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457900000001

第1章 序

本世纪初,有一个冬日的下午,黄子平、季红真和我,在毕业离校多年以后,再一次聚会在谢冕老师家。畅春园的书房里,堆积得到处都是的书刊报纸,抢夺着有限的空间,却也让氛围更为紧凑。温馨的灯光,融融的暖气,师生数人促膝而谈,时间和空间的阻隔(黄子平此番是从香港而来,而我们从先生门下毕业已经20年),全无踪影。那天都说了些什么,我几乎都忘记了。师母陈素琰说的一句话,却让我怦然心动——这还是你们当年跟着谢老师读书时的样子啊。是的,回想起来,1982年的春天,我和季红真,在黄子平师兄的带领下,出北大西门,作为新入门的弟子,到蔚秀园拜见先生,陈老师亲自主厨,设家宴招待我们。其中一道菜,是把一大盘小河虾去壳,烹制而成,陈老师和季红真两个人橾持了很长时间,也让我这个北方佬大吃一惊,做菜也有这样费时费力,这样精细的。时光荏苒,谢老师的爽朗依旧,洪亮的笑声依旧,我们几个弟子,对谢老师和陈师母的爱戴依旧。

遗憾的是,我们几个弟子,后来都没有在北大落足。子平走得更远,先是北美,后是香港。于是,我们对北大的依恋之情,更多的是从先生那里感染到的,也折射到先生身上。百年北大,先生亲历其半,落在笔下,有50年代中期那短暂的春暖时节,有历经沧桑的先辈学人,有作为后生晚辈的诗人海子,有未名湖和依依垂柳,有百年庆典的祝词和回望,也有一次次的中文系55级同学相会的现场,有对北京大学与中国新诗萌生成长的关系的热情阐释。地处三湘,草木犹香。诚如先生所言,“燕园其实不大,未名不过一勺水,水边一塔,并不可登,水中一岛,绕岛仅可百余步;另有楼台百十座,仅此而已。但这小小校园却让所有在这里住过的人终生梦绕魂牵。”但是,与眼前的具象相比照,还有一座精神的校园,或者直接称之为“精神家园”更为合适:“其实北大人说到校园,潜意识中并不单指眼下的西郊燕园。他们大都无意间扩展了北大特有的校园的观念:从未名湖到红楼,从蔡元培先生铜像到民主广场。或者说,北大人的校园观念既是现实的存在,也是历史的和精神的存在。在北大人的心目中,校园既具体又抽象,他们似乎更乐于承认象征性的校园的精魂”。《永远的校园》等作为散文名篇,入选中学语文课本,不但是给中学生们提供了一篇文情并茂的散文,更会激起多少年轻的心灵对北大这片学术圣地的向往啊。

先生对燕园的咏赞,见出其生命的投入。不过,谢老师只是突出了北大的一个侧面。北大从来都是多元的混合体,有多副面相。从当年的“一堂两院”的恶名,到“文革”风云中的示范作用,再到市场化时代对本来就不平静的校园的冲击,都历历在目。有一年春节到先生家拜年,我愤愤然地说,北大的教授们都成什么样了,睁着眼睛说胡话,有人说中国人到了一套房加一套度假房的时代了;有的不顾脸皮力挺某个老板,不料那个老板很快就因为经济犯罪成为“阶下囚”……先生默然不语。或许是他看到的此类事情,比我要多得多;也还可以说,先生有洁癖,不愿意谈论那些为他所不齿的人和事。即便把话题缩小到学术领域,中国当代文学学科,似乎也是难免遭受别的学科歧视和排斥的“弱势群体”。先生作为中国当代文学学科的创建者之一,在国内众多高校中,参与建立第一个当代文学教研室,第一批担任中国当代文学的硕士生导师,主建第一个当代文学博士点,第一个被批准为本学科的博士生导师,有着许多的“第一个”的记录,谢老师应该是足以自豪的。但是,有一次我和他说起一些学人感受到的学科歧视,先生也坦陈,这种压力,他也未曾幸免。其实,那些自以为比现当代文学学科“有学问”、“级别高”的学人们,不过是五十步笑百步,是秦人不自哀,而后人哀之。先生是个有心人,他注意过每逢高考招生时,北大招收的各省市高考状元的专业选择,中文系怎样从学生们的首选逐渐黯然隐退,为那些高分考生纷纷流向经济、法律类专业感到心痛,他认为第一流的人才,应该从事人类精神的宝塔尖的人文科学的探索和创造。这在当下,显然会被看作是不识时务,不过,精神的追求,当然不应该是随波逐流,任意变换的。而且,现实越是变异,越是看得出他对北大精神的坚执和反复强调,越是看得出他对现当代文学、现当代诗歌研究的念兹在兹。

