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452900000007

第7章 我所知道的蔡仪先生(4)

《先知》是蔡仪小说的代表作,写楚人卞和屡献宝玉,反被刖足,郁愤而死的故事。小说是从卞和第二次刖足写起的,“卞和拖着他血淋淋的右脚和刀痕斑剥的左脚,怀着那块‘假充宝玉的石头’”爬回家去,一路上受尽冷嘲热讽,甚至家人也不理解,但他始终坚定自己的信念。“他的生活是以这石头为中心--也可以说他正是为这石头而生活,而有这石头他才能生活的;说得恰当一点,他就是这石头,石头就是他了”,“他望着眼前闪耀的希望之光,过了四十多个年头”,最终抱着那块被认为“假充宝玉的石头”冤死荆山,孤愤终身。只是在他死后,那“石头”才被承认是宝玉。我是在这小说问世五十多年之后才看到的,今天读之,仍然深受触动。它被选入上海文艺出版社一九八五年出版的《中国现代作家历史小说选》。编者说:《先知》“是一篇孤愤之作,小说通过一个先知者遭受残害以至毁灭的悲剧,愤怒地控诉揭露了统治者的愚昧残暴,歌颂了先行者的坚持真理不惜牺牲的高贵品质。”好像小说的内涵不止这些,有时感到用理性语言很难说清。

另一篇小说《重阳节》,《华北日报》副刊一九三一年四月三日、四日连载,署名蔡南冠。这篇小说可称道之处,在于其情节构思之奇特。大革命失败后***清乡队天天杀人,一个姓胡的“教练”,杀人成性,被视为“英雄”,他传授杀人技巧,如何“一下断骨而留皮”。这天他外出,手下人又逮来一胡姓之人,只因他系了一条红腰带,被争相砍死。胡教练回来,听说杀了人很高兴。等仔细一问被杀者情况,脸色大变:原来是他弟弟。

还有一篇小说《绿翘之死》,发表于一九三三年的《沉钟》,署名蔡仪。写唐代女诗人鱼玄机挞杀婢女绿翘的故事。史载,鱼玄机在诗集中留下不少情场失意、悲惋自悼的诗歌,大胆坦率、激情烂漫。然而,她追求爱情,一再失败,她的热切期望一再落空。小说写她由失意、猜疑、嫉恨、憎恶以致发展为杀害一个婢女。蔡仪企图用现代心理学阐释鱼玄机,创造了一个多才但狡黠的形象。

在日本写的小说《旅人芭蕉》,大约也是发表于一九三三年的《沉钟》,署名蔡南冠。写十七世纪日本大诗人松尾芭蕉在行吟生活中与“妄念”作斗争的故事。芭蕉原想通过旅途行吟作为断绝现世妄念的手段,“俳谐之外,不谈别的话”。忽然,从草堆中钻出两个小孩,前头那七八岁的女孩子似曾相识,“原来这女孩儿正像她呢!”小说写道:“他的衰老了的血液忽然由温热而沸腾似的在全身奔窜……他平时努力而又努力地压抑着的所谓有碍俳谐修业的妄念,正是冬眠醒后的蛰虫样在这时蠕蠕地动起来了。”但最后终于平息了,“不安反而淡了,他老了。”这段心理描写十分出色,即使拿到今天,仍然非常光彩。而且,它的风景描写,诗一般美。杨义在《他在东京琢玉》一文中论曰:小说把握着一个微妙的心理学的也是诗学的契机,剔出一个真诚的老诗人从窥探自然界的玄妙到反观内心中失落的半分自我的心理波折,并把它消融在日本旷野的美妙风光之中,于情景交融处,颇浸染着一点印象派画的明丽、苍凉和空朦了。

此外,还有一篇《混合物的写生》,见于一九三四年第三十三期《沉钟》,署名蔡南冠。这是蔡仪先生根据自己一九二七年在武昌一个同学家见闻写成。该同学父母是乡绅,被农会逼迫;该同学妹妹却是农会妇女会长。不同身份、不同倾向的人天天坐在一起,讨论时局,形成一个“混合物”。

有一次,蔡仪先生同夫人谈到苏曼殊,因为有人将他同曼殊比较。蔡仪先生说:“像曼殊那样的心情我是没有的,我的小说《先知》、《旅人芭蕉》,都老老实实依照事实描写,我也想过,浪漫主义一点吧!写了《绿翘之死》,从鱼玄机的角度设想绿翘如何如何,甚至大胆写了一点色情,终于还是写不下去,……后来又想自然主义地如实描写,又写了一个《混合物的写生》。结果是不成功。只能老老实实一笔一划地写。”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忽然发现了文学蔡仪--小说家蔡仪。这真是现代中国文坛一件值得说道的事情。

