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330700000008

第8章 身体·成长·衰老与死亡(2)

关于此问题的教育是至关重要的。从心理学上来说,孩子更动物性、更自我中心一些。而在其成长的过程中,父母就要主动地向孩子传输责任、义务、付出等这些更为“成年”的观念,以促使孩子的心智发育成熟,不至于变成自私、狭隘、没有付出与合作精神的失败的一代。

“这是不可能的。不论任何人,一旦时间到了,不想变为大人也要变为大人。”

这位父亲在回答4岁孩子的问题时,简直可以用“冷酷”来形容。这时候,其实应该考虑到孩子的心理,要让孩子对未来抱有希望。

“你担心什么?爸爸又不是要你现在马上成为大人。”

对于孩子的忧虑,父母要给予关心和安抚,一味地斥责只会加重孩子的忧虑。

“长大以后,必须要做很多事;所以就要从小学起,这样长大就会了。但是,你距离长大还有很长的时间,所以现在你不用太担心。”

像这样告诉孩子就很好。对于成为大人,孩子可能在心理上有很多的负担,这时还可以采用我们提到的常用的方式——试着反问孩子:“为什么不想成为大人呢?”问孩子的感觉,除了可以帮助孩子消除相关困扰,也可以借此给予较适当的回答。

“成为大人也很好啊,你会有更大的力气和能力来帮助别人,会懂得好多好多的知识,还可以自己挣钱花,这多好啊!那时候,爸爸妈妈也会很高兴的。”

这样的回答会让孩子对未来充满期望,同时这种回答也给了孩子一些责任感、付出感的意识,不失为一种回答问题的好方法。

妈妈,如果我越来越小,就会成为婴儿吗?

雪儿的姑姑刚刚生了一个小宝宝,人们(包括雪儿的母亲)去探望她时,都不断地点头说“真可爱啊”,“多漂亮的小家伙啊”,不少人还带了礼物去,大家都把注意力集中在婴儿身上。

雪儿拉了拉妈妈的衣服,说:“妈妈,如果我越来越小,就会成为婴儿吗?”

“雪儿,你在刚出生的时候就是婴儿。然后逐渐地长大,今后,还会继续长大,所以不会变成婴儿。”

“真没意思。”雪儿撅着嘴说。

我还能回到小时候的样子吗?

妈妈我还能变小,坐到那个漂亮的小车里吗?

敢于求异思维,富有想象力和创造精神是一个人成才的必备条件。我们应该鼓励孩子动脑筋,从不同的角度去寻找不同的答案,而不要限制孩子,阻碍孩子开阔视野。成人在考虑问题时,常要受到许多潜在因素的限制,但孩子却不同,他们可以让思维插上翅膀尽情翱翔,他们常常会想出出人意料的答案,这是很可贵的。

“你怎么会问这么傻的问题呢?”

愿意思考、喜欢探索是孩子的一种天性。每个健康的宝宝都会这么做的。但是,有些孩子渐渐地对事物探索的兴趣减少了,到了上学的年龄,他们不爱学习,马马虎虎,这又是为什么呢?究其原因,恐怕同父母对孩子的提问采用错误的回答方式有关。

“别烦妈妈了,自己玩一会儿,我忙着呐!”

有些父母认为,孩子小,没必要告诉他那么多、那么细,告诉他他也不懂。于是,往往三言两语打发了孩子,或用糊弄的态度支吾过去。孩子虽然尚不懂事,但他们也能从父母的态度上感觉到妈妈和爸爸对他的做法是否赞同。父母总是敷衍,孩子的热情自会日减。孩子的积极性受挫,久而久之,就不再喜欢提问了。

“婴儿不能够和小朋友一起做游戏,也不能够溜滑梯,更不能够去商场买玩具。雪儿,你就是因为长大了,才能做到这些婴儿无法做到的事。”

对于一个3岁的孩子而言,已经具有了某种程度的独立性。她已经可以独自走路,有时候还会撒野,有时甚至会反抗父母,不听话时,还会挨骂。看到婴儿受到大家的娇宠,她十分羡慕,希望也受到同等的待遇,因而提出了这样的问题。不要像刚才那位母亲一样,只给孩子事实上的说明,应该告诉她,还有很多乐趣是婴儿无法享受到的。这样告诉孩子,就能够有效地让孩子摆脱想要成为婴儿的想法。

妈妈会不会变成老奶奶?

