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332600000013

第13章 最复杂的心理——猜疑(1)

培根说:猜疑之心犹如蝙蝠,它总是在黄昏中起飞。这种心情是迷陷人的,是乱人心智的,它能使你陷入迷惘,混淆是非,从而破坏人的事业。猜疑的人,细微敏感,思虑过度,凡事都往坏处想。别人无意之中说的一句话,会被猜疑的人捕风捉影,无中生有。猜疑的人自我偏向太重,总喜欢把与自己无关的事情往自己身上拉扯,总觉得什么事情都与自己有关。猜疑心理是一种不健康的心理,它会直接危害到人的健康。猜疑的人容易忧虑,很多事情看不开,容易发生严重的身体疾病。同时,猜疑的人会伤害到人际交往,没有人喜欢与不相信自己的人做朋友的。所以,克制猜疑心理,对我们维持一种积极健康的心理状态至关重要。

猜疑危害了我们的健康

曹操的疑心之重,是世人皆知啊!不管是他掌权之前还是掌权之后,多疑的性格一直伴随着曹操左右,影响着他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对于一代枭雄曹操的评价,可以这样说:成也于疑,败也于疑。

据说东汉末年,皇室衰微,董卓弄权,曹操一心想除掉董卓,重整汉室。谁料刺杀董卓不成,反被追杀。不得已,曹操只能一路逃亡。逃亡途中路过吕庄,他想起了父亲的好友吕伯奢就住在此山庄,于是曹操决定拜访吕伯奢,在此暂歇一宿。

吕伯奢见到故友之子曹操,自然非常高兴。又听说曹操被董卓追杀,关心之情更是溢于言表。吕伯奢吩咐家人杀猪宰羊,盛情款待曹操,自己前往西村买酒。曹操心中有事,在客厅坐卧不宁,忽然听到后院有“沙沙”的磨刀声,还有说话声:“别让他跑了……”曹操顿生疑心,以为吕伯奢要杀自己。于是,曹操拔出宝剑,准备在吕伯奢杀掉自己之前先把他杀了。就这样曹操只为自己一时的疑心,不问青红皂白就将吕家八口残忍杀害。只是曹操从前院杀到后院,也没见着吕伯奢。后来曹操在后院看到角落里捆着一头猪,才知自己杀错了人,但曹操担心吕伯奢知道后告发自己,于是把从西村打酒回来的吕伯奢也给杀了。曹操的同伴责备曹操此举不义,毕竟吕伯奢帮助了落难中的曹操。但曹操的回答是:“宁我负人,毋人负我。”

曹操的疑心不只如此。据说曹操为建始殿,亲自挥剑砍伐卧龙祠前的梨树,得罪了梨树之神,当晚做了噩梦,惊醒之后得了头痛顽症,遍求良医,均不见效。这或许只是一个传言故事,但历史中的曹操确有头痛总是发作的顽疾。后来有人向他推荐了华佗。

华佗诊脉视疾之后,认为曹操的头痛是因为中风而引起的,病根在脑袋中,不是服用汤药就可以解决的,需要服用麻肺汤,即一种麻醉剂,利用利斧砍开脑袋,取出风涎,方可根除。曹操听后,并没有认为这是名医倡导的医治之法,而是非常愤怒,怀疑华佗是要谋害于他,于是下令把华佗投入监狱之中,致使一代名医屈死狱中。此后,曹操病势越来越重,疑心也越来越重,常自言自语:孤纵横天下三十余年,群雄皆灭,只有江东孙权,西蜀刘备,未曾剔除。对司马懿三父子更是疑心加忧虑,常夜梦三马同槽而食,狐疑不定,弄得病势转危,长叹一声,气绝而死。

心理学认为曹操患有中风与其多疑的性格有很大的关系。多疑的性格常常让曹操焦虑不已,发怒不止,使他情绪多变,起伏不定。处心积虑地怀疑他人,揣摩他人,必然会磨损人的身体机能,各系统功能必然失调,免疫力随之下降,各种疾病就会趁虚而入,特别是对于那些年事已高者,多疑往往容易引起情绪的爆发,导致大脑皮层机能紊乱,血管收缩,神经兴奋性增高,全身细小动脉痉挛,致使血压骤升而突发中风。

