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408200000008

第8章 古宝遗华(2)

识谓了别者,是唯总取境界相义,各各总取彼境相,各各了别。谓彼眼识虽有色等(按此色字是色、声、香、味之色,非色蕴之色),多境现前,然唯取色,不取声等,唯取青等,如彼眼识惟取总相,如是余识,随应当知。

读这段话,可以懂“了别”两字意义,了是了解,别是分别。许多现象在前,眼识唯认识颜色,不管声、香、味等;许多颜色在前,眼识当其认识青色时,不管黄、赤、白等。认识颜色是了解,把颜色提出来,不与声、香、味等相混是分别,认识青色是了解,把青色提出来,不与典、赤、白等相混是分别。所以说识的功能在于别。眼识如此,耳、鼻、舌、身识同为前五识,可以类推。

第六的意识要稍加说明。前五识以可见有对的色为对象,意识以不可见有对及不可见的无对的色为对象。例如释迦牟尼是何样的人格,极乐世界何样的内容,这不是眼看得见,手摸得着的,便属于第六意识的范围。

识是怎么发生呢?佛典有一句最通行的话:

眼色为缘,生于眼识。

这句话几乎无论那部经典都有,真算得佛家基本的理论,意思说是“眼睛与外界的颜色相缘,才能发生所谓眼误者。”省略说便是“根尘生识”(眼、耳、鼻、舌、身、意名六根,色、声、香、味、触、法名六尘)。这句话怎么讲呢?《顺正理论》(卷十)说:

眼、色、识三俱起时,眼不待二,色亦如是,识生必托所依所缘故眼识生,故眼识生要待余二。然彼所依复有二种:一是和合所依,谓识。二是相离所依,谓眼。或识是彼亲密所依,眼根是彼系属所依,所缘即是彼所取境,故彼生时必待三法,眼及色为缘生于眼识者,谓眼与色和合为缘生于眼识。

说眼根,我们或者可以想象他独立存在。说色尘,我们或者可以相象他独立存在。至于能了别颜色的眼识,一定要面上的眼睛和外界的颜色起了交涉时才能发生,但了别颜色的并不是面上眼睛,乃是眼睛的识。比如瞎子或睡觉的人或初死的人眼睛虽然如故,却不了别颜色,因为他没有了眼识,耳、鼻、舌、身识可以类推,所以说“识从三和合生”。前五识的性质大略如是。

意识是什么?用现在的话讲,可以说,意识是心理活动的统一态。一方面“无对色”专靠意识了别他,是意识特别的任务。一方面,前五识所了别的“有对色”也靠意识来整理他、保持他,是意识总揽的任务。初期佛法仅提纲领,所以泛言意识,后来把意识内容愈剖析愈精细。《成实论》(卷五)说:

心、意、识体一而异名,若法能缘,是名为心。

《顺正理论》(卷十一)说:

心、意、识三,体虽是一,而训词等义类有异,谓集起故名心,思量故名意,了别故名识。

《顺正》是小乘着作,虽未立六、七、八识等名目,其义实与后来大乘唯识家相通。集起的心即第八识,思量的意即第七识,了别的识即第六识。

为什么要立出这许多异名,有这许多分析呢?《大智度论》(卷三十六)说:

心有二种:一者念念生灭心,二者次第相续心。

又说:

前意已灭,云何能生后识?答曰:意有二种:一者念念灭,二者心次第相续。

当时未将识分析立名,所以或名为意,或名为心,其实所指只是一物。我们的心、意、识,有随灭和相续两种状态,是确的,试稍加内省工夫,自然察觉,这两种状态,本来是一件东西的两面。但据粗心或幼稚的哲学家看来,那“念念生灭心”,刹那不停,新陈代谢,容易看出他无常不实,所以公认他是心理上所研究的对象,会给他“意识之流”或其他名目;至于“次第相续心”,他递嬗的变化很微细,不易察见。表面上像是常住的,而且他又能贮藏过去的经验,令他再现,很像总持我身心的一个主宰,像是能有一切、能知一切的主人翁,所以一般人的常识乃至一部分哲学家,多半起“我思故我存”等妄见,认这个为“自我”。据佛法看来,其实不过五蕴中之一蕴。《显扬圣教论》(卷一)引佛说:(出《解深密经》)

