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457000000004

第4章 读史(3)

当今中国,可以说是遍地集团了。但,能打出国家旗号的集团却为数不多。在院南山区,自古就有“七山一水1分田、一分道路和庄园”之称的泾县,于多年前就诞生了“中国宣纸集团公司”,体现出一种不同凡响的气势。甚至在集团的名称里省略了集团所在地,直接以“中国”冠名,可见这个企业的非比寻常和独一无二!它特殊在什么地方?

需先说一说泾县。世界上最好的宣纸,只能在这个地方才能生产得出来,所以泾县的宣纸生产企业,究其实就是中国的宣纸集团。比如,生产宣纸不可或缺的三种原料:青檀木树皮、沙田长秆籼稻草和杨藤汁,有的为泾县所独有,有的数泾县最佳。

这又跟泾县“两高一低”的自然地貌条件有关。泾县境内有大小山峰140余座,分列东西两侧,大多为喀斯特中、高丘陵,为青檀树的生长提供了理想的环境。喀斯特丘陵上的青檀树皮,纡维细密、均勾,成浆率高。

杨桃藤也如此,它又名猕猴桃,生于喀斯特的阴山密林或灌木丛内,其茎皮及髓胶质,掺入檀皮、稻草的纸浆中可使浆液更为均匀,捞出的湿纸便于叠放,提高出纸率。

而泾县的中部,是一条宽阔的河谷平原,是全县的粮仓,又为宣纸生产提供了必不可少的优质沙田长秆籼稻草。此稻草比一般的稻草纤维性强、不易腐烂、容易自然漂白,所以自古便有这样的说法”宁要泾县的草,不要铜陵的皮。”

这条河谷平原上有大小河流146条,可谓溪流密布,还为宣纸生产提供了丰富的水源。

写到这儿就不能不提一下造纸的污染了。媒体经常曝光造纸厂排出的黑水如何严重地污染了江河湖泊,泾县这样一个山青水秀的地方,宣纸造了一千多年,古今最好的宣纸,或者说全世界所有叫做宣纸的85%,都是这儿生产的,如果有污染,现在的泾县该被污染成了什么样子?

现在的泾县依旧是青山绿水。这跟宣纸生产全部是传统的手工操作有关,这个过程中不仅没有污染,相反对宣纸的生产用水还极为讲究,任何一道工序的取水必须清澈干净”无杂质。其上品便是由喀斯特山崖之水汇聚而成的乌溪,水质清醇,甘之如贻,富含多种矿物质,即古谚所说的“好山出好水,好山好水出好纸”。

一般造纸之所以污染严重,在于添加大量化学元素,诸如漂白。而宣纸生产完全是“自然炼白”,将檀皮、稻草经过反复蒸煮、沤制和浆洗后,运到朝阳的石坡上摊晒,喀斯特呈45至60度的山地利于沥水、透气,又不易被风吹跑。

这个过程需要6至9月,让宣纸在成形之初、,便饱经大自然的露洗风炼,吸纳日月光华,最大限度地清洗容易氧化的物质,消除原料内部的淀粉含量,提高纸质的纯度,使之拉力强,吸附力强,将来宜长期保存同时也在大自然中被陶冶成柔白色,然后方可碎之为浆。如此造纸,何来污染?

正因为宣纸生产全部依赖手工操作,所以生产周期特别长。一张宣纸从投料到成纸,历时300多天,需经过18项关节,100多道工序。有些特殊的宣纸,如“仿千年古宣”,则需耗时18个月,经历138道工序。

比如其中有一道重要的工序叫“捞纸”。生产多大规格的宣纸,就要用多大规格的用径县苦竹编制而成的竹帘,四五、六尺的单宣、夹宣、双夹宣,丈二的白鹿宣,丈六的潞王宣,现在又有了丈八和两丈的特大规格的巨宣,也都是靠两个人双手抬帘,在纸浆池里轻轻捞摆。只捞两次,一张宣纸就诞生了。纸捞出来就没法改,一遍成型,纸的好与坏,全看这一搜,“轻荡则薄,重荡则厚。然后反腕一扣,湿漉漉的宣纸就脱离竹帘码在旁边。

