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388400000012

第12章 八佾第三(1)

【题解】

此篇凡二十六章,所论皆礼乐祭祀之事。“八佾”为首章孔子语前二字,且与乐有关,故以为篇名。《礼记·曲礼上》云:“道德仁义,非礼不成;教训正俗,非礼不备;分争辨讼,非礼不决;君臣、上下、父子、兄弟,非礼不定;宦学事师,非礼不亲;班朝治军,涖官行法,非礼威严不行;祷祠祭祀,供给鬼神,非礼不诚不庄。是以君子恭敬、撙节、退让以明礼。”《乐记》云:“礼以道其志,乐以和其声,政以一其行,刑以防其奸。礼乐刑政,其极一也,所以同民心而出治道也。”故以《八佾》次《为政》。

3·1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释】

孔子谓季氏:“谓”,评论、谈论。“季氏”,鲁大夫季孙意如,昭公臣,谥平子。《公羊传·昭公二十五年》昭公曰:“季氏为无道,僭于公室久矣。”

八佾舞于庭:“佾”,舞蹈行列。八佾,天子规格。《礼记·祭统》:“……八佾以舞大夏,此天子之乐也。康周公,故以赐鲁也。”马融曰:“天子八佾,诸侯六、卿大夫四、士二。鲁以周公故受王者礼乐,有八佾之舞。”“庭”,庭院。

是可忍也:“是”,此也。“忍”,容忍。或以为残忍之忍,释为狠心,非。孔子虽无讨伐季氏的条件,但思想意识则有。“也”,表示假设。

孰不可忍也:“孰”,借为“甚”,音相转。甚,即甚么,今曰什么。或直接释为“何”,以意解。

【训译】

孔子评论季氏说:“以(天子才能享用的)八行队列在庭院里跳舞,这种事情如果可以容忍,(还有)什么事情不可以容忍?”

【章旨】

此章论季氏僭越。礼乐的核心是等级,季氏为大夫而用天子乐舞,严重破坏了礼乐制度,且有不臣之心,所以孔子以为是大逆不道,最不可容忍之事,体现其维护礼乐制度的思想。

3·2三家者以《雍》撤,子曰:“‘相维辟公,天子穆穆’,奚取于三家之堂?”

【校】

三家者以《雍》撤,“撤”字旧作“彻”,借字,从《释文》改本字。《释文》曰:“彻,本或作‘撤’。”

【释】

三家者以《雍》撤:“三家”,鲁国执政仲孙、叔孙、季孙三家。“者”,语助词。《雍》,《诗经·周颂》篇名,其诗本为周成王祭祀文王、武王(旧以为武王祭文王,非)已毕,撤去祭品时所唱的乐歌。三家以《雍》撤,亦僭越行为。

相维辟公,天子穆穆:《雍》诗之句。“相”,主持仪式者。“维”,同“为”,是。“辟”,君也。“辟公”,诸侯。“天子”,成王。“穆穆”,肃敬之貌。

奚取于三家之堂:“奚”,何也。“堂”,庙堂。

【训译】

(仲孙、叔孙、季孙)三家用(天子才用的)《雍》诗做撤祭时的乐歌,先生说:“(诗中说)‘司仪是诸侯,天子很庄严’,在三家庙堂里取哪一点?”

【章旨】

此章论三家僭越。三家以《雍》撤与季氏八佾舞于庭性质相同,孔子于彼言是可忍孰不可忍,于此只言奚取于三家之堂,表现了他对此种僭越行为的无奈,盖当时三家僭越已久,故如此言。

3·3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

【释】

人而不仁:“而”,假设连词,若、如果。“仁”,有爱心,关爱他人。

如礼何:对礼怎么样,言不能遵守礼法。

如乐何:对乐怎么样,言不能遵守乐规。

【训译】

先生说:“人如果不仁,(他能)对礼怎么样?人如果不仁,(他能)对乐怎么样?”

