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669000000005

第5章 将门虎子,乱世英雄(4)

此役之严重后果,已直接危及大明江山之安危。明朝连失关外四城,已使稳固的宁锦防线处于瓦解之中。朝廷得此消息,“京师大震”。按例,朝廷要追究丧地之责。吴三桂同其他各镇将不能逃脱责任。但出乎意料的是:大约在八月末,崇祯却给吴三桂加升提督职衔,指示他“收残转败”,把各镇残兵败卒总归吴三桂收拾集中,“上紧整顿,徐图再举”。祖泽溥等“首请大彰法纪,以振肃将来。”

而受到惩处的是王朴,以临阵“首逃”之罪被逮捕。法司开庭审讯。这种不公平的处置引起朝廷舆论哗然。御史郝晋发言:“六镇(指已逃活命的马科、李辅明、白广恩、吴三桂、王朴、唐通。另二镇总兵曹变蛟、王廷臣死守松山没逃,后城破被杀)罪同,皆宜死。”他认为,六镶总兵都应按逃罪处死,而朝廷只问罪王朴。却不追论其余五人之罪是不公平的。郝晋对此大为不满,特别提到,“三桂实辽左之将,不战而逃,奈何反加提督?”兵部尚书陈新甲复议,向崇祯提出处理意见:只斩王朴,勒令马科立军令状,再有失误必处死。吴兰桂失地,也应斩首,但姑念其守宁远有功,可与李辅明、白广恩、唐通等贬秩,充为事官。崇祯帝批准,于崇祯十五年(清崇德七年)五月十九日将王朴处决。吴三桂仅受到降级处分,仍守宁远。职方郎中张若麒受到朝野谴责,被要求重处,至八月末被逮捕处以死刑;十一月,兵部职方主事马绍愉给予削籍的处分。

吴三桂自投身行伍以来,一向以“敢战”而著称,他显著的军功和飞速晋升,已成为朝廷内外军事上一个引人注目的人物。他晋升为总兵,独掌一方帅印,已说明朝廷对他的器重。这次援锦他又是八大将之一,实为一员主将。照以往的表现,吴三桂必能冲锋决战,再立功勋。出人意料的是,在至美重要的闖围战斗中,他并没有认真地进行拼战厮杀,当王朴先逃时,他竟随其后,逃之夭夭。他的决战勇气顿然消失,霎时,他对大明的忠心也不复存在。这一点,他连曹变蚊、王廷臣都不如。他们坚持与洪承畴同命运,没有逃跑,与之同守孤城松山。吴三桂却置他的老师洪承畴于不顾,自率所部拣大路先逃至杏山,再逃至宁远,这究竟是什么原因?历史没有给我们留下可以说明其内心的不可告人的材料。但我们只能作出这样的解释,即吴三桂为保全自身性命,也为了保存他与父亲辛苦积聚的军事力量,不惜一逃,也就是说,他不愿在这次不能取得胜利的决战中消耗或消灭自己的实力。在他的将士中,其骨干将士都是他的亲丁家将充任的,这一部分人可以说是他的私人武装力量。自明初以来,凡辽东将帅无不有自己的家丁任军职。吴三桂自然不能例外。据其父吴襄说,他们父子有家丁将士三千余人。这些家丁都救命于吴家父子,听其指挥。在战斗的关键时刻,往往依赖他们出力,不用说,不论哪一位将帅也不会愿意自己的亲丁家将被消灭。事实上,在橙山大战中,他的亲丁家将保存独多,就说明了这个问题。所以吴三桂“不战而逃”,不会出于别的原因,只能是为保存实力而不惜一逃。他作为一个后起的军阀,当然懂得掌握军队的重要性,否则,失去实力,也就失去了他力求保持的地位。

朝廷不追究他为死罪,予以宽大,决不是随意作出的,这有多方面的因素。例如,吴氏在辽东已占据要津,是地方的一大实力派,继松山之败,祖大寿降清,在这里除了吴氏父子已无更合适的人选为朝廷固守这块残土。显然,朝廷不敢得罪吴氏,因吴氏父子尚有可利用的价值。朝廷中有吴氏的靠山,为其开脱,也不无作用。对比之下,王朴的地位,没有吴三桂那么重要,他所得军功不显,名日总兵,但在朝廷中并无实际影响,他在关系明朝危亡的松山决战中,带头逃跑,搅乱军心,以致各镇将纷纷效尤。王朴的行径恶劣,罪在不赦,按律处斩,人们无足惜。当然,也不能把所有败将都处死,问题是,独斩王朴,而其他各帅只给以降级的象征性处分,这就看出吴三桂等人与王朴在朝廷心目中的悬差的地位了。后来的事变,恰恰证明此次战败对吴三桂的前程丝毫没有影响,相反,继续得到晋升。

松山之战,明朝八镇将帅,仅吴三桂逃身幸免。虽说是败将,但他显示出来的智慧和统兵才能,被他当时的敌人皇太极赞叹不已。也许就是因为他这一逃,保全了身家性命和实力,历史也给了他一个机遇,让他成为明清兴亡史上举世瞩目的人物!

