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哥吗?我是加里,你好吗?非常抱歉,今晚我实在抽不开身,明天一起吃饭怎么样?”
他几乎不相信这是弟弟亲口说的话,他只好咕噜着答应。
父母去世以及后来加里读大学的日子里,彼得既是兄长又当父亲,拼命地赚钱供弟弟上大学。自从加里结婚以来,他们俩自然不那么亲密了,而彼得对弟弟这桩婚事的失望态度也从未改变。在他看来,安妮在心智上比加里差得太远。加里是个学者,历史学教授,安妮只是个普通职员,根本配不上弟弟。
为什么他们要对他撒谎?彼得一夜难眠。第二天,他就急急开车来到弟弟家。
安妮一开门,他冲口就问:“昨晚你们为什么不请我?”
“彼得,我对此非常抱歉。加里本来要请你,但我告诫他,我们最好不要把好好的聚会给毁了,你准会把一切给毁了的。”
“你怎么能这么胡说?”彼得生气了。
“因为这是事实。彼得,你为什么就没想到我们迁居波士顿不为别的,就是为了要摆脱你呢?你是个成功人士,处处要引人注目。只要你在身边,加里就感觉是在你的阴影之下。凡加里要说的每句话、要表达的每个意见、想说的每件事,你都要他符合你的意愿,甚至你对他的每个做法都要提出不同意见。这也不行那也不行。你认为你辛辛苦苦地供他上了大学,他就该一切都征求你的意见,甚至必须听你的,在你面前他相比之下像个傻瓜。昨晚的聚会,大学校长也出席了。我们希望加里能得到升迁,而你若在的话,总是将自己凌驾在加里之上,为什么你偏要来出风头,坏别人的事呢?这就是我决定不邀请你的原因。我早知道你是如何看待我的,但我可以告诉你一件事:我尽力使加里快乐。这一点你就从来做不到!”
“我并不像你所说的那样!”彼得连吼带叫说。
“是吗?”安妮悲哀地说,“你也应当有自知之明了。”
这件事令彼得很苦恼,但他不明白为什么会这样。几天后,彼得来找他的朋友、心理医生爱德文。
“这件事一直让我不得安宁,我不知道该怎么做,”彼得说,“那个女人是我的死对头,我决不能让她离间我和加里,得想个解决的办法。”
爱德文医生看着彼得,“其实,问题出在你这,不过解决的办法我有,”他说,“只是怕你接受不了,不喜欢罢了。你的弟媳给你的忠告也许是最好的:要有自知之明。与其他人一样,你不是一个人,而是三个:你自以为你是什么样的人;在别人眼中你是什么样的人;最后,真实的你又是什么样的人。一般说来,那个真实的‘我’,没有人知道。你为什么不试试和他熟悉一下呢?你的生活将会因此而全盘改观的。”
彼得忧郁的脸上露出痛楚的表情。后来他终于问:“我该如何开始呢?”
爱德文医生建议他:面对自己,在开口或行动之前,先与自己的最初想法或冲动较较劲。
那天晚上,彼得与几个熟人一起去吃饭。其中一位开始说笑话,而这笑话彼得早就听过,所以他眼光飘移,显得漫不经心。他想到另一个更有噱头的趣闻。他心痒难熬,恨不得那人立刻闭嘴,好让自己开口。突然,他心中凛然一惊,记起爱德文医生的告诫,而安妮的话又一次在他心中响起:“凡加里要说的每句话,要表达的每个意见,想说的每件事,你都要他符合你的意愿,甚至你对他的每个做法都要提出不同意见……”
当大家都笑起来时,彼得冲口说:“妙极了,你说得真是太精彩了。”那位说笑话的人投给他感激的一瞥,表示领情。
这小小的经验正是彼得向自己挑战的起点。诸如此类的事,他又在自己身上发现不少:他总是有意无意地批驳他人,阻止他人,总是认为只有自己的想法是对的,这使他深感惶恐。他多嘴饶舌,常常添枝加叶以便使自己的言谈更吸引人;他甚至不顾朋友的情分,随口加以贬损。更令他震惊的是,他居然对遭遇不幸者幸灾乐祸,对成功者充满嫉妒。越是深入了解自己,他越感到不能容忍自己的缺点。
两周后,他腋下夹着小包裹,又来到爱德文的办公室。他向医生讲述了自己的发现。“那么,你对弟媳的看法如何,你还生她的气吗?”爱德文医生问。
他告诉爱德文,他为自己的行为深感悔恨,没有资格去恨任何人了,“我现在打算再去波士顿一趟,这小包是我给侄儿捎去的生日礼物。我本打算给他买一架价值5000元的照相机,但我立刻意识到,这昂贵的礼物会把他父亲可能给他的普通礼物比下去的,这样不好。而这一包礼物却是金钱买不到的。”
安妮给他开门时眼中露出疑惑的表情,彼得脸上带着微笑。一会儿,他与侄儿坐在客厅的地板上,他的膝盖上搁着打开的礼物:那是一个黑本子,破旧的封面上看不见书名。“这是一本剪报簿。”彼得对孩子说,“我珍存它已经好多年了。我将有关你父亲的东西都贴进去:他在中学时曾获游泳冠军,我将体育的报道剪下来贴进去,这是相片。当报道说他在海上迷失时,许多人写信来询问他的消息。这是我保存的那些信件。这里还有一封信,是我世上第二要好的朋友写的,你看,这信上说,‘你’也就是指我,才华横溢,可你弟弟加里却有着温柔的心肠。这是更可贵的。”
当孩子读着信时,四周一片宁静。安妮转过身,走向窗。
突然,孩子问:“那么,这世上,谁是你第一要好的朋友呢?”
