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520100000005

第5章 诚信是你立足的资本(4)

有一句话说的好:“生气是用别人的过错来惩罚自己”。老是“念念不忘”别人的“坏处”,实际上最受其害的就是自己的心灵,搞得自己痛苦不堪,何必呢?这种人,轻则自我折磨,重则就可能导致疯狂的报复了。

乐于忘记是成大事者的一个特征,既往不咎的人,才可甩掉沉重的包袱,大踏步地前进。乐于忘记,也可理解为“不念旧恶”。人是要有点“不念旧恶”的精神,况且在人与人之间,在许多情况下,人们误以为“恶”的,又未必就真的是什么“恶”。

退一步说,即使是“恶”吧,对方心存歉意,诚惶诚恐,你不念恶,礼义相待,进而对他格外地表示亲近,也会使为“恶”者感念你诚,改“恶”从善。

唐朝的李靖曾任隋炀帝时的郡丞,最早发现李渊有图谋天下之意,便向隋炀帝检举揭发。李渊灭隋后要杀李靖,李世民反对报复,再三请求保他一命。后来,李靖驰骋疆场,征战不疲,安邦定国,为唐王朝立下赫赫战功。魏征也曾鼓动太子建成杀掉李世民,李世民同样不计旧怨,量才重用,使魏征觉得“喜逢知己之主,竭其力用”,也为唐王朝立下丰功。

宋代的王安石对苏东坡的态度,应当说,也是有那么一点“恶”行的。他当宰相那阵子,因为苏东坡与他政见不同,便借故将苏东坡降职减薪,贬官到了黄州,搞得他好不凄惨。然而,苏东坡胸怀大度,他根本不把这事放在心上,更不念旧恶。王安石从宰相位子上垮台后,两人的关系反倒好了起来。苏东坡不断写信给隐居金陵的王安石,或共叙友情,互相勉励,或讨论学问,十分投机。苏东坡由黄州调往汝州时,还特意到南京看望王安石,受到了热情接待,二人结伴同游,促膝谈心。临别时,王安石嘱咐苏东坡:将来告退时,要来金陵买一处田宅,好与他永做睦邻。苏东坡也满怀深情地感慨说:“劝我试求三亩田,从公已觉十年迟。”二人一扫嫌隙,成了知心好朋友。

相传唐朝宰相陆贽,有职有权时曾偏听偏信,认为太常博士李吉甫结伙营私,便把他贬到明州做长史。不久,陆贽被罢相,被贬到了明州附近的忠州当别驾。后任的宰相明知李、陆有这点私怨,便玩弄权术,特意提拔李吉甫为忠州刺史,让他去当陆贽的顶头上司,意在借刀杀人,通过李吉甫之手把陆贽干掉。不想李吉甫不记旧怨,上任伊始,便特意与陆贽饮酒结欢,使那位现任宰相的借刀杀人之计成了泡影。对此,陆贽自然深受感动,他便积极出点子,协助李吉甫把忠州治理得一天比一天好。李吉甫不搞报复,宽待别人,也帮助了自己。

古往今来,不计前嫌、化敌为友的佳话举不胜举。以古为鉴可以让我们明白事理,明辨是非,把握前途。

11.营造和谐宽松的生活环境

环境对于一个人的影响很重要,一个人要是没有和谐的环境,没有一个宽松的生活氛围,怕是很难干好什么事情。许多人就是因为没有这样的一个环境使生活和事业都失去了基本的保证。为此,不得不离开此地去重新选择环境的事例就很多。

还有的人,为了能够宽松的活着,甚至不惜牺牲或放弃自己的许多实际利益去寻找这种宽松。可见,和谐与宽松对人是多么的重要。

但是,天下许多地方其实都是差不多的,大同小异彼此十分相像。都有愉快或不愉快的事情发生,都有友善、温暖,或敌意、损害的存在。

大概正是因为这里和那里都是差不多,所以,在很多情况下,许多聪明人都是在自己的环境里努力去创造这种和谐的气氛,使条件好起来,使自己的心情愉快起来。

事实上,这并不是多难的事情,只要你宽宏一些,大度起来,放弃一些小的利益也就够了。

但也有不少人,并不懂得这一点,本来处身于一个良好的环境,那里本来就有着一种和谐的氛围,却因为自己的做法,一再地破坏了这种环境。这种人往往走到哪里都不适合,都很难与人共处,都要生出是非。可见,一个人处在怎样的环境里与自己的方法是有很大关系的,并非全是环境所为。