阿陀那识甚深细,一切种子如瀑流,我于凡愚不开演,恐彼分别执为我。

阿陀那识阿赖耶识,亦名第八名,他是次第相续心的集合体,能将刹那生灭心所积经验执持保藏。因为执藏且相续故,常人把他构成自我的观念,其实他与前六识相依相缘,并不能单独存在,所以佛家将他的和诸识通为一聚,名为识蕴。

若要了达识相,非把《唯识》《瑜伽》诸论真真读通不可。我既没有这种学力,只能粗述大概,说识蕴的话止于此。

佛说五蕴,不外破除我相,因为常人都妄执五蕴为我。《成实论》(卷十)说:

《韦陀》中说:“冥初时大丈夫神色如日光,若人知此,能度生死,更无余道。小人则小,大人则大,住身窟中。有坐禅入得光明相,见身中神如净珠中缕。”如是等人,计色为我。粗思惟者,说受是我,以木石等中无受故,不知受即是我。中思惟者说想是我,以苦乐虽过犹有想我心故。细思惟者说行为我……深思惟者说认为我,是思虽过故,犹有识我心故。

色、受、想、行、识,本是心理活动过程,由粗入细的五种记号,常人不察,往往误认他全部或一部是我。最幼稚的思想,以为躯壳中住有个灵魂,如《韦陀》所说:“身中神如净珠中缕。”数论派所谓“神我”正指这种境界。中国方士讲的什么“元神出窃”,基督教讲的什么“圣灵复活”都属此类。其实他们的“身中神”,就佛法看来,不过“法处所摄之无表色”,不过五蕴之一种事实,认这种色相为我,可笑可怜已极。进一步的,稍为用有些内省工夫认心理过程中之“受、想、行”为我,最高的认“识”为我,所谓“我思故我存”一类见解,内中尤以认“识”为我者最多,如前所引《杂集论》所说:

世间有情多于识蕴计执为我,余蕴计执我所。

就佛法看来,他们指为观察对象之“第一我”(阿赖耶识)与他们认作能观察的主体之“第二我”(末那识),不过时间上差别之同质的精神作用,一经彻底研究,则知一切自我活动,皆“唯识所变”而已。《成实论》(卷十)说:

五阴中我心名为‘身见’,实无我故。说缘五阴,五阴名身,于中生见,名为身见。于无我中而取我相,故中为见。

“身见”两字说得最好。“于无我中而取我相”不过一种错觉,把错觉矫正,才有正觉出来。

何以见得“身见”一定是错觉呢?只要懂得“蕴聚”的意义,便可以证明。《顺正理论》(卷三)说:

言聚,离聚所依,无别实有聚体可得。如是言我,色等蕴外,不应别求实有我体,蕴相续中假说我故。如世间聚,我非实有。

“离聚所依,无别实有聚体可得”这句话怎么讲呢?《大智度论》(卷三十六)所引比喻,可以互相发明。他说:

诸法性空但名字,因缘和合故有。如山河、草木、土地、人民、州郡、城邑名之为国,巷里、市陌、庐馆、宫殿名之为都,梁柱、椽栋、瓦竹、壁石名之为殿。离是因缘名字则无有法,今除山河、土地、因缘名字更无国名,除庐里、道陌因缘名字则无都名,除梁、椽、竹、瓦因缘名字更无殿名。

这种道理很易明白。如聚了许多树,不能没有个总名,假定如此如此便名为林。聚了许多兵官兵卒,不能没有个总名,假定如此如此便名为师为旅。树是林名所依,兵是师旅名所依,离了树和兵,哪里别有林、师旅等实体?五蕴相续的统一状态假名为我,亦复如是。

蕴即是聚,前已说过。然则五聚之无常相无实体,较然甚明。比如说某外森林,森林虽历久尚存,那组织成林的树已不知多少回新陈代谢,五蕴的相,正复如此渐次集积,渐次散坏,无一常住。所以《成实论》(卷十)说:

