宽大一些。既往不咎的人,才可甩掉沉重的包袱,大踏步地前进。

无可无不可

我则异于是,无可无不可

【原文】

逸民:伯夷,叔齐,虞仲,朱张,柳下惠,少连。子曰:“不降其志,不辱其身,伯夷、叔齐与!”谓“柳下惠、少连,降志辱身矣。言中伦,行中虑,其斯而已矣。”谓“虞仲、夷逸,隐居放言,身中清,废中权。我则异于是,无可无不可。”《论语·微子第十八》【今译】

避世隐居的高人有:伯夷、叔齐、虞仲、夷逸、柳下惠、少连。孔子说:“不放弃自己的志向,不侮辱自己的身心,是伯夷、叔齐吧。”认为“柳下惠、少连,放弃志向,侮辱身心,但说话合乎规矩,行为经过考虑,也就是这样了。”认为“虞仲、夷逸过着隐居的生活,说话无拘无束,放弃官爵合乎权宜。

我和这些人都不同,没有什么可以,也没有什么不可以。”

【评注】

朱子日、孟子曰:“孔子可以仕则仕,可以止则止,可以久则久,可以速则速。”所谓无可不可也。

孟子在公孙丑询问伯夷、伊尹、孔子三人有什么不同时回答说:“他们的处世之道不同。不是他认可的君主不服事,不是他认可的人民不使唤;天下太平时就出来做官,天下混乱时就抽身而退,伯夷是这样的人。只要是君主都能服事,只要是人民都能使唤,天下太平时做官,天下混乱也同样做官,伊尹是这样的人。能够做官,能够隐退,能够长期做官就长期做官,能够马上离开就马上离开,孔子是这样的人。”孔子的境界不是伯夷、伊尹所能追赶得上的,孔子令人高不可攀之处,就在于他无可无不可。

做人能否做到无可无不可,这要看一个人的胸怀是否宽广,志向是否高远。无可无不可,不是风吹两面倒,有也不多,无也不少的墙头草。历史上有许多领导者总是一意孤行,刚愎自用,凡事按照自己的性子来做,以为凭借个人的独特的天赋就能牵着历史命运的鼻子走,这种人到头来终归难逃失败。有时偶尔能成事,但也只是昙花一现。

例如二战时期***头目希特勒、墨索里尼,他们只有“有可有不可,的概念,而没有“无可无不可”的胸怀。

在我国历史上,楚霸王项羽是“有可有不可”一类领导者的代表人物,汉高祖刘邦是“无可无不可”一类领导者的代表人物。试想,如果项羽能多听范增的一些谏言,不固执己见,不好大喜功,不刚愎自用,或许霸王别姬的悲剧不会发生,汉朝历史也将重写。

据历史记载,建武五年(公元29年)正月,汉光武帝刘秀派太中大夫来歙持节护送马援西归陇右。西州上将军隗嚣一见马援到来,十分欣慰,与之同卧同起,询问刘秀的情况。马援说:“此人才明勇略,决非常人可比;且能开心见诚,无所隐蔽,阔达多大节,似与汉高祖同。至于博览经书,文字口辩,处理政事,前世无比。”隗嚣一见称誉刘秀,心中很不是滋味,思虑找个缝隙,借以诘难马援,便将刘秀与乃祖刘邦相提并论,问道:“此人与汉高祖相比,谁人更胜一筹?”马援对先朝开国之君,难免心存忌讳;尤其以子孙比先祖,也不可直言无讳,所以只得笼而统之地答道:“不如也。”但以他的机智和应变天才,还是把彼此优劣映照出来。他接着说:“高帝无可无不可:今上(指刘秀)好吏士,动止合节度,又不喜欢酒。”

马援说刘秀“不如”刘邦,就在于刘邦无可无不可。只有无可无不可,才能显示做事者的胸怀。

我们再来看看宋太祖的故事:

有一次赵普向太祖推荐一位官吏,太祖没有允诺。赵普没有灰心,第二天临朝又向太祖提出这项人事任命事项请太祖裁定,太祖还是没有答应。赵普仍不死心,第三天又提出来。连续三天接连三次反复地提,同僚也都吃惊,赵普何以脸皮这样厚。太祖这次动了气,将奏折当场撕碎扔在了地上。但赵普自有他的做法,他默默无言地将那些撕碎的纸片一一拾起,回家后再仔细粘好。第四天上朝,话也不说,将粘好的奏折举过头顶立在太祖面前不动。太祖为其所感动,长叹一声,只好准奏。又有一位官吏按政绩已该晋职,身为宰相的赵普上奏提出,但因太祖平常就不喜欢这个人,所以对赵普的奏折又不予理睬。但赵普出于公心,不计皇上的好恶,前番那种韧性的表现又重被提起。太祖拗他不过,勉强同意了。太祖又问:“若我不同意,这次你会怎样?”赵普面不改色:“有过必罚,有功必赏,这是一条古训,不能改变的原则,皇帝不该以自己的好恶而无视这个原则。”也就是说,你虽然贵为天子,也不能用个人感情处理刑罚褒赏的问题。这话显然冲撞了宋太祖,太祖一怒之下拂袖而去。赵普死跟在后面,到后宫皇帝入寝的门外站着,垂首低头,良久不动,下决心皇帝不出来他就不走了。