有一些人,走马灯似的换了许多环境,他的处境仍然很糟糕。这种人的最大毛病,就是什么也看不惯,一般来讲,都是自己先搬弄是非,或是对小事过分计较,对利益寸步不让,又不能承受外部的打击。

他们总是不能“忽视”身边的那些小事,譬如,别人占了便宜,他要记下;别人有了过失,他要去谴责;别人的隐私他也不想放过地去宣扬。一天到晚,所记住的都是周围人的不好。这些做法,在他心理上必然要失去和谐的因素。

就像一个人总去注意那些阴天,总在发现肮脏,总能找到错误或别人的毛病。一个人总是这样,就失去了生活的美感,变得心里只有仇恨、不满、不快乐。这种心态往往还会发展到一种实际的行动,去做一些损人利己的事。说一些不利于他人的话。甚至与人去纷争,抱着打败别人的想法,生出事端。

在一个环境里,有这种毛病的人,总会有一些“敌人”。这种心态与做法,首先是使自己的四周潜伏着危机,无论走到哪里,恐怕都不会适应,都要失掉和谐的人际关系,甚至把自己弄得人不人鬼不鬼。

因此,创造和谐,尽量使自己生活得自在,首先就要使别人自在。原谅别人的小过失,宽容别人的缺点,不要去宣扬别人的难言之隐,不要做使人难为情的事,不要总是盯着别人得到了什么,而想不通自己为什么没得到。天下自有你的那一份,你不必着急。这样你就离开了危险,躲过了是非,什么事也没有。

只有什么事也没有,你所在的那个环境才会成为一个很不错的环境,所谓不快乐的事情才会减少,和谐也就出现了。好事都是跟随和谐而来,你的好事也会跟随而来。所以说,和谐往往是在于你自己,不在于别人,不在于环境。掌握和谐,创造和谐是人生的必修课。

12.大度的品质可以慢慢去培养

一个善于应酬的人,忍耐力是必不可少的一方面,一个人如果过分压抑、缺乏宽容,就会养成“不满现状”的心理。忍耐力不到家,常常无法适应有时会在应酬中出现的那种紧张的无形压力,足够的忍耐力是一个人大度的表现。

有时候,即使明知别人在说谎或是强词夺理,也不该迅速表现出不满的态度。随时随地使用谦恭的语气与人交谈,这在当今社会,已经可说是成为一条众所周知的应酬法则。要想成为一个善于应酬的人,就必须懂得随时以谦恭的态度对人,惟有如此方能表现出自己的风度和良好的修养。

在今日的社交场上,人们常常为了自己的立场和利益,即使是明知错误,也往往是放不下“自尊”,不能痛痛快快地认错。也许,找借口以求解脱是所谓人之常情。与其编造一些谎言,不如坦率地向对方道歉来得有效。

许多主管面对部属诚实地向他道歉,而不以别的理由作为迟到的借口时,多会看在他那诚实无伪的态度上,立刻原谅他,不再追究。但是,对于一些部属一味地掩饰,不但会给以严厉指出,还会因此对他的为人大打折扣。

其实,主动承认自己的过失是争取上司信任的一种巧妙的捷径,有勇气对自己的过失开玩笑的人必定对自己有坚定的信心,相信自己在其它方面的成就。能够勇敢承认错误的人实际上在要求自己拿出修正错误的办法。要会与人相处,一定要有勇气,有风度,痛痛快快地承认自己的过失,而不是磨磨蹭蹭地先一件件地抖落自己的长处。

每一个人在日常的应酬中,对于自己或他人的过错,都应表现出平和和坦诚的态度。人都是有情感的,当你欺骗他的时候,他就会有一种莫名其妙的“我被非人对待”的感觉,这在应酬上是很危险的。

