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作战篇》中,孙子论述了战争是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的竞争,他从战争对人力、物力、财力等物质条件的依赖关系出发,指出了持久战对国家的巨大损害,强调了速战速决的重要性。
孙子认为如果战争拖久了,一方面军队容易疲乏,锐气挫败。另一方面,国家财货会枯竭,这样别的诸侯国会趁虚而入。所以一定要速战速决。
打仗期间,也不要再次征兵,更不要从国中再调运物资,而是要以战养战,从敌国获取物资,既节省财力,又提高效率,一举两得。此外,想要获胜就是要激起士兵对敌人的仇恨,有动力才有胜利,并把虏获的物资将给士兵,以此来壮大自己的实力,只要这样才可以获得胜利,迅速制敌。
原典
孙子曰:凡用兵之法,驰车千驷①,革车②千乘,带甲③十万,千里馈粮④,则内外之费,宾客之用,胶漆之财⑤,车甲之奉⑥,日费千金⑦,然后十万之师举矣。
其⑧用战也贵胜,久则钝兵挫锐⑨,攻城则力屈,久暴师则国用不足⑩。夫钝兵挫锐,屈力○11殚货○12,则诸侯乘其弊○13而起,虽有智者,不能善其后矣。故兵闻拙速○14,未睹巧之久也。夫兵久而国利者,未之有也○15。故不尽知用兵之害者,则不能尽知用兵之利也。
善用兵者,役不再籍○16,粮不三载○17;取用于国,因粮于敌○18,故军食可足也。
国之贫于师者远输○19,远输则百姓贫。近于师者○20贵卖,贵卖则百姓财竭,财竭则急于丘役○21。力屈、财殚,中原○22内虚于家。百姓之费,十去其七;公家之费,破车、罢马○23,甲胄、矢弩○24,戟楯、蔽橹○25,丘牛、大车○26,十去其六。
故智将务○27食于敌。食敌一钟○28,当吾二十钟;秆○29一石○30,当吾二十石。
故杀敌者,怒也;取敌之利者,货也○31。故车战得车十乘以上,赏其先得者,而更其旌旗,车杂○32而乘之,卒善而养之○33,是谓胜敌而益强○34。
故兵贵胜,不贵久○35。
故知兵之将○36,民之司命○37,国家安危之主○38也。
译文
孙子说:大凡用兵作战,一般的规律是要动用战车千辆,辎重车千辆,甲兵十万,还要运送军粮至千里;里里外外的费用,招待使节、宾客的费用,制造和维修作战器材的物资,车辆兵甲保养补充的花消,每天都需要花费大量的资金,然后,十万大军才能出动。
动用这样庞大的军队作战,就必须求速胜。旷日持久作战会导致军队疲惫,锐气受挫;攻打城池就会让军队战斗力耗尽;军队长期在外作战,就会使国家财力难以为继。如果军队疲惫,锐气受挫,战斗力耗尽,国家经济枯竭,那么,别的诸侯国就会乘此危机而发起进攻。到那时,即使有再高明能干的人,也无法挽回危险局面了。所以,用兵打仗只听说哪怕指挥笨拙也要追求速胜的,没听说过追求技巧而久拖战事的。战事拖的太久而对国家有利的时候,从来没有出现过的。因此,不完全了解用兵之害的人,也就不可能真正认识到用兵之利。
善于用兵的人,士兵不二次集,粮草不会多次运送。武器装备是国内去用的,粮食饲料则在敌国补充,这样,军队的粮草供应就可十分充足了。
国家因行军打仗而导致贫困的一个原因,是要远程运送物资。远程运输必然使得百姓贫穷。军队驻地附近,物价必然高涨;物价一高涨就会使得百姓财富枯竭。国家财力一枯竭,就必然会增加徭役赋税的征用。军力耗尽,财力枯竭,国内便会出现十室九空的贫穷景象。人民群众的财产,将因战争而耗去十分之七;国家的财富,也会由于车辆的损坏,马匹的疲病(罢,同“疲”),盔甲服装、箭羽弓弩、枪戟盾牌、车蔽大橹(蔽橹,攻城用的器具)的制作补充,辎重车辆的征调,而耗去十分之六。所以,高明的将帅总是务求在敌国解决粮草的供应问题。得到敌国一钟粮食,相当于从本国运送二十钟粮食,耗费敌国的一石草料,相当从本国运送二十石草料。
