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456200000005

第5章 青葱岁月(2)

进小学后,自远很快表现出记忆力强、求知欲强,干什么事都能全神贯注。只要是他感兴趣的书,他可以废寝忘食不停地看下去,凡他感兴趣的问题,必定要刨根究底,老师们对此留下了深刻印象。很快,课堂上的知识已经不能满足他那发酵一样膨胀的求知欲,他经常拿着大人给的零用钱到书店买书,一时买不起的书,他就将自己杵在那里,一站就是半天。老板和店员都认识了这个常常要关门才悻悻然而去的少年。

欧阳自远在小学表现出的唯一缺点,便是少了这个年龄段孩子的好动与活泼。

他几乎不会玩什么,从不和其他孩子打弹子、下棋、抓知了或捕蟋蟀。只在夏天时,他会和几个小伙伴去游泳,从县城东门浮桥那儿跳下去,一路用狗爬式,沿着清澈的禾水游下去。他走到哪里,都给人规规矩矩、一板一眼的感觉。

他的妻子邓筱兰的情况却有些相反。

抗日战争前,邓家原经营着一家食品店。抗战爆发后,生意越来越清淡萧条,后来终于倒闭。靠着父亲买回的一台压面机,早起晚睡压面条,赚取一点加工费;还有母亲发豆芽、做豆腐,逢墟赶集也挑去卖,才能勉强维持生活。邓家五个子女,筱兰是老大,她既要管好弟弟妹妹,又要为父母分挑生活的担子。情况最恶劣时,她不得不辍学在家,种田、插秧、莳田、割禾、打谷、种菜,有什么农活她都得干。父母病了,或是有事走不开,自己也只似豆芽菜的身架,竟要挑着五六十斤的担子,去墟集上卖面条、豆芽和豆腐。

在如此艰苦的环境中长大,邓筱兰的性格自然很难小家碧玉,巧笑倩兮,自有些大大咧咧,风风火火。

从这个时候起,两家人就彼此熟悉了。欧阳自远的祖父母和邓筱兰的父母都是教友。两家的大人曾背地里说,这两个小孩子长大了,能成一家倒也不错。不过,孩子之间却没有什么交往,只是偶尔碰到彼此看一眼,点点头,他们都还年少得很。

一两年后,欧阳自远进入永新中学。

他年近古稀时还清楚地记得,瘦瘦高高的语文老师刘燕江,留学日本,既有国学的深厚功力,又有外来文化的浸润,讲课生动活泼,神采飞扬,妙语连珠,永新许多杂碎般的方言俚语,经过他的一番点拨,变得别有洞天,回味绵长。还有数学老师左大元解方程式的自得神态,几乎闭着眼睛,那一手板书也如行云流水。教地理课的袁老师和教化学的贺老师,更夺其魂魄,撼其心智,前者信手拈来,寥寥几笔,就把一个国家的山河清楚地立在了黑板上;后者将他领进了一个变幻有趣的元素世界,从此他看到的许多东西,他都试图用元素去结构,放进化学里去把玩……

如今谈起这所学校,欧阳自远还感慨地说:“我非常感激这所学校,她治学严谨,集中了一大批非常优秀的老师,这些教师才华横溢,给我多方面的教育与培养,对我今后的发展有非常深远的影响,我真感谢这些老师。”

现在已改名为任弼时中学的这所中学,仍是全省著名的重点中学,她以师资优良、治学严谨著称,所培养的精英学生遍布国内外。

其实,中国文化的薪传火播,在很大层面上并不得力于北大、清华这些富丽、显赫的大学殿堂,而在于广袤、贫瘠的县镇乡野间那千千万万以博学解惑、以清贫度日、以良知求得心安的中小学教师们。在今天已经很难设想了,现在的“时代宠儿”宁要城里一张床,不要乡间一幢房。岂止是乡间,连中西部地区的城市也人不了他们的“牛眼”。倘若要问当年这些先生的精神驱动在哪里,那便等于问教会:在哪儿去找到长年背井离乡、漂洋过海,总是箭簇般深入穷乡僻壤的一代代传教士的呢?

