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317600000002

第2章 神骨(1)

何为神骨

原典

语云“脱谷为糠,其髓斯①存”,神②之谓也;“山骞③不崩,惟石为镇④”,骨之谓也。

注释

①斯:语气助词,无实义,这里指“仍然,还”。②神:与“精神”不是对等的概念,除了有精力旺盛的含义外,更多的还包括一个人经由学识、经历、意志、气质中体现出来的智慧光芒,是生命力、行动力、意志力和创造力的综合体现。③骞:拔去,引申为损、亏,这里可理解为土石的剥脱流失。④镇:用力量压而维持稳定,这里指依靠岩石的支撑而保持固定。

译文

俗话说“稻谷去掉的外壳,就是没有多大用途的谷糠,但稻谷的精华——米,却仍然存在着,不会因外壳的磨损而丢失”。这个精华,比之于人,就是一个人的“神”。俗话也说“山岳表面的泥土虽然经常脱落流失,但它却不会倒塌破碎,因为它的主体部分是硬如钢铁的岩石,不会被风吹雨打去”。这里所说的“镇石”,便相当于一个人身上最坚硬的部分——“骨”。

解读

《神骨》为《冰鉴》之开篇,为全书的总纲,主要论述“神”与“骨”,由此可见曾国藩品鉴人物时关注的重点。曾国藩用了两个比喻,形象地说明“神”和“骨”的所指。

稻谷的精华是米,米蕴藏在壳内,碾壳成糠,皮去掉了,精华犹在,也才有用。米未随糠去,因而“神”也不会因“形”(相貌等)的变化而有什么损失。“神”与“形”,犹如“米”与“糠”,所以说“脱谷为糠,其髓斯存”。

“骨”外有皮有肉,如高山之上有土有沙。骨骼是人体框架的根本支柱。骨之与人体,犹山石之于沙土。沙土脱落流失,但山石岿然屹立,仍足以见其雄壮。恰如人体相貌,即使有什么损伤缺陷,但骨之丰俊神韵不会变化,仍足以判断人的显达,所以说“山骞不崩,惟石为镇”。

具体到人身上,究竟什么是“神”呢?

“神”在这里指的是人的内在的精神状态,与“形”相对,由人的意志力、注意力、生命力、行动力和气质、风度等构成,比日常生活中的“精神”的内涵丰富得多,往往可通过一个人的外观形态特别是眼睛表达出来。这种内在的精神状态不会因为外貌的美丑、皮肤的黑白而发生变化;也不会因一时的喜怒哀乐而发生大的变化。也就是说,“神”具有很强的稳定性,并不会由于外在的干扰因素而随时发生改变;同时也说明“神”有一种奇特的穿透力,可以穿越各种表象(如外貌)的干扰而表现出来。“神”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它还是一种气质性的东西,能在后天的环境中发生一定的变化。经由各种磨炼,如智慧、阅历、才能和信心增长了,“神”也会更加清明精湛,丰厚纯熟。

当然,“神”不是凭空而来的东西,它不能脱离具体的物质形式而独立存在。它必然是有所依托的。古书上曾有这样的诗句:

论神

神居内形不可见,气以养神为命根;

气壮血和则安固,血枯气散神光奔。

莫标清秀心神爽,气血和调神不昏;

神之清浊为形表,智愚贤肖最堪论。

由此可见,“形”是“神”的物质基础和表现形式,二者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看不见摸不着的“神”蕴藏于“形”内,决定着“形”的风采和神韵。如果神是“光”,“形”就是太阳和月亮,日月发出普照大地的光芒,而光并不是日月本身。因此,在日常生活中观人的时候,观“神”要察“形”,察“形”更要观“神”。曾国藩开篇引用比喻的用意也就在此:看人不能只看表面,而是要神形兼备,观表察里。这里的“表”就是指人的“形”,即外部形象;“里”就是指“神”及人的内心世界。

