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抛弃了舒适的“家”,千里迢迢来到他乡,并不是来淘金,而是寻求一种心理上的解脱。在家乡囚囿的环境,使我总感到生活在过去的阴影里,无法跳出。本就渴望释放的心灵更加压抑。每天为事业奔忙,每天机械地工作,每天面对着同一模式的面孔,每天重复着了无生气的曰常用语,而我也在这日复一日的磨蚀下,变得机械而麻木。远在异乡,也许你也有过这种境遇。但是请不要泄气,只要怀里还惴着梦想,我们总是还有机会的。
其实,人往往在冲动时就决定了一生的命运。有时候是几个字,有时候也可能是一句话改变了一个人的一生。尤其是观念的形成。观念会影响一个人的思想,思想会影响行为,行为会养成习惯,习惯会塑造个性,个性会造就一个人的命运。
而我来北京也是一种机缘吧。尽管条件很差,尽管远离朋友与亲人,但我还是在夹缝中生存下来。因为有这么大的发展空间任我驰骋,又从中体味到从未有过的乐趣和挑战后的创造激情。当然也有许多艰辛与精神上的困惑。尤其地域上的差异以及生活背景的不同,加之观念上的冲突,使我这个刚来的外乡人,举步维艰。一个人若不敢向命运挑战,不敢在生活中作出开创之举,命运于他不过是一个狭窄的牢笼,他举目所见将只是蛛网和尘埃,充耳所闻,只是唧唧虫鸣。与其默然忍受命运暴虐的毒箭,不如挺身反抗人间苦难,通过挑战的勇气,创造幸运的人生。
人生不能背负过往的一切,更不可能得到所想要的一切。那些被遗忘的时光,只是沉淀成了偶尔调剂生活的回忆。不会轻易被想起,也没有具体的价值。
过去的辉煌只能作为一种尘封的历史,一种经验,一种借鉴。所以在陌生的环境里,一切都重新开始,独辟蹊径,让自己的潜能在工作中发挥到淋漓尽致。一个人要知道自己的位置,就像一个人知道自己的脸面一样,这是最为清楚的自觉。所以在求发展中随时更新自己的观念,修正自己的定位。这样才能在夹缝中生存,在生存中求发展。
社会上每个人都应当适应自己周边的环境,否则,他哪怕再高明,也难免终将被淘汰的命运。适者才能生存。奋斗并不仅仅是为了成功。奋斗使我们找到了生命的意义和存在的价值。
遭遇磨难,对一个人而言并非坏事,因为经历本身就是一种财富。
生活并不都是微笑,生活也不相信眼泪。上帝创造了我们。我们则当创造另一个自己,创造自己的风格!创造自己的前途!
敢把他乡当故乡
在他乡,适应环境是我们必备的生存技能。
个地方有一个地方的习惯和风俗,如果你希望到一个新地方去发展,你可千万不要轻视了这一点。举个浅显的例子吧,假若你想去东北开个菜馆,你可以不全卖东北菜,但最起码的东北四大炖菜你可一定要保留,并且一定要请当地人做菜,假若你想靠什么湘菜或其他什么菜在东北站稳脚跟,那你压根就在做梦。因为东北人最爱吃的就是炖菜,哪怕是东北乱炖也比你那精工细做要美味得多。另外,再加上东北炖菜实惠,而南方菜系讲究味道,分量较少,自然难以被东北人们接受。再比如,因为东北人豪爽、讲义气,所以你只要服务态度好,他下次肯定还会光顾你的菜馆,而假若你态度太差,即使给予他一定的打折,他也未必下次再来,因为他会认为你不够义气。
由此可见,了解风土民情,对于开拓自己的事业至关重要。所以,到一个地方之前,先找出与当地人生活习惯相关的书籍来读是一个很好的方法,其次是要多走动,俗话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走的地方多了,见识自然就多,有些东西是书本上学不到的,必须实地考察才能有所收获,再一个方法是多向别人请教,不知者不为过,不懂装懂的人迟早会碰壁。
—定要与本地人交朋友。