在永新县城的基督教堂里主事的,就是两个来自芬兰的金发碧眼的修女,在人们的记忆里,她们的韶华岁月,都留在了这个世界地图上永远找不到的地方。

1952年,欧阳自远高中毕业。

这个学习上从来无需大人操心的孩子,大人们却在他未来的去向上不得不多说几句。在祖父、父亲、叔叔看来,无论是国民党坐天下,还是共产党打天下,或者日本人打来了得逃难,什么情况下都得有人悬壶济世,医生的饭碗不但吃得很稳当,也端得很无愧——这是他们的亲身体会。他们唯一遗憾的是,自己开了大半生小药房,好些年里在吉泰盆地,提起九州药房,老百姓几乎无人不知,可欧阳家却还没有出一个科班出身的正规医生。

他们无疑将这个希望寄托在自远身上。

大人们的话,于他第一次如秋风过马耳。

还记得天净如洗的晚上,做完功课总爱去县城公园里看天的那个孩子吗?

在招考的所有专业里,最吸引他的是以窥探宇宙奥秘为使命的天文了,当时由国民党时代中央大学转换而来的南京大学天文系,是全国最好的。他的目光在这张招生海报上留恋了许久,有些如月色即将融进曙色之前的罗密欧,迟迟不愿退去朱丽叶的花园。

在1952年,国家最缺的恐怕就是石油,因为找不到地下的石油,只好咬牙提炼比天然石油成本高出十几倍的人造石油,但这一年人造石油的产量才24万吨,占了当时石油的55%。就是靠了这么一点点石油,在支撑着新中国刚启动的工业化建设,还有硝烟滚滚的朝鲜战场上大部分军事用油。

毛泽东为此忧心如焚,屡屡召见李四光,下令“找,得把960万平方公里的地底下摸个清楚”。

“找矿去,到野外去”,成了那个年代最迫切、最响亮的声音。

地质勘探队被称为“和平建设时期的游击队”。

1952年8月,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地质部。同年,趁着全国性的院系调整,由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北洋大学和唐山铁道学院的相关学科,组成了北京地质学院。该院是当时国内著名的八大学院之一。

“罗密欧”再痴情,也架不住党的召唤。毛泽东的话,在五六十年代,对于一颗颗年轻的心绝对像轻纱万顷的月华一样撩人。

再说,欧阳自远本来就对地理课感兴趣,地球土如此丰富的地形地貌因何而起,因何而变,也是他上课时脑海里总浮现不去的一个问题。倘若说地理只是浮在水面上的一角,那么地质不正是藏在水下的广阔冰山?他深信由地质人手,一定能获取地理更多的奥秘。

对化学,他也有很浓的兴趣,在中学的各科成绩里,他化学不但最高,而且一直在班上名列前茅。他最没有兴趣的,可能就是医学了,当时他也不懂到底医学包括哪些东西,可听说入门就得熟悉人体构造,那全身的206块骨头,每块叫什么,哪块该安置在哪里,一想到这,他就觉得自己肯定会头大如斗。

他最后报的志愿——第一志愿北京地质学院地质系;

第二志愿南京大学天文系;

第三志愿北京大学的化学系。

他所报的学校和专业,都是这个学科里全国最好的。他觉得要学就要学最好的,他自信也有条件被最好的选择。

1952年,全国首次实行高等院校招生统一考试。吉安地区的应届高中毕业生全部集中在吉安市白鹭洲中学,其前身是文天祥读过的白鹭洲书院。有点像老去的岁月里秀才赶考,他自己背着书,请一个力夫挑铺盖行李卷,从永新走到吉安94公里,要走三天。丰饶的吉泰盆地上,此时正是稻浪滚滚,瓜果壮硕,荷绿莲红,空气里有一股甜丝丝的气息。每天三十公里走下来,人并不感到疲惫。到了白鹭洲中学,晚上就带个草席,找块江风习习的凉快地方睡下……

几门课考下来,他都是一个小时左右就交卷了,而且交了两回头卷。交头卷,不但他争,别人也争。由此可见,半个多世纪前的高考,考生们的心态很是放松,宛如一次学业与心灵的双重旅行。绝对不像今天的高考,往往不但学生考糊了,家里人也考糊了,人人累得那一年长了三千岁。

那时还没有录取通知书,各校录取学生的名单均由报纸发布。江西当时属中南区管辖,中南区的录取名单刊登在《长江日报》上。邮局门口,天天是一片昂立着的鹅脖子、鸭脖子。有一天,登着他名字的《长江日报》到了,一切都如愿以偿,按第一志愿他录取到北京地质学院。

这前后,同学们的名字也陆续见报。永新中学名不虚传,欧阳自远的班上有16名学生,全部被大学录取。其中,他的好友金荣华、胡育农、尹祥楚、尹怀邦都录取到了北京,不是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就是中国人民大学。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与杜甫不同的是,欧阳自远和他的几个伙伴不是还乡,而是出乡,但情境却是相通的。