关于“神”与“形”,中国传统医学还有“形有助于养血,血有助于养气,气有助于养神”的说法。如果形体完备无损,血液就能够流通(中医有“通则不痛,痛则不通”的说法),血液流通无阻,气就能顺畅;气一顺畅,神就明清爽朗。可见“神”贯穿在生命的全过程之中,是生命力的重要表现特征。生命力旺盛,气血就旺盛,“形”就表现出勃勃生机。如果血枯气散,就必然精神恍惚,“形”就会委靡不振。而精、气、神、血的稳定性是一个较长时期的过程。也就是说,如果一个人长时间血不畅、气不顺,精力就不能集中,办事效率自然低下,才能就难以发挥,事业发展也就无望。长此以往,命运的通达骞滞不言自明。观人者凭此下断语,往往能够出言如神。相反,如果一个人长时间地处于血畅气顺、神安体泰的状态之下,一旦需要,精力马上高度集中,调动激发体内潜能,灵感与超水平发挥就有实现的可能。长此以往,自然事业有成。观人者只要善于抓住这一“信息”,就能够判断如神。

“神”的足与不足,影响到才能发挥,对事业和命运的成败至关重要。

什么是“骨”呢?

依据“天人感应”(或称之为“人体微观宇宙说”)这一基本理论,从局部看整体,对人的命运际会进行判断;从文化人类学方面来看,“微观宇宙说”或“天人感应”的理论有其文化上的意义,也是我们了解古代中国人思维方式和心理世界的重要坐标。其实,各种相术虽然有迷信的一面,但是也包含了不少古人认识社会和人生的经验总结,具有某些合理的成分。

“骨”的本义是骨骼,后来与相术结合成为相术的一个术语。《冰鉴》中所言的“骨”专指与“神”相配,能够传“神”的那些数量不多的几块骨。在人类的童年时代,人们常常用骨来占卜吉凶,中国古人用相术来占卜命运,也往往从人的形体骨骼入手来探究人的福祸寿夭。东汉王充所著《论衡》中《相骨》一章中有“案骨节之法,察皮肤之理,以审人之性命无不应者”,可见当时就有通过对骨骼形体的整体观照来判断一个人的富贵贫贱作的主法论。

“骨”与“神”的关系也可以从“形”与“神”的关系上来理解。血肉之躯,或因生活条件的改变而或肥或瘦,须发因年龄的增长而由浓变稀,唯有骨是不会发生太大变化的。从体质人类学的角度来说,骨的重要在于骨骼支撑血肉之躯,犹如大厦之需栋梁,而且它的遗传、发展往往要积以数代、数十代、数百代人,一个民族的强大、一个姓氏的繁衍、一个家族的兴隆,都是需要强其骨的。因此,古人识人时,看重对骨的观察,也是有一定的客观依据的。只是“骨”与“神”之间,带有让人难以捉摸、难以领会的神秘色彩。一般人往往难于把握,只有在实践中自己去多加体会。

处世活用

《冰鉴》的鉴人之术,其核心思想就是全面衡量,知人论事。曾国藩不仅从人的相貌、言语、行动等方面去考察一个人,还要从方方面面去把握一个人的“神”,从而根据这个人的综合素质委以责任。因此,曾国藩察神识人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也是一个综合的过程,这也正是曾国藩高于他人之处。

江忠源(1812—1854),字常孺,号崛樵,湖南新宁人。江忠源本在湖南偏僻山中读书,因参加科举考试到了北京,以同乡晚辈的身份去拜见曾国藩。当时曾国藩已是二品官员,而江忠源只是一个普通的待进举的读书人。见面后,两人谈得很投机,曾国藩也赏识江忠源的才华。

江忠源告辞时,曾国藩目不转睛地看着他离去,直到他走出门外。曾国藩对介绍江忠源的郭嵩焘说:“京师求如此人才不可得。”继而又说:“是人必立功名于天下,然当以节义死。”当时世事太平,在场的人听闻此言都很惊疑。