先生对北大精神的赞扬,主要集中在三个阶段:作为戊戌变法唯一保留下来的成果和命脉余存而建立的京师大学堂“五四”时期作为新文化的主要推动者的、蔡元培主政时期的北京大学;1955年入学至1957年初夏,马寅初校长治下的宽松而良好的学习氛围、校园情景。前两者是对未曾经历的既往的追思,后者是谢老师的亲历。入世与治学,社会使命与术业专攻,两者兼顾,在实用技能和精神探寻的两难中则取舍分明。先生说:北大人是入‘世的,他们读书思考,却始终不曾须吏脱离中国的历史和现实。他们坚定地站在自己的位置上,作为知识者,他们有一种能力,可以把现世关怀和焦虑转化而为文化和学术的革新和建设。五四新文化运动即是一例,那时北大师生为抗议丧权辱国的怒吼有如雷电,但最终转化而为新文化和新文学的划时代的变革,却更为显示出北大人的胆识和才智。当曰新文化革命的前驱者中,北大师生齐刷刷站成了雄壮的队列。而《新青年》和《新潮》这两面飘扬在中国上空的崭新的文化旗帜,依然是北大师生所高举。

这里见得出先生的一种智慧。北京大学,在民族危亡的关头,也曾经有过振臂一呼、天下响应的豪迈,拍案而起、舍身成仁的英勇,但是,在更多的时候,有能力运用自己的学识和决断能力,“把现世关怀和焦虑转化而为文化和学术的革新和建设”,和那种直斥时弊、奋力呐喊的热血文字,具有同等重要的作用,如果不是更加富有历史的和现实的意义的话。而且,先生自己的作为,就证明了这一点。

新时期之初,正是一个思想解放潮流奔涌、众声喧哗的时代,痛诉各自经过的苦难和惨痛,成为时风;敢于挺身而出,以为民请命的姿态,揭露和批判“文革”遗留下来的和新出现的丑陋和不公,以大无畏精神挑战势力庞大的极“左”思潮,都是受到时人的尊重的。先生有那么丰富的阅历,有那么多的思考,他的选择却是以对文学的言说为度,并不直接去干预现实、“干预政治”,而是凭借敏锐的审美感悟力,为诗歌的突破僵化模式的创新精神,为艺术的多元化的价值取向鼓吹呐喊。这又不仅仅是为艺术而艺术。

在那个迅速转型、高度过敏的时期,艺术问题往往被视作政治问题,艺术领域的论争往往被来自政治的超强力量所左右。反过来,对艺术成规的冒犯,也变成了对社会成规、政治成规的冒犯。它同样需要极大的勇气和良知。我也曾经目睹过在时势骤变中先生所承受的巨大压力。时光流逝,先生对新诗潮的推助和张目,其积极的建设性意义日渐彰显,用自己充满艰辛的实践,证明了北大精神的魅力。经过了雨雪霏霏,才更能领略的风骨吧。