两个人动作轻灵而准确,必须眼到、心到、手到,一气呵成。宣纸的厚薄、纹理、丝络就全靠两个人手上的感觉和相互极端默契的配合。工人的双手长年累月地在纸浆池里泡着,即便没有污染也会被泡肿抠烂。可能有人会说为什么不戴手套?工人们早就试过了,戴上手套对纸浆的感觉就没有了,生产出来的宣纸等于废品。

或许还会有人;问,现代科技如此达,改成机器捞纸应该不是太难的事?很容易,但机器捞出来的纸叫机制纸,泾县宣纸的优点也将随之丢弃大半,几乎就不能再称其为宣纸。

宣纸——富有生命,且充满灵性。

再比如另一道工序“烘干”。一间大屋子的中央立着一面光滑的铁铸火墙,屋子里的温度一年四季都保持在摄氏50度以上,火墙的顶端放着大摞湿宣纸。

刚从纸浆里捞出来的非常之薄的湿宣纸,摞在一起竟然还能揭得开。工人像舞蹈般弯腰展臂,用左手的手指一捏,右手里的竹丝刷子一托,利索地拧身转体,双臂如大鸟展翅般就将一张湿宣纸贴到了火墙上,竹丝刷子上下一挥,左右一抹,没有一个多余的动作,却将这张宣纸的每一个部位都刷到了,让它服服帖帖地粘到火墙上。将来这张宣纸的平整度就靠的是这几刷子。

任何人到泾县看过宣纸的生产过程之后,都会对宣纸产生一种敬惜之心。

许多中国书画大家都怀着一种类似“朝圣”的心情不止一次到泾县表达感激之心。启功称“宣纸对中国和世界文化艺术界功德无量”!李可染三下泾县宣纸厂,进厂先对造纸工人三鞠躬:“没有你们就没有我。”

鲁迅说:“印版画,中国宣纸第一,世界无比,它湿润、柔和、敦厚、吃墨、光而不滑、实而不死,手拓木刻,它是最理想的纸。”郭沫若说:“中国书法与绘画,离开了宣纸便无从表达艺术的妙味。”

所以在宣纸上写字写得好、作画画得好,一张纸就可以价值连城。反之也可能一钱不值。宣纸乃“文房四宝”之一,任何人面对宣纸的时候都不能不掂量掂量,自己的字、自己的画、自己的境界,对得起宣纸吗?不可用垃圾一样的东西站污了它。

清末的一张四尺宣纸可卖价万元,民国时期的一张宣纸也可卖到三四千元;已经有人一次就从泾县购买了百万元的宣纸收藏……倘有人在这样的宣纸上胡乱涂抹,岂不是一种罪过?

然而事实是,精明的现代人绝不会埋没宝贝,只会把宝贝用绝,宣纸的用途被充分扩展了。像当下中国的书画业大发展,书画队伍极度壮大,书画家简直无以计数,但凡有头有脸儿的人似于都能划拉两下子。于是,有活动就有书法表演,凡是能写学的地方不愁没有人题词……这一切都要感谢宣纸!

中国的经典那么多,都在陆续用宣纸重印上市,书价动辄几千元、几万元,乃至几十万元。连有些官员和富翁们的书,也喜欢用宣纸印刷,不管别人读不读,反正放上一千多年不会烂,可以一辈辈地传下去。

现代人长寿,越长寿就越想永恒的事。据传2008年北京士运会的获奖证书要用宣纸印刷,受到国际奥委会和全世界的赞赏。可以想像得出,再过一千多年以后,在奥运会的历史上很可能就只剩下北京奥运会的证书了。北京奥运会之后,其他奥运举办国,要想永远保存证书,就得到泾县订购宣纸。

于是,教育家建议,毕业证改用宣纸印刷,特别是硕士、博士的毕业证,有助于世代保留,便于发扬“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的古老传统。社会学家建议,结婚证要用宣纸印刷,在离婚率居高:不下的现代社会,有助于巩固现代人的婚姻……

现在宣纸业最真实的困难,是供不应求!

