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621400000002

第2章 理想照耀友谊(1949年之前)(2)

对中国了解越深,斯诺对中国的感情也就越深,他曾在1931年的日记中写道:“今后,我必须重新适应美国的生活。然而,无论适应得有多好,我的青春,生命中最好的年华,毕竟留在了东方。青春应该充满富有挑战性的探险,激动人心的经历和不寻常的刺激。”

但同时,在中国的斯诺也越来越绝望。本来,他只不过是一个喜欢冒险的年轻人,并不准备在这里久留。选择中国,也不过是因为渴望到世界上最遥远而渺无人迹的地方去寻求新奇和刺激。但是,在上海以及后来在萨拉齐灾区等地的见闻,让这个活泼、开朗、浪漫的年轻人,变得心事重重而又老练成熟。

“可怜的中国,它的悲剧简直看不到头!”1932年初,斯诺在写给父亲的新年信件中说。

斯诺、蒋介石与毛泽东

如果孙中山能够活到现在,“他肯定早就和现在的政府公开决裂了”。

本来,斯诺曾是国民政府的座上宾,他所乘坐的VIP车厢即是一个最好的证明。

这位没有带任何政治目的、偶然来到中国的美国年轻人,拥有一个坚定反对日本侵略、支持国民党的老板——《密勒氏评论报》主编和发行人鲍威尔(John Bill Powell)。在鲍威尔眼中,孙中山的民族解放事业非常伟大,而蒋介石的南京政权则预示着“新中国”的诞生。

南京方面自然对这位毕业于密苏里大学新闻学院的洋报人予以高度的评价和热情的支持。当时在上海英文报纸《大美晚报》(Shanghai EveningPost and Mercury)任编辑的兰德尔·古尔德曾透露,20世纪30年代,南京政府是《密勒氏评论报》的大客户,每期大批购进,寄往海内外。

在经验丰富、业务娴熟而又诚实正直的鲍威尔影响下,斯诺也成为“亲华派”,支持国民政府,认为它能带领中国人实现民族的独立和解放。

由于《密勒氏评论报》与南京当局的特殊关系,在这家报社供职的斯诺也获得了令其他记者羡慕的机会。1928年10月,他到南京采访,见到了蒋介石及其他高官。那时,他还没有想到,八年之后,自己将获得另一个足以令其他记者嫉妒至死的机会,采访蒋介石的终生对手——毛泽东。

第二年,斯诺又获得了一次千载难逢的采访机会——也就是本部分开头所提及的,促成他与路易·艾黎首次相遇的铁路沿线采访。

这次采访对斯诺的触动很大。随着对中国的了解渐趋深入,斯诺不再信任国民政府,也彻底放弃了对国民党及其领导人蒋介石的幻想。那位陪伴斯诺旅行、拒绝艾黎共同乘坐VIP车厢的交通部胡姓官员即是南京当局腐败昏庸的一个例证。他凭借裙带关系谋得职位,对铁路事物一窍不通,但却傲慢自大,认为当官的职责就是吃喝玩乐、养尊处优。

深入中国内地,目睹了官员与百姓生活的巨大差异之后,斯诺对国民党的态度发生了逆转。在写给父亲的信中,他甚至对蒋介石能够继续执政感到惊讶。在他看来,蒋介石没有受过良好的教育,“缺乏人格魅力,目光短浅,无恶不作”。这位不称职的领导人之所以还能够掌权,是因为他的敌人没有同心协力地反对他。

他日记中记载的这样一件事充分显示了他的失望——有个准备在中国修筑铁路的美国人,和中国人一起讨论在哪里修铁路。

但是,他提出的每一个地点都遭到了否决,因为他所提到的地方,不是俄国、日本的“势力范围”,就是法国、英国的“势力范围”。最后,他勃然大怒道:“那么,中国究竟在什么地方?”