是五阴空,如幻如炎,相续生故。

《杂阿毗昙心论》(卷二)亦说:

一切有为法,生住及异灭,展转更相为。

所谓人生,所谓宇宙,只是事情和事情的交互,状态和状态的衔接,随生随住,随变随灭,随灭复随生,便是五蕴皆空的道理,也便是无我的道理。

然则佛家讲无我有什么好处呢?主意不处教人脱离无常苦恼的生活状态,归到清净轻安的生活状态。无常是不安定、不确实的意思,自然常常惹起苦恼。清净是纯粹真理的代名,佛家以为必须超越无常,才算合理生活,合理便是清净。《随相论》(卷下)说:

有生有灭,故名无常。有为法有生灭故,不得是常。生即是有,灭即是无,先有后无,先有后无,故是无常。生何故非常生,灭何故非常灭?而言生灭是无常耶?解言生坏于灭,故灭非常。灭复坏生,故生亦无常。相违性故名苦,五阴是苦聚,恒违逆众生心令其受苦,所以恒违逆众生心者,由所缘境界非真实故,违逆生苦。

我们因为不明白五蕴皆空的道理,误认五蕴相续的状态为我,于是生出我见。因我见便有我痴我慢,我痴我慢的结果,不惟伤害人,而且令自己生无限苦恼。其实这全不是合理的生活,因为“他所缘境界非常真实违逆众生心。”人类沉迷于这种生活,闹到内界精神生活不能统一,长在交战混乱的状态中,所以如此者,全由不明真理,佛家叫他无明。我们如何才能脱离这种无明状态呢?要靠智慧去胜他,最关键的一句话是“转识成智”。怎么才转识为智呢?用佛家所设的方法,虚心努力研究这种高深精密心理学,便是最妙法门。

我很惭愧我学力浅满薄,不知道所讲对不对?我热心盼望诸君和海内佛学大家指教匡正。

佛教与社会

吾祖国前途有一大问题,曰“中国群治当以无信仰而获进乎?抑当以有信仰而获进乎?”是也。信仰必根于宗教,宗教非文明之极则也。虽然,今日之世界,其去完全文明尚下数十级,于是乎宗教遂为天地间不可少之一物。人亦有言:教育可以代宗教。此语也,吾未敢遽谓然也。即其果然,其在彼教育普及之国,人人皆渐渍熏染,以习惯而成第二之天性,其德力智力日趋于平等,如是则虽或缺信仰,而犹不为害。今我中国犹非其时也,于是乎信仰问题终不可以不讲。(参观《宗教家与哲学家之长短得失》篇。)

因此一问题,而复生出第二之问题,曰“中国而必需信仰也,则所信仰者当属于何宗教乎?”是也。吾提此问,闻者将疑焉,曰:吾中国固有孔教在,而何容复商榷为也?虽然,吾以为孔教者,教育之教也,非宗教之教也。其为教也,主于实行,不主于信仰。故在文明时代之效或稍多,而在野蛮时代之效或反少。亦有心醉西风者流,睹欧美人之以信仰景教(景教,唐代传入中国的基督教聂斯脱利派的一种,文中泛指基督教。——编者)而致强也,欲舍而从之以自代,此尤不达体要之言也。无论景教与我民族之感情枘凿已久,与因势利导之义相反背也,又无论彼之有眈眈逐逐者盾于其后,数强国利用之以为钓饵,稍不谨而末流之祸将不测也。抑其教义非有甚深微妙,可以涵盖万有鼓铸群生者。吾以畴昔无信仰之国而欲求一新信仰,则亦求之于最高尚者而已,而何必惟势利之为趋也?吾师友多治佛学,吾请言佛学。