晚上的时候,劳累的妈妈躺在沙发上休息。

4岁的洋洋偎在妈妈身边问道:“妈妈,你会不会变成老奶奶?”

爸爸妈妈也会变老吗?

妈妈,你可以永远这么年轻漂亮吗?

爸爸将来也会像那个老爷爷一样吗?

我不想变老,可以吗?

这个问题其实需要考虑孩子提出问题的背景。孩子可能看到妈妈很累,很憔悴,就担心妈妈会很快变老。对此,父母应给孩子一个比较确切的时间概念。

“大概是在你上大学的时候吧。不过,如果你总是很顽皮,一直让妈妈烦心,妈妈可能会更早成为老奶奶了。”

其实,孩子的意思是怕妈妈过早地变老,心里非常害怕,他的出发点是好的。他希望妈妈更有活力、更有精神。另外,妈妈回答问题时用“在你上大学的时候”这种说法也是不确切的。

“没办法,这是自然规律呀!谁也逃不掉的。”

生老病死的问题其实太过沉重,成年人尚不能完全承受,孩子稚嫩的心灵更无法担负。这样回答,会让孩子觉得未来一片黑暗,甚至对于未来产生一种恐惧感,更会本能地拒绝长大、拒绝变老。这样,一方面没有得到理想的答案,另一方面也会变得消沉。

“妈妈也不明白,回家问问爸爸吧。”

如果妈妈回家后和孩子以及爸爸一起来探讨这个问题效果会很好,但是如果妈妈将此作为推托、逃避的话,孩子会感到失望,并认为父母不守信用。而他们对于此问题还会从别的渠道寻求答案。

“没事的,妈妈不会那么快就成为老奶奶的。妈妈今天稍微累了一点,休息一下就会好的。谢谢宝宝对妈妈的关心。”

这么回答孩子,孩子很快地就不会担心了。而且,父母常常对孩子的鼓励会让孩子觉得父母很爱他,会促进亲子关系的融洽。

“等你长大后结婚,也生了一个像你这样可爱的小宝宝后,妈妈就会做奶奶了。那时候,你的小宝宝就会叫我‘奶奶,奶奶’啦。不过那还要等上十几年呢。”

几乎所有的孩子都会希望母亲年轻又美丽。他们并不希望母亲有像奶奶一样满是皱纹的脸。一个憔悴的母亲并不是孩子所期望的。因此,应该告诉孩子,自己要变成老奶奶还很早,孩子就会得到安慰了。

“宝宝,来,看看花园里的这棵树,这是桃树。你看,一粒树种子发芽了,这就是出生;树苗慢慢长大,变得高大挺拔、枝繁叶茂,这就是桃树的青春和壮年;它偶尔也会生虫子或者叶片变得枯黄,这就是生病;后来,树上结出了桃子,这些桃子的核也会发芽生长成新的小桃树,这就是它们在养育后代;到后来,树皮越来越粗糙,枯枝也越来越多,这是它变得越来越老了。而这时,越来越多的小桃树们却长大了,他们比自己的树爸爸树妈妈更加高大茁壮,它们需要更多的地方生长。这时候老树就会枯萎,它们把地方让给小树们,自己变成肥料,进入泥土中,哺育着小树。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就是这样养育了爸爸妈妈,爸爸妈妈也会这样养育宝宝。你想想,是不是应该尊敬爷爷奶奶、外公外婆还有爸爸妈妈啊?”

这种通过比喻的方法,形象地告诉了孩子成长、衰老的全过程。衰老、死亡也是一种正常现象,不必恐惧;同时还会告诉孩子,衰老是一种奉献,是让生命得以延续和辉煌的前提。这一教育方式,无疑让孩子在得到答案的同时,还会对老人油然生出一股尊敬之情,可谓一举多得。

“宝宝,我们上次看的那本书你还记得吧。人的身体是由很多细胞构成的。这些细胞不断地复制制造新的细胞,而旧的细胞就不断地老去了——就像你的皮肤老是有一些死皮啊什么的。就这样,我们的身体逐渐地长大。但是,年龄大了以后,细胞就不那么有活力了,它们生长新细胞的力量就逐渐变弱了。这时候,老细胞也就会越来越多,于是,人也会变得衰老了,皱纹越来越多,力气越来越小,头发也会白的,更容易得病。如果有一天,体内的细胞不再生长和活动了,我们的身体就会停止运转,而死亡就来临了。但是如果我们经常运动,吃饭睡觉又比较规律地话,这些细胞的活力就会增强,人就能老得慢一些。所以,要从小养成运动和按时休息按时吃饭的好习惯。当爸爸妈妈不注意时,宝宝也可以提醒我们哦!”