可见,疑心对人的影响多大,不仅影响人身体的健康,也影响人们心理的健康。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会碰到一些疑心很重的人,这些人看到别人在讲悄悄话时,就以为是在说他们的坏话;别人态度冷淡一些,他们就会觉得人们对他们有成见、有看法。他们总是疑神疑鬼,怀疑他人看不起自己,会加害于自己,他们不相信别人,不相信自己。如果有人对他好一点,他也会觉得人家是别有用心,居心不良。别人脱口而出的“无心之语”,也会被疑心重的人看得很严重,认为这就是事实的全部。他们总是不厌其烦地揣摩别人口中的话语,挑选片面之词加上自己的主观臆想,怀疑这些人居心叵测,无端给人定罪。

疑心重的人,总是习惯自己一个人胡乱猜想,猜想他人这么说这么做的动机之所在,而猜想的动机往往偏向于不利于自己的方向,如危害自己,蔑视自己等。习惯猜疑的人不喜欢与人交谈,他们把一切都藏在心底,不管是误会也好,还是争执也好,他们都不去化解,不去探讨背后的真相。他们想当然地以为自己知道的就是真相,殊不知已陷入了自己设定的死角中。把纠结置于心底,就如同把痛苦置于心底一样。痛苦时时刻刻啃噬着他们多疑的个性,让其更加痛苦、更加郁闷。最终导致的结果不是身体出毛病,就是心理出毛病。

疑心重的人,不能轻松地与他人敞开心怀,进行正常的人际交往,因为他们总是在怀疑别人,总觉得这个世界上除了自己就再也没有其他人可以相信了。久而久之,身边的人一个一个离他而去,他还不知道原因是出在自己身上。他们不交心,也不相信别人,他们没有好人缘,逐渐地封闭了自我。困于自己的世界,既阻隔了外界信息的输入,也使自己无法体验、感悟人间真情的流露。于是,恶性循环,他们更加地怀疑自己,处处神经过敏,事事捕风捉影,完全体验不到信任为何物,体验不到信任他人带给自己的那份愉悦感,最终弄得自己身心疲惫,产生自卑、怯懦、消极的不健康心理。疑心始终是害人又害己的不良习惯。

我们为什么会丧失信任

话说早年,一个穷汉与结发妻子含辛茹苦度时日,为了生计每天去捡垃圾换点散金碎银糊口。让自己的妻子过着这样的生活,男人不禁流下了痛苦的泪水:“我这样没出息,让你这般受苦……”妻子笑着安慰自己的丈夫:“我相信你,你会捡回一座金山的!”几度春秋,曾经过着穷苦生活的男人成了远近闻名的破烂大王。在妻子的信任与鼓励之下,他不断开拓新的领域,最终登上事业成功的巅峰。

故事有点老套,但故事中体现的信任却不老套。

心理学对信任的定义是相信而敢于托付。在上面提及的故事中,妻子对丈夫的那种信任是令人感动而又震撼的。丈夫在最艰难、最窘迫、最需要温暖的时刻得到了妻子信任的激励,维护了作为一个男人所该有的自尊。妻子用信任的双手呵护了丈夫干枯的心田,犹如注入了甘甜的泉水。于是,“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奇迹就发生在了这一对相濡以沫、相互信任的夫妻身上。奇迹的发生源于存在的信任。

信任是难能可贵的,尤其是深处于变化莫测的现代社会中的我们,寻求一份信任,维护一份信任,更是不容易。让我们再来品味一个关于信任的故事。

公元前四世纪,在意大利有一个叫皮斯阿斯的年轻人,因为触犯了国王而被判处死刑。皮斯阿斯是个孝子,他希望在他临死之前能够见一见远在千里之外的母亲,以表达他对母亲的歉意,因为从此以后他不能再孝敬母亲了。