一、佛教之信仰乃智信而非迷信

孔子曰:“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又曰:“吾有知乎哉?无知也。”又曰:“及其至也,虽圣人亦有所不知焉。”又曰:“未知生,焉知死?”盖孔教本有阙疑之一义,言论之间,三致意焉,此实力行教之不二法门也。至如各教者,则皆以起信为第一义。夫知焉而信焉可也,不知焉而强信焉,是自欺也。吾尝见迷信者流,叩以微妙最上之理,辄曰:是造化主之所知,非吾侪所能及焉。是何异专制君主之法律,不可以与民共见也。佛教不然。佛教之最大纲领,曰“悲智双修”,自初发心以迄成佛,恒以转迷成悟为一大事业。其所谓悟者,又非徒知有佛焉而盲信之之谓也。故其教义云:“不知佛而自谓信佛,其罪尚过于谤佛者。”何以故?谤佛者有怀疑心,由疑入信,其信乃真。故世尊说法四十九年,其讲义关于哲学学理者十而八九。反覆辨难,弗明弗措,凡以使人积真智求真信而已。浅见者或以彼微妙之论为不切于群治,试问希腊及近世欧洲之哲学,其于世界之文明为有裨乎,为无裨乎?彼哲学家论理之圆满犹不及佛说十之一,今欧美学者,方且竞采此以资研究矣,而岂我辈所宜诟病也。要之,他教之言信仰也,以为教主之智慧,万非教徒之所能及,故以强信为究竟;佛教之言信仰也,则以为教徒之智慧,必可与教主相平等,故以起信为法门。佛教之所以信而不迷,正坐是也。近儒斯宾塞之言哲学也,区为“可知”与“不可知”之二大部,盖从孔子阙疑之训,救景教徇物之弊,而谋宗教与哲学之调和也。若佛教则于不可知之中而终必求其可知者也。斯氏之言,学界之过渡义也;佛说则学界之究竟义也。

二、佛教之信仰乃兼善而非独善

凡立教者必欲以其教易天下,故推教主之意,未有不以兼善为归者也。至于以此为信仰之一专条者,则莫如佛教。佛说曰:“有一众生不成佛,我誓不成佛。”此犹自言之也。

至其教人也,则曰:“惟行菩萨行者得成佛,其修独觉禅者永不得成佛。”独觉者何?以自证自果为满足者也。学佛者有二途,其一则由凡夫而直行菩萨行,由菩萨而成佛者也;其他则由凡夫而证阿罗汉果,而证阿那含果,而证斯陀含果,而证辟支佛果者也。辟支佛果,即独觉位也,亦谓之声闻,亦谓之二乘,辟支佛与佛相去一间耳。而修声闻二乘者,证至此已究竟矣。故佛又曰:“吾誓不为二乘声闻人说法。”佛果何恶于彼而痛绝之甚?盖以为凡夫与谤佛者,犹可望其有成佛之一日;若彼辈则真自绝于佛性也。所谓菩萨行者何也?佛说又曰:“己已得度,回向度他,是为佛行。未能自度,而先度人,是为菩萨发心。”故初地菩萨之造诣或比之阿罗汉、阿那含尚下数级焉,而以发心度人之故,即为此后证无上果之基础,彼菩萨者,皆至今未成佛者也。(其有已成佛而现菩萨身者,则吾不敢知。)何以故?有一众生未成佛,彼誓不成佛故。夫学佛以成佛为希望之究竟者也,今彼以众生故,乃并此最大之希望而牺牲之,则其他更何论焉?故舍己救人之大业,惟佛教足以当之矣。虽然,彼非有所矫强而云然也,彼实见夫众生性与佛性本同一源,苟众生迷而曰我独悟,众生苦而曰我独乐,无有是处。譬诸国然,吾既托生此国矣,未有国民愚而我可以独智,国民危而我可以独安,国民悴而我可以独荣者也。知此义者,则虽牺牲藐躬种种之利益以为国家,其必不辞矣。