这是一种科学型的回答方式。对于较大的孩子而言,他们已经初步了解了人体的一些科学知识,因此,对他们讲述一些具体的成长科学,他们也会理解的。同时又教育了孩子养成一些好习惯,让他们以积极乐观的心态、有益身心的运动,来增强身体的机能,延缓衰老的到来。

为什么爷爷那么长时间不来看我呢?

爷爷一个月前去世了,每周都要见一次爷爷的年年忍不住问爸爸:“我们怎么还不去看爷爷啊?”

爸爸告诉他:“宝宝,爷爷去世了,我们看不到了,他也不能来看我们了。”

年年好奇地问:“爸爸,什么是去世呀?”

奶奶为什么那么长时间不来看我呢?

外公去了哪里?

为什么外婆躺在那里不说话也不动,外婆是睡着了吗?

爸爸妈妈也会死吗?

我什么时候会死啊?

很多孩子最初了解死亡是从《狮子王》之类的电影中得到的。当孩子看到辛巴的父亲穆法沙一动不动地躺在山谷里,辛巴在一边悲伤地站着,孩子这时候也许会向你发问:辛巴的爸爸怎么了?这时候你可以举一些自然界其他的例子:树叶由无到有,由绿变黄而后凋零。或者你也可以将你的解释更具体些:“当某种生命已经结束,他不会再有感觉,不会感觉到饥饿、炎热或寒冷;他不会再移动,不会再走路、呼吸、说话和吃东西。”

相对电影来说,书里的情节更容易被孩子领会。当书中的某个角色死掉了,这是一个与孩子交流“死亡”的好机会。你可以试着问他:“你知道‘死亡’是什么意思吗?”

假如你已经与孩子谈论过死亡,那么孩子就更容易理解身边的人已经逝去是怎么回事了。

不过,孩子在5岁以前是很难真正理解死亡的含义的,它们对于死亡的感知也是很表面化的。但是这种表面化对于孩子的心灵却是一种保护作用。所以,父母不要让孩子过多地思考这些父母尚无法真正弄懂的问题。

“人老了都会死,爸爸妈妈和你也不例外。”

由于孩子还缺乏有关时间的概念,从一个幼儿园孩子的视角来说,一个初中生就已经“很老”了。因此,当孩子问及父母是否会死的时候,父母若回答“老了就会死”,会让孩子觉得死亡离自己的亲人很近,他会对死亡很恐惧,担心失去自己的亲人。

“爷爷走了。”

“他睡着了。”

这些回答有些含糊不清,孩子会觉得爸爸妈妈没有真正回答自己的问题,还会从别的途径进行了解。此外,有心理学家指出,不要将死亡描述成睡着了或长眠不醒。如果你这样做一定会造成孩子的睡眠障碍,使他不能很好地入睡或者害怕睡眠。

“爷爷去天堂了,生前做好事的人死后都能进天堂的,那里很美很美;坏人就进不了天堂,只能进地狱。”

这样回答乍一看很好,既满足了孩子的好奇心,还让孩子日后能“向善”。但是事实上,这种回答却更阻碍孩子的心性发展。因为孩子日后在学校中、书本里会受到种种科学的教育,当学校的教育与家庭教育出现冲突时,孩子就会对父母的教导怀疑乃至抵触了。所以,回答问题时,要考虑孩子日后的发展,从一开初,就给予孩子正确的、科学的回答。

“死了就是死了,什么也做不了了。”

孩子的心灵是稚嫩的,尽管上述说法比较科学,但是语气却如斥责孩子一般。与孩子交流不仅需要正确的语言说服,亦需要语气、姿势的和缓舒坦,让孩子觉得和爸爸妈妈交流、向爸爸妈妈提问是有意思的、能得到结果的。

“小孩子别问这么多。”

一般来说,由于孩子的心智还未发育完全,因此父母最好不要主动向孩子说起死亡的事情。但是,一旦孩子问起,父母也不能逃避、推诿或以含糊不清的语言敷衍了事。因为孩子的心性是对越不知道的东西越是好奇,父母不跟他正面讲,他会因此更好奇,在通过别的方式了解到死亡的含义时,会感到恐惧或者认识出现偏差。

因此,当孩子问到时,必须正面回答,但是,父母对此问题应该点到则止,满足了孩子想知道的东西后就可以立即结束谈话。

“爷爷去了一个很远的地方,但我们现在还去不了。”

