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670000000013

第13章 芳汀(13)

他总是天黑才能回家。到家时他已筋疲力尽,一言不发,低头喝他的菜汤。他吃时,她的姐姐,时常从他的汤瓢里拣出一些最好的东西,一块瘦肉,一片肥肉,白菜的心,给她的一个孩子吃。他呢,俯在桌子上,头低得几乎浸在汤里,头发垂在瓢边,遮着眼睛,只管喝他的汤,对姐姐的动作,好像全没看见。

冉阿让家的孩子们经常填不饱肚子。在法维洛勒的那条小街上,离冉阿让茅屋不远,斜对面的地方,住着一个农家妇女,叫玛丽-克洛德。阿让家的孩子有时假冒母亲的名字,到玛丽-克洛德那里去借一勺牛奶,然后躲在篱笆后面或墙脚下喝起来,大家还抢那奶罐,那些小女孩子又由于紧张把奶泼到身上、脖子上。这种欺诈行为如果让他们的母亲知道了,这些小骗子们一定会受到严厉的惩罚。冉阿让发现后怒气冲冲,嘴里唠叨着,瞒着孩子们的母亲把奶钱照付给玛丽-克洛德,这才使孩子们避免了皮肉之苦。

在修树枝的季节里,冉阿让每天可以赚18个苏,季节过后他就给人家打零工、割麦、牧牛,还干一些苦活儿。只要他能做的事他都做。他姐姐也做工。但是,有七个孩子拖累,能有什么作为呢?这是一个苦恼的人家,是一个被穷苦捆绑起来的人家。有一年的冬季,冉阿让没有了工作。家里没有吃的。绝对没有一片面包,却有七个孩子。

穆伯·易查博在法维洛勒的天主堂广场上开了一家面包店。一个星期日的晚上,这老板正准备去睡觉时,忽听得铺子的玻璃和铁丝网那边猛地响了一下。他跑出去一看,只见一只流着血的手正从被打破的玻璃和铁丝网的洞里伸进来抓起一只面包撤了回去。易查博赶忙追出来,那小偷拼命地逃。易查博最后追上了他,并把他抓住。小偷丢下面包,胳膊还流着血。那正是冉阿让。

那是1795年的事。冉阿让以“黑夜破坏有人住着的房屋,并入内行窃”的罪名,被送到地方法院。他原有一支枪,比世上所有的人枪法都好,有时喜欢私自打猎。这些情况对冉阿让是很不利的。大家对私自打猎的人早有一种固执的偏见,在他们眼里,私自打猎和走私、土匪差不多是一路货色。但是,我们得补充一句,他们与城里那些卑鄙无耻的杀人犯是不同的。私自打猎的人住在森林里,走私的人住在山中或者海上。城市令人腐化堕落,会让人变得凶残。山川、大海和森林使人变得粗野。无论野性怎样膨胀,但对于人性,却是没有丝毫损害的。

法律如山。在我们这文明的社会里,有很多令人心寒的时刻,那就是刑法令人陷于绝境的时刻。冉阿让被判有罪了。他被判服五年苦役。这样,一个能思考的生物不得不与社会隔绝。他遭到了无可挽救的遗弃。这是何等悲惨的日子啊!

1796年4月22日,在巴黎人们正欢呼意大利前线当时,欧洲联盟国的军队从意大利和莱茵河两个方向进攻革命的法国,拿破仑从意大利出击,击溃奥地利军队,此后,直趋维也纳,迫使奥地利求和。总指挥(共和四年花月二日执政的内阁致五百人院咨文中称作buona-Parte拿破仑的姓是波拿巴(bonaparte),意大利文是buona-parte。他生于科西嘉岛,原属意大利。的那位总指挥)芒泰诺泰芒泰诺泰,意大利的一个村镇,在北部,距法国不远。之役胜利。这同一天,在比塞特监狱,却有许多人被扣上了一条长铁链。冉阿让便是那铁链上的一个。他被锁在第四条链子的末端。当时,那个可怜的人的位置是在院子的北角。他们都坐在地上。当时的一个狱卒,现在已经90岁了,对当时的情景还记忆犹新。他除了知道冉阿让的地位可怕以外,对于别的事都全然不晓。在像他那样的全无知识的穷人的混沌的观念里,他多少也还能觉得,在这件事情上,确有一点过火的地方。这位监卒看到,当人在他的脑后用大铁锤钉枷上的大头钉时,他哭了起来,哭得泣不成声。他只能断断续续地说:“我……是法维洛├铡…修树枝的……工人。”说完,他边哭边伸出右手,缓缓地按下去。这样的动作他共做了七次,像是他依次抚摸了七个高矮不齐的人的头顶。我们从他的动作不难猜出:他所做的任何事情,统统与那七个孩子的衣食有关。

