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子》中说:“做人的标准是,心思周密,谨小慎微,而志向远大,智慧能达到圆满,行为方正,有很多才能,对事功追求少。”所谓“心小”,指思虑周密,在祸患还没有发生时,就提前做好预防,行为谨慎,不敢放纵。“志大”,指兼收万国,统一不同的习俗,将是非恩怨辐辏于中心理想。“智圆”,像圆环一样,无始无终,又似深泉之水,源远流长,永不枯竭。“行方”,指挺直而立,不弯曲,纯白素净,不受污染,穷困不改节操,显达不放纵心志。“能多”,指文武兼备,动静举止合乎礼仪。“事少”,指善于掌握事情的要领,用简约的方法就可以治理繁多的事物,能静静地等待直到对方浮躁。自然规律是事物发展到一定的极端就会朝相反的方向发展,盈满后就会亏损。所以,有广博智慧的人,守住愚钝,做到大智大愚;多闻善辩的人,要让自己处在孤陋寡闻的心理状态中;拥有武略,坚毅勇敢的人,要让自己知道天外有天,总会有让自己畏惧的东西;富贵广大,要学会节俭、有节制;恩德广播天下的人,要谨记谦让、恭顺的美德。以上这五点,是先王之所以能守住天下的法宝,《左传》中说:“不首先制造动乱,不依仗富裕而目中无人,不以受宠而有恃无恐,不违背已经达成的共识,不骄傲无礼,不恃才傲物,不经常发怒,不做没有道德的事情,不去做不符合道义的事情。”这九句话,是古人得以安身立命的原则。
原文
《玉钤经》曰:“夫以明示者浅,有过不自知者弊①,迷而不反者流,以言取怨者祸,令与心乖者废,后令缪前者毁,怒而无威者犯,好众辱人者殃②,戮辱所任者危,慢其所敬者凶,貌合心离者孤,亲佞远忠者亡,信谗弃贤者惛,私人以官者浮,女谒公行者乱③,群下外恩者沦,凌下取胜者侵,名不胜实者耗,自厚薄人者弃,薄施厚望者不报,贵而忘贱者不久用,人不得其正者殆④,为人择官者失,决于不仁者险,阴谋外泄者败,厚敛薄施者凋。”此自理之大体也。故傅子曰:“立德之本,莫尚乎正心。”心正而后身正,身正而后左右正,左右正而后朝廷正,朝廷正而后国家正,国家正而后天下正。故天下不正,修之家;家不正,修之朝廷;朝廷不正,修之左右;左右不正,修之身;身不正,修之心。所修弥近,所济弥远。禹、汤罪己,其兴也勃焉,正心之谓也。
注释
①弊:蒙蔽。②殃:使受祸害败坏。③谒(yè):干预。④殆:危。
译文
《玉钤经》中说:“喜欢显摆的人很浅薄;犯了错误自己还不知道的人是自我蒙蔽;执迷不悟,不知悔改的人就会被社会淘汰;喜欢用言语抱怨的人终会招致灾祸;不合人心的法令终会被废弛;前后相悖的法令终会被毁;好怒而又没有威势的人会遭到别人的侵犯;好当众侮辱他人的人会遭到祸害;杀戮侮辱部下的人,会处境危险;慢待本该受到尊敬的人,就会凶多吉少;对人貌合神离的人孤立无援;亲近佞臣、疏远忠良的人终会灭亡;轻信谗言而不听谏言的人糊涂;用给人官职来拉拢人的人,就会失去事业的根本,悬浮于世;女人干预公事,容易造成混乱;如果一个官员接受了外面人的实惠,就会沉沦下去;官员靠欺凌部下来邀功请赏是侵犯之举;一个人名不副实,就会自我损耗;厚待自己,刻薄对待他人的人,会被抛弃;如果一个人对寄予厚望的人施恩很少,就不会得到回报;一旦富贵就忘记了贫贱时的艰辛的人,不能长期使用;任用不正派的人,就会招来危险;为了安排一个人而设置官职,将会失败;让缺少仁义的人决断,会很危险;阴谋外泄的人会失败,厚敛薄施的人会自我凋敝。”这些是自我调节的大体标准。所以傅子说:“立德的根本,莫过于端正。”心正后才能身正,身正而后才能让左右的人正,左右的人正而后朝廷正,朝廷正而国家才能走向正道,国家走向正道而后天下才正。所以,倘若天下不正,首先要纠正国家的不正之举;国家不正,首先纠正朝廷文武百官的不正之处;朝廷不正,首先要修正左右辅佐的人;左右的人不正,那么就修正自身;自身不正,就要修正自己的心,使达到心正。因此,越是能够从自身出发、从近处的修正开始做,其影响越大。大禹、商汤反省罪责自己,所以他们统治的国家蓬勃发展,这就是“正心”的缘故。
