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朝(前221~前206年)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极为重要的朝代,是由战国时代后期的秦国发展起来的统一大国,它结束了自春秋起五百年来分裂割据的局面,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制国家。
秦朝初立便北击匈奴,南下百越。疆域迅速扩展并进一步完善炎黄地图,但因为秦二世无能,所以没能对北方游牧民族进行收复统一。然其当时疆域西部已达到今甘肃、四川;西南到今云南、广西;北到阴山。
秦朝建立之后,取消分封制,在国家管理上推行单一的郡县制,废诸侯,立郡县,分天下为36个郡;专制皇权的官僚机构和各种制度建立,法律完备和统一,皇帝对军队的控制加强。文字、货币、度量衡的统一,则为经济、文化的发展提供了便利条件,促进了统一国家的发展。
蔡泽智取相位
前255年,河东郡守王稽与诸侯暗中勾结被治罪,斩于闹市,秦昭襄王上朝时长叹一声,应侯范雎问他为何长叹。秦昭襄王说:“武安君已经死了,郑安平、王稽等人又都背叛秦国,我国内没有良将而国外敌国众多,我因此而忧虑!”范雎听出秦王对他颇有微词,埋怨他用人不当,致使秦国内外交困。面临失宠的范雎整天心事重重。
蔡泽是战国时期一位有名的说客,他曾到各诸侯国游说,但一直未受重用。正在他踌躇满志却无人识才的时候,他得知了另一说客范雎的消息。于是放出风声:“名士蔡泽,胸怀韬略,能言善辩,智慧无穷。只要一见秦王,就可以代范雎而取相国之位。”范雎听闻风声之后,非常气恼,于是派人将蔡泽叫到家里,问他是否有这回事,并要求解释。
蔡泽来见应侯范雎,行礼有几分傲慢。应侯心里不高兴,便责备他说:“听说你想取代我任相国,我想听听你的想法。”蔡泽说:“哎呀!你的见识为什么这样浅薄啊!春夏秋冬四个时令的更替,完成了使命就被代谢而去,你难道没有看到秦国的公孙鞅、楚国的吴起、越国的文种,有谁值得效法呢?”范雎驳斥说:“当然可以效法!这三位人物,道义高尚,竭尽忠心。君子能杀身成名也就了无遗憾了。”
蔡泽说:“一个人立功,难道不是为了保全名誉和性命吗?性命和名誉都保全的,是最上等的;保住了名声而性命不保的,是次一等的了;名声被辱没而性命保全的,属下等。公孙鞅、吴起和大夫文种,他们做人臣尽了忠心而事业成功,这是可以效法的。但是像闳夭、周公,难道不也是尽忠而且圣明吗?公孙鞅、吴起、大夫文种这三人值得效法,但比起闳夭、周公来怎么样呢?”范雎说:“说得好。”“那么你的君主对旧臣和老朋友的诚恳宽厚,比起秦孝公、楚悼王及越王勾践怎么样呢?”蔡泽问。“不知道怎么样。”应侯回答。蔡泽又问:“你的功劳才能与公孙鞅、吴起、大夫文种相比怎么样?”范雎回答说:“比不上他们。”
蔡泽接着说:“那么你如果不退去相位,遭到的祸患恐怕将比商君等三人更厉害。俗话说:‘太阳到了正中时就要西沉,月亮圆满之后就要亏缺。’有进有退,有伸有屈,随时代的变化而变化,这是圣人的处世法则。现在你的仇怨已了,恩德已报,达到了愿望却没有应付变化的计谋,我私下认为你的情况很危险!”