2010年8月

同类推荐
  • 一个人的集体记忆

    一个人的集体记忆

    作者以个体记忆的方式,从人文的角度,对过去的四十年城市生活的变迁进行了各个方面的记叙。不仅是记忆,更有对记忆的反思。以个人血肉丰满的“细节历史”见证了一代人精神世界和物质生活的的得与失。
  • 中国,少了一味药

    中国,少了一味药

    愚蠢不是天生的,而是人工制造出来的。我有一个希望:让常识在阳光下行走,让贫弱者从苦难中脱身,让邪恶远离每一颗善良的心。世上最大的恶不是杀人放火,而是制造愚蠢。愚蠢本身不是恶,却可以把恶放大无数倍。聪明人只反对愚蠢,愚蠢的人什么都反对。聪明的人自己思考,愚蠢的人让别人替他思考。不会思考是可耻的,而更可耻的是,这群不会思考的人正在教我如何思考。
  • 老子百句

    老子百句

    《老子百句》精心撷取《老子》中深富智慧的段落百句,以权威的释义、精当的解读,阐述老子五千言的核心思想。著名学者汪涌豪教授在本书中紧贴当下读者至为关心的内心话题,以深入浅出、意蕴悠长的文字,将人们已然忘却的老子精义从岁月的锈蚀中打磨出来,探寻老子哲学世界中的生命意义,传递经典所蕴含的深刻智慧。
  • 遍地烽烟话当年

    遍地烽烟话当年

    抗日战争胜利以后,作为华北腹地、西北和中原战场依托的山西,成为国共双方激烈争夺的地区,大小战役不断。1945年8月30日,日本投降后仅仅半个月,毛泽东到重庆参加国共和谈才两天,晋东南就爆发了上党战役,事实上拉开了后来三年内战的序幕。只是,那时的人们还沉浸在胜利的喜悦和对国共和谈抱有极大的希望之中,没有重视这段“插曲”罢了。当时,国内最具影响的大公报还没有北上复员,因而鲜有山西报道。1945年底,大公报天津版及北平办事处相继恢复,并且开始派记者到山西采访,才有了自己的独家报道,直至1949年初平津解放,大公报天津版停刊。
  • 静地乐土

    静地乐土

    这是一方古老的土地,早在旧石器时代人类就在这里生息繁衍,西汉置县取名汾阳,隋改静乐称用至今。这是一方英雄的土地,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1000多名烈士为国捐躯。这是一方希望的土地,每一眼不屈的老窑洞,每一块苍凉的梯田,都见证着生生不息的岁月轮回。
热门推荐
  • 米灵世界

    米灵世界

    一块只属于米灵的大陆,每个孩子在十岁都有极小几率获得或威猛、或可爱的米灵,成为一名光荣的米灵师。一个魔法世界的女孩,来到了这米灵的世界,是偶然还是他人的预谋?一场旷世的人魔族战,千年后是否会再次延续,两族之间,又会发生怎样的故事?
  • 彩钻之争:绝情老婆辛苦了

    彩钻之争:绝情老婆辛苦了

    商界狙击手沈亦菲有两大克星,妹妹和丈夫。权势、金钱、容貌,全天下的人倾其一生都求之不得的,她沈亦菲却唾手可得。可是……恋了两年的男友却和妹妹爱得要死要活,怎么整?好吧,她换人。可是……丈夫乔纪霆总是有事没事想怼死她,怎么办?丈夫还能换吗?--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邪王通缉令:毒妃,哪里逃

    邪王通缉令:毒妃,哪里逃

    一朝穿越,她成了丞相府最不受宠的庶女,渣男渣女欺上头,她赫然冷笑,“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逆天!”阴谋,陷害接踵而至,她斗智斗勇,反转棋局。不是恶毒的名声远播了么?可为何,将军,王爷各个前来搭讪,更是招惹上了他,这位冷酷,腹黑的男人,他斩断她的桃花,“刀在手,杀桃花!”--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离婚契约:蜜爱总裁妻