在孩子很小、对衰老和死亡还没有什么概念的时候,这种回答起码会给孩子一个安慰。但是如果孩子大了,或者是孩子喜欢刨根问底,那么还是较为正面的回答较好。

“去世就是说永远离开你了。爷爷年龄大了,年龄大了就会去世的。但是你也不要太悲伤,因为爷爷是微笑着离开你的。”

在孩子问及死亡的问题时,父母首先需要客观地告诉孩子人老了都会死的,但是也要给孩子这样一种意识:死亡距离我们还很遥远,我们还会相处好长一段时间。这样就会使孩子觉得时间还很长,不会因为受到死亡威胁而焦虑不安。

孩子在成长过程中,生老病死都是需要面对的重大人生问题。但是,这些问题有些父母尚不能完全明白,更何况一个几岁的孩子。因此,在面对这些问题时,父母更应该小心翼翼。一方面不能打消孩子渴求答案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又不能让孩子背负过重的心理负担。

父母首先要培养积极乐观的人生观,才能以正确的语言和行为方式引导孩子们面对这些人生难题。在面对此类问题时,要在衡量孩子的认知能力、年龄、心理因素的基础上,在孩子可以理解的范围内小心回答。一般说来,父母可以从周围的环境入手,让孩子明白这是一种自然规律,是很正常的,也是不令人害怕的。万不可忌讳回答这些问题。当孩子问及时,家长如果避讳或显示出恐惧,孩子就会意识到,这是一个不受欢迎的题目。然而他的问题并没有得到回答,他也不知道到什么地方去解开这些疑虑。

孩子第一次主动发问死亡问题一般在4~5岁。此时,孩子并不太懂“死”这个词汇的含义。

6~7岁的孩子一般不认为死亡是一个生命的终结,多数会认为“死”只是暂时的离开,不久就会归来。

7~9岁的孩子则对死亡已经有了较客观的认识,知道死亡是永久的离别。

研究指出,孩子面对亲人去世,往往恐惧大于哀伤,产生严重的失落感,认为失去了一个重要的依靠,甚至幻想着自己也即将死去。一方面,他们很难接受死亡造成的既成事实,另一方面死亡带来的惊恐会造成情感上的长期困惑。因此,父母在面对孩子提出的这些问题时,一方面要正面地告诉他死亡的含义,另一方面要告诉他死亡离我们还很远,不至于让他陷入死亡的恐惧之中。

同类推荐
  • 凯特·格林纳威的游戏之书

    凯特·格林纳威的游戏之书

    假扮猫咪的孩子站在中间,其他孩子围绕着他站在一个固定位置上。一个人召唤另一个人说道:“猫咪,猫咪,给我一滴水。”然后所有孩子跑着更换位置。
  • 隔代教育:隔代不隔心

    隔代教育:隔代不隔心

    本书从“隔代亲”入手,以案例的方式讲述了隔代教育和亲子教育之间的矛盾及解决办法、祖辈隔代带孙应该从哪几方面入手以及特殊家庭的隔代教育需要注意的问题。
  • 家庭中的52个正面管教工具

    家庭中的52个正面管教工具

    作者带着资深正面管教讲师和亲子作家的双重身份,结合正面管教家长课堂上的案例以及自身教养孩子的经历,深入浅出地解读了52个正面管教个工具,将原本零散的正面管教工具重新进行分类,并将每个工具贯穿于真实的案例当中,打破广大家长只知道正面管教理论、不知道如何应用的僵局,让52个正面管教工具真正落地、可行,帮助家长更加有效地管教孩子。
  • 聪明宝宝必吃的30种益智食物

    聪明宝宝必吃的30种益智食物

    给宝宝最天然的脑黄金。天然的食物是帮助宝宝大脑发育的最佳营养,是宝宝大脑发育的基础及大脑发育的保障,选对食物巧手烹调,让宝宝越吃越聪明。
  • 就把孩子当孩子:好家长应懂的60条心里法则

    就把孩子当孩子:好家长应懂的60条心里法则

    儿童的内心世界与大人很不相同,他们的心理成长是一个持续渐进的过程,需要家长耐心地引导。但实际生活中家长往往没有耐心去了解孩子真正的想法,就给孩子贴上成人世界的标签。要帮助孩子,家长不能从人品、从思想去看待孩子的心理脆弱问题,首先必须从心理发展的角度,先去理解孩子问题背后的心理动机,帮助孩子渡过成长中的难关。
热门推荐
  • 虐世之尊