1952年8月末,他们从永新乘汽车到吉安,再搭小船顺赣江而下,到达樟树,又转乘火车,经武汉跑了两天后才到达北京。这是欧阳自远第一次看见火车并坐上火车,可惜的是,许是家族性遗传,他一路晕车,一吃东西便吐得人仰马翻,只能什么也不敢吃,躺在座位上,不见天日地熬到了北京。

一走出火车站,如一条误入淡水里的海鱼又游回了海水,他一下活了过来,脸色骤然红润得像刚从果园里摘下还带露水的苹果。洋溢着青春和热情的车站广场上,处处是各高等学校设立的迎新站,他和伙伴们有在大海上漂浮的感觉。许多面哗哗响动的红旗里,他看到了毛主席书写的“北京地质学院”六个雄健而又飘逸的大字。

当他听说这是北京地质学院首次招生,与他一起走进学院的还有来自祖国天南海北的一千二百名新生,更使这个十七岁的少年兴奋不已……

一千二百名新生,在当时可以说是个天文数字,但与二十世纪前几年高校大扩招的学生数量相比,却只是许多高校扩招的一个零头。

至1955年,新中国不过建国六年。思想改造,“三反”“五反”,批判胡适的“资产阶级唯心论”,批斗“胡风反革命集团”,“肃反”……大大小小的运动、斗争、批判,算起来也有六次,它们的锋芒即便不全对着知识分子,也让知识分子惊出一身冷汗!

另一方面的情况是,据1955年的官方统计,中国科研、工程技术、教育、卫生、文艺五个方面的知识分子,共计三百八十四万人,高级知识分子只有十万人。

好在欧阳自远选择的是工科,而且密切关系着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

好在北京地质学院有一个院长叫刘型,是参加过秋收起义的老革命,他对地质学虽是外行,但尊重知识,虚心听取专家意见,广揽人才,除组建时的基础队伍外,还有不少教师调自西北大学、重庆大学、南京大学、中山大学等学校以及地质调查研究部门,可谓名师荟萃,英才如云,很快成为中国地质教育界百川汇合、登高望远之翘楚。刘型积极创造条件,鼓励师生互相取长补短,不遗余力向科学进军。在校园上下一派欣欣向荣的气氛里,那几年,师生们还没有感受到校园外许多知识分子的困惑与忧虑。

欧阳自远学的是金属与非金属矿产勘探专业。他就是奔着要为祖国多找矿、找大矿的目的而来。刻苦的学习精神如中学时代那样一以贯之。与中学有不同的是,自修的时间大大增多,课余时间和节假日他大都扎在图书馆。此外,他经常一人或和同学一起登西山,爬香…,走门头沟,有时还背着沙包到颐和园等地来回走,他自称“练铁脚板”,为将来爬山涉水作好充分准备。

一个年级约有二三百人。分成十个班。他的个头不高,门门成绩却总是最高。他被各班一致推举为班联的主席。大二时,他是全院的三好学生,又当上全国的三好学生。表彰大会是在当时最好的北京饭店开的。中国科学院院长郭沫若出席会议,并为三好学生颁奖。会上每个人发了一本郭老的诗集《百花集》,约有百种花,每种花他都写了一首诗。他当时讲:你们不要以为我的诗写得有多好,其实——郭老郭老,诗多好的少……

这年的金秋时节,学校又奖励他随在院工作的苏联专家到六朝古都南京旅游。

这些过去只会在梦境里出现,或者在梦境里也不可能出现的场合与人物,如今就在自己身边可见可闻、可感可触。他深深觉得自己生活在毛泽东时代的幸福,更有一种青春隐隐的冲动,好像阿基米德所说的:给我一个支点,我就可以撬动地球!