【章旨】

此章批评不行礼乐之人。不行礼乐,关键是其人不仁。仁者心中始终装着他人,必不僭越非分,故能遵行礼乐;若不仁,则顾己不顾人,必无视礼法,肆意而为。皇侃曰:“此章亦为季氏出。”近是。孔子于三家之僭越无可奈何,故只能骂其不仁,以解心头之气。

3·4林放问礼之本,子曰:“大哉问!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也,宁戚。”

【释】

林放问礼之本:“林放”,人名,鲁人。“礼”,指各种礼仪活动。“本”,本源、本意。

大哉问:言其所问问题大。礼之本所涵广,故曰大。或释为意义重大,非。

礼,与其奢也,宁俭:“礼”,指一般礼仪。“奢”,奢华、铺张。“俭”,俭约、简单。

丧,与其易也,宁戚:“丧”,指葬礼。“易”,借为“侈”。《战国策·齐策六》:“不如易余粮于宋。”鲍彪注:“易,移与之。”《尔雅·释诂上》:“弛,易也。”郝懿行《义疏》:“易,亦‘移’之假借也。”《逸周书·宝典》:“移洁干请。”朱右曾集训校释曰:“移,当为‘侈’。”《说文·禾部》段注:“古假‘移’为‘侈’。” “易”可假为“移”、“移”可假为“侈”,则“易”自可假为“侈”。旧或释为治,或释为平易,皆非。“侈”,奢侈,指厚葬。“戚”,悲戚、哀伤。

【训译】

林放问礼的本意,先生说:“(这个问题)问得大呀!一般礼仪活动,与其奢华,不如俭约;葬礼,与其奢侈,不如悲戚。(这就是礼的本意。)”

【章旨】

此章论礼之本。礼范围广大,本各不同,当区别看待:礼节仪式,本意不在奢华铺张;丧葬之礼,本意原是悲戚哀痛。

3·5子曰:“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亡也。”

【释】

夷狄之有君:“夷狄”,泛指文化落后的民族。“之”,结构助词。

不如诸夏之亡也:“诸夏”,即华夏。《说文》:“夏,中国人也。”华夏国家部族众多,故曰诸夏。“亡”,读为“无”,借字。

【训译】

先生说:“夷狄人有君主,(还)不如华夏人没有(君主)。”

【章旨】

此章言夷狄与华夏的差距。夷狄人文化落后、野蛮,故然。

3·6季氏旅于泰山,子谓冉有曰:“汝弗能救欤?”

对曰:“不能。”

子曰:“呜呼!曾谓泰山不如林放乎?”

【校】

汝弗能救欤,“欤”字旧作“与”,改今字。

【释】

季氏旅于泰山:“季氏”,指季康子,哀公臣。“旅”,谓旅祭,祭山曰旅。周礼,诸侯祭其境内山川。季氏为臣,旅祭泰山是为僭越。

冉有:孔子弟子,姓冉名求,字有,时为季氏家宰。

汝弗能救欤:“弗”,不。“救”,挽救、阻止。

呜呼:叹息声,犹同今言啊呀、唉呀。

曾谓泰山不如林放乎:“曾”,竟然。“林放”,即上章问礼之本之林放。言林放尚知问礼之本,泰山神宁有不知之理?而季氏不知其本而旅祭之,竟以为泰山神亦不知旅祭之本乎?

【训译】

季康子旅祭泰山,先生问冉有说:“你不能阻止吗?”

冉有回答说:“不能。”

先生说:“啊呀!(他)竟然以为泰山神还不如林放吗?”

【章旨】

此章亦论季氏僭越。礼各有本,旅祭本为国君而设,季氏旅祭泰山,冉求不能阻止,孔子亦无可奈何,只能言其无知,叹息而已。

3·7子曰:“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揖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

【释】

君子无所争:“君子”,有道德、有修养之人。“争”,竞相争先、争胜。

必也,射乎:“必”,承上指必有所争。“也”,表示假设。“射”,指赛射。

揖让而升:“揖让”,互相作揖谦让。“升”,登上射台。揖让而升,礼也。详《仪礼·乡射礼》与《大射仪》。

下而饮:“下”,射毕下台。“饮”,胜者与败者相对饮酒。下而饮,亦礼。

其争也君子:“其”,指揖让而升下而饮之赛射。“也”,语助词。

【训译】

先生说:“君子没有需要竞争的事。如果一定需要竞争,那就是赛射吧。(赛射虽然要竞争,但赛前依然是)相互揖让而登台,下台以后(按胜负)饮酒,他竞争的时候也是君子。”

【章旨】

此章言君子不与人争,争必以礼。

3·8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

曰:“礼后乎?”

