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解】
此篇共二十四章,皆孔子语或孔子答问之语,有论《诗》、论孝者,有自言生平者,有评论颜回者,有言观人之法者,有论为学及为人处世者,真正与为政治民有关者不过十章。篇名“为政”二字取首章“子曰”以下前二字,实亦体现编者先学而后为政的思想。《左传·襄公三十一年》载子产曰:“侨闻学而后入政。”故以《为政》次《学而》。
一
2·1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
【校】
众星拱之,“拱”旧作“共”,从郑玄本改今字。《释文》云:“郑作‘拱’。”
【释】
为政以德:“为政”,处理政事、执政。“以”,用也。“德”,谓恩德。旧释道德,非。为政以德,即以德为政,谓以能给百姓带来好处的方法执政,实行惠民政策。
譬如北辰居其所:“譬如”,犹如、犹同。“北辰”,北极星。“居”,住、坐。“所”,当在之地、位子。
而众星拱之:“众星”,比万民百姓。“拱”,本谓“两手合抱”,引申谓环绕、拥戴。
【训译】
先生说:“用恩德执政,就好比北极星坐在自己的位子上,星星就(自动)环绕它。”
【章旨】
此章为执政者立言。为政以德,百姓得实惠,自然会来环绕拥戴。自民言是为“德”,自为政者言实是“仁”。孟子仁政思想,与此一脉相承。
二
2·2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释】
《诗》三百:谓全部《诗经》。“三百”,指三百篇,省“篇”字。今《诗经》三百零五篇,孔子言大数。
一言以蔽之:“一言”,一句话。 “蔽”,遮蔽,引申谓概括。
思无邪:“思”,思想、念头。“邪”,谓歪邪、不正。按:“思无邪”,本《诗·鲁颂·駉篇》句,孔子借用之。
【训译】
先生说:“《诗经》三百篇,用一句话概括它,叫‘思想没有邪念’。”
【章旨】
此章是孔子对《诗经》的整体评价。此评价极为精辟,符合《诗经》实际。而世有“淫诗”之说,实皆误解诗义。三百篇诗虽时代不同,内容各异,而思想则皆健康纯正,值得传诵学习。孔子言此之意,盖欲说明《诗》可用做教化之具。
三
2·3子曰:“导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导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校】
导之以政、导之以德,二“导”字旧皆作“道”,古字,从皇侃、正平等本改今字。
【释】
导之以政:“导”,引导。“之”,指民。“政”,谓行政命令。
齐之以刑:“齐”,整齐、统一。“刑”,刑罚。“齐之以刑”,谓通过刑罚使百姓皆听从其行政命令。
民免而无耻:“免”,与“格”相对。《说文》:“免,兔逸也。”引申为放逸、放纵,以不犯法纪为度。旧释幸免,望文生训。 “无耻”,不知有耻。
导之以德:“德”,指道德。
有耻且格:“格”,借为“恪”,《说文》作“愙”,敬也,谓谨慎、严肃,与“免”相对。
【训译】
先生说:“用政令引导百姓,用刑罚整齐他们的行为,百姓就会放逸而不知有耻;用道德引导百姓,用礼法统一他们的行为,百姓就能知道有耻而谨慎。
【章旨】
此章言治民大法,说明以政与刑治民不如以德与礼治民的道理,虽有偏颇,但也有可取之处。所谓放逸而不知有耻,就是只要不违法,什么事都干。
四
2·4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校】
十有五而志于学,“于”字汉石经、定州简本、正平本皆作“乎”,与全书合,今不改,以从俗。
【释】
十有五而志于学:“十有五”,十五岁。“志”,谓立志、专心。“学”,学习。
三十而立:“立”,谓立身于世,有了一定的社会地位。
四十而不惑:“不惑”,谓凡事不再有迷惑,皆能知之。
五十而知天命:“天命”,自然之数。“知天命”,谓由知人事进而知自然之事。
六十而耳顺:“顺”,不逆。“耳顺”,谓入耳之言皆顺熟,不生涩。
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从心所欲”,即随心所欲。“逾矩”,犹言越轨。
【训译】
先生说:“我十五岁就立志于学习,三十岁就立身于社会,四十岁就遇事不惑,五十岁就懂得天命,六十岁就听什么都耳熟,到七十岁就(即使)随心所欲也不越轨。”
【章旨】
此章言志于学的好处,告诉人早志于学可以终身受益。
五
2·5孟懿子问孝,子曰:“毋违。”
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毋违’。”
樊迟曰:“何谓也?”