大港史话

前不久,来自全国各地的十几位知名作家到天津大港区采风,给他们一个“碰头彩”的是空气清新,环境幽雅,街道宽阔整洁,交通方便,令作家们赞叹不已。待真正熟悉了大港之后,让他们惊奇的是这里的天然布局:自东向西,浩瀚渤海——广大的滩涂石油化工基地——147平方公里的淡水湖泊良田万顷。

在全球:干旱缺水的大背景下,大港东临渤海,自己的境内还有华北最大的一片淡水,其资源和地理优势显而易见。以这个大水库为界,东部的海面和滩涂下面,还埋藏着9亿吨的石油和360亿立方米的天然气;水库的西部则盛产著名的小站稻和冬枣……作为大城市的一个区,大港的特点真是得天独厚。

还有让作家们更感兴趣的,是大港还拥有近百平方公里的“荒地”。当下无处不在炒卖土地,而这里却保留着这么多的“荒地”,这比任何已经建成高楼大厦的“繁华之地”更加珍贵。现在的“荒地”,才是真正的宝地,是湿地,是沼泽是“处女地”,所以才能吸引各种珍禽异鸟,无论春夏秋冬都有“百鸟朝凤”的奇观。

那么,大港离庞大而拥挤的首都这么近,不过是一个大直辖市天津的一个区,为什么一派新开发的气象,能长期闹中取静地“养在深闺人未识”?若想说清这个问题,就不能不先翻开历史了……远古时期,不要说大港,连天津也是浩瀚渤海的一部分。在地球的不断活动中,由于冰川期的影响,地面曾发生过大规模的海进或海退现象。在距今五六千年的一次大的海退之后,天津一带逐渐上升成陆。在漫长的成陆过程中,古黄河下游多次改道从大港这一带入海,同时滹沱河、子牙河、大清河和漳河也从这儿入海,泥沙俱下,几经变迁终于形成了“潴水港泽,苇塘碱滩”的特殊地貌。

至隋唐时代,大港的马棚口成为以上这些河,流的入海口,于是就发展成渤海西岸的重要港口。有人说,“大港”之名,即由此而得。从前曾分为“北大港”、“南大港”。史料这样记载,并非出于推断,至今大港一带仍然保留着在中国沿海绝无仅有的景观:三道“海岸贝壳堤”。那便是天津地区成陆演进的“脚印天津(包括大港一带)海岸后退、平原东进的过程可分三个阶段,所以就留下了三道“海岸贝壳堤第一道贝壳堤于明、清前形成,堤的走向与现代海岸线基本一致,高1米左右,宽2卜30米,贝壳以青蛤、白蛤、毛蚶、猖螺等为主。第二道贝壳大堤成堤于战国前,贝堤呈绵延不断的堤岗,长达70余公里,规模大,沉积厚,高5米,宽101200米,组成物质种类繁多,有各种贝壳和厚层的贝壳砂。第三道贝壳堤成堤在西周以前,多半被掩埋在表土下面,从切开的剖面看,其贝壳沉积层宽300米,可见规模更大!