不过,斯诺和鲍威尔并未因为对国民党的不同态度而决裂。他认为,自己和鲍威尔依然有相当多的共同之处,都出生于美国中西部,都同情和支持中国人的民族解放事业。

两人还有一个重要的共同点:都推崇孙中山。但不同之处在于,斯诺认为,蒋介石掌权的国民党已经违背了孙中山的主张,最让他难以忍受的是狂热的个人崇拜——这种反感或许是斯诺的自由主义、个人主义天性使然,很多年后,他也跟后来手握大权的毛泽东谈论过“个人崇拜”的话题。此乃后话。

当时,斯诺还认为,孙中山的“训政”思想被蒋介石政府用做挡箭牌,以避免真正实行宪政民主。

“谁能领导政府,领导人民,在中国实行民主政治?……蒋介石、冯玉祥、阎锡山和其他军阀知道什么是民主政府吗?我想他们不知道。”胡适的这段话深得斯诺之心。

在广州——那里曾是孙中山革命的大本营——目睹国民政府统治下令人触目惊心的腐败状况之后,斯诺沉思,如果孙中山能够活到现在,“他肯定早就和现在的政府公开决裂了”。

实际上,对国民党从寄予希望到彻底失望,正是不少“中国人民的老朋友”们的共同特征。也正因为此,他们转而关注在当时还相当弱小的共产党,并将希望寄托在这支“代表最广大人民”的力量身上。

甚至,当1937年2月中旬至7月中旬,周恩来、秦邦宪(博古)、叶剑英、林伯渠等人代表共产党与国民党方面的代表蒋介石、宋子文、顾祝同等人进行关于国共两党合作抗日的谈判,准备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时,斯诺还曾私下里担心共产党“准备投降”。

见证国民政府的腐败

“你是一个外国人,你永远不可能了解中国。中国一向喜欢闹洪水,而且还要一直闹下去。你看,中国人这么多,淹死一些不要紧。”

国民政府的腐败生生将许多支持者和中立者推向了它的对立面。

1932年末,路易·艾黎认识了比他大5岁的美国记者艾格尼丝·史沫特莱。艾黎称她为“天生的鼓动家”。史沫特莱的性格从她的衣着就可以看出一二:“你要是见到她,无论在盛夏或严冬,她的穿戴都离不了一点红色——深蓝衣服上的一朵康乃馨,帽子上的一只红鸟,红色的运动衫。这似乎是艾格妮丝的颜色,她格外喜爱这颜色。”艾黎曾如此描写。

不过,艾黎和史沫特莱刚相识的那会儿,艾黎也没少用自己的所见所闻来“鼓动”史沫特莱。

认识史沫特莱之前,艾黎曾在遭受洪水灾害的湖北省参与赈灾修堤工作。在那里,他亲眼见证了国民政府的腐败。艾黎曾要求一位基层官员带自己去看他所负责的堤坝,但这位官员甚至在下属的协助下都找不到堤在哪里。

腐败已经到了根子里,国民政府的官员们对民众的生死漠不关心,官民矛盾十分严重。艾黎清楚地记得,当洪水冲决谌家矶的堤坝时,国民党的省主席正同一些朋友在电力公司经理家吃饭和赌博。“当他们听说决堤的消息后,只是笑笑,说还有铁路的路基可以挡水嘛,接着继续玩乐。”

愤怒的艾黎曾向负责赈灾的领导人何键反映问题,要求他协助制止贪腐现象,但他的反应很冷漠。“你是一个外国人,你永远不可能了解中国。中国一向喜欢闹洪水,而且还要一直闹下去。你看,中国人这么多,淹死一些不要紧。”何对艾黎说。

当然,国民党当局并非全然不关心灾情,但他们关心的点令人心寒。

对于基层政府而言,他们关心的是怎样依靠水灾捞钱,怎样虚报救灾预算再将大部分款项鲸吞。

对于高层而言,他们关心的是怎样在已经建立了共产党政权的洪湖地区与之作战。何键甚至亲口对艾黎说:当前的主要问题不是赈灾、修堤之类,而是维稳——“如何镇压共产党,拥护蒋委员长,扩充军队,使国家安全,好让全世界的人都来这里做生意。”

“我知道在城里较穷地方的居民中,一定有共产党,所以,我的士兵把他们统统赶进阴沟里,像老鼠一样把他们杀死。”何键向艾黎描述他领导的镇压活动,“当然,有些好人也和坏人一起被杀了,但我们这里干得彻底,把他们一网打尽了。”

