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449000000004

第4章 文学会不会消亡(1)

--在中山大学的讲演

来中山大学讲课,我觉得很光荣,因为这里曾经是鲁迅教过书讲过课的地方。但是我们中国社会科学院的许多人不像大学里的老师会讲课。譬如我,就不会讲。不会讲,就瞎白话呗。“白话”,北京话,穷聊、神侃,就是和同学们聊天儿。我带研究生也是以这种方式:聊天。我到广东七天,已经聊了七天了。前边我在深圳大学跟那里的研究生们聊,又跟我带的香港的博士生聊。后来又到暨南大学聊,聊完又到惠州大学聊,今天终于聊到了咱们中山大学。内容呢,我想就学术前沿的某些问题,和大家谈谈自己的一些想法,一些体会。有的想法可能是不着调儿的,有的可能是不成熟的,只是和大家交换意见;有些问题我只把材料摆出来,咱们一起探讨。因为在学术问题上特别是人文学科里,常常很难用“对”“错”来判定,没有一个绝对的“对”,也没有一个绝对的“错”。我们一般应该这么说:这个问题我有自己的看法,另外的同志有他的看法。那么究竟是谁的看法更符合事物本身呢,那还要经过实践的检验。也许我的看法与别的同志的看法都有道理,只是看问题的角度不同,侧重点不同,方法不同,路经不同,层面不同,等等。所以我不太主张在学术中做这样的判断:这是对的,那是错的。我不希望这样。

问题是怎样提出来的

今天聊的话题是文学会不会“消亡”(严格讲应该用“终结”)。

这个问题在我们中国(不是说国外)是怎样提出来的呢?

本来,提出文学会“消亡”这个问题,中国一般的文学爱好者甚至中国的文学创作界、文学理论界业内人士感到很突然。在中国历史上,从来没有人提出过文学“消亡”的问题。诗经、楚辞、汉赋、魏晋乐府、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各个时代有各个时代的辉煌。孔子说:“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不学诗,无以言。”曹丕说:“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唐代以诗取士。直到明清,会舞文弄墨、写得一手好文章的人,总是受人推崇、被人敬仰。那个时候,谁想到文学会“消亡”?

在中国现代,文学也有过不凡业绩。鲁、郭、茅,巴、老、曹,这些文学大家,谁不尊敬?那个时候也不存在文学“消亡”的问题。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以后,文学更是被赋予“崇高”的革命使命。谁敢说文学会“消亡”?

在“文革”以后,文学也曾经有它非常“火”的年代。大家还记得刚刚粉碎四人帮的那几年--即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一直到八十年代中期,文学曾经接连不断引起“轰动”,一次接着一次,为全社会所注目,似乎它是历史活动的主体,作家成为时代的骄子。这个轰动效应大家都还记得。伤痕文学出来了,反响十分强烈,如《班主任》、《伤痕》等等一发表,就引起巨大轰动效应,刘心武等人因此一举成名;然后是“反思文学”出现,又是一串串轰动。小说家张一弓啊,谌容啊,王蒙啊,冯骥才啊,张洁啊,蒋子龙啊,还有报告文学家徐迟啊,刘宾雁啊,理由啊,你可以说出一长串名字,一长串作家,这里我没法一一列举,他们的作品都引起过轰动效应。那时出来一篇小说、一篇报告文学,争相传阅,然后大家议论纷纷。所以那个时候作家是天之骄子,到哪里去,作家,写小说的、写报告文学的、写诗的,很受欢迎,他们总是作为一种英雄的角色(或者被当作英雄人物)出现在各种场合,而且当时在特定的情况底下,他们也确实扮演了这种角色。所以那时不存在文学会“消亡”的问题。

然而,曾几何时,文学头上的光环慢慢黯淡下来。到了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之后,文学似乎打蔫儿了,作家成了“边缘化”的人物,失去了昔日站在社会舞台中央的英雄光彩。许多作家不习惯:哎呀,过去走到哪里,总是人五人六的被捧着、拥着、伺候着,这会儿我们怎么如此不受待见了?社会聚光灯从他们身上移开了,好多人是不适应的。