最为触目惊心的还数《大港区志》上的记载,读后会对大港地区的历史,有一个更形象深刻的印象。比如:“唐开成元年(公元836年),蝗虫成灾,草木叶俱食尽。”

“宋淳化三年(992),蝗虫成灾,蔽空遮日。”还有史书记载,那一年蝗虫在吃光芦苇和庄稼后,也一并“吃光窗户纸,咬掉婴儿耳朵。”

“明万历十六年(1588),大旱成灾,饥民外逃,死人甚多。”

“清康熙十八年(1679),大旱,飞蝗遍野。饥民以草根、树皮为食,有甚者人互相食。”——历史上的灾祸,非人类的想像力所能及。

“清嘉庆二十四年(1819)6月,大雨连降40天,平地水深。

“清咸丰二年(1852)12月,大雪连降5日,积雪3米。”

一一水深1米可行船,积雪3米足以没人,)5年前的天津自然景象令现代人难以想像。表面上看,历史是与自然的斗争实际是致力于借助自然把握人类、理解人类,希望通过历史中自然的演变,让人类了觯自我。

“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6月,大风夹雨成灾,禾苗尽倒,滨海雨雪交加——1个世纪前,大港居然在六月还下雪!真是沧海桑田”无不变,变无不通。

转过年,即1901年、“八国联军在歧口、马棚口带登陆”。

——以上摘录的都是关于灾祸的记录:还要特别再摘一条,古人也是当做“灾象、奇祸”记载下来的,以后却成全了大港。“乾隆四十二年(1777)6月,烧海凡三四日不熄。”

滔滔渤海里为什么会起火?而且还大烧三四天不熄灭?现代人一看便知是油气自溢自燃。可惜呀,1926年美国的美孚公司派两名地质专家来中国找油,他们不看中国的地方志转了一圈之后却得出了中国是“贫油国”的结论。其根据是:“中国石炭纪以后的地层主要是陆相成因,绝大部分地层缺乏能够生长大量石油的富含有权质的岩层。在中国东北部的主要盆地中,也没有像美国东部和中陆区等主要产油区大量存在的一些明显背斜、穹隆和阶地。”这个结论可是让有些国家幸灾乐祸了好长时间。

新中国成立后,受到西方国家的重重封锁,这么大个国家若真的没有油,何以在世界立足?几年后就在美国专家宣布绝对不会有油的地方相继找到了大油田,克拉玛依、大庆,紧接着就是大港油田,地跨唐山一天津一沧州沿海十几个区县,中心地带在大港的渤海之滨,油田勘探面积20000平方公里,开发范围830平方公里。于是,1963年初,国务院批准建立北大港区,由天津市统一领导6次年末,大港地区的第“口油井喷出了优质工业油流……随即,热电厂、石化总厂等一批大型企业相继建成,继大庆之后中国又一个石油化工基地诞生了。

数千年仿佛一瞬,大港古老而年释。5老的历,史,告诉大港什么是好的,什么是合适的,让大港人认自己。年轻的港,用激情和痛苦创造了大量历史,历史是没有结局的。只有大港的历史,才是大港人最好的传记。

说说塘沽这个地方

《天津港史》上说:“塘沽地滨渤海,与大沽隔河相对,为天津的海上门户。在一千多年前还是一片汪洋,到距今七百余年时成为滨海低地。”此地滩涂广阔,气候干燥,日照充足,非常适宜早期的塘沽人“煮海为盐”。再加上河道密布,海淡水交汇,渔业资源丰富,更为塘沽先民的生存养息提供了凭借,到明代就出现了“万灶沿河而居”的繁荣景象。

但,塘沽得名是在清末。初称“塘二沽”(大沽在先,故称第二),又称“塘儿沽”、“塌儿沽”(地势低洼之意),1887年修建京宁铁路经过此地,遂简化为“塘沽”。随后就一直这么响亮地叫下来了。

三十多年之后,塘沽依据其天然提供的鱼盐之利,果真大大地响亮起来。不仅在国内名号响亮,在国际上也开始声名显露,皆因当时的塘沽成了中国民族工业的一个摇篮,至少是中国化学工业的发祥地,出了三位国际知名的民族精英:范旭东、侯德榜和李烛尘。

