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302200000015

第15章 毛泽东智品古代史籍(4)

诸葛亮在中国传统文化里是智慧的象征。毛泽东肯定诸葛亮的聪明才智。1962年2月,他在和南京炮兵工程学院院长孔从洲谈日益进步的科学技术时,又谈了诸葛亮的兵器改革,说:我们祖先使用的十八般兵器中,刀矛之类属于进攻性武器,弓箭是戈矛的延伸和发展。由于射箭误差大,于是又有了弩机,经诸葛亮改进,一次可连发十支箭,准确性提高了。他征孟获时使用了这个先进武器。可是孟获也有办法,他的三千藤甲军就使诸葛武侯的弩机失去了作用。诸葛亮经过调查研究,发现藤甲是用油浸过的,于是一把火把藤甲军给烧了。

毛泽东还常以诸葛亮作为智慧力量的象征激励干部和战士。在红军时代,他就多次说:三个臭皮匠,顶一个诸葛亮。只要我们有诚心,有耐心,湘粤赣边就能有千个万个“诸葛亮”。动员起来,参加我们的斗争,那我们干出来的事业就一定比当年的诸葛亮不知要伟大多少倍。

客观地讲,历史上的诸葛亮并非小说塑造中的那样全美全能。1959年7月,毛泽东在中央政治局常委会扩大会上就说:人的认识是逐步发展的,不可能如同孔明那样,事先安排定锦囊妙计。毛泽东还说:单独的一个诸葛亮总是不完全的,总是有缺陷的。他在读宋苏洵《权书·项籍》有关评说诸葛亮“弃荆州而就西蜀,吾知其无能为也”条时,写下了精彩的批语:

其始误于《隆中对》,千里之遥而二分兵力,其终则关羽、刘备、诸葛三分兵力,安得不败。

历来史家皆大颂特颂诸葛亮《隆中对》的战略思路,但毛泽东却奇语惊人,别树一帜,言之成理,堪称卓见。

陈庆之:“再读此传,为之神往”

《陈庆之传》载于《南史》第六十一卷。毛泽东在该书封面上,用粗重的黑铅笔划了读过两遍的圈记。在目录“陈庆之”三字旁,划了两条着重线。在传记开篇的天头上,连划四个大圈,又用他苍劲的笔迹,醒目地标写着“陈庆之传”四个大字。在第一段介绍陈庆之生平的地方,毛泽东富含深情地批注:

再读此传,为之神往。

一九六九年六月三日在武昌

文内许多地方,毛泽东又圈又点,划满了着重线,足见他阅读之专注和倾情。

陈庆之是南朝梁武帝时出身寒门的著名武将。为人忠正耿直,有胆,有识,有才,建有赫赫武功。

梁武帝普通元年(520年),魏徐州刺史元法侩降梁,梁武帝派陈庆之去接应,又让他率军队护送豫章王综入镇徐州。魏十万大军抗拒,都被陈庆之挫败了。后豫章王投奔了魏,陈庆之及时地“斩关夜退”,保全了军队的实力。

大通元年(527年),陈庆之攻打魏国的涡阳,魏派兵增援。有人说:派来的前锋必定是精锐,打胜了算不上功劳,打败了挫伤自己部队的锐气,不如不打。陈庆之说:魏兵是远道而来,征途疲惫,只要我们敢打,没有打不败的道理。他亲自率领五百余兵卒奔击,魏前锋被破。陈庆之迅速占领了涡阳城,与攻城的魏兵,自春至冬,打了“数十百战”。有人想退兵,陈庆之坚决反对。魏在城周围修筑起十三座堡垒,被陈庆之先破了四垒,他把这四座堡垒的俘虏,全都割去了耳朵,让其他九座堡垒的敌兵看,加强威慑力量。又鸣金击鼓,奋勇进击,魏兵大败,涡水为之塞流。陈庆之乘胜又占领了城父。

也正是在这一年,魏国大乱,北海王元颢来降,梁武帝派陈庆之护送他回魏国为帝。陈庆之又屡挫魏军。魏军将领丘大千以精兵七万,分筑九垒抗拒陈庆之。陈庆之从早到午仅半天的时间就攻陷了三垒,魏兵退。魏济阳王元晖业以两万人来救,被陈庆之击败,晖业被擒。魏又派出大量援军,据守荥阳。陈庆之军中很恐慌,他对众人说:“我等才有七千,贼众四十余万,今日之事,意不图存,须平其城垒。”在他鼓动下,战士们勇敢地攻下城池。入城后,又被围,陈庆之率精兵三千人大破之,魏军逃散降服。陈庆之护送北海王元颢以来,“十四旬平三十二城,四十七战,所向无前”。