艾黎愤而将自己的所见所闻告诉史沫特莱,还带她去参观了上海“模范租界”里的血汗工厂。

耳濡目染之下,史沫特莱看到了中国社会内部的严重不公。1930年4月,她在给老朋友的一封信件中写下了这样的句子——“我现在是为一种思想活着,这比什么都令我吃惊。我变得越来越政治化了,越来越理智化了……在这里我每天工作18小时,即使不干活,也不得安宁,因为亚洲的贫困……从四面八方向你扑来……有一小撮阔绰的中国人和外国人就同难以描述的近在他窗下的贫穷毗邻而居——许多国家的大战舰 在江中停泊,许多国家的持枪的士兵和水兵‘保卫’着一小撮最富裕的外国人。这儿,有阔绰又有贫穷,还有一个干间谍的、搞暗杀的、搞拐骗的、处死理想主义的以及干其他各种罪恶勾当的庞大的网。……我总想在我死去以前,我一定要再写一本书——多少年以后我将在书中揭露资本主义制度,连同从它发展出来的帝国主义给人类带来的灾难——它怎样把人变成了狼。只有已变成了狼的非人动物才会愿意让这个制度永存下去,正是这个使亚洲落到了今天的地步。”

艾黎对史沫特莱说,他对旧制度下进行改革的幻想彻底破灭了,只有根本的变革才是唯一的出路。

这番话令史沫特莱十分激动,她的一双大眼睛紧紧盯着艾黎,然后倾过身来抓住他的手腕。

“那就让我们投身到这场变革中去吧!”史沫特莱说。

这位鼓动家的鼓动显然奏效了。之后,他们都义无反顾地加入了这场变革,并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其实,在那个时候,艾黎已经思考成熟,史沫特莱的鼓动想不成功都不太可能。通过与共产党及马克思学说的几次接触,他已经被深深吸引。

也是那一次在湖北洪湖的赈灾过程中,艾黎第一次见识了共产党人的“洪湖精神”。他看到,在红军领袖贺龙的领导下,人民正奋力重筑大堤,以免武汉再遭洪水淹没——而这正是国民政府的官员们不屑于去干的事情。

“一幅鼓舞动人的画面在我面前,男女老少在被洪水冲毁的旧堤废墟上努力修建新堤,工程进度之快是我从没见过的。”艾黎被眼前的场景深深触动。尤其是与国民政府的昏庸腐败对比之下,更衬托出共产党人的高大。天生亲近底层民众的艾黎觉得,只有共产党人才是真的和广大民众在一起。

爱憎分明的艾黎决定支持洪湖人民的救灾行动,他不顾南京方面的阻挠,冒险亲自运送大批救灾物资到洪湖革命根据地。

直到31年后,贺龙与艾黎再次见面时,还再三感谢他当年的“雪中送炭”。

洪湖人民也为之写下歌谣:

辛未洪湖闹水荒,艾黎送来衣和粮,腥风血雨同舟济,红缨所向势无挡。

来自西方的革命者

亲近马克思主义,并亲近声称要在中国传播、实践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共产党,便成为水到渠成的选择。

“逮捕、拷打、监禁和处死的厄运,威胁着每一个人,他们从浅粉色到深红色,即从普通老百姓到真正的共产党员。”

这段话出自斯诺1935年发表的一篇严厉抨击国民党政权“***化”的文章,他生动地描述了红色在中国的土地上蔓延开来的一项重要原因。

对那些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来到中国的老朋友们而言,他们中的大多数虽然不至于被逮捕、拷打、监禁、处死,但他们的所见所闻,依然令国民政府渐渐失去吸引力。与此同时,许多人接触到了正暗流涌动的红色浪潮。

1932年圣诞节,埃德加·斯诺和第一任夫人海伦·斯诺结婚。当时,海伦的工作是给美国驻上海总领事埃德温·S·克宁翰当私人秘书。她热衷旅行和写作,乘船蜜月旅行时,这对新婚夫妇轮流读书给对方听,他们随身携带着小说家赫伯特·乔治·威尔斯和剧作家萧伯纳的不少书——前者接受了空想社会主义的思想,自称“从学生时代起就是一个社会主义者”;后者曾认真研读过《资本 论》,公开声言自己“是一个普通的无产者”,“一个社会主义者”。

不过,他们对于这两位同属“费边社”(Fabian Society)成员的作家提出的观点却不尽认同。费边社是19世纪末出现在英国的一个社会主义派别,主张务实的社会建设,倡导建立互助互爱的社会服务,通过渐进温和的改良主义方式来走向社会主义,而非通过马克思主义所主张的阶级革命,并强调通过教育的途径让权力回到知识精英的手中。

“我们认为,那是典型的英国方式,进展太缓慢了,就像12月份的冷糖浆。”海伦评价说。

于是,亲近马克思主义,并亲近声称要在中国传播、实践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共产党,便成为水到渠成的选择。