八、深思熟虑,婉拒诱降

皇太极三劝吴三桂降清,开出的筹码很高,封他为藩王。舅父祖大寿也劝识时务为俊杰,但是吴三桂不为所动,犹豫未决,表明他是忠于明朝的。

吴三桂是个不服输的人,他在松山战后的第二年,即崇祯十五年(崇德七年,1642年)三月,松山刚破,便与另一逃将白广恩等率兵四千,试图组织一次进攻。他们进至塔山扎营。塔山已处在清军的围困之中,吴三桂下令以一半兵力至高桥,与清兵遭遇,但“不战而退”。吴三桂此次军事行动,大抵是试探清军虚实,并非是寻找清兵展开战斗。

就在此时,锦州前线发生了重大变化。三月八日,祖大寿在完全绝望的情况下,愿献城投降。他向围锦的清将诸王许下诺言:“我若归顺,宁远亦可得也。”诸王准降。于是,锦州经一年的围困,终于不战而克。锦州一破,“诸王议取宁远之策,当乘大寿妻于尚未搬回,总兵吴三桂尚未交替之时,亟当前往。”他们认为,吴三桂犯有逃罪,肯定要被朝廷撤换,当乘其尚未撤换之时,利用祖大寿在宁远的家属与他的亲属关系,一举夺取宁远,但是,吴三桂并不想降。据和硕郑亲王济尔哈朗与多罗睿郡王多尔衮奏报:他们曾派人到宁远,想与祖大寿的儿子取得联络。守城官员知大寿已降,不许入城。派去的人被拒之城外,对城上喊话,城上守官没听几句,就不予理睬口此次取宁远计划遂告落空。

松山、锦州相继攻取,杏山、塔山旦夕可破,清太宗和他的诸王、大臣便把注意力转向宁远。此城距锦州仅二百里,骑兵瞬间可至。宁远原先有锦州及松山诸城作屏障,明兵进退自如。而此时,宁远已直接暴露在强大的清兵面前,驻守此城的明朝官兵已失去安全感。明朝谋臣、统帅最担心的是,清兵随时可以直驱城下,以围锦的战术来围宁远。

清朝内部确有人主张乘清兵大胜,迅速取宁远。都察院参政祖可法、张存仁、理事官马国柱、雷兴等汉官向清太宗建议说:“今锦州既下,宁远惊骇,山海溃乱,燕京震动,明总兵吴三桂以松、锦失守之故,既蹈可杀之罪,今祖氏全归,吴镇自不能安,又必有脱死之术。祖氏之子妇在宁远者,已心切来归矣。况其为祖镇之遗类,与其在门墙者,岂不畏死而求生乎!”因此,大军当乘机临于宁远,“声言吴兵所属各官之罪,摇动其志”,必能得宁远。

尽管清朝中有此主张,明朝所担心的事并没有发生。因为清太宗还不打算乘胜加兵于宁远,他以为处于惊慌失措中的宁远明官兵无力抗拒清兵的攻击,可以传檄而定。他在处理锦州明官兵及家属时,特别强调,凡在锦州的原属宁远等处的官员,一律“留养”保全,不得伤害。看来,他要用招抚的政策,不动干戈地得到宁远。同时,清太宗又派遣八旗兵屯驻于宁远以西的大路,保持对吴三桂的军事压力。他指示在前线的诸王贝勒,说:“宁远之人,若欲归顾,令我军人城,必索城中大员为质,命我兵严守城门,然后可入,不然,恐堕其计。”

时间一天天过去,已经到了四月,仍然看不出吴三桂投降的任何迹象。汉官张存仁再次提出进取宁远之策。这次,他不主张进兵宁远,提出对宁远采取和平攻势,阐明政策,招之来归。他说:“皇上宜颁敕谕于宁远城中镇将等官,开明橙、锦生杀之理,顺逆之端,诛留分别,一一详示。吴三桂并非奇才良将,有不摇动其心者乎!”他忆及当年守大凌河城时,屡次读到清太宗的招降信,促使守城的将官包括他本人无不“动念”,最后献城投降。他认为这是一个成功的经验,特提醒清太宗当乘“今之宁远正在仓惶无措之际”。速给宁远吴三桂等人写信劝降,“仗我皇上之福,一纸赐书,胜于加兵数万,人心动摇,势如破竹,皇上乘机运策,因时速成。”