史书上记载,楚国人范螽到山东做生意时,把赚取的许多钱分给了当地的百姓,结果他的生意越做越红火,最后乃至“日进万金”。范螽为何要这样做,这正是他取得成功的关键,一个外乡人到一处做生意,如果不笼络本地的人甭说你赚他们的钱了,即使不赚钱还有人想找茬欺负你。相信大家都有过这样的经历,到了一个陌生的环境,总容易受到冷遇。因此,假若你想在陌生的环境里有所作为,最好要有几个本地朋友,他们不但可以及时地给你反馈信息,更重要的是告诉你一些在此地发展的注意事项。
切忌不要锋芒毕露。
到异地做事还应该藏起自己的锋芒,咄咄逼人者只会给自己添麻烦。每个地方都有一些保护势力,锋芒太露会危及他们的利益,当然会引起当地人的不满,因此,真正聪明的人还懂得有所保留,慢慢地取得他人的信任。
让自己适应环境
人是这个社会中的一分子,社会对每一个人都会产生多多少少的影响。当然了,有正面影响,也有负面影响。我们不能总祈求正面影响而埋怨负面影响,相反我们应该学会适应这些影响。
的确,由于种种原因,我们的社会制度还很不完善,还存在种种弊端,比如以权谋私,任人唯亲,侵吞公款,仗势欺人,徇私枉法等等不正常现象。可是如果老是盯着这些阴暗面又怎么能行呢?人类社会已经发展了几千年,但总的来说是朝着良性和健康的渠道向前发展。人们正不断抛弃一些坏的阻碍社会进步的东西,社会正一步步地向着理想的方向,向着大多数人期望的方向发展。我们应该认识到这是一个极其漫长而又艰难的过程,不能奢望一蹴而就。我们必须认清这个道理,我们必须学会去适应。
尊重历史与现状
经常听到人有发牢骚,说当今社会如何糟糕,如何不公平等等。
其实那些老是抱怨社会阴暗面的人,压根儿就是不懂历史,总是拿国外和我们比,殊不如外国的发展经历了多少年,他们从前还不如我们。打个比方吧,一个生在穷人家的孩子和一个生在富裕家庭的孩子,他们的发展轨迹该怎么比?就拿读书来说吧!穷人的孩子读着书还得想着下顿饭能不能吃饱,而富人家的孩子早在想着多方面发展成为多面手了。所以贫富差距造就了他们绝大多数人不可能平等。即使有少数穷人的孩子靠着自己的努力成了才,那和我们国家勒紧裤带造出原子弹又有什么两样,我们能一下子生产出那么多航母,那么多F—18战斗机吗?所以我们不可能样样都和发达国家攀比,我们正在向人家学习,这有一个过程。认不清这一点的人徒有一腔忧民之心。
有人说,社会的成功建立在个人的成功基础之上,我们大家都好了,社会自然也就好了。假若你仍然不明白,你不妨反问自己:“到底你能怎么改变现状?”如果无能为力,那么就拼命工作,为社会多做贡献,大家都这样的话,现状终将成为历史。
逃避现状难成功
还有一部分人不敢正视现实,总想逃避现状,这主要表现在一些怀才不遇的人和一些出众的高学历人员。他们渴望一步登天,即想方设法出国,主要是去美国。每年出去的这方面人才不下10万,回来者3万,我们并不是反对出国发展,可假若心中没有个信仰,盲目出国,也未必会有什么成就,即使取得了什么成就,也会陷入无人喝彩的尴尬局面。你可以改变你护照的颜色,可你却无法改变你的肤色,你更不能改变你的遗传基因,你可以改变你的价值观,可你却难以实现心中的理想。我的师兄师姐们基本上都在美国,他们都拿到了美国的绿卡,可他们生活得并不幸福,工作压力太大,种族歧视严重,付出和报酬不成比例,各方面都不稳定,为了生活得不断拼命赚钱,根本就没有几个人从事科研或干一番自己的事业,他们也渴望能够回来报效祖国,可由于专业丢得太多竟没有单位愿意要他们。这的确是可以反映出在美的绿卡族们的心态,高不成低不就的心理使他们的人生发生了严重错位,根本无法去营造成功。逃避现状的结果只能使他们半生漂泊不定,当然我不否认有少数人在美国取得了成功,可那毕竟是外国,毕竟少了许多自豪感和民族自尊心。
明天一定会更好