做文学研究的,就是一些学者,也是这样,也经历了这样一种变化。当文学掀起一个一个轰动效应时,那些文学理论家、文学批评家、文学研究家也非常受瞩目。比如,刘再复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写的一本《性格组合论》就曾经很轰动。刘再复是我的朋友。他的《性格组合论》现在看起来也不过是一般的讨论文学理论问题的一本书,如果用现在的标准来看,那本书的许多地方你可能不太满意,有些问题论述得好像还不到位,还应该论述得更好一点儿。但是那本书卖得很好,当年,八十年代中期,那本书上海文艺出版社印了不知多少万册,它为上海文艺出版社赚了不少钱--如果从市场经济的观点来说。而且跟着那本书搭车的那套丛书也赚了不少钱,那套丛书给他们上海文艺出版社“得分儿”了。那本书被好多人阅读、讨论,甚至和文学没关系的人--这也可能是一种传染性的现象吧,有些刚刚结婚的年轻人也要买一本《性格组合论》,说看看我们两个性格怎么组合更好。当然这是一个误解,但是据说这是真事儿。这就是当时文学轰动、文学评论家也跟着受瞩目的一个例子。由此可见当年的文学和文学研究、文学评论如何受宠。可是进入九十年代以后,文学评论、文学研究也同文学创作一样,不那么火了,逐渐式微了,文学创作家、文学研究家和文学批评家都走到了社会舞台的边缘。九十年代之后谁最走红?是歌星啊,影星啊,还有球星啊。流行歌曲风靡一时,香港歌坛的四大天王几乎尽人皆知。在许多年轻人那里,经常挂在嘴边儿的是张曼玉、巩俐、张艺谋、陈凯歌、以及章子怡等四小明星,影迷们经常议论的是哪对儿影星“好了”、哪对儿影星“掰了”,影坛轶事,花边新闻,不胫而走。而球坛上,马拉多纳、齐大内、菲戈、罗纳尔多和小罗纳尔多、小贝以及小贝的“辣妹子”……几乎家喻户晓,齐大内比希拉克知名度高;对于许多球迷来说,英超、意甲,谁在第多少分钟被谁替下,谁在哪场球上演了“帽子戏法”,谁被出示黄牌儿下次不能上场,谁踢进一个乌龙球,如数家珍。虽然咱们中国足球踢得不怎么样,但那些球星还是倍受青睐。咱们那些球星老是不往人家球门里踢,不是高就是偏,总是踢不进去,活活急死人,屡战屡败,当然,也还不得不屡败屡战。即使这样,球星还是受瞩目。而文学创作家、文学批评家和文学研究家,相对来说就被冷落到一边去了。

在我看来,这种边缘化可能是文学创作本身和文学研究本身的一种正常状态。因为文学这种东西,说白了,它不过就是文学而已。在某种时候,它有轰动效应,它受到瞩目,受到重视,作家被当作英雄,那是在特定情势下出现的一些特定现象。当这特定的情势已经过去,时过境迁、事过境迁,走入正常轨道,可能文学创作家、文学评论家、文学研究家就恢复到比较平和的、平常的状态。不是它“被边缘化”了,而是它大概找到了自己在社会当中的恰当位置,符合它本身地位的某种位置。我们这些吃文学饭的人,自己的心态要扭一扭、摆正当,不要太把自己当回事儿--当然也不要完全不把自己当回事儿。太把自己当回事儿,把自己放到不适当的位置,肯定不适应变化了的情势,老是感觉不平:哎呀,想当年咱曾如何如何风光。就像阿Q说的,当年我们阔得多咧。现在,走背字儿了。老兄,当年是当年,现在是现在,别光做美梦了,醒来吧。

但是,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即使文学创作、文学评论、文学研究已经不像以前那么轰动了,在中国仍然没有出现“文学将要终结”这样一个命题。而到了二十世纪末、二十一世纪初,有一个令人吃惊的命题传到中国来:“文学的时代将不复存在”,“文学将要终结”。比较集中和明确地传达这个讯息的是美国着名学者J·希利斯·米勒教授。2000年金秋,他在北京召开的“文学理论的未来:中国与世界”国际学术研讨会上作了一个长篇发言,说全球化时代(或者说电信技术时代、电子媒介时代)文学将要面临“终结”的“悲惨”命运。这引起了与会者不小震动和争论。这个发言后来以《全球化时代文学研究还会继续存在吗?》为题,发表在2001年第1期《文学评论》上。

说文学“终结”,根据何在?