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

【校】

美目盼兮,“盼”旧本或作“盻”,借字。

【释】

巧笑倩兮,美目盼兮: “巧笑”,形容其善于笑。“倩”,嘴两旁的酒窝。“盼”,眼睛白黑分明。此二句为《诗经·卫风·硕人》之句,描写硕人笑与目之美。

素以为绚兮:“素”,本色、素描。“绚”,文彩。素以为绚,即以素为绚。此句为孔子解诗之语,言两句诗的表现方法是以素为绚。子夏不明,故问。旧以此句为《诗》句,误。

绘事后素:“绘”,彩绘之事。“后”,谓后于、晚于。言彩绘需以素地为基础。

礼后乎:此子夏悟出之理,言礼亦后起之事。礼有文,故知其后起。

起予者商也:“起”,启发。“商”,即子夏,师呼名。

始可与言《诗》已矣:子夏闻一而知二,由诗而推知礼,是其已理解诗意,故可与言《诗》。

【训译】

子夏问道:“(您说)‘“一笑一对酒窝啊,眼睛黑白分明啊”,(两句诗)是以素为绚啊’,什么意思?”

先生说:“(就是说)上彩晚于素描。”

(子夏)说:“(那么,)礼(也)是后起的吧?”

先生说:“启发我的人是卜商啊,现在才可以与他谈《诗》了!”

【章旨】

此章所言本为论《诗》之事,编于此,重其“礼后乎”一句,亦明礼之有本。

3·9子曰:“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文献不足故也。足,则吾能征之矣。”

【释】

杞不足征也:“杞”,夏禹后裔的封国,周初所封,故城在今河南省杞县。“征”,同“证”,证明。杞礼非夏礼之遗,故不足证夏礼。

宋不足征也:“宋”,商汤后裔的封国,周初所封,故城在今河南省商邱市南。宋礼非殷礼之遗,故不足证殷礼。

文献:与今义不异,指历史上遗留下来的文字资料。旧分为二词,以“献”为贤,非是。“贤”岂能拿来做证?既有其“贤”,岂待孔子证之?且“贤不足”亦不辞,故不可信。

【训译】

先生说:“夏代的礼法我能讲说它,(而)杞国(的礼法)不足以证明它;殷代的礼法我能讲说它,(而)宋国(的礼法)不足以证明它。(这是)因为文献资料不足的缘故。(如果文献资料)足够多,那我就能证明它了。”

【章旨】

此章言夏、殷之礼已无法证实。杞、宋不足证,文献且不足,而孔子能言之,说明其所知必据传闻。传闻虽可讲说,但终无文献证明,令人遗憾,一方面体现孔子的求实精神,同时也体现其自信。

3·10子曰:“禘自既灌而往者,吾不欲观之矣!”

【释】

禘:音帝,祭名。古禘祭有三:一,王者之大祭。《礼记·大传》:“礼,不王不禘。王者禘其祖之所自出,以其祖配之。”《国语》云:“周人禘嚳而郊稷。”二,时祭。《礼记·祭统》:“春祭曰礿,夏祭曰禘。”三,序昭穆之祭。谛审昭穆,古曰禘。《左传》有“禘于襄公”、“禘于僖公”等,谓祭而审定其昭穆之位。此章孔子言不欲观,盖因鲁之昭穆已乱,故“禘”当指后者。孔子言“观”,则此禘必鲁国所行。

自既灌而往者:“灌”,借为“祼”,祭时献酒于太祖曰祼。太祖以下始分昭穆,既灌以往,盖指祭昭穆列祖的仪式。

【训译】

先生说:“(鲁国)禘祭的仪式,从给太祖献酒以下,我就不想看它了!”