范雎深为认同,连连点头称是。蔡泽接着说:“前车之辙,后车之鉴,识时务者为俊杰。先生何不趁声名正盛之时归隐山中,以终天年,而让位于贤能之士呢?这样先生既得荐贤之名,也保住了自己的功名,何乐而不为呢?”范雎毕竟还是留恋名位,对于蔡泽所指出的道路,他很不情愿,但是为了保全自己,却也别无选择,只好说:“感谢先生赐教,我听从您的忠告。”于是便请蔡泽为上客。
不久,范雎在秦王面前大力举荐蔡泽。秦王召见蔡泽并与之交谈,听后十分高兴,任他为客卿。不久,应侯范雎以病为由辞去相国官职,秦王便任蔡泽为相国。
蔡泽在秦国做了半年的相国,就有人对他恶语中伤,于是他推托有病送回了相印。秦王以蔡泽家乡纲成而赐其封号纲成君。蔡泽在秦国居住了十多年,先后奉事昭襄王、孝文王、庄襄王。最后奉事秦始皇,曾出使燕国,在他的游说下,三年后燕国太子丹到秦国做人质。
蔡泽不费丝毫周折,没有尺寸之功,仅凭三寸之舌,便取下了秦国的相位。蔡泽的一番话真正是唇枪舌剑,直插听者心脏,难怪范雎要让相位于他!
而范睢如果不急流勇退,等待自己的将只有付出生命。而且,付出生命事小,半生奋斗和一世英名也会随之付诸东流事大。从智谋上说,急流勇退是一种回避,避开矛盾激化的可能性,避开那种必然会造成的令人痛心的局面。
李牧破匈奴
战国时期烽火连天,经过了兼并战之后,只剩下七个大国:齐、楚、燕、韩、赵、魏、秦。七国之中,秦、赵、燕三国边境与胡人为邻。赵国北边和匈奴接界。前309年,赵武灵王时期,下令国中推行“胡服骑射”,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军事力量逐渐强大,屡败匈奴等北方胡人部落。但是,到了惠文王、孝成王时期,匈奴各部落军事力量逐步恢复并强大起来,他们的骑兵数量很多,又很精锐,赵国军队无法与之抗衡。匈奴不断骚扰赵国北部边境,赵惠文王便派李牧带兵独当北部戍边之责。李牧是战国末年赵国名将,智勇双全,他长期驻守北疆的代郡和雁门,抵御匈奴入侵。
为了有利于战备,李牧首先争取到赵王同意,自己有权根据需要设置官吏,而且本地的田赋税收也全部归帅府,用作军事开支。针对赵军和匈奴军的特点,他深思熟虑后采取了一系列的军事经济措施。他将边防线的烽火台加以完善,派精兵严加守卫,同时增加情报侦察人员,完善情报网,及早预警。
李牧考察当地实际情况,灵活设置官署。市场租税都充当军费,用在士兵身上,每天都杀几头牛犒劳士兵。他让军队练习骑射,小心准备烽火,大力运用间谍,并且订立规定,命令士兵:“匈奴骑兵来时,要迅速进堡自守。有敢擒拿匈奴的,斩首!”因此,当间谍侦知匈奴骑兵进犯时,烽火台立即举火报警,李牧从不迎战,而是及时坚壁清野,让军队收好畜产退入堡垒中坚守。匈奴每次吃了闭门羹后只得无功而返。像这样过了几年,人畜都没有伤亡损失。
这样一来匈奴都以为李牧胆怯,就是赵国边境的许多士兵也认为他们的将军胆怯。赵王责备李牧,可李牧还是我行我素。赵王勃然大怒,撤了他的职,另派将领守边。但是代李牧守边的赵将每当匈奴来犯时,就率兵出战,结果屡遭失败,损失惨重。而且边境内外屡受骚扰,已经不能耕种放牧了。
赵王只好又去请李牧担任将军,李牧关上家门,声称有病,不愿出门。赵王勉强让他起来,李牧说:“一定要用我为将领,请允许我像以前一样。”赵王答应了。
李牧重新来到边境,还像以前一样,让大家照着规定去做。匈奴几年来什么也没劫掠到,便认为李牧胆怯、畏惧。士兵日日受赏而不能报效,时间长了,都愿和匈奴决一死战。