范旭东在塘沽创建了久大精盐厂和永利碱厂,没有碱就没有化工,而永利碱厂依“侯(德榜)氏制碱法”生产的“红三角”牌纯碱,在当时的“万国博览会”上为中国人摘得了第一个科技发明的金奖。其后他又创办永利硫酸厂,使中国的民族化学工业有了碱和酸两副翅膀,紧跟着他又着手在中国建立九个大化工厂……因之被誉为中国的“化工之父”。

只要看看当时永利碱厂的股东都有哪些人,就可见范旭东的魅力:另大不知的梁启超、当过大总统的黎元洪、南大校长张伯苓、金城银行总裁周作民……范旭东去世时毛泽东派周恩来送上亲书的匾额:“工业先导,功在中华!”算是对范先生一生的总结。而侯德榜和李烛尘,则是范旭东的左膀右臂,兼任智囊的角色,曾轮流担任永利碱厂的厂长。解放后分别被任命为共和国第一任化工部副部长和第一任轻工业部部长。更不要说中国的军事工业也是从塘沽地区起步,第一艘军舰、第一杆火枪都诞生在这里……所以,说塘沽地灵人杰,历来是经济发展的重地、福地,实不为过。

同类推荐
  • 心声集

    心声集

    《期待》、《九寨之秋》、《学会夸奖》、《学会放弃》、《献给爱人的歌》、等等……《心声集》这本诗集收录的是作者成绛卿的心得之作。
  • 苦恼的叙述者

    苦恼的叙述者

    《苦恼的叙述者》由赵毅衡所著,大部分篇幅,都是讨论叙述形式问题,过于深入到细节之中。为了醒目起见,我把《苦恼的叙述者》的分析原则在此作简要说明。在全书开头讲这问题,有先人为主之嫌,实际上,下面的讨论应是全书的结论。建议有兴趣的读者看完全书后不妨再读此节。
  • 书生的困境:中国现代知识分子问题简论

    书生的困境:中国现代知识分子问题简论

    本书从资料搜集入手,于正史之外容易被忽略的细节判断历史人物和历史现象,分析现代以来知识分子的命运。1949年前相对论传播及对中国知识界的影响,从院士到学部委员折射出的1949年前后知识精英与国家之关系,一本国文教科书酝酿的现代文学教材模式,一个小说细节预示的百年中国文学之“赵树理悲剧”,《文艺报》讨论、《文汇报》专栏反映的当代文学转型过程,北京大学《红楼》杂志与“文革”后期《朝霞》杂志呈现的政治理想和文化品质,以及王瑶学术道路中的“陈寅恪影响”,70年代初访华的西南联大知识分子何炳棣、杨振宁等人的家国情感……一切发生过的历史,无论当时或后人如何评价,这些历史本身都具有研究价值。
  • 陌路相逢

    陌路相逢

    本书收作者中、短篇小说5篇,讲述了一件件情感故事,希望能让读者们有所感悟。
  • 郭沫若散文(学生阅读经典)

    郭沫若散文(学生阅读经典)

    《学生阅读经典:郭沫若散文》内容简介:“学生阅读经典”丛书是一套为中小学生编辑的语文课外读物,精选了多位名家的经典作品,适合中小学生阅读。阅读这套丛书不但能提高你的文学修养,对你的语文学习也大有益处,更能提高你的写作水平和应试能力。本书为丛书之一,收录了郭沫若先生的散文精品数十篇。
热门推荐
  • 继承天劫

    继承天劫

    叮,您继承了天劫!您用天劫触碰丹药,丹药品质提升。您用天劫触碰功法,功法完善至无暇。您用天劫磨砺妖兽,妖兽血脉精炼,潜力提升。您用天劫凝聚出杀招,对手沐浴在天劫下,宛如积雪遇汤,顷刻间身死道消,灰飞烟灭。PS:普通群一:657296318,入群口令:第三颗雪梨。
  • 会魔术的魔法师

    会魔术的魔法师

    求评论,求推荐,求收藏,新书《关于我努力学习是为了修仙这件事》。不要开玩笑,那只是在变魔术。没人会魔法,但有人会高超的骗术。别来烦我,我只是个魔术师。一一一一选自《威尔经典语录》。
  • 牒书