要想让士兵英勇杀敌,就必须激起他们对敌人的仇恨;要想夺取敌人的军需物资,就要先对士卒进行物质奖励。所以,在车战中,凡是缴获敌人战车十辆以上的,就要先把奖励给他,并且将被缴敌车换上我军的旗帜,编入自己的战车行列。要善待被俘虏的敌军士卒给予充足的供养,这就是所说的战胜了敌人,也使自己变的更加强大。
用兵打仗重要的是速战速决,而不要旷日持久的作战。
所以懂得用兵之道的将帅,是人们生死的掌握者,是关系国家安危最重要的角色。
名家注解
曹操曰:欲战必先算其费,务因粮于敌也。
李筌曰:先定计,然后修战具,是以《战》次《计》之篇也。
王皙曰:计以知胜,然后兴战而具军费,犹不可以久也。
张预曰:计算已定,然后完车马,利器械,运粮草,约费用以作战备,故次《计》。
解读
“作”,有“制造”、“兴起”的意思。“作战”在这里并非指一般意义上的战争而言,而是说战争的准备,指战争开始之前的筹划发动,当属于“未战而庙算”的范畴。
本篇继《计篇》而来,在“慎战论”的指导下,分析战争对经济的依赖关系及其破坏力(“用兵之害”),从而提出了著名的“速战论”思想(“兵贵胜,不贵久”),力求在敌国就地解决给养(“因粮于敌”)的战略原则和以战养战(“胜敌而益强”)的具体方法。在逻辑思路上是《计篇》“五事七计”的延续扩展,但考察分析的重点转移到了经济领域,是孙武朴素的唯物论精神的具体体现。
战争,在某种程度上是敌对政治集团之间经济实力的较量。奥地利名将莫德古古里曾说过:“作战的第一要素是钱,第二要素是钱,第三要素还是钱。”话说得有些偏激,但道理却大体是对的。当今世界上,美国与以其为首的“北约”军事集团,对不听话的国家和政治力量,动辄便以武力相威胁,施以“军事打击”,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他们有着雄厚的经济实力做后盾,拿得出也花得起支撑现代化战争的昂贵军费。2500年前的孙武已经清醒地认识到了战争对于经济实力的依赖,十分了不起。
孙武以动用十万之师为例,具体分析了用兵打仗对人力、物力、财力的消耗。战前准备阶段,从士卒的招募、训练,到武器、装备的制造准备,从内政、外交的开支,到后勤供应的费用,每天都要耗费数目巨大的资金(“日费千金”);战争进行中,武器、装备的维修补充,粮草及其他战争物资的远程运输,还需要大量的经费(“百姓之费,十去其七”,“公家之费,十去其六”)。如果没有强大的经济实力或者没有做好财力、物力的充分准备,当权者绝不可轻言用兵。俗云:“兵马未动,粮草先行。”物质条件是战争的先决条件。
发动战争(或被迫参与战争)都是为了谋求(或维护)一定的利益,通过战争而扩充疆土、巩固政权、占有资源、掳掠财物,或者争得有利地位、掌握主动权等,是有利可图的。但是,战争也有其有害的一面。人员的伤亡,财力的消耗,必然破坏经济,久战不决更会增加赋役,影响人民的正常生产和生活,最终导致国力枯竭、人民贫困(“力屈财殚,中原内虚于家”),国运将难以为继。同时,持久用兵造成的不利局面,将为别的诸侯国提供乘虚而入的可趁之机,到那时,局面就很难收拾了。因此,用兵者仅仅看到战争的好处是不够的,更应该十分清醒地认识到战争的害处,并将有害的方面降低到最小的程度,从而使战争的好处增加到最大的可能。要达到“增利减害”的目的,关键是争取速战速胜,而不宜久拖不决。这里,对战争利害的认识,闪耀着朴素的辩证法的思想光辉,“速胜论”体现了孙武务实重利的朴素唯物论的思想特点。