但是,在中国现代和当代叫得最响的还是那个进行抽象思维的学者蔡仪,理论家蔡仪,美学家蔡仪。

美学蔡仪

蔡仪先生的理论活动、理论着作,根本上说是美学活动、美学着作。除了他在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写了少量的史学论文,五十年代初出版了《中国新文学史讲话》,他的所有理论着作,都可以说是美学着作。他的第一本专着,四十年代初写的《新艺术论》,是艺术哲学,按今天的说法,是“文艺美学”。它是从哲学和美学角度谈艺术问题的,而且最后归结到艺术的美是什么的问题。蔡仪先生在解放后五十年代写现实主义问题论文和其他论文,以及《文学知识》;六十年代主编《文学概论》等等,都可以归结到“文艺美学”这个大范畴里面去。

蔡仪的文艺美学思想,用一句话概括:以唯物主义认识论为基石,阐述文艺是现实生活的反映或认识,而其特性,则是形象的反映或认识; 文艺的最高成就,则在于真实地反映现实,要达到现象的真实和本质的真实,个别性的真实和普遍性的真实,要用个别性反映普遍性,也即创造艺术典型。这个思想几十年一以贯之,从未动摇过也未改变过。如果有些许变化,那也万变不离其宗。在蔡仪看来,真实性、典型性,至高无上。直到一九七八年同他女婿汤龙发谈《红楼梦》研究时,还说了这样一段话:“二十多年来把《红楼梦》吹得神乎其神,不免讨厌。解放以来,论《红楼梦》的当不下千篇,有哪一篇真能从它反映历史的真实到如何程度这点来立论的?只想把几个空洞的概念去硬套,那是毫无意义的,如说什么‘写了阶级斗争’啦,写了盛衰啦,试问亿万卷的史书,政论文或时论文,不都写阶级斗争吗?难道《红楼梦》因此就是好得不得了吗?”另,一九八七年底博士生吴予敏送给他一册印有郎世宁画幅的挂历,曾说了这样一番话:“我喜欢郎世宁的画,他画的花、鸟都比现实的花鸟美。我不喜欢中国的写意画。”为什么喜欢郎世宁而不喜欢中国写意画?这与蔡仪先生的文艺美学主张有关。郎世宁的画,如事物本身那个样子反映事物,甚至比原物还美;而中国写意画,则往往变了形。不管这个看法你同意不同意,但这是蔡仪先生的主张,也可以说是蔡仪美学的特点。

蔡仪看起来十分完整、十分庞大的文艺美学体系,就是以此为骨架建筑起来的。请看《新艺术论》的章节内容:第一章“序说”,谈艺术与现实、艺术与科学、艺术与技术、艺术的特性,中心是概说艺术认识现实和如何特殊地认识现实。第二章专讲“艺术的认识”,先是一般讲认识是现实的反映(哲学认识论);其次讲艺术是认识之一种;再次讲艺术认识到特殊性。第三章“艺术的表现”,讲认识之后要表现出来,而艺术表现则是艺术认识的摹写和传达;并且谈了艺术表现代技巧。第四章讲艺术相关诸属性:内容与形式、主观与客观以及个性、阶级性、时代性、永久性等等。仍然是围绕唯物论艺术认识、艺术反映来谈的。第五章“典型”,谈“现实的典型与艺术的典型”,“典型环境与典型性格”,“正的典型与负的典型”。第六章“描写”,专讲艺术表现的。第七章“现实主义”,给于现实主义全面解说,与苏联学者不同:现实主义不只从文艺复兴时起,而是有“古代现实主义”、“文艺复兴时期现实主义”、“批判现实主义”、“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最后,第八章“艺术的美与艺术评价”,与“新美学”接上了。

这个体系在当时是了不起的成就。要知道,它写于一九四一年至一九四二年,出版于一九四二年末。不信,你翻翻前前后后的同类着作,比较比较看看。

与蔡仪自己的着作比较,历史地看,它的价值远远高于《文学概论》。

这部书在当时反响很好。王琦回忆说:“蔡仪对郭老十分敬重,以师事之。一九四二年秋,他的《新艺术论》脱稿后,曾送郭老审阅,郭老看后大为赞赏,在一次文委会全体同志参加的周会上,郭老说,我们这里有一位埋头苦干的同志,默默地写出一部很有学术价值的着作《新艺术论》,这位同志就是蔡仪。郭老还推荐《新艺术论》,希望大家读一读。”(王琦:《蔡仪同志二三事》)