米勒所谓“文学的时代将不复存在”,不是他的话,他是引用了德里达--法国的一个很有名的后现代哲学家、解构主义哲学家的话。德里达的话是怎么说的呢?是说,在电信技术王国时代,就是电子媒介时代(现在叫法不一样,还有的叫做第二媒介时代,另有叫做智能经济时代,等等,各种各样,大体上说的是一个东西),文学要走向终结。德里达在《明信片》这本书里的原话是这样说的:“在特定的电信技术王国中(从这个意义上说,政治影响倒在其次),整个的所谓文学的时代(即使不是全部)将不复存在。哲学、精神分析学都在劫难逃,甚至连情书也不能幸免。”我不愿在这里给大家多念引文,免得大家打瞌睡。德里达、米勒的意思就是:文学(即使不是全部)走向终结了,文学的时代已经过去了,而且,不但是文学,连哲学、精神分析学都会走向终结,连情书也要被淘汰了。过去大家看《鲁迅全集》,知道鲁迅和许广平写了一本情书,叫《两地书》,大家很欣赏。而现在德里达斩钉截铁地说,再也不要写什么情书了--这世界再也不需要情书了,写情书的时代已经过去了。

米勒传达德里达的思想,并且赞成德里达“文学终结”的思想。他的根据是什么呢?

根据就是,在电信技术王国时代,文学存在的前提和共生条件已经改变了,于是文学也相应地被改变,从而走向终结。

上面说的米勒发言的那个学术研讨会,鄙人有幸在场,亲耳听到了米勒的高论。米勒这位七十多岁的外国老头儿很会讲话,有学问,又不失幽默。听他讲话,我的感受就是有点苏格拉底式的论辩味道。大家看柏拉图的《文艺对话集》,看《理想国》,知道苏格拉底在和人辩论的时候,总是引导他的对手跟着他走,然后给对手设些陷阱,对手跟着他走啊走啊,最后他一转,正好把对手引到他设定的陷阱边儿上,对手不得不接受他的结论,无可奈何地认输。米勒也学苏格拉底,而且当时米勒很会照顾中国听众的情绪。因为那个研讨会上在座的都是些吃文学饭的人,就像今天在座的都是中文系的博士生、硕士生,大部分人要以文学为今生今世从事的一项事业。想一想,如果文学“消亡”了(米勒他们说的是“文学的时代将不复存在”,也就是西方许多学者通常说的“终结”,咱们中国许多学者把它理解为“消亡”了--其实“终结”并不等同于“消亡”,两者不完全是一回事儿,后面再祥说),大家还干什么?大家要么改行,要么干脆就把文学这个专业丢掉了,不要了。所以大家都从心底里不愿文学消亡。米勒照顾这种情绪,娓娓道来,一步步退让,最后退到井边儿上了,转身对听众说:这事儿没办法,电子媒介时代,电信技术王国时代,文学存在的前提和共生条件已经改变了,所以文学不能不“终结”呀!似乎是无可奈何的事情。

那么文学存在的前提和共生条件,在电信技术王国时代是怎样被改变的呢?米勒说,从现在往前推一百五十年左右,从那时起一直到今天,“电信技术王国”逐渐建立起来。“照相机、电报、打印机、电话、留声机、电影放映机、无线电收音机、卡式录音机、电视机,还有现在的激光唱盘、VCD和DVD、移动电话、电脑、通讯卫星和国际互联网--我们都知道这些装置是什么,而且深刻地领会到了它们的力量和影响怎样在过去的一百五十年间,变得越来越大。”于是就渐渐造成了目前世界范围内的如下状况:“民族独立国家自治权力的衰落或者说减弱、新的电子社区或者说网上社区的出现和发展、可能出现的将会导致感知经验变异的全新的人类感受(正是这些变异,将会造就全新的网络人类,他们远离甚至拒绝文学、精神分析、哲学和情书)--这就是新的电信时代的三个后果。”电话、电影、电报,这些都是在十九世纪晚期开始出现的。从那时到现在这一百五十年间,不但有电话、电报、电影放映机,而且后来又有了电视、卡式录音机,后来又有了VCD、DVD、国际互联网等等,大家所看到的这种电子媒介、电信王国的出现,对整个世界造成了三个后果。由于这“三个后果”,人们的生产方式和内容、消费方式和内容、生活方式和内容、情感方式和内容、思维方式和内容等等,全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发生了或正在发生着变化。有些变化是巨大的、深刻的,有些变化是明显的、直捷的,也有些变化是潜在的、甚至感觉不到的。每个人都会从身边的许许多多事实找到这些变化的例子。