1848年,江忠源开始办团练镇压新宁县的青莲教起义,一役而定,授七品知县,往浙江任职。1851年,洪秀全领导和发动了金田起义,太平天国运动爆发。次年,江忠源带兵进驻广西,投奔广西副都统乌兰泰军中,准备狙击节节胜利的太平军。曾国藩知道后,从北京给江忠源写信,坚决反对他投笔从戎,认为他“读书山中”,投笔从戎,“则非所宜”。他还动员朋友劝阻江忠源,认为“团练防守”即为文人本分,他率兵去广西,就是“大节已亏”。

曾国藩为什么要坚决反对江忠源投笔从戎?有人认为,这是他“爱人以德”,不愿江忠源这样的文人去做武人之事。有人认为,打仗是一个杀人成性的职业,此时的曾国藩还未曾想去当“屠父”,所以劝阻江忠源君子慎择业!当然,更有人推测,曾国藩已经看出江忠源会“以节义死”,不愿看到江忠源去干如此危险之事。可惜,曾国藩在他的家书、日记、通信之中都没有提到过这件事,所以后人只好“推测”而已。

但是江忠源并没有听曾国藩的话,他率军在广西蓑衣渡设伏,与太平军第一次交战便重创太平军,太平军早期领袖南王冯云山即牺牲于此役,太平军实力大损。江忠源首战告捷,从此以善带兵而名闻朝廷。江忠源所率部众也是第一支出省作战的湘军。后来江忠源追击太平军,军功累积,由七品知县迅速升迁至安徽巡抚(官级从二品)。

1853年,曾国藩也开始办团练,江忠源成了其手下的得力干将。1854年,太平天国勇将、翼王石达开率兵迎战湘军。江忠源防守庐州,被太平军围困,城破,江忠源苦战力竭后,溺水而死。

曾国藩是根据什么来判断江忠源会“必立功名于天下,然当以节义死”,现在已无从考证。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他注视江忠源良久,肯定是在察其“神”“骨”,测其“福”“祸”。

职场活用

在竞争日益激烈的职场中,识人鉴人非常重要。现代职场中关系复杂,人人谨言慎行,因此通过表面的言语或行为来对人进行识别变得不那么容易。不管是对于职场小兵还是身在高位的管理人士,察神观骨对游刃有余地把握职场关系都会有所裨益。

某广告公司招聘两名广告设计师,优厚的待遇吸引了不少人前来应聘。面试前,众多应聘者全部屏息静气、如临大敌地坐在接待室里。其中只有一位年轻女性始终面带微笑、神态自若。这位女性引起了考官的注意,便调出她的求职登记表一看,发现她既没有广告设计的专业文凭,干这一行的时间也不长。但自始至终,这位女性都保持着自然、自信的微笑。她的自信不由让考官忽略了她的学历,开始关注起她的作品来。由于她的作品创意新颖,风格独特,最后她成为了这个广告公司签下的两个幸运儿中的一名。

是这位女性内心的自信使她在激烈的竞争面前神态自若,也是自信的神态使她有别于其他对手。总经理注意到她,考官也对她产生了信任感,从而对她的作品进行关注,使她能够成功地把自己的作品呈现在考官面前,为自己赢得了成功的机会。

从这个故事可以得知,“神”是一个人的学识、个性、修养、气质、才干等各种因素构成的内在精神状态。“神”可以通过“形”即个人的言行举止、一笑一颦表现出来。察人观人,通过“形”便可观“神”。

