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样错综发杂的局面下,每年一度的朝贡成为了最后的导火索。按惯例,每年三月份之前,诸侯国都要到镐京拜见天子,并献上粮食、布帛等贡品,但许多国家去年的收成实在不好,根本无力进献,而按照新法的规定,国主是要受到相应的处罚。
于是局面再也稳不住了,也不知是哪国率先起意,诸侯国纷纷效仿。一封封带着威胁信息的书信送到了穆王的桌案之上,以宋国、陈国为首的各路诸侯,甚至在洛邑东、南两面集结了部队,似乎随时都有攻城略地的打算。
各路诸侯虎视眈眈,朝中贵族也趁机施压。周王室已然处在了内忧外患之中,此时的穆王,所能信任的,也就只有姬氏宗亲所在的诸国,这才下令赵祗亲自出发,请调燕国,晋国军队,驻扎在洛邑,从而在武力上震慑诸国,让他们不敢轻举妄动,然后才有时间想办法。而东方的鲁国、南方的蔡国,因为隔着宋、陈等国,便无法从中调动军队。
李逸云渐渐从阴晴不定的表情中恢复过来,此时,他们的面前已经摆好了宴席,但气氛却仍是颇为紧张,就连作为主人的姬福也无心调和气氛,在这样的氛围中,几人匆匆结束了晚宴,便各自下去休息了。
次日,军队同样与凌晨便开拔,姬福与姬远一样,也没有亲自领兵,派出的将官叫张锐,昨晚的宴席中已经和李逸云等人见过。姬福同样叮嘱他听从李逸云的命令。这样,加上原本所有的八万余人,李逸云率领的部队达到了十三万,甚至还要超过他当年与犬戎作战时的规模,只是这些士兵中,骑兵的数量很是稀少,无法与当年相比。
由于要照顾步兵,军队的行进速度并不是很快。走了足足三天的光景,才隔着黄河遥遥地望见了洛邑的城墙。洛邑的城池规模很大,在李逸云所见过的城池中,也只有镐京能在规模上超过它。洛邑所在的河南之地,是华夏文明的发源之处,而它本身更是被称为天下的中心。
刚渡过黄河,还未进城,远远的便看到城门口往来不绝的人群,数量众多却又秩序井然。军队在距离城门五里的地方止住脚步,李逸云下令暂停行进,赵祗则率着两名随从先一步进城,找城中守将商讨事宜。
不多时,赵祗便从城门中再度返回,身后除了原有的随从外还跟着一队士兵。赵祗来到李逸云对面,有些歉疚地说:“国主,得委屈大家一下。近日以来,诸国军队日益嚣张,前几日还有军队到洛邑城下示威,所以恐怕不得不让军队驻扎在洛邑南的伊阙,才能过起到震慑作用。”
李逸云点点头:“这倒是没什么,将士们平日风餐露宿的也都习惯了,只是粮草方面还得请大人安排的稳妥一些。”赵祗道:“那是自然。”说着又指了指身后跟来的一队士兵:“这是洛邑守将胡啸派来的卫队,他们会领着我们前往伊阙。”李逸云点点头,向着自己的队伍挥了挥手:“出发!”
军队一路向东,不到一个时辰后便到了伊阙。伊阙据传是商朝开国宰相伊尹的家乡,穿过此地的一条河流也被称之为“伊水”。伊阙依山傍水,地势险要,更是从东南方向进入洛邑的要塞,因此很早便有军队在这里驻扎,李逸云所率领的部队到达之后,便在原有的军营附近扎下营寨,与之互成犄角,拱卫着身后的洛邑。
之后的两日,有了这十万大军的威慑。情况果然好了很多,诸侯的军队果然不敢再轻举妄动,局势变得安定了下来,但这安定中却也隐含着激荡的暗流。
对着表面安定下的不稳,李逸云自然心知肚明,但他也是无能为力。因为即使是他再怎样操练兵马,展现出无可匹敌的实力,也不能解决根本问题,而能解决它的地方,只有一个。次日,李逸云向驻守洛邑的守将胡啸提出:要去镐京觐见天子。胡啸虽然不清楚李逸云与穆王真实的关系,但也看得出这位辽公在天子眼中特殊的地位,于是不加犹豫地同意了,并说要派遣军队护送,李逸云则婉言谢绝。
将人马交给公孙篪调遣,又将他与王汉、张锐一起叫来,反复叮嘱遇事要相互商量,李逸云这才仅仅带着李聃,两人两马,穿过洛邑,向着镐京城前进。三年多以前,李逸云便是由这条路去往辽国,而这次,路相同,方向却是相反。
上次离开镐京的时候,李逸云心中烦闷,无心欣赏沿途的风景,而这次虽然也不是什么愉快之事,但他却特意的放慢了脚步,欣赏起沿途的风光来。此时正值初春,正是冰消雪融、万物复苏的时节,走在路上,便可以看到路边的树木刚刚抽出的淡绿色嫩芽,玉骥也不禁出言赞叹。被春光所影响,李逸云也心情大好,便不加管束,只是告诉它进了镐京城后别再出声,以免节外生枝。
通人语之后,玉骥便能直接与李逸云沟通,这些日子以来在李逸云的指导之下,修为日渐深厚,已经能够使用一些简单的法术,只是还不能化为人形。这样的情形让李逸云有些尴尬。想像对待人那样对待它,可它的外形还是一匹马,想像对待马匹一样,它又通了人语,这让李逸云好生头疼。所幸玉骥没什么挑剔的,也愿意与那些马匹一样的待遇,只是在饮食上稍有些挑拣,这让李逸云略微松了口气。