    牒书

    一份神秘牒书的出土,改变了人们对某一阶段历史的认知,牒书中所讲述的宝藏故事更是让各路人马蠢蠢欲动,流言多传,谁能得到这牒书中的宝藏,谁就是未来世界的主人……
  • 鬼才帝后,皇帝靠边站

    鬼才帝后,皇帝靠边站

    这是一部苦逼皇帝奴隶翻身的奋斗史;这是一个鬼才帝后搅乱后宫的养成史;新婚之夜某女穿越而来,于是某皇帝的苦逼生活就此开始。证据一:“月月,那个蓝色官服的帅哥是谁?!”“皇嫂,不许打他的主意,那是我看上的。听说要和左相的千金成亲。我要抢亲!”“那个紫纱衣的美男是谁啊?这么远看都能看出来他的绝代风华。”“百里王朝最年轻的右相,长的是绝代风华,实则阴险狡诈精明的很,小狐狸一只。连左相那个老家伙都拿他没办法。嘿嘿嘿,皇嫂。打个商量呗。”“那那个黑衣服的是谁啊,丫的帅的掉渣,靠,这里是不是专产帅哥啊,一个比一个销魂。。。”“皇嫂!做人不可以这么无耻,你已经是有夫君的人了,还在这里对夫君的下属指指点点心存不轨,要是皇兄知道的话你会死的很难看。所以皇嫂,你要是帮我抢亲的话,我就把右相展风华剥光了送到你床上去!这个交易怎么样?”“记得把展风华洗白白。”于是,前朝乱了。
  • 明珠缘

    明珠缘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美术生生存守则

    美术生生存守则

    “你知道地球上生存能力第二强大的物种是什么吗?”“什么?”“美术生啊!”“你知道地球上生存最强大的物种是什么吗?”“……是什么?”“集训过的美术生啊!”
  • 万国侯传

    万国侯传

    边陲小城少年被害入狱,遇到了神秘的狱友,并发现了自己离奇的身世。为了复仇,他必须重回社会,努力获得地位、财富和威望。仇恨的火焰早已将他吞噬,现在,他就是所有人的噩梦。《万国侯传》小说QQ群:291014849
  • 红颜杀手成长记

    红颜杀手成长记

    水婷香是个听妈妈话的乖乖女,在她五岁的那一年里,发生了件大事,青天帮的人杀害了她的父母,从此仇恨的种子在她心里种下,她的理想是,长大了把青天帮的人全部杀掉!她流浪街头,被好心人收养。她的理想能否实现?请看书。
  • 哈佛家训(黄金版)

    哈佛家训(黄金版)

    《哈佛家训(黄金版)》通过讲述一个个真实生动、富含哲胖的名人故事,启迪孩子的智慧,引发孩子的思考,激励孩子以坚韧的毅力、乐观的心态上挑战未来,赢得成功。如果此书是灯,希望能照亮青少年前行的路。如果此书是路,希望能引领青少年走向理想之路。
  • 性格决定一生成败

    性格决定一生成败

    好的性格,能屈能伸,知进知退,稳得住成功得意,也经得起挫折失败,赢得起也输得起。韩信昔日能忍街头混混的胯下之辱,功成名就后,非但没有报复,反倒给予那个小混混赏赐,还封了个小官。就凭这气度襟怀,也足以令人钦服,也无怪乎当初萧何慧眼识珠,月下追韩信。其赢得拜将封侯,谁人又有疑义呢?正是这同一个韩信,因为骨子里的懦弱,关键时刻也不免婆婆妈妈,明明可利用天赐良机与刘邦、项羽三分天下,却犹疑逡巡,当断不断;刘邦建汉后却又听任别人挑唆,在叛与不叛之间首鼠两端、莫衷一是,终至被一个女人擒杀。实在令人感慨万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