清太宗接受了张存仁的建议,立即以他的名义,分别给宁远吴三桂诸将及被围的塔山、杏山官兵写信招降。

这是清太宗首次直接给吴三桂写信,呼吁他认清形势,乘时归顺。为了解清朝对吴三桂的政策,不妨将此信的内容。

引述如下:

大清国皇帝敕谕宁远吴大将军:

朕以大兵围困松锦,松山副将夏承德先行纳款,率焱来归,故彼眷属,并所部之人俱加留养,洪承畴亦留养之矣,其余抗命者尽行诛戮。惟祖太乐等,同系将军之威,姑留之。锦州祖太寿归命,其眷属部众俱莸保奎,此正太将军趋吉避凶建功立业之秋也。倘狐疑未决,不速来归,尔明国皇帝有不疑将军而加之罪者乎?将军果能乘此机会,决意来归,则明哲之智,诚附之功,与迫而后归之松锦诸臣,大相悬绝。将军之亲戚可以完聚,富贵可以长保矣。否则,将军之全军已为我所取,即信已为我所夺,松锦陷没,坐视而不能救,种种罪愆,尔明国皇帝宁有轻恕将军之理耶!

曩者祖太寿之在锦州也,尔明茸皇帝每疑之而欲加以罪,然而终不能者,以其族党甚强,且掂锦州故耳。夸将军以孤立之身,负危疑之迹,岂能白保无虞!况尔明国,“流寇”转炽,土字凋残,倾亡之象,将军已目击之。时势若此,将军虽勇,一人之力,其奈之何哉!将军不于此时幡然悔悟,决计扫顺,劳我士兵,迟我时日,被时虽降,亦不足重矣。夸尔明目皇帝。虽遣使讲和,其诚伪难知,成否亦来可必,而将军亲故,俱在于斯,归我之念,诚宜早定。朕以真情反复开请,将军其详志而熟思之。

清太宗还给同守宁远的白广恩和柏副将各一封信,文字不长,中心内容,与给吴三桂的信基本相同。他要求他们能“开导吴将军”,“同心协谋,举城归顺”,并允诺给予优厚待遇。

紧接着,清太宗授意与吴三桂有亲属关系及个人交情最厚的人,都给他写信,力促其归降。吴三桂的挚友张存仁、其兄吴三凤、舅父祖可法、姨夫裴国珍、表兄胡弘先(为姨母表兄弟,皆系祖大寿外甥)等都“遵旨各遗三桂书一函竹。限于篇幅,这些信的内容不便一一引述。我们还从其他记载中看到吴三桂的好友,如汉宫邓长春、陈邦选、姜新等人,也与张存仁等先后分别“致明宁远总兵书”。不用说,他们也是“遵旨”而写的。

以清太宗为首,动员这么多人给吴三桂写信,确实构成了一股强大的政治攻势。他们的信,都写得很实际,都从个人的实际情况出发,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明其利害,娓娓道来,不禁令人感动。

同类推荐
  • 最是惊艳民国范

    最是惊艳民国范

    民国时期,古老中国根深蒂固的东西依然存在,但民主之风吹进中国,现代社会新元素登上历史舞台,社会在变革中动荡,人们在迷乱中求索,各种思想杂陈,各样异事叠现,各方奇才辈出。其中,有治世之能臣,也有乱世之枭雄;有投笔从戎赴汤蹈火以报国之书生,也有宦海失意后钻进书斋潜心治学之政客……于是乎,中国政治、军事、文化、外交等领域风云际会,好戏连台,惊艳惊悚,沙场官场文场,你方唱罢我登场,使得民国史比以往任何朝代的历史都更有看点。本书发掘民国奇人奇事的耀眼点,述写民国人物与事件的未解之谜,揭示民国知名人物的情感经历,品评民国往事的悲喜结局。
  • 永远的罗马恋人:奥黛丽·赫本与格里高利·派克

    永远的罗马恋人:奥黛丽·赫本与格里高利·派克

    有一种超越友情的友情,叫“派克与赫本”,有一种未达爱情的爱情,叫“派克与赫本”。他们在银幕上留下了一段被后世奉为经典的爱情;他们用银幕背后的互相鼓励,换来了人们对纯真友爱的憧憬。他们在灵魂上达成了联盟,世俗的我们展开了想象的翅膀,在淡淡忧伤中感动着。
  • 轮椅总统:罗斯福(创造历史的风云人物)