不紧不慢地走着,从早晨一直走到傍晚,便抵达了巍峨的镐京城。一路之上,师徒两人只在中午的时候在路边一个小茶馆处吃了点点心,此时都十分饥饿。进了城顾不上别的,首先便去找了一座当年便非常有名的酒楼,点了上几个招牌菜。李逸云原本计划着,吃完饭便去赵祗的住处寻他,再去见穆王,却不料正吃着饭,便先见一个熟人从门口走了进来。
白石瞧见李逸云的反应和姬福十分的相似,先是不敢相信地揉了揉眼,接着便表现出异乎寻常的惊喜之情,走过来紧紧拉住李逸云的手:“辽公,真的是你?哈哈,多年不见真是让老朽甚是想念啊!来来来,再陪老朽喝上几杯,好好聊一聊。”
李逸云看着对面的老者,几年不见,白石也变得苍老了不少,脸上的皱纹更深更多了,头发也已接近全白,令他心中唏嘘不已。白石则是不由分说地坐到李逸云的身边,又含笑的拍了拍李聃的肩头:“小公子也长得这么大啦?真是越来越俊俏啊!”两人又寒暄几句,等到酒菜端了上来,便推杯换盏,喝了起来。
酒过三巡,白石端着酒杯幽幽的叹了口气道:“唉!说实话,当年我只是觉得辽公和公主关系不一般,天子又颇为器重,便想着与阁下拉拉关系,却没想到您竟能够裂土封侯,果然是非凡之才啊!”李逸云想到姬玉柳,心中轻轻一痛,又回想起当年的不少事情,也叹了口气:“当年的事不必多言,不管怎样,白老没少帮扶于我,这些我都记在心里。”白石听了,轻轻的点了点头,眼角不觉竟带着些泪花。
擦了擦眼角的泪痕,白石沉默了片刻,突然皱起眉问:“辽公,问一句不该问的,以老朽掌握的情况看,陛下似乎本没有让您赶来的意思啊!您是怎么来的?”对他了解这些情况李逸云并不意外,也不隐瞒,三言两语就将事情的始末交代清楚。
白石听了后捋了捋他的胡须,试探着问:“国主能否将那金牌给老朽看上一眼?”“好啊!”李逸云点点头,伸手入怀掏出金牌,递了过去。白石接过金牌看了半晌,目光如惊涛般变幻一番,最后归于平静,小心地将金牌送还,语气复杂地说:“恕老朽眼拙了,原来是这样!”
他这一说把李逸云说糊涂了,皱着眉问:“白老,您是什么意思?”“国主不知道这金牌除了装饰之外还有什么作用?”李逸云摇摇头。“这金牌只有当代天子的亲生子嗣才能拥有,也就是说,有了它,就可以向全天下证明您是陛下的儿子!”“什么?”李逸云险些大喊出声,意识到身处的幻境才强行压低声音。一旁的李聃从不知晓李逸云和穆王的关系,一听这话也惊得险些跳起来。
“白老,这件事千万别传出去。”李逸云沉声说。白石点点头:“我这把年纪,也知道什么该说什么不该说,国主放心!”“好!那白老我想再问问您,您说陛下——父王赐给我这东西,有什么别的用意吗?”白石摇摇头:“不好说!不过说句犯上的话,如果镐京城覆灭,城中王族有什么不测的话,国主您就是王朝最顺理成章的继承人!届时您高举大旗,率领辽国铁骑南下,天下也都是您的囊中之物了!言尽于此,国主自己斟酌吧!”
李逸云半晌不语:这样看来,穆王原本的确没打算让自己牵扯进来,反而想着在王朝罹难的时刻,将整个天下托付给自己。但却又没有明说,这样就给了他自己选择的机会,这样的父爱,已经不能简单地用关怀来形容了!但父亲对自己关怀至此,自己又怎么能看着他被逼上绝路?
于是李逸云更加坚定了平乱的决心,端起茶杯喝了一口稳了稳心神,开口向白石问道:“白老,之前的事先不提,您给我说说如今的镐京城,究竟是怎样一副光景?还有,您能否告诉我,您是站在哪一方的呢?”白石微微一笑:“前不久我刚刚向陛下递交了辞呈,我不想趟这趟浑水了。”
李逸云正因为失去了一个了解内情的机会而遗憾,却听白石接着说道:“不过辽公,现在是你在问我,那我便和你说说我的看法。”李逸云心中一喜:“哦?白老请讲。”对于这个混迹官场数十年不倒,一眼便能看出自己仕途走向的老者,李逸云还是十分看重的。他的看法,无疑将给李逸云带来巨大的帮助。
“每一次的改革,无论好坏。都会有一段时间的动荡局面,这是千古的必然。”白石缓缓道:“原本只要陛下稳住阵脚,再根据不同的情况调整法令,恩威并施,定能够安然度过这段光景。但是去年突发的天灾破坏了这一切,使得原本较为平稳的矛盾被突然激化了。不过这也没什么,有了你和其他几位国主的帮助,这些都不是问题。”
“只是……”白石沉吟道:“如今朝中的情况随着诸侯国的动态也有了些变化,各个贵族在朝中的代言者已经纷纷表明了态度,骑虎之势已成。即使诸侯国撤军也难以挽回。依我看,事情的最终,陛下要么将这些贵族连根拔起,要么就必须要付出一些代价,或者说——给这些人一道台阶。至于最终如何取舍,就要看陛下的决断了,而非我们所该操心的事了。”
李逸云点点头,白石的一席话让他的心中稍稍安定了一些,至少穆王的安全不会受到威胁,那其他的事情也都可以从长计议了。两人不约而同的举起了手中的酒杯,相视一笑,将杯中的酒一饮而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