三、佛教之信仰乃入世而非厌世

明乎菩萨与独觉之别,则佛教之非厌世教可知矣。宋儒之谤佛者,动以是为清净寂灭而已,是与佛之大乘法适成反比例者也。景教者,衍佛之小乘者也,翘然日悬一与人绝之天国以歆世俗,此宁非引进愚民之一要术?然自佛视之,则已堕落二乘声闻界矣。佛固言天堂也,然所祈向者非有形之天堂,而无形之天堂;非他界之天堂,而本心之天堂。故其言曰:“不厌生死,不爱涅椠。”又曰:“地狱天堂,皆为净土。”何以故?菩萨发心当如是故。世界既未至“一切众生皆成佛”之位置,则安往而得一文明极乐之地?彼迷而愚者既待救于人,无望能造新世界焉矣;使悟而智者又复有所歆于他界,而有所厌于侪辈,则进化之责谁与任之也?故佛弟子有问佛者曰:“谁当下地狱?”佛曰:“佛当下地狱。不惟下地狱也,且常住地狱;不惟常住也,且常乐地狱;不惟常乐也,且庄严地狱。”夫学道而至于庄严地狱,则其愿力之宏大、其威神之广远,岂复可思议也!然非常住常乐之,乌克有此!彼欧美数百年前犹是一地狱世界,而今日已骤进化若彼者,皆赖百数十仁人君子住之乐之而庄严之也。知此义者,小之可以救一国,大之可以度世界矣。

同类推荐
  • 听李叔同讲禅

    听李叔同讲禅

    本书系弘一法师李叔同站在红尘之外,反观世俗,多角度认真探讨现实世界人性、心灵、生存、处世、成功等诸多难题的精华之作,作者精心挑选出一个个耐心寻味、发人深思的精彩故事——每个故事都充满智慧与禅机,蕴涵灵气,是抚平、慰籍生活在喧嚣尘世中人们心录的一剂良药。
  • 明清民间宗教思想研究:以神灵观为中心

    明清民间宗教思想研究:以神灵观为中心

    《明清民间宗教思想研究:以神灵观为中心》由于种种原因,在民间宗教的研究领域,对其宗教思想的研究显然滞后于宗教教派演变的研究;而在宗教思想的研究中,对其神灵(学)思想的研究,更是未能得到充分的重视而鲜有人问津。鉴于明清时期是中国社会中民间宗教的高发期和繁盛期,因此,《明清民间宗教思想研究:以神灵观为中心》尝试从现代宗教学的角度,以神灵观为中心,结合明清民间宗教各教派的主要经卷宝卷以及其他相关材料,进行认真解读和仔细分析,分别以神灵谱系、神话理论、救赎观念、伦理思想四个部分依次展开。
  • 佛教故事经典(一)

    佛教故事经典(一)

    佛教自传入中国以来,即与中土传统文化相结合,并逐渐发展成为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形成了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中国佛教。由于传入的时间、途径不同和民族文化、社会历史背影的不同,中国佛教形成了三大系,即汉传佛教、藏传佛教和南传佛教。汉传佛教的思想博大精深,我们只择取其中对我们有指导和教益的部分加以学习和借鉴,这也正是本书搜集汇编汉传佛教故事成书的一大原因。本书中的100个故事,取材于佛家的经典典籍,或佛学文学,或关于佛教的民间传说,较为全面地反应了如慈悲、行善、放下、随缘、度己度人等佛学思想,通过对这些故事的阅读和感悟。
  • 菜根谭一日一悟

    菜根谭一日一悟

    《菜根谭》是诞生于明万历年间的一部奇书。在这部书中,洪应明以一位通达人生智慧的成熟之士,用他精微深刻的语言表达出了旷达高远的智识,将儒家的自强不息、佛家的宽忍宏大和道家的超脱玄妙融为一体,形成了一套回味无穷的入世出世的方法体系,并且以其对于中国几千年来处世哲学与人生智慧的精确总结和有力诠释而历久弥新。虽然已历经数百年的沧桑变幻,却始终让人品味不尽。问世以来,更是得到了“急功近利者服之,可当清凉散;萎靡不振者服之,可当益智膏”的极高评价。为一部集结了中国古代为人处世、修身养性的大智慧大学问的经典著作,《菜根谭》更是给世人带来了无穷的思索和无尽的收获。虽然现代人与……
热门推荐
  • 吃货萌妃很逆天

    吃货萌妃很逆天

    吃货沐七七的座右铭,第一是吃!第二是吃!第三还是吃!经过君天策日夜不休的努力之后,终于变成了,第一是被君天策吃,第二是被君天策吃,第三还特么的是被君天策吃!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从前记