陈庆之破关斩将、所向无敌的英雄战绩,充分体现了他的果敢机智和军事才能。这是军事家毛泽东多次阅读他的传记的根本原因。

1969年,毛泽东已是76岁的老人,远离战争年代也已二十年,他自己运筹帷幄、决胜千里、威武雄壮的经历,为陈庆之的事迹所引发,从而心驰“神往”古战场,产生“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的千古共鸣。难怪他对“此传”要反复阅读呢!

“马周才德,迥乎远矣”

毛泽东在读《旧唐书》和《新唐书》时,对于《马周传》都十分重视,在许多地方划了浓密的圈点,有的地方加旁圈,有的地方在天头上加三个圈。

唐太宗贞观年间,是被史家谀为太平盛世的时代,但是马周却以犀利的政治眼光,于太平中看到潜伏的危机,并敢于上疏直陈于皇帝面前。毛泽东读了《新唐书》上这篇奏疏,于书上批道:

贾生《治安策》以后第一奇文。宋人万言书,如苏轼之流所为者,纸上空谈耳。

马周的奏疏所以不是“纸上空谈”,在于他针对时弊,指出了切实的问题。

马周指出当时国家形势并不稳定,百姓负担沉重,劝谏唐太宗吸取隋炀帝的教训,才能长治久安。他说:“今百姓承丧乱之后,比于隋时,才十分一,而徭役相望,兄去弟还,往来远者五六千里,春秋冬夏,略无休时。”“四五年来,百姓颇嗟怨,以为陛下不存养之。”马周指出了这种状况的危险性:“自古黎庶怨叛,聚为盗贼,其国无不即灭。人主虽悔,未有重能安全者。”马周的这番话,不啻于向唐太宗提出了一个严重的警告。

马周以历史为鉴,指出“夏、商、周、汉之有天下”,多者八百余年,少也四五百年,主要由于“积德累业,恩结于人”,而“自魏、晋逮周、隋,多者五六十年,少者三二十年而亡”,主要由于“创业之君,不务仁化,当时仅能自守,后无遗德可思”,所以“一夫大呼,天下土崩矣”。他直陈太宗“虽以大功定天下,而积德日浅”,所以应“隆禹、汤、文、武之道”,“节俭于身,恩加于人”,才能“卜祚遐长,而祸乱不作也”。

马周对当时的吏治也提出了尖锐批评,要求改革只重内官,忽视县令、刺史的选官的弊病。他说:“臣闻天下者,以人为本。必也使百姓安乐,在刺史、县令耳。县令既众,不可皆贤,但州得良刺史可矣。”他批评当时选官,“独重内官,县令、刺史颇轻其选。又刺史多武夫勋人,或京官不称职始出补外”,这样必然会使“百姓未安”。

马周的政见得到了唐太宗的赞赏,也得到同僚的称许。唐太宗说:“我于马周暂不见,则便思之。”中书侍郎岑文本则说:“吾见马君论事多矣,援引事类,扬搉古今,举要删芜,会文切理,一字不可加,一言不可减。听之靡靡,令人亡倦。”这也许就是毛泽东把马周的奏疏视为“第一奇文”的原因吧!

马周出身比较低微,“少孤,家寠狭”,“落拓不为州里所敬”。后辗转到京师,借住中郎将常何家,由于替常何代拟了二十余条评论政治得失的意见而被唐太宗发现,从此成为备受信任的股肱之臣,为开创“贞观之治”贡献了重要力量。

毛泽东对马周的才德评价很高。《新唐书》作者欧阳修评论说:“周才不逮傅说、吕望,使后世未有述焉。”毛泽东却认为商王武丁时的相傅说和辅佐周武王灭商的吕望(即姜太公)比不了马周。他说:

傅说、吕望,何足道哉。马周才德,迥乎远矣。

马周饮酒有海量,青年时期曾“命酒一斗八升,悠然独酌”。他在48岁时便因病而死,毛泽东认为他所以不能长寿,是由于“饮酒过量,使不永年”,对这位杰出的历史人物的英年早逝流露出一种深深的惋惜之情。

毛式历史人才观

毛泽东在批注史籍和谈论历史时,有一个很大的特征就是以“历史人物为中心”。那么,什么样的历史人物能引起毛泽东的瞩目呢?或者说,毛泽东对历史人物褒贬取舍的标准是什么呢?