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校】
毋违,“毋”字旧作“无“,改从汉石经、定州简本及敦煌三唐写本。
【释】
孟懿子问孝:“孟懿子”,鲁国执政大夫三桓之孟孙(仲孙)氏,名何忌,谥“懿”。
毋违:“毋”,用同“勿”,不要。“违”,指违礼,据后文可知。
樊迟御:“樊迟”,孔子弟子,姓樊名须,字迟,鲁国人,小孔子三十六岁。“御”,驾车、做驭手。
生事之以礼:“礼”,礼法、礼仪。下同。
【训译】
孟懿子问(怎样才算)孝,先生说:“不要违(礼)。”
(有一天)樊迟给先生驾车,先生告诉他:“孟孙氏向我问孝,我回答说‘不要违(礼)’。”
樊迟问:“(您)说的什么意思?”
先生说:“(就是说)活着要以礼侍奉,死了要以礼安葬、以礼祭祀。”
【章旨】
此章孔子针对孟孙氏的实际而讲孝道,教人事父母当以礼。懿子盖未能以礼事父母,有违逆之行,故孔子答以“毋违”。恐其不明,故又借机向樊迟补说之。
六
2·6 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
【校】
按:此章无误字。《艺文类聚》述《论语》“孟武伯”作“子游”,涉下章误。
【释】
孟武伯:孟懿子之子仲孙彘,谥“武”。
父母唯其疾之忧:“父母”,谓使父母。“之”,犹“是”,宾语前置的标志。“忧”,担忧、担心。或释子唯忧父母之疾,非,子唯忧父母之疾不足为孝。
【训译】
孟武伯问(怎样才算)孝,先生说:“只让父母担心他的疾病(就算孝)。”
【章旨】
此章孔子针对孟武伯的实际而讲孝道,教人莫让父母为其行为而担忧。武伯谥“武”,是其生平勇武、尚武可知。勇武、尚武,则必多生事,父母必常为之担忧,故孔子以此戒之。
七
2·7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
【校】
何以别,“别”后旧有“乎”字,后人所增,今从汉石经、定州简本等删,无“乎”字语气更强烈。
【释】
子游:孔子弟子,姓言名偃,字子游,吴人,小孔子四十五岁。
是谓能养:“养”,养活。
至于犬马:“至于”,犹言就连。
不敬,何以别:“敬”,尊敬。“何以”,即以何。“别”,区别。
【训译】
子游问(怎样才算)孝,先生说:“如今所谓的‘孝’,这叫做能养。(不过)就连犬马,也都能有人养;(对父母如果只养)不敬,用什么来和养犬马相区别?”
【章旨】
此章是孔子就当时社会上对父母只养不敬的风气提出的批评,其言至切!
八
2·8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餕,曾是以为孝乎?”
【校】
有酒食先生餕,“餕”旧作“馔”,“馔”为“具食”,义不可通,改从郑玄本。《释文》云:“郑作‘餕’,音俊。食余曰餕。”
【释】
子夏问孝:此“孝”据下文当谓孝敬老师。
色难:“色”,容色、脸色。“难”,困难、不易。
有事,弟子服其劳:“事”,劳务之事。“服”,从事。
有酒,食先生: “有酒”,与“有事”相对。“餕”,剩饭。
曾是以为孝乎:“曾”,读增音,竟也。
【训译】
子夏问(弟子怎样才算)孝,先生说:“脸色(和顺)最难。有事,替先生做;有酒,吃先生剩的,(你)竟以为这就是孝吗?”