双眼识人

原典

一身精神,具乎①两目。

注释

①具乎:集中于,体现于。

译文

一个人的精神状态,主要集中在他的两只眼睛上。

解读

眼神,最能反映一个人的智愚、善恶。智则神清气爽,愚则气浊神枯,善则刚正端庄,恶则骄横猥亵。所以《冰鉴》将“眼神”作为判断“神”的第一法门。

眼睛在面部的作用,就像一汪清泉、一面平湖,一定要有深度才能显得清澈、灵动、蕴涵丰富。这里的“深”,不是指眼窝深陷,而是指眼神深邃。儿童的眼神虽然很单纯,没有太多人为的内涵,却明亮、透彻如同阳光照耀下的清潭,这是儿童无邪之“深”;成人历经太多人世风霜,眼神开始浑浊,但真正的智者则依旧睛光凝聚,深不见底。而且岁月在其眼神中留下的不是黯淡,而是无限的魅力,这是成人历练之“深”。

总而言之,睛如点漆、黑白分明、炯炯有神者,定是心地聪明、气象疏朗之人。而眼神浑浊、目光散乱,或如浅溪,一眼可以望到砂石;或如荔枝,仅在核外包裹了一层浅浅的薄绡者,其智力、胸襟就堪疑了。

晋代王羲之见到杜弘治,曾赞叹道:“面如凝脂,眼如点漆,此神仙中人。”我们无缘领略神仙风姿是怎样的一种魅力,但闭目想象,也可以感受到那种光风霁月的神采!

我们在欣赏一幅人物画像的时候,往往先被画中人的眼睛所吸引。眼睛是心灵之窗,是最传神的器官,人的七情六欲尽可在眼神中表露出来。在现实中也是一样,我们要想知道一个人的想法,看看他的眼睛,即可了解七八分。

从医学上来看,眼睛在人的五官中是最敏锐的,大概占感觉领域的70%以上,因此,被称“五官之王”。据研究表明,眼睛是大脑神经中枢在眼眶里的延伸,眼球底部有三级神经元,就像大脑皮质细胞一样,具有分析和综合的能力;而瞳孔的变化、眼球的活动等,又直接受脑神经的支配,所以人的喜、怒、哀、乐、爱、恶、欲、痛等各种感受,都会在眼睛中流露出来。

按中医理论,眼睛与肝和肾是相通相连的。一个人肝有病变,从眼睛就可以看到一些征兆。如果一个人双目有神、精光暴露,熠熠生辉,表明肾气旺盛,身体状况良好,是健康的标志;反之,则表明精神状态不佳,缺乏活力,难以集中精神工作。人们常用“双目炯炯有神”来描述一个人的精力旺盛、机敏干练。

另外,瞳孔的变化也是人不能自主控制的。瞳孔的放大或收缩,真实地反映着复杂多变的心理活动。一个人在兴奋、喜爱、感到愉悦时,他的瞳孔就会比平时扩大四倍;相反,遇到生气、讨厌、消极的心情时,他的瞳孔会收缩得很小。瞳孔不起变化,表示他对看到的人或事物漠不关心或者感到无聊。因此,眼球的转动、眼皮的张合、视线的转移速度和方向、眼与头部动作的配合,都在传递着一些信息,传递着一个人内心的秘密。

正如文豪爱默生所说:“人的眼睛和舌头所说的话一样多,不需要字典,却能从眼睛的语言中了解整个世界。”通过眼睛,你便可知道面前的这个人是和善还是凶恶、是诚实还是油滑、是喜欢你还是厌恶你。或许他整体上掩饰得很好,但总有那么一瞬间,眼神就可出卖他。

可见眼睛蓄含了人的诸多信息,不但与身体健康,气血流畅有关,还与人的感情、内心活动等都有联系,因此透过眼睛可以准确把握人的精神世界。甚至人的智愚忠奸、贤与不肖,都能通过眼睛看出一点名堂来。

“神”是藏于“形”之内的,形也就是容貌,尤其是眼睛。神与眼睛的关系就像光与太阳。神通过眼睛外现出来,犹如光从太阳中放射出来普照万物,但神是藏于目之中的,犹如光本身就存在于太阳内部一样。所以,通过观察一个人丰富的眼神语言,即可在某种程度上对一个人的性格和当时的想法,有个大致的了解。因此,在很多情况下,眼睛都是识人的必由途径,是观察一个人各种属性、能力和品质的外在凭借。“一身精神,具乎两目”就是《冰鉴》对上述思想的一种纲领性的总结。