小结:一个国家的君王要修养心德,一个普通的领导者同样如此,领导者的德行修养与角色定位对其各项工作的开展都将产生重大影响。所以,领导者更应努力修为,明确定位,率先垂范。
理乱第十二
防患于未然,预先察觉国家的动荡隐患,就可以拯救国家于危难、救济百姓于水火。
原文
夫明察六主,以观君德;审惟九风,以定国常;探其四乱,核其四危,则理乱可知矣。
何谓六主?荀悦曰①:“体正性仁,心明志同,动以为人,不以为己,是谓王主;克己恕躬,好问力行,动以从义,不以从情,是谓治主;勤事守业,不敢怠荒,动以先公,不以先私,是谓存主;悖逆交争,公私并行,一得一失,不纯道度,是谓衰主;情过于义,私多于公,制度逾限,政教失常,是谓危主;亲用谗邪,放逐忠贤,纵情逞欲,不顾礼度,出入游放,不拘仪禁,赏赐行私,以越公用,忿怒施罚,以逾法理,遂非文过,而不知改,忠言雍塞,直谏诛戮,是谓亡主。”
注释
①荀悦:字仲豫,东汉史学家、政论家。献帝好文学,也喜欢典籍,《汉书》文繁难懂,他命荀悦依班固《汉书》体制,作《汉纪》三十卷。
译文
明察六类君主,以便观察君德;审度九种风气,以便推定一个国家情况;仔细地考察一个国家的“四危”、“四乱”,就可以知道一国的治乱情况。
什么是“六主”?荀悦说:“举止端正,性情仁和,心明眼亮,君臣志同道合,做事目的是造福百姓而不是为了自己,这样的君主可以称为能统一天下的‘王主’;克己奉公,谦虚请教,身体力行,根据道义做事,而不是感情用事,这样的君主可以称为能治理国家的‘治主’;勤务公事,坚守祖业,不敢怠慢荒废,做事先公后私,这样的君主可以称为可以守住国家的‘存主’;做事违反众人意愿,好与人争斗,公私不分,得失不以道义为标准,这样的君主可以称为是导致国家衰败的‘衰主’;感情用事多于讲求道义,为私多于为公,经常逾越制度做事,政教不能正常进行,这样的君主可以称为是导致国家危在旦夕的‘危主’;亲信谗佞之臣,疏远放逐忠贤之人,放纵感情、欲望,不顾及礼仪法度,出宫游乐,不顾及礼仪禁忌,以个人的好恶私心赏赐大臣,从不顾及法律制度,愤怒了就施以刑罚,文过饰非,有错不知道悔改,不听忠言,杀戮忠言直谏的大臣,这样君主可以称为使国家灭亡的‘亡主’。”
原文
何谓九风①?君臣亲而有礼,百寮和而不同,让而不争,勤而不怨,唯职是司,此理国之风也;礼俗不一,职位不重,小臣谗疾,庶人作议,此衰国之风也;君臣争明,朝廷争功,大夫争名,庶人争利,此乖国之风也②;上多欲,下多端,法不定,政多门,此乱国之风也;以侈为博,以伉为高③,以滥为通,遵礼谓之拘,守法谓之固,此荒国之风也;以苛为察,以利为公,以割下为能,以附上为忠,此叛国之风也;上下相疏,内外相疑,小臣争宠,大臣争权,此危国之风也;上不访下,下不谏上,妇言用,私政行,此亡国之风也。
注释
①九风:正文述“八风”,疑有误。②乖:不顺,不和谐。③伉(kànɡ):骄纵,傲慢。
译文
什么是“九风”?君臣之间亲近有礼,群臣虽然有不同意见但能和睦相处,相互谦让而不争名夺利,克勤克俭而不抱怨,忠于职守,一心做好本职工作,这是象征国家大治的“理国之风”;礼仪风俗不能统一,官员不受重视,奸佞小臣谗言不断,百姓议论纷纷,这是表明国家即将衰亡的“衰国之风”;君臣之间互相争荣誉,朝廷大臣相互争功劳,士大夫之间争名声,百姓争利益,这是将要众叛亲离的国家的“乖国之风”;上层官员私欲不断,下边百姓作恶多端,国家没有确定不变的法律,政令由许多部门发出,这是象征国家动乱的“乱国之风”;以奢侈为博大,以骄纵傲慢为高贵,把任意肆为当成通明畅达,认为遵守礼仪就是自我拘束,认为遵守法律是固步自封,这是象征国家荒淫的“荒国之风”;把苛政错认为是明察,为公家做事是为了捞取利益,以欺诈下边的官员百姓为能力,以攀附上级为忠心,这是国家将要众叛亲离的“叛国之风”;君臣之间相互疏远,朝廷内外相互猜疑,奸猾小臣相互争宠,大臣相互争权,这是象征国家危亡的“危国之风”;君主不察访下情,下边的臣子也不向皇上进谏,听信妇人之言,施政是为了谋取私利,这是国家即将灭亡的“亡国之风”。