但李牧并没有放松军队的操练,他善于治军,所率领的部队军纪严明,军事训练非常严格。李牧精选战车一千三百乘,战马一万三千匹,得到过百金以上赏赐的勇士五万人,善射的弓箭手十万人,把他们组织起来进行强化训练。前244年的春天,一切准备就绪之后,李牧让百姓漫山遍野去放牧牲畜,引诱匈奴入侵。不久,情报员来报告,有小股匈奴到了离边境不远的地方。李牧派了一支小部队出战,佯败于匈奴兵,丢弃下几千名百姓和牛羊作诱饵让匈奴俘虏去。
匈奴王单于听说后,举大军进犯。李牧从烽火台报警和情报员报告中熟悉了敌情,早在匈奴来路埋伏下奇兵。待匈奴大部队一到,李牧为消耗敌军,先采取守势的协同作战,战车阵从正面迎战,限制、阻碍和迟滞敌骑行动,步兵集团居中阻击,弓弩兵轮番远程射杀,而将骑兵及精锐步兵控制于军阵侧后。当匈奴军冲击受挫时,李牧乘势投入机动精锐部队由两翼加入战斗,发动钳形攻势,包围匈奴军于战场。经过几年养精蓄锐训练有素的赵军将士们,早已摩拳擦掌,个个生龙活虎地向敌人扑了过去。赵军仿佛是一架运转严整的机器,从两翼包抄的一万三千名骑兵像两把锋利砍刀,轻松地撕开匈奴人看似不可一世的军阵,在转瞬间扼住十万匈奴骑兵命运的咽喉。一整天的会战很快演变成一场对匈奴的追歼。十万匈奴骑兵全军覆没,匈奴单于仅带了少量亲随仓皇逃窜。
李牧大败匈奴之后,又趁胜利之势收拾了在赵北部的匈奴属国,灭襜褴,破东胡,收降林胡,迫使单于向遥远的北方逃去,完全清除了北方的忧患。在这次取得辉煌胜利的战役以后,慑于赵军之威,过了十几年,匈奴兵还不敢来入侵赵的边境。李牧也因此成为继廉颇、赵奢之后赵国最重要的将领。
李牧是战国末年东方六国中唯一能与秦军抗衡的最杰出将领,深得士兵和人民的爱戴,有着崇高的威望。在一系列的作战中,他屡次重创敌军而未尝失败,显示了高超的军事指挥艺术。李牧这位纵横沙场的名将最终死在了他所誓死保卫的赵国君臣的手中。其无辜被害,使后人无不扼腕叹恨。
秦始皇初统天下
前247年,秦庄襄王驾崩,嬴政即位为秦王。即位时由于年少,故国政由相国吕不韦所把持,嬴政并尊吕不韦为仲父。吕不韦既把持朝廷,又与太后(赵姬)偷情。他献假宦官嫪毐给太后,结果太后生下了两个私生子,而假宦官嫪毐亦以秦王假父自居,在太后的帮助下封长信侯,领有山阳、太原等地,自收党羽。嫪毐在雍城长年经营,建立了庞大的势力,是继吕不韦后又一股强大的政治势力。
前238年,秦始皇在雍城蕲年宫举行冠礼。嫪毐动用秦王御玺及太后玺发动叛乱,攻向蕲年宫。秦始皇早已在蕲年宫布置好三千精兵,打败叛军。嫪毐没过多久便被逮捕。秦始皇将嫪毐车裂,曝尸示众;又把母亲赵姬关进雍城的萯阳宫;摔死嫪毐与太后所生的两个私生子。秦始皇随后免除吕不韦的相职,把吕不韦放逐到巴蜀。其后,虽然他听从秦国贵族所言,下了《逐客书》,逐出六国食客,但被李斯的《谏逐客书》所劝阻,其后他任用尉缭、李斯等人。
前255年,九鼎迁秦,意味着秦王将为天下共主,可以名正言顺地讨伐各诸侯国。前230年至前221年,秦始皇采取远交近攻、分化离间、推行连横的策略,发动秦灭六国之战。先后于秦始皇十七年(前230年)灭韩、十九年(前228年)灭赵、二十二年(前225年)灭魏、二十四年(前223年)灭楚、二十五年(前222年)灭燕、二十六年(前221年)灭齐。终于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的中央集权的专制主义国家——秦朝。
秦王嬴政自认为兼备了三皇的德行,功业超过五帝,于是便改称号为“皇帝”,皇帝出命称“制书”,下令称“诏书”,皇帝自称“朕”。追尊父亲庄襄王为太上皇。并颁布制书废除为帝王上谥号的制度。秦王自己为始皇帝,后继者以序数计算,称为二世皇帝、三世皇帝,以至万世,无穷无尽地传下去。