眼睛分为眼白和眼黑,眼黑就是瞳孔,而眼白就是瞳孔边上的白色部分。一般来说,眼睛都讲求黑白分明,黑的要黑,白的要白,这样看东西才能清澄明亮。有的人则是瞳孔小,眼白大;也有的人是瞳孔大,眼白小;还有的人眼睛奇形怪状,这种情况比较少见。综合这些情况,我们可以把眼睛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桃花眼:眼长,眼尾略弯。眼睛水汪汪的,四周略带红晕,眼形若桃花,睫毛长,眼尾稍向上翘,瞳孔常往上面作斜视,黑白并不分明,眼神似醉非醉,令人有点朦胧而奇妙的感觉。

丹凤眼:特征为眼形细长,眼尾斜斜往上向太阳穴部位延伸,眼皮呈内双,黑睛内藏不外露,神光照人,令人不敢逼视。这种眼形的人往往忠肝义胆,疾恶如仇,见义勇为,路见不平必定拔刀相助,爱憎分明,受恩必报,重诺守信,在乱世可骤然发迹显贵。

同类推荐
  • 30岁前要学会的33堂口才课

    30岁前要学会的33堂口才课

    一本书,让你成为世界上最会说话的人。“发生在成功人物身上的奇迹,至少有一半是由口才创造的。”美国人类行为科学研究学者汤姆森如此断言。在很大程度上,口才甚至能够直接决定一个人的命运。本书立足30岁这一特定人生年龄段,总结出33堂口才精华课,从求职到升迁,从交际到办事,从营销到谈判,从恋爱到婚姻,提供了一套完整的口才训练教程,深入浅出地阐述了练就口才的基本要领以及提升说话能力的技巧和方法。掌握这些要领,学会这些技巧,你将迅速突破语言障碍,大幅提高口才能力,30岁后你将在人生的各个领域挥洒自如,无往不利,征服人生,改变命运!
  • 最大的敌人是你自己

    最大的敌人是你自己

    这本书阐明了纸上谈兵的人从来都不会成为真正有所作为的人;除了像华盛顿那样的伟人,世上还有许多像克罗伊斯王那样的人,庸庸碌碌地了结此生。
  • 胡适人生智慧书

    胡适人生智慧书

    胡适先生说:“人生就算是做梦,也要做一个像样子的梦。”纵然人生飘忽如梦境,也要把生命每一个过程细细描绘。有梦的人生才是精形的人生,有追求的人才是参透了生命真意的人。
  • 刻骨铭心的瞬间

    刻骨铭心的瞬间

    古往今来,一切闪光的人生,有价值的人生,都是在顽强拼搏和不懈进取中获得的。
  • 晋升力:老鸟不会告诉菜鸟的提振秘密

    晋升力:老鸟不会告诉菜鸟的提振秘密

    本书由美国最富盛名的成功励志导师奥里森·马登所著,从对职场的规律和细节的解读入手,向读者传授作者多年积累的经验,告诉读者在职场如何利用个性,复制强大内在力,彻底告别职场低迷。本书的特别之处在于其重点是启发读者发掘自己身上的闪光点,教会读者发掘符合自己价值观的力量,而不是被大众的价值观洗脑。
热门推荐
  • 分娩方案

    分娩方案

    孕妇的分娩是关系孕妇和胎儿健康和生命的问题,是孕妇和胎儿最关键的阶段。谁都希望顺利分娩、正常出生,那就必须学习分娩的有关知识,做好临产的精神和物质准备,掌握分娩姿势,积极配合生产,喜迎宝宝的诞生。并很好地保养与康复,争做漂亮妈妈!
  • 半朵青莲