而当你有过错时表示一下“度量”,他就会在瞬间对你认同。所以说,应酬需要度量,目的不仅可以为别人,也可以为自己。

培养自己的“度量”,在平时的生活上,已很重要,假如你是一个脾气不佳而又耐性不好的人,在应酬时,你也要有自觉,起码要忍耐极短的时间,把应酬的时间敷衍过去才行。

同类推荐
  • 比尔盖茨为什么优秀

    比尔盖茨为什么优秀

    “愚笨的人,熬过痛苦,忘却经验;平庸之人,用痛苦换取经验;聪明之人,借他人经验以自用。”让我们借着比尔·盖茨的成功经验,审查和激发自己,并重新调整自己的成功策略和创富方式,有效出击,去赢取人生的辉煌。
  • 季羡林为人处世的36堂课

    季羡林为人处世的36堂课

    智者乐,仁者寿,长者随心所欲,这是进退自如的人牛智慧。这是一本凝聚了季老一生的思想精髓,引申出现代人为人处世智慧的经典之作。这是一本有别于一般快餐式的哲学书籍,并未简单讲述人情世故,而更着重于坚守内心。在变动不居的人生道路上,我们改变不了环境,却也不能轻易改变自己,要想洞穿世事,洒脱自在,就要学习以淡泊之迈处世,以逍遥之道修心。这里讲述的就是季羡林的道法自然,水到渠成的人生智慧。
  • 福布斯财富故事会

    福布斯财富故事会

    本书汲取了多年排名前列的成功人士在创业、管理、营销、投资、谈判、决策、战略、创新等方面的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通过讲故事的方式一一道来,渗透着和凝练成一条条切实可行的经典法则,既有指导读者如何走向成功的方法,又有警醒读者如何避免重蹈覆辙的技巧。
  • 活着不是给别人看的

    活着不是给别人看的

    “你是不是太在意别人的议论,压抑了自己内心的渴望?你是不是把大量的时光都耗费在了不喜欢的人和事情上?你是不是一直都在用自己的生命构筑别人的梦想?……如果你对此茫然,不知所措,那么,就应该警醒:你的人生已经不再属于你自己了。要想活出真实的自己,就必须呈现内心。将内心呈现出来,它将拯救你;如若不然,它将摧毁你。”
  • 别累了你的心:快给你的生活做减法

    别累了你的心:快给你的生活做减法

    现代社会,充满着竞争。我们不停地开发新产品;不停地扩大市场;不停地看手机,生怕错过了一个“重要的”电话;我们在商务谈判中耗去了一个又一个小时;我们在策划广告方案中熬过了一夜又一夜;我们梦想着一夜暴富,渴望着一朝成名……生活的加法让我们的精神难以平息下来,感觉越来越累。而生活的艺术不仅在于要知道什么时候“加”,也要知道要在什么时候“减”。因为生活既是矛也是盾,一方面鞭策我们不懈追求,另一方面又强迫我们在生命中不断学会去放弃。本书旨在告诉大家,要想不让自己太累,就要学会给自己的生活做减法,简化生活,减去繁琐,剪掉拖累,我们就能够轻装前行。
热门推荐
  • 虚实之末

    虚实之末

    睁开眼,我迷茫的看着世界,踉踉跄跄的走出实验舱,你是第一个让我感受到温暖的人,背叛全人类的意愿,只愿换取我的一丝情绪,你是第一个守护在我面前的人,你总是告诉我,除非生命受到伤害,否则不要随便伤人,儿时对这话懵懵懂懂,长大后,才知道这句话的代价,是什么……,人类啊,如此渺小,可是却是如此贪婪,我尝试以自己的方式去面对世界,努力挽留自己所拥有的一切,可他们却一一消失破碎,原以为最大的敌人在外部,可是最终却发现那些曾经仰望自己的人类,竟然比敌人更可怕,我无奈的讽笑,可是我却并不恨他们,因为是他们,让我懂得了,这份存在于虚实之间的力量……
  • 如果鸵鸟有爱情