他被解往土伦。经过27天的行程,脖子上挂着铁链,坐在一辆小车上,冉阿让来到土伦。在土伦,他穿上了红色的囚衣。他生命中的一切,全都消亡了,连他的名字也消亡了。他不再是冉阿让,他成了24601号。姐姐怎么样了?七个孩子怎么样了?他们由谁照顾呢?一棵小树被人从地皮锯断之后,它的嫩枝怎么样了?

接下来的经过便千篇一律了。上帝创造的那些活生生的可怜人,从此天各一方,无处栖身,隐入凄凉的迷雾之中。这样,他们一经进入人类的悲惨行列,便和其他不幸的罪人一样,消失了。他们离开了自己的家乡,家乡的钟塔不再认识他们,他们的界石也不再认识他们,而在监牢里住过几年之后,他们自己也不再认识它们。在冉阿让的心上,从前有过一个伤口,后来变成一个伤痕,仅此而已。姐姐的情况他只听到过一次,而且极不详尽。那是他到了土伦的第四个年头。我们也已记不起他是从何处打听到这消息的。他相识的一个同乡见到过他的姐姐。她到了巴黎。她住在常德尔街,是圣稣尔比斯教堂附近的一条穷街。她身边只剩下最小的那个男孩子。其余的六个到哪里去了呢?她自己也许不晓得。每天早晨,她便到木鞋街3号的印刷厂去做装订工。6点钟她就得到厂,冬季里天还未亮。印刷厂里有个小学校,每天她都领着7岁的孩子到学校去读书。她上班是6点,而学校7点才开门,那孩子得在街上等上一个钟头,而在冬天这样的一个钟头是非常难熬的。人们不允许那孩子进厂,说他碍事。那些工人清早打那里路过,总会看到,那小家伙不是沉沉欲睡地坐在石子路上,就是躲在一个黑暗的角落里,蹲在地上,要不就趴在他的篮子上睡着。下雨时那孩子就得露天挨淋。看门的老婆子实在不忍心看下去,便把他领到自己的房子里。那房子里有一张破床、一架纺车,还有两张木椅。进入房子后,孩子便睡在角落里,怀里紧紧地抱住一只猫,好让身上暖和些。到了7点,学校开门了,他便跑进去。以上便是冉阿让听到的消息。在他听到这消息时,像是一扇窗子忽然打开了,让他看了一眼所爱的那些亲人的命运之后随即又合上了,一切的一切又都被隔绝起来。从此,他再也没有听人说过他们的情况,再也没有打听到他们的消息,再也没有和他们见过面。