需要说明的是,孙武极力倡导“速胜论”,是从进攻一方的角度而言的,《作战篇》从始至终说的都是在境外对敌国实行战略进攻,并没有包括、更没有否定在战略防御中应该采取的相应策略。实行战略防御的一方,无疑可以采取持久抗击的战术,切不可急于求成;而实行战略进攻的一方,主张速战速决,反对旷日持久,无疑是最好的选择,无可非议。孙武本人指挥的吴军破楚入郢的战斗,就是速战速决的很好范例。吴军在孙武指挥下,长驱深入楚地数千里,迂回至楚军背后由北而南攻击郢都,出其不意,突然袭击,很快结束了战斗。然而此战隐含着极大的冒险成分。后世军事家指出,其时如果楚军及时封锁北部的三关要塞,吴军将处于前后夹击、腹背受敌的被动地位。孙武尽管成功了,但战术运用并不稳妥,正如他所言:“兵闻拙速,而未睹巧之久也。”“兵贵神速”,是孙武此战得胜的主要因素。
基于速战速胜的原则和对战争破坏经济生产的深刻认识,孙武进而对用兵者提出了两点要求:一是从战略上讲,努力使战争不要持久延续,“役不再籍,粮不三载”,以免造成财力枯竭、赋役加重、民不聊生的局面;二是从策略上讲,重视从敌国就地解决粮食供应和军需补充,“以战养战”,最大限度地减少本国经济实力的消耗。
“以战养战”是孙武军事谋略中极具光彩的重要原则之一,是战争胜利的有效保证。“因粮于敌”,在敌国解决粮草供应,不仅可以减轻本国经济负担,而且消耗了敌国的财富资源,实际效益远远超过了粮草本身。“食敌一钟,当吾二十钟;秆一石,当吾二十石”,孙武在这里作了一个1∶20的效益计算,充分说明“因粮于敌”的重要。事实上,有史以来交战国都重视“因粮于敌”原则的运用和变化。俄国实行全面坚壁清野,使远征到达莫斯科城下的拿破仑无法“因粮于敌”,终于在饥寒交迫中败退而去。这一战例从反面证明了“因粮于敌”的重要性。
另外,强调重视从敌军中补充武器和兵员,化敌用为我用。鼓励士兵夺取敌人战车,用以武装自己;优待被俘的敌军士兵,不断补充自己的兵员。这样做,在补充自己的同时更削弱了敌人的战斗力,其效益与“因粮于敌”等同,甚至更大,因为优待俘虏还能产生瓦解敌人军心的作用。“以战养战”原则的正确运用,就可以造成越战越胜、越胜越强、越强则越胜的态势,形成良性循环而确保速战速胜。
“兵贵胜,而不贵久”,是基于战争对经济力量的依赖和战争利害关系的分析得出的必然结论。然而,真正要做到“速胜速决”,成功地实施“以战养战”,实现“胜敌而益强”,关键的因素在领兵打仗的将帅。没有深知用兵之利害、正确执行既定方针的将帅,不仅不能速胜速决,反而有可能造成危局,使国家人民遭受巨大的灾难。因此,孙武最后特别强调了将帅的作用,“民之司命,国家安危之主也”。这在“五事七计”强调将帅“五德”和才能的基础上,有了新的拓展,使战前的准备更为周密圆满。单从为文立言的角度而论,《作战篇》也是十分精彩的。
兵家活用
老山速战
1984年,中越两军在老山作战,我军在这次战争中走的就是速战速决路线,为夺取时间,占得先机,我军连夜赶路,也因为这个战略上的正确决策,我们打了漂亮的一仗,夺回了失地老山,给了越军强烈打击。正符合兵法中提到的“故兵贵胜,不贵久”。