    虐世之尊

    激发灵魂深处的狂虐,无尽的自由与权力,手摇星河日月,脚踏万世万物,阅尽三界,唯我独尊。
  • 驭兽奇缘

    驭兽奇缘

    一次车祸,女主再醒来竟换了个世界。什么?原主竟是个心狠手辣的女魔头。惨被折磨,为什么她犯的错要我来受刑,不公平!这个世界瑰奇迤逦,绵延千里的大涂山竟是座墓,端庄大方的长侍女是只百年狐妖,叽叽喳喳的小铃铛却是朵荷花。人可御风行,鱼却要上岸跑……
  • 皇上的妖魅皇后

    皇上的妖魅皇后

    重生一世,真是老天都在帮她,这一世,她要打脸虐渣渣,想欺负她,别说窗了,老鼠洞都没有!却不料被某个腹黑给看上了“王妃,手疼不,为夫帮你打吧”把她给宠上天,情敌?你也不看看你有资格做我的情敌没有,没脸没身材,还敢妄想我夫君会爱上你?
  • 蜜爱前妻:宝贝乖乖受宠

    蜜爱前妻:宝贝乖乖受宠

    初次见面,他要求她嫁给他。五年后,她愤而离婚,结婚三年见面不到五次,她拒绝守活寡。初恋男友国外归来,那个男人却将她逼直墙角:“老婆,乖乖跟我回家!”
  • 混蛋青春

    混蛋青春

    好人与混蛋的界限,有的时候真不受控制。 不管是自己的故事,还是别人的故事,都在经历了不同的轨迹之后,走入一个相似的境地,不同的青春,往往有着相似的痕迹。 如果,有一天,你狠狠的骂着或者被骂着的时候,请珍惜那种挣扎的心情,有一天你日薄西山,茫然惶恐的时候,翻出来告诉自己,曾经那样年少轻狂过。 从来就没有一个人,天生就是混蛋。
  • 沙平站

    沙平站

    林哲佑1954年生于韩国全南莞岛。全南大学英文系毕业,获得西江大学英文系硕士、全南大学博士学位。1981年以小说《骗狗》入选《首尔新闻》“新春文艺”,从而登上文坛。主要作品有《他们的凌晨》《后院的风声》《沙平站》《父亲的土地》《苦头运动会》《同行》和长篇小说《春天》。他的作品多通过写现实被扭曲的真相来探讨人绝对的存在意识。曾获得“李箱文学奖”。现任韩申大学文学创作系教授。
  • 奈何公主想嫁我

    奈何公主想嫁我

    新文《重生后皇上为我黑化了!》已发,求关爱~“前世她被渣男离间,说宁毅不过是泥腿子粗鄙武将出身,对他远之避之。结果父亲被毒杀,母亲被气死,兄长被砍杀。连前来救她的他,也被砍下头颅。重生后再看那蛮将军,怎么看怎么顺眼。反正远着他是不可能的,静平接下来只有一个目标,虐渣打脸,撕逼白莲花,护住家人!只是想跟他圆房怎么那么难呢?于是她没羞没躁的撩他,诱他,引他往自个儿身上挨!等等,她家泥腿子将军不应该是个忠犬痴汉吗?
  • 弥沙塞羯磨本

    弥沙塞羯磨本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超凡学生

    超凡学生

    史上最倒霉的家伙林凡,晴天白日里被雷连续霹了两次之后,体内突然多出了一些来历不明匪夷所思的力量!面对这接踵而来的奇遇,夺宝,升级,林凡能否游刃有余,开启人生新的精彩呢?读者群:18643654
  • 奸妃宫略

    奸妃宫略

    魂穿五年,权势熏天的老爹和新帝斗得风生水起。一不小心成了炮灰,还要进宫演无间道。不做贵妃,她宁可当个小女官,眼巴巴的盼着出宫的日子。后宫水深,皇帝有事没事招她两下,妃嫔们恨得肠子痒。阴谋算计接踵而至,谁都想给她小鞋穿。大爷的,慕容紫不干了,掀桌逆袭!奸狠毒辣?必须有样学样。心计手段?你们不是对手。当一群以皇后为首的疯女人处心积虑想把她往死里整时,她正和皇帝培养感情。只要搞定了这个男人,权势有,地位有,天下有,尔等都是渣渣。中途开挂杀狠后,杀恶妃,杀逆臣,杀尽一切挡路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