据说太祖很为此感动。

从这里我们能看出宋太祖无可无不可的容人之量与雅量,也能看出赵普的刚毅。

别总争第一

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揖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

【原文】

子曰:“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揖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论语·八佾第三》)

【今译】

孔子说:“君子没有什么争夺的事,除非是射箭比赛。相互作揖行礼,上堂比试,完毕后下来,喝酒,这竞争是君子的竞争。”

【评注】

朱子曰:言君子恭逊,不与人争,惟于射而后有争。然其争也,雍容揖逊乃如此,则其争也君子,而非若小人之争矣。

同类推荐
  • 商人也要懂点哲学

    商人也要懂点哲学

    准确地把握了中国人的价值观由传统到当代的发展演变线索和历程,立足于揭示当代 中国人的价值观概貌,对中国人在生命、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维度上的价值观内容进行发掘,重点突出当代中国人的“生”、“和”、“礼” 、“义”、“惠”、“进”、“美”的核心价值观,展示中国人的精神风貌和价值追求。
  • 天下哲思

    天下哲思

    《天下哲思》是由知名教育学者、2011年中国教师报“非常教师”扈永进主编的“国民通识读本”系列之一,介绍并专业解读曾经改变过世界的伟大哲学思想,衔接中学与大学教育,国内与国际教育,让白领日常充电,了解世界。通识教育思想兴起于哈佛大学,后风靡于世界,本书正是秉承这一思想,向国民传达那些历经时间洗礼仍旧璀璨的天下哲思。书中选取23篇文章展现柏拉图、康德、尼采等巨匠的重要观点,周国平、王蒙等学者的专业解读;文后附有兼具深度与广度的编后絮语,另设精彩快读、背景介绍和延伸阅读,让你全方位、多角度认识每一位学者、每一种思想!
  • 活用庄子:安时处顺

    活用庄子:安时处顺

    本书是介绍庄子智慧的文化读本,作者基于国际视野,站在世界平台上,对庄子智慧进行阐释和解读。作者论述了庄子智慧在启发心灵方面的价值,指明了当今社会,人们如何运用庄子智慧去顺应自然、认识自我、透视人性,在自主自足中圆满人生。作者还讲述了许多西方人士吸纳庄子之言、善加应用并获益良多的实例,中国读者读来会自发产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由衷自豪感和深切共鸣。本书的出版有益于弘扬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为存在知识断层的中国人重拾经典提供便利。
  • 听朱光潜讲美学

    听朱光潜讲美学

    对于如何处理中西关学关系的问题,长期以来众多美学家从各自的学术观点和立场出发,做了积极的探讨和研究。
  • 哲学九讲

    哲学九讲

    哲学的根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精神和物质的关系问题,人们在工作过程中通过对各种知识的概括学习和总结从而更好的更深刻的了解和认识自然、认识社会。哲学通常是研究根本问题的,这就需要对表面的问题进行批判的反思,通过这种反思更清楚的认识世界、了解人生。
热门推荐
  • 溺宠闲妻

    溺宠闲妻

    【想换换口味的妞尽管扑来吧】【吐槽篇】如果有重生的机会,你将会怎样重活一生?银月身为国家重点栽培出来的尖刀利刃,特工之王,双手染满血腥,内心充满疲惫。如果还有重生的机会,她愿‘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山南’,种几亩薄田,栽几株果树,养几盆花草,酿酒,抚琴……,肆意为自己活一生。当她自己设计死自己,再度睁眼,不由大笑三声,哈哈哈,原来老天也有打盹的时候。重生到从农村走出的19岁女大学生长孙凝身上,身世普通,懦弱寡言又倔强如牛,算了,这些都将成为历史。可,谁能告诉她,二十一世纪还有穷到如此地步的人家!?别说土坯房,就连间破茅草屋都没有,只有一个纯天然,绿色环保,原始人才不会嫌弃的寒窑,家里除了三口人外,没一个会喘气的(老鼠,蟑螂除外)。生父‘亡故’,母亲温柔,能干,却性子软弱好欺,双胞胎弟弟乖巧,懂事,聪明,却残了一双腿,不能走路,亲戚各个极品,乡亲算计,恶霸欺负。靠了,还让不让人活了,姑奶奶不发威,当姑奶奶是招财猫啊!家穷,不怕,咱多种地,党的政策好,不怕不致富。啥?没地,不怕,荒山头,沙石滩,有多少算多少,开辟起来都用上。又咋了?没钱!这个问题……当一切慢慢步上正轨,风波又起,当了陈世美的‘亡父’复活了,惊悚!有木有?有没有搞错,叫她认祖归宗?天下哪有那么便宜的事,赡养费,教育费,医疗费,精神损失费……统统拿来!那个谁,当陈世美不要紧,靠出卖自身‘劳动力’换取报酬也不违法,还有,妄想当便宜老爹也不算可耻,但你TMD竟然还带着小老婆全家来墙角……靠!寿星老上吊,活腻歪了,叫你自食恶果。什么?小三还不止一个!靠了,真当老娘是病猫来着,来一个灭一个,来两个灭一双,有本事的统统放马过来。等会,这位帅哥,你干吗来的?虾米?来挖老公墙角的。“老公,咋办?”“拖出去,扔监狱扫厕所。”“老公,那地方也归你管?”“他蓄意破坏军婚,扫厕所是轻的,再不老实,给他扔女子监狱伺候去。”“帅哥,还不叩谢主隆恩。”【正式篇】她是‘特工牌儿’乡村女大学生,家徒四壁,一穷二白,浑身上下最值钱的就是脑袋里未来十几年的信息资料。他是将门之后,三军战神,精神领袖,左手握权,右手攥钱,无数女人趋之若鹜的钻石单身汉。一次意外‘碰撞’,她充分发挥快、准、狠、稳的良好习惯,将他‘捕获’,让本没有交集的两人,人生从此纠葛到了一起。
  • 十亿死亡游戏