为了有效地管理国家,也为了替子孙万代奠定基业,秦始皇吸取了战国时期设置官职的具体经验,建立了一套相当完整的中央集权制度和政权机构。中央设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丞相有左右二员,掌政事。太尉掌军事,不常置。御史大夫是丞相的副贰,掌图籍秘书,监察百官。秦王朝建立的这套中央集权机构的政权机构,以后一直被历代王朝所仿效。其中汉代的“三公九卿”,基本上是照搬秦制。
齐威王、齐宣王的时候,邹衍研制金、木、水、火、土终而复始的“五德相运”学说。齐国人将此说奏报给秦始皇。始皇承认了这套学说,并认为周朝是火德,秦取代周,必须要采用克制火德的德性,故秦应是水德。于是下令更改岁历,新年朝见皇帝与庆贺典礼均从十月初一开始,以十月初一为元旦;衣服、旗帜、符节等都崇尚用黑色;计数以六为一个单位。
丞相王绾说:“燕、齐、楚三国的故地距都城咸阳过于遥远,不在那里设置侯王,便不能镇守。因此请分封诸位皇子为侯王。”始皇帝将这一建议交给大臣商议。廷尉李斯说:“周文王、周武王分封子弟族人十万多,而他们的后代却渐渐疏远,甚至反目成仇者也有之,周天子无法制止。现在普天之下依仗陛下的神灵而获得统一,全国都划分为郡和县,对各位皇子及有功之臣,用国家征收的赋税给予赏赐,这样控制全国就很容易,使天下人对秦朝廷忠心耿耿,才是安定国家的方略。分封诸侯则不适宜。”始皇说:“天下人都吃尽了无休止的战争之苦,就因为有诸侯王的缘故。假若又重新封侯建国,便是自己招引兵事、培植战乱。廷尉的主张是正确的。”
于是,秦始皇下令把全国划分为三十六个郡,每郡设置郡守、郡尉、监狱中。秦始皇还下令收缴全国民间所藏的兵器,收集运送到咸阳,熔毁后铸成大钟和钟架,以及十二个铜人,各重干石,放置在宫廷中。他还下今统一法制、文字、钱币和度量衡,将各地十二万户富豪迁徙到咸阳置于朝廷的监控下。
秦王朝祭祀祖先、神灵的宗庙等处所和离宫的章台、上林苑都建设在渭水南岸。而秦国每征服一个国家,就摹画、仿照该国的宫室,在咸阳城北的山坡上同样建造一座。这样一来,南临渭水,自雍门向东至泾水、渭水相交处,宫殿屋宇、天桥、楼阁相连接,从各国选来的美女、钟鼓等乐器都安置在里边。
秦始皇是中国第一位皇帝,也是皇帝尊号的创立者,同时也是中国皇帝制度创立者,使中国进入了中央集权帝制时代的人。他也使中国第一次完成了政治上的统一,形成了“车同轨,书同文”的局面,为其后各朝代谋求统一奠定了基础。尽管秦朝仅仅延续了十五年,但秦始皇确立的统治模式却一直延续了下来。秦始皇是中国两千余年中央集权封建帝制的主要设计者,影响之深广,为任何其他帝王所难以相比。
韩非之死
前233年,韩国向秦国投降,愿意臣服秦国,成为秦国的附庸,把土地、玉玺都献给秦国。韩王派遣韩非到秦国问候。
韩非见韩国日益削弱,屡次上书劝说韩王,韩王都不肯采纳他的建议。这让他十分痛恶韩国的治国者不能任用贤能的人,在国家太平的时候,就宠爱徒有虚名的士人;在战争不断时候,就任用只会打仗的勇士。平时蓄养的,都不是真正能依靠的;真正能依靠的,就不是平时所蓄养的。韩非还为清廉正直的人不被奸邪不正的权臣所容而悲哀。
由于其主张始终得不到采纳,韩非便退而著书,写出了《孤愤》《五蠹》《内外储》《说林》《说难》等著作,洋洋十万余言。
韩非的书流传到秦国,为秦王政所赏识,秦王觉得韩非是个人才,曰:“寡人得见此人,与之游,死不恨矣!”于是,秦王以派兵攻打韩国相威胁,迫使韩王让韩非到秦国为其效力。为了国家的安宁,韩非远离故土为他国卖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