国王被皮斯阿斯的这份孝心所感动,于是同意他回家与母亲相见,但条件是皮斯阿斯必须找一个人来替他坐牢,否则他的愿望就不能达成。这看似是一个简单的条件,但事实上却非常难,甚至不可能实现。有谁肯冒着被杀头的危险替别人坐牢啊,这简直就是自找麻烦,自寻死路呀!然而,皮斯阿斯的朋友达蒙在听说这一条件后,义无反顾地站了出来,答应了国王的要求。

达蒙进了牢狱之后,皮斯阿斯回家与母亲诀别。日子一天一天地过去了,皮斯阿斯一去不返。眼看刑期在即,皮斯阿斯还没有回来的迹象。刑期的那一天,达蒙被押付刑场,人们都说达蒙上了皮斯阿斯的当了,有人嘲笑他的愚蠢,有人替达蒙惋惜,更多的人痛恨那个出卖朋友的皮斯阿斯。但刑车上的达蒙丝毫没有惧色,反而展现出的是一副慷慨赴死的豪情。

追魂炮被点燃了,绞索也被套在了达蒙的脖子上。胆小的人吓得闭上了眼睛。就在这千钧一发之际,皮斯阿斯飞奔而来,他高喊着:“我回来了,我回来了!”刑场上的所有人都被这一幕深深地撼动了,大多数的人都以为自己是在梦中呢!但事实不容怀疑,皮斯阿斯最后一刻赶回来了。消息传到了国王的耳朵里,国王同样是不相信的表情。他甚至亲自赶到了刑场,然而,他看到的却是铁一般的事实。国王惊喜万分,为有这样的子民而感到由衷高兴。他亲自为皮斯阿斯松了绑,并亲口赦免了他的罪。

这是一个传说中的故事,但我们宁愿相信这是真实发生的事。皮斯阿斯与达蒙之间的信任拯救的不仅是他们之间多年的情谊,还有皮斯阿斯生死关头的性命。这同样是信任创造的奇迹。

不管是远古时期,还是信息多变的现代社会,我们始终相信人世间存在着信任这份珍贵的礼物。但在相信的同时,我们也不得不承认生活中还是存在信任丧失的现象和猜疑之心的衍生现象。针对疑心重重的人,丧失信任的人,我们不禁要问:信任有着这么大的神奇魔力,人们为何还要抗拒它呢?

古人云:“长相知,不相疑。”反之,不相知,必定长相疑。对他人怀疑,对他人缺乏信任,往往与自信不足有关。疑神疑鬼的人,看似怀疑别人,实际上也是对自己存有怀疑,是自信心不足的表现。有些人在某些方面自认为不如别人,因而总以为别人在议论自己,看不起自己,算计自己。

有气吞万里之志、定国安邦之才的一代奸雄曹操,却是一副多疑、暴虐、喜怒无常的性格。心理学家分析他的多疑个性源自于他的不自信。很多人可能会惊讶,曹操也会不自信,也会自卑?事实上,他的不自信、自卑源于他不明不白的身世。曹操的父亲是曹嵩,曹嵩是曹腾的养子。曹腾虽贵为费亭侯,却自幼是一个宦官。在当时讲究家庭和出身背景的社会气候下,宦官是一个被人歧视,看不起的阶层,深受那些出身名门的官僚大夫的轻视。所以,事业如日中天的曹操还是无法逃脱世俗眼光的审视。曹操父亲对宦官出身的自卑情结从小就深深地根植于曹操的潜意识中。

除了宦官身份,曹操的自卑还源自于他的相貌。魏晋时期的人都很注重个人的仪表风姿。相比较袁绍和刘备的帝王之相,曹操只能算是“身长七尺,细眼长髭”。他个子不高,相貌更是无可取之处。这与当时曹操所取得的成就是极其的不相符,身处高位的他难免会因自己的相貌心生自卑。