    十亿死亡游戏

    你听说过死亡游戏吗?那是一个披着生存游戏的皮让你与死神近距离接触的游戏。你为十亿元而心动吗?如果成功闯过一百个关卡,你就能得到它。你因为什么参加这个游戏?金钱、梦想、受人胁迫,还是爱情?如果告诉你,需要背负友人或是恋人的死亡才能在游戏里继续走下去,你会后悔吗?但是,你也可以把这当做一场人生冒险,体验丛林、沙漠、雪山、深海、峡谷等各色风情。同样,你也能在这场生死游戏里收获爱情和友情。那么,最后站在出口的人,有你吗?
  • 长梦决

    长梦决

    此梦不停,生命不止,一个普通的少年又有怎样的经历,十年1度的群英逐鹿大赛即将开始,又会发生怎样的事情呢……
  • 升级神器

    升级神器

    万年前,神武大陆,天现冥洞,武道法则缺失,邪神入侵。当时,人魔妖三族,力抗邪神,补合苍天缺口,并重铸武道法则。邪神之祸平定后,三族内讧,武道相争,亦是纷乱不止。但,神武大陆终是人与妖的天下,人、妖二族,合力共创魔界,魔帝陨,魔界太子林辰,被魔帝施展大神通,传送消失。林辰再次重生之际,却已过万载时光,物是人非。昔日威震苍天的魔界太子,如今虽变为一弱势少年,但灭族之仇,不共戴天。那曾经的诸神,所铸下的恶果,令他立下重誓,必平旧怨,重定乾坤。这一世,林辰应运而生。这一世,他手掌至尊神器‘杀人书’,注定横扫六合
  • 宋词三百首

    宋词三百首

    “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词至两宋,神韵兼备,名家辈出,于是各种选本层出不穷。《宋词三百首》为上彊村民选编,初版于民国甲子年(1924年),原是为子侄觅句诵习的蒙学读物,兼收各流派之名篇,共收录词人八十八家,词三百首,是流传最广、最具代表性的宋词选本。本版《宋词三百首》以上彊村民所编之作为底本,详加注释,并做细致赏析,同时辑录陈廷焯、唐圭璋等历代名家的点评,以提高读者阅读的审美兴味。
  • 弹痕

    弹痕

    当过兵,站过岗,守过边疆上过天。走过南,闯过北,拉着死神跳过舞。挨过刀,中过弹,枕着鳄鱼睡过觉。翻过山,游过海,搂着死人嗥过歌。
  • 审美价值结构与情感逻辑

    审美价值结构与情感逻辑

    本书是孙绍振教授文艺学理论研究部分成果的结集。孙先生196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既沐浴了五四文化重镇诸多学术大师的思想余泽,又得到当时云集北大的朱光潜、蔡仪、金岳霖等各具代表性的哲学、美学、语言、文学大家的学术熏陶与逻辑训练,而十几年僵化的庸俗社会学的教条则孕育了他的怀疑与批判精神。
  • 皇后来袭:暴君,你站住!

    皇后来袭:暴君,你站住!

    她堂堂特工穿越,艳遇无情帝王,一次次的厌恶,怀疑,利用。让他终于厌弃了她,放她离开。再相逢时,战争烽烟。他看到了她惊才绝艳的另一面,他的爱慕她不要。只能苦苦追寻,一次意外,露水姻缘,让他们再也无法分开。突如其来的怀孕,他的怀疑和痛苦,最终的接纳。却发现惊喜来临!【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毗尼日用录

    毗尼日用录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叶哥的传奇人生

    叶哥的传奇人生

    十七年后,他拖着残垣断壁般的身躯低调地回归华夏,就如同一个漂泊浪子一头扎进了母亲的怀抱,一段让苍天敬畏,让大地颤抖,让世界疯狂的传奇人生从这里开启...完本作品《重生最强特种兵》250万字,人品保证,请读者朋友们放心收藏,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