    如果鸵鸟有爱情

    裴清溪的世界里一直都只有“努力学习,提高成绩,考上大学,找到好工作”这些想法,她每天都在为这些而努力奋斗,几乎不关心别的事。2004年,她收到了生命中第一封情书,她拒绝了那个字写得很漂亮的男生。2018年,在男人的书房里,她竟然看到了很多年以前,自己义正言辞回给某个男生说自己要好好学学天天向上的拒绝信。她才知道,如鸵鸟般的她究竟错过了多少美好!后来,他对她说:“因为那个人是你,所以我不在乎一直等待。”我很高兴,终于等到有你的日子。PS:从2004到2018,14年最无声的等待和暗恋,让我们拭目以待鸵鸟小姐裴清溪和温情暖男傅子恒的暖心恋曲。
  • 问问熊先生

    问问熊先生

    丹尼,一个懂事的男孩子,他一直想给妈妈找到一份完美的生日礼物。他四处打探,先后碰到了母鸡、鹅、山羊、绵羊,请求他们给妈妈送出一份生日礼物,但他们所说的礼物妈妈都已经有了。在奶牛的提议下,他找到了熊先生,正是熊先生告诉了丹尼一个秘密,帮他送了一份让妈妈特惊喜的生日礼物!
  • 银色白额马

    银色白额马

    选自福尔摩斯探案故事集,包括《银色白额马》《黄面人》《住院的病人》等多篇脍炙人口的短篇小说。小说结构严谨,情节离奇曲折、引人人胜。作者塑造的文学形象个性鲜明,写作中把病理学、心理学等融人到侦探艺术中,形成了侦探小说独特的风格。
  • 外戚攻略

    外戚攻略

    洪萱在边塞苦寒之地生活了十来年,才知道自己有个当贵妃的姐姐,当皇帝的姐夫,当国公的叔父。一朝罪官变外戚,麻雀变凤凰。面对接踵而来的巴结和奉承,阴谋与算计洪萱表示,她要习惯的还有很多。
  • “生态学马克思主义”与马克思主义比较研究

    “生态学马克思主义”与马克思主义比较研究

    本书以生态危机为切入点,从人与自然、资本主义与生态危机、社会主义与生态危机的多维角度对“生态学马克思主义”与马克思主义进行了全面的比较研究;在分析“生态学马克思主义”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及其方法论的发展(重构)的基础上,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和方法,对“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及其方法论进行了评析。
  • 疯狂的小夹子

    疯狂的小夹子

    本书收录了五篇与宽容有关的故事:《小猪快快来》美子喜欢猪了。星期五那天,美子家来了好多客人,有猪小弟、猪小妹……他们一起快乐地唱歌。秋天,关子的牙痛病又犯了,只好一个人待家里养病。“咚咚咚——”有人敲门,是猪小妹来了……《邮筒变、变、变》秋天到了,森林里的居民愉快地忙碌着。大象妈妈给生病的大象爷爷寄了一封信,兔先生给兔妹妹寄了一张贺卡,上面画了一大束鲜花。第二天,邮递员熊叔叔去邮筒取信啦,一打开邮筒,哇,熊叔叔惊呆了!到底发生了什么呢?……
  • 追爱百分百:顾少套路深

    追爱百分百:顾少套路深

    明明什么也没做,却要她负责到底。从此生活变得不是自己了,一直以为他是植物人。突然有一天,植物人老公没有职业道德的醒来,“老婆,我忍你很久了。”--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博物汇编神异典二氏部汇考

    博物汇编神异典二氏部汇考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Storyteller

    Storyteller

    A visitor from Peru, happening upon an exhibition of photographs from the Amazon jungle in an obscure Florentine picture gallery, finds his attention drawn to a picture of a tribal storyteller seated among a circle of Michiguenga Indians. There is something odd about the storyteller. He is too light-skinned to be an Indian. As the visitor stares at the photograph, it dawns on him that he knows this man. The storyteller is his long-lost friend, Saul Zuratas, his classmate from university who was thought to have disappeared in Israel. The Storyteller is a brilliant and compelling study of the world of the primitive and its place in our own modern liv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