    半朵青莲

    沈青婵,人称“半朵莲”,不过是稍微不同,年纪轻轻就掌管着醉欢枝里的各色美人。醉欢枝也不过就是个烟花之地,为何惹得几位皇子天骄频频光顾?美人三千,如花美眷,缘何心思各异,自怀鬼胎?到底谁是谁的棋中棋?谁又是谁的谍中谍?一曲青莲舞,婀娜尽姿色。且看性格独具的烟花主事如何翻转半璧江山。《半璧青婵》现更名为《半朵青莲》,每天晚上8:30分左右更新,请大家继续支持关注,谢谢。
  • 引发学生奇思妙想的创新故事

    引发学生奇思妙想的创新故事

    本书精心挑选了100个寓意深刻、耐人寻味的创新故事,内容涉及古今中外的发明创造,以及生活中的新观念、新方法。每个故事皆充满智慧,体现创意,给人启迪;每个故事配有精彩独到的点评,挖掘故事深层的智慧,揭示创新的内涵和方法。
  • 诗神远游:中国如何改变了美国现代诗

    诗神远游:中国如何改变了美国现代诗

    《诗神远游:中国如何改变了美国现代诗》作者在二十年来的教学研究中,不断收集材料,全力重写,把考察时段上溯十九世纪,下及当代,细绘出“未来—变化—变后之变”三阶段大场面,并且以这个大规模考察作背景,作出令人信服的分析:中国的诗学,哲学,宗教,是美国诗现代转型过程中的关键影响。
  • 兄弟我在义乌的发财史(大结局)

    兄弟我在义乌的发财史(大结局)

    本书详细记录了BOSS唐从1998年身无分文的惨状,到2003年身价数百万的历程。在BOSS唐的发财道路上,他几乎遇到了所有小本生意人都会遇到的难题与麻烦,书中,这些难题和麻烦被“义乌发财哥”逐个击破,逐一解决。
  • 人生比喻语辞典

    人生比喻语辞典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把某种思想、感情、事物、现象表达得精警有趣,生动活泼,或者说栩栩如生,不同凡响,就不免想到运用比喻。一个恰当的比喻,能起到举一反三、促人思索、发人深省、耐人寻味、启迪心智的作用。《人生比喻语辞典》围绕人生这一主旨,从古今中外的大量文化典籍、文学作品、民间谚语中加以遴选,聚沙成塔、集腋成裘。全书分生命、人性、理想、道德、求知、事业、情感、友谊、家庭、生活、心理等11大类,各类又有不同的主题。本书既适合包括最广大学生在内的普通读者,也适合从事教育、创作、演讲、广告设计、节目主持、文艺工作等方面的专业人士。一册在手,妙喻信手拈来,亦宛若俯身花园,仰首星空,诸多景色,美不胜收。
  • 我到大秦当皇帝

    我到大秦当皇帝

    我刘南山,文可修身,养性,安民,治国,盛世太平!武可北上,南下,东进,西出,一统天下。虽处乱世,唯有一剑,劈开荆棘,斩尽天涯!
  • 穿越狂妃:邪帝,速接驾!

    穿越狂妃:邪帝,速接驾!

    她是二十一世纪的千金大小姐,因古玉穿越,发誓要在古代混得风生水起!
  • 周慎斋遗书

    周慎斋遗书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知性乃道德职责(名家文学讲坛)

    知性乃道德职责(名家文学讲坛)

    《知性乃道德职责(名家文学讲坛)》是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纽约知识分子观念的缩影,特里林采用了一条更宽广的途径——文学与文化的交叉研究,来应对当时的新批评主流。通过这些不同凡响的文章,特里林向我们展示了一位非同寻常的批评家形象:他充满哲学动机而尊重文本,对历史敏感而不受其束缚,受艺术的熏陶而并不崇拜它,尊崇思想而怀疑理论。书中的多数文章已作为经典被大量引用,具有重要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