【章旨】
此章针对子夏的实际而讲孝师之道。旧以为孝父之道,非。子夏盖偶有不敬之色,故孔子借机批评之。以上数章以皆言孝而编联,非皆与为政有关。
九
2·9子曰:“吾与回言,终日不违,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发。回也不愚!”[HT〗
【释】
吾与回言终日:“回”,谓颜回,孔子弟子,字渊,鲁人,小孔子三十岁。“言”,谈话、讲话。
不违如愚:“不违”,无所违逆,皆依从之。《逸周书·官人》:“因而不知止,曰愚依人也。”
退而省其私:“退”,退离师处。“省”,自省、省察。“私”,个人、自身。“省其私”,谓结合自身实际反思。
亦足以发:“发”,谓发明师说。
【训译】
先生说:“我和颜回讲话,(他)一整天不反问一个问题,好像很愚。(然而他)回去以后结合自身实际进行反思,也足以发挥(我所讲的)。颜回不愚呀!”
【章旨】
此章言颜回好学深思,使人学。《先进篇》子曰:“回也非助我者也,于吾言无所不悦。”又曰:“回也其庶乎屡(娄)空。”皆可与此“终日不违”相发明。
十
2·10子曰:“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人焉廋哉?”
【校】
一本无后“哉”字,非。
【释】
视其所以:“视”,看也。“以”,为也。“所以”,谓所作所为。《大戴礼记·文王官人》作“考其所为”。
观其所由:“观”,观察、粗看。“由”,行也。“所由”,谓所行之道,如正道、邪道之类。
察其所安:“察”,察看、细看。“安”,心所安,喜欢、爱好所在。
人焉廋哉:“人”,指被察之人的本来面目。“焉”,何处、在哪里。“廋”,音搜,隐藏。
【训译】
先生说:“看他所做的事,观他所走的路,察他心安的事,一个人(的真面目)还往哪里藏呢?还往哪里藏呢?”
【章旨】
此章讲察人之法,前三句亦见《大戴礼记·文王官人》。
十一
2·11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释】
温故而知新:“温”,温习。“故”,旧,指旧学。“而”,借为“能”。“知新”,谓悟出新知,有新发现。
【训译】
先生说:“温习旧的能知道新的,(就)可以做老师了。”
【章旨】
此章讲为师的标准。温旧而能知新,说明其知识面广,能举一反三,多方联系,故每温习一次都能有新发现。若温旧而不能知新,说明其知识尚不丰厚。如此之人为师,只能照猫画虎、照本宣科,所以不可为师。俗话说“给人一碗水,自己要有一桶水”,正是这个道理。所以,一个真正的为师者,必须要有温故而知新的能力。
十二
2·12子曰:“君子不器。”
【释】
君子不器:“君子”,指人格在上,即有才德之人。“器”,器皿,有用之物。一器有一器之用,“不器”,谓不像器皿只有一用。
【训译】
先生说:“君子不做器皿(一样的人)。”
【章旨】
此章是孔子对君子所提出的要求。器皿只有一用,换了地就不能用。所以君子不器,而应具备多方面技能。为政,即需有此才能。
十三
2·13子贡问君子,子曰:“先行,其言从之。”
【校】
其言从之,“从”前旧有“而后”二字,今从定州简本删。旧或读“先行其言,而后从之”,非,既行其言,何所从?
【释】
君子:亦指品格好、有才德之人。
先行:“行”,行动。
其言从之:“从”,随也。
【训译】
子贡问(怎样才算)君子,先生说:“(君子做事,应当)先行动,言语跟在后面。”
【章旨】
此章讲君子行先于言,戒有言无行者。盖子贡常有此过,故夫子戒之,不必人人事事皆当先行后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