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科学考试,自隋唐建制以来,到明清时代愈加完善。曾国藩24岁进京赴考,26岁中举,此后十年内连升十级,是清朝一代汉人中少有的幸运者(清朝是不大重用汉人的)。曾国藩本出生于湖南湘西的一个农民家庭,完全靠科举奠定他一生功名的基础,因而,他在谈论科名中人时,特别倡导文人正色。
科举考试,殿试第一名称大魁,也就是人们说的“状元”。一个文人,如有“黄云盖顶”,可谓祥云笼罩,不发才怪。黄色由天中、天庭而起,气势森然勃发,上达顶心,旁连鬓角边地,一片光华灿烂。这样的人,在殿试中必能取得很高名次,中状元、榜眼、探花什么的,因此说“必掇大魁”。
以上是黄气贯顶之象。如果黄气没有这么灿烂,只由两颧而起,如鸿鹄展翅,直入双鬓,有升腾之兆,但没有上贯头顶连成一片,较之“黄云盖顶”次一等,仍能“进身不远”,也就是仍能博取功名,但名次差一些。
“印堂黄色,富贵逼人”。人们常说某某人印堂发亮,聪明有为,定有好事临身。曾国藩看人,如印堂黄色灿烂,鲜润奇目,则这人必定会取得富贵。与前面的“气”旺相关。
“明堂素净,明年及第”。明堂,就是一个人的鼻子,鼻是肺之窍,属疾厄财帛宫,可以反映主人有无财富。明堂素净,就是鼻白润光洁,如果真这样,考试中第只是时间迟早的问题。明堂素净也有一个得令不得令的问题,以秋季为当令,否则,先忧后吉。
“眼角鲜霞,决利小考”。眼角鱼尾纹处,如有红紫二色艳如霞彩者,自然有吉庆之事。这种人智清神明,有利于县试、州试。
“印堂垂紫”。两眉之间紫气流动。民间有“紫气东来”主吉祥之说,那么眉宇之间紫气流动,自然也是吉兆。如再加上眼神清澄,气朗如云,则“动获小利”,病者可以痊愈,讼者可以胜诉,谋职者可获职位,求功名者可获功名。但这种情况,难获大利。
“红晕中分,定产佳儿”。古代“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因而有喜得贵子一说,以生儿为人生一大喜事。《冰鉴》考察人之气色,如两眼下有红色如晕,由鼻分隔而左右互不相连,此为大旺,当产贵子。古人曾说,“火旺生男,木旺生女”,即指此。
“两颧红润,骨肉发迹”。亲人之间有血缘关系,一人有事,亲人能够遥相感知,或在梦中有感应,这已不是奇事。如人之两颧红润如霞,兆示着他的亲人如父子兄弟多有发迹之象。但红色并不易辨,红色深而为赤,则有凶灾;红色又不能带枯色,枯则不吉。
面色忌青白二色
鉴别人才,历来着重在他的才能心智和品德,本质上是考察、寻求他的有用性。人才的健康状况和个人命运虽然不是用人者所求的,许多用人者也没有时间去关心这一点,但它与人才的才智发挥、事情的成败有相关性,最好还是以能关心为宜。身为主管,对属下待以朋友般的关心(但不宜太过),既是做人的原则,也是岗位所要求的一种责任,有利于上下齐心、内部团结。古人讲二人同心,其利断金,也就是人才团结、力量倍增的道理。
中国人有“士为知己者死”的传统,感恩戴德的精神至今没变,虽然中西交流已改变了许多,但其精神本质和影响并未变化。比如为朋友两肋插刀,这样的豪行壮举今天多半是没有了,但其固有的性情血气没变,像倾其所有资助朋友、为朋友忍痛割爱(包括两人同处情场,一人会剑斩情丝,断然退出,其心苦楚,非亲身经历,有谁能解)。唯一的区别是不再是血淋淋的义气,但侠骨丹心、热血衷肠是不变的,扶危济贫、舍生取义的事情也时有发生。
由此而讲,用人者除注意人才的能力品质之外,还应该在其他方面多留心。这一点是容易办到的——观察面部气血,也可以称为血气。
前面讲到面部的各种吉祥吉庆颜色,这里着重讨论不吉祥的、兆示着身体有病变的非健康色,其中以青白两色为主。