正是这三个后果改变了文学存在的前提和共生条件。

试细说之。

先说它的第一个后果即所谓“民族独立国家自治权力的衰落或者说减弱”。对米勒讲的这一句话如何理解?要把握这个外国人的思维方式、表述方式,你必须绕个弯儿。所谓“民族独立国家自治权力的衰落或者说减弱”,其实意思就是指出现了一种全球化的现象。因为自治权力,民族独立国家,它是以一个个民族国家的疆界啊、设置啊等等为它的基本特点。这些东西的衰落、削弱意味着什么呢?意味着许多疆界(政治的、经济的、文化的)被打破,意味着“全球化”在发展。所以整个世界按照麦克鲁汉的说法就是个地球村。这是一个很重要的后果,很显着的后果。对于全球化,我想多讲几句。对全球化,在不同的人群、不同的政治集团、不同的国家那里,有不同的价值取向。有的人赞成全球化,有的人坚决反对全球化。那边开着关于全球化的国际会议,这边,会场外面就集合了好多人拿着标语反对全球化。电视上经常报道这样的场面。中国呢,很有意思,中国基本上是这样一种取向:承认、赞成、提倡经济全球化,但是反对政治上全球化。以往中国领导人向世界发言的时候都是在经济上提“全球化”,而在政治上则提“多极化”。对外讲话一直是这样的口径。至于文化上是否有个“全球化”的问题呢,我们的官方意识形态则一直回避--不谈文化全球化问题。但是学者,像我这样的书呆子、学人,倒是主张文化全球化,而且包括文学全球化,只是对它的具体含义,要作些特别的界定,我在别的文章里谈过,这里不罗嗦了。

同类推荐
  • 挂着泪的微笑:最感人的情感散文

    挂着泪的微笑:最感人的情感散文

    有多少故事让您眷恋一生?有多少情景让您深受感动?有多少故事在您记忆的海洋中永远闪烁着光芒?最优美华丽的文字,最温馨动人的故事,最睿智的人生哲理,最经典的“时文选粹”。
  • 百里歌哭

    百里歌哭

    小时候我经常登上老家屋后那道迤逦的山岗,假如这是一个霞光明丽的早晨,或者阵雨初歇的傍晚,就会看见在仿佛水洗过的天空底下有一条波浪滔滔的大河,大河那边有蜿蜒的长堤、参差不齐的树木、隐隐约约的房舍和冉冉袅袅的炊烟。那就是百里洲。百里洲,一个像星星一样遥远和梦一般神秘的名字。我的老家叫拾宝山。打我记事起就听老人们说,百里洲富啊!别说种庄稼,就是随便插根树棍就能长出青枝绿叶!这样的富饶之地男人们是不用操心找媳妇的,只要你亮出百里洲的名头,马上就会有一大群姑娘跟在你身后,就像现在的老板或者款爷。
  • 独坐小品

    独坐小品

    这二年我写小说较少,散文写得较多。写散文比写小说总要轻松一些,不要那样苦思得直眉瞪眼。但我还是习惯在沙发里坐着,把全文想得成熟了,然后伏案著笔。这些散文大都是独坐所得,因此此集取名为《独坐小品》。
  • 趣味线索分析(侦探趣味推理故事)

    趣味线索分析(侦探趣味推理故事)

    探案故事的模式由4部分构成:一是神秘的环境。二是严密的情节,包括介绍侦探、列出犯罪事实及犯罪线索、调查、宣布案件侦破、解释破案和结局。三是人物和人物间关系。主要有4类人物:①受害者;②罪犯;③侦探;④侦探的朋友,牵涉进罪案的好人。四是特定的故事背景。
  • 诺贝尔文学奖获奖作家短篇小说精品

    诺贝尔文学奖获奖作家短篇小说精品

    诺贝尔文学奖是世界上对文学作品的最高肯定,是世界各国文化的精髓。《诺贝尔文学奖获奖作家短篇小说精品》共收录了1905年至2010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奖作家短片小说精品40余篇,为所有读者提供一份可供学习、欣赏、借鉴的世界短篇小说经典之作。该书1995年12月初版,现经修订整理后再版。《诺贝尔文学奖获奖作家短篇小说精品》由毛信德和李遵进担任编著。
热门推荐
  • 成就霸业:管仲

    成就霸业:管仲

    管仲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杰出的政治家、理财家、改革家,他的治国方略,影响了此后中华民族历史的全过程。他是中国历史上治国安邦、富国强兵第一人。
  • 重铸星海

    重铸星海

    《星魂》作为一款跨时代的虚拟网游,一经问世就带着神秘的面纱。全虚拟技术犹如横空出世让玩家对于游戏有了全新的体验。然而随着版本的不断更新,人们渐渐发现不但可以在这款游戏中学到强化身体的能力,甚至连科技都是有迹可循。携带记忆,涅槃重生。作为一名曾经的游戏玩家,晁浪表示在即将到来的新时代,没有什么是比玩《星魂》更牛逼的事了。
  • 诸病主病诗

    诸病主病诗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华严原人论发微录

    华严原人论发微录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领导与口才知识(全集)

    领导与口才知识(全集)