其一,不以出身地位论英雄

毛泽东曾多次把项羽和刘邦两人并提,并进行比较。在读《史记》时,毛泽东曾在《高祖本纪》中写了这样的批语:

项王非政治家。汉王则为一位高明的政治家。

在毛泽东看来,刘邦之所以成功,项羽之所以失败,其政治才能最为重要,而这种才能的形成,则与他们的出身有关。

在1959年12月至1960年2月读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的谈话中,毛泽东曾讲过:

刘邦能够打败项羽,是因为刘邦和贵族出身的项羽不同,比较熟悉社会生活,了解人民心理。

毛泽东还认为,刘邦之所以成为一位“高明的政治家”,主要是因为他善于用人,善于纳谏。1962年1月30日,毛泽东在扩大的中央工作会议上,生动地讲述了《史记·郦生陆贾列传》中,刘邦见郦食其的故事,他借这个故事教育干部:

刘邦是在封建时代被历史家称为“豁达大度,从谏如流”的英雄人物。刘邦同项羽打了好几年仗,结果刘邦胜了,项羽败了,不是偶然的。

刘邦是个小吏出身。年轻时,“不事家人生产作业。及壮,试为吏,为泗水亭长,廷中吏无所不狎侮。好酒及色。”可以说是“老粗”出身。毛泽东从刘邦这个典型中总结出“老粗出人物”的结论。

1964年1月7日的一次谈话中,毛泽东说:

自古以来,能干的皇帝大多是老粗出身。汉朝的刘邦是封建皇帝里边最厉害的一个。刘敬劝他不要建都洛阳,要建都长安,他立刻就去长安。鸿沟划界,项羽引兵东退,他也想到长安休息,张良说,什么条约不条约,要进攻,他立刻听了张良的话,向东进。韩信要求封假齐王,刘邦说不行,张良踢了他一脚,他立刻改口说,他妈的,要封就封真齐王,何必要假的。……南北朝,宋、齐、梁、陈,五代梁、唐、晋、汉、周,很有几个老粗。文的也有几个好的,如李世民。

1964年3月24日的一次谈话中,毛泽东再次阐述他的这种观点,他说:

可不要看不起老粗。知识分子是比较最没有知识的。历史上当皇帝,有许多是知识分子,是没有出息的。隋炀帝就是一个会做文章、诗词的人。陈后主、李后主,都是能诗能赋的人。宋徽宗既能写诗,又能绘画。一些老粗能办大事情,成吉思汗、刘邦、朱元璋。

毛泽东对贵族出身的隋文帝杨坚和唐高祖李渊的评价都不高,尽管他们是开国皇帝,但是缺乏政治才能。毛泽东在《隋书·高祖本记》上的批语是“蕴藏大乱”,对唐高祖李渊的批语是“遇事无断制”。

其二,欣赏能文能武的人

毛泽东称赞过的许多人物,如曹操、周瑜、诸葛亮、李世民、张说、朱敬则、范仲淹等,都是能文能武的人物。他年轻时,“独服曾文正”,也正是曾国藩能文能武。

1958年,毛泽东到安徽视察,路途中读《三国志·吕蒙传》。毛泽东说:

吕蒙是行伍出身,没有文化,很感不便。后来孙权劝他读书,他接受了劝告,勤学苦读,以后当了东吴的统帅。现在我们的高级军官中,百分之八、九十都是行伍出身,参加革命后才学文化的,他们不可不读《三国志》和《吕蒙传》。

1973年7月,毛泽东布置校注《史记·绛侯周勃世家》、《史记·灌婴列传》、《晋书·刘元海载记》等,是大有深意的。周勃、灌婴是跟随汉高祖刘邦起兵的武将,虽然他们功劳卓著,但由于没有文化,常遭后人鄙视。匈奴贵族刘渊(即刘元海)曾说过:“吾每观书传,常鄙随、陆无武,绛、灌无文。”意思是说,通过他翻阅史书,像随何、陆贾这样的人,只有文才不懂军事;而周勃、灌婴只会打仗,没有文才,这都是他所不佩服的。

毛泽东所以要让高级干部读《刘元海载记》,正表明他比较赞赏刘渊的话,只文不武或只武不文,都是不行的。

其三,赞赏于乱世中建功立业的英雄豪杰

青年毛泽东在读《伦理学原理》时,就曾写过这样的批语:

吾人揽史时,恒赞叹战国之时,刘、项相争之时,汉武与匈奴竞争之时,三国竞争之时,事态百变,人才辈出,令人喜读。至若承平之代,则殊厌弃之。

这段话表达了他对乱世英雄豪杰的赞美之情。从毛泽东一生的读史实践来看,他是始终遵循着这一观点,认为“乱亦历史生活之一过程,自亦有实际生活之价值”,即使是在晚年,他最赞赏的也是那些乱世中的英雄。

例如,五代时后唐庄宗李存勖是靠长期艰苦征战取得帝位的。尽管在他取得帝位后,由于信任伶人、残酷搜刮等弊政导致了“祸乱”,使他成了短命的皇帝,但他为夺取天下而英勇作战的事迹,仍然是中国历史上光彩的一页,受到毛泽东的特别瞩目和赞许。

毛泽东对《通鉴纪事本末》《后唐灭梁》一篇,读得很仔细,并写了几条批语。毛泽东十分称赞后唐灭梁过程中的三个关键人物:李存勖本人和他的两个谋士康延孝、郭崇韬。毛泽东批语道:

康延孝之谋,李存勖之断,郭崇韬之助,此三人者,可谓识时务之俊杰。

在后唐与后梁为夺取中原统治权而进行的长期战争中,李存勖继承其父李克用的事业,“不栉沐,不解甲,十五余年”。由于战争十分艰苦,有人建议“与之约和,以河为境,休兵息民”。李存勖“审机独断”,坚持执行康延孝、郭崇韬的积极进攻的战略,终于获胜。

毛泽东的批语说:

已成摧枯之势,犹献退兵之谋,世局往往有如此者。此时审机独断,往往成功。

在进攻汴州准备灭梁的最后战役前,李存勖和其他将士一样,遣送家属到兴唐,准备与梁决一死战。李存勖告别家属说:“事之成败,在此一举。若其不济,当聚吾家于魏宫而焚之。”对此,毛泽东很是感佩,批了一句:

生子当如李亚子。

“李亚子”是李存勖的小名,这句话本是朱温败于李存勖时的感叹之词,毛泽东借引来,可见他对李存勖的赞许。

也许就是在这次读完关于后唐庄宗李存勖的史籍以后,毛泽东想起年轻时读过的一首歌颂李克用、李存勖父子的咏史诗《三垂冈》,他虽然已记不清“是何代何人所作”,但诗的内容他还背得下来。诗云:

英雄立马起沙陀,奈此朱梁跋扈何。

只手难扶唐社稷,连城犹拥晋山河。

风云帐下奇儿在,鼓角灯前老泪多。

萧瑟三垂冈下路,至今人唱百年歌。

毛泽东通过他的秘书田家英查出了这是清人严遂成的《三垂冈》诗。

毛泽东对于史籍中记载的那些以儒术治国,或者只是守成并无作为的人物似乎不太感兴趣。被很多史家赞誉为“文景之治”的汉文帝、汉景帝,毛泽东却并不以为然。

1957年4月10日毛泽东在同《人民日报》负责人及有关领导谈话时说:

历史上不是提什么“文景之治”吗?实际上,文帝、景帝只是守成,是“维持会”,庸碌无能。从元帝开始,每况愈下。元帝“牵制文义,优游不断”。他说他父亲宣帝“持刑太深”,主张起用儒生。宣帝生气地说:“汉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杂之,奈何纯任德教,用周政乎?”并说:“乱我家者,太子也!”到了哀(帝)平(帝),更是腐败。

这表明毛泽东对“维持会”式的历史人物是不太感兴趣的。他还和人说,《后汉书》只有光武可读,这也正是由于汉光武帝刘秀是从征战中承续汉家基业的“中兴之帝”,所以读起来才有点意思。

其四,尊崇硬汉子,鄙弃“软骨头”

毛泽东对于历史上那些“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敢于坚持真理,甚至以身殉志的人总是给予了高度的赞扬,而对于向统治者摇尾乞怜,甚至妥协投降的人则给予鄙视和批判。

同类推荐
  • 鲁迅全集(第十三卷)

    鲁迅全集(第十三卷)