    轮椅总统:罗斯福(创造历史的风云人物)

    名人创造了历史,名人改写了历史,那些走在时代最前列、深深影响和推动了历史进程的名人永远会被广大人民所拥戴、所尊重、所铭记。古往今来,有多少中外名人不断地涌现在人们的目光里,这些出类拔萃、彪炳千古、流芳百世的名人中,有家国天下的政治家,有叱咤风云的军事家,有超乎凡人的思想家,有妙笔生花的文学家,有造福人类的科学家,有想象非凡的艺术家……他们永远不会被人们忘记!
  • 苦命皇帝:明思宗

    苦命皇帝:明思宗

    《中国文化知识读本:苦命皇帝明思宗》生动介绍了明朝最后一位皇帝崇祯的凄惨一生。本书中优美生动的文字、简明通俗的语言、图文并茂的形式,把中国文化中的物态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精神文化等知识要点全面展示给读者。
  • 他影响了中国:陈云全传

    他影响了中国:陈云全传

    他是中国两代领导集团的核心成员,在中共第一代领导集体中,陈云是主抓经济的第五号人物,排在毛刘朱周之后。在中共第二代领导集体中,陈云是“第二号人物”,仅次于邓小平。他是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开创者和奠基者之一,素有共和国“掌柜”之赞誉,他的经济思想深度影响了中国经济体制和时代进程,对现在的经济体制改革有重要的借鉴意义,邓小平称赞他是“改革开放的副总设计师”。他在“文革”前经历了三起三落,毛泽东多次说他“右”,但是又不能不在经济发生困难时把陈云“请”出来。他有哪些过人的经济才能?他在“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风暴中,属于少数没有被打倒的高级领导人,遭到的批判也不多,他有哪些高明的人生智慧?
热门推荐
  • 健康中的科学奥秘

    健康中的科学奥秘

    本书是一本包括最新营养、健康、人体和疾病日常护理的书,也是一本具有开拓性健康概念和观点的与众不同的科普教育书籍。精选了日常生活中部分治病、防病、保健、养生的奥秘和知识,十分有益,读了它,能帮助你珍惜人生,珍惜身体,科学生活。讨论的是与日常生活有关的健康问题:环境变迁、身体与营养、疾病与营养、衰老和营养。是一本包括最新营养、健康、人体和疾病日常护理的书,也是一本具有开拓性健康概念和观点的与众不同的科普教育书籍。
  • 闯关东历史与文化研究

    闯关东历史与文化研究

    本书主要利用档案和满铁资料,从历史学、人口学、社会学、文化学等多角度对闯关东历史与文化现象展开系统研究,在理清闯关东历史进程的基础上,重点研究闯关东在文化上的影响,特别是对闯关东精神进行深入挖掘,以实现地域文化的重新塑造,完成地域文化的转型,为东北振兴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 天尊萌萌哒

    天尊萌萌哒

    宅女插画师带着游戏系统穿越到异世,同时还有了召唤二次元人物的能力。什么,她居然是天尊转世?不行,她的目标是做个萌萌哒可爱小萝莉,自由赚钱练功升级做土豪。什么,不做天尊还不行?那她就要做个萌萌哒天尊!
  • 希特勒的战争和恐怖的大屠杀

    希特勒的战争和恐怖的大屠杀

    警告:包含令人极为不适的内容。本书建议读者年龄超过18岁。大屠杀指的是对大约600万犹太人的杀害,从1933年第一座集中营建起,他们就开始被当作”不良分子”遭遇拘捕。随着希特勒权势日炽,他开始围捕其他“不良分子”。希特勒掌权,慢慢清除犹太人的行动付诸实施。1942年,大约100万犹太人被杀害。被判死刑只是遇害的原因之一。250万犹太人被毒气毒死,50万犹太人被活活饿死。斑疹伤寒的爆发也夺走很多人的性命。盟军胜利后,德国陷入混乱。本书致力于关注到底是何种境况能让一个文明国家容忍大屠杀的发生。
  • 三嫁冷情君王

    三嫁冷情君王

    今生再遇,他们互不相识。当真相揭晓,她才知道他的深情,是对他金屋深藏的女子,于她,不过是利用而已,当她终于逃离,花三年时间才淡忘心中的伤痛,他却出现:“宫筱婼,你以为,你能逃得掉?”
  • 沙的建筑者:文集