曹操的自卑情结深深地影响着他,他不相信任何人,对涉及自己利益的事情也总是万分地猜疑。在因疑心而错杀父亲故友吕伯奢之后,曹操也毫无愧疚之心,“宁我负人,毋人负我”的回答更是深刻表露了他自卑潜意识之下的猜疑性格。

现实中的人们疑虑重重:当他走进办公室时,热烈交谈的同事突然鸦雀无声了,他就怀疑同事们肯定是在说他坏话;当平日里对他热情关照的领导某天态度忽然淡漠了,他就认为老板对他有成见了,或者同事向老板说他坏话了;当他穿着一件自己非常喜欢的衣服出现在众人视线里,却没有得到他想要的赞美时,他立刻会产生“自己穿这件衣服不好看”的疑虑心理,于是心爱的衣服从此被压在箱子底下……

事实上,你刚进办公室别人就鸦雀无声了,那是因为他们突然发现跟在你后面的是一脸严肃的老板,而你自己却沉浸在自己的猜疑中没有发现尾随你之后的老板;一向热情的老板某天忽然冷漠了是因为那天老板与爱人吵架了;别人没有赞美你穿的新衣服是因为他们压根就不知道你穿的是新衣服呀……所以,当你了解事情真相之后,你还会那么疑虑忧心吗?你对自己的不肯定,不自信导致了你无端的猜测。如果能够正确地面对自己的优势缺陷,能够正视自己存在的意义,那么这种猜疑是不是就不会发生,信任是不是就不会丧失?我想,答案是肯定的。所以,请记住:你就是一道风景,没必要在别人风景里面仰视。

管中窥豹的蛛丝马迹是可信的吗?

东晋著名书法家王羲之的儿子王献之,从小就非常聪明,写字、绘画都非常出色,深得父亲的喜爱。有一次,他看到父亲的几位门生在玩樗蒲(古代的一种游戏),好奇心甚重的王献之自然也围了过来。不一会儿,不甚精通樗蒲的王献之对其中一位门生说:“你就要输了……”门生很不服气,就对王献之说:“你这是管中窥豹,只见一斑呀!”但结果这位门生真的输了。其他人对王献之小小年纪就如此聪慧非常佩服。

“管中窥豹”从字面意义上来理解,就是说从竹管中透过视线来看豹子,由于视线受到竹管圆孔面积的限制,而无法看到全豹,只能看到豹子身上极具豹子特征的斑点花纹,于是就此推论出这是一只豹子。这个成语最初是用于褒义的,是指人们从观察到的事物的一部分来推测该事物的全貌,是一种极具智慧的思考方式,通常用来赞扬那些从小事情中理解大道理的聪慧之人。如王献之管中窥豹,却能准确地观察出事情的发展趋向,不得不另他父亲的众多门生对他刮目相看,赞叹有加。

细致入微的观察有时候确实能够让人从部分的体验中觉察到事情全部的真相,如心理咨询师需要的就是一种深刻细腻的察觉与感悟。从来访者偶尔、不经意间表现出的一个小动作,无意间说出的一句话,咨询师立刻就能够断定其背后隐藏的心理动态。于是,循循善诱,耐心开导,咨询师用其敏锐的感觉一点一滴地把来访者意识不到的矛盾纠结公开化、清晰化,一层一层,抽丝剥茧,直至来访者豁然开朗。这是一个漫长艰难的过程,这个过程需要“管中窥豹”,从“只见一斑”推测事实的全部面貌。

最新热播的美剧《千谎百计》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讲述的就是多个“管中窥豹”的故事。一个人是不是在说谎,从他的身体语言、生理特征等都可以读出来。剧中的莱特曼博士,用其广博的知识与经验,从这些人身上表现出的部分特征上进行全方位的推测,用其敏锐的目光与视线穿透说谎者脆弱的心理防线,进行真相的挖掘,不可谓不神奇。