蔡仪先生解放后的文艺理论论文,如论现实主义问题、典型人物问题、批评性文字等等,还有主编的《文学概论》,大都贯彻了《新艺术论》中的思想。思维更缜密了,更纯熟了,有时加进更多意识形态内容和政治性内容(是好?是不好?),别的,变化不大。

四十年代的《新美学》,标志着蔡仪一般美学研究的开始。该书出版后,一九四七年十一月十日《中央日报》第八版《书林平话》第三十期发表一篇评论文章,至今不知作者何许人。论者评道:“这书有它的新体系,无论这用新的方法所阐发出来的路线是正确抑疵谬,但至少对于旧美学的若干矛盾问题是解决了,故而这一册书是从破坏入手的。破坏了旧的美学系统,于是采建立新的系统,而处处可以发现在破坏的一方面优于建设的一方面,这是任何新科学的必然途径、必然性质。综观全书,很多精彩的新见,尤其是批判方面确能使徘徊于旧美学圈子内的读者看到些曙光。可是作者也有他的幼稚、未成熟甚至于仍带有观念论的色彩处,如关于事物的典型性,作者还不能充分地从客观的根据去剖析,又如关于美感的种类整章,不过略为修正一些旧的解释等,未能使读者满意。然而对于美学的论说,这书已进步得多。并且借此还可以看出美学此后大概都发展的路向。”

这个评价是客观的。

五十年代,蔡仪先生有《唯心主义美学批判集》。六、七、八十年代有《新美学》改写本。并且主编了《美学原理》。蔡仪美学的具体内容,大家都很熟悉,不用多讲。且看《新美学》主要章节:第一章“美学方法论”。先谈“美学的途径”--新旧对比。次谈“美学的领域”--美学的全领域包括美的存在、美的认识及美的创造。再次谈“美学的性格”--艺术学、心理学、一般哲学之关系。第二章“美论”。先说旧美学的矛盾和错误;再论美的本质--典型(美的东西即典型的东西,美的本质即事物的典型性:“总之美的事物就是典型的事物,就是种类的普遍性、必然性的显现者。在典型的事物中更显着地表现着客观现实的本质、真理,因此我们说美是客观事物的本质、真理的一种形态,对原理原则那样抽象的东西来说,它是具体的。”);美与事物的个别及种类--自然的、社会的,“典型的种类中的典型的个别,是高级的典型的事物,最高级的美的事物。”第三章“美感论”。美感旧说批判。美的认识。美感的性质与根源。第四章“美的种类论”。单象美、个体美、综合美。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第五章“美感的种类论”。雄伟的美感和秀婉的美感。悲剧的美感 和笑剧的美感。第六章“艺术的种类论”。旧说批判。单象美的艺术。个体美的艺术。综合美的艺术。

有一点也许应该注意到:蔡仪先生不承认有所谓“崇高”、“优美”之类的划分,认为那不是美的种类,而是美感的种类。

再,蔡仪很不喜欢“审美”这个词。他几乎不用,也不喜欢他的学生用,上面已谈到。他认为,这是他的唯物主义原则。

《唯心主义美学批判集》申说自己的观点,文章写得勃勃然有生气。

《新美学》改写本,蔡老自己非常重视。历时近二十年。第一编“叙伦”,增加了美学史回顾和批评性、论辩性文字。第二编“现实美论”,反复地、深入地阐发他的唯物主义美论。第三编“美感论的哲学基础”--为了说明美感是美的反映、认识这个唯物主义原理,蔡仪先生特别增加了“哲学基础”部分的分量。第四编“美感论”。蔡仪先生关于美感的论述是有自己的鲜明特点的,而且较之其他美学派别,花的气力要大些,也深入些。第五编“艺术总论”。

《新美学》改写本可谓煌煌巨着,是其晚年着作,是对一生美学思想的修订、总结、“定稿”。在《新美学》改写本中,其一贯的美学思想观点更加精致化了,更加深化了;表述得更充分、更纯熟了;某些思想也有进展。然从另一角度说,其美学思想、美学体系却没有根本上的实质性的发展,而且又加进去一些意识形态的批判内容--依学生看,意识形态色彩本应淡化才好,愈淡化愈好。

蔡仪先生的美学,是以唯物主义认识论为基础的,坚如磐石,雷打不动,一以贯之,几十年如一日,坚守阵地。像蔡仪先生具有如此坚忍不拔的学术立场者,中国现代学术史上,没有第二人。