    沙的建筑者:文集

    陈寅恪、钱锺书之后的第三代兼通中西之大家,译介《尤利西斯》第一人。《沙的建筑者》是迄今为止最为全面的吴兴华文集,收录了吴兴华自20世纪30年代至50年代创作的散文、书评与论文共二十五篇。1940—1941年,吴兴华向上海《西洋文学》供稿,前卫地介绍并节译了当时刚刚出版的乔伊斯《菲尼根的醒来》。后又在《新诗》杂志、燕京大学《文学年报》等陆续发表中西诗论和文学评论文章,从中可管窥他在中国古代典籍上深厚的学问功底,也可见他自如进出古今中西诗歌渊薮的文学眼界和鉴赏力。
  • 天亦有情

    天亦有情

    一个三十多岁的单身老男人,来到这奇奇怪怪的异世,突然拥有的奇怪能力,诡异的灵兽,他究竟是什么人,等待他的未来隐藏着怎样的风波,和他命运相关的人,他应该怎么面对,这一切的问题,一路走来,峰起浪叠。
  • 放开你我不愿意

    放开你我不愿意

    从未想过放开你但愿你的岁月,我能参与其中
  • 南怀瑾谈优秀孩子的经典教育

    南怀瑾谈优秀孩子的经典教育

    本书是家庭教育类图书。国学大师南怀瑾认为,在心灵纯净的童年时期记诵下来的东西,如同每天的饮食,会变成营养,成为生命的一部分,所以传统文化经典的普及应该从儿童抓起。本书便是对南老关于儿童经典教育的诸多真知灼见的总结,书中不仅选录了南老推荐给孩子诵读的经典篇章,而且以生动鲜明的案例给出了切实可行的指导方法,让孩子在阅读古代经典著作中领悟传统文化的智慧。
  • 闲妻良母

    闲妻良母

    她一生都在为他奋力打拼,却最终死于他与那贱人设下的阴谋之下。一朝穿越,她摇身一变,成为了上京富家岑府中最卑微的嫡女!传言,她胸无点墨,软弱无能!连个下人都对她鄙夷不屑,亲人手足更是处处排挤她,责难她,妾室庶女更肆意凌辱她。在成亲前三日,更是被查出已身怀六甲,珠胎暗结。所谓的父亲怒目拂袖而去,恶妾庶女更是逼迫她,喝下那加量的打胎药,存心想置她与死!打胎不成,逼死不遂。怀孕之事却不禁而走,夫家悔婚,改娶庶妹。一夕间岑晗玉之名,成为了上京城中,百姓们茶余饭后谈笑风声的娱乐笑点!一时气急攻心昏死过去,再次醒来,眼中懦弱尽散,寒光连连。整恶妾,惩庶女,戏贱男,打恶奴,叛家族!风光正盛之时,却孤身带着腹中的孩子,决然离去!★★★★○○○○○★★★★她惊艳重生,脱胎换骨,光芒展露。一改往常柔弱的形象,不再是世人口中的丑颜、废物!她才华横溢,聪慧冷情,成为一个风华绝代的传奇女子!却在一日间,突然销声匿迹,失去芳踪…★★★★○○○○○★★★★正太萌宝要爹爹:“娘亲,衍叔叔可以做我的爹爹吗?”萌宝施逸辰向正在喝水的某人问道。噗!某人嘴角抽搐,眸光看向远处正在帮忙耕田的身影,问:“小辰,有娘亲不好吗?”“有娘亲是很好,可是徐茂哥哥他们都有爹爹啊!”萌宝睁着无辜的眼睛盯着娘亲。“那为什么非要衍叔叔呢?”“因为衍叔叔跟小辰长得很像啊!”萌宝很认真地回答。“是你像我!”正在工作的男人,转身皱眉强调道。极度宠溺篇:一脸冷漠的司徒衍正专心坐在案前办公,聪明机灵的司徒逸辰探头进来,朝自家父皇道:“父皇,母后将海桑国太女,挚爱的海珠给磨成粉,变成面膜了。”司徒衍沉声道:“来人,让海桑国女王送十颗海珠,来给皇后敷脸用,如若不允,便出兵攻打!”“遵旨!”应声前来的侍卫嘴角却抽搐不已,十颗…“父皇,母后说宫里的日子太枯燥了,想要回小王村去生活!”粉雕玉琢的小姑娘也不甘兄后的道。“去跟母后说,等父皇手上的事物忙完,便带她去住一阵子。”司徒衍眼中尽是宠溺的道。两个孩子同时狡黠一笑,同时道:“晚了父皇,母后说父皇现在重于国事疏于她,已经让璃叔叔他们来了,现在正在寝宫内收拾行装,准备回去…”话音未落,那抹明黄的身影已经消失不见,留下一句:“即日起,朕突发恶疾,皇位传于太子,择日登基。”正玩得开心的司徒逸辰,瞬间变成了苦瓜脸,得,自食恶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