在欧阳自远的青春冲动里,唯有爱情不冲动,恰如月光下的朦朦胧胧、中秋时令的不冷不热。

1951年,十六岁的邓筱兰报名参军。她当然想继续读书,只是因为父亲生病,遽尔过世,家中生活很是困难,家里的六张嘴加起来长似一根扁担,她只能先从扁担上卸下自己这张嘴。许是因为年龄小,她未被送上抗美援朝的前线,而是分配到西安第四军医大学学习护理。

同类推荐
  • 回到废话现场:夏商讲谈录

    回到废话现场:夏商讲谈录

    本书是夏商的访谈演讲对话集,汇集了夏商与当代文学家、批评家的对话,在媒体和高校的演讲以及媒体对他的采访,共三辑十三篇文章。该书通过这十三篇文章,从各方面展示了夏商的文学思想,与当代文学及其现象的理解和看法,对自己的文学创作道路的想法等等,向大家展示了一个全面的夏商。
  • 典型文案

    典型文案

    本书对1949年以来中国当代文学按事例的发生发展进行仔细梳理。将典型性事件好典型性人物与中国当代文艺政策好部署的背景联系起来考察,清晰地勾勒了一幅当代文学,特别是前三十年(1949~1979)文学与体制、政策、形势、运动等等的“关系史”。
  • 被改变的人生:南京大屠杀幸存者口述生活史

    被改变的人生:南京大屠杀幸存者口述生活史

    本书是南京大屠杀幸存者口述历史纪实作品。本书通过为数不多至今健在的幸存者的证言、大量详实、缜密的历史档案资料,详实地还原了南京大屠杀前后南京市民的生活场景与人生故事,用完整详实的细节揭露了日军侵略暴行给中国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与此前的种种大屠杀幸存者口述不同的是,此次口述资料的收集、整理、汇编由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与南京大学历史学院共同主持,每一位口述者的经历讲述均由专家审读,并核准相关史实细节。幸存者的口述从大屠杀前的平静生活开始讲起,直至大屠杀过后多年,更为完整、详实、准确地反映了南京大屠杀给亲历者一生造成的无法逆转的巨大心灵伤痛。习近平同志在《在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仪式上的讲话》中指出,我们铭记历史,是为了向世人宣告“昭昭前事,惕惕后人,永矢弗谖,祈愿和平”的心愿。我们今天记录历史,记录下大屠杀幸存者最后的证言,是为了记录生命,传递和平,坚守正义,守望明天!
  • 当代文坛点将录4

    当代文坛点将录4

    《当代文坛点将录》共五卷,收录五十位作家。文章大都出自名家之手,或为文坛名家或传主的亲友,或同被写的传主关系密切。他们写出的关于某一名家的创作背后的故事或花絮都是第一手材料,对于了解被写名家的创作与生活均有重要意义,同时也可以满足一般读者对著名作家的窥私欲。
  • 听李迪讲中国警察故事

    听李迪讲中国警察故事

    本书是知名作家李迪近些年来扎根公安一线,深入警察生活,潜心创作出的一部优秀纪实文学的代表作品。李迪是中国作家协会2010年在全国选出的第一批定点深入生活的作家,他多次深入辽宁、江苏、浙江等地公安一线,以自己的实际行动,为作家定点深入生活提供了一个样本。李迪以其质朴生动的语言,真实可读的情节,对派出所、看守所、刑侦、经侦等各警种的民警进行了塑造,展示了当代公安民警忠于职守、勇于担当、服务人民、积极进取的优秀群体形象。书中人物栩栩如生,故事催人泪下,读后令人无不振奋,无不掩卷深思。
热门推荐
  • 我的玉雕不正常

    我的玉雕不正常

    (ps:新书《鸽力无穷》已发,大家可移步观看。)喝了口玉壶中的白开水,觉得全身冷热交替,仿佛游离于冰火两重天,一口气做了百来个俯卧撑不带喘气的……翻开玉简,发现本来无字的玉简上布满了金色符文,触摸了符文,脑海里似乎多了点什么……洗了个澡冷静一下,发现胸前佩戴的玉佛沾水后开始吟诵经文,体内似乎多了些东西……接着,周易发现所有他雕的玉雕似乎都不太正常了....灵气复苏的时代,妖魔横行,周易开始研究这些不正常的玉雕...
  • 日本明治维新2

    日本明治维新2

    1853年6月“黑船来航”,美国四艘蒸汽军舰来到日本江户,打破了日本两百多年来的闭关锁国政策。日本的实际统治者德川幕府宣布开国,与西方列强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同时,日本的“尊攘派”开始了轰轰烈烈的“倒幕”运动。到1867年,幕府还政于天皇,维新派宣布“王政复古”,经过废藩置县、西南战争,实施内阁制,确立立宪制,把日本带上了富国强兵之路。随后,日本开始了疯狂扩张,发动了中日甲午海战和日俄战争。本书从“黑船来航”写到日俄战争共60年的历史,全景呈现了“明治维新”把日本从一个积贫积弱的小国变成一个现代化强国的历史进程,以及明治维新后日本军国主义的扩张野心。
  • 逝去的锦年