原文
何谓四乱?管子曰:“内有疑妻之妾,此家乱也;庶有疑嫡之子①,此宗乱也;朝有疑相之臣,此国乱也;任官无能,此众乱也。”
何谓四危?又曰:“卿相不得众,国之危也;大臣不和同,国之危也;兵主不足畏,国之危也;民不怀其产,国之危也。”此治乱之形也。
凡为人上者,法术明而赏罚必者,虽无言语,而势自治;法术不明而赏罚不必者,虽日号令,然势自乱。是故势理者,虽委之不乱;势乱者,虽勤之不治。尧、舜拱己无为而有作,势理也;胡亥、王莽驰骛而不足,势乱也。故曰,善者求之于势,不责于人。是故明主审法度而布教令,则天下治矣。
论曰:夫能匡世辅政之臣,必先明于盛衰之道,通于成败之数,审于治乱之势,达于用舍之宜,然后临机而不惑,见疑而能断。为王者之佐,未有不由斯者矣。
注释
①庶:指庶子,古称妾所生之子,也指正妻所生除嫡长子以外的其他儿子。嫡:正妻所生之子,多指嫡长子。
译文
什么是“四乱”?管子说:“家庭内有猜疑妻子的妾,这称为‘家乱’;庶子猜疑嫡长子,这称为‘宗乱’;朝廷里有猜疑宰相的大臣,这称为‘国乱’;任命的官员平庸无能,这称为‘众乱’。”
什么是“四危”?管仲又说:“卿相大臣不受群众拥护和爱戴,这是国家危险的第一种表现;大臣们不和睦、意见不能统一,这是国家危险的第二种表现;统率军队的人不能威慑敌人,这是国家危险的第三种表现;百姓不专心于生产,这是国家危险的第四种表现。”这些是识别国家大治或危乱的标志。
凡是作为统治者,严明法纪而又能兑现赏罚,即使他什么都没有说,国家的趋势也是自然会大治;不严明法纪而又不兑现赏罚的君主,虽然日日大声宣扬他的统治,然而国家的趋势是自然变得危乱。因此,国家已经治理得很好时,即使将任务委任他人也不会出现大乱情况;国家已经趋向大乱了,虽然勤于公务却于事无补。尧、舜垂拱而治,是因为国家的趋势已是大治;胡亥、王莽虽然奔驰忙碌,也不能扭转天下大乱的危局,这是因为天下情况已经是大乱了。所以说,善于治理国家的人,制造对自己有利的趋势,而不是责备于他人。英明的君主仔细研究审度法律制度,然后发布命令,天下就可以大治。
结论就是:能匡扶国家大业,辅佐朝政的大臣,一定明晓盛衰道理,通达成败命数,细细观审治乱的形势,通达如何取舍,然后遇到突变复杂形势不迷茫,遇到疑难事情能够明断。要想成为辅佐君王的重臣,没有不遵循此道的。
小结:危机对于一个组织和政府来说,可能是灾难,也可能是转机。突发事件实属意料之外之事。危机的到来,破坏了组织系统的稳定与常态。作为领导者应该通明组织或企业的盛衰大势、成败之数,临危不惧,精审治乱,通达取舍之宜,善于驾御危机。
一种政策制度或思想理论都存在着一定的历史局限性,有完美之处也有需要完善的地方。能否深刻地了解这些政策制度或思想理论的精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根据当时的实际情况正确地运用,关键在于人。如果这个人使用了正确的方法,就利国利民;使用不当,则祸国殃民。
从古至今,在中华大地上发生了无数兴亡成败的历史事件,产生了无数的思想观点,世人对这些事件和思想的评论也是各有千秋。朝代不断变化,历史不断向前发展,每个朝代都有其特定的环境、风气、发展状况,所以与时俱进,和时代同步,才能制定出适合社会发展和需要的政策。关于制定什么样的政策,向来是各有评说,意见不一,所以才产生了春秋战国的百家争鸣。他们以匡正时弊、巩固统治为根本,游说讲学,发扬治国理政思想,各有道理,各有弊端。取百家之长,融会贯通,古为今用,受益匪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