“就是窗口前站着的这位太太,”彼得说,“好朋友敢给你讲真话,而你母亲就是这么做的。当我最需要的时候,她给了我忠告,让我认识到了自己的缺点。我怎么感谢她都永远不够。”
安妮还做了一件让彼得感怀一生的事——她用双臂搂着彼得的脖子,给了他一个姐妹式的亲吻。
无论是在工作、学习还是在生活中,我们常常会犯一些错误,做错一些事情。有一些错误我们自己就可以轻而易举地察觉到;有一些需要我们费些力气才能察觉到;还有一些,如果没有人提醒,我们可能永远都不会察觉。
谁都知道,对于错误,如果我们能够及时地发现并加以改正,就可以将过错的负面影响降到最低,甚至可以采取一些措施弥补自己的过失。并且我们还可以从错误中吸取教训,学习经验,增长知识。这样我们以后就不会重复同样的错误。
对于我们可以察觉的错误,我们可能敢于承认,担负责任。但很多时候我们犯了错误却察觉不到,这个时候有人能够及时指出你的错误,那可就帮了你的大忙。请不要对别人的批评甚至指责大为恼火,想一想别人的话是否有道理。任何时候都要记得:忠言逆耳,但利于行。
学会反省自己
有个太太多年来不断抱怨对面太太很懒惰,“那个女人的衣服永远洗不干净,她晾在院子里的衣服,总是有斑点,我真的不知道,她怎么连衣服都洗成那样……”
直到有一天,有个明察秋毫的朋友到她家,才发现不是对面的太太衣服洗不干净。细心的朋友拿了一块抹布,把这个太太的窗户上的灰渍抹掉,说:“看,这不就干净了吗?”原来,是自己家里的窗户脏了。
有一只乌鸦打算飞往东方,途中遇到一只鸽子,双方停在一棵树上休息。鸽子看见乌鸦飞得很辛苦,关心地问他要飞到哪里去。乌鸦愤愤不平地说:“其实我不想离开,可是这个地方的居民都嫌我的叫声不好听。所以我想飞到别的地方去。”鸽子好心地告诉乌鸦,“别白费力气了!如果你不改变你的声音,飞到哪里都不会受到欢迎的。”
从这两个小故事中,你有没有读出什么?眼睛长在我们自己身上,但是我们看不到自己,我们只能用它来看世界,看别人。这是生理特征,我们没有办法改变。但是我们不应该养成这样的心理特征,只看到别人的优点缺点,而不肯正视自己的得失。
吃饭时,一个8岁的孩子用一小块面包逗小狗玩,狗跳起来撞翻了他手中的盘子,盘子碎成几块。
男孩对父母说:“你们看见了,是小狗打碎了盘子,不是我的错。”
母亲说,盘子确实是小狗撞翻的,可是你有没有错?
男孩大叫:“是小狗的错,不是我的错。”
父亲过来叫男孩离开餐桌到他自己的房间里去,想想自己究竟有没有错。
十几分钟后男孩走出房间说:“小狗有错,我也有错,我不该在吃饭时逗狗,这是你们多次对我说过的。”
父亲笑了:“那么今天你就该为自己的错承担责任:收拾餐桌,并拿出零用钱赔这只盘子。”
这是发生在法国一个普通家庭的一幕,法国人从小就注意培养孩子的自我反省意识。他们认为,碰上了不愉快的事再去强调客观于事无补。这时,应该扪心自问自己有没有错或怎样避免下次再犯同样的错误。法国人极少在公共场合吵架,可能与这个民族长期奉行的自我反省习惯有关,它让人的修养越来越好,最大限度地减少人际交往中的摩擦。
有一个人整日埋怨生活不顺利,好像不如意的事情都发生在他的身上。有一天,他发牢骚地说:“为什么命运之神要这样捉弄我?”