我想起蔡仪先生在他的小说《先知》中所创造的卞和。那是个殉道者形象,为他所认定的真理殉道。

蔡仪先生就是一个美学殉道者,为他一生苦苦追求和维护、并献出他整个生命的唯物主义美学殉道。

我认为蔡仪先生的美学贡献是巨大的,主要有以下三点:

二十世纪四十年代的中国美学革新者--当时他是中国最激进、最先进的美学家;

中国美学马克思主义学派的创建者;

中国现代美学的系统、完整体系的第一位构想者和实施者。

蔡仪先生也有他的时代局限,主要是以下三点:

他所处的时代只提供给他那样的眼界和思维;

意识形态的局限;

自身认识的局限。

无论如何,二十世纪的中国美学,永远镌刻着蔡仪先生的名字。

2004年7月25日在北京大学哲学系研究生班上的讲演

(原载人民文学出版社《新文学史料》2005年第1期)

同类推荐
  • 康藏谜境

    康藏谜境

    青藏高原从西往东,横断山从北朝南。两大自然实体相遇,形成了举世瞩目的康藏高原。独特的自然环境,独特的气候条件,再加上这个地方自古以来就是各民族南来北往,东去西迁的走廊。于是,留下了无数与自然有关的、与人文有关的众多谜一样的问题,从古到今,人们都在努力解释、回答,但是,依然有好多谜团期望得到科学合理的解答。康藏谜境集中了几十个人们接触到的、或没有接触到的问题,希望引起人们的兴趣,让这些谜一样的问题能够有人站出来给出答案。
  • 这世界,我只喜欢你

    这世界,我只喜欢你

    爱的世界是一首永远唱不完的歌,有一种爱只能在文字里相守。行走岁月感受世间冷暖,在时光的交错中看芸芸众生的爱恨情仇,聚散离合的悲喜是尘世中无法避开的伤口。那些隐藏在微笑的背后的沧桑不为人知,只能用柔软的笔触去抒发一个人的坚强。爱情、旅途都是一个人的地老天荒,这些孤独的吟唱在你捧起的手心勾起如烟的往事……
  • 那时很年轻

    那时很年轻

    《那时很年轻》收录了《福清城里有座小楼》、《有用或无用的小说》、《散文的精髓是自由》、《中国的惰性》、《文学的作用》等散文、随笔作品。
  • 解说·信康

    解说·信康

    忆起八十年代的文学环境,不少人都会有多少的惜春感觉。时值百废俱兴,现代艺术如强劲的风,使我们都陶醉在它的沐浴之中。穿着磨破的靴子、冻疤尚未褪尽的我,那时对自己教养中的欠缺,有一种很强的补足愿望。回到都市我觉得力气单薄,我希望捕捉住“现代”,以求获得新的坐骑。那时对形式、对手法和语言特别关心,虽然我一边弄着也一直在琢磨:这些技术和概念的玩意究竟是不是真有意味的现代主义。裹挟的时代,把我们从六十年代投入了蜕变更新的八十年代。我从一个职业牧民,变成了一个职业写作者。“现代”冲淘着那时的中国文学界。
  • 京西大拆迁

    京西大拆迁

    太阳给冷峻的山海镀上一层金的华光。一条大河,在狭长的山谷中跳着远古拙朴的舞蹈,唱着地质时代300万年的歌谣。这是北京的母亲河——永定河。发源于山西宁武县的桑干河和内蒙古兴和县的洋河,在河北怀来县汇合成永定河。永定河向东流至官厅,又纳延庆的妫水后入官厅山峡,在沿河城边的向阳口拐弯进入珍珠湖,在两岸青山的簇拥下奔腾激越,用水的巨笔绘成百里画廊,从三家店冲出山口,流过平缓的门城镇和永定平原,流成卢沟晓月的意境。千百年岁月的泥沙淤积成河边成片的土地,也成就了这个地区仅有的辽阔。
热门推荐
  • 每天一个么么哒

    每天一个么么哒

    漫漫长路上,我只想与你作伴。陆路一朝升入高中就遇见了那个让她倒霉的人——恽宴川,可谓冤家路窄。仇人见面分外眼红,冤家见面啼笑皆非。陆路这辈子最惨痛的经验就是恽宴川的套路,恽宴川这辈子最高兴的时间就是和陆路呆在一起的事件。陆路:大猪蹄子。恽宴川:调皮。超级不正经的痞子学霸VS鬼马少女可盐可甜
  • 大才子丰子恺