另一些外国人的思想也正逐渐从“浅粉”变成“深红”。

路易·艾黎是在1929年接触到马克思和列宁的着作的。理论的滋养,再加上他在工作中对工人悲惨命运的所见所闻,使得他越来越相信旧的世界制度的罪恶——所谓“旧的世界制度”,就是资本主义和帝国主义,这是一个标准的马克思主义者的回答。

后来,志同道合的外国人们开始聚在一起讨论政治。聚会的发起者是德国人海因茨·希普,《太平洋事务》

杂志的撰稿人。参加者还包括“鼓动家”史沫特莱、奥地利女青年鲁斯·韦斯(中文名“魏璐诗”)、英籍电气工程师亚力克·坎普林(中文名“甘普霖”)、左翼时代精神书店的荷兰籍经理艾琳·魏德迈等等。

参与讨论的还有一位名为乔治·海德姆的美国医生,他在获得医学博士学位后听说上海流行一种疫病,就跨越重洋来到中国开设诊所。但他到 了上海才知道,这里并没有发生什么“东方热病”,只是因为天热,有些人生了皮肤病而已。这种病也并不像他之前担心的那样可怕。不过,海德姆发现当时上海的性工作者特别多,性病一度泛滥成灾,因此他决定把性病作为那一时期研究的主要疾病,并给予了很多人免费的治疗。

后来,海德姆的诊所还为地下工作者提供了许多方便。

乔治·海德姆另一个更广为人知的名字是马海德。1937年,他跟随周恩来到宁夏工作,看当地大多数回族兄弟姓马,便依此取了自己的中文名。

“我们学习了《共产党宣言》和《雇佣劳动与资本》等马克思主义经典着作,以及其他关于剩余价值学说、土地所有制问题、社会发展史、亚细亚社会革命道路的论述。我们讨论中国及国外时事,特别是上海的形势。这类聚会,根据各成员的意见,不定期地在不同地点举行。每当使用史沫特莱在法租界的小套房时,我们就找另一个人进入伯尔尼公寓,先上屋顶,再下楼梯进屋。她完全相信她家的大门是被人监视的。有时,也使用其他人不大知道的房子。”艾黎在自传中回忆说。

必须指出的是,这群人并不是彼时在华外国人的主流,大多数人将“亲华”“亲共”视为贬义词,甚至有《赤祸》这样的册子在流传——这也是为什么这批老朋友被中共如此珍视的重要原因之一。

海伦·斯诺就曾遭到警告:“你可千万不要同斯诺这样的人来往,他是亲华分子。”斯诺还上了日本人开列的外国记者“黑名单”。不过,这并没有吓倒海伦。

这个圈子的外国人还有一位德国朋友叫王安娜。她的本名是安娜·利泽,因为嫁给了赴德留学的共产党员王炳南而改姓王。王安娜是柏林大学的博士,精通德语、英语和法语,在 校期间就积极参加反对希特勒***主义的斗争,两次被捕入狱,与王炳南志同道合,并于1936年随丈夫来到中国。

同类推荐
  • 美国第一智库:白宫头号智囊兰德公司的秘密历史

    美国第一智库:白宫头号智囊兰德公司的秘密历史

    本书搜集了大量的历史资料,站在事实的角度为读者详细讲述兰德公司的发展历程,以及其成为“美国第一智库”的原因。除了讲述兰德公司的发展史之外,还分析了兰德公司的发展趋势,使读者在阅读本书的时候有更多的体会。
  • 中国早期现代化历程的回顾:陈独秀社会发展思想研究

    中国早期现代化历程的回顾:陈独秀社会发展思想研究

    陈晓钢编著的《中国早期现代化历程的回顾——陈独秀社会发展思想研究》对陈独秀社会发展思想的研究,首先立足于对陈独秀著作的仔细研读,在准确把握陈独秀对各类问题所持观点的基础上,再进行条分缕析,梳理出陈独秀社会发展思想所涉及的各主要方面。其次,是将陈独秀的社会发展思想置于其所处的时代背景中进行分析,力求合乎逻辑地勾勒出其思想发展变化的轨迹。因此,阅读和研究中国近现代史的有关文献,特别是与陈独秀社会发展思想联系紧密的有关史料,显得尤为重要。
  • 社会契约论