青色常见于眼底。不健康的青色,与春天草木新生的青色不同,是血液淤积阻滞、流通不畅形成的,即“鼻青脸肿”“脸色发青”的青色。遭重击会形成青色,如眼部受打击;长期疲劳工作,得不到休息,体内新陈代谢不畅,血液滞留,也形成青色。肌体发生病变,也会形成青色。这类青色都是提醒注意的警兆。
白色,不是金秋爽朗一样明快的白色,而是没有血气、如枯骨白粉一样的白色,是血气亏损、不足的表现。枯骨白粉给人阴森可怖的感觉,这样的白色当然也不会是好的面色。白色常见于眉端。
青白二色虽以不健康为主征,但青白的变色又并非都表示身体状况不好。心事忧劳,青如凝墨;祸生不测,青如浮烟。大家都能看出连夜加班没有休息好的疲惫态。其中一个根据是精神状态不佳;还有一个根据就是在面部气色上,两眼微肿,眼袋发青发紫,眼中晶状体布有血丝。如果因为心事忧劳,连续几天不能休息好,面部发青现象就会很严重,如凝结有墨汁一般。青如凝墨,已是比较严重的征象,应即时加以调理休息,否则会导致身体处于混乱状态,这样出错的机率会大增。司机疲劳驾驶易出车祸即是一个例证。
如果“青如浮烟”,气色袅袅不定,而且没有一点儿光泽,就属死色,难以救助,不日就会有难测之祸。
如果为“酒色”伤身,精神倦怠,眉端会常现白色,这是肾虚肺衰之兆,所以表现为白色,有“白如卧羊”之态。这种白色,尚无大碍,休养几天,可以复原。
但如果面部“白如枯骨白粉”,则就不可救药。这种色为死色,一旦定形,表明其人肾功能衰至极处,精力颓废到回光返照的程度,灭顶之灾会接踵而至。
青白二色有许多变化情形,还不能机械地一概而论。由于时间、地理纬度的变化,其吉凶的变化也会产生。
气色发于人体五脏六腑,暗合于五行之理;又由于天、地、时、经的阴阳变化和合,所以在观人时,要注意这些变化带来的若干差异,不能妄执一端,死钻牛角尖。
尉迟恭是唐朝著名武将。贞观年间,唐太宗李世民命画师把二十四位功臣的画像供奉在凌烟阁,尉迟恭排在了第七位。
尉迟恭年轻时以打铁为生,后来跟随隋炀帝伐高丽,官至朝散大夫。马邑鹰扬府校尉刘武周起兵反隋,于是他投奔了刘武周,当了一名偏将,后来又归顺了唐王。归唐后,尉迟恭忠心耿耿,南征北战,随李世民大破王世充,消灭窦建德和刘黑闼,破徐圆郎,为唐初的统一立下了汗马功劳。
在玄武门事件中,尉迟恭也起到了关键作用。他与侯君集等人多次劝说李世民早作决断,消灭建成、元吉。当时,房玄龄、杜如晦等大臣对双方斗争持观望态度,李世民派人召请他们,遭到谢绝。李世民很生气,解下佩刀给尉迟恭,再去召请。尉迟恭以武力威逼房玄龄等人归附李世民,共行大计。
贞观初年,突厥日益强盛,侵扰中原,尉迟恭奉命出击突厥。他把获得的珍宝财物,全部送给了士卒,因此全军士气大振,打起仗来也是攻无不克。
人们都说李世民善于采纳别人的意见,其实也不然。正确的说法是,他只是善于采纳别人正确的意见,而不是一个意见篓子,或一个好好先生,别人说什么,他就听什么,不管对错,一律照办,那样也就不是李世民了。比如,大家都聪明地得出尉迟恭一定反叛的结论,要秦王李世民及早杀了他,以绝后患。但李世民并没有听,反而大度地拿出大笔金银作为路费,放他上路,另寻明主。大度如此,还有哪位明主能比得上眼前的这位秦王?于是尉迟恭打定了主意,跟定了李世民。
后来,尉迟恭的勇武和忠诚多次使身陷险境的李世民化险为夷,自己也成为登上凌烟阁的开国功臣。比起他当年的同伴和兄弟如李密、单雄信以及王伯当,这个结果可以算得上是天上地下了。
现在看来,当年说尉迟恭将会造反的人并非空口胡说,但是李世民没杀尉迟恭也无疑是英明之举。并不是李世民不相信他会反叛,而是看到了他健壮勇武,气色如虹,是可用之才,当然也看出他是一条有血性的汉子。这样的人有反心不可怕,也不必杀他的头,对他以诚相待就可以消除他的反心,使他忠心地为己所用。李世民这样做了,也得到了丰厚的回报。这首先要归功于他的眼力,其次要归功于他的心胸。这一点,怕是李密之流难以做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