    大才子丰子恺

    丰子恺先生是我国当代著名的美术家、音乐家、文学家、翻译家和美学教育家。初名润,后改为仁,乳名慈玉,别署缘缘堂主人,晚年号缘缘堂老人。一八九八年十一月九日(农历九月二十六日)生于浙江省崇德县(现桐乡市)石门湾。他的漫画,萧疏淡远,酣姿活泼,出神入化,不求工巧却工巧之极。他写散文,清明玄妙,与画相通,又能深入浅出,雅俗共赏。他对音乐这种自古以来就被说成是极深奥神秘的“天地之道”,也作了通俗的讲解:“用研究西洋音阶的方法来研究中国音律时,所谓五音十二律,并不见得何等困难、何等深奥了,也不过是用别种格式组成的一个‘音阶’罢了。”他的书法,可说是秀韵天成,没有丝毫做作气。
  • 逃之夭夭:贫穷女皇(全本)

    逃之夭夭:贫穷女皇(全本)

    两个世界上最强的男人,一个世界上最胆小怕事的女人。两个英俊潇洒、年少多金、帅气逼人、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男人,一个鸡毛蒜皮、斤斤计较、罗里吧嗦、贪生怕死的女人。女主角刘卡卡是一个穷的一塌糊涂的峡谷,穷的一塌糊涂的国度,穷的一塌糊涂的女皇。两个实力雄厚的泱泱大国就这样虎视眈眈的徘徊在左右,于是……刘卡卡决定重整雄风,让这个穷的一塌糊涂的国家成为天下最有钱的王国。因为,他们国家叫鸟国,所以他们国家的人,叫做鸟人。佛说: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刘卡卡说:以上观点可以延伸为有即是没有,没有即是有;那么你有金子,就等于你没有金子,所以把金子给我吧。两个男人够吗?肯定是不够的,你们有见过镜子的小说里只有两个男人的吗?!当然不可能……所以镜子打算整出很多男人,比如说国师啊丞相啊将军啊太监啊……呃,最后一个可以无视。
  • 远古混沌天使

    远古混沌天使

    淡淡的风飘,似乎都预见了一个无言的神话。血腥的气息在四周传递,预示着未来的玄机。似乎这一切就在不知不觉间浮现,到底是在预示什么?
  • 觉醒日合集

    觉醒日合集

    4600年前的涿鹿之战,究竟是谁和谁的战争?长春真人西行途中,在撒马尔罕城发现了什么让他畏惧不已的事物?欧洲中世纪的女巫迫害,到底是为了何种原因?龙虎山天师张彦頨的寻宝活动,寻找到了怎样的恐怖存在?明末起义领袖张献忠,为什么成为了杀人魔王、又在帮谁隐藏着什么?炼金术士尼古拉勒梅的神秘人生,竟然是从一幅与西藏有关的凶画开始的?一系列的历史谜团,整个人类的生存进化之路,似乎都和一股来自远古的神秘力量息息相关……
  • 临川山行

    临川山行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重生之旺妇

    重生之旺妇

    从人人唾骂的扫把星,到旺夫益子的发达女人。从弱者到强者。刚开始的时候,真的很憋曲,很难。但是,死过一次了,无论如何都要坚强地活着,不仅要打造幸福完美的生活,还要复兴没落的家族。
  • 五方帝四:燕王篇

    五方帝四:燕王篇

    何昭宇、白慕飞和白帝之间的恩怨情愁。他是傲睨天下、尊贵孤高的白帝,雄霸武林一方,未曾有过要不到的东西,更未曾为谁如此屈就,唯有何昭宇,这个为了所爱牺牲所有的人,能让他情牵意动,甚至不顾一切,毁誓下山。何昭宇苦,白慕飞苦,白帝也苦,这纠缠不清的缘,会让三人面临什么样的抉择呢?
  • 北宋小商户

    北宋小商户

    一家三口意外来到北宋初年,繁华的街市,叫卖的货郎,老迈的驼队。枣红马,新嫁娘,迎亲的队伍穿街而过。茶楼酒肆,码头货寨。吆喝的纤夫,摇橹的船家。一幅恢宏壮丽的清明上河图在眼前徐徐展开。
  • 北洋觉梦录·袁世凯卷(全集)

    北洋觉梦录·袁世凯卷(全集)

    本书沿着这样一个思考路径进入,重返历史现场,重梳历史脉络,再思历史事件,再现历史风云,向人们展示一幅军阀混战的全景画卷。然而,作者梳理军阀混战和“抛砖”的目的,并不只是为了向世人展示一个有血有肉的袁世凯或段祺瑞等,更是为了“引玉”,是想让人们看到盲目引入西方制度会带来什么样的恶果,西方制度到底适不适合中国国情,从而引起读者对历史事件的科学分析和理性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