冉阿让在入狱第四年末,终于找到了一次越狱的机会。同伴帮他逃离监狱。逃出之后,他在田野里躲了两天,获得了这样的自由——被围捕、时时朝后张望,听见一丁点儿声音就惊恐万状,害怕一切:冒着炊烟的屋顶、过往的行人、狗叫、马跑、钟鸣,害怕看得见一切的白昼,害怕看不见一切的夜晚,害怕大路,害怕小径,也害怕树林,睡觉更是可怕的。但是,他逃出的第二天晚上便又被捕了。他逃走之后,足足36个钟头,不曾吃,也不曾睡。海港法庭做出判决,拘禁加长了三年,只由于他的越狱。这样,他的拘禁期成了八年。到了第六年,他又有了越狱的机会。他利用了那个机会,但未能逃脱。点名时他不在。警炮响了。晚上,他被巡夜者发现——他正躲在一只正在建造的船骨里。他拒捕,但还是被捕。这样,越狱罪加上拒捕罪,他又得到延长五年拘禁的处罚。而且规定,这五年当中要拖两年的夹链。前后一共是13年。到第10年,他又找到了越狱的机会,再次铤而走险,但又未成功。这次又被加刑三年。前后16年。到末了,我想是在第13个年头,他做了最后一次努力,但还是失败了。这次,从逃跑到被捕,只有四个钟头,换来的却是加判三年。前后一共19年。到1815年的10月,他被释放了。他是1796年被关进去的,他的罪行不过是打破了一块玻璃,拿了一个面包。

在这里我不妨说一句题外的话。冉阿让案是本书作者在对刑法问题和法律问题作深入研究的过程中所遇到的第二个因偷窃面包而入狱的案件。克洛德·格克洛德·格,雨果的小说《克洛德·格》中的主角。偷了一个面包,冉阿让也偷了一个面包。英国的一位统计学家,曾有报告,报告中说伦敦每五个窃案里,由饥饿而直接引发的就有四件。

冉阿让入狱的时候曾是边痛哭,边战栗。冉阿让出狱的时候则是沉默不语。他入狱时灰心绝望,出狱时阴沉凶狠。这样一个人的心中会产生一种什么样的波动呢?

七、面对绝望

让我们试着叙述一番。

社会必须正视这一切,因为这一切都是社会自己造成的。

我们说过了,冉阿让只是一个没有知识的人,但并不是一个愚蠢的人。他生来心里就燃着性灵的火光。愁苦(愁苦也有它自己的火光)使他的这种性灵的火光更加亮丽。棍棒、鞭笞、镣铐、禁闭、疲乏、烈日的折磨,这一切,都引起了他的思索。即使睡在囚犯的木板上,他仍在思索。

他组织起了一个法庭。

他自己在审问自己。

他清楚自己并非无罪,受到处分也理所应该。他承认自己身上有一种应当受到指责的鲁莽行为;当初,他如果向人乞讨那块面包,别人不见得会加以拒绝;就是说,他应该靠别人的怜悯,靠自己干活儿得到那块面包;有人辩解说肚子饿得实在受不了,等待不了别人的这种怜悯或凭自己的劳动去挣了。这绝不成其为理由。因为真正饿死的事是罕见的。不管幸与不幸,人类生下来之后,肉体上和精神上总要遭受无止境的折磨,而这些折磨并不一定是致命的。结论是应当忍耐;单从那些可怜的孩子们出发,那种做法也较为妥当;他,这样一个不幸的贱人,也想挺身与整个社会抗争吗?自以为靠了偷窃,就可以解除困苦,那完完全全是一种发疯的举动;如果你想进入一扇能摆脱贫困的门,却使自己到了一块不光彩的境地,那么,这样的一扇门也是一扇坏门。总而言之,自己是错了。

随后他又问起自己:

走上绝境的,是不是就他一个有此过失?想工作,但找不到工作;想劳动,但没有面包。那首先要问,这能不能不算是件严重的事呢?后来,有了过失,招认了,而处罚是否过重了?法律在对犯人处罚方面出的错儿,是否比犯人犯的错儿更重些呢?天平的两端,犯人这边的砝码是否过于沉重呢?用加重处罚的办法是绝不能消除过失的;这样做的结果惩罚者有了过失,自己成了负罪者,而这种过失又免不了犯罪者的过失;它也不能使侵犯人权的人受到人权的保障,这些看法是对的吗?越狱一次,处罚加重一次,这是不是强者对弱者的谋害?是不是社会在侵犯个人?这种情况逐日加重,持续了19年之久,如何解释?