70年代末,越南侵占了我国的老山和当者阴山,尽管当时,我国政府对越南一再正告,但越南还是无视我们的正告,依旧我行我素,他们越境构筑工事,埋设地雷,企图把整个老山、者阴山地区变成蚕食中国领土和进行军事挑衅的前沿碉堡。此后相继5年的时间里,越军大肆向我国边界的无辜百姓开炮,共计发射各种枪弹4万余发,打死打伤我边沿军民235人。农场、村寨以及学校等都受到严重影响,有数据统计:由于越南的种种骚扰行为,致使我国边境31793亩土地难以耕种和管理,数十万库亩橡胶无法收割。52所学校被迫停课。因此极大地伤害了中越两国的和平。
边疆各族人民强烈要求边防部队严惩越南侵略者,保卫祖国领土和边疆群众生命财产的安全。为此中国人民解放军边防部队不负人民之望,祖国之托,开始了收复行动。
1984年4月28日,我军正式向老山进攻。为取得胜利,战斗在多个阵地同时展开进行。
35207部队向老山主峰进攻;35206部队攻击松毛岭。
在对老山主峰进攻时,边防35207部队八连和五连分两路向进攻。值得一提的是,八连是“百团大战”时的“白刃格斗连”。为国家立下汗马功劳,在此次严惩越寇,收复老山的战斗中,上级把收复越军核心阵地1145号高地的艰巨任务交给了他们。
为夺得战斗先机,4月27日晚,八连就乘着夜幕,钻林攀藤,整整用了9个小时,按时爬上了坡度有40多度,高达千余米的冲击出发位置。稍一停息,已是4月28日凌晨6时10分,强大的炮火开始发射。这时,连长彭燕良命令突击排(二排)利用炮火掩护开路,首先攻占56号高地。56号高地是守敌前沿阵地,树高林密,草深坡陡,地雷密布,不能使用开辟通路的爆破器材,带领突击排的副连长李昌林和突击排长任金平毅然拨开草丛,率先开路。三排、一排紧紧尾随突击排前进。连队被敌人火力压在高地凹部,伤亡不断增加,一排见左侧上不去,又从另一侧迂回前进,炸毁1道铁丝网,排除地雷,步兵向主峰逼近,仅用了15分钟就消灭了56号高地上的敌人。全连迅速依托56号阵地向54号高地发起攻击,一举攻克56、53号高地,全歼入侵越军1个加强排,毙敌50名,摧毁27个火力点,缴获八二无后座力炮2门、重机枪1挺、冲锋枪5支、火箭筒5具、掷弹筒1具、手榴弹200枚、各种炮弹194发,步、机枪弹万余发,还有一批文件资料。这时,作为预备队的七连象一个铁拳头打了出去,在八连炮火的掩护下,向主峰东侧阵地攻击。担任助攻的部队,也从西侧逼近主峰。至此,进攻老山主峰的战斗在9个面同时打响。
攻击老山主峰是一场激烈的争夺战。敌人在主峰上构筑了无数大大小小的盖沟、短洞、暗堡和坑道,防御火力很强。但在边防部队英勇顽强的攻击道路上,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没有不可摧毁的阵地。五连一举夺下了21号阵地,紧接着副连长张大权又指挥火力组展开队形,掩护部队乘胜向52号高地发展。火力组向52号高地猛射击,三排和一拓在排长的率领下,密切协同,顺利夺回了52号高地。至此,老山主峰的一只“大腿”已被斩断。张大权登上了52号高地仔细观察老山地形后,他命令一排从右翼穿插到位,二排从正面发起攻击,三排在52号高地转入防御。一排边打边推进至右侧约100米处,抢占了巡逻道。当一排的10多个战士冲到主峰50号高地之间凹部时,被居高临下的敌人火力压制。一排三面受敌,前进受阻,转眼间二排长杨德明也受了伤。这时张大权指挥在正面猛突,前进不到20米,又被敌人的炮火、手榴弹阻击,伤亡越来越大。两次受阻,3次负伤的副连长张大权的肠子被打出来了,他盘肠坚持战斗。把一、二排能战斗的20人组织起来后,再次向敌人发起冲锋。四连的指战员也加入了他们的冲击,两个连队,一个目标,前仆后继,越战越猛。经过几个反复,终于占领了老山主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