    鲁迅全集(第十三卷)-苦闷的象征、出了象牙之塔、思想·山水·人物。1936年10月,鲁迅先生在上海逝世。鲁迅先生纪念委员会为"扩大鲁迅精神的影响,以唤醒国魂,争取光明"编印了鲁迅逝后第一版《鲁迅全集》。《全集》由蔡元培任主席的鲁迅先生纪念委员会负责编校,编辑委员有蔡元培、马裕藻、沈兼士、茅盾、周作人诸先生。《全集》总目以鲁迅亲定的著述目录为基础,增加了译作部分,并力求各册字数大致相当。全书大致分创作、古籍校辑、译作三大部分。各部分内容按时间先后排序。全书总计六百余万字,共分二十卷。于1938年6月正式出版并发行。本次出版,就是以1938年的这一版《鲁迅全集》作为底本的。
  • 亚洲现代作家作品浅析

    亚洲现代作家作品浅析

    文学作品是作家根据一定的立场、观点、社会理想和审美观念,从社会生活中选取一定的材料,经过提炼加工而后创作出来的。它既包含客观的现实生活,也包含作家主观的思想感情。此书堪称亚洲现代作家及作品的博览会,内容全面具体,具有很强的文学性和知识性。
  • 人生慢:给自己朗读(朗读者系列)

    人生慢:给自己朗读(朗读者系列)

    《人生慢:给自己朗读》一书分为六部分,以抒发个人的情绪——品味爱的忧伤、沉浸于回忆的思念、独享孤独的静寂、热爱锐意进取的人生……《人生慢:给自己朗读》一书除了收录著名作家的经典文字,对作者的主要人生经历和基本情况进行了概述,也对文字所创作的背景进行分析,还给读者提供了不少朗读的建议,让读者更立体地了解文字的内容,更顺畅地抒发自己的情感。
  • 陈思和文集:巴金的魅力

    陈思和文集:巴金的魅力

    全书共分为《巴金研究论稿》《巴金研究论稿续编》《巴金研究的回顾与瞻望》三辑,主要收录了作者1980年代以来关于巴金文学思想研究的专题文章。在现当代作家中,巴金是独具一格的,从青年巴金到晚年巴金,尤其是“随想录”的出版,更是他思想的一次闪亮。这本书是作者全方位深入研究的成果,展现了一个多面相的巴金,堪称一本真正的“巴金评传”!
  • 心安即是归处

    心安即是归处

    本书是一本回顾友情亲情,感悟生命可贵的散文集:与时光擦肩而过、用文字抗衡世间、聆听生命苍凉、人间有趣是清欢。以温暖灵动的笔,记录亲情友情的可贵,感慨容颜易老、时光易逝,呼吁人们珍惜当下;并号召人们在阅读中拓展生命的宽度,充实精神的维度。
热门推荐
  • 名门虐爱:前妻不好追

    名门虐爱:前妻不好追

    她是他的妻,在他想要爱的时候,她却和别的男人背叛了他,他狠狠地捏着她的下巴咬牙切齿地说:“我给你自由!连若水,你记住,如果有一天,你又落到我手里,我会让你生不如死!”两年后,她与他又相遇,再也走不出他为她精心编制的爱情牢笼。她一步步深陷他的温柔陷阱不可自拔,他冷眼旁观,直到她又为他心动,,他才凑到她耳边说,我从未爱过你……联系QQ:2378264528
  • 梦本源

    梦本源

    ——简介——所有纬度中最差劲的一个河洛,梦中收到自称是另一纬度空间里的河洛传音!那是一位大神级河洛!因为大神河洛的原因,在所有“河洛”的纬度世界里,“最差劲的河洛”空间纬度会经常出现错乱!也就是说之后“最差河洛”(就是主角了)所处的纬度经常会有变动…也许今天是吐槽为根本纬度规则的空间…也许明天是哈利波特的纬度空间…也许大后天是拳皇八神的纬度空间…哆啦A梦…龙珠…王者荣耀卡…崩坏三…鬼怪灵异…奇葩特殊…玄幻武侠………这是一个主角虽有无敌但还是需要脑子才能生存的世界!——>。<——
  • 春闺错之权相暖妻