    社会契约论

    《社会契约论·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是西方政治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但源远流长,而且已经完全融入了西方思想文化的血液,成为西方政治思想中一个历久弥新的源泉(晚近西方社会政治哲学以契约论的形式复兴就是一个明证)。书中主要讨论了国家与人民、国家与法律、自由与平等、国家与社会等问题。《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被誉为法国大革命的灵魂。在《社会契约论·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中,卢梭指出人类每向前发展一步,不平等的程度就加深一步。《社会契约论·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阐发了卢梭的政治哲学思想,为《社会契约论》奠定了基础,同时也是他整个政治学说的导言。
  • 民族复兴中国梦

    民族复兴中国梦

    《民族复兴中国梦》主要选取了党领导中国人民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过程中的关键历史节点进行梳理。全书共二十章,前十七章回顾和审视了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追逐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历史过程,总结了经验,吸取了教训,确立了目标,后三章展望了民族复兴中国梦的光辉前景。《民族复兴中国梦》的出版将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实现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持与帮助。
  • 论自由(译林人文精选)

    论自由(译林人文精选)

    密尔是19世纪英国著名哲学家、逻辑学家和自由主义思想家。《论自由》是密尔最具个人特色,也是影响最大的一部著作。这部论述自由主义理论的代表作,也是西方政治哲学和人文教育的一部经典教材,以致被人认为如果不读它,就不了解自由主义的真谛。如果要列举西方从古到今人文思想的二十部经典,本书定可入选。一个半世纪以来,本书不仅对于西方的思想界产生了持久而深远的影响,而且对于东方的思想启蒙和社会变革也产生了重要的冲击。
热门推荐
  • 天价豪门:老婆,你好

    天价豪门:老婆,你好

    【推荐新书:蜜宠甜妻:傲娇总裁要出逃】“今天,谁给我买下那双钻石鞋,,我就嫁给谁”她指着鞋店里的一双鞋,眼睛不停的冒着光。“结账”他将鞋子买下,对她说道:“未来老婆,你好,请多关照”。——————————————————————“这是五百万支票,离开他”对面的女人动作十分熟练。“这年头帅的难找,疼爱自己的还帅的更难找”她总是振振有词———————————————————————“老婆,卖老公的钱花着很开心吗?”他看着在自己怀中拿着支票乐的开心的她
  • 养女锋芒露:宗师太子妃

    养女锋芒露:宗师太子妃

    向晚晚,国家地下特工组织“影”的第一把交椅,全球特工界的第一人,代号“焰狐”,却在打算洗手‘从良’的前一天,一不小心,出大事了。醒来后,她成了宰相府的傻小姐。换了身体,穿越古代,容貌大变,她却依旧是她,杀伐果断、镇定自若、翻手为云覆手为雨。战事平定,她本该放下满心悲凉,却不料誓死保护的太子殿下猝然遇害,震怒之下的她要践踏这个世界,她要俯瞰这个世界,她要夺回属于她的一切!狂风中,她风华绝代,水眸含煞,遗世孤绝。可当她回眸,看他死而复生,一步步向她走来,眼角竟微微湿润,便觉得心满意足,一世无求。她一直认为北澈太子温柔、善良、尊贵高雅、宛若谪仙,不善与人争强斗狠、勾心斗角,因此,从嫁给他那一天起,她便做好了永远守护他的准备,绝不容许任何人伤害到他一丝一毫。直到那一日,她被人暗算,震怒之下的他再也无法维持假象,本性毕露,屠戮天下。。
  • 信息革命

    信息革命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电子产品走进了千家万户,与电子产品相伴的信息技术也已渗透到人们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加强信息技术普及,已成为业内人士的共识。鉴于此,在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经过认真筹划,我们编辑出版了《信息革命》一书。该书以时间为经,在记述信息技术发展历程的同时,深入浅出地介绍了信息技术的相关知识,对人们更好地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服务经济社会建设和个人生产生活必将产生积极作用。本书由李大东主编。
  • 鬼才召唤师之逆天大小姐

    鬼才召唤师之逆天大小姐

    一朝穿越,她成了洛家的大小姐,云江大陆知名的天才少女,众世家公子的梦中情人,当她戴上面具,却是云江大陆人人惧怕的幽冥尊主……(算了编不下去了)
  • 堡主的外来妻