    从前记

    就像擅长和美丽的姑娘周旋,我哥朱中跟质地善良的老头也能打成一片。杨纯田喜欢上我哥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有人说我哥本来就长得花眉大眼,对人与事心肠柔软,理解得过于肤浅,的确,只要看到他们谈吐不俗,嘴角没有白沫,我哥就会觉得对方多少有些动人之处。但是,我哥对杨纯田的好感并不是完全出于偏爱。头一回见杨纯田,是我妈带他去打针。那时,杨纯田四十多岁了,刚把杨纯武家的大儿子杨祖献过继到自己家。
  • 鬼眼司机灵异录

    鬼眼司机灵异录

    为了金钱,他算尽机关;为了美色,他不择手段!腐朽的皮囊再也掩饰不了丑恶的灵魂!冥冥之中被两个少女的魂灵追杀!人比鬼邪恶,鬼比人恐惧,人非人,鬼非鬼,无以界分。出租车司机阿泰:一双肉眼的所见,看尽了世态炎凉;一双鬼眼的怒睁,看透了鬼魅魍魉;普通的司机,普通的眼睛,慢慢练就了一双充满勇气与正能量的鬼眼,夜色笼罩下,阿泰睁开了让邪恶恐惧的鬼眼:人在做,天在看,他要替天行道,铲除邪恶,匡扶正义!“正”
  • 碎魂收藏家

    碎魂收藏家

    制造眼耳口鼻、召唤庞然异兽、变换形体容貌、掌握风暴与闪电……大千世界,觉醒魂名者,各怀奇能异术。而没有魂名的铂恩——“获得【海的女儿】碎片。”“获得【流浪记】碎片。”“获得【缅因】碎片。”……“碎片已达收集上限,请尽快创造新魂名。”收集灵魂碎片,融合众魂之力。无法觉醒,就选择创造!
  • 战族传说(8)

    战族传说(8)

    洪荒岁月,涿鹿一战,战神蚩尤虽亡,却留下不灭魔志,战族子民重承魔志,隐匿于武林之外,成为超越武林的隐世武门,只待五星逆行之时乘时而作,东山再起。岁星、荧惑、填星、太白、辰星五星逆行之日终至,千古战意随着时光的轮回而再现武林,一位神的传人,一位魔的后人,在经过无数次武林纷争后慢慢崛起江湖,而世间的种种魔缘机遇终究将两人铸成了左右武林的盖世高手。
  • 世界科学博览3

    世界科学博览3

    本书是一部融知识性、趣味性、科学性于一体的科普类图书。力图全方位诠释科学领域的种种现象,引领读者进入精彩玄妙的科学世界,更加立体、真实地感受奇妙的科学之旅,使大家在享受阅读快感、学习科学知识的同时,获得更为广阔的文化视野、审美享受和想象空间。
  • 重生空间种田:铁血摄政王妃

    重生空间种田:铁血摄政王妃

    楚家村的小村姑楚灵被自家奶奶一两银子卖给隔壁村暴发户高老爷,撞墙而亡。再次睁眼,灵魂却已是现代铁血手腕叱咤商业的集团女总裁,看着四面透风的茅草房,包子爹娘,营养不良的兄弟姐妹。楚灵只想仰天长啸,好在老天待她不薄,空间在手,种田,酿酒,开铺带着全家奔小康。什么?想来打秋风。抱歉,此路不通。可是,身后的妖孽怎么粘人?亲,说好的高贵冷酷吊炸天呢?
  • 园冶

    园冶

    《园冶》是中国造园艺术的传世经典,也是世界首部造园学专著,被日本宫廷评价为“开天工之作”,被欧美国家奉为“生态文明圣典”。它不仅展现了中国造园艺术的高度,也为现代别墅的建造与私人家居装修提供了可模仿的范本。
  • 萨昙分陀利经

    萨昙分陀利经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重生明末之中州崛起

    重生明末之中州崛起

    明朝末年的河南,是灾难轮番肆虐的地方,是各路豪杰争雄的战场,更是无数百姓的苦难之地。那是不堪回首的岁月,那是混乱无比的时代,可是,却有英雄悄悄在这块大地上崛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