他又问:人类社会有没有权力让其成员在某种情况下接受这种毫无道理的冷酷态度?而在另一种情况下还得接受这种毫无情义的态度,从而使一个穷苦的人永远陷入一种不是缺乏(工作的缺乏)就是过量(刑罚的过量)的苦海之中呢?贫和富往往是因机会造成的。社会的成员中,分得财富最少的恰恰最需得到照顾,而社会给他们的却是苛求,这合理吗?

他提出这些问题,对这些问题做出回答,这便是对社会的审判,并且判了它的罪。

他是依据心中的愤怒判了它的罪的。

他认为,他的遭遇社会要负责任,他下定决心,和社会算账。他宣称,他给别人带来的损失与别人给他带来的损失相比,两者差得实在太远了。他最后的结论是,对他的处罚是错误的,不公正的。

发怒可能是疯狂的、荒诞的,有时也会发错的,但是,人,总不会平白无故发怒的。冉阿让发怒了。

社会带给他的只有残害。他所经历的社会,只是一副摆在它的打击对象面前又口称正义的怒容,这副面孔,历来不变。世人接触他,无非为了迫害他。他和他们打交道,没有一次不受打击。从他小的时候,从他失去父母,继而失去姐姐以来,他从来没有听见什么人向他说过一句友善的话,也从来没有见过人们一次和善的面孔。他所得到的,除了痛苦,还是痛苦,从而他得出结论:人生就是战争。在这场战争中,他永远是一个吃败仗的士兵。除了仇恨,没有了别的武器。这样,他下定决心,在监牢里磨练这一武器,带它出狱。

有些“无知教士”无知教士,指“无知兄弟会”的教士。在土伦办了一所囚犯学校,让一些不幸的人学习必要的知识。冉阿让就是那些最有毅力的人中的一个。他40岁入学,学习读、写、算。增长知识的同时,仇恨也在增加。在某种条件下,教育和智力都可以成为罪恶的帮凶。

说来甚为不幸,他在审判了社会之后,接着又审判起创造社会的上帝来。

他也判了上帝的罪。

19年的苦役,可以使人心升华,也可以使人心堕落。冉阿让有时明白,有时糊涂。

我们已经知道,冉阿让并不是性恶的人。初进监牢的时候,他还好好的。在监牢,他判了社会的罪之后,觉得自己的心狠了起来;在判了上帝的罪之后,他觉得自己成了一个不怕天、不怕地的人。

在此,我们不能不认真思索。

同类推荐
  • 六月里花儿香

    六月里花儿香

    导师打电话来说,定在“六一”早晨八点在教研室举行分组答辩。肖爱民翻了个身说:“电话都摘了,手机都关了,她怎么又能打进来的?”“打到隔壁。”“混蛋,他们怎么不采取统一行动,这……才八点过十分嘛。”“老虎给女朋友打电话约吃饭,打完顺手就搁上了。”“六一……还让不让过儿童节了。这种灭绝师太!太过分了!”“水桶”乐了,说:“痛心啊,如此摧残祖国花朵!待我等将这灭绝师太告上法庭,让她麻烦缠身,让她跟法官答辩去。”
  • 王小波全集(第三卷)

    王小波全集(第三卷)

    小波的作品一直盛行不衰,王小波的小说在世界文学之林中创造出属于他的美,这美就像一束强光,刺穿了时间的阻隔,启迪了一代又一代刚刚开始识字读书的青年的心灵。其次,这个现象也表明,王小波批评的对象有些还活得好好的。而到今天,这些话语、这些思想仍是我们的社会所需要的。我们从王小波的长盛不衰只能得出这样的结论:在中国,自由主义理念的传播还任重而道远。王小波所虚构的艺术之美,以及他通过对现实世界的批评所传播的自由主义理念,已经在这个世界的文化和思想宝库中占据了一席之地,虽然并没有一个像诺贝尔文学奖之类的证书来印证这一点,但是,我们相信,时间就是他作品价值的证书。
  • “盗马贼”白德富