【章旨】

此章言鲁之禘祭失礼,反映孔子厌见失礼之事。鲁文公时,因其父僖公为闵公庶兄,而跻升本来是继闵公而立的僖公于闵公之前,是其昭穆失序,祭之不合礼法,故孔子厌观之。旧或谓鲁行禘祭为僭越,故孔子不欲观,非是。既为僭越,为何自灌而上观之?无是理。

十一

3·11或问禘之说,子曰:“不知也。知其说者之于天下也,其如示诸斯乎!”指其掌。

【释】

禘之说:举行禘祭的目的、说法。

不知也:鲁之禘祭与“本”不合,孔子不愿说,故诿言不知,非真不知。不然,不得有下言。

知其说者之于天下也:知其说必知其礼。“知其说者”,实指行其礼者。“之”,结构助词。“于”,对。“天下”,指天下历史。禘祭序昭穆,故能知历史传承。禘祭本天子之事,故言天下。旧或释“于天下”为治理天下,不确。

其如示诸斯乎:“其”,推量副词,大概。“示”,借为“视”。“诸”,“之于”合音。“斯”,此。

指其掌:掌可随意而且最大限度地举至眼前。如示诸掌,喻能看得十分清楚,故成语有“了如指掌”。旧或读“示”为“置”,非是,掌非置物之所。或以“示诸斯”为给人看,亦非,掌自视便,而给人看则不便。或释“示诸斯”为易,亦非。

【训译】

有人问(有关)禘祭的说法,先生说:“不知道。知道它的人看天下,大概就像把它放在这里吧!”(一边)指他的手掌。

【章旨】

此章言禘祭的作用。禘祭序昭穆,知历史,故于天下可了如指掌。《礼记·仲尼燕居》:“子曰:郊社之义,所以仁鬼神也。尝禘之礼,所以仁昭穆也……明乎郊社之义、尝禘之礼,治国其如指(示)诸掌而已乎!”(《中庸》亦有后句)“治国”亦指对国事的了解掌握,就诸侯言。言“指其掌”,必亲见者所记。

同类推荐
  • 吴子兵法

    吴子兵法

    《吴子》主要论述了战争观问题。该篇既反对持众好战,也反对重修德,而废弛武备。它认为只有内修文德,外治武备才能使国家强盛。
  • 天下第一奇书:智囊大全集(白话译本)

    天下第一奇书:智囊大全集(白话译本)

    本书是一部上至治国安邦的经国大略,治军作战的用兵良策,决讼断案的明察睿智;下至治家理财的精明算计,立身处世的生活锦囊,逢凶化吉的机敏权变;甚至于宠宦奸臣的阴谋诡计,损人利己的狡黠小慧,无所不包的奇书。
  • 四书五经名句鉴赏

    四书五经名句鉴赏

    数千年来,儒学经籍浩繁,汗牛充栋,人们要想一窥堂奥,殊属不易。除鸿儒学者外,一般人对儒学的汲取主要是以儒学经籍的名篇名句,尤以四书五经为首。儒学的经典名句,具有能传之千古,播之四海的功能,让世世代代的人们受其熏陶教育,从而使整个儒学的传承,像浩浩长江,永不衰竭,且历久常新。
  • 历代赋评注(宋金元卷)

    历代赋评注(宋金元卷)

    本书是目前篇幅最大的一部历代赋注评本。书中对入选作家的生平和作品的背景均作了介绍。第一卷开篇除以“总序”对赋的特质及其同汉语与中华文化的血肉关系、赋在中国和世界文学史上的地位作了概括论述之外,还在评注前撰文《赋体溯源与先秦赋概述》,以下各卷在评注前也都有“概述”,对该时期赋的主要作家、重要作品、创作成就和主要特色等有简略而精当的论述,以与书中的作者简介、各篇题解及品评形成点、线、面结合的关系,从而便于读者在阅读作品及评注过程中形成对该时期赋吏的整体认识。
  • 伤寒杂病论