    春闺错之权相暖妻

    一夜之间,她被从将帅的位置拉下深渊。父亲生死不明,她的士兵死得不明不白,莫名被人夺了军功。以最讨厌那个人的童养媳身份回到尔诈我虞的皇都,她又能否从这股漩涡中拿到她最想要的东西。今生,她褪下戎装,藏于后宅,誓要除害复仇,转换身份斗极品。只是……她不明白,两个互相讨厌的人为何偏偏在这一世凑成一对夫妻。她变成他的童养媳,而他变成她的丈夫。即使换了身份,依旧看不惯他奸相的作派,即使知道他是她的丈夫,她仍旧不肯低头。他说:“我只要你抬头看我一眼。”那时,她发现了他深藏数年的秘密。*权相有三不。一不能逾矩。二不能亲近。三不能爬床。舒锦意冷嗤:“不能爬床?爬了又能奈她何?”相爷一脸正经:“不能奈你何,只能疼爱你!”*腹黑权相VS重生女将帅,前世女扮男装把腹黑权相搞成压抑权相,今世来做‘冰冷夫妻’。
  • 云中谁寄锦书来

    云中谁寄锦书来

    "一场车祸,一个死了又活过来的孩子。当年的事情到底是阴谋还是阳谋?这个男人到底是真心还是歹意?谁能来解答?当年又不是她抛夫弃子,为啥现在要认命的伺候这个少爷……到底还有没有天理了!"--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黯雷

    黯雷

    作品标签:热血、孤儿、魔王附体。主角能力元素:黯、雷。原书名:《我真不是人格分裂啊》注意慎入!:本书有六章被屏蔽,目前没有解封的想法,因为前二百五十章左右准备以后重修一下,当然不会改剧情,只是更加完善圆润。具体注意事项请看评论区置顶。而当这则注意提示删除之时也就意味大功告成。内心复躁。以及:本书是作者为了自己而写,目前因自身原因时常断更,休更,自由更新且不稳定,请谨慎收藏,以及注意置顶。
  • 北平

    北平

    郑振铎一生兴趣广泛,著述丰富,对中国文化学术事业的很多方面都作出了重要的贡献。本书所选作品,其内容几乎覆盖了郑振铎多姿多彩的生活的方方面面,读书、旅行、交游、考古、收藏,写来都生动自然,回味长久。从中可以看出一颗热情的心灵。
  • 刺猬的宿命

    刺猬的宿命

    (本书取材于现代,它主要讲述一个女孩的一生,校园,家庭,社会上一系列她所经历的事情,有对爱情的懵懂,源于内心的叛逆,种种矛盾致使她变成一个她自己都不认识的人,就像刺猬一样扎得人心疼,可是痛的不是别人,而是她自己,刺猬的宿命为你演绎一场属于90后的执着与90的后悲伤)一场家变改变她是小公主的命运,夹杂着她眼里爸爸妈妈那算得不是很幸福的婚姻,从此她过得很是辛苦。她始终相信大难不死必有后福,所以一切她都只是顺其自然而然。越长大越孤单,校园与生活交织,使她越来越渴望一份真正的爱情。如果一朝隐忍只是为了他日更好的报复,那么她的乖巧也只是为了有一天更好的逃离。曲终人未散,她不懂当年是她太过于用心,还是执着于某些不争的事实,才将自己弄得遍体鳞伤。终于,在感情的重重打击之下,她的心累了,只想为它找一个可以栖息的港湾。只是天下之大,何处才是其容身之所?新文《时光不曾淡忘我的爱》http://m.wkkk.net/a/525993/
  • 东皇传

    东皇传

    修仙学院外部并不是很大,但内部却别有洞天。这里的房子看似靠得很近,不过当你朝它走的时候你就会发现不论你怎么走,房子和你的距离始终不变。其中运用的正是缩地成寸的反原理。
  • Liber Amoris

    Liber Amoris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刘更新传奇

    刘更新传奇

    他就是村里的首富——东家刘继基。刘继基恪守耕读传家的古训,小时上过私塾,不但背诵过《百家姓》、《三字经》、《千字文》之类的启蒙书籍,且读过成担子的经史子集,年少时考过两次,未能进学,也就死了读书求仕的心。从此一门心思下田劳作,犁耙锄刨,扬场放磙样样在行。他深谙“创业好比针挑土,败业如同水推沙”的至理名言,节衣缩食,不畏艰辛。家业日盛,仍不丢农事,经常下田劳动。衣着打扮,也和种田人没有两样。他精打细算,辛勤俭朴,不沾吃喝嫖赌抽的恶习,几十年如一日艰苦奋斗,终于使父辈留下的殷实家业,在他手上日益发达,成为有好田二百亩,房舍数十间,五六头驴骡的大户人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