“察一叶可见春秋,观滴水可知沧海”,“一发不可牵,牵之动全身”,就因为细节可定人生永恒。世间的事物有时就是这么不可思议。蝴蝶在热带轻轻地扇动一下翅膀,遥远的国度就有可能发生一场毁灭性的龙卷飓风;马蒂尔德丢失了一串项链,就可以让她背负一生的债,也足以道尽她自身的爱慕与虚荣;宋太祖的一杯薄酒,映射出了一个衰落帝国的凄凉背影;鲁迅笔中一个带血的馒头,就可见一个时代人性的压抑与残酷啊……

睹一蕊而晓春将至,管中窥豹,见一斑而可知全身。

然而,“管中窥豹,可见一斑”,可见一斑者皆为豹吗?

同类推荐
  • 找寻未知的自己:跟随三毛去旅行

    找寻未知的自己:跟随三毛去旅行

    在三毛的低语中踏上异国的土地,在远方的山水中寻觅内心的自我。追随三毛踏遍万水千山,让斑斓的心灵点燃生命的光环!《找寻未知的自己——跟随三毛去旅行》也以优美的文字一一对其加以介绍,让读者饱览闻所未闻的瑰丽风光。在这里,我们会惊叹于未知世界的奇妙,会沉浸在惊心动魄的壮美风景里,然后慢慢回忆、渐渐抽离,直到心灵的风暴刹那止息,在静谧中细闻灵魂的低语。这也是本书的意义所在。《找寻未知的自己——跟随三毛去旅行》由周意然编著。
  • 曾国藩官场笔记

    曾国藩官场笔记

    以曾国藩为镜,可以知官场,精通做官升官、为官之道!曾国藩算是中国近代史上最显赫、最传奇且最具争议的人物了。尽管他已经成为了历史,但是他却一直影响着后人。前有李鸿章继承他,梁启超推崇他;后有蒋介石学习他;更有无数的人在议论他,效仿他……蒋介石更是一生奉曾国藩为标杆,以他的言行教育下属、后代。他曾经要求国民党将领必须“认清历史,效法曾胡(曾国藩、胡林翼)”。在中国官场中,人们都想精通曾国藩的做官、升官、为官之道!
  • 取悦你自己,才是正经事

    取悦你自己,才是正经事

    这是一本心灵励志书。以当下最流行的励志题材为主基调,在都市生活的大背景下,辅以锋利文笔,告诉人们该如何奋斗,如何去爱,以及如何去生活。整本书以“取悦自己”为独特视角,宣扬不迎合,不攀附,不将就,不求全的生活理念。针对18—35岁的读者,尤其是女性读者,注入强心剂。
  • 塔木德智慧枕边书

    塔木德智慧枕边书

    犹太民族是人类大家庭中的伟大成员之一。她创造了以《圣经》和《塔木德》为代表的灿烂辉煌的希伯莱文化,造就了一大批杰出的思想大师、科学巨匠。研究犹太做生意的智慧、控制金钱的智慧,还不如学习犹太人的处世智慧,因为后者是前两者的基础。
  • 这样说有人缘朋友多

    这样说有人缘朋友多

    只有掌握切实有效的说话术,在交谈时才能让别人对你心不设防,再难沟通的人都能与其自由交谈,再冷的话题都能让你妙语不断:看人戴帽子,学会见什么人说什么话;求人办事看眼色,让对方付出心甘情愿与朋友交往时,要注意保持适度的弹性,采取明智的态度拒绝,摆脱不必要的麻烦……翻开本书,学习日常生活中最直接有效,使用率最高的口才技巧,让你在最短时间内掌握说话的分寸与尺度,迅速提升自身沟通能力;让你与陌生人交往时快速建立共识,获得认同赢得信赖,无往不胜。
热门推荐
  • 共存亡之与天下之主