没想到,他的话被命运之神听到了,命运之神对他说:“其实这与我没有关系,只是你忘了生活中一个重要的环节,抓住了这个环节,你就会事事如意。”那人请教命运之神是什么环节,命运之神说:“把反省自己当成每日的功课。”
所谓反省就是反过来审查自己,检讨自己的言行,看有没有要改进的地方。“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每个人都有缺点,都会犯错,为什么不静下心好好看看自己,反省一下自己呢?
为什么要提醒你把眼光放在自己身上呢?正是因为大部分人都不知道该这样做,或者知道却做不到。我们看别人的错误清清楚楚,于是我们懂得好心地提醒别人,但是我们往往不能看到自己的缺点,不懂得提醒自己。
有一对夫妇因偷盗而被示众,人们万分愤怒,指责与漫骂的声音像大海的海浪一样,一浪高过一浪,有人竟然还提议用石块将他们打死,并且人们都同意这样做。正当他们准备用石块砸向这对夫妇时,耶稣路过广场。面对这种情况,他想了想便对愤怒的群众说:“好吧,那么就要我们当中从来没犯过一次错误的人扔第一块石头。”结果群众都不说话了。
“没有人定你们的罪吗?那么我也不定你们的罪吧!”耶稣对那对夫妇说。
不要看不到自己的过错,只会去追究别人的过错。指责别人已成为我们的习惯,但我们却往往看不到自己身上的缺点。人人都犯过错误,但很少有人能反省自己,改正错误。大多数人就是因为缺少审视自己的习惯,所以始终看不清自己的本质。
一个人如果能多看看自己,多检查自己,就可以随时发现自己不断变化中的长短得失。若是正确,以后可以继续;如果是错的,就立刻加以修正。
我们都需要镜子,就是为了看看自己。可是,除了检视我们的外表,我们的心灵也需要镜子。我们的心灵需要时时审视。想想看,有时候他人无礼的行为是因你而起的,也许你自己都未意识到不经意散发的信息对别人所造成的影响。想想自己与别人的交往模式,你是否打断过别人的发言?你是否对他人的帮助真诚地表达谢意?你是否己所欲而不施于人?己所不欲反而施于人呢?
眼睛不仅仅是用来丈量别人,观察世界的,我们也要学会把眼光放在自己身上,好好审视自己,清醒认识自己,这样才能走好。
这是孔子的一句话:“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意思是能够自我反省,多从自己身上找原因,责备自己多,而埋怨人家少,内心的怨恨自然就少了。
夏朝时候,一个背叛的诸侯有扈氏率兵入侵,夏禹派他的儿子伯启抵抗,结果伯启被打败了。他的部下很不服气,要求继续进攻,但是伯启说:“不必了,我的兵比他多,地盘也比他大,却被他打败了,这一定是我的德行不如他,带兵方法不如他的缘故。从今天起,我一定要努力改正过来才是。”
从此以后,伯启每天很早便起床工作,粗茶淡饭,照顾百姓,任用有才干的人,尊敬有品德的人。过了一年,有扈氏知道了,不但不敢再来侵犯,反而自动投降了。
伯启的反省和及时的改正提升了他自己的实力,让他在和有扈氏的对决中赢了,而且是没有真正去战场就让对方服输了,这样的结果是最理想的,双方都没有损失的情况下就决定了胜负。人生中,遇到失败或挫折,假如能像伯启这样,肯虚心地检讨自己,马上改正有缺失的地方,那么最后的成功,一定是属于你的。
很多人一腔热血,愤世嫉俗。看很多事情都不顺眼,总是觉得别人浑身都是缺点。可是,为什么不肯看看自己呢?如果不肯检查自己的错误,对自己的成长是一种最大的耽误。
这个世界上,改变别人是困难的。即使改变了别人,你也不会有什么进步。所以不要总看别人,而是要多多审视自己,时刻提醒自己还应该做得更好,你就能够改变自己,使自己得到进步。对照高尚的道德标准省察自己的言行,不断地完善自己,君子就不会有祸患。
随时随地问问自己,是否对以前犯过的错误都一清二楚?若不能从自己身上找出失败的原因,难免下次还会犯同样的错误。在失误时,应该多反省一下自己,平心静气地正视自己,客观地对待自己的失误。这既是一个人修身养德必备的基本功之一,又是增强你自己生存实力的一条重要途径。
人一生中会犯很多的错误。犯错误不要紧,重要的是要汲取教训,反省自己,然后改正,提高自己,完善自己。人活着本来就是个不断完善自我的过程。人需要在生活的磨难里,一点点地完善自己,发现了缺点就改正,发现了不足就弥补。
不肯把眼睛放在自己身上,就很难发现自己有什么需要改进的地方,就很难实现积极的自我超越。当你学会了审视自己后,才能更好地审视周围,这样,你才不会盲目。多认识自己,多反省自己,才能让你更好地把握自己的人生,始终清醒地站在峰头浪尖,不被生活的暗流淹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