    国口才训练大师戴尔·卡耐基说:“假如你的口才好,可以使人家喜欢你,可以结交好的朋友,可以开辟前程,使你获得满意。有许多人,因为他善于辞令,因此而擢升了职位,有许多人因此而获得荣誉,获得了厚利。你不要以为这是小节,你的一生,有一大半的影响,由于说话艺术。” 鉴于此,本书涵盖了领导口才的所有内容,分为下面几个部分:领导口才的魅力、领导口才与心理,领导口才与行为细节、领导口才与自我训练,领导口才与人际关系、领导口才与激励,还有领导在各种场合的说话艺术以及说话技巧。
  • 凤傲九天之世子妃狠蠢萌

    凤傲九天之世子妃狠蠢萌

    女主就是二十一世纪的一枚国家运动员兼吃货,有一天突然发生意外穿越了,成了丞相嫡女,一个月黑风高的夜晚,她去追小偷,一个男的突然冲出来,因为一场意外不小心劫了她的色……更悲催的是,她居然不知道那男的是谁?算了,失忆得了,于是她开启“失忆”之旅。接着,她又邂逅了帅帅哒世子,就住在她家对面,又冷又帅的世子爷经常做出让她误会的事情,让她怦然心动……一枚吃货女穿越到古代与清冷世子的爱恋,是喜是忧?文内揭晓。推荐我的其它文《第99封情书:倒追校草大人》、《重生傲娇妻:总裁大人,我错了》
  • 天才少女穿越:枪火皇后

    天才少女穿越:枪火皇后

    初次与他相见,她在院子里拿着烧焦的炭火蹲在地上画图,满脸黑炭,把身为王爷的他给轰了出去。再见时,她拆了他的王府,毁了他的寝宫,磨刀霍霍,火光冲天,让他头疼不已。她把他随身携带的蚩尤神剑当成了试验品,三两下切成了麻花,令他几欲吐血。她把他的名字做成烟火,点亮了除夕的夜空,让他登基为皇成为上天的神谕。她大逆不道:皇帝老儿有什么了不起,只要我愿意,他的皇位也未必坐得安稳!她强势霸道:轩辕遥,你最好老老实实地爱我一个人,胆敢三宫六院七十二妃嫔,惹毛了我,我用炸药把你送上天!她还口出狂言:胆敢欺负我想保护的人,你丫的就是找抽!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就在两颗心越走越近之时,她的灵魂意外地回到了现代。他的宠溺和疼爱,终究成了一场遥不可及的梦。醒来后,她几度哭死过去,梦里梦外都是他的身影。而为了忘记她,他将河山拱手他人,御驾亲征,只求速死……
  • 魔幻星球

    魔幻星球

    一个在幻境中寻找真实、力量、勇气以及正义的星球。在这里有你意想不到的魔法生灵,也有让你匪夷所思的美妙画面,更有邪恶和正义之间水火不容的交锋。邪恶的心在这充满魔幻色彩的星球上是怎么寻找它失落的岁月的,正义的力量又是如何一次次的化解危难。
  • 春色暖秦川

    春色暖秦川

    新书《我不愿让你一个人》上市啦,第一次尝试暖爱小甜文求支持:当当购买地址:http://m.wkkk.net/main/m.wkkk.net?product_id=22920612京东购买地址:http://m.wkkk.net/m.wkkk.net淘宝卓越搜索:我不愿让你一个人即可购买。*****也许爱上徐哲楠是秦川人生悲剧的开始。他冷漠、自私、残酷、无情,根本不懂得怎么去做一个好情人。然而她还是泥足深陷,人生的轨迹也随着他的意志改变。她才明白一个人有多骄傲,就可以有多卑微,哪怕是看到别的女人就在他的怀里,站在自己的眼前。她一直以为自己会一直这样卑微下去,最终忘记时间。然而没有想到会遇到一个周宁远。“你居然看圣经?”“是啊,我是法大神学院毕业的。”“是神经病学院吧!”是啊,是的,秦川,我爱上你就是我人生疯狂的开始,你会陪我吗?********这大概是个很不讨巧的故事。故事里的主角们骄傲又年轻。他们好像总不懂得该如何去温柔的爱别人,拼了命去努力的,到最后都成了徒劳。问题好像很复杂其实又很简单。反反复复不过是为了问:你爱我吗?有多爱?*****有多少人像她一样呢?在爱里,明明入不敷出,却又义无反顾。***我的新浪微博:http://m.wkkk.net/veras
  • 网游之斩首死神

    网游之斩首死神

    伍月,三大家族的少爷~~却因为自身太为优秀,从而使得自己的家庭遭到破坏……父母之仇不共戴天。看主角如何在现实世界与游戏世界之间梦幻式的历练~获得力量……将仇人手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