    共存亡之与天下之主

    紫飞燕,一个心里有着远大理想的女孩。三岁时失去了最疼爱她的舅舅,后来才慢慢明白,一心想着完成自己17岁的目标,成为世界首富,无人能敌。偶然之下,在别墅的一个小门前,找到了舅舅,才发现自己一路走来,这道路畅通无阻,原来是因为自己是这世界的守护者,成为世界首富,是条件之一,她不断的隐藏,不断的让自己了解这个世界最后却败在儿时喜欢的人——程晓林手上,从那一刻起,紫飞燕被宠上了天。“我,和这个世界你选哪个?”程晓林问。“废话,当然是世界了啊!”紫飞燕张口就来,不料刚说完便无法出声了。……
  • 再见二少爷

    再见二少爷

    白家长女遭继母陷害,却被陆家小少爷救回一命,隐藏身份考入琛川中学,却遭新的不测……
  • 娆荼

    娆荼

    那年雨夜荒街,他一纸休书,将她葬送。血仇得报,为何会下那么大的雨?他不知,会笑的女人要是死了,这世上总是多些寂寞。如今烟花柳巷,她沾染风尘,在灼灼花影中笑靥明媚。像迎送花香的风,送他一场桃花雾。他说,你像一位故人。她笑,杀人当诛心。
  • 天皇巨星是怎样炼成的

    天皇巨星是怎样炼成的

    这是一本指导大家如何从籍籍无名成长为天皇巨星的标准教科书。
  • 至尊侍女

    至尊侍女

    女人会仙术,谁都挡不住!一朝穿越到青楼,改头换面,身份很尴尬!我被卖了一万亿?肉体偿还?黑墓涯遇险,激情始动。一切刚刚开始~~~~大陆女人地位低微,我偏要逆世而行,立于男人之上。打破这诅咒,创造属于我的不败传奇。终有一天,当纵横千载无双,男人?我会让你们俯首称臣!这是一段属于柳芙宁的专属神话
  • 家有妖孽夫:驱魔王妃不好惹

    家有妖孽夫:驱魔王妃不好惹

    一次不小心闯进温泉里,看见美男沐浴,结果那个美男就追着自己狂喊爱妃?“爱妃,杀人这体力活,为夫代劳。”上官紫聆无语。“爱妃这个小家伙哪里来的?”某妖孽男指着一个完全是自己翻版的小男孩陷入石化状态。“妈咪,这个人是我爹地?”小家伙指了指石化中的男人,质问自家的妈咪。上官紫聆看了看陷入石化的男人,再看了看小家伙,勉强开口,“应该是吧。”某男人从石化状态中回过神来,咬牙切齿的说着,“什么叫应该是吧?”新书【皇叔狂宠:邪魅大小姐】以发,期待跟各位再见!
  • 魔凰无泪:冷血圣尊,凌天下

    魔凰无泪:冷血圣尊,凌天下

    漫漫长生,有始无终弹指一笑间,众生殁九天宫上仙人叹,堕入地府鬼门关有朝一日,御火而归,笑靥如花猖狂不改!“本尊曾为九天之傲,亦坠入地狱作鬼煞。可笑,不论人仙皆可笑!”本尊曾擒过星辰千坠,斩过万道生灵;亦曾陪你看过日出日落,捉过在水鲤鱼。“我,来接你了……要跟我走吗?”————“这三杯酒敬殿下!”“第一杯,恭喜殿下寻得所爱……”“第二杯,祝殿下与良人白头偕老,厮守终生……”“这第三杯……愿殿下永世无恙,万寿无疆!”“殿下。臣,退了。”
  • 英雄无敌之强者归来

    英雄无敌之强者归来

    关于英雄无敌这个游戏,我想的一个故事,是个强者回归的故事。
  • 渣渣请走开

    渣渣请走开

    她是乱世里的月色,末日里的曙光,盛世里的糜烂。她与世界格格不入,却又是这样的世界造就了这样的她。矛盾,又和谐。她高傲,又自卑。她堕落,又清醒。她驻扎在每个人心底,却又游走在世界之外。不合理的存在,即为合理
  • 孔子给年轻人的77个处世智慧

    孔子给年轻人的77个处世智慧

    本书从为人、处事、交友、修养、成功等多个层面,解读了孔子最主要、最符合现代人需要的处世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