    “盗马贼”白德富

    在松花江南岸的山沟里,有一处小屯叫懒汉子沟。懒汉子沟有一家地主,掌柜的叫马福。其余的七八户人家都是他家的长工和佃户。马福养马发了财,雇了两个小马倌为他放马。他的马最多的时候有二三百匹,每天早晨马群放出大院如同大军出征,骒马、儿马、大马,小马,马蹄嘚嘚,汹涌澎湃,像河流一样顺着懒汉子沟流泻。两个小马倌背着火药枪,威风凛凛地招呼着马群,甚为得意。其中的一个小马倌姓白,都叫他白小子。其实他脸蛋黑不溜秋,一点儿也不白。掌柜的马福说:“你这个白小子该有个大号啦,总叫小名不是回事儿。我送给你一个名字,叫白德富吧。”
  • 柳树堰(中篇小说)

    柳树堰(中篇小说)

    在女邻居被人非礼的那个傍晚,我和大多数邻居一样,不知道她的真实身份。名字叫锦绣,听起来很乡气、一琢磨又大气的名字。听到人喊她,我脑子里就蹦出大好山河、大好前程这些图景来。人长得也开阔,没有从农村来的做派。几年前住进柳树堰,租住的是菜场卖肉佬的房子。看不出年纪,听不出口音,她的普通话来历不明地标准。说的时候有点咬牙切齿,下颌骨就有点摇摆不定,把脸相的宽厚柔和弄出一股子娇媚来。我经常在下班的时候,遇到她出门。她手里挽个包,头发梳得一丝不乱,结成一个髻。那发髻光溜溜的,打得结实、雅致,我摸索了几回也没学会。
  • 面朝大海

    面朝大海

    《面朝大海》讲述了一个人到中年已经习惯于圈内尔虞我诈的编剧,每天游曳于声色犬马,金钱与欲望之中,以玩世不恭的态度掌控人生,掌控事业和家庭。某天在海边邂逅了一个深受情感创伤的女人,编剧在与女人的交往过程中,发生了一系列匪夷所思的故事,这些故事也让玩世不恭的他渐渐找寻到了生活的真谛,重振了信心。
热门推荐
  • 神秘王爷的爱妃

    神秘王爷的爱妃

    她是有着惊天容貌的娉婷郡主,是天下最美的女人,只一眼,便倾倒城池,媚惑众生。民间传说,她的美貌甚至吸引了自己的生父,以至于生生逼死了自己的母亲,其父亦不知所踪。圣上钦点她和亲邻国,被众多皇子明争暗夺,她安之若素。赐婚前夜,一场看似意外的大火,让她成功掩藏起绝色的容颜,变得丑陋不堪,所有人弃之如敝屐。那个极少有人目睹真容,传说中身有残障的七皇子,竟然娶她这个容颜尽毁的丑女?残王丑妃,全天下皆是耻笑声。大婚当夜,所有的传说一一应验,他身坐轮椅,她黑纱遮面。可是为何传说没有告诉她,这个七皇子竟俊美如斯?然而,竟还有人愿意娶她?
  • 转动人脉:构建超级成功人脉网的73个技巧

    转动人脉:构建超级成功人脉网的73个技巧

    在好莱坞,流行一句话:一个人能否成功,不在于你知道什么,而是在于你认识谁。斯坦福研究中心曾经发表一份调查报告,结论指出:一个人赚的钱,12.5%来自知识,87.5%来自关系。人脉决定了财富。本书以人脉为核心,详尽地阐述了提升人脉的方法与技巧,另外,还精心选取了大量创造人脉、维护人脉、提升人脉的经典案例。衷心希望您在翻开本书的同时,就找到开启您人脉存折的密码,也找到一把开启您人生幸福与成功的金钥匙。
  • 戏中花