    离婚契约:蜜爱总裁妻

    生日之际,一纸离婚书,让她明白三年婚约不过是他演的一出戏,她,家破人亡,无处可归,他,携手新欢,恩爱至极,“靳泽琛,在天堂你将我推入地狱。”乔蜜爱痛苦说道。“乔蜜爱,我要你永远生活在地狱里。”靳泽琛玩味说道。一把刀,一颗心,一滩血,无情人,再度归来,她身怀六甲,依偎在丈夫怀里,笑靥如花。“乔蜜爱,我能个给你天堂。”靳泽琛说道。“在你的地狱,将我宠上了天堂,我不屑一顾。”乔蜜爱笑着说道。于是,她拼了命的逃,他发了疯的追,当一把刀,刺入他的胸口,她笑着说道:“当初刺进我心脏的刀,如今落在你的心上,我赢了。”
  • 倾世废材逆天:弃女毒妃

    倾世废材逆天:弃女毒妃

    她是将门长女,身患隐疾,痴傻癫狂。他是战神冷王,双腿残废,高冷少语。一道圣旨,自此金风玉露一相逢,坑遍天下无数。说我痴说我傻说是废材?没关系,咱身怀三大天赋,手持上古神器,兜里还揣着个极品无敌兽宠。神挡杀神鬼挡灭鬼,美男挡那就勉为其难的调戏调戏。撕开伪装,除去面纱,身后还有个战神冷王花式护犊。结果一不小心,痴傻弃女逆天,成了人见人敬的大人物。
  • 深情款款

    深情款款

    第一次见面,周款款误将艺术系男神叶叙当成捡垃圾的。第二次见面,款款在大学某聚会上醉酒调戏对方,酒醒后却忘得一干二净。第三次见,她在叶叙校内个人展上对他的作品“大放厥词”。叶叙朋友以为周款款是为了引起叶叙注意力,从而打电话“警告”她,却不想众人被她当成了“电话诈骗”。然而两人真正的矛盾是因为周款款将叶叙的装置作品当成垃圾给丢了!为了赎罪,周款款被迫成为叶大神的助手,任劳任怨,而在这过程中,“务实”的周款款和“艺术系才子”叶叙,互生情感,成为让人大跌眼镜的一对……
  • 行星奇境

    行星奇境

    温鲍姆第一篇小说《火星历险》发表在《奇异故事》1934年7月号上。这个故事讲述一个宇航员在火星表面的旅程,陪同他的是畏首畏尾的火星人忒尔。这部小说的文笔优美、风趣幽默。而且火星上的外星人就是真的外星人,忒尔就是一位真正的可信的非人类角色。温鲍姆被称赞为第一位写出有文学性、聪明的科幻小说的科幻作家。接下来两年,温鲍姆的故事源源不断地从他在密尔沃基家中的打字机上产出,登上《奇异故事》和《惊异故事》的版面,然后戛然而止。
  • Virginibus Puerisque

    Virginibus Puerisque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中国古代百名女杰

    中国古代百名女杰

    杨永贤同志新作《中国古代百名女杰》,一改她的长篇小说《女人韵歌》中女主人公的悲惨形象,一个个英武睿智、不让须眉而胜似须眉,足以使素有“半边天”之称的中国女子扬眉吐气。读了这样的书,使人感到人生充满着勃勃的生气,连冬日的阳光也变得红彤彤的,整个世界都美好起来了。
  • 亲子鉴定密档

    亲子鉴定密档

    《亲子鉴定秘档》的女鉴定师参加过国际人类DNA基因组计划,负责过印度洋海啸泰国救援。并勇敢地参加了sars病毒的基因测序工作,现在是国内亲子鉴定机构的负责人。8年问16000宗亲子鉴定案例,让她旁观了无数亲情的割裂与挣扎:背叛、欺骗、谎言……《亲子鉴定秘档》中每个案例都有鲜为人知的隐情,名人、明星、罪犯……每桩委托都是跌宕起伏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