现实终归是现实,弊端一下子难以克服,这些都是正常现象,只要坚信一条“明天会更好”,只要心中充满希望,现实也没什么可怕的,阴暗面也没什么大不了,锲而不舍的人,终将会有收获。
其实那些个对现实牢骚不满的人恰恰是一些心理不平衡的人。比如他们常常想,某人赚了钱,某人升了官,某人买了车,某人出了国等等,我本来比他们都强,可我却不如他们风光!这种心理不平衡本来是人之常情,聪明的人会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去追求新的平衡,靠自己的努力,通过正当奋斗去实现人生的自我价值。牢骚不满的人整天怨天尤人,我敢说,这些人一旦有了机会,必然会不择手段,不顾道德约束去追求那些东西。正是这些人造成了社会的阴暗面。这样的人真该认真反思自己的品行才对。
其实,我们的社会正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这些变化不蚩是一次革命,牢骚不满适应不了现状的人也许真该庆幸了。正在进行的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改革已彻底改变了中国人的传统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道德观念。法制和法规不断健全和完善。“大锅饭”再也吃不上了。市场经济正日益形成,民主进程不断加快……这一切才是真正的挑战,如何适应时代的挑战才是我们每个人的人生主题。
同生存环境较量
所有的幸运者都有过同环境较量的经历。这是因为不存在一生一世一帆风顺的生存背景。有的人由于个性的鲜明、桀骜不驯,甚至在离开人世几十年、上百年后才交上好运。也就是说,他们为了坚持自己,到死都没被环境认可。直到有一天环境醒来,忽然意识到曾被自己无情抛弃的那些“执著的怪物”其实恰恰满足了今日的需要,这才将否定再一次否定,去挖出那些沉睡已久的旷世人杰。只有历史和时间肯公正地标明这些孤寂的“早产生命”的价值,而这些“生命”的“孕育者”不但超越了自我,也远远超越了自己所处的时代。他们非凡的成就延长了他们精神的生命,遗憾的是他们已无缘与时隔太久的后来知音分享自己幸运的欢乐了。
近代音乐史“歌曲之王”舒伯特一生只走过了饥肠辘辘的31年,他临死的全部遗产仅值二十多个古尔盾。这位被后人封为浪漫主义音乐派先驱的奥地利作曲家,曾在一封给哥哥的信中写道:“我们常常想吃苹果。从粗劣的午餐到晚餐,中间足足隔着8个小时呢!”他后来为莎士比亚的诗谱写的《听!听!那云雀》是在小酒店作成的,贫困的作曲家只能把这首曲子唱给几个年轻的穷朋友听,而当时维也纳的显贵们根本无从知晓这位作曲人。
—天,舒伯特饥饿难耐,情不自禁地走入一家餐馆。由于身无分文,他尴尬地坐在餐桌旁。这时,他偶然从一张报纸上读到了一首小诗,马上为诗配了一首曲子,交给店主换了一盘土豆。这首乐曲就是后来举世闻名的《摇篮曲》。在他去世30年后,这份乐曲手稿在巴黎4万法郎拍卖成交!舒伯特在世时一生都未谋得什么职业,长期营养不良,身体虚弱,使他不幸染上伤寒,从此一病不起,默默地死在一个乡村里。
对舒伯特来说,与环境的较量,就是他一生对音乐的追求,使他在活着时没被“饿”死。他珍惜志趣,与音乐共命运,这份顽强只能归于他天性里对音乐的热爱和擅长,他的艺术之魂产生于对饥苦的长久耐受之中。
挪威的数学家阿贝尔(1802~1829年)22岁时解决了300年来世界公认的数学难题,证明了五次方程一般不能用根式求解。他自费印刷了论文,送给欧洲的“数学王子”高斯过目,不幸被这位权威的一句话便打入了冷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