    堡主的外来妻

    ﹡﹡﹡﹡﹡﹡﹡﹡﹡﹡﹡﹡﹡﹡﹡﹡﹡﹡﹡﹡﹡﹡﹡﹡﹡﹡她,梅乐儿,为了报答养父下海做陪酒女;喝酒过多的她死于肝癌,死后被人误说为是娼妓;骨灰沦落油瓶顺水飘;也许是老天和她开玩笑,她的魂魄来古代找到了肉体复生,却是一位被卖到妓院以死抵抗的身体;谁来救救她,她该抵抗?还是顺从?﹡﹡﹡﹡﹡﹡﹡﹡﹡﹡﹡﹡﹡﹡﹡﹡﹡﹡﹡﹡﹡﹡﹡﹡他,欧阳俊赫,五岁的时候,父亲乱刀砍死母亲和那个男人;自己也自杀在那房间,现场极为血腥;五岁的他由老管家欧阳景抚养长大;十七岁时被想做堡主夫人的表妹林佳容下药,事后要求娶她;他负起责任的娶了表妹,表妹怀孕期间更是百依百顺;可没有想到他外出期间表妹派人刺杀他;目的是为了名正言顺的得到峰天堡与心上人厮守;气极回来之时正好碰到表妹分娩;丫鬟惊慌的跑来告诉他表妹死于产后血崩;从此就传言着是他买通产婆对表妹下的手.他也不再相信女人.﹡﹡﹡﹡﹡﹡﹡﹡﹡﹡﹡﹡﹡﹡﹡﹡﹡﹡﹡如今的他是经商界的巨人,他冷酷无情就连他那9岁的女儿都害怕他。欧阳景居然给他买了个妓女为他传宗接代,也好,妓女用钱好打发的。为他生下孩子的梅乐儿,他会留恋吗?-----------------------------------------------------------------------------饫儿其他的文:前世咒——姐妹争皇后:对总裁下手:弃妃泪:妃媚:恶魔老公,拜拜:夜欲:公子嫁到:------------------------------------------------------------------------视频:----------------------------------------------------------------------------
  • 重生之早安帝少

    重生之早安帝少

    叶璇月重生于架空,目标发家致富,拥有着小说中的金手指空间。只是为什么?发家致富的前提是,要撩这位冷漠的帅哥,这是什么鬼!!!
  • 血月

    血月

    2012年仙剑小说大赛月度PK冠军作品。“人活着,不能像沙子一样任风摆布!”一个被流放的王子从一无所有开始了惊险、奇幻的争霸旅程。在卑鄙无耻的凶险中,他排除万难,几经生死,一步步走向“传说”的神坛。奇异的神兽,婀娜的美女,诡异的经历,恢弘的战场……从人到魔,从魔到神……
  • 来自广东的特殊邮件

    来自广东的特殊邮件

    赵子威驾车时喜欢将CD的音响调到最高点。巨大的音响声撞击着整个车体,有一种强烈的颠簸感。赵子威驾驶的是一台宝马X5吉普车,车体的颜色和他的性格极为相近,跳跃式的红色。这是两年前他三十岁生日时做地产商的父亲送给他的生日礼物。他漫不经心地驾驶着车。车在夏威夷大酒店门前停了下来。身材标准的他剃着板寸,身着一款名牌休闲装,肩背一个布艺包,一看就属于那种没有阳光够,却非要接着阳光的大龄男孩。他下车后随手将车钥匙扔给了负责泊车的门童。“你好,赵哥。”
  • 指尖下的四分音符

    指尖下的四分音符

    一部半写实的大学校园爱情故事,记载了属于80后的集体情感经历。书中每个章节以当时的流行歌曲命名,所有的细节都让我们怀念! 全书以一段唯美曲折的校园爱情故事为主线,串联起大学四年的学习与生活场景。比较认真、客观又不失优美、轻松地记录了80后大学生的典型事件,如:入学、军训、非典、考试、爱情、宿舍、社团、歌曲、实习、找工作、毕业等等。 作者坚持以纯文学的态度,以求客观记录那些属于我们真实的大学情感与生活历程,只为了给想怀旧时的我们、风烛残年后的我们一个可以回忆的依据、一扇能找寻过去时光的小窗。
  • 这事儿我说了算

    这事儿我说了算

    “哎哎,你知道吗?听说儿科的余护士跟外科的陈医生告白了!”整整一天,余田田不断听说自己跟陈医生告白的惊天误会。惶恐之余她安慰自己,他们又不在一个科,陈医生不会听到谣言的!没想到下班的时候陈医生亲自来到她面前。“余护士,听说你暗恋我?”很多年后余田田才知道,当初乱传谣言的不是别人,正是陈医生本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