    戏中花

    漫长的生命里,你所深深爱着的人,便是你的漫天星光。
  • 快穿之灵愿使者

    快穿之灵愿使者

    叶灵诞生于天地混沌初始,以愿换魂修灵,若逝者意念强烈,可至混灵宫,以半身魂为代价,换取愿望。叶灵为到达混灵宫的亡者完成执念,代价是亡者的一半灵魂,同时辗转各个世界,看各台戏,参入其中却从不入戏。只是在遇到了扶晏后,不管什么时候,去哪个世界,都有这个人的存在。缘分?呵!只是交易而已。只是,真的是这样吗?
  • 医见倾心:娘子不好惹

    医见倾心:娘子不好惹

    她,本有绝世容颜,但为人所害,丑陋的容貌令人作呕。他,本可继承万贯家财,却有一身岐黄之术,只医女子。某一天,他遇上了她。她被他治好,他帮她养家。再后来他发现她竟是天皇贵女,本可继承大统,失望离去,而她,却将家园天下抛下,一路追寻……“小样,说好的相约一生,怎么能因为区区家园小事而毁约呢?”“傻丫头,我知道”“白呆子……”21世纪特工一朝穿越,变成了又丑又哑的村姑,怎么办?帅气大夫来相救,一不小心成娘子?--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傀儡师

    傀儡师

    自古流传的傀儡术,是一种神秘而强大的奇术,不仅能用来操纵生物,甚至还能操纵非生物。这种奇术的传承者李然,凭着这种奇术,在奇案不断发生的校园中,不断地解开迷题,让那血案背后的凶手暴露在阳光之下。
  • 图兰朵

    图兰朵

    《图兰朵》的原始作品,源于阿拉伯民间故事集《一千零一夜》中名为《杜兰铎的三个谜》(即《卡拉夫和中国公主的故事》)的短篇故事。意大利著名作曲家贾科莫·普契尼于1924年作曲的同名歌剧,成为最著名的改编版本,剧中《今夜无人入眠》、《茉莉花》等经典曲目早已风靡全球。 本书是对歌剧《图兰朵》的全新演绎,以江南古都为背景,图兰朵公主下令猜谜招亲,若有男人猜对,她会嫁给他;若猜错,便处死。一个接一个的失败者被秘密处决,一个又一个“谜”相扣衔接,图兰朵究竟是专横霸道、冷酷无情的魔鬼,还是高贵聪慧、美丽善良的天使?
  • 路在何方

    路在何方

    姐,昨天的招聘会上死了人,财大的一名女学生活活给挤死了。表弟掸着送报员刚送来的《都市早报》在客厅里高声嚷嚷。我在厨房,隔着透明的玻璃门,看见表弟小来的脸上一片惨白,一动不动摊在沙发上,像是遭了冷箭一般。我不由得一阵心酸,昨天的招聘会是我陪他去的。
  • 今生注定赖上你:野蛮女友

    今生注定赖上你:野蛮女友

    “林少龙,你给我站住,这辈子我是要定你了。”一对恋人在海边戏耍追逐着,说这话的是个女孩。文欣是一个近30岁的单身剩女,既没固定工作,也没恋爱对象,她简直像一个十足的男孩,哪个男人见到都会怕,好不容易找到一份自己喜爱的服装设计工作,却没想到自己的上司竟然是面试那天的倒霉鬼,上班后,她认为他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逼她离开昌盛服装公司,天天都要绞尽脑汁想着怎么对付他,居然私底下还跟他签了一年的“奴隶”协议,发生一大堆的搞笑趣事,这一切都在一个女人的出现后改变了,变成刀子嘴豆腐心的两人,情感的纠葛,利益的旋涡,如何上演一个单身剩女爱情与工作的双丰收?
  • 小故事大启迪

    小故事大启迪

    在一本普通的书中,除了我们放进去的东西之外,我们找不到别的什么。但是在一本好书中,心灵能找到存放大量东西的空间。书的内容轻松幽默,而故事的内涵却令人回味无穷。只有精品细读,方能有所收获。此书最适合常备案头,能够使你在茶余饭后,睡前醒来,工作的间隙,休闲的时刻,心情舒畅的瞬间,郁闷烦恼的时候,随手翻阅其中的小故事,相信能给你心旷神怡之感。