    逝去的锦年

    初入家教行列的大二学生余悦一出手就碰到了个棘手的小破孩儿,施展了千般功夫才镇住这个年级第二、个性十足、正处于青春叛逆期的高三学生——雷拓宇。从此,雷拓宇成了粘着余悦的小尾巴。
  • 绝版腹黑拽甜心

    绝版腹黑拽甜心

    【完结】“妈咪,我不要订婚!”樱沁瑾清澈的眸子快滴出泪来了。“不行,除非……”她是一个爱搞怪的腹黑甜心,为了躲避父母给她安排的婚事,而立下了一纸契约——一年之内找到自己喜欢的人,否则就要与浅式集团少爷订婚。无奈之下,她隐藏了樱家二小姐的身份,跑进了幻樱皇家贵族学院寻找真爱。而让她没有想到的是,在短短一年之内遇到了这么多场阴谋,险些丢掉了自己的小命。善良如她,腹黑如她,单纯如她,不知能否禁得住重重考验?[简介无能,请看内容]┄┅┄┅┄┅┄┅┄小虐大宠,洗具完结,放心入坑┄┅┄┅┄┅┄┅┄
  • 我的超级小卖部

    我的超级小卖部

    突然的某一天,我得到了一个小卖部系统,没想到,这竟是一个阴谋的开始。我被带到了一个世界,这个世界,曾经经历过一个游戏版本时代。由于我的到来,竟然让沉寂一万多年的游戏,开始了新的版本时代。复活时间,终于不再静止,无数已经死去的玩家正在等待,复活回归。然而,一场庞大的阴谋,正在等着各位的到来……
  • 银河帝国7:基地与地球

    银河帝国7:基地与地球

    人类蜗居在银河系的一个小角落——太阳系,在围绕太阳旋转的第三颗行星上,生活了十多万年之久。人类在这个小小的行星(他们称之为“地球”)上,建立了两百多个不同的行政区域(他们称之为“国家”),直到地球上诞生了第一个会思考的机器人。在机器人的帮助下,人类迅速掌握了改造外星球的技术,开启了恢弘的星际殖民运动;人类在银河系如蝗虫般繁衍扩张,带着他们永不磨灭的愚昧与智慧、贪婪与良知,登上了一个个荒凉的星球,并将银河系卷入漫长的星际战国时代,直至整个银河被统一,一个统治超过2500万个住人行星、疆域横跨十万光年、总计数兆亿人口的庞大帝国崛起——银河帝国。
  • 冷王盛宠:宦妃太撩人

    冷王盛宠:宦妃太撩人

    “亲,士可辱不可杀!”她是穿越而来的医学高材生,遇到腹黑、奸险、杀人不眨眼的鬼面战神南宫景,在除了性别确定、身材确定,其它皆不详的景爷跟前,无意混到了当红太监一职。美男当头,揩油、吃豆腐那都是无意行为,我是清白的!亲,我可是太监啊喂!本宦官无耻冷血没节操,强推怀孕一气呵成,“亲,你不是一直要杀东陵国太子么?老娘在此!”【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智慧熊猫

    智慧熊猫

    超凡入圣的智慧熊猫找到快乐的真谛,从而成为东方文明的代表,不但让大熊猫的科学、经济和文化价值得以实现,就连竞争对手米老鼠也与他握手言欢。天下英雄以智慧熊猫为榜样,齐聚“智慧熊猫乐园”,尽享和平盛世,共筑美好家园!
  • 隔壁住的是学霸

    隔壁住的是学霸

    重生回到14岁后发现,隔壁住的是李孑源,李孑源是谁,现在是学霸,以后是G省的大佬耶,想抱大腿了
  • 走出焦虑风暴

    走出焦虑风暴

    目前,我们身处科学技术与网络资讯如此发达的昌明时代,但每年有不计其数者因持续的无明沮丧与极端焦虑感,最终踏上了自我毁灭的路径。韩非著的《走出焦虑风暴》即帮助患者踏上科学的自我调心之路,以更多的智慧来重新框视部分各种漂浮性焦虑障碍背后鲜为人知的心路历程与蜕变哲学。本书各章节环环相扣,中心思想与策略皆围绕着“慢性焦虑障碍”而展开。将国学中的一些辩证思想,无为思想,性理之法,禅悟,五行能量与一些现代心理学方便法相融合。让读者感受到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