    伤寒杂病论

    《伤寒杂病论》是一部论述传染病与内科杂病为主要内容的典籍,东汉张仲景约撰成于公元2世纪末3世纪初,被誉为“中医临床医学之祖”。
热门推荐
  • 搞鬼:废柴道士的爆笑生活1

    搞鬼:废柴道士的爆笑生活1

    史上最废柴的道士——马力术,是一个以贴小广告为生的“文化工作者”。他出生在一个历代都有一个有通灵能力传人的道士世家,而这一代的通灵能力又刚好遗传到了马力术身上,于是他继承了他爷爷的二叔的大爷的曾孙子留给他的一座二层小楼,开始了他的道士生活。这座二层小楼位于极阴之地,里面住着一个大舌头吊死鬼、一个男人头、一个没舌头的小鬼、一个狐狸精、一个画皮妖,还有一个神兽——貔貅,这些鬼和妖各自都有一段既纠结又爆笑的故事,请听马力术为您娓娓道来……
  • 楞严法玺印禅师语录

    楞严法玺印禅师语录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剑逆乾坤

    剑逆乾坤

    苍天无情,大地无爱,天地弃我又何妨,且看我一人一剑,逆转乾坤。
  • 你不可不读的中华典故

    你不可不读的中华典故

    成语,是汉语中对复杂语义的高度凝练与概括。并且大多数成语背后都有一段广为流传的故事,或伟岸磅礴,或快乐活泼,或风情万种,或诙谐幽默,但故事背后更多的,则是意味深长的哲理和文化。本书取材广泛,着重选取实用性强,同时对读者具有启发和教育意义的成语故事,引导孩子们了解每一个成语中蕴涵的道理,从而培养孩子掌握语言的能力,正确引导他们如何做事,如何做人。
  • 魏晋时期《庄子》阅读史

    魏晋时期《庄子》阅读史

    魏晋时期是《庄子》阅读史上的关键时期。在此期间,《庄子》不仅由汉代的一门子学变成当时最重要的玄学文本之一,而且《庄子》的版本以及对《庄子》的解读发生了重大变化。同时,这些变化与《庄子》的阅读热又在当时的文学、知识分子的行为模式、文艺理论以及佛教传播等方面引起了很大的反响。本论文借鉴传播学的研究方法,对《庄子》在魏晋时期的阅读情况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包括文本流传、阅读模式、读者对象以及阅读效果等。
  • 尸碎诸天

    尸碎诸天

    天地有难如泉涌,万劫不复我独行。人族永不屈服!!!
  • 宇宙最强造神系统

    宇宙最强造神系统

    (新书,我能追踪万物)浩渺宇宙,万族争锋,人族少年,起于微末,主宰星河,脚踏万域,登临绝巅!
  • Ion

    Ion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神渊古纪:烽烟绘卷

    神渊古纪:烽烟绘卷

    【《古剑奇谭》世界观衍生小说三部曲之一】上元太初历六百九十九年,天下大旱。神州北部荒芜之地的安邑部族,为求饮水与食物,如饿狼般辗转难下,一路掠劫。在神迹长流河畔,安邑的族人们偶遇出走五年、音讯全无的族长胞弟襄垣。襄垣为打造出世上独一无二、足以劈山斩海的兵刃,于神州大地上四处流浪,执著追寻着死亡与鲜血的足迹。他和兄长蚩尤约定,剑成之日,会亲手将之交付给未来的神州霸主蚩尤!而旅途漫漫,乌海、不周山、洪涯境、鏖鳌山……创世的隐秘与末世的预言正在前方无声等待……壮丽山河,锦绣神州,即将是那对兄弟铺开烽烟的画卷,以剑蘸着神魔的血,写就的新世界。
  • 烟柳

    烟柳

    “河堤上的柳已抽穗,嫩芽苞儿垂在柳条儿上,像女子的头发,纷披着,悬垂在新筑起来的河堤上,有些,伸向人工湖里去。每看到柳,兰妮都忍不住浑身要哆嗦,尤其,在冬天,一抹一抹儿的,那遍布小镇和县城缝隙角落里的柳枝儿,像某种不祥物。”烟柳穿行的故事,细细看来,终,换来感叹一声,滋味自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